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22:32:14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模板22篇)
時間:2023-11-05 22:32:14     小編:薇兒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學作品后對作品內容、作者思想和自己的感悟等進行總結和評價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作品,反思自己的思維和價值觀。讀完一本好書后,我總是想寫一篇讀后感來表達我的情感和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僅享受到了作者的文字魅力,也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諦。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價值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全面理解所讀作品的主題和核心觀點,從中捕捉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舉例、比喻、引用等方式來展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作品的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提煉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最后,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來總結讀后的收獲,包括作品給予我們的思考啟示、對現(xiàn)實生活的啟迪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精選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缠Q和啟發(fā)。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一

與“新教育”的不解之緣源于學校開展的書香校園教師讀書活動,這段時間再次翻讀了這本書。當我細讀了這本《新教育》以后,對新教育實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也深深體會到這份情有獨鐘其實就是因為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yè)發(fā)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第二,新教育的價值取向:“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

第三,四種精神: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深入現(xiàn)場的田野精神;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

第四,五大理念: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重視精神狀態(tài),倡導成功體驗;強調個性發(fā)展,注重特色教育;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

第五,四大改變: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改變學校的發(fā)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范式。

第六,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yǎng)卓越口才;構筑理想課堂;建設數(shù)碼社區(qū)。

通過閱讀并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我體會到: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他說,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

另外,朱永新教授認為,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tǒng)一體,人不同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的舞臺,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臺,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反戰(zhàn)的理想空間。

人的理想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認為,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為自己設置一個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才能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才能不斷進行自己挑戰(zhàn),與理想堅守,以智慧的行動、堅韌的行動,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說的那樣,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

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己,在永不停步的發(fā)展中壯大自己,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與新教育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尋教育之夢,讓自己與學生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二

讀書不僅可以使我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提高我們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對于各科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

“禪”本是一個佛教語,是梵語“禪那”之略,原指靜坐默念?!岸U”和“生活”相聯(lián)系,不僅賦予了遠離塵世的禪宗以全新意義,而且給人們的平凡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即人們追求的生活(也可稱之為生命)質量更加坦然、理性、圓滿、高雅。而把“生活禪”和“教育”聯(lián)系起來,則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當前的學校教育倒像遠離塵世的“禪”,玄而又玄,人云亦云,游離于社會、經(jīng)濟之外;又像一些政治和經(jīng)濟機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角落都充斥著“功利化”和“行政化”。教育的真實面目似乎被厚厚的“塵土”遮掩了。教育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教育就是生活,生活處處皆教育。本書作者把文字定位為:從生活的角度看教育,詮釋教育。并力求把《教育生活禪》打造成“一根雞毛撣子”,不斷地去撣除那層蒙著的“塵土”,還教育以本來面目。

書中《段村教育故事》中的白老師讓我敬佩。她的很多教學方法和敬業(yè)精神很值得我學習。讓孩子當老師,其方法大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單兵教練”,即讓班里15名左右的.學困生和15名左右的優(yōu)秀生自由結對子,“一幫一”學習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再就是“分組學習”,按座位劃分小組,每組4人,組長一般都是學習最優(yōu)者,一學期變動一次。這兩種互補達到了“全天侯”的學習效果,小組形式提升的是課堂上的學習效率,而結對子又強化了課余時間的學習效率。特別是“結對子”的學習方式白老師評價說“好得沒法兒”,“結對子”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不管是“幫人”還是“被幫”,都是學生‘自己的事’,因而他們做起來都非常認真。

另外段村教育,激勵教育已成為標志性的亮點,白老師根據(jù)農(nóng)村孩子的身心特點,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激勵學生發(fā)展,其中最成熟有效的辦法就是給孩子送《喜報》。無論哪個學生有了進步,就給該生送一張《喜報》,小小的喜報被學生奉為“至寶”,他們不僅互相比賽者《喜報》的數(shù)量,而且還認真加以收藏。這種好的教學方法多么值得我去學啊!

白老師對學生的管理中無不體現(xiàn)出“愛”字,她的心里溢滿了對孩子深深的愛,愛使她和孩子的心走的那么近,她的每個教育故事都那么感人成功。

如作者所言:“靜下心來,從生活的角度思考教育,那些曾經(jīng)糾結著的問題就會大徹大悟。”

教育在我們身邊,或許就是我們上的一節(jié)課,和同事的一次研討,和學生討論的一道題,和孩子的一次談話,自己的一次反思等等吧。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三

從事教師行業(yè)來,《山東教育》走進我的生活,教育著我,啟迪著我。從中既學習了她教育管理類富有創(chuàng)意的經(jīng)驗,又了解了教育改革的最新方向;既學習了對后進生幫扶的方法,又接受了教學設計的新理念。《山東教育》給我最大感受是:任何成功的教師都付出了很多艱辛,對教育工作熱愛,對學生熱愛,正因為這種愛成就了他們的輝煌。從該書中我讀到了許多值得我學習的榜樣,他們堅韌、好學、勤奮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將會影響我的一生!

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上有所成就 ,通過閱讀山東的教育報刊,諸多方法我體會如下:

首先,我們自身的專業(yè)素質要過得去,要給學生一杯水 ,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這桶水如果不更新它,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作為現(xiàn)代教師, 我們要想辦法去開鑿并擁有“一眼泉”,在平時的教學中 ,不單純追求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搞花架子 ,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fā)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深入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那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情感交流。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多點鼓勵、少些責備,當學生有了進步時, 應予以肯定 、贊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當學生遇到困難時 應該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可以信任依賴我們老師。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fā)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

再次,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拋棄那種反映出“師道尊嚴”,尊重、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師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況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溝通思想,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從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互相配合,教學相長。

在我們班,只要你在進步,有特長,有一顆熱愛班集體的心,人人都有獲獎的機會。獎勵有時是一個微笑,有時一個贊許的目光,有時是一句評語,有時只是一顆順手畫來的小星星。這些做法,都緣于《山東教育》對我的啟迪,她的教誨時時縈繞在我的耳邊,她教給了我如何奉獻與付出;教會了我如何管理;使我懂得了責任;她時刻激勵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學生首先自己必須是創(chuàng)新的教師;她讓我感悟到“寬容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只有當我們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開心扉,獻出摯情,我們才能贏得學生真正的尊重”、“只有當我們用感情激發(fā)感情,用心靈碰撞心靈,用智慧啟迪智慧時,才能成為學生才智覺醒的過程”。

《山東教育》那一個個師生間相處的案例讓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 !

一期期刊讀完,掩卷而思,收獲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多了一個請教的良師、交流的益友。思想需要付諸實踐,作為一名年青教師,懷揣著對孩子、對教育事業(yè)的無限熱愛,在《山東教育》的殿堂里不斷的學習與汲取,將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堅持、一種追求。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四

近期翻閱了張文質先生的《慢教育》。我細細地品味著慢教育的每一個實例,我深深地感到每一個實例都在向我傳遞一個看似平常卻蘊含深意的教育哲理。

教育是慢的藝術。張文質先生這樣闡述:知識的獲得是一個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時候我們簡直沒有辦法使一個人學得更多、學得更好,也沒有辦法讓他迅速形成所謂良好的習慣。教育其實就是一種互相尋視、發(fā)現(xiàn)的過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同時要有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恰當?shù)呐R場智慧。

以“慢”的心態(tài)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等待長大,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在“慢”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保持充分的從容和寬容,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思考與幼稚,慢慢地感受孩子的挫折與成長。老師要擁有足夠的童心與細心,慢慢地聽孩子講故事談理想。同時要學會真誠的欣賞與體驗,慢慢地表揚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品味純真的快樂童年。

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guī)范。

我很欣賞書中的這段話:“要把教育當作一件事來做,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盡力去做,而且從具體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睆慕裉炱?,在教學中,我會“慢一點,再慢一點,放慢欣賞的腳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遲來的花開?!?/p>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五

本書主要從三方面介紹,教育的理想、品行教育和智力教育。

傳統(tǒng)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有很多的差別。父母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卻往往事與愿違,父母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舊的觀念認為,兒童絕不可能“情愿”學習,用一些恐嚇的手段強迫他們學習。這種觀念完全是因為缺乏教育技巧所致?,F(xiàn)代教育則把孩子放在隨意發(fā)揮的位置,讓她們自己感興趣,而不是被動的學習。現(xiàn)代的教育不只是簡單的規(guī)律發(fā)生了變化,而是通過新的方法讓孩子們愛學習,自覺接受教育。

好的品質可以稱為智力的美德,這些品質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好奇心一死,活躍的智力也就跟著消亡,好奇心的追求有利于滿足心中的一些欲望。好奇心要與求知的方法相結合,教育的目的也就有表現(xiàn)了。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六

哲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智者牽手?!薄渡綎|教育》就是我人生中遇見的智者,我們教學創(chuàng)新之路上的忠實、可靠、常新的朋友,在她的熏陶下,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是它撥開了沉寂在我內心許久的那片烏云,照亮了我并不寬闊的人生之路。

作為教師,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讀書,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沒有多少教學經(jīng)驗,沒有多少教學技巧,沒有多少管理方法,書籍更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不知從何起,便開始迷上《山東教育》。這本書對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及鮮活經(jīng)驗的生動展示,讓我獲益良多,成為我工作中愛不釋手的同伴。

《山東教育》給我最大感受,對教育工作熱愛,對學生熱愛,而這種愛源與心正因為這種愛成就了輝煌,任何成功背后都需要艱辛付出,從該書中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優(yōu)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我還特別喜歡《山東教育》中的教學板塊,它讓我這種教學新手快速在教學路上成長,讓我接受最新的教育理論,了解最新的教學方法,關注最新教學動態(tài),學習課堂經(jīng)驗等等。也讓我在備課、講課中有了學習的模板,建立起自己的教學模式。她開設的“教育版”和“教學版”“校園文化”專欄,包括中學、小學教育、教學論點,從語文到數(shù)學到各科教學,從備課的方法、課前的學生預習和隨機訓練、課堂的教學法運用、課后的實踐活動,更好地讓我們教師把教育新理念落在實處,落在一個個教學活動中,從而讓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她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啟發(fā)性強,實用性高,讓我讀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能以此作為指導,展開活動,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山東教育》像一縷春風,給了我成長的力量和溫暖的扶助。閱讀此刊,讓我獲益匪淺。每當我捧起《山東教育》這本刊物,一種親切之感油然而生。書中的一篇篇具有時代氣息的教學論文,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耐人尋味的校園文化,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進的路,為我指明了方向。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沒有時間,不去讀書;都說買書費用大,也不方便,很少走進書店挑選;都說可以到網(wǎng)上看看,不需要讀書。可當我初次讀到《山東教育報》時,就被它深深吸引。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的精彩,每次閱讀,我都能從中學到許多。于是我愛上了閱讀,愛上了《山東教育報》。

教師愛孩子,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激情。熱愛孩子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必須遵循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教師應該熱愛每一個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異和缺點,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不僅要愛懂事、聽話的孩子,更要對那些調皮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偏愛,他們更需要。從報紙中讀到班主任老師為孩子們的付出,令人感動。讀到了作為一線教師,他們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奇思妙想,令人敬佩。它使我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學生上還可以做得更好,還可以付出更多,給了我很大的動力。

平淡無奇的教育才會自然。該上學時就上學,不必披著星光進校門;該放學就放學,學生可以“忙趁東風放紙鳶”;該上什么課就上什么課,不能讓主課老師把音、美、體這些課給“抓走”了。真正的教育就應當在生活中,在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孩子的生活里。老把目光盯著獎狀、獎杯的,最終都將跟良心活南轅北轍。不論開展什么樣的活動,全員參與是最重要的。讓孩子們體會到參與過程中的快樂,雖然我們希望有好的結果,但重要的是孩子們享受了那個活動的過程。讓孩子在每一次的活動中都能有所收獲。孩子們的快樂成長比什么都重要。

當人心變得浮躁,認為讀書是一種奢侈的行為時,我對《山東教育報》卻情有獨鐘,漸漸讀懂了它。這里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還有更多人文化的東西,它沒有讓眾多像我一樣熱愛讀書寄予厚望的讀者失望,更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在這里,我們的專業(yè)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師的文學風采精彩紛呈,我看到了教師的成功與艱辛,體驗到了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工作不再是一種養(yǎng)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它是我內心的“定海神針”,有了它,我沒有再彷徨,生活有了樂趣,有了新的希望。每當在工作中遇到煩心事,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我都會把它拿出來,讀一讀上面的文章,內心就會平靜許多。感覺有那么多的同行在和我一起努力,我的內心要重新燃起了希望。生活沒有一帆風順的,我們不能被自己打倒,享受生活、熱愛生活,我們可以讓自己更快樂。不知不覺中,《山東教育報》陪伴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有它在身邊,我總覺得日子過得飛快,過得充實。每一次它都不會讓我失望。聞著它散發(fā)的清香總是可以讓我激情滿懷走向那三尺講臺。有它,總是可以讓我信心十足在這最平凡而又最光榮的路上走下去。相信有它的陪伴,我一定會更出色!一定可以走得更遠更穩(wěn)!

簡言之,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jīng)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我今天又將看到孩子們的什么新花樣?我自己又該為他們做些什么事?處處為孩子們著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我也希望與我的同仁共勉:在讀書中自己提高,走近學生,我們都將是人生舞臺中最重要的主角!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七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yè)發(fā)展方面的目標: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2、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匪淺,現(xiàn)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后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qū)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于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于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么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于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八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jīng)常、持續(xù)地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贊嘆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档虏粌H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并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于自然法則。那么,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chǎn)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xiàn)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復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采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熏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jīng)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tǒng)、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yōu)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于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guī)范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xiàn)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guī)范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lián)。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xiàn)。教育是培養(yǎng)生命的事業(yè),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fā)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九

如何上好一節(jié)語言課是我一直有所困惑的事情,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最近我仔細的閱讀了《學前兒童語言教育》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深,使我認識到自己平時在語言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使我認識到自己在語言教學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提高,對我的幫助很大。

語言是邏輯的基礎,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多學一種語言思維就復雜一倍。因此語言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必須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必須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創(chuàng)造機會讓幼兒多聽、多看、多說、多練,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語言興趣。這樣,幼兒的語言一定會得到健康、順利地發(fā)展。

書上通過目標內容、教學方法、活動設計、環(huán)境材料、領域滲透、日常生活、發(fā)展評價七個方面的內容向我們介紹了教師應該如的對幼兒進行良好的語言教育。由于書上介紹的范圍很廣,我就專門針對我讀了該書的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兩方面內容,來說說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書上指出語言教育可細分為:談話活動、講述活動、文學作品欣賞活動、早期閱讀活動、聽說游戲活動。談話活動和講述活動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說的能力;聽說游戲活動則是培養(yǎng)幼兒傾聽的能力;早期閱讀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而文學作品欣賞活動主要目的是陶冶幼兒的情操,啟迪幼兒的智慧,其次再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語言教學就是給幼兒講故事、念兒歌并讓他們學會講這些故事和兒歌。其實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語言教育教學理念,幼兒的語言是靠在不斷的聽、說過程中把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轉化為新的知識經(jīng)驗。因此我認為為了快速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許多老師應該對正確的開展講述活動、談話活動、聽說游戲活動以及早期閱讀活動花些心思。

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時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jīng)驗。在教育工作中,我們應有目的地豐富幼兒生活內容,增長幼兒知識,開拓幼兒視野,培養(yǎng)幼兒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還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啟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望。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思索,擴大和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發(fā)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這些就是我這次看完《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后的一些感想,我會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使自己在以后的語言活動中有所提高。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

有一個學生,它曾被十三所學校開除,他只不過初二的知識水平,但卻走上電視,給上萬人將國學。著就是《圣賢教育》第一集演講人:胡斌。

他現(xiàn)在也僅僅二十二歲,但他走上演講者的舞臺,成功的走出人生的困境,從一個壞孩子變成一位成功人士。

年少時,他崇尚西方價值觀。與父母、老師講民主、講平等……,從小不叫“爸爸、媽媽”,直接叫名字。在學校,老師只希望他能坐在最后一排睡覺。但他睡不著,左顧右盼。有時鼓動全班一半學生逃課,他吸煙,罵老師,打架……,母親不停的給他換學校,但不到一個月,半個月,又開除了。

母親知道這樣不行,就讓他讀“只養(yǎng)不教,父母之過,后悔已晚,全家之禍”。就讓他到北京學點技術,臨走時給了他費用,但他到了北京就把錢揮霍了。

母親來接他,他才十分艱難的喊了一聲“媽——”。

他開始學習“弟子規(guī)”,學完后,他大徹大悟。母親讓他去敬老院做義工,可他卻不想這么做,但為了推翻母親的理論,他去了。

有人會問:這是為什么?原來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成功人士的父母,兒女常年在外,沒有精力照顧父母,所以來到敬老院。每當兒女來看他們,他們都會把這位很棒的小伙子介紹給自己的兒女,就這樣,工作自己找上門。

幸福吉祥,善心感召;苦難兇災,惡心感召;自作自受,命由我造。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一

讀了于漪老師的《教育魅力》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太多的感動,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藝術,需要我去追逐,去領會,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項修煉都讓我受到啟發(fā)和深思,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學和教育工作中的細節(jié),讀罷此書,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還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夠好。每個修煉都可以成為我今后教育教學工作的指領。在這里我要介紹自己體會最深的五點: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傳: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務: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紀的教師形象應該富有時代的朝氣。這種朝氣,集中體現(xiàn)了當代教師應該更懂得美、追求美、體現(xiàn)美。講究外在的美、儀表的美、風度美的教師對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學生的喜愛。整潔、得體、典雅、美觀的著裝,也是完成教育任務的需要。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為“審美的客體”,通過自己形象的示范,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作為教師本身就是美的傳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tǒng)一,是當代教師自己形象塑造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無窮。因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癥結,使僵化的思維方式疏通,變得清晰,構建新的思維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養(yǎng)成了善于思考的習慣??申P鍵是平時該怎樣做?這里的意見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續(xù)不斷、讀思結合、以寫促思、系統(tǒng)性。

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要使語言具有親和力,就要注意平時言談要和藹可親如春風化雨細細密密潤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課堂上和學生進行知識和思想的交流,語言要自然親切,熱情明快,做到活潑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澀;對學生的提問、輔導解答要不厭其煩;課下可以融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進行無拘無束的交談。

學生學習上有失誤或做了錯事也能夠循循善誘給予正確指導。學生生活中有苦惱或痛苦,教師要給予關愛,即使是一句溫暖的話語,也會讓學生心中燃起暖暖的愛意。

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復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yǎng),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與家長聯(lián)系,這是每一個教師經(jīng)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時候才聯(lián)系,而且多半是作業(yè)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時候才聯(lián)系,所以,許多家長都條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師的電話。

本書就提出很好的建議:教師應該在休息的時候,打兩三個電話,與家長閑聊一會兒,了解一下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及家長對老師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議等。平時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可以預防很多事故的發(fā)生,比“亡羊補牢”般的事后談話效果更好。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會演繹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盡管有規(guī)定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卻沒有固定的臺詞,課堂教學給予了教師充分的空間,可以自由馳騁,自由探索。從書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求自己: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展現(xiàn)略高一籌的個性化教學品位。

人們都說: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

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學生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梢娊處煹难孕兄苯佑绊懼鴮W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發(fā)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又能給予學生怎樣的環(huán)境呢?這不禁讓我感覺到身上的責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河流。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二

看了《師德教育》并通過前幾天學校組織師德師風教育的學習活動,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作為教師在新時期的素質要求,學習師風師德心得體會。下面簡單談談幾點體會:

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yè),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斷的挑戰(zhàn)自己,超越自己。

自己應該系統(tǒng)地學習《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文件,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盡職守,遵守社會公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為人師表。

崇高的師愛表現(xiàn)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qū)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更是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過激,對學生要有耐心,對學生細微之處的好的改變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且多加鼓勵,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學生。怎樣提高自身素質呢?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孜孜不倦的.學習,積極進取,開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積薄發(fā),時時刻刻準備著用“一眼泉的水”來供給學生“一碗水”。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喜歡模仿,將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于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囗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三

我讀了《啟發(fā)教師的88篇教育反思》后心有所觸。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總是被動的等待,而“反思”就是幫助教師主動成長的最好方法。查閱一下“反思”一詞的相關解釋,“思”字,由“田”和“心”組成,它形象的告訴我們,思考就是在耕種一塊田,但這塊田不是用力在耕種,而是用“心”在耕種。收獲的多少與我們用心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我更要說作為教師反思教育就是用心教育。

八十八篇一線教師用心撰寫的人生教育、教育理念、學生教育、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個人成長等方面的反思,讓我讀來倍感親切、溫暖,如逢故交。讀這八十八篇教育反思,心情總是特別放松且愉悅的。因為書中這些老師和我們一樣,都只是教研田野里最普通也最執(zhí)著的農(nóng)民。

讀罷這本書讓我不能不再次想起李鎮(zhèn)西老師的叮囑——“青年教師是完全可以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學科研的,因為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題小做”,而是“小題大做”,教師的智慧也并非“一鶴沖天”,而多為“積小智成大智”。而且只要我們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會感到富有價值的反思是源源不斷的。。

回歸全書的主題,對一所學校來說,沒有教學質量就沒有生存力;沒有校園文化就沒有生命力;沒有教師發(fā)展就沒有生產(chǎn)力。而教師的發(fā)展離不開反思和實踐。沒有反思的生活就像沒有整理過的花園,沒有反思的教育就是不用心的教育,沒有主動地反思就換不來教育的成功。

我只能要求自己一讀再讀,一寫再寫,在不斷地學習中漸漸領悟這些如陽光下璀璨綻放的美麗的文字,在教育實踐中去踐行那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為了教育,為了孩子,我要努力提升自己。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四

一、每一件善行都不會被忽視,每一點努力都會有所收獲。

“回憶一下我們的父輩,再回憶一下我們的童年,雖然我們已為人父母,但無不對孩提時代父輩們的哪怕是一點點善行和努力記憶猶新。種下好的品質,他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收獲?!庇H愛的家長們,這段文字我不知道是否引起了你深深的回憶及思索,生長在一個充滿愛和善的家庭的孩子,您怎么會擔心孩子變壞長歪,就像我們種一棵樹,播一粒子,我們帶著愛和希望,帶著努力和汗水,那么收獲,是一定的。我曾經(jīng)和一位家長聊天。她說小時候她帶著小孩坐公交車的時候,無論什么情況她都給別人讓座,自己都很艱難還經(jīng)常資助一些貧困的人。孩子記在心里并在作文里多次寫到他有一位偉大的媽媽。她很不好意思的說我覺得自己沒有做什么呀,為什么孩子總這么寫我,言語之間流露出自豪和喜悅。所以我們不必跟孩子說善行有多么重要,只要去做就好了,孩子們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會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二、走進孩子內心的十二張卡片。

“孩子在想什么?面臨怎樣的問題?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秘密的盒子。在這個盒子里,有動物、有人物有夢境、有情緒,雜亂無章的塞在里面。如果不經(jīng)常打開來看看,有一天當你不經(jīng)意地打開時,也許會從里面跑出一只老鼠來,嚇你一大跳。”

我覺得這十二張卡片的設計太巧妙了。我們平時經(jīng)常不知道孩子們心里在想些什么,如何讓孩子打開心扉,不知道怎么溝通效果會更好,但這十二張卡片的游戲,我想會把問題輕松地解決,誰會拒絕玩游戲呢?這樣在快樂的玩耍中就可以輕松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內心的秘密,幫他解決心里的困惑,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不妨去試試啊!這十二個問題可以是:

三、孩子在快樂的狀態(tài)下學習更有效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學習更有效。經(jīng)過數(shù)年來的對小斯賓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學的研究,我認為,孩子在快樂的狀態(tài)下學習是最有效的?!?/p>

我們中國的孩子大部分情況下是孩子們在被動地學習,學校里的知識只是主要以傳授為主,對于孩子的個性發(fā)展,興趣活動關注不夠。學生的學習主要以機械的理解背誦記憶為主,以應試為目的。這種教育無疑使孩子的主動學習動力不足,愛學習的孩子大部分是那些能夠遵守學校紀律,認真聽講聽老師的話并且在考試中拿高分的孩子。但這樣的幸運兒畢竟是少數(shù)。大部分孩子在學校里無法享受這種優(yōu)待。所以學校生活不一定是他們所喜歡的生活。所以家庭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家長們要想辦法讓孩子們在快樂的狀態(tài)下學習,最終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和自助教育。我想到那時家長們會覺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所以我想也許我們沒能讓孩子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沒能給孩子鋪就一條平坦的路,但我想給孩子帶去一些快樂也許并不是一件多么難的事,讓我們努力去嘗試吧。

四、壞環(huán)境毀掉孩子,好環(huán)境成就孩子。

書中這樣說道:

他們不求回報的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他們的孩子也會這樣去做,并視為榮譽。

他們勇于承擔責任,率直、坦誠,他們的孩子就很難撒謊。

他們善于諒解,他們的孩子就學會了寬容。

他們經(jīng)常對生活中細小的善行充滿感激,他們的孩子就會對生活滿懷欣慰。

他們勇敢的面對生活的各種失敗、不幸,他們的孩子也會同樣頑強的去生活。

他們的言辭充滿進取的意志,他們的孩子也會受到振奮……

他們對各種事物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耐心,他們的孩子也會一點一點地去吸取。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環(huán)境對塑造孩子是多么重要了吧。

有時間讀一讀此書吧,哪怕只有點滴的收獲,對孩子都將是一生的福佑。希望我們的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生活!

最后,讓我們記住這些教育格言吧:

教育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從一頭輸進的是苦水,從另一端流出的絕不是甘甜的蜜汁。

興趣和滿足總會帶來快樂,嚴厲、呵斥帶來的是厭倦。

指責的回報是――反感、厭惡、憎恨。

野外運動是快樂的,與身體和情緒直接有關,效果神奇。

教育應該在厭倦之前結束。過度教育剝奪孩子體能運動,傷害身體!

判斷孩子愚蠢的最大好處,是自己沒有責任了。

教育效果應以孩子愉快、興奮否作為標準。

做正確的事,得到錯誤的評價,下次就很自然去做錯誤的事。

不要太看重考試分數(shù),應更多地關注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盡量留住寶貴的興趣和好奇心。

摧毀自信和殺害生命一樣,是最大的罪惡,只是有形和無形之分。

當他失敗時,告訴他:一切都可以重來;當他遇到不公的時候,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

當他悲觀的時候,告訴他:你已經(jīng)開始走向成功了;當他怨恨時,告訴他:每個人都會出錯的,寬容一些,對大家都有好處。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五

愛的教育的作者是埃?德?阿米琪斯,1846年10月生于意大利,陸軍學校畢業(yè)后參軍服役。在軍中他就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幾個短篇小說最初發(fā)表在意大利軍報上,廣受讀者的歡迎。愛的教育是于1866年出版的。該書意大利語的原意是心的意思。另有副標題為“一個意大利小學生的日記。作者以日記體寫了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一學年經(jīng)歷,描寫了發(fā)生在學校班級和家里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的神圣熱愛。所以,這本書在意大利成了孩子們的必讀之書。

全書共分一百篇,文章由三個部分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記,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師講的九則故事。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為中心,但內容各有側重,體裁也有所不同。安利柯的日記部分,以第一人稱講述他的內外生活,其中有老師。家長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孩子們自己的故事,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兒童世界。他們有缺點有毛病,如不守記律愛虛榮有嫉妒心有的還欺負弱小同學,但孩子們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閃光的品德,這可是小說極力贊頌的地方,由于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寫的日記,所以給讀者留下了非常真實的感覺。

這本書之所以成為一本名垂千史的著作,不僅僅是因為他給人強烈的真實感,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中所細心描寫的愛國思想與美好品德。就如安利柯父親曾給安利柯寫過一封信。這里面包括了對安利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以抒情的筆調,優(yōu)美的語句,歌頌了祖國的山川景物,抒發(fā)了對祖國的熱愛表達了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獻身的決心。因此,我覺得這不但是講給安利柯聽的,也是對千千萬萬的讀者進行了一種不同一般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典范。如這一段:我們意大利是一個富強的國家。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強,那時你們每個少年的應盡的義務也是你們應付的使命。少年是國家富強的原動力,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少年的好壞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強,你們就要立志做個好少年。從今天開始我想把許多好少年的美德善行。一一編成故事來講給你們聽。希望你們拿他們做榜樣,各個都成為意大利的好少年。

愛的教育真不愧是一本好書啊,他給了上千萬的讀者一個深刻的教育。他教育了我們各種各樣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是我們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怪不得意大利的孩子如此喜愛這本書!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六

看完《“大語文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心中有一點竊喜:我的語文教學工作和“大語文教育”所提倡的基本吻合,雖然做得不徹底和不深入、不全面,但還是按著那樣的理念去做的,看官可別以為我自吹自擂哦?。ńo我一點面子哦?。按笳Z文教育”走過的今天雖然和昨天一脈相承,但有了諸多了突破、發(fā)展和延伸,一如一個人照著自己的目標和設計的軌跡往前走,走過了一些彎路,在彎路的困難和挫折中獲得了新的有指導意義的啟迪,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運動軌跡和完善預設的目標,心情越來越好,目標越來越接近。

譬如理念的修正,從“一體兩翼”的“兩翼”昨天理解為并列關系,而今天則理解修正為是包容關系--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應包含在語文環(huán)境之中,把“一體兩翼”的模式改為“三個課堂”:第一課堂是課本和小課堂里的語文學習,第二課堂是語文課外活動,第三課堂是社會生活和語言實踐(相當于“語文環(huán)境”)。

這正應證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按笳Z文教育”既經(jīng)得起應試教育的檢驗,有經(jīng)得起素質教育的考驗,張孝純老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大語文教育”思想是成功的。但這個語文思想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是眾多的語文教師通過實踐在不斷地對其進行補充和修改的。

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教學,對“大語文教育”所提倡的在小學高年級以大量閱讀、大量積累為側重點實施得不錯,也收到喜人的成效,但在語文活動方面,特別是與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的結合方面還有更多的空間可以進行拓展。

我們要牢記“大語文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話就是:“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p>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七

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感觸很深,它讓我懂得了:有愛人間才美。

《愛的教育》是一部日記體小說。書中以一個小學生的口吻講述了一百多個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有老師,學生,父母,還有社會上的一些人物,大小不一,貴賤不一,但都有一顆充滿愛的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有幾個故事,《盲孩》講述的是書中主人公安利柯來到了盲童學校,這里的孩子們什么都看不見!好像一生都被埋在土里,不見天日!但他們卻在這兒快樂地生活著,可以奔跑,可以彈琴,也可以大聲的互相談話……其實,這一切都歸功于那兒的老師呀!他們不辭辛苦,天天教這些孩子們說、寫、玩……可能,教別的孩子教一遍的,教他們要教五六遍才學會。但老師們耐心地教了一遍又一遍,盲童們才會有如此快樂的今天!

看到這兒,我的`心中十分慚愧,我是個健全的孩子,老師們布置了作業(yè),我總是覺得煩,不想做,覺得自己很不幸?!,F(xiàn)在跟他們比起來,我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幸的人,雖然老師很愛他們,但他們畢竟是不健全的呀!

《六千英里尋母》講的是一個十三歲少年,為了見到在外打工的母親,費盡周折,四處奔波,終于見到了身患重病的母親。從家里出發(fā),距離這兒足足有六千英里!少年在途中好幾次因食物少,睡眠不足而昏倒。但想見母親的欲望支持著他,才能繼續(xù)前行。這是對母親偉大的愛。

我想,這個少年就為了見母親一面,奔波了六千英里。而我媽媽天天在我身邊,我還天天淘氣,讓她操心,真不應該!

讀完愛的教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是呀,如果人間沒有愛,一切事物就會失去本身的光彩!愛,很重要!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八

《愛的教育》一書是爺爺在我上小學4年級的時候買的。可是,我翻了幾頁便沒再往下看。心想:太無聊了吧?都是咱們平常生活的事。于是,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一放就是3年,一直都沒有動。直到去年寒假才被迫拿起書來讀。

一開始只是看看情節(jié)好寫讀書報告,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這真是本好書。為什么說它是一本好書呢?一是本書刻畫出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如:受人愛戴的卡羅納,令人佩服的德羅西,盛氣凌人的諾比斯,不知廉恥的弗朗蒂等等。他們每個人都有著鮮明的個性:比如從《寬宏大量的品德》一章中就可以看出卡羅納是一個勇敢和寬宏大量的人。他勇于承擔不屬于自己的錯誤,并且讓老師饒恕那些犯了錯誤的人。從《我的同學科列帝》中則可看出科列帝是一個勤奮能干的人。他一邊替父親料理店里的事物一邊學習,還要照顧母親。文中的.德羅西不僅學習好而且還是一位善良的人,從《7號犯人》這一章的第二段便可看出。像卡羅納、科列帝和德羅西這樣善良、能干、正直的人在文中有不少。

但是,作者在書中也塑造了不少性格不好的人物。如盛氣凌人的諾比斯,不知廉恥的弗朗蒂和有些虛榮心沃提尼。其中弗朗蒂很是不知好歹,最后搞得被學校開除了;他的母親來學校為他求情,他還在一旁不知廉恥的笑;那個人要是倒了霉他就幸災樂禍。這樣的人在文中與那些善良正直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咱們做了一次反面教材。

文章通過學校和社會上的小事教會咱們愛?!皭邸笔鞘裁矗渴菒鄹改?,愛國家,愛身邊所有的人:帕多瓦的愛國少年因為有人罵了他的祖國,寧可挨餓,也不要罵他祖國的那些人的錢;倫巴第的小哨兵為了觀察形勢而犧牲;《達達的看護人》中的無名少年隊醫(yī)院里一個重病人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菲魯其奧為了救自己的外婆,而死去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

非常佩服作者亞米契斯他沒有用普通人常用的枯燥無味的說教來教育咱們。而使用一個一個日常的小故事來教會咱們愛。讀完《愛的教育》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愛就在咱們的身邊,只是很少有人會去發(fā)現(xiàn)。其實愛往往反映在小事上:冬天出門前媽媽替我圍上圍巾;從外面回來父母遞上一杯水;考試沒考好是父母鼓勵我;學習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老師提醒咱們等等,其實外就在咱們生活中。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愛”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

讀完這篇愛的,同學們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呢。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十九

讀過此書,我被這種種高尚的愛感動著,但我更深刻的感受不是來自關于“愛”的本身,而是來自于安利柯的父母對孩子進行的愛的教育。

書中的安利柯是一個活潑、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男孩兒,他的健康成長得益于父母、老師、舅舅等人的正確引導和教育,而作為安利柯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安利柯的成長中發(fā)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他們總是善于發(fā)現(xiàn)安利柯身上微不足道的問題,及時地從正面以最好的做事經(jīng)驗和自己的身體力行教授給孩子,讓自己的崇高的品行和博學影響著孩子,以生動、富有哲理的話語去引導、教育、感染孩子,使安利柯在潛移默化中汲取著愛的營養(yǎng),不斷地校正自己的言行,同時也讓作為讀者的我們時時、處處、事事都能感受到愛的存在。

我相信讀過《愛的教育》這本書的家長,都會象我一樣,在被感動的同時也想成為安利柯父母那樣優(yōu)秀的家長。所以,讓我們跟著這本書,向安利柯的父母學習一下如何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充滿愛心、對社會有用的人吧!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二十

我含著淚水又一次看完《因持守而美麗一記全身救人的“英雄教師”殷雪梅》這個案例。她的事跡感動著我,不僅是因為她舍身救人,更重要的是因為她的一生代表著我們千千萬萬的普普通通的在崗教師。

在05年3月31日壯烈的舉動之前,殷雪梅就是我們千萬小學教師中平凡的一員,是一位執(zhí)教29年的平凡、樸實、善良的普通教師。29年來,都沒有什么特別光輝的大事,更沒有英雄式的豪言壯語。她知道,人民群眾把子女送到學校,就是把美好的'希望寄托給了學校,寄托給了教師?!敖處煹呢熑尉褪前褜W生教育好、保護好、培養(yǎng)好”。她對待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她尊重、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她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把交給她的任何班級帶好;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主席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得的是一輩子做好事。29年的教育生涯,腳踏實地的愛崗敬業(y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不正是我們教師的職業(yè)本質特點嗎!也是我們教師職業(yè)行為規(guī)范基本要求。我們在崗一天,就該綁緊這弦。教師,有多多少少這樣的教師在這教育土地上默默地耕耘著,奉獻著自己的一生。

車禍是偶然的,教師的愛和責任是真切的,在危急關頭,教師的舍己救人是必然的。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殷雪梅做到了,重慶市開縣教師群體做到了,還有更多的教師也做到了?!耙磺袨榱藢W生,把愛獻給學生”,“學生的生命高于一切”,“老師在,學生在”,“在危險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因為我們是人民教師,我們有愛,我們有責任。

殷雪梅用她的壯舉寫完了她一個人民教師的愛與責任。今天我們追隨她的魂。因為她的偉大是寓于平凡之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愛與責任是師德之魂。難怪周濟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要把愛與責任的教育放在師德建設的首位。”讓我們全體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譜寫好合唱好每一曲教育曲子吧!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二十一

對于美術教師而言,技能與理論是必不可少的,在本書中既有縱向的中外美術教育發(fā)展的梳理,又有橫向中西方美術教育特色的比較,脈絡清晰。尤其是對美術教育內容的劃分,讓我有了新的認識。

在中國普通美術教育中,具象美術尚占據(jù)著統(tǒng)治的地位。但中國傳統(tǒng)美術的造型是把握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度量上。意向美術沒有良莠正誤的客觀標準,學生不會因為畫不像而苦惱,也不會因為過于抽象而盲從。

如何才能使具象、意向、抽象美術在美術學習活動中安排合理?

在美國小學美術各年級學習階段要求中,從學科體系出發(fā),注重學科要素,按線、面、體、色彩、明暗、肌理等劃分,每個學段都有各自的目標。同時規(guī)定了每個學段要了解的藝術家。例如1—2年級,保羅·克利、夏加爾、梵高等;3—4年級諾曼·羅克威爾等;5—6年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倫勃朗等。圍繞一個畫家,做主題單元性課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

中國從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美國從學科體系出發(fā),各自的劃分和要求不盡相同,各有偏重,但都是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來劃分階段的。年齡的不同,學生在美術方面的.情意特征、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各不相同。

在兒童發(fā)展的涂鴉期,更多的是一種混沌的線條積累和重復;處于圖時期,則表現(xiàn)為一種省簡、夸張和孤立的“形”的排列;到了寫實期才表現(xiàn)出對客觀自然的意向,追求具象、自然化的安排。在兒童美術向成人的具象美術發(fā)展中,眾多的心理學家、美術教育家都對兒童美術的發(fā)展進行了研究以及階段的劃分。如麥卡德、赫伯·里德、羅恩菲德等并發(fā)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大體上的趨勢是差不多相同的。即從簡單到復雜,從概括、到詳細客觀,從線到面到體,從主觀到客觀。

教學過程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避免空洞說教,使理論知識融入生活中去,這樣才能使學生信服,覺得學有所用,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情感體驗,使教學過程充滿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課會很注意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舉一些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來教學,或讓學生自己來舉例,談認識、體會。這樣學生就會覺得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

在多元化的今天,美術課的開放性增強,我們也不單單只是框在了各個學習領域中,講求綜合性學習。從上面提到的兒童美術發(fā)展的趨勢來看:三種美術教育也是一樣,存在于各個學段,但在各個學段各有偏重。抽象美術和意向美術相對于具象美術更適合低段的學生,如原始美術、民間美術、中國寫意繪畫、印象派、立體主義等。而需要客觀理性、講求復雜詳細的具象美術相對地更加適合高段的學生,如古典繪畫、現(xiàn)實主義美術、自然主義美術、超現(xiàn)實主義美術等。一些形式法則,如平衡、節(jié)奏、韻律、對比、調和以及多樣統(tǒng)一等都會在這三種類型的美術中有不同特點的反映。三種美術教育相輔相成,意向和抽象美術教育使學生在具象美術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創(chuàng)造性、生動性。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不應片面強調一個方面,而不給其他方面任何容身的余地。

浸潤式教育的讀后感篇二十二

我在20xx年2月份開始讀《初中主題教育36課》,這本書針對初中學不同年級特點和發(fā)展需要,提出了整體性的主題設計框架和完整的目標實施體系,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操作步驟具體翔實,讓我受益匪淺,深有體會。在這里與大家一起分享所得,思考所想,共同進步。

體會一:對于新生入學,重點在于培養(yǎng)其愛學校的情感。

開學后對新生的教育不是紀律聲明,不是習慣培養(yǎng),不是學習的重要性,而是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愛校情感。接下來是第二個活動是親師的相關主題活動。這個順序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它與我們的日常所做并不一致,或者說,我們沒有重視這一點。而引起我對這個專題文字深思的,是班上發(fā)生的一件事情。

對于七年級新生來說,他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初中,而他們,將在這里度過三年,寶貴的少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里了。(接下來的高中大學也是在學校)那如何讓他們更好地度過這三年,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青春期呢?這讓我想起了丁如許老師的話,丁如許老師提出,要教會孩子愛學校,就像愛家一樣。他們要接受學校,才能在學校進行學習,交友等其他事項。

體會二:這本書讓我對班會主題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對班會過程有一定的把握。

年齡段不同,班會形式也有所不同。低年級側重于游戲,還有一些簡單的動手環(huán)節(jié),比如剪紙。整個過程中的文字是簡單明了的,有關的提問也是簡單直接的,也就是低年級學生能聽懂,能回答的。而中年級的班會主題形式就比較多樣了,一個主題班會下來,可以有情景分析、角色扮演、問題討論等。而且每個環(huán)節(jié)是隨著主題層層遞進,逐漸升華。提的問題可以分為幾環(huán),層層推入,達到引導的效果。

體會三:主題班會力量的`延續(xù)。

一節(jié)成功的班會的完成需要長期的準備,付出的精力不可小看。那么它帶來的效果是不是也隨著一節(jié)班會課的結束而結束?我們對孩子的熏陶培養(yǎng)僅限于這一堂一堂的班會課嗎?我們要如何延續(xù)班會課的這種力量?在書本的啟發(fā)下,班會課只是一個固有的形式,一個較好的集中渲染的平臺,而這種班會的精神可以把它延伸到生活中,不斷地增強。我思考后得出有兩個方法,一是外化到課室的布置上,讓課室布置融入班級精神文化建設這一欄。二是借助家長的力量,校內校外共同營造這種大氛圍??傊?,一堂課不是終結,而是另一個開始。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05469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