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整理總結必須客觀、準確地描述我們的工作和成果。請大家仔細閱讀下面的總結范文,相信能對你的寫作提供很好的參考。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一
通過這次教學活動,我深知情趣是音樂教學“情趣化”“審美化”的表現,在音樂教學中,師生們常被抽象的音樂知識和單調的技能訓練所困擾,教學在一種刻板機械的訓練中反復,久而久之,學生可能因此喪失對音樂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音樂的心理,六當兵的人課堂教學反思。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在課堂上學生是知識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因此,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我在教學《當兵的人》這首歌時,就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收獲甚多,同時也領悟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首先是導入的環(huán)節(jié),我為同學們播放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為了誰》,指導學生欣賞并理解歌曲是在什么時候什么背景下為誰而作的,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歌曲的興趣。
二、接下來是學唱歌曲的過程,我以“兵”為線索展開教學,采用了聆聽與思考相結合的方式。在初聽歌曲時,我出示問題:歌曲的情緒特點是什么?復聽時,提問:歌曲的體裁是什么?就課堂實效來看,這些問題對學生而言難度并不大。現在想想,如果當時能夠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劃一劃4/4拍的指揮圖示或者利用學?,F有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將會使課堂氣氛更為活躍,這也是本課的不足之處。當講解“進行曲”這一概念時,我采用了體驗式教學的方法,讓同學們邊踏步邊演唱,從而更真切地感受進行曲的的特點,教學反思《六當兵的人課堂教學反思》。但這教學環(huán)節(jié)美中不足的是歌曲的音調對部分同學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我當時能夠根據學生的聲線及時作出調整,應該會取得更好的實效。
三、拓展的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我為同學們播放了國慶60周年閱兵式的視頻片段,還伴有背景音樂,而背景音樂正是本單元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進行曲。我設計意圖是:一是想通過聆聽,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進行曲”的認識,加深印象;二是想通過視頻,使學生更為直觀地目睹軍人那種高大、威武的形象,激發(fā)他們對軍人的崇敬之情。緊接著,我又讓學生欣賞歌曲《當兵干什么》,目的是讓學生對和平年代的軍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就更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在身心愉悅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一種平等、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注重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感知,我積極引導學生從多方面來理解和表現音樂的美。此外,在本節(jié)課中,我注重提倡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鼓勵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層層遞進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然、愉快地掌握音樂知識,體驗到音樂的魅力。
其實,最讓我得心應手的還是備課這個環(huán)節(jié),有了更多的資源可利用,資料之間的整合緊密而貼切,這對我的備課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指引,每節(jié)課我都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覺得音樂這門學科真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平時我會將一些好的備課資料搜集到我的電腦里,然后結合我的思路,取之長,補之短,既能資源共享,又有自己的特色。
當然,我的課堂既有亮點,又有瑕疵。課下,許多經驗豐富的音樂教師為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這也使我受益匪淺,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將以此為契機,繼續(xù)努力,力求讓自己的工作實績更上一個臺階。我會在以后的每一節(jié)課上認真探索,積累經驗,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我的音樂課堂教學一定會走出自己的模式,讓學生在音樂中享受快樂!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二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已過大半,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這一段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獲和問題。在反復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獲。
我嘗試借鑒了幾個做法,發(fā)現效果還挺好的。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夸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fā)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在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yǎng)。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心情。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起茁壯成長。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三
以前我一直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一個誤區(qū),總是認為自主學習的過程就是單純的教師在一旁看著學生完成的進度而學生只是簡單的進行看書圈畫罷啦。看到這個問題以后,我反思了近兩個月以來的時間我的課堂自主學習的狀況。我發(fā)現我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設置的內容并沒有分層且設置的內容還比較繁瑣。
在時間安排上也不恰當,我發(fā)現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太長了,容易出現學生打鬧現象,但是如果時間短的話就會達不到預定的學習目標。
針對以上我的課堂出現的問題并結合我的課堂中實際我總結以下辦法來解決。首先將學習內容分模塊進行學習,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分層進行學習,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由淺入深的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學生自主把握時間,培養(yǎng)程度好的學生當教師設置內容過少時學會進行下一步階段學習。而對于復雜的知識內容設置中注意教師的點撥作用。
3、對子交流、討論問題的價值?
對于學生的交流討論我是持肯定意見的,因為我覺得教授的過程中只能將大部分的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決掉但是對于某一小部分性格內向且學習程度稍差的學生來說則是另一種學習方式。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把不會的問題解決掉。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則可以鞏固他們對于知識的記憶,此外我覺得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對于整堂課來說而言討論什么呢,討論的是否有價值則又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于是針對這個問題我將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解決:第一點:討論的問題應該是整堂課的重難點。第二點:討論的問題時應該保證全體參與性。
4學生自主學習對子交流時教師巡視主要是做什么呢?
教師的巡視是對各個小組的調控,一方面教師的巡視作用可以使學生清楚的了解班級內學生的進度以便掌控整個的課堂。另一個方面教師可以在巡視的過程中對學生學習中起到點撥作用,尤其是一些重難點方面教師給予學生關鍵點的指導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5學生的提問有效嗎?
首先必須肯定的一點就是,學生的之間的提問是十分有效的,教師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提問到每一位學生。而學生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學生之間的提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在我的課堂上存在于我們班的現狀就是在學生提問時的思路層次性、內容、時間、方式、本質、重點等方面上存在巨大的問題漏洞。
6教師對于學生的提問做過培訓嗎?
說實話我沒有對學生的提問做過培訓,這是我教學的漏洞,教學反思《課堂教學反思 胡曉麗》。從今天起我打算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提問,提問題的內容也要從淺入深,提問的時間也要注意把握恰當。提問的方式也要多樣化。比如說在地理課堂提問的時候針對黃河這一節(jié)內容應當一畫圖的方式進行提問,而針對自然資源這一節(jié)內容的則主要是以問題式提問為主。
7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是否關注到了聽展者的學習效果?
這個問題其實一直也是我在思考的問題。在聽完杜郎口中學的兩節(jié)地理課程后我發(fā)現在整堂課中展示者將知識掌握的非常熟練但是我發(fā)現特別容易忽視大部分的聽展者的學習效果。其實我覺得這也是杜郎口的教學模式的弊端,所以我一般就會采用學生講解然后我就采用舉手表決的方式詢問是否聽懂和課下檢測的方式對聽展者學習效果的評估。
8學生的講解是否完全能代替教師?教師如何做好引領的?
夏教授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如果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教授的特別好的話那么還需要教師干嘛,那么為什么國家還堅持將教師分為不同的等級呢?比如說特級教師和中極教師。所以這一句也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學生的講解并不能代替教師講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而學生起著主體作用。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注意到自己的引領作用。每次的課堂教學都要當成舞臺的表演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并且分層次進行教學。上次蔣校長聽完我的課后給我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教師在上課之前先做好構建好本節(jié)課的思維導圖,并且要做到課文中的每一段都要有知識網絡圖。我覺得做好每一次的思維導圖理清教學內容的思路并組織好語言才會做好課堂中的引領。
9教師是怎么關注弱勢群體的學習效果?
一個班級里面肯定有程度差的學生和內向的學生。針對這些學生我主要采取課上多提問,下課多檢測的方式完成對程度差的學生的關注,針對性格內向的學生則主要采用鼓勵式發(fā)言和獎勵制。
10教師是如何賞識與激勵的?
在課堂中對于回答問題表現好的學生我會采用鼓勵式的語言對他們進行評價,在學生講解問題較好的時候我會采用點評式的夸獎語言,但是表現不好的學生我就會鼓勵他們和要求他們在認真再審題進行解答。
11教師在教學中投入了怎么感情?
首先針對我個人問題而言我特別容易帶著感情上課,這就是我上課的另一個弊端。今后我將保持著一種樂觀、積極向上、激昂的態(tài)度去上課。我認為快樂是可以傳遞的,教師的快樂表情可以感染到聽課的學生們。
12教學檢測是如何落實的?
針對教學的檢測我主要分為課上的檢測和課下檢測。課上主要是板塊練習和課上提問,課下主要是小組抽測進行檢測。
13教師檢查時如何顧及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在課下的時候進行檢測的時候檢測的內容分為中等和基礎題,通過不同層次的檢測內容實現逐步提升。在課上的時候就主要對不同程度的問題提問不同程度的學生。
14學生的學習效果、效率、效益如何?
針對學生學習完后教師的課堂檢測可以檢測出學習效果。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則是看是否達到了預設學習目標。學習效率的檢測則看學生完成預設目標的時間。
15課堂中師生有多少無效勞動?
我覺得姜校長說的一句話特別好,就是在教學的活動中如果學生出現打鬧現象究其原因則是無事生非,你沒有安排適當的學習產生了無效勞動。在目前我的課堂教學出現的主要問題就是教師講授過多,而學生需要做的有很多少。所以針對以上情況,我需要在課堂上少講授、精引導使每一學生做到有事干。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四
一直以來,我們在探尋著、打造著高效的語文課堂,如何才能在高效課堂中體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經過長久的實驗、操作,就這一問題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教材,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以學定教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那么,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就應該大力提倡“開發(fā)課程資源課內外結合的學習方式”,實現語文的教與學的開放狀態(tài)。這有助于形成學以致用的學風,有助于學生從多種渠道學習鮮活的語文并激活思維,有助于學生關注生活、關心國家社會的觀念和習慣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素養(yǎng),有助于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形成。
新課標要求下的新課堂必須體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是學生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地設計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巧設合作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已意見,并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時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進程、和學習需要,并以此調整教學方案,去除無效的教學內容,減少不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適當調整、選取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課堂,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新的教學理念指出,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要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啟發(fā)式、參與式教學。因此,教給學生學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正確的學習方法是達到預期目的最便捷的途徑,是完成學習任務最有效的方法。
二、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預習能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學習方式應該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問題解決”、“任務驅動”等學習活動與方法應該處于重要的地位。
盡管在小學,由于學生年級、年齡的不同,自主學習的內容、程度會有差異,完全的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雖不一定能在每個年級很理想地達到,但其實質和方向應該是主動的探究性的學習,并且越到高年級越應該接近和基本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在運用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時,教師除了應該在激發(fā)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以外,還應該十分關注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反饋他們的收獲、感受,并且提出自己學習中發(fā)現的問題,將問題記錄下來,帶著問題聽講,或在小組合作探究中解決。合作學習,討論探究,實現了學生思維的多向交流,擴大了交流的信息量,于是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促進所探究問題的解決。我們常說的“集體的智慧”、“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學生甚至解決了教師一時作難而未能找到答案的問題,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樣的學習方式所獲得的效果肯定大大優(yōu)越于師生的單向交流。
基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心理規(guī)律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提出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應當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形式,應予大力倡導。一言以蔽之: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指出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過,教師知道應當朝哪個方向引導兒童”。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這樣真正的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才可能得以培養(yǎng)。
我們的教學必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是一條不可變更的原則。那么,不論是怎樣的教與學的形式,只有那些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只有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zhàn)的教學,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tǒng)地教學,只有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也只有那些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機會的教學,那些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的教學,才能有效的增進學生的發(fā)展,才能使教師有效的教學,才能實現師生共贏!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五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的深入,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開放性問題的訓練,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適當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展開研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課堂中設計的討論題,教師要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fā),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活動質量。
人的思維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關系,用產生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為知識的產生、發(fā)展、形成作好鋪墊。由此支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三角形的外接圓時,怎樣確定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紙板做成殘缺圓,在課前幾分鐘發(fā)放給學生,要求學生進行補圓比賽,看誰能夠最快想出辦法把它補成一個完整的圓。應該怎樣補呢?在這節(jié)課的導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學生的爭強好勝的心理,為學生們設置了一個小小的懸念,為了能夠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在全班同學中顯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學生對這一節(jié)新課的內容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認真聽課。
創(chuàng)設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問題情境,能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可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達到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問題情境要放在學生跳起來夠得著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跳起來主動“摘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反思數學背景的現實性和“數學化”,必須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為問題背景,讓學生從具體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歸納出變化規(guī)律,并能用數學符號表示,最終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包括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知識去說明,用數學的方式去分析,用數學的思想去處理這四個方面的意識。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又要靠近課本,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這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親近感。教師必須設計好探索數學知識的臺階,包括設計好課堂提問和動手操作的步驟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學都能拾級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獲得經過自己艱苦探索,掌握數學知識后的愉快情緒體驗,從而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滿足,激勵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當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適時、有效的幫助和引導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教學中,要善于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科學地設計探究性問題,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從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從人的動作、活動參與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fā)現新知,理解、掌握新知,應用新知。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動手操作,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學生決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來歷,在操作過程中獲取解決問題的經驗。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實際行動?!眹@問題情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在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智能,展示全體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自我創(chuàng)新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主體參與教學的基礎。例如:在圖形的全等中,學生通過積極開動腦筋,交流合作,找出多種不同的分法,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同時讓我深深地感到了學生內在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們懂得去挖掘。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開放性問題的訓練,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適當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展開研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課堂中設計的討論題,教師要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fā),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活動質量。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fā)展,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諸多弊端日漸雖有一定程度的改觀。但從整體看來,教師的教學"滿堂灌"、"一言堂"現象依然較為普遍,方法落后,以教代學、以講代學,以細代精,以灌代導。學生學習被動,死記硬背,主動性差,缺少對所學知識的感悟和體驗,學習盲目性大,缺少計劃總結和反思。數學的教學應當圍繞學生的發(fā)展展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要正確引導和指導,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F結合自己教學談談自己課堂教學的幾點心得。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也是如此,我們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前就要做好預習與檢查,使學生不打無準備之仗。預習就是教師根據第二天的教學內容設計自學提綱,自學提綱內容分為三部分:學習目標、預習指導、預習檢測。學習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本節(jié)課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帶著目標去學習。預習指導是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生活實際經驗出發(fā),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習新知識。預習指導要明確預習時間,即要求學生在什么時候用多長時間進行預習,也就是說要限定預習時間。預習檢測就是利用一些簡單的練習讓自己檢測自己的預習效果,找到自己預習中的不足之處以便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
例如:講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預算時,學生已經學過了二次根式的乘除、加減運算,對二次根式的混合運算比較感興趣,但是不太理解;對學過的整式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比較熟悉,但是不感興趣。因此在編寫自學提綱時我就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設計自學提綱,這樣可以使學生輕松、自愿、愉快地學習二次根式的混合運算和乘法公式在運算中的應用。
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結合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在不同層面上展示與交流,包括一對一交流指導、組內交流或指導、組間交流指導。這樣不僅解決學生預習中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暴露學生預習后存在的疑、難和錯等問題,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了交流與合作;而且能使教師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點撥與提升具有針對性。
在交流中堅持做到:學生能自己解決的不交流、學生沒有充分思考不交流、學生沒有發(fā)現自己的思維障礙不交流、組內能解決的不進行組間交流。在展示中堅持做到:展示的參與度要大,要合理將教室內的黑板分割,讓更多的學生進行板演;要充分暴露學生預習中的錯誤問題、共性問題,不做表面文章,不掩飾矛盾;展示后的結果要及時點評、及時表揚。例如:講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預算時,我先利用組長檢查匯總學生的錯誤之處,上課時讓做錯的學生進行板演,在板演中暴漏出學生的錯誤之處,然后組織學生互相交流找到錯誤的原因并在組長帶領下進行更正,在錯誤的學生理解之后出示類似問題進行板演,不會的學生再次展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就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
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預習檢查、學生交流展示中暴露的問題進行精講點撥,引導學生找出錯因、更正的道理,引導學生想、做、說,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歸納、上升為經驗或方法,指導運用。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面向問題,又是討論問題;既要解決問題,又要指點方法;既面向全體,又分層提高;既要幫助后進生糾正錯誤,解決疑難問題,又要通過分層訓練,使中等以上學生得到充分的訓練,使更多的學生能理解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備課時對需要點撥的問題進行預設,把握相關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和規(guī)律;對交流展示時生成的新問題及時分析歸類,引導學生解決。在點撥講解中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核心問題必講、解題思路數學方法必講、教學中的疑點難點必講;"三不講":學生能自己解決的不講、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能解決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例如:講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預算時發(fā)現學生錯誤的原因一是計算時思路不清晰,二是對乘法公式的理解不透徹。我在點撥就重點強調解題的思路和如何對乘法公式的理解上,這樣就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每節(jié)課利用10分鐘左右對學生進行檢測,檢測題要典型緊扣當堂課的知識點,要適度和適量;要低起點,多層次,有必做題,有選做題或拓展題。測試題由當堂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并指點后進生學生完成檢測題。教師可以組織組長交換檢查批閱,教師抽取部分后進生和中等生進行批閱,對批閱結果及時進行總結對完成較好的和學習有突破的學生進行表揚,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通過了解檢測題完成情況為課后輔導和下節(jié)課的教學提供參考。
總之,在上述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從根本上培養(yǎng)了學生預習的習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學生的交流與展示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時的進行精讀點撥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真正地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課堂完全變成了學生的課堂。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六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一個學期的教學就要完成了。當教學到第六單元第一課的時候,我被文章那一段段精美的文字所折服。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碧螺春》,不要說文章之中關于采摘、制作和品嘗的情景的那三段優(yōu)美文字的描繪,也不要說那一組組四字詞語的羅列,單說文章中那簡單的幾句過渡句,就令我折服。想象著文中作者高超的寫法魅力,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絢麗的畫面,真如在仙境云游一般。令我心馳神往,久久不能忘懷。
當我細心的品讀著課文之后,更對文中作者關于碧螺春色、香、味、形俱佳的喜愛之情和對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所吸引。在細研文本之后,我開始了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抓住文中重點語句,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語言文字,從而體會到課文的精髓。語文課,如果沒有朗讀,就沒有了味道;尤其這么精美的文章,真是不讀為快。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方法讀,始終把“朗讀”貫穿與整個教學之中。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觸課文的語言。從導入新課時的朗讀開始,初讀時的自由朗讀到精讀時的感情朗讀……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讀出了文字所描繪的形象,讀出了文字的內涵,讀出了文字所蘊涵的情感,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課文中有一段介紹了制作碧螺春的方法,學生對這一段的熱情大大超處了我的想象,在處理這段內容時,我讓學生自己先了解碧螺春制作的方法以及過程,在初步了解基礎上,再次感悟,能夠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一次讀時,我有目的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很多學生都能夠體會,茶手能夠將茶葉制作的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師傅的手藝肯定了得。作者說茶手“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一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蔽易寣W生左手和右手做一樣的動作,學生在自己的動手中體會了茶手高超的技藝,也理解了碧螺春為何稱“工藝茶”了。
文中最后一小節(jié)中提到:有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余,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在引導學生朗讀,談談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也來為碧螺春寫一句廣告宣傳語。有了前面的教學做鋪墊,學生已經從心底深深地愛上了碧螺春,因此他們都躍躍欲試,他們時而凝神沉思,而時斟字酌句…… 那份認真的勁頭不溢言表,學生寫出的句子雖然不是很精美,但從中可以容易的看到學生對碧螺春的那份喜愛之情,早已經易于言表。
這么優(yōu)美的文章,我講授后和同組老師交談的時候,他們也和我有同樣的感受。真正的好文章,大家都是喜歡的。不光老師愛教,學生更喜歡學。趁熱打鐵,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上,課下很容易就把文章的三個段落會背了。文章的講述雖然結束了,但學生似乎還有說不完的話,我覺得還沒有讓學生把文章讀透,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學完這樣的美文,自己覺得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所提高了,因為喜歡它自然也愿意講授它吧!只可惜的是三個重點自然段的朗讀還是指導得不到位,在指導朗讀方面還需學習、提高。我希望編教材的老師,多選些老師和學生喜歡的文章,那樣會有更多的孩子愛上文學的。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更加精彩的。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七
高中數學新課程對于學生認識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fā)展智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教學,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反思如下:
1.新教材結構體系發(fā)生了變化。
活密切相關的內容。
2.新教材對原有的數學知識體系進行調整。
對原有的繁難問題進行了刪減,對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分散處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編寫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能動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本質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創(chuàng)新。
3.新教材重視教學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識講解分為“問題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教學設計時刻突出一個“變”字,這也是教學中最為關鍵之處,教學方法要不斷創(chuàng)新,突出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方法上,教師提出問題允許學生質疑,不唯書本,不唯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其次,要重視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不僅以其生動、直觀、形象、新穎的特征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數學背景,如講授正弦曲線、余弦曲線的圖形、棱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可以用多媒體來演示,同時能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提高講解效率。在教學中,對于板演量大的內容,如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復習課中章節(jié)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課件來完成,教學時省時省力。通過教學方法的“變”,使學生在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個性得到發(fā)展,思維品質得到優(yōu)化,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每一堂課都要有一個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這個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留下強烈的印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
如講解《橢圓》第一課時,其教學的重點是掌握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難點是橢圓方程的化簡。教師可從太陽、地球、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運行軌道,談到圓的直觀圖、圓蘿卜的切片、陽光下圓盤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讓學生對橢圓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為了強調橢圓的定義,教師事先準備好一根細線及兩根釘子,在給出橢圓在數學上的嚴格定義之前,教師先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定點之間的距離小于細線的長度),再讓兩名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在黑板上畫一個橢圓。畫好后,教師再請剛才兩名學生按同樣的要求作圖。學生通過觀察兩次作圖的過程,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得出橢圓的嚴格的定義。這樣,學生對這一定義就會有深刻的了解。
在進一步求標準方程時,學生容易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化簡出現了麻煩。這時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化簡含有根號的式子時,我們通常有什么方法?學生回答:可以兩邊平方。教師問:是直接平方好還是恰當整理后再平方?學生通過實踐,發(fā)現對于這個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簡,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圓滿的結果。這樣,橢圓方程的化簡這一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也解決了以后將要遇到的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時的化簡問題。所以在一堂課上,教師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有利于重點突出、難點化解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精選例題,關鍵是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能讓學生也參與進來。教師應騰出十來分鐘時間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做做練習或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解答學生的提問,以進一步強化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若課堂內容相對輕松,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預習,提出適當的要求,為下一次課做準備。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yǎng)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論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理的過程蘊含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教師沒有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沒有發(fā)掘其內在的規(guī)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guī)律,理解膚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于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yǎng)。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新課程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培養(yǎng)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引領角色,學生才是主角。只有學生充分“動”起來,我們的課堂才能“活”起來,數學課堂教學才會有聲有色,新課程教學才得以體現。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八
1、在教學中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我們現在的教學往往忽略了基礎的教學,一味的增加難度,這樣做,往往把一部分中等生和差等生都丟下了,最后是尖子生的學習的基礎不牢,高分也沒有,而學困生就完全的甩掉了。而中考的試題有87分左右的都是簡單題,如果學生的基礎很牢固,那么發(fā)揮好一點輕易的就能到90多分,所以以后在教學中我要注意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讓每一個學生的基礎打牢固。
2、在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現在我們實行的導學達標法,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學時間,老師在上課起到點播的作用,也不要把什么都讓學生去說,對于特別難的我們還要講,所以我們要有選擇的講,不同的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爭取每一堂課都要有效率,要讓85%的學生都學會,要讓15%的學生能夠當堂拔尖,這樣對于以后的學生的學習來說,有一定的好處。同時在教學中注意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充分,思維要引導到位。
4、要做到以下的幾個轉變,轉變教學理念,適應課程改革,扎好基礎,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注意教學應用,培養(yǎng)數學意識,突出開放探究,培養(yǎng)思維品質。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九
五年級的音樂欣賞《致春天》,五四班的同學基礎比較好,思維也比較活躍,于是我是逐層遞進的方法一開始,先提關于挪威的地理的.問題,氣候如何,引出作品。然后初次欣賞做品,第二次提問,分幾部分?哪幾部分曲調是相似的?在初次欣賞以后學生都回答出了問題。第三次提問,復欣賞作品,聽每一部分的曲調和情緒,大家開展討論。這時候就出現的了問題,在音樂第一和第三部分情緒的是平靜還是期待??他們產生了分歧,聽了他們來各自的理解,我覺得都很有想象,我不想把答案固定下來,其實在音樂面前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音樂本來就具有模糊的特性?!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為什么一定要把音樂用某個詞語固定下來呢??我們作為教師所要做的只是一個引導工作,其余的聆聽、感受和體驗就讓孩子們自己去完成吧!
欣賞課后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教師上欣賞課時如何把握語言的分寸,講多了怕喧賓奪主,影響了音樂欣賞,還怕自己的言談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墒且侵v少了又怕學生理解不了,光傻乎乎地坐在位子上發(fā)愣。我考慮了很久,回憶起了以前聽過的專家老師的課,他們的話不多,但總是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思考了以后覺得還是根據班級情況來量身做衣,不同班級不同教學方法,盡量以引導為主,在欣賞前所提問題也應基本圍繞音樂的本身去談,盡可能讓孩子們自主參與音樂聽賞活動,讓他們用自己的耳朵去關注音樂。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
美術本上的第一堂畫畫課就是《年年有余》。年年有余是一個很好聽的詞,新年里很吉祥的一個詞語,但是在畫法上卻一點都不簡單。課前我思索了一番,該怎么畫猜對,經過自己的理解,我把意思理解成是畫兩條一摸一樣的魚,我認為這樣就緊扣主題了。但是在自己準備好了一切以后,有老師就詢問我這堂課是怎么上的,我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下,之后那位老師對我發(fā)表了意見,認為我這樣的方法是不能很好的讓孩子畫出對稱魚的,所以我趕緊改變了自己的方法,畫對稱魚時要求兩條魚的方向一致,顏色一致,圖案一致。
操作后,我發(fā)現了幾個問題:
畫一條魚簡單,但是畫好一條再畫一條一樣對稱的魚就難了很多,就連我自己去畫頁非常的難,更不用說孩子們了,所以畫出來很多孩子的魚都是兩條不一樣大小的。
自己常常思考,在課堂中我已經講的很明白了,要求把魚的方向畫在同一方向,但是做到的孩子卻不多,所以自我覺得肯定自己的方法還不對。
孩子做好畫就會開始涂色,我在巡視時就又發(fā)現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們早就忘了這是兩條對稱魚,是雙胞胎魚,顏色也應該是一樣的。我只看見孩子們在那里隨意用自己喜歡的顏色作畫,不過還是有部分孩子牢記了自己的要求,作品出來后效果還不錯。
在自己班內發(fā)現了這樣的問題,自己一時也找不到好的方法解決,但是大家的力量的無窮的,所以我去請教了隔壁班的董老師,她在美術上的教學很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去問問她是如何上好這堂美術課的`。董老師的一席話,讓我頓悟,自己怎么沒有想到這點上去呢。她教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辦法:
就這樣一步一步左右接著畫,出來后效果就會好很多。有些孩子自己比較有想法,老師也不會束縛他的思想,只要朝著主題的效果出來就可以了。
經過這樣的一次請教,我學到了畫對稱畫的好辦法,對自己獲益很大。我還會在下次的班級美術興趣班中嘗試用這種方法讓孩子們試試畫對稱畫,讓孩子們學會這種變易方法。對自己的告誡是:下次在上這樣的課時,先去請教他人,集思廣益,這樣的話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并且也學到了很多自己不懂的知識,讓自己成長了很多。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一
我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皣嵉恼J識”是新課程上冊的教學內容,而且“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遠的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1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主要問題,也是這堂課的重點與難點。
知識與體驗共生 ,數學與生活同在。教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例如:喝可樂,抱同桌等等,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從“量”和“形”兩方面轉換來感知一噸。
首先談談“量”這個方面是怎樣做的,“量”的轉換又分為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質量的轉換,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換算出一噸。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現在的生活中極少見了,而且學生對100千克的質量也沒有感知。于是我將其換成現場抱同學的活動。抱一個同學,學生還比較輕松,再到抱兩個學生時,抱起來就覺得很困難,讓學生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后,再明確40個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可想而知1噸有多重了。
我覺得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這就是我這堂課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 本單元以富饒的大海為主要情境,聯(lián)系實際生活,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熟練掌握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和不進位乘法的豎式計算,理解算理并能運用簡便寫法熟練計算。學習連乘和代小括號乘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進行運算。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通過操作學具加深對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對問題做出正確分析,對同一類題目做出總結和概括,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操作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學習感受大海的富饒,熱愛大海,增強保護大海的意識本節(jié)課我從解決問題入手,引入計算。重點研究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我組織學生利用學具進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口算的道理,并找到自己喜歡的口算方法。應該說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很容易的,學生學起來得心應手,而且積極性非常高。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生動活潑地發(fā)展,使群體性主體參與率高,創(chuàng)新思維活躍,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成功樂趣,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整個過程注重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同時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課堂上我注重張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習慣解決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優(yōu)化自己的思維方式,實現問題解決與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的同步發(fā)展。在課堂氣氛方面,我感覺我們現在很多數學課,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可謂不豐富,氣氛不可謂不活躍,媒體不可謂不多樣,應該說該用的都用上了,該做得都做了,唯獨教師在教學整個過程中眼中沒有學生,思路以教案為中心,教學內容以教材為核心,方法以自我為中心。其結果,不論什么學生,他都從一個自認為的知識起點來展開教學。所上的這節(jié)課沒有給學生帶更多的驚喜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往往是外熱而內冷。我想今后的教學要注意課堂教學應根植于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二
《動物、植物和我們》這一課的內容集開放性、實踐性、情感性為一體,《動物、植物和我們》教學反思。教材以學生最熟悉的動物植物為切入點,向學生展示了生命世界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通過對動物、植物的研究活動,幫助兒童了解、學習科學常識,促進兒童與動物、植物深層互動。
品德來源于生活,也要回歸生活。因此,我這堂課的設計也是基于二年級學生特殊的年齡特征和他們目前已有的知識水平來考慮的,教學反思《《動物、植物和我們》教學反思》。于是我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出示一些動物和植物的圖片,讓小朋友猜,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動物、植物給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增添了美麗,和我們人類是密不可分的好朋友。然后出示一個嬰兒的圖片,讓孩子從自身出發(fā),跟著這個小嬰兒一起成長,尋找人的生命現象。接下來帶學生到北京動物園去尋找動物的生命現象,明白它們會跑、會跳,會和我們一起玩,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引出動植物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隨后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圖片讓學生欣賞沙漠、干涸的.大地、人類傷害動植物的凄慘畫面,學生心底起了漣漪,激起他們強烈的保護動植物的意識。最后小組動手做精美的警示牌,呼吁全社會來保護動植物。
整節(jié)課下來,發(fā)現原來自己對于教材的挖掘還是不夠深入,知識點講的不夠透徹。動物的生命現象到底是怎樣的?在課堂里面我給予學生的只是動物會飛,會跑,會爬,會游,其實這一點只是他們會運動而已;而對于其他方面,比如說會繁殖、會排泄,這些內容也要進行適當地滲透,而一味地把學生的思維遷到自己所要的結果。一節(jié)課上下來,自己覺得,課堂中給予學生的活動是很多,有觀察動物,小組討論,看圖片,做警示牌等,但學生從活動中得到的知識點是否能全面掌握?以后還需多多的鉆研,不斷地改進。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三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課的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去老師家做客—分蘋果入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引出三種分蘋果的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分蘋果的多樣化,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同樣多”與“不同樣多”。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分法,并說明自己喜歡的原因,引出份兩份同樣多,通過教師的板演圈一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份數,每份的個數。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擺一擺圓片的過程中自主發(fā)現: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qū)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在課的始終,讓學生利用圓形紙片、小棒等學具,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說一說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匯報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2個湯圓平均分到4個碗里,你會怎么分?” 學生動手操作,匯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數量是同樣的。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優(yōu)化分法。
5、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整個活動是在學生動手操作,展示匯報的過程。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后面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是:
1、個別問題提出時語言不夠準確、嚴謹,使得學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顯得自己有點措手不及。
2、練習題的最后一題處理的有些快,應該讓學生充分的看明白圖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關“平均分”的事例,學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師應抓住動態(tài)的生成資源,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是“平均分”為什么不是。
4、拓展演練,平均分45塊糖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可以留做課下作業(yè)。
這節(jié)課的設計,沒有現代教學設備,有的只是學生自己準備好的學具,學生在操作中體驗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在操作中學會新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四
“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依據課標、依據教材、依據學生實際。”這些,似乎我們都早已了然于胸。但,真的諳熟此道嗎?也不盡然,或者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一般來說,我們對學生漢字認知的關注,往往集中在學生學生是否會認、是否會寫,是否會用這幾個方面,而很少有人去設法了解孩子“漢字認知的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那么,如果失去了這一規(guī)律的支撐,學生的.會認、會寫、會用真的能達到嗎?一切似乎都在教師“想當然”之下進行。
其實,孩子認知漢字是有其內在規(guī)律可循的。
第一階段:混沌階段
在學生識字的初級階段,教師引領孩子們關注字形——結合生活經驗,通過聯(lián)想來識記漢字,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年齡特點,但結果卻不夠牢靠。這是因為,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少,閱讀積累相對較弱,加之學生關注字形較多,以至于學生對漢字認知呈現出“混沌狀態(tài)”。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引領孩子不斷拆分漢字,結合筆畫、筆順的教學,讓漢字認知呈現梯度發(fā)展。如此,孩子們對漢字的認知逐漸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清晰階段
這是一個相對漫長的發(fā)展進程!
這一過程,將結合漢字的“字形”和“字義”兩個方面來展開教學。同時,將漢字認知置于“閱讀理解”的大背景下,引領學生經歷“再認——再現”的提高過程:
再認:簡單來說,“再認”就是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當再次見到學過的漢字,是可以認識的。
再現:當學生聽到漢字,立即能在頭腦中再現漢字的形象,我們稱之為“再現”。這是學生識字能力提高的表現,是學生運用漢字的基礎。
這一過程的識字,將與閱讀理解融合在一起,并行交替。而部件識字、字理識字等方法的運用,也將對孩子的識字能力形成起到促進作用,讓識字為閱讀與習作做好鋪墊。
第三階段:模糊階段
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注意的中心只有一個——所謂的“一心二用”,也只是建立在“熟而生巧”基礎上的“下意識”而已!
而學生的識字能力在經歷了“混沌階段”和“清晰階段”之后,需要這樣的“潛意識”和“自動化”——也就是“一瞄就認識了”這種“一見即識”的狀態(tài)。
至此,學生的識字能力基本形成。而這樣的過程,大多應在小學高段之前形成。
識字,是為了閱讀,是為了習作,是為了表達!而學生的閱讀,我們也需要了解其內在規(guī)律,結合規(guī)律進行閱讀教學。
一般來說,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將經歷“指讀——點讀——口讀——默讀——瀏覽”幾個階段:
指讀,關注到的是漢字的字形。
點讀,是指讀的更高形式,可以定位,關注到漢字的字形和意義。
口讀,出聲音地讀,讀給自己聽,矯正自己出現的錯誤。
默讀,是學生進行閱讀的主要手段。學生在清晰掌握漢字之后,以默讀的形式,來重點關注文本內容的理解。
瀏覽,是在學生識字能力達到“自動化”程度之時,進行的一種快速閱讀的形式。其目的是搜索,是獲取信息,概括文意等。
如此,學生從關注字形——關注字義——關注內容——關注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發(fā)展,在提高,在逐漸形成。
我們不難發(fā)現:當我們真正了解了學生的這些發(fā)展規(guī)律,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實際情況的關注,進而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預設,實現課標、教材、教師、學生之間真正融合,實現教學的有效發(fā)展。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五
《春風》的單元主題是“丁丁冬冬學識字(一)”?!洞缶V》要求“識字教學要體現漢字的特點,做到音形義相結合,要改進識字方法,注重培養(yǎng)識字能力和查字典的習慣。”小學二年級識字教學是重點,教給學生新的識字方法更是重中之重。這節(jié)課中,我著重引導他們學會觀察、分析,進一步體會漢字的造字特點,體會漢字聲旁表聲的特點。學生們通過探索——習得知識——鞏固成果三個環(huán)節(jié),基本掌握“看半邊猜字”的識字方法,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1、信息技術與本課整合提升了課堂效率。
多媒體運用使課堂教學突破了時空限制,擴大了課堂容量。授課內容及要求即時呈現,清楚明白,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大量美景圖片的`展示,突破了時空限制,讓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個性發(fā)展。
2、小組合作效果好。
《大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小組合作學習很好地完成了這一要求。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營造了民主、和諧和富有個性的學習氛圍,給所有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班的小組匯報輪流發(fā)言做得好,一些成績較差的同學語言表達能力也有所提高,對學習也逐漸有了興趣。
小組內合作的參與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還需要加強訓練。
小組內成員輪流當組長,其他成員協(xié)助其完成記錄工作,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大膽回答問題。組內多一人參與匯報,多加一分組內分。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六
由于農村小學教學人員不足,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每天大多數時間都忙于管理學生,老師從早到晚都與學生在一起,說實話教師相互之間的交流很少。教研活動一般注重形式,談教學觀念變革的少。教師僅滿足于個人課堂教學,強調苦教苦學,不放心的要面面俱到,學生消極被動地聽,所以談不上教學效果,學生聽得亂七八糟,教師講的口干舌燥。
當前農村小學的硬件設施在均衡發(fā)展的助力下大大改善,比以前只靠黑板先進多了,每個教室都配有班班通,在課堂教學中,年輕教師重視多媒體運用,而年歲大的教師依然還用黑板粉筆、教本加嘴巴的講解法!從聽課中看到,年輕老師雖然能夠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課堂教學,但在運用過程中只是圖個形式,缺乏深層次的應用,好多資源被遺棄。其主要原因是工作量大,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鉆研。
新課程倡導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放手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變被動接收知識為主動獲取知識。課堂學習活動中,由于缺乏有效指導,有的老師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說,教師雖注意學習活動的設計,可是大量的時間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操做,學生看,學生不能參與到活動中,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以聽和看為主,孩子們根本沒有機會和時間去自己思考和完成。這與城區(qū)課堂教學明顯的區(qū)別就是農村學生不愛說話,課堂上不敢發(fā)言,不敢放開大膽討論。
農村小學主要存在人員配備不齊的局面,職能部門人員不足,有的學校副校長、教導主任或班主任身兼數職(會計、功能室管理員、食堂管理員、社團活動等負責人),為了完成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有好多事情都要分配給身兼數職的老師來完成,完成這些工作,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甚至占用課堂時間要完成,教學研討顧上了研討一下,顧不上只能過。特別是技能課,由于教師短缺,技能課的專業(yè)老師也只能領先代語數英課,兼任技能課,特長發(fā)揮不佳,因此,教師始終處于一種疲憊的狀態(tài),雖然大家都盡職盡責的去做這些事情,但還是力不從心。
從客觀上講,師資隊伍年齡結構不均衡,有的學校教師隊伍趨于老齡化,而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相繼流失(進城),致使農村師資嚴重失衡。導致目前農村小學師資質量、教學水平等因素顯得非常薄弱。評價制度與新理念成了紙上談兵,也是農村校長最大的困惑,當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仍唯教學實績是舉,受這一導向影響,教師們是盡其所有本領和時間,學生成了單純的學習工具。
從主觀上講,一些農村小學教師缺乏參與課程改革的熱忱。他們對新課程的學習只停留在一般的了解上,對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傳統(tǒng)課堂的區(qū)別與變化沒有認真思考過,新的教育理念尚未建立,所以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必然跟不上時代步伐。
教學內容是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條件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低年級是基礎,部分學生由于低年級基礎沒打好,到了高年級想學又使不上勁,甚至還發(fā)現有的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存在抄答案的`現象,造成課堂教學與完成作業(yè)脫節(jié)的現象。
據大部分老師反映,學生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思想溜號,不認真聽課,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另外,學習興趣不濃厚,對完成學習任務只停留在完成作業(yè)這一層面。癥結還在學生本身,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認為自己是給家長和老師學習,由于現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多,父母監(jiān)管不到位,致使學生存在嚴重的懶惰心理,對完不成作業(yè)理由相當充足。
農村學生的家庭教育方法簡單。如今孩子都比較少,有些屬于溺愛型,縱容放任,學生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的習慣,學生根本不愿刻苦努力學習。有些屬于放任型,家長對孩子行為的對錯不管不問,對其學習努力與否也不關心,任其所為,不能理解的是有些家長把所有的責任推給老師,好像孩子是生給學校的,甚至找學校或老師鬧事,有些家長認為,我把孩子交給學校,孩子的學習及管理都由學校去做,孩子的學習跟自己沒有關系,陪孩子看書、做作業(yè)是老師的事,與她們無關。
一名優(yōu)秀教師應該有明確的教育理念,應有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應有運用行之有效教學等特殊能力,應該及時不斷的去充電,人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走出農村,通過實地觀摩體驗,感受先進教師的課堂靈感,教學流程的設置,徹底改變我們的教學觀念,天天面對那么幾個學生,教學靈感從何而來?要明白“只有走出去,才能引進來”的道理。
立足小學教師的日常工作實際,通過相對系統(tǒng)的在職學習,完全可以有效提高小學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認真審視、研讀小學各學科的課標,才能改變農村小學的教學實際,研通各學科,使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學教師。
教師培訓是有效實施新課程的基本保證。現在雖然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對于農村小學教師素質的提高發(fā)揮了作用,但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們感到更需要具體的、實用性強的培訓。近幾年農村新上崗的教師比較多,已進行崗前培訓,但培訓時間并不長。從形式上來看,除了講授式、報告或講座式之外,教師更渴望一種探究式的學習,案例分析式的培訓。據了解老師們渴望得到實踐方面的具60體指導。網絡研修雖好,但老師們真正去一節(jié)一節(jié)學的人少,時間來不及時,只能讓同科老師去代替學習,只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已,失去了培訓的意義。讓老師們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去,感受新的課堂氛圍,課堂創(chuàng)設理念,回來付諸于行動。
城鄉(xiāng)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從兩校之間的需要入手,從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入手,從自身優(yōu)勢入手,突破城鄉(xiāng)小學之間的發(fā)展瓶頸,實現交流與合作雙贏。另外,派經驗豐富的中層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到農村小學管理教學和任教,而農村小學也要派出具有可塑性的中層管理人員和教師到城區(qū)小學跟崗培訓,通過課堂交流,教研交流,管理交流解決瓶頸問題,提高農村小學教師課堂水平。
現在我縣雖有“支教”和“跟崗培訓”,但都不是學校的中層領導和骨干教師,要么是年齡偏大,要么是學校里非常一般的老師,這樣下去確實起不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更談不上交流、合作雙贏了。
注重引導發(fā)現,著力培養(yǎng)學生肯提問的習慣。首先農村孩子普遍不愛說話,這與生活環(huán)境有關,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興趣,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問中學。其次要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使其敢于提問,通過多說多做多想,使學生勤于、樂于、敢于、善于提問并最終養(yǎng)成喜歡提問的好習慣,另外,學校多與家長溝通,改變家長觀念,做好家?;ヂ?lián),提高家長意識,共促孩子良好發(fā)展。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七
同學們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一個個生動的音符,撥動著老師心靈的琴弦,請讓我們奏出和諧的音樂吧”也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學生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就讓他們合作探討,再不能解決的就點撥,幫助其解決。由于不僅僅是教學知識,還以情感化他們,一堂課下來,我已經與他們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誼了。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八
截止到今天,除開周末兩天,這是上網課的第27天。我的心情也已經有第一天的緊張擔憂,到今天的忙碌而充實著。
剛接到學校“停課不停學”的通知時,我整個人是懵懵的。2020年1月31日上午接到通知,讓按原定報道時間備課,上課形式利用網絡直播授課。我的心里是緊張的不行,因為,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對網略很熟悉,聽過網略課堂,但是要指導小學生上好科學課的網絡課我還是第一次,心理很擔心。隨著網課的進行,輔導時間的有序開展,科學小實驗對疫情的調節(jié),我發(fā)現后兩周學生的聽講學習狀態(tài),明顯好于前兩周的學習狀態(tài)。根據我這段時間對空中課堂的經歷,數字教材的使用,教研的學習過程,現總結如下:
一、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體者。
對于小學生來說,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是在學生自己相應的積極自覺的學習活動中完成的。然而,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有一部分小學生在面對網絡學習的工具電子設備時,不容易聚精會神的聽,有的甚至給我的感覺就沒有聽。
通過每周的5到10個科學小練習題,可以看出,有的學生能做全對,有一小部分同學能全錯,或只做對一道或兩道題,我通過單獨私聊家長,幫助分析,孩子在后兩周的學習態(tài)度中,明顯有所提高。
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由于年齡尚小,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到“空中課堂”是新形勢下的一種學習方式,不能因為新奇,而影響了聽課的效率,教師和家長要做好引導。
二、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導者。
我們雖不能直面學生,但教師并未缺席。因為我們要全面地對學生網絡上課的情況做了解,安排下節(jié)課的內容,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好知識的學習。
此時的我們就像一位“導演”,學生就像是你引領的“演員”。要想讓演員演好,導演必須對要演的內容了解透徹,才能表達的更淋漓盡致。應用到我們教學中,我們要想教學生更好,雖不是我們直接授課,我們也要引領好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科學的表達,知道科學的方法等等。
我們每周的教研都能從老教師身上學到知識,不僅僅是學科,還有做事。
三、居家學習新時代的教育形式。
面對新的教育形式,我們也應該積極轉變心態(tài)。想到這次教育和信息技術的融合,使網絡學習不受時空局限。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書本知識,更應該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等等,綜合能力。
通過做科學小實驗我發(fā)現,發(fā)布了一個科學小實驗后,做實驗的積極性比在學校還要高,可能是因為家中找實驗會比較方便一些,特殊時期,即使有的家中沒有相關材料,本來說了沒有可以不做,等以后有條件了,有時間了再做也可以。但是學生總能找到家中可以代替的物品,來完成實驗,還完成的很棒。很多同學和家人一起完成,配合的很默契,我覺得這正體現著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老師布置任務,孩子和家長合作,家長再上傳,我們再反饋。學生和家人的親情在小實驗中也得到了升華。
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著實讓我驚訝,看到他們的進步,一點點創(chuàng)新的小點子,我真的很高興。
最后,我想說的是,這次“疫情”也使我思考了,教育教學中,我們時刻要做好身先士卒的準備,引導好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引領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來自一位新手教師對“空中課堂”的感悟。
七彩課堂教學反思篇十九
在教學《夏感》這篇文章時我不拘泥于教參的理解,自己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點做法:
在整體感知課文后,用一個句式引導學生品讀語句,感悟內涵?!埃ㄎ闹姓Z句)寫出了夏天(景色特點),讓人感受到(某種精神)”在這個句式引導下,學生從具體的語句中不僅讀出夏天的景色特點,更能進一步分析夏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同時還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這篇文章以贊美夏天為主題,贊美夏天的什么?有兩點是明確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啟發(fā)人的積極奮進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種“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意義不是更有意義嗎?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為線索組織教學,分析感悟時,深入引導學生理解主題。
(1)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對文本的理解,對詞語、句子朗讀的研究,抓住這篇文章在朗讀時的重要點,不可貪多,抓住一兩個點進行扎實的訓練。
(2)遵循朗讀訓練的原則。從詞語朗讀訓練、句子朗讀訓練再到全文整體朗讀訓練這樣的模式以外,還可以依照情感逐漸推進的原則進行訓練。如余映潮老師曾經上過《紙船》一課,就曾用水一般的柔情來讀,用金子一般的心來讀這樣的情感推進的方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具體的梯度安排還是要依照文本的特點來定。
(3)教師做好朗讀多種形式的積累,扎實的有趣的多樣化的朗讀訓練,才能讓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其中,也才能達到較好的朗讀效果。
(4)通過對詞語、句子內容情感的品味,來達到最終的朗讀訓練效果。朗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更好地積累語言,切不可脫離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行單純的反復朗讀訓練,這樣便不是語文課的實質有效的朗讀訓練了。
一堂課不可能盡善盡美,我覺得,要能夠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積累經驗。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57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