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讀后感(優(yōu)秀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7 03:43:09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優(yōu)秀19篇)
時間:2023-11-07 03:43:09     小編:琉璃

讀后感是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很好的方法。寫讀后感時要注意避免主觀臆斷和片面評價,要客觀全面地展示所讀書籍的價值和意義。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jīng)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感。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一

林清玄的文體風格細膩得像個女作家,別看林清玄是一位留著長長胡子的老人,但細心地觀察世界、論談世界的文章卻令我們贊嘆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無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經(jīng)過或聽說的故事,由故事而發(fā)出感慨,教會我很多人生的價值觀。

有這樣一篇文章令我百讀不厭:《陶器與紙屑》。散文講述的是林清玄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國香港買了一個石灣的陶器,陶器是一個刺身羅漢騎在一匹向前疾馳的犀牛上,氣勢雄渾,非常生動,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著陶器回臺灣很不方便,因為陶器被包裝得十分嚴實,而托運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決定舍去包裝用手袋拎上飛機。結果這次冒險失敗了,陶器在上飛機時被撞碎了,所有的嘗試與考慮都破滅了。

通過這次沉痛的教訓,讓他明白了:“對一個珍貴的陶器,包裝它的破報紙和碎紙屑是與它同等珍貴的?!币沧屛颐靼琢耍骸吧幸灿性S多這樣看似平凡、不重要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忽略其價值,因為沒有了它們,也許我們所珍惜的東西就不能得以襯托或完整!而我們就不能得到教訓、啟發(fā)、鍛煉!”

翻開各個章節(jié),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這些主題都是談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無關風月與一生一會四個篇章,都是教會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他的語句包含著他對讀者們的教誨,他的言詞包含著他對世界萬物的贊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著他對大自然的向往與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數(shù)是來自于他小時在鄉(xiāng)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與親人們發(fā)生的事情,由此引發(fā)的一系列回憶與深思,再用他那細膩柔美的文筆寫出感人肺腑的散文,這便是他的獨特寫作風格!

我從他的幾篇散文中不難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這樣回憶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臺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擊鼓,不禁癡了?!辈贿^,或許他是很癡迷、很喜歡這種佛寺的氛圍。

其或,我讀過他那極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寫作熱情,不僅僅只有這樣罷了,他還帶予我的是不盡的堅持!因為我認為林清玄能夠克服重重難關,從偏遠的地方走出來,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堅持與勇氣都未必能達到的。

“我想著,在這悠長的時間中,在這廣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與我心靈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溫柔的安慰,得到幾許智慧的啟發(fā),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懷?!蔽蚁胛以谶@句話、這本書中學到了寫散文的方法與運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寫出好文章。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二

幾年以來,我都是林清玄文章的忠實書迷,雖然我不知道林清玄的長相,不知道他的性格,當讀過他寫的散文之后,都能體會到那文字上的淡淡之香。仿佛他拿著一支神來之筆,一揮,就能寫過各種優(yōu)美的文章。讀了尋找幸運草這一文章后,使我體會到他文筆上的那種清幽和大氣。

也許你會疑惑到:“幸運草是什么東西”,幸運草實際上是酢漿草,只是傳說四片葉子的就是幸運草,其它的都是三片的,而文中的作者,是一個非常愛好找幸運草的人,其實,幸運草是不存在,可作者還是在尋找,直到這一舉動被他的兩個侄子看到了,使他們也開始找幸運草了,仔細一想,雖然找也是白找,但這是多么堅持不懈的品質呀!

人的一生,要是擁有堅毅的品質,那做事不是很好嗎?雖然幸運草不存在,但在你仔細發(fā)掘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比幸運草還好的東西,而幸運草,也已經(jīng)常常地埋在了你的心里。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礪,終于孕育美麗的珍珠;頑鐵忍受了烈火的赤煉,終于燒成鋒利的寶劍。也許這些豪言壯語都是虛幻的,但卻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經(jīng)說過“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地為你帶來好處?!彼抉R遷是我國一名有名的人士,他寫的史記有52萬字,且還是在牢獄中借那堅毅的面孔寫下的。我想: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我們能夠寬廣堅持,只要我們的情感夠細膩,只要我們擁有堅持的信念,我們的心就會長出一株美麗的,四個葉片宛然的幸運草。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人都懷有自己的愿望與理想,而這只需我們的堅持信念,那不可能就會化成可能,可能就化成必定。

如今,我已合上這本書,回想那文字中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更有一種人性的芬芳,就像我們心中的蘋果樹,那蘋果掉下感情了我們,讓我們知道了這世界的廣闊,還存在許多的純凈。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三

先說《第三面佛》。它是卷四中篇幅最短的一個,盡管很短但它仍能表達出不簡單的道理。再就是《不緊急卻重要的事》這一篇的內容與卷二的《清歡》有些相似之處,這也是我覺得寫得最好的一篇,這篇文章猶如素描一般,簡簡單單幾筆,勾勒出人們內心的豐富世界。

人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緊急的事情,當我們在遇到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會犧牲那些看起來不很緊急的事,都未曾問那些事情有多么的重要。

是啊,一個人一天八小時在追逐俗事上,又有多少時間來思考那些重要的事呢。

如果我們每天從生活中抽取八分鐘的覺悟,八分鐘的靜心,八分鐘的專注,八分鐘的放松,八分鐘的忘我,八分鐘的天人合一,抱八分鐘的守真抱樸,那么生命必將因此改變,每天的生活也會因此改變。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四

光是人每天都能見到的東西,陽光、燈光、目光、霞光、月光。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間種種的現(xiàn)象。有多少人因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陽光下展示出一副虛假的外殼;從古至今,所有的詩卻從未有過寫過正陽的,也許是因為人在正陽下會感到害怕吧。現(xiàn)在的人對別人充滿了懷疑,把真實埋藏在了內心的最深處。

現(xiàn)在,人的環(huán)保意識越來越差,一塊塊珍貴的土地被人們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蓋樓房、蓋商鋪、做景點,失去了土地原來的價值——生長植物。城市里再也難覓土地的蹤影,才會引發(fā)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總喜歡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殊不知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買到的,例如你不能買一點感恩,只能買一些禮物作為感恩。俗話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認為是不對的,我也這么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買、能送的。但是,如果一個人能真情流露,懷著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說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對方也一定收得到。

也許我們還可以從書中領悟到其他的道理,這,也許就需要我們去慢慢品味了。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五

讀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閱讀他的散文如同是在品嘗一杯清茶,仿佛能從淡淡的茶香里參透佛道的玄機,感受生命的美好。

林先生的散文清而不玄,恬淡自然、蘊涵佛理,在他的散文中,我們總是能從一個個小人物身上,一件件小事中有所感悟。很多書,很多文字,往往人讀過一遍就忘了內容,而有力量的文章往往當你看到題目就能回想起內容,進而感受到作者用文字賦予其的精神力量。

林先生的《紅心番薯》一文就是一篇有情感、有力量的文章。文中寫到父親北來看兒子,給他背來了一袋紅心番薯,同時又帶來了幾個格外好的想讓他種在庭前的院子里。但讓父親沒想到的是,兒子早已從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廈中,根本容不下綠色的地方,甚至長不出一株狗尾草,更別說番薯。這對父親來說無疑是失望的,因為番薯對于父親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其所承載的更是一種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過往的追憶。紅心番薯不僅是對父親意義非凡,對很多他們這一代的人都有著很深的意義。在文中作者還寫到了一位賣紅薯的老人,老人是離亂中幸存的老兵,家鄉(xiāng)在山東一個偏遠的小縣城。他堅持把“番薯”喊作“地瓜”,地瓜是他家鄉(xiāng)的喊法,他也一直堅持臺灣的紅心番薯沒有家鄉(xiāng)的紅瓢地瓜甜,地瓜在老人心目中是濃濃的鄉(xiāng)愁,更是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

由小小的紅心番薯寄托濃濃的鄉(xiāng)愁,而像父親那一帶的普通人又同那紅心番薯一般在每一寸土地里扎根生存,雖然卑微弱小,卻依舊努力的活著。

除了這篇,林先生的很多散文都讓人印象深刻。他的作品,能讓人放慢節(jié)奏感受生活,沉下心來品味禪意。他也用筆下的文字告訴我們每一件生活的小事,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好。

確實只要我們善于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生活中總是不乏美好的事情。我每天上下班都是坐公交車,在這個不大的空間里,每天都在上演著各種生活小故事。一個喝了一半的飲料瓶被下車的人群踢到了后車門的臺階上,車子過了幾站路,后車門開開合合,但瓶子始終沒掉下去,下車的行人都選擇了無視,紛紛避過瓶子下車了。我當時想這有點危險,等會下車我要把瓶子踢下去。因為一心想著,所以全程我都盯著瓶子看,在我要下車的前一站,有一對母子下車了,男孩還不大,母親攙著他,當他們走下臺階那一瞬間,那位母親很自然的撿起了飲料瓶,扔進了車站上的垃圾桶。這是一件很小的事,對那位母親來說這只是舉手之勞,但她無形中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給看到這件事的人傳遞了正能量。

林先生的散文中所表現(xiàn)的人與事都是源于生活,他用文字記錄下所遇之人、所見之事,在人與事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同他一樣,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人與事,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那般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錄下來,但每個人都可以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去感悟生命的價值。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六

正如林清玄所說,珍珠貝在同一時刻被種在海中,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它們所經(jīng)歷的的挫折也罷,傷害也好,雖然很苦,很累,但風雨過后是彩虹,磨難越多,珍珠貝越漂亮。

飛蛾與蝙蝠是這樣令人嘆息,飛蛾有著明亮的眼睛,卻將生命置于火光。蝙蝠天生有弱視的盲點,只得將生命置于一場災難。有的人不也如此嗎?得到了,卻不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麻雀安知鴻鵠之志”,天鵝,本應飛翔于高空之中,卻因為人們的一己之利,將那優(yōu)美的身軀留在了地面之上,屬于天空的鳥兒失去了自己的家園,然而人類還以為這是權貴的表現(xiàn),多么的愚蠢啊!

心純則真,心善則美,純真善良才是人世間最美的的心,愿所有人,能在凡塵中保留一顆純善的心!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七

每當碰觸到林清玄散文集時,就像收獲到一次心靈的洗禮,得到關于他的人生啟迪和情愫,體味從文字中透露出的個人修養(yǎng)和品質,品味字里行間所滲透的佳句美詞和情感。翻開具有淡淡墨香品茗般的優(yōu)雅情韻書時,就能走進林先生的內心世界去瞧一瞧。寄托對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希望,走出喧囂浮躁的現(xiàn)實社會時,來到一片充滿蓮花氣息的花林,這時再把林清玄散文集拿出來,哼一曲悠揚婉轉的小曲,如同待在世外桃源般的美妙享受。他才會凈化內心世界的沉浮和頹廢,人就會具有林先生的高潔堅貞的品質和個人修養(yǎng),這就能起到我們所希望的效果。

我認為林清玄本人就像晶瑩剔透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而他的文字是那么純粹、清凈、生動,讓人讀后受益匪淺,如同與位大師在交談,就像淙淙流水般的暖流流入人的心田,帶給我們深刻的人生啟迪與他的情思。喜歡在靜謐安詳?shù)囊雇?,坐在沙發(fā),手捧這本散文集,品味其中優(yōu)美華麗的辭藻。此時若在播放一曲清幽有內涵的歌曲,配上一盅剛浸泡過的茶葉,意境就已在不知不覺中洋溢出來。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感覺林先生總和“禪意”分不開,在書中時常會提起與禪意的有關事例,會問自己禪意究竟是種怎樣高深莫測的解讀呢?上網(wǎng)搜出原來就是讓人們的心靈更純凈,體驗佛家人的戒殺眾生的悲憫情懷,是他先開創(chuàng)了寫佛的先河,所以他也被不禁的凈化了。人心境界遠,菩提本悠然。佛臺端坐立,低眉慈善觀。禪意暖人間,吉福泰祥安。祈福云霧升,捏花淺笑間。禪意人生書畫卷,恬淡凝思逸悠然。覺得林先生的禪意世界還需我們細細揣摩,在人生的閑暇之余是適合時間,學著去豐富自己的眼界和心靈,使自己具有禪意和佛心吧!

感悟林清玄,體會他的清凈之道。我也被林先生的清純所觸動到,大家也試著去讓自己變成像林清玄一樣的純凈之人,再讀幾次這本書你會有不同的體會。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八

每個作家有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都不一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看過了很多的散文集了。

這篇文章,先開頭是講了個故事,我們快樂的思想是決定我們一生的最重要的關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快樂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個人沒有快樂的思想,那么盡管用盡一切努力,可能還是會落空。一旦快樂的思想被建立起來,即使生活悠閑單純,幸福乃至人間的美善都會自然的來到。我有時也擁有快樂的思想,的確很好。一生想要快樂,就要先有快樂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樣。同樣是在砌磚,有了快樂的思想會比別人多一份喜悅。

一本散文書一向放在我的書桌上,每當我寫完作業(yè)都會把這本愛不釋手的書讀一讀。以前買第一本散文集時,我都不是很喜歡讀,可此刻我已經(jīng)真的喜歡讀散文了。林清玄的散文不像其他的散文,道理都含在文章里,讓人很容易看懂很清麗悠遠,我喜歡這種風格。

讀林清玄的散文集,我感覺到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軟枝楊桃》。

林清玄他的文字如水樣輕柔,語言親切,大多數(shù)寫得都是散文。他的散文很有哲理,當將它們運用在生活中時,更易懂。

書的封面上寫了: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期許他們能在這混濁的世界,持續(xù)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的確,我挺喜歡這句話。

每年的散文介紹沒有輪到我,很遺憾,但是下次是席慕容的散文集,我也會認真讀的。我愛散文,我會一向繼續(xù)看下去的。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九

說實話我認為父母應該多花點時間在自己孩子上,尤其是成績不好和行為規(guī)范不好的孩子上,因為我發(fā)現(xiàn):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和陪伴。而這些不好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因為父母沒有多數(shù)時間來陪他們和管他們。

說到這,我突然想到一個故事,故事如下:

就是一個美國男孩等他的父親,等到了大概12點,他的爸爸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男孩提出了借10美元的要求,于是父親給了他。

男孩高興極了拿出了另外10元,合起來把它給了父親,并說:“我能買一小時讓你來陪我嗎?”

這個男生是多么希望能有父親陪伴的時光。

當學生或孩子犯錯的時候請給他們時間;

當學生或孩子孤獨的時候請給他們陪伴;

因為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和陪伴。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

我想林清玄的心必是寧靜的,充滿感激的,否則無法越過塵世悟清生命。

我想林清玄的心必是細致的,善于觀察的,否則無法透過平凡看到非凡。

有這樣一顆心就有這樣的文字。有些蘊含佛理,有些則充斥著深深淺淺的鄉(xiāng)愁。林清玄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不似一些幼年在大陸生活過的臺灣作家,但在臺灣這篇土地上的文字,卻都彌漫著一種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遙望大陸的無奈。林清玄的文字往往引人深思,即使一片文章只有小小一段也飽含哲理。比較喜歡那些由小細節(jié)組成的文章,仿佛能更接近生命的純粹。

《金色印象》便是這樣一組??戳恕端5募t眼睛》,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沒有見到過一只真正快樂的豬,它們看似吃喝玩樂終生,卻從不真正自由;有點可惜以前沒有仔細觀察水牛的眼睛,但我相信耕田的水牛眼睛是紅色的,這是一種僅憑感覺沒有依據(jù)地相信,我相信這些水牛沒有流下屈辱的淚水,只是倔強地紅著眼睛,自由,對于每一個生靈來說都是最重要的。

《鳥的心情》有點天馬行空,我也想成為一只鳥,可以飛快地想到達哪里就到哪里,我也不想成為一只鳥,因為不小心就被人類捉入鳥籠,一只自由的鳥可以很快樂,像我,像林清玄,以一個人類的身份想要擁有一份鳥的心情,可是我想,只要有鳥兒不自由,人類就無法擁有這種心情。我不知道我對《果實是樹的心》的體會是否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我以為,擁有果實的樹是充實而美麗的,若人的心中充滿美好,這個人也會充實而不是空虛。

《金色印象》中的片段給我以能夠表達的同感,《夜夢記五則》雖也讓我深有感觸,發(fā)出的感嘆卻像是囈語?!缎拈T》表現(xiàn)的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我想作者對生活的態(tài)度定不是那個“我”所說的;其實文中是有兩個“我”,一個不甘得過且過,一個則安慰另一個平淡度日。就是在這種矛盾與掙扎里更顯出林清玄希望能在生活中不斷有收獲。還無法理解《名字》,其實名字于人只是一個稱呼,把人與人區(qū)分開來,每個人擁有自己的名字,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便等于迷失掉了自己,找回自己吧,沒有人會真正忘了自己的名字,沒有人會真正迷失了自己。

《薔薇和荊棘》中我看到了不被相信的無奈,若我看見了一株薔薇,就算我看見的是一團荊棘好了,我也會相信它會開花的,若我作為一株薔薇,我相信自己會開花,即使被人誤認為是無用的荊棘,我也不在乎,一個人的價值不需要別人的肯定也終會展現(xiàn)出來的。

不知道為什么對這些不合常理的想象情有獨鐘,覺得它們散發(fā)著讓人不自覺追尋的光芒。林清玄其他的散文也足夠吸引人,像《木魚餛飩》、《三生石上的舊精魂》等,既使人感興趣,又在不經(jīng)意間讓人放下俗念。

“人間有味是清歡”,林清玄在文中也有提到過這幾句,“清歡”不易得,讀林清玄的文字卻別是一番滋味。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一

林清玄是中國臺灣一代文學大師,他為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文學著作。書中飽含著書墨的韻味,從生活、見聞、佛教等方面為我們展示了世界上的點點滴滴。

光是人每一天都能見到的東西,陽光、燈光、目光、霞光、月光。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間種種的現(xiàn)象。有多少人因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陽光下展示出一副虛假的外殼;從古至今,所有的詩卻從未有過寫過正陽的,也許是因為人在正陽下會感到害怕吧。此刻的人對別人充滿了懷疑,把真實埋藏在了內心的最深處。

此刻,人的環(huán)保意識越來越差,一塊塊珍貴的土地被人們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蓋樓房、蓋商鋪、做景點,失去了土地原先的價值——生長植物。城市里再也難覓土地的蹤影,才會引發(fā)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總喜歡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殊不知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買到的,例如你不能買一點感恩,只能買一些禮物作為感恩。俗話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認為是不對的,我也這么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買、能送的??墒牵绻粋€人能真情流露,懷著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說感恩,明月都能夠送,對方也必須收得到。

也許我們還能夠從書中領悟到其他的道理,這,也許就需要我們去慢慢品味了。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二

在七年級下學期,老師向我們推薦了林清玄的散文自選集(少年版),這是繼《張曉風散文》和《畢淑敏散文》之后,我閱讀的第三本散文集。也許是因為作者是一位男性吧,我對這本《林清玄散文》充滿期待與好奇。

這本書分為了四部分:天真的心、 純善的心、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每一章都從不同方面敘述了作者對世界的認識,對愛的理解,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對心靈的探究以及對社會種種現(xiàn)象的感悟。其實這里的四種“心”,也就是林清玄自己對廣大少年的期許,他期許少年們擁有天真的心、 純善的心、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能在這渾濁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所以,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少年們的心靈向導書,教會少年們如何面對風浪,如何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

也許是與林清玄三年的修佛經(jīng)歷有關,在林清玄的散文中總能隱約映出一種寧靜致遠、看破紅塵的悠揚氣質,仿佛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使我在待人處事時更加的淡定從容。

另外,在林清玄的散文中總是蹦出一些臺灣的特殊風俗與文化。如“過火”、“狩獵”等等,使我感覺這又像是一本百科全書。

與張曉風、畢淑敏兩位女作家相比,林清玄這位男性作家卻一點也不缺少細膩或是婉轉,而且柔中帶剛,擅于細小中見真知,富有禪意。每每讀起林清玄的散文,總感覺是一縷清泉,緩緩流入我心間。

在林清玄的諸多散文中,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今天的落葉》。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掃落葉時因嫌累而想把明天、甚至以后的葉子都一次性掃完,結果卻事倍功半,因為明天的落葉永遠不會在今天落下。

我由此悟出:未來雖然有遠大的理想,但是活在當下、活在此刻、活在今天,才是生命實在的態(tài)度。今天樹林中的落葉,要在今天打掃干凈,明天自有明天的落葉,不必煩惱。沉下心來,專注于生命的每一刻。如此,生命的每一刻都可以很精彩。

想想我自己,從前也總是喜歡把明天、后天的任務做完,長久以來,顧此失彼,把事情弄的一片混亂。

今天掃完今天的落葉,今天把今天的事做好,不要為明天煩惱,要努力地活在今天這一刻。這句話送給大家,也送給我自己。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三

“在生命面前,燈算什么呢?”——《大悲殿的燕子》我覺得這話與我就是一個一錘定音的答案。我常常是懵懂的,在孰是孰非面前,很不堅定,無原則地同情很沒必要,離不開物質生活,一離開就恐懼。

行法有六個波羅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F(xiàn)在的和尚都職業(yè)化的多了,能做好這六點就差不多了吧。愿佛恕我的輕慢之言。

《不準拜佛》應該給研習教育的人們看一下。

《蟑螂與福報》真的很好笑,幽默一下,不可當真,我是有潔癖的,不能近身。

應以無漏心接天下的法雨,就可證入平等性,開悟了?等等,我還不明白。

不能進時,何妨退一步?受阻礙是何妨選另一條路走走,說的蠻容易的,做起來有點難。

“什么才是氣氛呢?因為不真實,才有氣氛,令人迷惑”

“其實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大太陽下也令人戰(zhàn)栗”——《光之色》。

“稍稍長大后,我識字了,識字以后就無法抑制自己的想像力飛奔,常常從一個字一個詞句中飛騰出來,去找新的意義。“鴛鴦香爐”四字就使我想像力飛奔,覺得用“鴛鴦”比喻夫妻真是再恰當不過,“鴛”的上面是“怨”,“鴦”的上面是“央”。

“怨”是又恨又嘆的意思,有許多抱怨的時刻,有很多無可奈何的時刻,甚至也有很多苦痛無處訴的時刻?!把搿笔乔蟮囊馑迹窃娊?jīng)中說的“和鈴央央”的和聲,是有求有報的意思,有許多互相需要的時刻,有許多互相依賴的時刻,甚至也有很多互相憐惜求愛的時刻。

夫妻生活是一個有顏色、有生息、有動靜的世界,在我的認知里,夫妻的世界幾乎沒有無怨無尤幸福無邊的例子,因此,要在“怨”與“央”間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鴛鴦。鴛鴦香爐的腹部相通是一道傷口,夫妻的傷口幾乎只有一種藥,這藥就是溫柔,“怨”也溫柔,“央”也溫柔。

所有的夫妻都曾經(jīng)擁抱過、熱愛過、深情過,為什么有許多到最后分飛東西,或者郁郁而終呢?愛的諾言開花了,雖然不一定結果,但是每年都開了更多的花,用來喚醒剛墜入愛河的新芽,鴛鴦香爐是一種未名的愛,不用聲名,千萬種愛都升自胸腹中柔柔的一縷煙。把鴛鴦從水面上提升到情感的詮釋,就像鴛鴦香爐雖然沉重,它的煙卻總是往上飛升,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吧!

原來婆心出自“老婆心切”。

以后可再讀的:《學插花》《小米》《幸福的開關》《生命中的酸甜苦辣》。

認識了幾種有趣的臺灣植物:紫茉莉,瓊麻花,菅jian1芒花,蘆葦?shù)那o是中空的,菅芒花在基部長有成束的紫紅色毛。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四

喜歡讀《林清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清香——如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后慢慢歸于平靜。久久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溫暖。翻開書的目錄,又是一個個耐人品味的題目:“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fā)芽的情緒”、“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著實讓人為之癡迷不已。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xiāng)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后,他沒有拘泥于鄉(xiāng)土散文的創(chuàng)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chuàng)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超多該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持續(xù)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蔽以贿@行文字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tài),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就像先生在《人間有味是清歡》中這樣寫道:“十年夜雨心不冷,百鳥飛遠天不遠,千山越過水不渴,萬花落盡春不盡?!笔偾f,日益繁盛,愿我們內心永遠繁盛豐美。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五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000字。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為《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執(zhí)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shù)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huán)境,并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huán)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huán)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xiàn)美好心愿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么,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zhí)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于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边@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圣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p>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xiāng)土氣息、傳統(tǒng)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臺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jīng)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xiàn)。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xiàn)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xiàn)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愿,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六

偉大的俄國文豪高爾基先生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書籍。在我們所讀的書中,有有趣的小說,有涵蓋知識面廣的雜志,還有享譽世界的名著。今天,我要推薦給大家的是一本著名的散文集——《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是由臺灣的著名作家林清玄所編的一部自選集。里面主要分為卷一:天真的心;卷二:純善的心;卷三:美好的心和卷四:莊嚴的心。

說實話,當我剛一拿到《林清玄散文》這本書時,心里還有點不痛快,心想:這恐怕又是老師讓我們讀的一本枯燥無味的散文集吧!可當我真正翻開書,去品讀里面的文字時,我才發(fā)現(xiàn),這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作者林清玄將他對于世界獨到的見解和認識,及他去外周游所得的感受,都濃縮到這本小小的《林清玄散文》里。

在閱讀完《林清玄散文》這整本書后,我對里面的幾篇文章頗有感觸。在《咬舌自盡的狗》一文中,作者以一次一位計程車司機給他講的一個令人悲傷的故事為主要內容,從側面抨擊了現(xiàn)在人的無情無義,同時,通過狗的悲慘結局,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厚道,不能像那位計程車司機一樣,對狗作出如此無情無義的舉動。在《吉祥鳥》一文中,作者以他去加拿大,發(fā)現(xiàn)加拿大人對烏鴉的印象特別好,并稱它們?yōu)椤凹轼B”為主要內容,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事物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改變了我們的偏見,事物的價值就改變了。由此可見,不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不能存有偏見。在《不南飛的大雁》一文中,作者以一次他去溫哥華,給公園里的大雁喂食為主要內容,告訴我們任何事物我們都應當讓他們自己來發(fā)展,而不能去人為地改變它。在《鮭魚歸魚》一文中,作者以他去溫哥華的一次經(jīng)歷,告訴我們即使是魚,也不會忘記它們的故鄉(xiāng),而我們人類,更不能忘記我們的故鄉(xiāng)呀!

從以上幾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林清玄善于在生活中抓住鮮活的例子,從而通過一些加工,形成優(yōu)美的散文,并告訴我們一些哲理。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正是我們寫作中需要學習的。

《林清玄散文》這本書的介紹就到此結束,希望大家在聽完我的介紹后,能真正愛上這本書,能真正去品讀,去咀嚼里面那些優(yōu)美的文字,去體會語文之美!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七

讀了《林清玄散文集》后,我內心有著許多感想。在這些散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這是一篇簡短但意義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寫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省內的兒女一開始對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陸的兒子后他們就變得非常不孝順,因為他們怕大陸的大哥也來搶老先生的遺產。

文中作者認為:就算分給大陸的大哥一部分遺產又怎么樣,何況父親還沒有死,財產還不知道怎么分!老人也認為:既然這么不孝,連一毛錢也不要留給他們。但是話又說回來他也不會真的那樣做,總是自己的孩子嘛!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百事孝為先”,我們應該從小養(yǎng)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懂得回報,學會感恩。為我們的父母譜寫一曲愛的贊歌。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八

初次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帶著無聊的感覺去看的,后來,我認為這本散文集的第一章最好看。

第一章的題目叫做《溫一壺月光下酒》,講述了兩位彈奏音樂的貧困的人民:一位喇叭手和一位負琴盲翁以及剩余的一些記敘文,我覺得,林清玄想告訴我們,在如此美好的月光下,總會有人因為某種原因在悄悄地哭泣,需要他人的幫助。社會上不僅僅有喜劇,也有著一系列的悲劇。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后天的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與命運。我也從這篇章中體會處了一點,那就是:時間是短暫而又寶貴的,只要你去珍惜時間,就能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睍r間是無價之寶,無論你用什么數(shù)目都買不回來。

有多少偉人能夠逃過“死”這個字?沒有一位偉人能夠從這個字中逃過。

生命十分短暫,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那就從今天開始,珍惜時間吧!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十九

小的故事折射大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詞語,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次次的反復回味,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第一次讀林清玄的散文時我就被他的清新淡雅的文筆,深厚的道理,以及對人生、世界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之旅才能夠安靜地睡去,一切道理都在夢中顯現(xiàn)。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睙o數(shù)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能夠蹲下來好好想想自我,但是,請不要放下,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情緒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這本書里有一個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能悟出一個道理。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故事讀一遍都會在人的心中烙一個印。漸漸,一本書的道理都鉆入了人的心中。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而是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他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你、他。

這些文章,初讀時如獲良友,再品時如逢故知。他的文字每次讀后都會讓我的心中充滿寧靜。文如其人,假如他沒有高雅的品味和如此純凈的心,怎樣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挫折,是為了讓你學習智慧;離散,是為了讓你學習成長;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顯現(xiàn)真正的價值?!边@樣的金玉良言不是每一天都能見到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他的書里能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課外所找不到的歡樂。感謝林清玄,他的文字給了我太多啟示。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64941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