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的確出版了很久了,久仰其大名,確是最近才開始閱讀。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結束了。
出乎意料作者用的是她筆下的一個職場女子將整個心靈教程串聯了起來。從認識自我,到提升自我,再到最后的感受自我。
比起素黑的話,更淺顯易懂,而二者確實有很多理論上的共同點,只是闡述方式不一樣。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提到的一段關于能量和頻率的問題,解釋為,我們發(fā)出的能量和頻率(隱形的)決定了我們一天,一個月甚至是未來所發(fā)生的事。簡單來說,如果你發(fā)出的是積極的能量,那么你會遇到更多愉快的事,相反,如果你發(fā)出的是消極的能量,你只會感覺到越來越倒霉和不順。
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物以類聚的概念,為何我們總是和【相似的人一起玩耍,大概就是我們發(fā)出的頻率類似吧。而為何你總是看某些人不順眼,大概就是你們的頻率有些距離咯。
于是反觀最近的生活,ten,兔子,小平,這三個人仿佛成為了我朋友圈的主線。
看著兔子休假聽到生病的我就過來送腸粉,ten哥哥翹班兩小時過來送藥,小平除了黑我還是黑我,卻覺得彼此很投契。這大概又可以扯到另外一個話題——關于朋友類型分布的話題,以后再談談好了。
大概就是這樣子的讀后感吧。但我更多的是喜歡和生活聯系一起。
想想,當初彼此吸引也大概是能量的相似而達到了默契和共通點,是都喜歡音樂也好,是都喜歡自由也好,是都喜歡挑戰(zhàn)未知也好,是什么原因都好,但,后來分開的原因只能解釋為:能量不再相同了。
瑪麗說,不入流的人才會稱自己是文青。我不敢評論。只能說,是真的能量不同罷了,所以,才會在此時此刻和彼時彼刻,那么看不順眼彼此。
就當我的確是疲憊了吧,也是遇到ten之后我才深深知道,原來愛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比愛上幻想中的他/她,重要那么多。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小脾氣,而你卻很排斥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笨和幼稚,而你愛的是我的聰明和優(yōu)秀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需要被照顧,而你愛的是我的獨立
而我愛他的是他的肯為我不計較付出,而你常常選擇被動
而我愛他的是他的強大的包容心,而你的自尊心永遠走在前頭
而我愛他的是他肯替我著想,而你認為life is like this
或許在一開始,我給你投射了太多精神上強大的幻想,以期待你能保護我;同時,我一直期待,甚至幻想你可以成為這樣幻想下的映像;而我卻忘記了,你從來都只是一匹野馬……而我的確沒有草原呀。
這樣想想之后,一切都仿佛明晰起來,也不再糾結了。
就像我后來也明白,曾經篤定說不喜歡那些沒氣質的濃妝艷抹,為何會深愛她了。
或許她就是那個能給你草原的人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二
美國的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去信心,你也許永難挽回??梢姡粋€人失去信心是多么可怕,但是幫助他恢復信心更是重要。在《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中,作者就是這樣一個失去了信心的人,然而,一位素不相識的老教授卻用自己的愛心,無私地幫助了這位作者,讓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主要圍繞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和老教授的語言變化兩條線索展開,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用愛心無私的幫助下,從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千上萬的觀眾演奏的事,贊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文章中,一句詩一般的語言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這從未有過的感覺就是被人肯定、欣賞的快樂,而這恰恰就來自于老人的陪伴與夸獎。老人并沒有指點我如何拉琴,她只是用自己詩一般的語言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其實,如果沒有老教授每天的這句話,也許作者就永遠也沒有為成千上萬的觀眾演奏的機會,可見,老教授的語言是多么的重要。這句話也反映了老教授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位真誠有愛心的高明老教授,一位勤學苦練有信心的小提琴手。讓我們明白信心的重要,更讓我們明白,如果失去了信心,恢復信心更是重要。然而,作者的變化就是來自于老教授的愛護、關懷,她用自己的愛心幫助他人,用自己詩一般的語言感化他人,使作者成才。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遇見過這樣一位能理解你、關愛你、寬慰你的聽眾呢?他能使你擺脫困難、困境、困惑嗎?我想、這很少。其實,文中的作者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一位用愛心幫助他的老教授,雖素不相識,但是依然無私的幫助他。
我相信,如果我們大家都永遠用愛心幫助他人,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三
合手掩上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自然的出現了這八個字。已記不得這是曾經哪個化妝品的廣告詞了,但這么多年過去,能留在記憶中,說明了這八個字是多么的貼近內心。
現代社會,我們在社會中不斷為生存、財富、理想而奔波、忙碌,被外在的物質欲望緊緊鎖住,我們每天都在攀比,追求有房有車的生活,無窮無盡的物質追求讓我們接近瘋狂。朱光潛說過“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無生趣的囚牢。多可惋惜??!”。
我們不清楚我們長大為了什么,我們也總是刻意掩飾自我的情緒,在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去取悅他人,可是卻很少能聽從自己內心召喚,不知道自己真實的需要,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更可悲的是我們一直沒有發(fā)現、重視和改正這樣簡單錯誤的邏輯,導致生活越來越糟糕,內心越來越沉重,越發(fā)感覺不到現代社會物質極大化帶來的樂趣,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歸宿感,無法尋求到真正內心的快樂!
六祖慧能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總是感嘆,最快樂的時光是童年,因為童年的我們沒有那么多羈絆,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因為童年的我們最真。我曾經看著我新生的女兒眼睛感嘆,孩子的眼睛是那么的純潔,真的猶如一汪清澈的池水。相反看著鏡子中的我,雙眼已經略顯灰蒙,這也許就是書中說的,當我們長大了,被外界影響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當我們不能從“真我”中尋找能量時,就只能像在殺戮戰(zhàn)場,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試著奪取別人的能量,想控制他人、用權力駕凌他人、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是證明自己是對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我們看的太多,想的太多,已經讓塵世逐漸迷住了雙眼,那只能不分好壞的從別處去攝取,從而越發(fā)的阻礙了與真實自我的溝通。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和別人的事。老天的事,我們無力抗爭,只有臣服。別人的事,我們又管不著。所以,做好自己的事便好,這樣的話,生活會不會變得簡單許多呢!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率性而為,取悅自我”。
取悅自我,面對層層同心圓的包裹,我們需要撕去面具,突破思想與肉體的禁錮,認清自我,發(fā)現真正的自己,達到“真我”的“愛,喜悅與和平”。
我們的真我永遠知道該怎么做,而我們只需要沒有絲毫的糾結去做,去努力地忠于真實的自我,率性而為,聽從真我的召喚,做自己覺得快樂的事,不讓心靈成為肉體安樂的奴隸。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四
這是一本現代都市人應該怎樣活著的哲理小說。人生,在瑣碎的細節(jié)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脹,于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占有的漩渦之中,以至于漸漸失去自我,正如書中若菱所言“活著好累!”
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p>
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發(fā)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它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fā)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對另一半的埋怨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界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
如果一個人充滿了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和事物,就容易和他 產生共鳴。相反,如果一個人老是悲觀和憤世嫉俗,那么在他眼里,世界就陰暗、生活就痛苦得多。
世界的真相只有一個,為什么會有千姿百態(tài)的感受,并衍生出豐富多樣的喜怒哀樂?就因為個人的心態(tài)和角度的差異。當然,快樂不等于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于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zhí)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快樂。所謂技巧,就是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歷,并把經歷變成知識,把知識變成智慧,再加上對生命深沉的愛,對生活的執(zhí)著認真,從而凝結成的一種習慣和態(tài)度。
這些思考角度和方法,對于認識自己的人生,正確地把握自己無疑是很有益的。它能夠讓我們從日常生活和習慣性的思維中跳躍而出,用另外一種方式和角度觀照自己。當然,你會發(fā)現原來不曾意識到的許多問題。就是這些問題,冷卻了我們的熱情,蠶食了我們的純真,消解了我們的快樂和幸福。
匆忙的生活中,一定要適時地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到底想要什么?”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使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抑或是越來越遠?這樣,我們對某些事情上做出抉擇的時候就不會隨波逐流,而是真正地做到了實現了自己的真正目標。忙碌的生活是充實的,有時也需要停下來,讓自己和心靈靜一靜,感受一下大自然中新鮮的空氣,清醒一下大腦,認真地對生活和人生進行思考,這樣不僅使自己活的有目標、有動力,并且能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五
工作生活一段時間后,心靈亦需要慰藉。于是有空便會到圖書館閑逛,一年多前,無意間看見《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初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頓感新奇。于是工作閑暇間,我迫不及待的享讀了這本書,開始了內在心靈成長的漫漫旅程。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關成長的小說。作者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暗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品讀《遇見未知的自己》,猶如搭乘上心靈成長的列車,達成身心靈的和諧統一。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guī)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不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yǎng)性,尋找內在的真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實則是大愛無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
讀完這本書,它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以,當你論斷時,或許你只看到了片面。所有讓外面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很多憂慮和焦躁都是自己編造的,把別人強加到自己的故事里,制造麻煩。有時候換個角度想一下,事情就會有另一個表情。如果非要編故事的話,為何不編一些美好的情節(jié)呢?讓生命溫馨一點吧。
讀完這本書,幫我重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我掉進了脆弱的泥潭,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霉,懷才不遇,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先要為發(fā)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fā)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guī)律,在閱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
讀完這本書,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沐浴,讓自己的身體得到良久的放松,讓自己更好的定位,更好的煥發(fā)激情工作。
在最好的時光,做想做的夢,去想去的地方,做最簡單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六
這幾天一下班就在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看后很是感慨,現代人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修養(yǎng)與欲望明顯不成比例,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yǎng)心,才能有好的心態(tài)。書中有一句話堪稱經典: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琢磨。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還是人生減速慢行的彷徨時期,唯有保持關照內心并感恩的心態(tài),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書中說,這個世界是由什么組成的呢?能量的爭奪!這確實給我?guī)砹撕艽蟮恼鸷?!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做了一個實驗,讓水分別聽音樂,讀文章,接受電池波。然后分別冰凍兩小時觀察狀態(tài),結果發(fā)現水的結冰程度會因為聽到,看到,接受到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還有一個實驗就是分別把三碗同樣的米飯放在一起,第一碗米飯每天對它說我愛你,你很漂亮,第二碗你不理它,第三碗對它說它很難看,結果一個星期過后第一晚米飯只是有點泛黃,第二碗發(fā)霉發(fā)臭,第三晚還算好點,這些實驗證實了一個觀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能量的。
我們大腦每秒鐘要處理四千億位的信息,但我們只能意識到兩千位的信息,所以我們會有選擇的去看東西,并且以此來體驗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至于如何選擇,就是受個人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束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的影響。完全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環(huán)顧四周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其它的大腦會自動排除,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成見也是這樣形成的。還有如果你不斷重復的做某件事情,從生理學角度我們神經細胞就會建立長期固定的關系,比方說每天你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痛苦悲慘,那么你每天都在重復地為那張網絡神經連接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還有更糟糕的是當我們身體層面和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分泌一種叫做“勝肽”的物質。隨著細胞跑到我們全身各處,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就會對某種勝肽產生依賴感,如果你長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有生理需求逼著你去發(fā)脾氣。這個是很恐怖的,就像吸毒上癮一樣!
總結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折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境由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要記得向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又被觸痛了,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有陰影還沒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事物上,先在內在層面做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那些外在可改變的事物。
每個發(fā)生在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份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比較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和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個災難也可以是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的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它內在的蘊藏的豐盛美好,因為這是上天精心為你打造的禮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七
在新華書店看到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書后,拿起來便放不下了。作者在自序中寫到:如果你在追尋人生的答案,或是在嘗試解決人生的一個難題,或是你正處在一個停滯的階段,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也許就在本書的字里行間,你會有心領神會的一刻,因而答案自動浮動。沖著這段話,引領著我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后心中有很多感觸,非常希望與朋友們分享。
書中的女主角,似乎就是我們身邊,一個平常已婚的少婦,只不過這是個高智商低情商的女人,敏感地感覺到高富帥的愛人有了感情出軌,一時間不知如何排解,沖動之余差一點做出出格的事來。這時她生活中遇見一位智慧老人,及時指點了她,其實老人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心態(tài)的不合適,繼而指引我們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yǎng)心,擁有好的心態(tài)。老人說: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戲,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著死亡而消滅,它可以目睹、觀察人世百態(tài),欣賞日出月落,云起云滅,而歲月的流轉,環(huán)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個人最欣賞一段話是: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的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xù)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這是本特別的書,告訴我們喜歡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或討厭某個人某個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和需要,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他教會我,當我再次產生不好的情緒時,要往內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沒有去接納臣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才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
說實在的,這幾年一直在學習心理精神分析、焦點技術之類,也當了接心理熱線的志愿者,接觸了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有關的心理方面的書,看的也挺多,許多心理分析的頭頭是道的書,我個人并不推崇,而這本書,它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溶入到一個小說故事里后,引領著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當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就發(fā)現,它已經在慢慢的凈化著我的心靈、滌蕩著我的浮躁、悲觀和欲望。它讓我停下腳步問自己內心里真正的感受,也讓我驀然驚醒,問自己:我離我的真我到底有多遠的距離?我真正渴求得是什么?我又翻看一遍,用筆記錄其中的精典好句,因此這本書僅僅看一遍是不會吸收很好的,他值得反復的閱讀、咀嚼和吸收。
本書中有兩句話說得特別好,呼應了我長久以來的沉淀信念——也相信能感動廣大讀者,拔動你的某根神經,點醒你的夢:
“相信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會和他共鳴,被他吸引;反之亦然”。其實,這個就是潛意識法則中的信念的力量,一種最近比較火的正能量。
還有一句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八
近兩周來,通過在寧靜中的思考和對一些零散記憶的回憶聯想,我心里如釋重負的同時還油然升起了一種仿若新生感。早先就一直聽說這本書,但卻在最近兩周才開始閱讀。
開始我用了一周時間只讀了50頁,我把自己對書中文字的理解,加上了一些對自己以往回憶碎片的串聯和反思,使用辯證的思考方法和對以往閱讀過的一些書籍、看過的一些電影等等之類的聯想,沒想到我在一周內就把自己在以往一直沒想明白的一些事情想通了,使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松愉悅感。
再次拿起這本書時,用了一個晚上看完了剩下的150頁,發(fā)現剩下的內容竟然和我這一周心里想的東西不謀而合,這種驚喜使我在半個月中一下成長了很多,我開始變得輕松自信,也不會再以取悅別人而生活。感謝這本書讓我找回了自己在童年時那個簡單快樂的自己,也感謝曾經傷害過我和曾經愛過我的人,因為幸福和傷痛都讓我成長。傷痛是一把通往成熟的直梯,可以直接戳到我內心深處,進而使我在逆境和孤獨中學會反思和覺悟。痛苦,未必是永久的,我相信迎接我的將會是一種成熟和幸福。
剛剛讀完第一本就已經有這么多的感悟,還有剩下的四本,我準備在未來三個月內讀完。第一次,我感到了一種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我已經在迫不及待中期盼著遇見“未知的自己”那天的來臨。
最后還要感謝,去年在我生命里最脆弱和迷茫時期,出現的那些人和事。很多人想教我的,和書中很多東西歸屬同宗,只因當時自己的執(zhí)迷和一種慣性思維把自己包裹的太厚,沒能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訴求。現在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需要一頁一頁反復琢磨,如果沒經歷過一些人生中的痛苦,可能很那領悟書中講述的那些東西,不過至少可以使我們對生命有些釋然。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戲,白天我們扮演各種角色應付各類人群,可是我們知道自己其實并不快樂。只有在夜幕降臨一個人靜坐在電腦前時,那種迷茫的失落,才讓我們開始反思,人生到底是什么?我們是不是都在取悅別人而生活?外物并不能讓我們幸福,想擁有的那些東西,其實也都是給外人看的,其實我們并不快樂。有很多東西,擺著沒有任何意義,用過才算是擁有,做過才是得到。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九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看后很受啟發(fā)。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里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著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里面第二個寫著思想,第三個寫著情緒,第四個寫著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么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為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著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tài)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tài)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于以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什么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fā)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tài),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在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該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
勵志
書籍,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其實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后就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么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讀了這本后,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么,我覺得書里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書里展開了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在這里我們見證了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實用性。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fā)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huán)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jié)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zhàn)中。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為了生活,為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愿意的時候,為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為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著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雖然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么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凈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欲望,他將深奧的人生哲理簡單敘述,將修行理念溶于其中,比起禪宗佛學等等思想顯得有些粗淺,但更好讓人感悟理解。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tài),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jié),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
珍惜時間
和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己,自己給自己上課,自己給自己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閑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yǎng)心,正心。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十
叢中螢火勝夜上獠牙,房中囈語敵漫夜幽寂。夭折的淚,褪去了澀味,輕督的葉影成了斑斕的手,那是不由俗物破裂的十月剪影。
十一月初,夜,依偎女孩的人悄然離去。門再次被打開,少了溫馨,多了逆妄。破碎的靈魂貪婪地毀滅著無瑕疵的玉器。匕首起,血流不止,被夢籠著的倩兒,霎間驚醒,連迷茫也未曾有機會便身顫驚恐,輕撫涼透的被褥,無望的向后挪動。男子自詡瀟灑地甩下一筆錢,轉身離去。女孩蜷縮墻角,輕抿腥味,痛在催促著,現實卻抑制著淚腺。只有門外卷進地幾縷寒風,偶有理會那被遺忘的舌頭。空靈的眸摻著空洞,空洞的眸望向香氣馥郁的錢。
灰黯的燈光照在殘缺的書上。米芒在牢中看完人生中第一本連名字也不知的書。確切來說,是本不完全的手抄,不算看完,少了開頭,卻異常地刺激著米芒的神經,讓她想用短小的舌頭去濕潤干燥的唇,只是這顯然是可笑的。興許,這書同她一樣是個別人不懂欣賞且殘缺的美。只不過書中所描述的,她大多不懂,為何要順服,為何不抗拒,不就如宰殺場的羔羊。似乎她無法將自己與書有所關聯,但又如書上所言,她從未思慮過當下,只記得過去的錯與未來的死,她早早的放棄了自己。甚至她這輩子就是在為錢而活,為別人的臉色而活,看這本手抄也只在無人的夜,怕面具被撕開,不敢嘗試,就怕換來的是她無力阻止的嘲笑。強烈的不安來自文字的彼端,她連書中的女子也比不上,從未有愛、快樂,亦或是和平,似乎那顆心從未寂靜過。直到后來才從獄友口中聽來這本書名為《遇見未知的自己》,是牢里前一個服刑的牢犯從外面帶來的,雖然帶不走了。( )
對于米芒的服役,成了獄卒飯后話題。這個性情惡劣且多次逃獄的殺人犯也會去勞役,不免讓人感到奇跡的跡象。九月初,炎熱褪去不多。長時間的勞碌,米芒鼻尖多了澀汗,眼也開始蒙上水汽,卻對上了另一個勞累不堪的背影,她身板瘦弱,神態(tài)憔悴,早已白發(fā)蒼蒼,老態(tài)龍鐘。
這夜,米芒哭了良久,抓著一邊的被褥哭睡過去。夢中的十月,她輕哼著童謠,帶我去看桂花絮絮飄落,越飄越遠后哭了。她牽著我尋覓我那飛走的爹。她做著工,買下了我的一個愿。她用身軀擋風,換我一夜無夢。現今她已認不出我。時間軸拉長,夢卻破碎成裂片,游絲在記憶中僅剩夜色。那年的十月是個美好的童話,那年的十一月是場驚悚的噩夢。米芒心里的鏡子曾被黑布擋住,現在揭開了,如書上所說,這是她處理不了的陰影。
十月末,這是米芒決刑的一天,楓葉很紅。米芒在決刑場上又遇見了她,卻不愿多看她一眼。米芒卻在白色的墻上望見了熟悉的紙,熟悉的筆跡。紅色的筆圈出了三個字“我是誰”。米芒嗯哼幾聲身體不由自主地撞開了獄卒,搶來了槍。
一聲輕響,如候鳥展翅劃破天空,引起天空淡淡的褶皺,卻悄然撕裂了心,涼了眸。她倏地笑了,滲著淡然的了然,釋懷的絕望,倒在手掌中。
一聲重響,顛覆了方向,看風停了,陽笑了。米芒知道她從未做錯什么。自己卻已迷失了前方的路,忘記了初衷,忘記了本性,忘記了自己。十月剪影在腦海中徘徊,終義無反顧的離開了。
十月,不再見。十月,不再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十一
其實這是一篇遲到了七個月的讀后感。不是不想寫,可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寫。在寫這份讀后感之前,首先要感謝推薦給我這本書的朋友。她不僅推薦了一本書,而且還為我指引了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使我的世界不再只有黑白兩種顏色,我也不再感到莫明的彷徨與無助。就像黑夜里那盞燈,指引了我前方的路。通過這半年多我慢慢消化,使我有了很大的改變。工作上有了變動,放棄了十多年的工作去投入到新的環(huán)境,而且對于環(huán)境也適應的非常好,這也是我之前沒有想到過的。這本書不僅給了我個人的一些啟迪,而且對家庭,孩子,還有人際關系上也有很大的幫助。使我變得更加漂亮。那種美是由內而外散發(fā)的。
以前的我非常的強勢,非要讓別人聽從我的意見,如果別人不聽從,我會非常的不爽,特別的惱怒?,F在我沒有這種控制欲了,就如同書中說的,人世間有三種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我只要管好我的事就行了。至于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都是我無法掌握的。就算是管了,別人也不樂意聽,弄的彼此心情都不好,何必呢。其實有很大的成份是自己沒事找事,自找苦頭吃。換個角度想,如果別人也總管我的話,我的‘小我’受到限制,受到威脅,我也會反抗的。何況是別人。當我理解了的時候,我也就對此放下了。
我看到了我的負面情緒。就像書上說的,當你看到他的時候,就切斷了對它的認同,但當那股情緒能量上來的時候,我有知覺,這股力在我身上亂竄。我去面對他了,但是無法去接受他?;蛘哒f無法掌控他。有時也是會發(fā)火的。如果不發(fā)火也是刻意的壓抑他。(后來,知道這樣不好見《重遇未知的自己》)還是做不到內心的喜悅??偰鼙簧磉叺氖挛锼笥?。我想這就是上天給我的功課吧。我要好好完成他。
在新的生活中,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抱怨,我知道這些負面的情緒非常的不好。我不去認同他。我大多是在傾聽,有時也會在心里批判。他們的抱怨左右不了我的事物本身的看法。如若換做以前,我也就會隨之逐流,讓那些負面的評判蒙蔽了我的眼睛?,F在我能客觀的看待事物的本身。
攀比,也許是我從小都沒有這種強烈的欲望的事。所以,我更不會有這種樣的想法。如若換做以前,肯定有些心理不平衡??墒?,現在的我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的心態(tài)擺的非常的正。也許我是對事情本事從潛意識里就臣服了。更或者說,我根本沒有對這方面的欲望。對這種身外物沒有刻意的強求。所以,更不會去攀比和抱怨。
再有就是關于付出的問題,有人總讓我別做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在我看來,如果是我真心想做的,真心想要付出的東西,是不需要回報的。哪怕別人不領你這個‘情’。或者為此批評你,我也無所謂。我要的不是別人的‘情’的結果,而是我的真心, 。如果以那個為前提的話,大多也就是做做表面的工作而已,不是真心實意的,別人也不會接收到你真誠的一面。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為了討好別人而干,太累。其實這本書從一開始吸引我的就是那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已?!彼型庠谑挛锒际悄銉仍谕渡涑鰜淼慕Y果。這句話一開始,我并不太懂里面的意思,當我讀完三遍的時候,我的體會一次次在加深,外面的事物就像是一面鏡子,觀照了我們的內心,所以外在一切的事物都是由我們內心所折射出來的。你用好的心態(tài)去觀照它,它也會回饋給你好的感應。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刻意的去拉遠與別人的距離,(比如因為自卑,與別人劃分等級)離真我也就會更遠。整天活在自己制造的思想陰影當中,非常的痛苦。
我這人從小就特別抵觸領導級別的人,像小的時候的老師啊,現在的某某經理,某某大官啊??偢杏X在人家面前抬不起頭來。尤其是有那種所謂的官架子的人,氣場太大,過于壓抑。總感覺我的‘小我’受到很強大的沖擊。而且與之溝通的時候也不是很順暢。讀了這本書后我明白了,所謂的這些都是些無謂的身份的認同。他們和我是一樣的人,在某些地方他們也許會是非常了不起的什么角色,一旦走出他的領域,卸下他所謂的那些光環(huán)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會因為他是某某領導而多長一只眼睛。就像前段時間,我們公司去了位非?!亓俊壍拇笕宋?。各各同事,包括我們的領導,都非常激動。不知所措,有的還言無論次。大人物一一和同事們握手,我是最后一個,我并沒有想像中的那么激動。相反,我非常的淡定,這種淡定連我自己都有些詫異。并且非常大方的報了自己的姓名。這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
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起初,我也是不太能理解,后來因為孩子生了一次病我反而鈍悟了。我太刻意的去關注他,總擔心他的病情,我的這種焦急的負面情緒投射到他的身上了。所以他總也不好。后來,當我放下后,他反而就好了。不過以至于現在他還有陰影,吃多了就會問我,會不會吐。
“為我們親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你之所以擔心,是因為你無法承擔一絲絲可能會失去親人的危險,于是把壓力投射到了他們的身上”在這之前,我總是對這個不放心,對那個不放心的,事事都想親力親為。孩子一出門,我總嘮叨幾句才放心。現在會說:“祝你玩的開心?!彼麜浅8吲d的答應“好”。
當我看到別人身上有很好的特質的時候,我會對別人說我羨慕但我不嫉妒。更不會恨。
之前,我是看的電子版的這本書。后來感覺這種電子版的是種看得到而摸不到的東西。于是,我就把里面非常好的句子摘抄到本子上。后來,感覺沒有這本書還是不過癮,于是買了一本能握在手里的書。閑余拿來慢慢的品味。后來,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其他的朋友,想與他們一起分享這本書帶給我的財富。這本書拉開了我人生新的篇章,把我?guī)У搅遂`修的道路上。套用書上一句話,我正在通往靈修的路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08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