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書過程中個人感受和情緒變化的整理和總結,以及對書籍品評的一種記錄。如何寫一篇內(nèi)涵深刻、表述流暢的讀后感是我們寫作過程中需要不斷磨練的品質。小編整理了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靈感和參考。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一
《文化苦旅》是當代著名文化學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全書共收錄37篇作品,借山水風物書寫著中國文化與文人的歷史命運,在字里行間探尋著文化的靈魂與人生的真諦,文字優(yōu)美又言之有物。其中既包括《道士塔》《白發(fā)蘇州》《青云譜隨想》等文采飛揚、見解獨到的歷史文化散文,也包括《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充滿懷舊氣息與文化感慨的心路回憶散文。余秋雨先生行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其細膩的心思和筆觸,帶領我們一起感受這華夏文化的“苦旅”。
記得初讀《文化苦旅》是在學業(yè)繁重的高三,當年略顯浮躁的匆匆一瞥,到現(xiàn)在靜下心來,懷著對中國文人和中華文化的思索,再次捧起這本書細細品讀細細咀嚼,便又是另一番滋味。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
文化苦旅,不僅僅是穿梭在各種名勝古跡、田園山水中的空間旅行,更是一種穿越千年,探索中國歷史與文化靈魂的時間之旅。它從敦煌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xiāng)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之所以是苦旅,是因為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正在逐漸的淪陷和喪失,作者在感概和惋惜之余,也將自己滿腔的悲憤和不滿寄于筆下,在對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流失的批判和思索中,重拾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所缺失之物。
品讀書中的文字無疑是苦澀的,我們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喪感,書中講述的那一段段沉重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悲涼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篇的《道士塔》一文,短短幾千字,我已反反復復讀了三遍,既為余秋雨先生辛辣的筆鋒拍手叫好,更為莫高窟中珍貴的文物就這般輕易的流失而感到痛心不已。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負責看管的愚昧的王圓箓無疑是敦煌文化的罪人,更是歷史的罪人,但正如作者所說,他太卑微渺小,無知的軀體無法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但究其根源呢?是官僚的腐敗和政府對文化保護的無視才導致了這慘痛的民族悲劇!中華民族的傷口在滴血啊!而如今的中國人呢?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優(yōu)秀的文化,而惟獨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們可以傾慕時尚任何國家的時尚,而惟獨尋不到自己的時尚;他們可以走出國門為自己的驕傲,而忽略了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事實上,僅僅運走一些文物并不能撼動中華文化之根本,但一旦運走了思想、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一個民族即將面臨的便是消逝的命運,這怎能不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最可怕的,不是丟失,而是丟失了過后,我們依然走在丟失的道路上。
文字,因為真,才會苦。原來散文,真的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智者對話。《文化苦旅》據(jù)對是一位歷盡世間滄桑的老者,散發(fā)著書墨的清香、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余秋雨先生攜著他的紙筆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在文學的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抹油彩。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fā),乾坤在心中,人文山水也在心中。如果可以,我也愿開始一段文化苦旅,去感受那世間百態(tài),去觸摸歷史的魂魄,去聆聽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生當無憾矣!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二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jié)。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jié)。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diào)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jié)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我仰望人生。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三
《文化苦旅》這本書很特別,因為作者很特別。此書中作者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在普通人眼中文化與自然是對立的,可作者卻認為一切文化都始于自然,文化的至高點即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開始時我并不同意,認為作者自己的經(jīng)歷并不能代表社會的大體方向,但隨著閱讀深度的增加,看到的例子越來越多,我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狹隘。
余秋雨的一生可以說是荊棘遍布,即使他表面上很樂觀,對可笑的誣陷不予理會,但他內(nèi)心深處所隱藏的那種悲傷與哀怨是不言而喻的,否則他不會分別寫到巴金和自己受社會輿論的壓力。如果真的不在意,是不會浪費大量筆墨在一些小人身上的。他的這種性格可以代表大多數(shù)中國人,總是給人一種很樂觀的樣子,真正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的魂靈所在,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也要給子孫后代帶去正能量。
開頭的幾篇小散文令人印象深刻,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流傳至今,一些花季女孩無法選擇愛情,只能任由父母安排,甚至結婚之前連自己的丈夫長什么樣都不知道,更別說會有什么感情。未婚夫意外身亡,就果斷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一種無任何感情,只是貞潔至上的麻木心理,是中國從古至今女子的通病,卻在當時被稱頌,被敬仰。更有甚者,“那些大戶人家的上上下下,都等著把一個葬儀立即變成兩個葬儀……”這無疑是一種道德綁架,毀掉的是一個花季女孩的一生。
中華文明存在了幾千年,有它的不足與漏洞,當然也有令人稱頌與佩服的,都江堰,莫高窟,天一閣……哪怕有一個也足以讓人驚嘆,可他們卻同時出現(xiàn)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余秋雨一一探訪,了解,只為讓讀者通過他的描述真正看透這個延續(xù)了五千年而不衰落的文化。沒有人能不勞而獲,文化也一樣,一個個朝代,從前秦到元代,數(shù)不清的人的努力與汗水,才鑄造了如此瑰麗的神話莫高窟。到如今都令人驚嘆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竟由22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在如此落后的技術條件下完成。范欽窮其一生精心打造天一閣,且其后代一直保存到近代,現(xiàn)在看來仍十分了不起。
讀這本書總是驕傲與失落并行,既自豪于祖國文化的宏偉壯麗,又失落于無價財富的流失,以及文化的停滯不前。祖國母親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余秋雨一生追求的信念,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無論如何應該被尊敬,而且她還需要高屋建瓴,應該被傳承,被發(fā)揚,應該重新閃耀在世界之巔。閉關鎖國使這個文化被埋藏,但現(xiàn)在他重新被發(fā)現(xiàn),我們有責任去繼承,去發(fā)揚,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四
第一次拜讀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段幕嗦谩肥亲髡哂嗲镉甑谝槐居斡浳幕⑽?,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jīng)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chuàng)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借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梁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yǎng)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堅持、忍耐中的執(zhí)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五
《文化苦旅》是一部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的書。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由于一個道士流浪至此并駐足引起的,由于他的私欲,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shù)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chǎn),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欲,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nèi)缃竦某删?,但假若昔日?輝煌被竊取了,那后果將怎么樣……。
因老一代創(chuàng)造的奇跡,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發(fā)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nèi)砸赃^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歷史會倒轉輪回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欲而奮斗,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六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很多,最喜愛的莫過于《文化苦旅》了。也不知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觸動著我,把它讀了一便又一遍,思考了一天又一天。但卻始終弄不明白,我是在讀余秋雨的文章呢?還是在讀中國的文化歷史?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似乎在這位深沉的文明人筆下,引發(fā)出了種種連篇累牘的思索,是一種渴念?還是一種哀惋?是一種期待?還是一種詮釋?無從知曉。
其實,寫作是一種很跟自己過不去的累活兒,有時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的徒隔,心有千言萬語,幾個月累就的思維,在下筆的時候,也總是要平一平心跳,理一理思維,像余先生說的一樣:“回憶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不知是先生文章帶給我的習慣,還是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總之,《文化苦旅》讓我找到了寫作的靈魂。
余先生總是不堪疲憊,習慣從一個地方輾轉到另一個地方,撫慰著中國歷史的文化遺址與殘余,溫存著歷史文化名勝,而自己卻從不疼惜自己的雙腿和體力,跋山涉水,周游各國。在他心中,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似乎是落在山重水復、茫茫滄原、默默無言的大地上?;蛟S,在別人眼中,本應是個萎靡柔弱的路旅行者,但在歷史文化山水的天地間那么一站,人、文化、歷史、自然就融為一體了,于是,文章也就應運而生了。
大地無言,卻只是留下廢墟讓我們無限遐思,古道沉默,卻在呼喚我們不忘歷史的滄桑。余先生在對歷史的滄桑巨變的感慨中,同時也引發(fā)對人生的領悟。在山水跋涉中引發(fā)無限的回憶,同時,又將回憶迅速滲透在文化筆墨中,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聲色和情致,充實了自己。他拋棄了憂傷和疑慮,去追逐涌來的潮水,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呼喚他,他在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漂泊旅游,但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蒼老的人生帶著一顆年輕的心,讓無限的思索沉重的駐扎在自己苦澀的文字上,讓忙碌而有文明的現(xiàn)代人去思索。
夕陽西下,朔風呼嘯,站在大漠上,勇敢的用自己脆弱的身軀全然不知天高地厚扛起歷史文化的厚漬,道士塔前面的駐足、遐想,甚至落淚、甚至恨,讓他感到這個民族的巨大悲劇,看到古老滄桑的中華民族在痛苦的滴血,而正是他的這種巨大憂憤,在字里行間,顯得是那么的沉重。
或許是天地造化的特意安排,才得以讓這個富有文化底蘊的莫高窟座落于中國的西北向,在哪個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的年代,全國各地優(yōu)秀的匠工都云集的這里,是命運的趨勢還是血與淚的選擇?在鞭影和無數(shù)兇神惡煞的表情忙碌著,為中國,為世界訴說著奇跡。他華美而有矜持,富有而又遠藏,他執(zhí)意要讓每一個朝拜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文化苦旅》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永遠也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文化沉思。座座遺跡,隱隱豐碑,卻無不在默默的詮釋著中國的歷史文化的足跡,文明的傷痕!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七
或許,這是這個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兩個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數(shù)小時,快到親友之間的聯(lián)絡借著電話視頻一觸即到,我們忘記了長途跋涉的旅途只為見一個人的滿心期盼,忘記收到書信看見熟悉的字跡那種滿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顧貞觀為了盡快救贖自己被放逐寧古塔的朋友,一面四處求人奔波,一面給遠在天邊的朋友寫信勸慰,這篇《金縷曲》真真是賺足了我的眼淚??!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借,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復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shù)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
為這樣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八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先有生態(tài)而后有文化”,余秋雨先生一句話表明自己的觀點:他的苦旅其實是一種對“山河文化”的追尋。莫高窟,古今聞名,原來就是佛教重要場所。成千上萬的洞穴中隱藏了許多絕妙的塑像,精美的壁畫。這不僅僅是一個個歷史古跡,更是中華兒女心血的凝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莫高窟,蘊含的是三個偉大文明的精彩。栩栩如生的飛天,惟妙惟肖的舞者以及太多太多。讓中華民族引以為豪,讓世界人民為之驚嘆。但是,外國人來了。美國學者見莫高窟后大為贊嘆,決定“拯救”這些精美的文物。他們用化學溶劑使壁畫剝落,并將其帶走。這些文物一露面便轟動了世界,為莫高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災難。世界各國的強盜們都對莫高窟表示出極大的“興趣”。
外國人的強盜行徑固然可恨,但更可恨的是:可悲的中國人居然與外國人狼狽為奸,出賣國家利益。莫高窟的'看管人——王道士居然為了區(qū)區(qū)三十英鎊,讓英國人斯坦因帶走了九千多個經(jīng)卷、五百多幅繪畫。這是何等的愚蠢!我們這些可憐的國民居然不知道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文化,這可是我們的“山河文化”呀!這是我們的根!
都江堰在戰(zhàn)國時期便顯得非常重要,但,正是它,始終忠實地灌溉著成都平原,為她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稱號。四川雖然歷來旱澇無常,但至今旱澇保收,它是真正的第一大功臣。
其實,我理解余秋雨先生這本《文化苦旅》是對“山河文化”的追尋,也是歷史文化的一種思考,更是在引領我們要重視和保護這些歷史遺跡,挽救我們的“山河文化”!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九
恍惚記得很久之前,有個朋友告訴我西泠印社的旁邊有個古董店。
那個時候我還把“西泠”讀作“西冷”,自然對一家小小的古董店沒什么興趣。但是時間一點一點延長,那時的我大概也不會想到,在幾年后一個“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的日子里,我還是去找了這家不明存在的古董店。
這幾年里我對于古董店總是有莫名的執(zhí)念。大概是對那些歷史沉淀的東西有莫名的好感。博物館里的只能稱物,它們被安靜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地方,每天面對幾盞燈,面對幾撥人。古董店里的呢,應該算古董,不論真假,它們的陳列,都是故事。
可能這就是古董吸引我的原因,也是那家神秘古董店吸引我的原因。
當我終于乘上去往西泠印社的公交車,在西湖邊某條道路上穿行的時候,我突然萬分慶幸這次心血來潮。
作為一個杭州人,我對西湖卻并沒有特別熟識的感覺。只是知道有這么一個湖,它有著名十景,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杭州的驕傲。小時候來過幾次,觀賞游玩,大概只記得當時的豆腐干挺好吃。
所以,當我獨自來到湖邊,難得清冷的公車載著我東奔西走的時候,也給了我更多的時間看看這個熟悉又陌生的西湖。
杭州這座城應該最愛梧桐。
特別要是法國梧桐,高大魁梧,所以愿意將梧桐成片的栽在西湖邊。其間還夾雜了些柳樹的影子,初春的柳枝剛發(fā)新芽,弱柳扶風大概就是這種姿態(tài)。這就顯得梧桐更偉岸了些,扭曲的樹干,偌大的蔭蔽。盡管市樹是香樟,但杭州愛梧桐不無道理,因為這也是生命,自然的生命,梧桐比香樟更隨意,更鋪張。
西泠印社確實沒有公車上冷清,反而很熱鬧。大多數(shù)人應該就是因為“天下第一名社”這個稱號慕名而來。進門就是一棵巨大的香樟。根須蜿蜒地猙獰,樹干爬滿了青苔,鋪天蓋地的綠蔭毫不掩飾枝葉的放肆。游人只能驚嘆了。
西泠印社的大名用冷綠色刻在一石碑上,旁邊是一簇春天的紅花,開得正好。身后就是一座丘陵。上山的石階沒有刻意修平整,反倒是像亂石堆成的臺階。昨夜下的雨濕冷著,更顯得小路濕滑難走。我只得小心翼翼地走,小心翼翼看著路,小心翼翼地發(fā)現(xiàn)了山路上各種植物,被雨珠打得蒼翠蒼翠,傲然立著。我還期望著山上是不是有一個很隱秘的地方藏著傳說中的古董店??上е挥袔讉€亭子,幾個石凳,一個滿是錦鯉的水塘,和一座意味深遠的塔。
我坐在西湖的長椅上,喝著水,看著面前的湖與樹。
西泠印社同西湖一樣。目光所到之處,除了游人,要么是樹,要么是水。它們比我們更清楚自然的意義。連神話傳說里亦仙亦妖的白蛇,都是生于水,隱于山水環(huán)繞的雷峰塔。
放下水瓶,翻開手上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說:“這一來,杭州就呈現(xiàn)出了一個貫通千年的人文宣言?!惫律竭@個地方,像西湖中的一個小島,西泠挑了一個很好的地方建立社址。亦山亦水,亦孤亦環(huán)。
馬可·波羅如此大力贊揚一個城市,當然有他自己的道理。現(xiàn)在我們回想起他至高的評價,仍會覺得名副其實。
杭州的美,大多是集中在了西湖。而西湖的美,全然是這些山山水水,樹樹花花。蘇軾與白居易比我們更早懂得了西湖的美在何處,于是他們竭盡全力浚河道,清藻荇,治湖水。這才有了后來的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比其它地方更明白自然對于我們的意義。
這是一個只屬于杭州的宣言。
“宣言的內(nèi)容,很復雜,又很簡單:關于自然,關于生態(tài),關于美麗,關于人間?!贝禾斓奈骱幯缘痛沟挠夯S艷艷的,映著水中的倒影。法國梧桐還是那么魁偉,密密的青苔攀附著粗糙的樹干,出奇的安靜。這就是春水道梧桐。我們需知,在自然面前的我們,何其渺小。而自然的美麗,又何其偉大。
我捧著書突然笑了。我想我已經(jīng)找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古董店。
西湖之美就是杭州的古董,自然之美就是西湖的古董。
這就是一個關于杭州的宣言,關于西湖古董的故事。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p>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與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與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蔽蚁?,這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nèi)ツ骋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jīng)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汨羅。我們看到汨羅,就想到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nèi)⒂^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與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與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一
我還是難以想象這些流放者是如何來到監(jiān)獄一般的寧古塔的——面帶什么樣的表情?懷著什么樣的心情?不得而知?;蛟S他們對皇帝來說只是龐大機器上的小小零件,故障了便拆下一大塊進行處理,再重新裝上新的,連檢查都省了。
就這樣,許多零件丟失在了去垃圾場的路上。
這是多么冷酷無情啊!只可惜,他們再也回不到遠處的大工廠了,只能讓往事如濃煙一般飄散。
只不過,這群流放者就像一位位造物主,為蠻荒之地重新建立了秩序。這些被驅逐者像是來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們用自己的一切所知教導本地“土著”,每個人都致力于創(chuàng)造自己的“桃花源”。敵人不再是敵人,而是并肩作戰(zhàn)的伙伴。
在寧古塔還上演了一出真人的“吳兆騫的救贖”。原本注定客死他鄉(xiāng)的人,有了真正的朋友,也真正的回到了家。面對從天涯到海角的距離,真摯的友誼將二人連結在了一起,也為本地土著增添了一份情思。
對這些人來說,流放是失敗的。因為這無疑將他們的大好前程扼殺在了幻夢之中??蛇@次流放又是有意義的,他們是余灰,將文明之火傳播了下去。他們以白骨為柱,血肉為磚,智慧為漆,勤奮為瓦,在這里建造了真正的秩序之塔。他們是懸崖下的洞天、荊棘中的玫瑰、沙漠中的綠洲,在無盡的苦難中祈求一絲絲的美好。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二
“他的生命奔瀉出淋漓而又灑潑的墨色與線條,躁動的筆墨后面游動著不馴和無奈?!庇嗲镉晗壬@樣就座談論他。
徐渭,鄉(xiāng)間老人常稱“徐文長”,他的故事不盡傳說。他曾遭遇復雜的家庭變化,參加過抗倭斗爭,九次自殺未遂,還因誤殺妻子而坐六年大牢。他的一生在平常人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癲狂的。但正是這種富有悲劇性的人生,讓徐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情感。他是一位畫家,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才華橫溢,具有充分國際可比性的大藝術家”,但這份偉大的藝術背后是他一生的不幸與坎坷。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生經(jīng)歷像徐渭一樣的人即便是有,也無法做到將生命中的凄厲化為一幅幅本體悲劇的色彩和線條。
一幅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必定是作者用盡畢身所學,傾盡身心,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亦或是愁緒與思索融入其中。而懂得欣賞的人總是能夠在萬千庸常的作品中一下子被吸引,透過這幅作品搭建起和作者溝通的橋梁,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描述的心境,深入靈魂,了解他的生命經(jīng)歷和變化,這是一幅好作品本身應具有的魅力。
生活中的人們無法時常接觸到這些與心靈相契合的生命之作,自然而然無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意義,以及作品背后的人的情感。而因這種時空限制上的人與藝術的隔離又孕育不出能真正描繪藝術的藝術家,造成了如今“人疏離藝術,藝術疏離人”的惡性循環(huán)。
我們首先要親近藝術,體會這許許多多描繪多樣內(nèi)心世界的美,才能讓越來越多的藝術親近人,消除人與藝術長久以來的隔閡。反觀藝術家們,或許有時是他們深遠而犀利的眼光,特立獨行的表現(xiàn)無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鳴,于是他們的作品漸漸埋沒在歷史的塵煙中。如果現(xiàn)代藝術家們能從精致入微的筆墨趣味中尋找生命的契合點,我想可能會更好。
畢竟,“人民和歷史最終接受的,是坦誠而透徹的生命”。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三
從本篇開始,作者開始描寫祖國的文化遺跡。
秦代四川郡守李冰督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名,使用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余秋雨先生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向我們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蘊和政治意義。
作為兩千多年的人工工程,至今仍然發(fā)揮這其本值,確實比現(xiàn)在只存在殘值的萬里長城要了不起得多。難怪作者說:“這是一個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說,把它放在全人類文明奇跡的第一線,也毫無愧色?!保笆廊私灾f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痹谶@一點上可以和隋朝的京杭大運河相媲美。
摘抄:
這一切,首先要歸功于遙遠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國有幸,公元前三世紀出現(xiàn)過一項并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這項任命與秦統(tǒng)一中國的宏圖有關。然而,這項任命到了李冰那里,卻從一個政治計劃變成了一個生態(tài)計劃。
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jīng)(“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都江堰調(diào)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學總結。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這便是道。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無處不在,卻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現(xiàn)。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當我讀到這本書時,便沉醉在了泱泱歷史的方則中,眼前浮現(xiàn)出了種種黑白相間的畫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異彩紛呈。
書很厚,拿到之后頗有充實感。我與文字一齊去閱天地、覽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頗深,它講述了一個大清的罪人,他的無知促使他用中國文物換來了幾頭牛,無價之寶只值幾頭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從前。無知是多么可怕??!它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再說,若他有愛國之情,哪怕僅有一點點,也會拒絕的。
《文化苦旅》讓我暢游了一遍中國,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偉大,感受了一個國家的風情,也懂得了從不一樣角度去看待一切。這樣,即使廢墟也能放射光彩,我們要永遠堅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讓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時,我總是無味的過日子,自從讀了《文化苦旅》,我學會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細地觀看世界,發(fā)現(xiàn)每一天都與眾不一樣,生活也所以歡樂起來。
《文化苦旅》讓我收益匪淺,我期望大家都讀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6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p>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我異常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蔽蚁?,這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所以,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五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么余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領著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jīng)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著。放眼現(xiàn)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蓖瑯硬辉诤跄阌卸嗦斆鞯念^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nèi)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六
現(xiàn)在的圖書市場上充斥各種各樣的書籍。有的書讀起來想對輕松,愉悅人心,比較適合大多數(shù)人的口味;而有的書卻看起來卻不是那么輕松,相反還有些沉重,給人一種滄桑、悲憤、苦澀與絲絲謂嘆。是的,這樣的書不是人人都可以明白,也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看的。
我想,如果說沒有一定的中國文化的底蘊,就體會不出作者想表現(xiàn)的那份歷史的厚重感,以及一個中國文人對黃土文化的使命感。游覽的都是中國的大好河山,然而在作者的筆下卻顯得如此蒼老。不得不說,作者的心里是苦的,正如他自己所說,“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我沒有能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雙腳丈量腳下的土地,沒有那種說走就走的勇氣,更不能邊走邊想,走走停停,不經(jīng)意間就把那些少為人知、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全部抖落出來,明眼人一看,這哪是什么游記?分明是中國文化的縮影。不待在家里,不留在書房里做文化,而是離開案頭,背上行囊,把自己放置在山澗河流,古亭建筑之間,靜聽山澗鳥鳴和流水潺潺,這想必是中國文人所向往的吧。其實呢,在作者看來,中國文人在骨子里都有一份清高與自傲。他們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很深,可能都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想必還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心態(tài)吧。
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一點,有些樓,有些城,有些寺,好像也不是像它本身那么出名的,但是就是那么一批被貶的文人,竟硬生生地把偌大的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向往。從此,那城、那樓還有那寺就都刻畫在中國大地,活在人們心里,這份能耐足以說明文化的舉足輕重;一桿筆隨意的涂涂劃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這更體現(xiàn)出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的永久常青。
現(xiàn)在,我們總是把很多的景與很多的人聯(lián)系起來,而且我自己更多的是先知道詩詞歌賦,后才了解那些所謂的樓閣亭臺。難怪現(xiàn)在的人,為了大力發(fā)展一個地方的旅游業(yè),總是千方百計地給景點去涂抹一些文化的氣息呢。其實,這是商業(yè)行為,我并不反對,如果本來卻沒有,硬生生為了商業(yè)而去編造,去虛構,就顯得過了,反而顯得造作。
書中說起陽關,我最先想到還是王維的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雖然一時間沒能想起詩的名字,但是這對于陽關來說,已經(jīng)足夠了。正因為這詩,我才知道有陽關。正如文中所說,陽關路又遠,風沙一地,沒什么好看的。但是對于作者而言,他是文化人,看的又怎么只會是這陽關表象?風雨千年,什么又能經(jīng)得起歲月的摧殘?是的,陽關已不是再是王維詩中的陽關了,但是我始終相信,一個民族的精神還在那片土地上,只是有些人不能看見罷了。
我們說起都江堰,那座千年的水利工程固然是值得人敬仰,它滋潤著一方沃土。但是我相信,如果有人說起都江堰這個名字,他也十之八九會知道李冰這個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景與人已經(jīng)融為一起了,用今天的話說想必就是綁定吧。再如果我們?yōu)g覽三峽,我們會不會想起劉備的白帝城托孤,會不會知道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會不會想起李白,憶起他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飄然與灑脫。還有,當今詩人舒婷的《神女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我總認為,作者眼睛看的是風景,心中想的是文化。想必這才是他心中的“山水文化”吧。
雖不能像作者一樣,但是在作者的書中,我也跟著作者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就是收獲。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14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