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原理讀后感大全(2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00:51:11
哲學原理讀后感大全(24篇)
時間:2023-11-05 00:51:11     小編:MJ筆神

讀后感是一個人對所讀內(nèi)容的心理和情感的體驗和反應。那么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全面了解書籍的背景、作者的意圖以及作品的主題和核心思想。其次,讀完書后,我們應該及時整理和記錄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可以逐章節(jié)或者逐段落進行梳理,將自己的思考逐漸深入。此外,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名言或者精彩片段,通過這些引用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印象。同時,我們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比如情感、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和闡述,使讀后感更加豐富多樣。最后,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文字的流暢和表達的準確性,讓讀者能夠清晰地了解我們的觀點和感受。如果你想了解別人對這本書的看法和觀點,可以閱讀以下的讀后感范文。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一

散學典禮時,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都發(fā)了一本書,我就選了一本名叫《畫說哲學》的書,我心想:這個可是寒假??!寒假里過年,我才沒時間看書呢,再說這本書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媽媽知道了我要寫這個書的四篇讀后感之后,就讓我好好的看這本書,我又想:有四篇讀后感,我隨便看看寫寫應付過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間開始看了起來。

“哇!這本書好難懂??!都是說一些很奧秘的語言來說哲學”我自言自語的說道,這時媽媽走了進來說:“哲學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細的看哦!”聽了媽媽的這一番話,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達的是什么。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蘆葦?!彼囊馑际钦f,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我覺得人們非常的高貴,可是人們的高貴不在于本身的肉體,而在于靈魂。

從前有一個書生,他非常的聰明,被許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連三的請他做官。可是他一次次都拒接了,他還是打算繼續(xù)念書,成為一個聰明人。有一天他經(jīng)過了一個小巷,那里面又兩個人,商人看他們鬼鬼祟祟的,就打算進去看看,結果那兩個人要打劫這位書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錢都搶了出來,于是這個書生就說:“我處了才華、高貴,什么都沒有了。”

這句話讓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棄許多的財產(chǎn),而去選擇才華和高貴,這值得我們?nèi)W習,金錢測量不了才華,才華測量的了金錢。擁有才華和高貴的靈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間在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現(xiàn)在,這本書我已經(jīng)差不多看完了,哲學的知識我也懂了不少!寫的讀后感一定寫的很好。只有必要難度很奧秘、吸引力的書,才能讓我愛上那本書。愛上哲學,愛上生活。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二

說起哲學,它似乎總是給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奧的面孔。這個詞匯總是承載了許多人生與世界的問題。讓人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許我們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哲學是什么?是舊書中艱深晦澀的文字,還是神圣不容褻瀆的真理呢?當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這本書既不是難以理解的學術專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而是以一個閱讀者的視角向我們講述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古今中外,能夠讓眾人皆知的哲學家或許寥寥無幾,但他們的哲學思想?yún)s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哲學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信仰;而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份慰藉。而這份慰藉并不來源于宇宙深處,而來自于我們內(nèi)心。

真正的哲學,往往是從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煉,并用最樸素的思想給予我們最溫暖的慰藉:當我們無法得到認可,我們求助于內(nèi)心的堅持,于是我們從信心中得到慰藉;當我們感到生活無趣,我們求助于書本,于是我們從精神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挫折,我們訴諸內(nèi)心,于是我們從內(nèi)心的安寧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困難,我們于是我們從拼搏中獲得慰藉。他們用哲學為生命作禮贊,用超脫的慰藉詮釋生命。也許,他們的哲學我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讓我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們對生活做出最好的定義。

書中,作者對哲學給予了這樣的描述: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與欲望的脈搏,從而讓我們摒棄錯誤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計劃。作為一個哲學外行的我,也許會難以完全理解哲學帶給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意義,但是,生活無處不慰藉。哲學家把他們的生活體驗講成了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與其說是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尋找慰藉,不如說是我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實際上,哲學的意義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組合成了充滿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這世上任何一種哲學都無法讓你的心靈得到滿足,這世上任何一本書也不會帶給你幸福,但是他們會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訴你,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三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科學著作,它在物理學、數(shù)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公理)出發(fā),導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導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zhì)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nèi)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tǒng)”。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guī)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無論從科學史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都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在科學的歷史上,《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是經(jīng)典力學的第一部經(jīng)典著作,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jīng)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在其后的300年時間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從科學研究內(nèi)部來看,《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示范了一種現(xiàn)代科學理論體系的樣板,包括理論體系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態(tài)度、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nèi)容。此外,《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及其作者與同時代著名人物的互動關系也是科學史研究和其它學術史研究中經(jīng)久不息的話題。

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要出版這部書,但是湊不出適當款子,而皇家學會的干事胡克則聲稱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發(fā)現(xiàn)的,愛德蒙·哈雷出于氣憤,提議牛頓寫了這本書,并由他自費出版了牛頓的書,于1687年7月《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拉丁文版問世。1713年出第2版,1725年出第3版。1729年由莫特將其譯成英文付印,就是現(xiàn)在所見流行的英文本。各版均由牛頓本人作了增訂,并加序言。後世有多種文字的譯本,中譯本出版于1931年。該書的宗旨在于從各種運動現(xiàn)象探究自然力,再用這些力說明各種自然現(xiàn)象。全書共分四個部分。開頭和第一篇介紹了力學的基本運動三定律與基本的力學量;其中質(zhì)量的概念是由牛頓首先提出及定義的,但牛頓當時稱其為“物質(zhì)的量”,這一名稱後來被另一個物理量使用。第二篇中,討論了物體在阻尼介質(zhì)中的運動,提出阻力大小與物體速度的一次及二次方成正比的公式。還研究了氣體的彈性和可壓縮性,以及空氣中的聲速等問題,這為牛頓提供了一個展示他數(shù)學技巧的舞臺。第三篇題目為宇宙體系,討論了太陽系的行星、行星的衛(wèi)星和彗星的運行,以及海洋潮汐的產(chǎn)生,涉及到多體問題中的攝動。

牛頓并沒有聲稱自己要構造一個體系。牛頓在《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開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發(fā)展與哲學相關的數(shù)學」,這本書是幾何學與力學的結合,是一種「理性的力學」,一種「精確地提出問題并加以演示的科學,旨在研究某種力所產(chǎn)生的運動,以及某種運動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務是“由動現(xiàn)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運動現(xiàn)象”。

然而牛頓實際上是構造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體系,他所說的力,主要是重力,我們今天稱之為引力,或萬有引力,以及由重力所衍生出來的摩擦力、阻力和海洋的潮汐力等,而運動則包括落體、拋體、球體滾動、單擺與復擺、流體、行星自轉與公轉、回歸點、軌道章動等,簡而言之,包括當時已知的一切運動形式和現(xiàn)象。也就是說,牛頓是要用統(tǒng)一的力學原因去解釋從地面物體到天體的所有運動和現(xiàn)象。

在結構上,《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是一種標準的公理化體系,它從最基本的定義和公理出發(fā),「在第一編和第二編中推導出若干普適命題」,其中第一編題為“物體的運動”為全書的討論做了數(shù)學工具上的準備,把各種運動形式加以分類,詳細考察每一種運動形式與力的關系;第二編討論“物體(在阻滯介質(zhì)中)的運動”,近一步考察了各種形式阻力對運動的影響,討論地面上各種實際存在的力與運動的情況。在第三編中“示范了把它們應用于宇宙體系,用前兩編中數(shù)學證明的命題由天文現(xiàn)象推演出使物體傾向于太陽和行星的重力,再運用其他的數(shù)學命題由這些力推算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運動”。在全書的最后牛頓寫下了一段著名的「總釋」,集中表述了牛頓對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原因——萬有引力以及我們的宇宙為什是一個這樣的優(yōu)美的體系的總原因的看法,集中表達了他對于上帝的存在和本質(zhì)的見解。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四

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最不爽的事情可能就是寫東西,或做長篇演講。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寫東西是令人頭痛的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更“善于寫”。許多人還得到忠告:如果他們希望事業(yè)發(fā)展更快,就必須提高溝通和表達的能力,包括口頭溝通能力——培訓講課能力、演講能力,和書面溝通能力——寫作能力。

很多人難以提高寫作能力和講話能務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寫得更清楚一些”意味著使用更簡單、更直接的句子。事實上,人們在寫文章時的確會經(jīng)常使用過長的句子,句子結構也過于繁瑣,使用的語言經(jīng)常過于學術化,,過于抽象,段落中的句子順序有時也很混亂。

以上這些問題都屬于寫作風格的范疇。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改變寫作風格的難度太大了。這不是因為大家無法改變寫作風格,而是因為寫作風格就像學習打字,需要大量的重復練習,而多數(shù)正在企業(yè)和政府工作的人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因此,他們還會不斷地受到“寫得再清楚一點”之類的忠告。

但是,文章條理不清還有一個比上面提到的原因更常見、但也更容易改進的原因,即文章的結構——也就是句子的組織順序(不管句子本身是好是壞)。如果讀者認為你的文章條理不清,很可能是因為你表達思想的順序與讀者的理解力發(fā)生了矛盾。

對文章闡述的思想作出疑問/回答式反應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反應,沒有國籍和民族的區(qū)別。人類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只有用某種方式將思想表達出來——說出來或者寫下來,我們才能夠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思想。人類弄清自己思想所需要用的結構也是金字塔結構。因此,作者或講話者在強制自己將思想組織成金字塔結構后會發(fā)現(xiàn),準確把握自己的思想,有助于自己寫出條理清晰、意義明確的文章。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五

是建立在客觀研究的基礎上。牛頓十分重視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tài)度,他指明了研究自然的四條基本規(guī)則,這四條規(guī)則的核心問題是強調(diào)研究的客觀性,即堅持對自然研究的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他自身的研究就是建立在長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同時他通過定律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解釋,是以大量的數(shù)學分析為基礎的,在本書的第一編第一章中,牛頓講述了有關微積分及幾何學方面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實際上是全書的數(shù)學基礎。

牛頓本來是微積分的發(fā)明人之一,但為了便于讀者接受,他在這本書中卻盡量避免使用比較困難的微積分的方法。他用的數(shù)學工具嚴格地限于幾何。書的開頭部分有很長的“說明”,對書中所運用的一些概念的基本定義,諸如力、天體、力學、運動等進行必要的解釋說明。在“說明”之后,牛頓認真詳細地介紹了“運動之基本定理或定律”,即牛頓關于物體運動的三個定律。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經(jīng)典力學的三個基本定律。第一定律:每個物體如果沒有外界影響使其改變狀態(tài),那么該物體仍保持其原來靜止的或等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牛頓認為這是一個基本的普遍的自然界的事實,也是無可爭辯的。

由這條定律出發(fā),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原有狀態(tài)的原因。例如炮彈會停止和下落,是因為空氣的阻力和重力的影響,如果不存在這種外力,那么炮彈將保持它勻速運動的狀態(tài)。第二定律:運動的變化與所施加的力成正比,并沿力的作用方向發(fā)生。這其實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動量問題,動量等于物體的質(zhì)量與速度的乘積,速度的變化就是加速度。對同一個物體而言,所施加的力與由此產(chǎn)生的加速度成正比。第三定律:對于每一個作用力,總存在一個與之相等的反作用力和它對抗;或者說,兩個物質(zhì)彼此施加的相互作用力恒等,方向則恰恰相反。根據(jù)這個定律,牛頓指出,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不管表面上是否產(chǎn)生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它們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是成對出現(xiàn)或同時存在的。例如人用槳劃船前進的運動中,船能前進,就在于人用槳劃入水中時,對水有作用力,水產(chǎn)生了一個相等的反作用力,推動船的前進。第三定律同樣也適用于圓周運動中的向心力和離心力。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六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于,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fā),去尋找理性的本質(zhì)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系。哲學是有邏輯系統(tǒng)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茖W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

最近讀了(美)維爾.杜蘭特著的《哲學的故事》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著重描述了人類史上數(shù)十位著名哲學家的境遇、情感與生平,因之,我覺得它并不該被看做是一部哲學史,而應該看做是一部關于哲學家的故事。威爾·杜蘭特以蘇格拉底的謙遜、伏爾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羅素的冷靜,用生動幽默的文筆,將哲學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軀,記述了從蘇格拉底到約翰·杜威等有史以來的主要哲學家,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用最有趣的方法讀懂漫長的哲學發(fā)展和艱深的哲學精髓。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它變成了一部極富魅力的人文經(jīng)典。該書自問世以來,一直暢銷不衰,給熱愛哲學但又心存敬畏的讀者們敞開了一扇親切的大門。

學、政治和玄學。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徒弟,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思想?yún)s不一樣,他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zhì)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學的領導者,領導著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實的殿堂。

在這本書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guī)Ыo人們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有些是樂觀的,有些是悲觀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開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則是無神論者。他們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觀點都不一樣,但都存在著意義,對于某些人來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更適于他的人生,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柏拉圖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哲學也并不存在對與錯。

其實哲學往往就在我們身邊,關鍵在于能不能發(fā)現(xiàn),能不能好好的去體會,哲學的魅力,琳瑯滿目,光華深邃,我們必須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這些大師們面前,我們肅穆,我們敬畏,我們仰望,我們沉思,以冀靈魂的洗練與升華。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七

對于客觀經(jīng)驗領域,也就是對于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zhì)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經(jīng)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可證偽的理論”。說白了,就是科學。作為現(xiàn)代人,拒斥科學方法和科學成果是不可能的。

對于“世界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的問題,這里沒有標準答案,愿意相信什么都可以??梢韵嘈挪豢芍摗⑾嘈畔忍煺J識形式,也可以像中國的一些哲學家那樣,相信真理不能說,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只能靠領悟,還可以相信世界是一場大夢,或者相信宗教信條。也可以這么說:世界的本質(zhì)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質(zhì)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也是一個信仰問題。

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之本源啊。

那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我們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的人生找一個目標,就是在問:“我為什么活著?”這也就等于在問:“我為什么不立刻自殺?”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八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世界的連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時候讀的時候不懂,現(xiàn)在慢慢有一點感悟,記錄下來。

從基因角度,人對自己的同類同胞,更容易有一種一體感。所以我們看到“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龍的傳人”這種富有中華神話色彩的詞語也能抓住人心。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發(fā)出人類共通的情感。小時候?qū)W的古詩往往一下子就浮現(xiàn)出來……在水邊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場聚會后會唏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睹物思人時想到“亭中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在這些時候我們都和古人對話了。

天地之間,這情非我獨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著他感同身受。

這種感覺往往是看一些藝術作品帶來的感受。比如《無問東西》把幾個跨越時間的故事通過人的關系串聯(lián)起來,你是我的延續(xù)?!秾艋糜斡洝贰八劳霾⒉皇墙K點,遺忘才是”。一些油畫或是小說,比如圣殤,活著,描繪戰(zhàn)爭,一眼讓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九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物理學、數(shù)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在科學史上,《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是經(jīng)典力學的第一部經(jīng)典著作,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jīng)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并在其后300年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國工業(yè)革命,在法國誘發(fā)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在社會生產(chǎn)力和基本社會制度兩方面都有直接而豐富的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重要的科學和學術理論,取得過如此之大的成就。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達到的理論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見。愛因斯坦(einstein)說過:“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tǒng)一概念,來代替牛頓的關于宇宙的統(tǒng)一概念。而要是沒有牛頓的明晰的體系,我們到現(xiàn)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就會成為不可能?!?/p>

實際上,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中討論的問題及其處理問題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學數(shù)理專業(yè)中教授的內(nèi)容,而其它專業(yè)的學生學到的關于物理學、數(shù)學和天文學的知識,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沒有達到《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的境界。

凡此種。種,都決定了《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這部著作的永恒價值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否認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觀點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b.形而上學。

c.客觀唯心主義d.不可知論。

2.“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屬于()。

a.唯物主義的觀點b.唯心主義的觀點。

c.辯證法的觀點d.形而上學的觀點。

3.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nèi)容上實現(xiàn)了()。

a.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b.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

c.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d.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

a.普遍性b.物質(zhì)性。

c.規(guī)律性d.連續(xù)性。

5.“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說的是()。

a.時間的有限性b.時間的客觀性。

c.時間的不可逆性d.時間的相對性。

6.下列選項中,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a.世界是由兩個本原構成的b.世界是由人的意識創(chuàng)造的。

c.世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創(chuàng)造的d.世界是本來就有的。

7.《壇經(jīng)》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勰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被勰艿倪@種觀點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運動觀b.客觀唯心主義運動觀。

c.形而上學運動觀d.庸俗唯物主義運動觀。

8.唯物辯證法有兩個總特征,其中一個是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另—個是()。

a.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b.永恒發(fā)展的觀點。

c.質(zhì)量互變的觀點d.辯證否定的觀點。

9.“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有條件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是一種。

()。

a.唯條件論觀點b.外因論觀點。

c.形而上學不變論觀點d.唯物辯證法觀點。

10.矛盾具有兩個基本屬性,其中一個是斗爭性,另一個是()。

a.同一性b.絕對性。

c.特殊性d.客觀性。

11.古語說:“長堤潰蟻穴,君子慎其微。”面對消極腐敗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提高警。

惕,防微杜漸,避免出現(xiàn)類似蟻穴潰堤的現(xiàn)象。從哲學上看,這是因為()。

a.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zhì)變b.原因的作用會引起結果。

c.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d.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12.在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中,揭示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道路的規(guī)律是()。

a.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b.質(zhì)量互變規(guī)律。

c.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d.內(nèi)容與形式相互作用規(guī)律。

13.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b.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

c.能動革命的反映論和直觀被動的反映論。

d.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

14.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

a.可知論的觀點b.實踐的觀點。

c.辯證法的觀點d.反映論的觀點。

15.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在于()。

a.真理是對事物的正確反映,謬誤是對事物的歪曲反映。

b.真理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反映,謬誤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反映。

c.真理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謬誤是主觀自生的。

d.真理具有絕對性、不變性,謬誤具有相對性、可變性。

16.一種理論是不是真理,根本之點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數(shù)人承認b.是否與已有的理論相一致。

c.是否與客觀實際相一致d.是否說得清楚明白。

17.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a.思想文化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d.生產(chǎn)方式。

18.地理環(huán)境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主要是通過()。

a.對人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實現(xiàn)的b.對生產(chǎn)過程的影響實現(xiàn)的。

c.對民族氣質(zhì)的影響實現(xiàn)的d.對人的生理結構的影響實現(xiàn)的。

19.在下列勞動資料中,最能標志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因素是()。

a.倉儲設備b.運輸設備。

c.生產(chǎn)工具d.通訊設備。

20.從職能上看,國家區(qū)別于無階級社會的社會管理機關的特點是()。

a.保衛(wèi)社會秩序的安定b.保障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

c.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d.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21.下列各項中揭示社會意識本質(zhì)的是()。

a.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b.它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

c.它是人類大腦的一種活動過程d.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2.社會基本矛盾有兩對,一對是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另一對是()。

a.先進生產(chǎn)關系和落后生產(chǎn)關系之間的矛盾。

b.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c.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之間的矛盾。

d.先進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間的矛盾。

23.改革在人類歷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實現(xiàn)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一種形式b.對社會體制進行改善和革新。

c.統(tǒng)治階級向被統(tǒng)治階級讓步d.自下而上的社會變革形式。

24.根據(jù)人的發(fā)展狀況,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態(tài)的觀點,是()。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b.資產(chǎn)階級人性論觀點。

c.歷史宿命論觀點d.唯意志論觀點。

25.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是()。

a.以國有經(jīng)濟為主導,其他經(jīng)濟成分為補充。

b.優(yōu)先發(fā)展公有制經(jīng)濟,兼顧其他經(jīng)濟成分的發(fā)展。

c.以公有制經(jīng)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

d.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加強宏觀調(diào)控。

26.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在歷史創(chuàng)造者問題上的根本對立在于是否承認()。

a.杰出個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b.剝削階級代表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c.人們的思想動機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27.就其本質(zhì)來說,科學既是知識的理論體系,又是()。

a.獲得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b.科學家獲取知識的方法。

c.產(chǎn)業(yè)結構中的一個部門d.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形式。

28.社會進步的內(nèi)在根據(jù)是()。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b.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

c.精神文明的不斷發(fā)展d.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

29.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決定于()。

a.人的先天稟賦b.人的心理素質(zhì)。

c.人的后天社會實踐d.人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

30.在歷史觀上,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是社會發(fā)展的()。

a.兩種不同的道路b.兩種不同的體制。

c.兩種不同的趨勢d.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其內(nèi)容有思維和存在()。

a.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b.誰是本質(zhì)誰是現(xiàn)象的問題。

c.誰是必然的誰是偶然的問題d.誰是真實的誰是虛假的問題。

e.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32.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

a.才能正確理解事物的多樣性b.才能理解事物分化的根本條件。

c.才能理解事物的穩(wěn)定性d.才能理解物質(zhì)的絕對運動。

e.才能區(qū)分開不同的事物。

33.下列選項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傾,長短相形b.物極必反,相反相成。

c.禍福相因,難易相成d.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e.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34.下列選項中,說明要堅持適度原則的有()。

a.對癥下藥b.掌握火候。

c.適可而止d.注意分寸。

e.因材施教。

35.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表現(xiàn)在實踐不斷()。

a.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b.為人們認識的發(fā)展提供經(jīng)驗材料。

c.提高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d.提高人們的認識能力。

e.為人們提供新的認識工具。

36.在社會物質(zhì)生活條件中,除去物質(zhì)資料的生產(chǎn)方式外,還有()。

a.生活方式b.人口因素。

c.民族構成d.地理環(huán)境。

e.政治制度。

37.下列各項正確表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xiàn)的有()。

a.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b.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

c.社會意識與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e.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fā)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38.以生產(chǎn)力和技術發(fā)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chǎn)業(yè)結構為標準劃分的社會形態(tài)叫作技術社會形態(tài)。下列各項屬于技術社會形態(tài)系列的有()。

a.古代社會b.農(nóng)業(yè)社會。

c.工業(yè)社會d.信息社會。

e.現(xiàn)代社會。

39.下列各項屬于交往的社會作用的有()。

a.交往可以促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b.交往可以推動生產(chǎn)關系的變革和完善。

c.交往是科學文化繼承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d.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發(fā)展。

e.交往可以使某—個地方的發(fā)明向其他地區(qū)擴展。

40.社會進步的復雜性和曲折性的原因是()。

a.人們認識的片面性和行動的失誤。

b.舊的社會關系的制約。

c.社會發(fā)展的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

d.落后的習慣和傳統(tǒng)的消極影響。

e.反動階級的頑強抵抗。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41、42小題各7分,43、44小題各6分,共26分)。

41.簡述本質(zhì)和現(xiàn)象的辯證關系。(7分)。

42.簡述生產(chǎn)方式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7分)。

43.簡述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的含義及二者之間的關系。(6分)。

44.簡述社會革命的根源和作用。(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試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并說明這一原理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12分)。

46.試述社會進步標準的原理及其現(xiàn)實意義。(12分)。

47.說明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12分)。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一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物理學、數(shù)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即公理)出發(fā),導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導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zhì)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nèi)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

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tǒng)”。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

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guī)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要出版這部書,但是湊不出適當款子,而皇家學會的干事胡克則聲稱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發(fā)現(xiàn)的,愛德蒙·哈雷出于氣憤,提議牛頓寫了這本書,并由他自費出版了牛頓的書,于1687年7月《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拉丁文版問世。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二

我認為《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學術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還記得在接觸哲學之前,“哲學”這個概念似乎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通過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有無數(shù)的答案,我最贊成“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一種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更加對此有所體會。古希臘著名哲人亞里士多德有許多論調(diào)在今人看來與事實不符,但在當時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哲人們能積極去探索、辯論的濃厚學術風氣卻是令人欣慰的。況且亞里士多德犯下的錯誤并未影響其“哲學家”的名號,反而激勵更多哲學家去思考。因而產(chǎn)生了分歧,一個新的思路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產(chǎn)生了。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驗證了發(fā)展觀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fā)展的”這一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閱讀《西方哲學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辮子不放,嘲笑他們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錯誤,而在于從先賢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遺漏的養(yǎng)分。例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與今天的原子論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在他之前的芝諾。

在漫威大片《復仇者聯(lián)盟4》中,復仇者聯(lián)盟的成員們進入量子領域從而實現(xiàn)時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鋼鐵俠的“莫比尤斯環(huán)”模型實驗成功了。實際上莫比尤斯環(huán)本身是一個悖論。一個環(huán)本該有兩個面,但莫比尤斯環(huán)永遠只有一個面,從外面進去的物體又將回到外面,這也是有關“變化”的一個悖論。同樣的,芝諾提出了“運動不可能”悖論。最有趣的是“飛矢不動”——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間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它是靜止的或者零運動的,但零的總和不可能產(chǎn)生運動。這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與今天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有著共性,似乎我們也處在一個“莫比尤斯環(huán)”中,古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被歷史長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學教會我們思考,那亞里士多德肯定不僅有錯誤理論,一定也有正確的理論。原來,他在數(shù)學邏輯上有著突出貢獻。他指出定義必須用先存在于所定義事項的某種東西來表述,實際上就是講的是與定義有關的邏輯順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義。這種認識比19世紀的數(shù)學家們領先了千年。歐拉也曾說過“我決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運算規(guī)則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見接觸哲學以后,我們思考問題變得客觀,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與統(tǒng)一,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對與錯只是每個人各自的理解與看法。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三

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存在、邏輯、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意識等有關。

哲學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尋求掌握一種方法,去認識這個世界,解讀一些人生終極問題。

這部既嚴謹又不嚴肅的哲學史,更多的是通過對西方哲學史形而上學的梳理,向讀者給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形而上學走不通,形而上學的問題都沒有答案;第二,終極問題沒有答案,最聰明的人們追求到最后,不約而同地發(fā)現(xiàn)這是一條絕路。

我們不能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就一味地批判形而上學的孤立、片面、靜止。也要看到各種哲學體系或理論的時代性,以及在其時代背景下為人類認知世界、反思生命意義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與其說是一種理論體系,倒不如理解為一種方法論來的更讓人容易接受。但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如何生活并不需要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每個人生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發(fā)自本能的哲學感悟以及對哲學經(jīng)驗的思考。

人生的意義沒有標準答案。

就目前來說,我覺得關注現(xiàn)實比思考未來顯得更加重要——珍惜生命,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

但不管是否以哲學思想來指導人生,必須要承認的是,這本書都不失為一部有趣的著作。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四

杭蕭鋼構在單董事長為核心的英明決策和正確領導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作坊變成建筑鋼結構行業(yè)婦孺皆知、耳熟能詳?shù)奶卮笮蛯I(yè)型品牌型企業(yè)。這就是一種規(guī)律,萬事萬物不是一層不變的,總是在不斷變化的,總是發(fā)展的,總是在前進的。杭蕭鋼構之所以變化非???,發(fā)展速度超乎人們的想象,也符合松下幸之助的哲學思想,是杭蕭人遵循了自然法則的必然收獲,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結果。從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機遇,或者說只是決策人精明,抓住了發(fā)展的大好機遇,偶然因素大于必然因素。

但從本質(zhì)上來說,卻是一種必然。只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只要掌握了創(chuàng)立和壯大企業(yè)的精髓,就是一定會取這樣的結果。也就是不僅僅在鋼結構方面,即使搞其他產(chǎn)業(yè),如象魯冠球那樣的機械制造行業(yè),項忠孝那樣的電器行業(yè),邱建林那樣的紡織行業(yè),陳妙林那樣的旅游行業(yè),王鑫炎、方悟校那樣的]包裝行業(yè),甚至象尚舒蘭那樣的農(nóng)場。單董事長都一樣會非常成功,而且一定會比他們更成功。為什么會這么認為呢?因為同樣在鋼結構行業(yè)也不是誰都搞得非常好,杭蕭鋼構的底子并不是最好的,雖然是董事長從七十年代即開始在鋼結構領域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但真正創(chuàng)辦一個企業(yè)還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專業(yè)從事建筑鋼結構事業(yè)還是一九九四年的事情。那時候,現(xiàn)在比杭蕭鋼構小得多的許多鋼結構企業(yè)已赫赫有名了。那時候,誰也沒有甚至絕對不可能想象到杭蕭鋼構今日的輝煌。

誰鑄就了杭蕭鋼構的這一切?是可以被稱之為“英雄”的領導人和其領導下的杭蕭員工。一般人思維就是“時勢造就英雄”。是建筑鋼結構這個朝陽產(chǎn)業(yè)哺育了杭蕭鋼構,是鋼結構產(chǎn)品的大量需求成就了單董事長。這種認識看起來有點道理,但很不全面,甚至是以偏概全。剖析一下杭蕭鋼構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看出,不是“時勢造就了英雄”,而是“英雄改變了時勢”。杭蕭鋼構的崛起,不但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民族建筑鋼結構的發(fā)展速度和科技水平,同時讓更多的中國企業(yè)堅定了接受和采用鋼結構的意識、信心和進程。如廣西瓊林項目,大連國貿(mào)大廈,武漢證券大廈等無不體現(xiàn)出這一點。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五

對于中國哲學簡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學書表面處理之后得到的讀后感:

全部——部分——相對立面。

死亡————生存:相對的解釋。沒有死亡的感覺體會不到你還在生存。死亡可以給你存在的相對感覺。如一切明天都沒有了,你會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數(shù)時間死亡不在我們考慮范圍之內(nèi),或者是我們不可能清晰的體驗到死亡的感覺。所以我們一直認為我們還有明天。實際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們掌控中。grey里面的,t如果愛就說吧,也許明天一切都沒有了。任何一個感覺和詞語,都是要一個反襯才能體現(xiàn)出它的價值。如果世界尚沒有悲傷,那也不會有快樂了。如果某一種感覺全部的占據(jù)了你的內(nèi)心,那么你要留意去尋找相對的感覺,因為那個全部的感覺一定不是真實的也根本沒有價值。

日?!獞T性動作可以讓人產(chǎn)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覺,你必須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種相對立的感覺去突破自己。

靈魂的電流———應該是部分感性的存在?;貞泴θ耸侵匾氖侨俗顚氋F的財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著計劃和回憶的互動動作。雖然很多理論讓你把握當前,其實,這很難。至少從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數(shù)是在幻想未來,和回味過去。只是今天也會成為回憶,未來也會成為今天。把握當前的心態(tài)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種全部的感覺中找到那種相對立的感覺。比如你有一個鉆石,你會永遠擁有它。它放在你的倉庫里面。永遠不去提取。你偶爾會想想它的光芒,但實際生活中你不會天天帶著它。但是有一天你的倉庫失竊,鉆石沒有了。你就會經(jīng)常想起那個鉆石,想如果天天帶著它的話也許倉庫失竊的時候就不會丟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倉庫會失竊。失竊前,你也會經(jīng)常忘記你擁有這個鉆石,這個就是計劃之內(nèi)的東西,也是在你回憶里面的.東西,其實不屬于你的現(xiàn)在。

我覺得,改變,或者是體驗到存在感,或者價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對立的體驗感覺。事物矛盾的對立面是促進事物發(fā)展的原始動力。靈魂的電流基本是一種情感發(fā)揮到一定程度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物理現(xiàn)象。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的觀點:他把我們體驗到存在邊緣的狀態(tài)定義為"邊緣狀態(tài)"。通常,我們?nèi)绱说貓?zhí)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們不能夠看破世俗——我們用自己的觀點造了一個藩籬。只有當我們處于邊緣狀態(tài),如疾病、痛苦、煩惱或者破產(chǎn)使我們遠離正常的生活,把我們放置在一個新的位置時,我們才會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去看待和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說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鏡子里互相觀望一樣,當我們說已經(jīng)為死亡做好了準備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活得沒有任何遺憾;而當我們說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jīng)為死亡做好了準備。

其實內(nèi)心中,生活應該正在朝著這么一個軌跡發(fā)展吧。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六

說實話,看這書絕對是對自己精神的挑戰(zhàn),真慶幸我沒有崩潰,而且能在此提起拙筆,感嘆一下自己的愚見。

尼采那“上帝已死”的呼聲宣稱必須將以宗教信仰為基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徹底摧毀。他提出重新評估一切價值體系,主張以人自身作為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基礎。他那顛覆性的思想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們。

書中有尼采的很多關于道德的觀點,最為強烈的是批判宗教性的“奴隸式道德”。以此同時,尼采還提出了“超人”的英雄主義的哲學人生觀。

中西方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例如關于“道德”,兩者就差別甚大,然而,關于“超人”這一說,中西方卻有著相似之處。尼采主張個性張揚,最大限度發(fā)揮個人的潛能意志去開發(fā)創(chuàng)新人生,享受努力奮斗的成就,即使是失敗,只要永遠在奮斗,也是最有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

他的英雄主義,不難讓我們想起中國《周易》中的偉大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同尼采的生存哲學和主張一樣,強烈的影響或改變了許多名人的思想和生活。對我們常人來講,又何嘗不是值得再次品味和重讀的勵志箴言呢!

很少有人,甚至沒有人能再及尼采,但至少,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遠些。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七

11月1日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干法》看完了。是繼《活法》、《心法》的最后一本。三本書很好地教會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怎么樣工作,如果更好的成功。

《干法》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關于工作的。要熱愛工作,畢竟工作才有錢賺;要投入的工作,而不是混日子,畢竟混來混去是自己的人生;要持續(xù)的工作,要珍惜時間,要出色地完成工作,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更好地完成工作。

生活中,要定個高目標,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始終保持正能量的心態(tài),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堅持下去。剩下的交給時間,時間會給出答案,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一切都會成為現(xiàn)實。

書中講了很多道理,的確是這樣的。有個朋友,他專注善于鉆研,心態(tài)而且好。在當業(yè)務員的時候,就頗受領導器重,當了主任以后,更是善于鉆研。很多人不懂的問題,其他主任可能不知,但是他總是可以信手拈來,可見專注精神多么的可貴啊。

讀書是為了明事理,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讀得多了,懂得多了,看待問題角度就不同了,就更全面了,解決問題就相對簡單了。

希望每個人都能更好地做自己,并能更好地生活。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八

本書由復旦大學陳果老師所創(chuàng)作,去年一次偶然的機遇,我從網(wǎng)絡上了解到她的課程,個人覺得她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女性,也是我目前唯一的一位偶像…以后有機會一定去復旦校園旁聽她的課,覺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在這個復雜的塵世生存的時候,難免會有困惑之感,因此需要勤于反思,有的時候要善于和自己對話,學會和自己和解,達成一種外部世界與內(nèi)心世界的平衡感。

其實這個世界上無論哪種關系的建立與持續(xù),重要地是三觀的相似,不然在一起會很牽強很別扭,但是在兩個人都是勤于反思的條件下,樂于接受雙方的`想法,彼此不斷磨合,到最后兩個獨立的個體可能達到一種互補融合的最佳狀態(tài),成為彼此靈魂的契合。

蘇格拉底說過“我所知便是我不知?!蔽蚁氲搅四蔷淝笾艨?,虛心若愚…這個世界太奇妙了,有無限的可能性與可探索性,我們?nèi)祟悇偝錾鷷r其實就好比一個圓心,不斷地犯錯,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成長,慢慢地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半徑,但是有的時候你可能是不斷地在圓弧上重復盤旋,因為你可能處于人生的迷茫徘徊期,但是當某一天你頓悟了,你有了成長,于是你的成長半徑正向前延伸,后來你所經(jīng)歷的一切,成就了一個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圓。

此刻我想起了高中語文課本里那首外國詩歌,可是現(xiàn)在全文我已經(jīng)忘了,因此在網(wǎng)上找了一下,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nèi)康淖饑谰驮谟谒枷搿了箍ā度耸且桓芩枷氲娜敳荨肥堑倪@個這個宇宙很浩瀚,可是人類的求知欲是無窮無盡的,人類雖然相對而言很渺小,可是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力量是無形的,但是呢,無形的東西有的時候更有力量,那就是不朽的思想,智慧…先人很有趣,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無形的存在物,例如自然學,社會學,音樂,文學,體育…至今我們?nèi)祟愡€在傳承并不斷創(chuàng)新。

用本書的句子結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勉勵與鞭策:我們追求“無用”,因為我們熱愛自由——有用的東西滋養(yǎng)我們的身體,但只有那些無用的東西才滋養(yǎng)我們靈魂的自由。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九

以圣賢的追求的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選擇,但是不是符合當前實際或者是明智的,還真不好說。

但當今世界有沒有一套行事原則?有,有懸于明堂之上的,供人景仰,但與普羅眾生好像總有距離,對不上點,可作為"知",但無益于"行".在金錢為王的叢林中,一切都以"老虎"、"獅子"說了算,按照圣人行為待人處事,只能是一種堅持,大家心向往之已經(jīng)是一種境界,親身踐行,是需要勇氣的,要么容易被人看做清高,甚至是怪物,就像當年孔子周游的時候,能接受孔子教化的民眾有幾何?可見,圣賢之路,難矣!

總結一下,以圣人之道處事,可以做一種參考,不得已時聊以精神自、慰,但真的去做時,需要認真思量一下,以圣人之道對己,提升自我修養(yǎng)境界,未嘗不可,但對他人是行不通的。當然,圣人也知道,所有的哲人都是選擇從我做起,度己以度人。

遇到疑惑時,想想圣人怎么做是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是不是按圣人之道去做,還是三思,不要教條的好。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二十

讀《沙漏哲學》,對我真的有很大觸動,即使它所闡述的道理我也明白,但是卻未能很好的應用于實踐中,讀過之后,耳目一新,確有勵志功效。

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個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的沙子,他們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除了弄壞它,你跟我都沒有辦法昂更多的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人也一樣,每個人都像一個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著去做,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

如今,我們被越來越多的各種壓力所困擾,壓力讓我們睡眠紊亂,記憶力衰退,請緒偏激……健康狀況江河日下。

面對生活,工作的重重壓力,"沙漏哲學"應該對我們有所裨益。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擔當,既然躲避不了壓力,就該學會主動擁抱壓力,調(diào)節(jié)心靈旋鈕,調(diào)整對壓力的認識角度和處理方式,以最佳的狀態(tài),帶著飽滿的精力去迎接各種挑戰(zhàn)。

想起當初的夢想,止不住黯然神傷。因為夢想太高,反而讓我前行的包袱太重,因為夢想太大,反而讓我瞄準的目標太空。在自己的生活的半徑內(nèi)散步,我認真地想,使該百自己的夢想變小了,從我能夠伸出手抬起腿的地方,一步一步往前行。

在英國的倫敦的威尼斯特教堂旁邊,一塊墓碑上刻著一段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的時候,我把目光縮短了些,我試著改變我自己,再去改變我的家庭。"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二十一

當我捧起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時,這種感覺頓時釋然。此書的作者,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并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yè)術語,而是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述,讓人一讀之后,欲罷不能。

馮友蘭先生對哲學“入世”與“出世”的剖析讓人心境豁然開朗。佛家說,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jiān)獄。這些歸結起來仿佛是說,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wǎng),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愿講超道德價值,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有人認為,儒家是入世哲學的代表,并舉例證明??鬃佑袀€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圣人,人倫之至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圣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因為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但馮友蘭先生指出,從更廣更深的角度而言,這種看法有失公允。

中國哲學中的一個主要流派道家認為,生命是個贅疣,是個瘤,死亡是除掉那個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nèi)圣外王”的人格,內(nèi)圣,是其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會上的功用。只不過儒家和道家的側重點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種社會關系規(guī)范化),道家貴“自然”(順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講究三綱五常,道家講求修身養(yǎng)性。

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看來相反,其實卻相輔相成,使中國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入世哲學是強心劑,出世哲學是清醒劑,入世哲學使人關注社會價值,出世哲學使人關心自我的超越價值,入世哲學使人振奮,出世哲學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補,進退相宜,這是中國人從入世和出世哲學中獲得的人生智慧。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升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在為功名利祿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國哲學思想也許是慰藉心靈的一劑良藥。歌手李娜在出家時說過四句話:“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二是職業(yè)、仕途、名譽、地位;三是文化、藝術、哲學;四是宗教。只有進入第四種境界,人生才閃出亮點?!边M入第四種境界閃現(xiàn)人生亮點,對于我們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過高和不太現(xiàn)實,但通過對哲學的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對人生較高層級的領悟,找到精神的家園,確是每個人人生的一種使命。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p>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二十二

拜讀了菲利普弗蘭克的《科學的哲學-科學和哲學之間的紐帶》之后,我對菲利普及《科學的哲學》這本書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觸很深,下面是我對讀完這本書的一些感受。

菲利普弗蘭克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66年7月21日,他是二十年代興起的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科學哲學維也納”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本身是學物理出身的,曾長期從事物理理論工作。1907年獲得維也納物理學方面的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作為一位物理學家,弗蘭克有多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地貢獻,這包括:變分學,傅里葉級學,各種函數(shù)空間,哈密頓幾何光學,薛定諤波動力學,相對論。他同他的摯友馮。米塞斯合編的兩卷本《力學和物理學的微分方程》是當時各國的物理學家及數(shù)學家的重要參考書。

對的排他態(tài)度,而是往往兼收并蓄。3視野廣闊,并有發(fā)展的歷史觀,即注重科學的社會背景,又注重對科學發(fā)展的歷史考察。菲利普弗蘭克科學統(tǒng)一的一個活的象征。

科學哲學的萌芽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他對歸納和演繹方法的分析、對科學好所名的經(jīng)驗要求和對科學理論的結構、科學知識增長的規(guī)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視作科學哲學的濫觴。其后,以伽利略、培根、笛卡爾、牛頓為代表的'對經(jīng)典科學的哲學探索,豐富了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研究,獨立的科學哲學學科開始逐步形成。

從這本著作中,我除了了解到一些科學與哲學的相關知識。“一知半解有危險;痛飲吧,否則就嘗不出詩神之泉的美味;淺嘗會使頭腦沉醉,豪飲卻能使我們重新醒轉”,亞歷山大·珀蒲的這些名句,也許對于任何知識領域都沒有比對于科學的哲學更為適合的了。“盡管有這些成就,人類卻沒有更為幸福,今天反而面臨著危險,而這危險的根源就在于這些科學成就?!睆倪@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的哲學的重要性,他是我們生活發(fā)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了科學哲學,才不會一知半解,才不會頭腦沉醉,才會甘之如飴,才會是人類更加地幸福。我們在了解并掌握科學的同時,也要了解并掌握科學的哲學,這樣才不是一知半解,這樣才是科學的掌握知識的力量。

《科學的哲學》對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科學社會學和科學學方面做了很多的論述,特別是關于古代和中世紀的機體論科學觀到現(xiàn)代科學觀的變化的論述,以及對于各個時代為一定得政治和宗教上的目的而對哲學進行曲解的分析,論述比較嚴謹,分析較透徹。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nèi)チ私狻?/p>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二十三

我看了幾章后,感覺有些受益的地方,記錄如下。

說句實話,在拜讀《哲學通信》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既然“愛智”是一種追求過程,那么又是什么影響了我們?nèi)プ非笏?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體。因為人體是物質(zhì)的,有惰性同時也是軟弱的。這種軟弱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比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么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沉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zhì),所以有惰性。又有時候我們很愿意幫助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由此可知,人的身體是軟弱的。人應該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chǎn)生影響力。如此,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師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導學生、引領他們走向事物的真善美、遠離假惡丑、使學生們的素養(yǎng)日臻完善、成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觀和積極人生觀的社會公民。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zhì)屬性和客觀規(guī)律,進而思考人生。

“哲學”出現(xiàn)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原始定義,philosophy,它源自希臘文,叫做“愛好智慧”。三個層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較感性,這是感覺。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來變成知識,比如現(xiàn)在的學生們都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這是古人無法了解的。但是這種知識是分而不合,每種學科都有不同的知識。第三叫做智慧,融會貫通且閃耀著理性的光芒。

從信息、感覺到知識、智慧是三個層次,到智慧的時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談及人生經(jīng)驗的全面反省,因為牽扯到反省和根本。人們一定會說這樣講太抽象了,但是它會落實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會看現(xiàn)在,他一定會看未來、既看現(xiàn)象又洞察本質(zhì)。教育者施教時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無他,教育規(guī)律使然。

比如教育學生上車讓座,學生會思考:我現(xiàn)在把座位讓給老人家,這個動作我就要問問自己,為什么要讓座?因為每個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權利,畢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師導入哲學的思想:每個人都會老,也需要別人讓座,但是沒有人保證你現(xiàn)在讓座給別人,你老了別人會讓座給你。如果從哲學角度解釋這個道理,人跟人相處的時候這個模式是比較合理的,這樣做就會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現(xiàn)在,還能想到將來。

下一個要點就水到渠成了。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二十四

丹納認為理解藝術品本質(zhì)的方法應首先基于認定一件藝術品不是孤立的,應該有聯(lián)系地去理解,尋找出它所從屬的,從而,從總體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藝術品,還要聯(lián)系起藝術家本身。例如說藝術家的生活環(huán)境,時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邊的朋友的氛圍。在同一個時代的大背景底下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們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都有其時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藝術品所從屬的第一個總體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個藝術家他們自己的獨特的風格,而這風格會見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這當然也會見之于其中一件藝術品之中。

然而,丹納認為一件藝術品所從屬的第二個總體是藝術家他所隸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宗派或藝術家家族。

到第三個步驟時,一件藝術品還從屬該藝術家庭本身還包括在一個更廣大的總體之內(nèi),那個在它周圍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會。

丹納認為一切藝術都要有一個總體,其中的各個部分都是由藝術家為了表現(xiàn)特征而改變過的;但這個總體并非在一切藝術中都需要與事物相符,只要有這個總體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聯(lián)系而并不模仿實物的總體就證明有不以模仿為出發(fā)點的藝術,藝術品的定義分成兩部分,模仿結構的關系與精神的關系。第二類一數(shù)學關系做各種配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61469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