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有時候來自于一次意外的經(jīng)歷,它能夠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態(tài)度。在寫感悟時,我們可以借助修辭手法和修飾詞語來豐富文筆。以下是幾篇精選的感悟文章,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和思考。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一
我喜歡《我們仨》,不止一次推薦給我的學生。
偶爾看到一些關于這本書的評論,大概都是贊揚其平淡的生活描述之下流淌著深情。
我贊成,也不完全贊成。
楊絳先生很有寫瑣事的耐心,不急躁地寫普通的生活(這點真好,可見是真懂生活),但是每一個小部分又有那么一點點有趣的觀察或者閃光的見解。而學養(yǎng)又好,遣詞造句有種難以言說的節(jié)奏感,比如她寫阿圓出世,“鍾書仔仔細細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只是簡單的疊詞和反復,就寫出味道,尤其“我喜歡的”放在后面,這個“的”字真有語氣感。
但是如果只有這些,這本書還不能夠像現(xiàn)在這樣打動我。我也讀了楊絳先生的《干校六記》和《洗澡》,都沒有讀《我們仨》時的那種感覺。我想了想,三個部分,其實我更喜歡前兩個部分——我更喜歡兩個夢。
相信每一個人都做過與開篇的第一個夢類似的夢吧。迷路,孤立無援,尋找。醒來時發(fā)現(xiàn)只是夢,幸好是夢。我不贊成書里寫的那是“老人的夢”,但這是個伏筆,伏著第二個萬里長夢——這個夢真精彩,我沒有見過這樣寫夢的。
某種意義上我是個懶惰的讀者,懶得去追究作者筆下對應的具體現(xiàn)實。我還自我說服地建立了相應的“讀書觀”:若作者有意務虛,那就代表他想讓讀者關注現(xiàn)實之下的.本質,讀者應該尊重作者,不要深究具體現(xiàn)實。所以對于這第二個夢,它有哪些隱喻?它投射了哪些現(xiàn)實生活?這些我都不關心。
我是輕信的人,別人說的話我就相信,既然作者說是夢,我就相信它是夢,我就和她一起走在夢里。
夢里有什么呢?
夢里是一程一程的相送,是有限視角,不知道走到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無知又無措。夢里不知道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是不是真的,那感覺我也曾有過,告訴夢里的自己這是夢,但是又醒不過來。夢里還在做夢,一開始是輕靈的,后來阿圓病了,越來越沉重,怕夢到,又怕夢不到。做夢的人恨自己最無能,明明看著,卻什么都做不了。
夢臨近結尾揭開伏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每次看到這里總要淚目。
生離死別,楊絳一家經(jīng)歷的其實是平常的歷程——病漸漸沉重,漸漸沉重。這個過程也可實寫,但實寫不如寫夢。夢模糊了那些日常經(jīng)歷的痛苦細節(jié),隔出來一點距離,反而讓情感的表達變得更純粹了;而那種無能為力的孤凄,也在夢的迷茫之下更顯深重。
我私自揣測楊絳先生這樣寫的用意,也許是因為夢的特質跟回憶很像,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具體的事情,只記得一瞬的感覺,經(jīng)年不忘。也許她只想記得那些感覺。
阿圓離開的那一段已為母親的我是不忍細讀的。我只記得肝腸寸斷的外化描寫之后,楊絳先生寫“我站在燈光下,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上并沒有血污,身上并沒有裂口。誰也沒看見我有任何異乎尋常的地方”,收束之處才見功力。
又記得她與鍾書先生的告別,鍾書先生是最簡單的關懷(好生過),她只寫,“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
深情被夢的幻境裹住,同時又以最日常的模樣呈現(xiàn),這是我喜歡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二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惫湃嗽疲骸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p>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钡撬€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三
初讀楊絳先生的作品是《我們?nèi)?。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卻飽和著靜默淡然。
第一次翻閱《我們?nèi)窌r,是在冬天的一個午后,此后每一天都會在這個時候讀上幾頁,在清冷的燈下,或閑適中品談,或緊繃中放松,歡心的時光總是由許多個這樣的片段組成的。人生如一場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這本書在20xx年時出版,已是楊絳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們?nèi)返牡谝徊糠肿鳛樽髌返男蜓裕浴拔易隽艘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帷幕。第二部分寫“夢”,楊絳先生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我們?nèi)弊詈髱啄甑臅r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驛道和古柳,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總是枯敗的,垂落的,不見任何朝氣。她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這條道路,有時候會迷失路途,有過彷徨和慌張,卻從不見放棄和失落。我讀完這部分時,一抬頭已是淚眼婆娑,眼鏡上泛開了數(shù)片淚花。楊絳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葉,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卻也不是家,是客棧了。第三部分著重描寫了楊絳一家的生活瑣事。一個普通平凡的學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離。
許是經(jīng)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飄飄落落,楊絳的.文字充滿了古典的韻味,十分恬淡,卻富有張力。那些規(guī)范在框架中的方塊字,仿佛組成一場場電影,擁有柔和的燈光和輕緩的配樂。錢鐘書曾為楊絳作詩追憶初次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飽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楊絳的筆下開了花,三個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們,這樣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懷念的。
做一個綿長的夢,追憶一個萬里人生。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四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種經(jīng)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對于《我們仨》,有一點我感覺不太好,就是有時感覺楊絳先生總是以參透了生活的禪意,站在超凡脫俗的角度,總是以冷眼旁觀的眼光看待蕓蕓眾生,凡人凡事,總是和生活保持一點距離,沉溺在他們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們已達到了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構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許對我等凡人來說是不能達到的境界。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五
這些日子,我在讀楊絳的《我們仨》一口氣讀完,我就想寫點什么,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自己有好幾天都陷入了楊絳的情感里,在她編織的夢里穿行,心情總會隨著故事傳說的發(fā)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nèi)驮俅问?,就這么失散了,現(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庇谑蔷陀辛诉@本書,書名叫做《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nèi)?,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來回流動而結成的。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有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動,它有對丈夫對女兒和三人生活點點滴滴的懷念,它有一個堅強的說故事傳說的人。
在書中,楊絳用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在她的故事傳說里我看到了無奈堅強釋懷,楊絳先生在面對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任憑命運的各種不會,她就是笑,把它們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nèi)心是強大的,她沉浸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在《我們仨》中不僅讓我看到了楊絳先生強大的內(nèi)心,還讓我走進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書中云:“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生一變,可變成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姨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她當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這種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羨慕呢?我想,楊絳先生一定無比眷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仨》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敘述,但是,不知怎的,讀完《我們仨》會有一種悲傷和哀嘆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書中有兩句話說的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傳說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樂的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純真的快樂,快樂總夾著懊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六
滄海遺珠彈指夢,行云深處遠山隔。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便忍不住在心中咀嚼:我,們,仨。多親切,自然又多緊密的聯(lián)系,一定是充滿了濃情與思念。而楊絳先生的文風也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如午后淡雅怡神卻又溫熱的清茶。在楊先生清淺和暖的筆觸下,一幅其樂融融的學者家庭的全家福在我面前緩緩展開。
全書開篇是楊絳先生的一個夢?;慕家暗?,蒼蒼茫茫,她竟與錢老走失了。她大聲呼喊錢鐘書,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中,發(fā)散又沉寂?;碳敝泻鲇煮@醒,她便輾轉半夜待先生錢鐘書醒來,細細描述。錢老只是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這便是全書的第一部分,它的題目分明是作者的心語:我們倆都老了。似是無奈嘆息。
嘆息什么呢?是嘆息自己走過的一生,抑或是無奈于自然輪回的規(guī)律?在這塵世間,我們總是被如梭似箭的時光牽著行走的,那么多悲歡,那么多離合,終有一天會成為記憶,伴著你的心,糾糾纏纏成一個萬里長夢,偶爾夢覺,或淚或笑。同樣是凡世中的一分子,楊先生又如何例外?她的不同,在于她將她的夢付諸于紙筆,讓自己的夢伴著油墨清香變得更加悠遠綿長。
歲月如沙,細細地在兩位老人身邊流過,似乎無形,卻又極富質感,打磨出淡淡的痕跡。我悉心拜讀著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字一句,感受到一種真切的'溫暖從手中微微發(fā)黃的書頁中傳來。一家人的嬉笑打鬧、同甘共苦,從兩人遠赴英國留學到攜幼女回國,從“圓圓頭”到錢瑗的成長,我仿佛也置身于這個大家庭中,心隨之而動,情隨之而牽。
楊先生的筆調(diào)清淡,淡如空氣,她筆下的一切情感亦如此。可空氣雖淡,卻濃濃地滿溢周身,離不開,放不下,纏綿而溫柔,填滿了我的心房。
讀文章時,我不住地在想:我若遭遇楊先生所遭遇的這一樁樁一件件,我會如何?失親之痛,我已是斷然承受不了,更何況還有戰(zhàn)爭、疾病、家人的離別及當時混亂的社會政治。接踵而來的磨難與痛苦,光是讀起來就令我感到心悸不已。然而這一切竟在楊先生細膩平和的敘述中逐漸藏匿在了一家人的歡笑聲里,我也只得暗自佩服楊先生的超脫與淡然以及那濃厚卻有節(jié)制的思念。
楊先生像是一位串珍珠的手藝人,將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美麗珍珠連綴成一條熠熠閃光的珍珠項鏈。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贝髩舴接X,只是不知歸途何處。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七
今天我跟大家談一談,楊絳先生寫的著名散文《我們仨》這本好書,這本書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樸素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楊絳先生面對女兒丈夫離世的痛苦回憶。在我品讀之時,楊絳先生心中那綻出的一個個血泡,也同樣刺著我的心,那真真切切的情節(jié)不能不扣人心弦。
《我們仨》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個處處快活溫馨的家庭。這個三人之家中有著愛工作成家了也與父母玩在一起的阿園,有知識淵博,相濡以沫的父母,天天幸福快樂地過日子。剛有了定居地的他們,本可以安享晚年,可是病魔卻不期而遇,現(xiàn)實并不是美麗的童話,不會有他們永遠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美好結局,前些日子“一家三口都在嬉鬧,如今,二人已故去,三里河寓所里只剩楊絳先生一人?!?/p>
花謝了,還會再開;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人老了卻不能重來,作為生命只有幾十個春秋的人類,怎能不感嘆光陰似箭,這箭射去,你還能追得回來嗎?很多人都說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人的一生就是場夢,小時,不知天高地厚,長大了,到處荊棘坎坷,好不容易安穩(wěn)了,卻已入晚年,而《我們仨》一本書就是一個充滿離情的萬里長夢,楊絳一家失散了,永遠的失散了,楊絳先生想回去也回不來了,世界上有許多的“我們仨”每天都有無數(shù)人經(jīng)歷生老病死,有些人你還沒來得及珍惜就不在了。是呀,人生的短暫是改變不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時光,珍惜與家人同在的歲月,我們要孝敬父母,珍惜親情,一家人開心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其實少對父母發(fā)脾氣,讓他們高興,也屬于對時光的珍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過去了,就一去不復返了,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是尊重自己,尊重良心,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生,要珍惜讀書學習的大好時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抓住人生的夏天,努力成長儲蓄知識,這樣以后才不能“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我們仨》這本書好,好在語言生動,更好在它的內(nèi)涵,它告訴我們要珍惜光陰,珍惜美好的當下,我們都有自己的“我們仨”、“我們四”等等,我們都要愛護我的“我們仨”。楊絳先生在書中這樣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所以我們更應愛惜時光,愛惜美好,我覺得《我們仨》一書為何好,就是因為他珍藏著楊絳先生美好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八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nèi)?,很有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nèi)肪褪撬龑懙乃麄兗业囊恍┕适?。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jié)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yè),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jīng)對爸爸說: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九
最美的是她們仨“散于古驛站”,“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的散而是楊先生的夢,也許她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否是夢,我作為小小讀者又何從知曉呢?又或許楊絳先生回憶那些日子太多逐漸離別的悲傷,不忍直直回憶,亦夢亦真、朦朦朧朧,隔著時間就像在述說著很久以前的事,也就不那么痛了。
原文摘錄:我隔著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滾的笑浪。
很喜歡楊絳先生這樣調(diào)皮的文字,還記得鐘書先生的.一句經(jīng)典情話“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果,遇到她之后我結婚從未想過別人”,我想鐘書先生如此喜歡她定與這份小調(diào)皮有些一些關系。
原文摘錄: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書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yè)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鍾書待喬木同志是把他當書讀。
類似的回憶錄我也讀過幾本,在這當中讀到的是我們不曾知道的那些人最真情的一面,最打動人的也是這份真情。她們仨將人間真情(愛情、親情)詮釋得那樣美好,讓我相信:原來,人間有真情,而且情可以深至此!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
《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證明了一個記者的正直和職業(yè)道德,斯諾客觀詳實的報道了中國的主張、綱領,讓全世界知道,在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真正的未來在哪里。
另一方面,這本書也是研究黨的歷史、了解領袖們的資料,作為在當時寫成的第一手資料,其中不僅詳細介紹了紅軍的征戰(zhàn)史,并且從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各方面進行了報道和解釋,從某種角度來講,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書,也是中國人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回顧黨和軍隊的途徑。
當時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國土,而當權者的屠刀則指向人民,整個中國置身于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時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來挽救危局。
在黨的初期,由于共產(chǎn)國際的干預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過很大的損失,新生的中國多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領袖們的睿智使黨走上了正確的道路,確立堅定不移的綱領,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為中國,為中國人民,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頑強抗爭。
只有人民擁護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讓國家看到未來,中國人民沒有被侵略者的刺刀擊退,沒有被當權者的嚇倒,在無數(shù)人的流血犧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來,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崇高的事業(yè)。
在多方打擊和封鎖的情況下,所領導的隊伍卻在逐漸壯大,在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后,沒有人能再輕視這股不可抵擋的力量,一切關于“無知土匪”的謠言不攻自破,這是一個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政黨,這是一個有著執(zhí)著信仰、嚴格紀律的政黨。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紅星照耀中國》可以讓我們知道,中國及其軍隊所經(jīng)受過的苦難、犧牲,今天的幸福來自昨天的奮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們今天的輝煌。
歷史是沉痛的,幸而這種情況不會再次發(fā)生,黨領導下的中國日益強大,但是,昨天的硝煙雖已散去,鮮血雖已干涸,這段歷史卻該永遠保存在后代子孫的記憶。
了解過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國的偉大,這種偉大,將會給中國帶來新的輝煌!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一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
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鐘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yī)院的生活。錢鐘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回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fā)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
我們不能理解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什么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么忍住內(nèi)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
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鐘書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不久之后,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英國的時間應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
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xiàn),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敝灰?個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
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jīng)歷過亡國、戰(zhàn)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并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并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p>
我覺得楊絳和錢鐘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二
由于疫情我們過了一個不同往年的春節(jié),今年春節(jié)我翻閱楊絳先生的散文《我們仨》,先生以回憶錄的方式、輕松活潑的口吻用心記述了她和丈夫錢鐘書先生以及女兒錢瑗生活的點滴。
我喜歡看回憶錄式的書,這樣能了解作者的一些經(jīng)歷,進而了解這個人,如我之前看溥儀的《我的前半生》,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影響了溥儀的一生,但在那個年代溥儀何嘗不是封建社會的悲劇呢,如果能夠選擇也許溥儀也想做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在《我們仨》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兩種感情,一是夫妻的愛情,二是父母子女的親情。
其實我也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對于愛情我還知之甚少,從楊絳先生與錢鐘書老先生愛情當中我學到了些許。
互相尊重是重要基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和思維方式,兩個人再怎么親密無間總會出現(xiàn)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怎么處理分歧尤為重要。先生與錢老有約定兩人出現(xiàn)異議不必求同,可保留自己的見解互不勉強,事實也應如此,我們都不是圣人,不敢保證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就一定是正確的,況且我們也沒有權利去要求對方說什么做什么,還不如學習先生和丈夫的相處之道,出現(xiàn)異議時各自可發(fā)表觀點但不可勉強對方接受,我們在最大范圍內(nèi)求同存異。
共同的興趣愛好是保鮮劑。許多人包括我身邊的朋友都講要找一個三觀一致的人談戀愛,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則算是三觀一致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共同興趣愛好不僅可以讓兩個人在這其中得到放松,更能在這其中得到感情的升溫與鞏固,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出現(xiàn)對對方做的事情不感興趣而使兩個人漸行漸遠。先生與丈夫兩個人都是愛看書的,不論是在英國留學還是在清華大學或者在家里,不論住的條件優(yōu)越還是居住陋室,他們都愛看書,看書似乎成了他們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夫妻倆也在閱讀交流中認定彼此。
我現(xiàn)雖未為人母但終會為人母,先生記錄下來的她們夫妻二人和女兒的相處狀態(tài)對我今后為人母是有啟發(fā)的。正如前面談到夫妻間要互相尊重,父母對于子女其實也是要尊重的,雖然是孩子,但自從他第一聲啼聲開始他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先生和錢老這點做的就很好,對于女兒錢瑗自己決定的事情,夫妻二人不予干涉,錢瑗最后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的博士生導師。
對于孩子,做父母的可以引導、建議,但是不能剝奪孩子的決定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旅途畢竟有限,如若事事替孩子做決定恐造成孩子缺乏獨立性以致于影響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楊絳先生夫妻二人與女兒朋友般的關系也讓我記在了小本本上,先生回憶到三人在館子吃飯時父女二人偷聽鄰桌客人講話并評論的場景,還有錢瑗在病中給父母寫的信總會有手畫的卡通大臉頭像以及“l(fā)otsoflove”字樣的落款……種種都表現(xiàn)出錢瑗與父母的關系不像傳統(tǒng)的父母子女更像是是朋友。
傳統(tǒng)的父母子女關系一般是嚴肅的,父母與子女間較少打趣和分享秘密。就說我自己吧,有些事情我不會選擇跟父母講而是跟朋友聊,可能是我覺得跟爸媽講不合適,現(xiàn)在想想如果我跟父母不僅是長輩與晚輩還是朋友的話,我跟父母分享秘密也許他們還能給我不同于同齡朋友的建議。父母和孩子像朋友般相處孩子才會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能更好更具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幫助孩子成長。當然,我畢竟還不是位母親,這些都是我在《我們仨》里悟出的理論,希望在今后我能用理論指導實踐,與孩子共同進步。
在《我們仨》中,先生與丈夫以及女兒的一生都未離開過看書,我本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但看了《我們仨》之后,我感到很慚愧。在先生那樣的年代,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智能設備,他們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看書從書中汲取養(yǎng)分豐富學識,而我身在這樣好的時代卻不大愛看書辜負了這樣好的條件,愿之后我能好好利用條件,在閑暇之余多些閱讀多些思考。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三
讀完《我們仨》,我認為此書非常值得閱讀。從楊絳先生平實真摯細膩幽默的生活化敘述中,我有了許多感覺、認識和感動。
楊絳先生的長達萬里的夢,對丈夫和女兒的殷切關懷和難舍難分的思念,古驛道上的聲聲淚,離別情,催人淚下,讓人深深地感動。也為她送走他們兩個后的堅強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欽佩不已。
她和錢老國外的生活,首先探險兩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做飯是探險,做得了紅燒肉燉雞湯學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險,邊走邊研究,樂在其中。學習是探險,不浪費任何時間徜徉在書海里,飽讀詩書,然后學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險,孩子的成長中他們也樂在險中求。這種探險,在他們回到國內(nèi)一直在延續(xù),貫穿生活始終。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無論是楊絳對錢老孩子般的寵愛,還是他們仨的互敬互愛,還是楊絳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滿趣味和情懷。不管時代如何艱難困苦,但他們相親相愛,友好和睦,有知識有涵養(yǎng)有情有義,過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過如此的和諧有愛!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四
楊絳先生的《我們?nèi)罚业捏w會是一個老人一段充滿了愛的記憶的片斷,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錢鐘書先生一家在經(jīng)歷過的歲月中平凡而溫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面對生活所有的那種態(tài)度,或者說超然,或者說淡然。我覺得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不像其他的類似回憶錄類的文章回過分的追求被敘述者與眾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或者過分的渲染愛情、隱私等滿足他人對名人好奇的欲望,恰恰相反,作者僅僅記錄的是他們的生活中經(jīng)歷的'最為普通、細微的事情,和一切人居家生活里的種種瑣碎與喜怒哀樂如出一轍。而在對這種我們毫不陌生的生活描述里,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目光和我們又是多么不一致,在我們熟視無睹的光陰里,作者筆下的一家卻樂于享用平淡生活給予的熱情,即使在苦難的環(huán)境里,那種力量也讓我們感到幸福似乎始終也未曾拋棄他們而去。
即使這些是楊絳老人在愛女與老伴相繼離世后寫下的代追憶性的文字,期間不免帶上老人對親人的思念,與戎戎獨立于世的感傷,但我始終覺得這些文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愛的力量,是生活的本質。或許在于我的這個年齡還無法更深入的去領悟,但我卻無不羨慕錢楊先生夫婦那種志趣相投,相濡以漠的人生。再轟轟烈烈的生活,到最后無非都要回歸平淡,平淡才是最真實的,能在平淡中產(chǎn)生的趣味才是由心而發(fā)的,這是一種隨興所致的熱情。反觀時下大眾,為了高質量生活而刻意追求的“興趣”,只不過是沒有自己的人云亦云的多出的負擔罷了。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五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nèi)愤@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整本書分為兩部分,低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寫了錢氏夫婦赴英國留學,他們遠離家鄉(xiāng),不復早父母庇蔭之下,都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他們兩人作伴,相依為命,他們在那的`生活可以說是又節(jié)居又歡樂的。印象比較深的是錢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我都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沒事。在牛津學習時,由于學費較一般學習昂貴,還要另交導師費,房租,伙食費也較高,于是為了節(jié)省點,楊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并且錢氏夫婦還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見他們還是很節(jié)居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錢氏夫婦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nèi)愤@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六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鐘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yī)院的生活。錢鐘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回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fā)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我們不能理解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什么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么忍住內(nèi)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鐘書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不久之后,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英國的時間應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xiàn),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敝灰?個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jīng)歷過亡國、戰(zhàn)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并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并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蔽矣X得楊絳和錢鐘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七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作者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的文字并沒多華麗的辭藻,反而都是很樸實的文字,但卻很有感染力,讓讀者可以體會到他們一家人的溫馨、快樂、有趣。這里面的許多描寫都是錢鐘書和錢瑗,都可以看出他們確實很有趣,很有智慧,但是從那字詞中還是能感受到,作者的懷念與深深的愛意。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nèi)齻€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前。斓紫聸]有不散的筵席,盡管是那么地深切,上帝給了你幸福,也會帶給你無盡的寂寞。人生不是童話,沒有那般夢幻與美好,都說現(xiàn)實是殘酷的,我們必須面對。
讀了這部書仿佛是隨著楊絳女士的腳步經(jīng)歷了整個人生;重新認識了錢鐘書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調(diào)皮的一面;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學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樣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不同之處,就是那一份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能以平常心面對的超然心態(tài)。
也許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學者平凡的家庭生活,不求一生榮華富貴,但求一家平安,幸福。
這平凡的三個人,這平凡的家庭,這平凡的爸爸、媽媽和女兒,卻有著不平凡、令人羨慕的濃濃親情。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八
楊絳的《我們?nèi)愤@本書主要是對“我們?nèi)钡幕貞?。這本書的開頭寫了錢鍾書和錢媛生病住院,最后去世了。楊絳開始對“我們?nèi)蹦莻€家的重溫和回憶,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們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專心寫作業(yè),突然聽到老爸“啊”的一聲慘叫,來不及多想我就沖了過去。原來,正在給老爸拔白頭發(fā)的老媽,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腦門上,于是就條件反射地一巴掌揮了過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憐的老爸被打出了“腦震蕩”。于是我們?nèi)议_始了滅蚊行動,一番努力過后,終于殲滅了飛蚊大軍。我們數(shù)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這時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媽面前說:“這些蚊子給你熬湯吧?!崩习衷瓉硎窍胱脚幌吕蠇尩?,誰知道老媽幽幽地說:“你要知道,我熬出來的湯可都是給你們二位喝的哦。”嚇的'老爸立馬躲進了書房,把我和老媽笑歪了。
《我們?nèi)防?,作者提到他們一家三口給對方起了很多名字,隨便叫。其實我們家也是。我那個“無敵老媽”也給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號,高興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說我吧:兒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興的時候叫“親愛的”,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大聲叫我“臭小子”!我想,我應該是世界上別稱最多的人了。
在這本書里,作者描繪了一家三口溫暖的生活畫面,而如今,這個“我們?nèi)币呀?jīng)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傷。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過的每一天。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九
要我來說,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為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為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著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302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