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熱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22:36:22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熱門16篇)
時間:2023-11-05 22:36:22     小編:碧墨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提前預設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教案的編寫要注重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和合作。教案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一

1.使學生知道科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內容和自己平時所經歷的科學過程。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推理歸納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1.重點是使學生知道科學就是研究事物的規(guī)律的。

2.推理歸納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的是難點。

1.實驗材料。按課文要求準備。

2.掛圖。

1課時。

1.讓學生懂得要進入科學領域必須從自己開始。

2.讓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學會使用測量工具和記錄數(shù)字。

1.通過插圖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圖片與插圖相結合;口頭與教材相結合。

2.通過演示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簡單易做的小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提問題,不解釋為什么。

3.參考實驗:掛物體吸盤、空氣占據(jù)空間。

4.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5.關于電視提問題,可安排小組討論。

注意:讓學生提問題,首先讓學生有問題,其次能夠提出問題,要給出時間、機會。本活動的重點是提出問題的訓練,而不是問題的訓練。

1.提現(xiàn)成問題“向兩片紙中間吹氣,猜一猜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2.讓學生自己填寫“我認為”。

3.兩人一組體驗,交換角色體驗。

4.填寫觀察到的現(xiàn)象。

5.填寫我的解釋。

6.交流我的解釋。

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科學上要解釋清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今后要研究的課題。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積極探索,科學這一門學科將會學得更好,同學們一定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性。

注意:重點是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不要糾纏學生答案的對與錯。

北師大版第1單元我們都是科學家1.科學是??[教學目標](一)過程與方法;(1)針對吹泡泡能夠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2)能夠從提出的問題......

全集(2010-09-0614:49:38)轉載標簽:教育第一單元:植物課題:1、我看到了什么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直接參與科學觀察活動,體驗看、聽、摸、聞等是科學......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二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如何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提問題也是有訣竅的,如我們可以在仔細觀察各種現(xiàn)象中提出問題,也可以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還可以對一些已有的結論提出懷疑。在提出更多的問題后,我們當然要想辦法尋找問題可能的原因,因為這是科學探究的必經過程。那么如何在眾多的問題中選擇出適合我們小學生研究的問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探討的問題。引入課題(板書)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二、玩游戲提問題。

通過玩吹泡泡的游戲,要求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出新問題。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氣要均勻。

3、用細鐵絲彎成各種形狀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樣越多越好。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把它們記錄下來:

1、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

2、怎樣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樣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尋找問題的答案。

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會怎么做?介紹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方法。

1、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

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記憶,我們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的信息卡,指導學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內容和怎樣呈現(xiàn)。

2、自己通過觀察和實驗找答案。

指導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彈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關,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分析得出結論。

四、如何選擇我們能研究的問題。

1、多提可能通過觀察、實驗、調查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

2、多提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問題。

和生物有關,和物體的運動變化有關,和地球天文有關的知識都是科學知識。

3、多提不涉及復雜知識的問題。

4、想辦法把暫時不能研究的問題,轉化成可以研究的問題。

五、拓展。

依照以上的標準,選一個自己能夠研究的有關吹泡泡的問題。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三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2.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二)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fā)明、生產新材料。

1.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1.檢查學生帶來的玩具。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是什么玩具?

2.學生研究自己帶來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師說說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們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組共同研究,將研究的結果記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樣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時見過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學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個角落去研究。

3.小組匯報。

鋼鐵、不銹鋼、塑料、木塊、布、玻璃、紙……

4.指導學生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這些材料分類,分類的標準學生自定。

(三)課后作業(yè)。

課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東西做成的?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xiàn)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以學生動手實驗為基礎,引導學生辨識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細現(xiàn)象與表面張力現(xiàn)象。

難點是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做好實驗,從實踐中引出真理。

教學準備: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fā)現(xiàn)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xiàn)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xiàn)象,叫做毛細現(xiàn)象。

二、會“團結”的水。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xiàn)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xiàn)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認識水的神奇。

一、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的性質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xiàn)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yè):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小學科學教案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五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xiàn)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fā)現(xiàn)?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jù)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么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xù)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fā)現(xiàn)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fā)現(xiàn)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huán)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fā)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huán)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xù)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fā)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fā)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huán)境(水葫蘆)結構特征等。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六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渾濁的水,并用語言描述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

2、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

3、學會使水變清的方法。

4、知道自來水的凈化過程。

5、愿意合作交流。

6、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1、燒杯、鐵架臺、塑料瓶等。

2、渾濁的水,洗干凈的小石子和砂。

3、做好參觀自來水廠的準備。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一杯渾濁的水,問:怎樣使渾濁的水變清?

2、圍繞“怎樣使渾濁的水變清?”進行討論。

3、學生進行推測。

4、匯報交流學生的推測,師生共同評議并小結。

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各小組根據(jù)自己的.推測,設計實驗研究方法。

2、分小組匯報實驗研究方案,集體交流評議,完善實驗方案。

3、組織實驗:

(1)實驗一:將渾濁的水靜置,存放一段時間后,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加明礬后,效果更明顯)

(2)實驗二:

a、用繩將一個去底的空塑料瓶倒吊著;

b、在吊著的瓶中裝入洗凈的石子和砂;

c、將已沉淀的還比較渾濁的水慢慢倒入瓶中,從瓶的下口滲出了相對清潔的水。

4、學生將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交流,并小結:實驗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實驗二采用的是過濾的方法,這些方法都能使渾濁的水變清。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提問:還有哪些使水變清的辦法?

2、討論后,合作做一做。

3、引導學生小結:能使渾濁的水變清的方法有過濾、沉淀、消毒、蒸餾、離子交換等。

4、參觀自來水廠凈化水的程序。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七

1、知道太陽、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題顏色。

2、知道地球的資源十分豐富,顏色也是五彩繽紛的。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比較科學的方式獲取、加工、篩選、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制作海報的計劃,包括海報主題、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題海報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認識地球。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能分工合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在小組合作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樂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觀點,善于學習他人優(yōu)秀的做法和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體會到地球的資源十分豐富,適合人類的居住。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需要我們共同保護。

重點:圍繞某一主題收集相關資料,制作地球主題海報。

難點:收集和整理與地球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為學生準備:海報資料、雙面膠、彩色筆、卡紙、剪刀、計算機等。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示范海報及海報設計說明。

聚焦。

1、引入:太陽、月球和地球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之前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對太陽、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問:(教學提示:出示太陽、月球和地球的圖片。)每個天體都有各自的特點,如果讓你用不同顏色代表太陽和月球,你會選擇什么顏色?(預設:太陽溫度高,是個大火球,用紅色;月球的光比較柔和,可以用黃色。我要給太陽涂上黃色或紅色,因為太陽是火的星球,溫度很高;我要給月球涂上銀灰色,因為從照片來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題:和太陽、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巖石和形態(tài)多樣的動植物等。今天,我們就來給地球做一張海報。(板書:太陽、月球和地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顏色表現(xiàn)對太陽和月球的認識,既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給太陽和月球涂上顏色并說明原因。

1、交流:指導學生分組討論,明確太陽和月球的顏色。

2、活動:指導學生活動,并完成活動幫助卡。

【設計意圖】讓學生給太陽和月球涂上顏色并說明原因,有利于學生表現(xiàn)對二者的認識,同時能方便教師進行評價。

探索二:為地球制作一張主題海報。

1、過渡:地球與太陽、月球相比,十分特別,因為地球上有生命,有豐富的資源。如果我們要做一張有關地球的海報,應該用什么主題顏色呢?(預設:可以用森林的綠色、海洋的藍色、火山的紅色……)。

2、活動:出示海報制作流程圖,引導學生閱讀。

3、提問:收集和選用與地球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時,你們覺得可以通過什么方式獲取這些資料?(預設:用電腦搜索;去圖書館查資料并記錄;向長輩求助……)。

4、講解:收集資料的方式比較多樣,大家可以自由選擇。(教學提示:出示教科書p59的提示卡,引導學生關注收集和使用資料的要點。)。

5、活動:組織學生分工合作,制作地球主題海報。(教學提示:收集資料可以設計為課前準備活動。)。

6、展示:引導學生進行展示和交流,并試著介紹海報所表達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制作主題海報進一步鞏固、總結本單元內容,了解地球與太陽、月球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在班級里形成互相學習的氛圍,學生能學到更多關于地球的知識。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比較,找出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通過人與黑猩猩的比較了解人與動物的血緣關系。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通過比較人與動植物的相同與不同,將人融入自然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可供觀察的動植物圖片。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植物、動物的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這些為本課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這節(jié)課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將研究的范圍擴展開來,完成現(xiàn)階段對“生物”這一概念的認識。教學中可以借助集合圖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對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作出解釋,體會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同學們,上兩節(jié)課我們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間、動物和動物之間都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今天我們接下來探討一下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不同與相同。(板書課題)

一、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與比較

1、出兔子和蘿卜的不同之處,看誰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蘿卜的相同之處:

把你比較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動植物進行比較。

二、討論并匯報。

1、兔子和蘿卜有哪些不同之處?

兔子:能運動、要吃青菜和蘿卜、全身長毛、耳朵特別長、……

蘿卜:不能運動、生長需要土壤、有根和葉子兩部分組成、葉子是綠色的……

兔子和蘿卜的相同之處有哪些?

它們都能長大,都需要空氣、陽光和水分,都需要養(yǎng)份……

三、人與黑猩猩的比較

四人小組間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組的意見填寫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漂亮。

人與黑猩猩的

相似之處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處

吃東西 人會制造東西

生孩子 人會說話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會爬樹

…… ……

學生討論,充分表達各小組意見,班級集體交流后,把記錄紙上要求的內容填完整。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比較了動物和植物之間如兔子和蘿卜的不同和相同,雖然兔子是吃蘿卜的,但兔子和蘿卜間還是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另外我們還比較了動物和人的區(qū)別,發(fā)現(xiàn)我們人類和動物一樣,也是有生命的物體,也需要水分和空氣以及食物才能長大。那么,植物、動物和人之間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二、觀察并記錄

觀察教材第22頁中的兩幅圖,說一說,動物、植物和人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不同之處有: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有:

把討論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三、小結

動物、植物和人的眾多相似之處說明了什么?

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動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四、拓展

根據(jù)教材第22頁的插圖,各種各樣的筆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幅圈圖來表示。請你用同樣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體――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鉛筆

鋼筆 物體

自動鉛筆

生物 非生物

圓珠筆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九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節(jié)水措施。

2、能從適當?shù)那榫爸校l(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向大家表達自已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

3、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jié)水的好處,養(yǎng)成節(jié)水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相資料、各種美麗水體的圖片;燒杯、小勺、滴管。2、學生查找水的分布資料,調查學校、家庭浪費水的現(xiàn)象,收集節(jié)水的有關措施。

教學活動建議:這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國淡水資源的匱乏,提高學生的節(jié)水意識。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收集資料,課上通過讓學生閱讀資料中的數(shù)據(jù),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水資源的渴望,然后教師可通過圖片、多媒體等手段結合學生自己家鄉(xiāng)的水資源情況讓學生了解人類的一些行為對水資源造成污染,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危機感、緊迫感,接著引導學生了解凈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讓學生懂得人類為獲取可用淡水進行的技術方面的努力。最后,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引發(fā)學生更多的關注學校、家庭、社會用水現(xiàn)象,使學生自覺節(jié)水、護水。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水的神奇功能,它會向上爬、會團結、會噴射、會托舉,還可以溶解許多物質,水對我們人類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們廈門市是一個海島,四面都是大海,我們的水資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地球上的水》。

一、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你打開世界地圖或面對地球儀時,呈現(xiàn)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積是什么顏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嗎?那就是地球表面數(shù)量最多的水。它覆蓋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動、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實,水在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2)教師出示多幅美麗水景的圖片,先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哪里嗎?看到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請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美麗水景的事情告訴大家。

(3)教師小結: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給自然界帶來的種種奇觀,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姿,給我們生活帶來歡樂,給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帶來效益。

二、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教師講授:盡管地球表面大多數(shù)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講解教材p34頁的比較)

(2)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們參照教材第34頁上圖,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別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開發(fā)利用的淡水”。

(3)學生分組活動。

(4)學生匯報動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充分發(fā)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業(yè)用水、農業(yè)用水事例。

(3)師生小結:工農業(yè)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動,要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把本組的觀點,用畫畫出來,張貼在黑板上,由本組代表發(fā)言。

四、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xiàn)象,提出節(jié)水措施。

(1)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現(xiàn)象?你能為節(jié)水做些什么?

(2)學生討論,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補充農業(yè)、工業(yè)等高科技節(jié)水技術。

(4)教師小結:節(jié)水是全社會的大事情,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樹立“節(jié)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思想。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節(jié)約用水小標兵!

五、布置作業(yè)

體驗活動:水污染的危害。將兩個洋蔥頭分別置于盛滿清水和滴有洗發(fā)水的杯口。幾天后觀察洋蔥要部生長的情況。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十

教學掛圖《各種各樣的鳥》

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學念兒歌《什么鳥》。

了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了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么???(鳥),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鳥嗎?這只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么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只鳥,這只鳥的身體看上去怎么樣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啊?為什么?(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只什么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么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說話,你教它什么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說......

師:誰來告訴我什么鳥最???什么鳥最大?什么鳥會唱歌?

1、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念念看。

師:你還知道鳥都什么本領?

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兒歌《什么鳥》

什么鳥小?

什么鳥大?

什么鳥兒會說話?

蜂鳥小,

鴕鳥大,

鸚鵡會說話。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折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 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fā),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2、知道科學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第一課,對“科學”這一概念不能夠深刻理解,只能獲得表面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本課一開始用“當你聽到‘科學’這個詞時,你想到了什么”這個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去思考。憑已有經驗,學生會把科學和科學家聯(lián)系起來,和自己無關。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親身的體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由于好奇才做出這些事,這恰恰和科學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課后應布置學生搜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故事,讓學生從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課談科學是什么,應從外延上談,而不是從內涵上去灌輸,教學中不可要求學生談什么是科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 (板書課題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經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shù)丶右匝a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 (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錄音故事、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y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交流)

(4)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 學生復述故事。

(6)搜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十二

教學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3、意識到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fā)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屬于他們是什么做的單元部分的教學內容,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材料很難系統(tǒng)的認識,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這些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認識這些材料,了解它們的特點。在課上,可以從學生喜愛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認識和研究材料的性質,從而引發(fā)學生學習本單元其它幾課的興趣,近而完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內容目標中的“關注與科學有關得不償失社會問題”的相關條目。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尋找人造材料與其原料的對應關系,使學生明白人造材料來源于天然材料。

教學過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們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做好記錄。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將學生的匯報適量板書。

4、談話:我們認真觀察了教室里許多物品,它們的材料多種多樣,有紙、木頭、金屬、塑料等材料做成的,這些材料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板書)

(二)探究新知:

1、給常見材料分類:

(1)講述: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許多材料,你們能給它們分個類嗎?

(2)學生分組討論,給這些材料分類。

(3)提問:同學們在給這些材料分類時是按什么標準分的?怎么分?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5)教師總結:材料的分類方法很多,人們一般把材料分為兩類:直接來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來自于大自然,而是經過加工處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如紙、鐵、玻璃和塑料等,它們是人造材料。

(6)指導學生看書中插圖,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關系。

(7)你們還能把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嗎?(8)學生進行分類。

2、觀察、研究身邊常見的物品。

(1)講述: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來研究研究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學們可以觀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們制作的材料。

(2)學生分組選擇身邊的物品進行研究,做好記錄。 (3)匯報研究結果。

(4)提問:人們?yōu)槭裁匆x擇這些材料來制作這些物品呢?

(5)學生討論、匯報。 (6)教師總結。

(7)拓展:任選一件有兩種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們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點?

(8)分組研究、討論。

3、認識一些新型材料。

(1)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資料,在全班進行交流。

(2)教師也可以介紹有關“納米材料,超導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識。

(3)學生談談了解了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體會。

(三)拓展應用:

1、觀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讓你發(fā)明一種新型材料,你將發(fā)明什么材料,用來做什么?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十三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流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態(tài)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

避免學生在尋訪流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1、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一、理解小動物

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qū)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xiàn)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流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4、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的分工。

3、交流尋訪流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1、學生分組尋訪。

2、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十四

樹的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的變化。

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1、整理:分小組根據(jù)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xù)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fā)現(xiàn)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fā)現(xiàn)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

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

結的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十五

(2)學生分組實驗。

(5)師生共同小結得出結論:和固體在水里的沉浮一樣,有的液體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和固體在水里的溶解一樣,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

3、小結:我們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鋁片、土豆這些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到水面上來。。

b、探究小船能裝載的重量與什么有關

1、講述:我們讓這些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造船的過程,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就是我們自己制作的小船,剛才每個同學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師。

2、提問:船有什么作用?

3、開展用小船裝載螺帽的比賽。

(1)明確實驗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選一艘小船參賽

b、可以對船再進行改進

(2)、學生比賽,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裝螺帽。

(3)、匯報比賽結果。

4、討論:小船裝的東西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

5、小結:小船裝的東西的多少與小船的材料、形狀等許多方面都有密切的關系。

三、課后延伸:

1、提出課后活動目標:根據(jù)今天所學的知識制作一艘船。

2、活動注意點:(1)安全(2)利用自己身邊的材料

科學教案小學三年級篇十六

科學概念:

水的體積多少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比較和測量的;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量筒是一種標準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經歷人類發(fā)明量筒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tǒng)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fā)明量筒的過程;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所認識,能較規(guī)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師準備材料:

多媒體課件;3個大小不同裝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種容量的容器等。

給每組的材料:

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一次性紙杯。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了三個瓶子,里面裝的水和老師講臺上的都一樣,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猜測一下,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板書課題)

二、比較水的多少,體驗探究過程。

1、同意x號瓶中水多的人明顯占優(yōu)勢,那我們就認定x號瓶中的水最多,這樣可以嗎?那要怎樣才能比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辦法吧。(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于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2、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3、學生匯報想出的辦法,師根據(jù)匯報板書??赡艿姆椒ㄓ校罕雀叩汀⒆⑸淦?、互換瓶、比杯數(shù)、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書)

4、同學們想出的辦法可真不少,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呢?我們在研究科學問題時,要選擇最簡便,最科學的方法。

5、小組確定實驗方法,思考所需的實驗材料,明確分工后由實驗員到教師處領取材料。

6、學生小組實驗,匯報結果。

(如出現(xiàn)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書)

三、比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發(fā)明過程。

同學們找到了裝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兩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們能說出來嗎?

1、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這時學生可能一時想不到,教師要引導。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么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么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教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么辦?我們如何測出更精確的數(shù)據(jù)呢?可提示學生想到刻度線。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么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學生實踐:自制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四、認識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認識量筒及單位毫升。

1、師介紹量筒:為了比較精確地知道水的多少,我們就需要使用專門測量液體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個小組的實驗桌里面都放著一個量筒,請材料員拿出來,大家仔細觀察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還有一個嘴)

2、介紹毫升:誰知道m(xù)l又叫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體的體積單位)

3、提示測量要求:數(shù)一數(shù)大刻度之間有幾個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體課件出示正確讀數(shù)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請學生到講臺前用量筒測量講臺上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板書)

2、孩子們真聰明,知道應該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學想親自量一量嗎?我們來量一量一次性紙杯能裝多少毫升水。

3、測量后匯報結果。

五、總結拓展,課后延伸。

1、同學們,我們能說出一些常見液體的體積嗎?(課件出示醬油、礦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裝多少毫升)

2、課后調查:不關緊的水龍頭1分鐘滴幾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這樣計算,不關水龍頭1天,1個月會浪費多少水?。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05623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