國學老子讀后感(精選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7 03:59:07
國學老子讀后感(精選13篇)
時間:2023-11-07 03:59:07     小編:薇兒

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的評價和思考,可以幫助提高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要注意語氣的控制和敘述的連貫。"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對其中內(nèi)容、情感和思想等進行提煉和歸納的一種個人思考表達方式。它不僅是對作品的評價,更是對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的記錄。那么應該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觸動人心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對作品的主題和核心思想進行準確把握,梳理出作品中的亮點和觸動自己的地方。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這些范文涉及不同類型的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詩歌等,展示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給大家?guī)韱l(fā)和幫助。"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一

一次偶然的閱讀接觸到了《道德經(jīng)》的思想,一句很喜歡的話語更加增強想要去閱讀的興趣?!兜赖陆?jīng)》第七章講“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p>

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且久遠,是因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滋潤萬物,所以天長地久。也許真正無私的時候,才是得到最多的時候。

假期參加逐夢成長營時曾做過一個七巧板拼接的游戲,當時五支隊伍中四支隊伍都順利拿到滿分,教練說這是他培訓生涯中第二次經(jīng)歷將這個游戲的成功率超過20%的,第一次是在一個大學校園里,游戲的對象仍是大學生,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從沒有看到過。

其實這個游戲非常簡單,只要你愿意傾聽領(lǐng)導者的指引、愿意將自己的自愿的貢獻給大家就可以完成。結(jié)束后教練說我們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們愿意犧牲和奉獻,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聽到最多的話語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時更讓我深刻的體會到為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內(nèi)涵。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二

老子《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睆娬{(diào)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保陜椿?。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diào)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xù)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三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叫“芻(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人們對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人們對芻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沒有什么愛憎。

《莊子·天運》寫道:“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庇矛F(xiàn)代話說就是:當草扎的芻狗剛剛弄好,還沒有陳設(shè)在神位的時候,把它輕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紋的巾帛包裹著,主持祭祀的巫師,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陳列獻祭完畢,芻狗就被拋棄了,行路的人可以隨便地踐踏它的頭和脊梁,打柴的人見到它就撿去燒火做飯了。

這就是芻狗從產(chǎn)生到消亡的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這樣的“人生”過程。

老子看到“芻狗”由生到滅的過程,發(fā)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oyue)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對萬物時,沒有偏愛,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像芻狗一樣自生自滅。(不會因新生的而喜悅,不會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賢明的統(tǒng)/治者————“圣人”,面對百姓大眾時,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心無成見,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像芻狗一樣有盛有衰。由此看來,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不就像個風箱(橐籥)嗎?里面雖然空空的,但是總有風吹出來,并且不會窮竭;持續(xù)的動就會生生不息。

如果統(tǒng)/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適中。這就是清靜無為,黃老哲學。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要讓它們按著自身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要虛懷若谷才能使萬物循環(huán)不竭,萬萬不可橫加干預,政令煩苛,反而會適得其反。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四

《老子》讀后感

老子,這位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他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xiàn)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tài)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們一起讀這本書,不但有經(jīng)典閱讀的影響,也有此書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老子用一個“道”字,就把世上萬物萬象歸于自然。在我看來,道的內(nèi)涵就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雖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guān),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領(lǐng)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們的是修身之法,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quán)在自己手上。“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我想用平靜的心態(tài),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五

老子讀后感800字(一)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jīng)》,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jīng)》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yè)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崩献诱J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yǎng)的萬物又不據(jù)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yǎng)。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wěn)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道德經(jīng)》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jīng)》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

老子讀后感800字(二)

“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贊嘆。老子何許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時誕生于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當時的中國呈現(xiàn)出極為燦爛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學者和思想家紛紛產(chǎn)生一時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個偉大的時代那個時代也正因為有了老子才更加偉大。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潛心于書籍之中所以習得鑒往知來的歷史所以對人世有了得深的體認。老子運用他深邃的思維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亙古的道家思想。

其間同時代的另一位偉人孔子來拜訪。他向老子請教了很多問題對老子的博學和科研成果很佩服??鬃討阎屑さ男那殡x開了洛陽?;氐紧攪蟪3θ速澝览献印?/p>

孔子曾用瑰麗的語言贊美老子:鳥會飛我知道;魚會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一樣??!

老子的哲學被稱為“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樣的呢?

應該說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處卻是在為人處世方面。

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以柔克剛”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決竅。

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為選的權(quán)變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俠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老子讀后感800字(三)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嘆別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為什么這么優(yōu)秀、這么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么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是因為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獲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yōu)榱巳〉靡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臺,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面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guān)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終于一路過關(guān)斬將,殺到最后一題,可最后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著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云,突然產(chǎn)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開始從基礎(chǔ)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shù)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現(xiàn)在我們?nèi)祟惗茧y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文明!

讀老子有感老子的幫助讀后感老子的名言警句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六

今天我在龍應臺的《目送》里讀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這篇文章其實主要不是講述老子生平事跡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龍應臺和她兒子的對話。身在中國的龍應臺接到了德國兒子的遠洋電話,電話里兒子問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龍應臺給他講解了《道德經(jīng)》里的名句。兒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開始“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

兒子開始反問媽媽,“喝牛奶了沒有,今天你刷牙了嗎?功課做了嗎?有沒有吃維他命?沒交什么壞朋友吧?”兒子這么問的緣故是想讓作者明白他已經(jīng)不是一個小孩子了,這些問題對于他來說比較幼稚。而且他不喜歡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應兒子會改正這些“錯誤”。我想掛斷了電話的作者一定特別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帶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媽媽。媽媽也像別人家的媽媽一樣,喜歡各種嘮叨重復,一個問題有時候一天會強調(diào)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話語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疊好,讓我刷仔細牙,出門的時候要結(jié)伴,不和陌生人說話,上課要多回答問題,放學別到處亂跑早點回家,回家先寫作業(yè)。從小到大,媽媽不知道說過了多少句類似的話語,以前的我有時候也不服氣,總覺得媽媽把我當成小朋友,總是不放心我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后來才懂得那是父母對自己的關(guān)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他們知道怎樣叮囑我才能讓我更好。

其實,當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學會了不再抱怨父母嘮叨,而是體諒他們的苦心了。當他們再次叮囑的時候,我會對他們微笑,說一聲:“我知道了”。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七

前幾天,我讀了《老子》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老子一生中經(jīng)歷的一些事。

今天我在龍應臺的《目送》里讀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這篇文章其實主要不是講述老子生平事跡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龍應臺和她兒子的對話。身在中國的龍應臺接到了德國兒子的遠洋電話,電話里兒子問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龍應臺給他講解了《道德經(jīng)》里的名句。兒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開始“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

兒子開始反問媽媽,“喝牛奶了沒有,今天你刷牙了嗎?功課做了嗎?有沒有吃維他命?沒交什么壞朋友吧?”兒子這么問的緣故是想讓作者明白他已經(jīng)不是一個小孩子了,這些問題對于他來說比較幼稚。而且他不喜歡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應兒子會改正這些“錯誤”。我想掛斷了電話的作者一定特別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帶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媽媽。媽媽也像別人家的媽媽一樣,喜歡各種嘮叨重復,一個問題有時候一天會強調(diào)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話語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疊好,讓我刷仔細牙,出門的時候要結(jié)伴,不和陌生人說話,上課要多回答問題,放學別到處亂跑早點回家,回家先寫作業(yè)。從小到大,媽媽不知道說過了多少句類似的話語,以前的我有時候也不服氣,總覺得媽媽把我當成小朋友,總是不放心我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后來才懂得那是父母對自己的關(guān)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他們知道怎樣叮囑我才能讓我更好。

其實,當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學會了不再抱怨父母嘮叨,而是體諒他們的苦心了。當他們再次叮囑的時候,我會對他們微笑,說一聲:“我知道了”。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八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独献印冯m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guān)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zhuǎn)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diào)主觀意愿。教師的權(quán)威就應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guān)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進行批判性繼承。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zhuǎn)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tài),不要過分關(guān)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為到達有為,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九

《老子的幫助》,這是一本類似注解的東西,并無新的觀點。全書的結(jié)構(gòu)是復述+例子+感想=解讀。從全書看得出來,王蒙老爺子在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解讀《道德經(jīng)》,以此教給年輕人們一些混得開的技巧。我看完這本書后只想說一句話,不如讀原本。

我說的原本是指推薦大家看《道德經(jīng)》。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老子,都有一本《道德經(jīng)》老子能給的幫助要靠自己領(lǐng)悟。

道德經(jīng),我自認為沒有這個能力從全書解讀,我只對其中幾句話,寫寫我個人的淺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歷代以來有無數(shù)種解釋,我自己對這句話的解釋。道,《說文》所行道也,有道路和行走的意思;非,有必須的意思。常,通長,長久。名,名字;通明,明白。所以這句話可以這么解釋,道路可以作為道路,必須長久被人行走;名字可以作為名字,必須長久被人明白。這僅是個人的解釋,類似大白話的解釋,看客看過即可。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我比較認同的解釋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但是,斯,析也?!墩f文》,析,有分開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意思可能是,美丑,善惡本為一體,只是我們要學會怎么去分辨它們。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這是說,自然看待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這種態(tài)度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態(tài)度。自然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萬物之間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平衡,如果妄加干預,破壞了其中一環(huán)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后果不堪設(shè)想。所以自然中最好的道就是不加干預。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

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那本書只講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時候很希望能讀到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直到20xx年6月,東方出版社才出版了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算是將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功德圓滿。

奇怪的是,這本書買來后,一直斷斷續(xù)續(xù)沒有讀完,全然不像以前讀南師作品時的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識的虛妄,發(fā)見智慧的難得,于是準備系統(tǒng)學習南師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竟然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喜歡,用了三四個晚上就讀完了。

由于《老子》這部書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結(jié)晶,加之南懷瑾先生學問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講解的過程中旁征博引,從《老子他說》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和一些具體方法指南,也體會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哲學,在最高處都有其相通之處。

雖如此,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個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煉。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一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翻過《老子》,沒有深讀,感覺它是用來背誦,以便和朋友交流時冒出幾句里面的章節(jié),顯得挺有內(nèi)涵。挺有幸在我對人生家庭開始有些體驗和感悟的時候,可以再讀《老子》。感恩關(guān)老師和其他老師共同舉辦這樣的讀書會,利益大家。

下面我對自己感受最深的兩點做個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關(guān)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規(guī)范還有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聽關(guān)老師講解后明白,原來古人說的德是“道”賦予萬事萬物的本性和表現(xiàn)。道是啥呢,道是說不清道不明,恍惚朦朧似有似無的,簡單說就是一股運作世界的無形力量,就是老天爺那個角色。這股力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內(nèi)?,F(xiàn)代人太多外求,內(nèi)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達應該由內(nèi)及外,如果順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變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嗎,內(nèi)求吧,認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們體內(nèi)的道連接,跟自己相處好了,內(nèi)在圓滿外面也就順暢了。

另外,科學家研究人的大腦和情緒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愛和恨是共用同一條神經(jīng)元,就是說當你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都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在運作,只是它們分處一條神經(jīng)元的兩頭。這點和《老子》22章的內(nèi)容吻合。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直,敝則新。切割去看這些狀態(tài)似乎是對立的。如果整體來看它們是變化統(tǒng)一的。短短幾句話我明白了整體觀。當你看到一個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愛的一面沒有被看到。你恨一個人,可能愛也一樣多。當思維打開后我感覺自己更能接納自己和身邊的人,允許多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好和壞只是一時的,用變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關(guān)老師接下來要好好研讀老子,畢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養(yǎng)育好小孩啊。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二

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全面揭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真正內(nèi)涵。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chǔ),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確的說,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

老子覺察了人類智巧的危機,故盡力鼓吹“無知”以為人類之最大福音。他又覺察了人類勞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無為之道,所以節(jié)省精力而延壽養(yǎng)生。由于這一意識使積極的人生觀變成消極的.人生觀。它的流風所被染遍了全部東方文化色彩。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卻抱持反面的觀點,偏好自然與直覺。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站在高處,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喜歡抗拒外物的自然主義者——老子。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三

隨心遁出云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戲評一首:

詩句恰如順水流,得了章法便無愁。

當知意趣十分妙,自有功夫在里頭。隨心遁出云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激賞!年輕人有這等悟性,了得!且放輕舟任水流,洳何?順字浪費了遁字似不如跳字明快起承稍弱。順水流和任水流意思差不多,感覺還是順好,順有一帶而下的淋漓,任有隨勢漂流的起伏。與雪版探討:老子的基本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作者讀老以不系之船喻之,不可能是逆流而上,自然是順水而下并暗合無為自然之學說,所以,我說順字浪費。

老子的哲學沒有淋漓只有平淡,而此絕句正是對老之悟,若說順勢淋漓,則與轉(zhuǎn)結(jié)意境不合。很不錯的一首,真有老莊的風韻。詩是偉峰對老子思想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對偉峰詩的認識,至于對老子的認識,我可沒有羽公深刻。起承感覺挺好的,轉(zhuǎn)結(jié)更得老子精髓。喜歡這樣的詩味。信游山水意微酣,袖卷煙霞釣翠巒。

鳥語梵音唯欲醉,一肩明月一壺禪。草葉風吟老師評得很到位!

拜讀學習好絕!問好李偉峰!絕句格調(diào)諧和,尤其轉(zhuǎn)結(jié)有新意,喜歡!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65519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