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一
它是美國舉世聞名的大作家馬克?吐溫寫的。據(jù)說,這本書是馬克?吐溫寫的最好的一本書。
它主要講了湯姆?索亞和主人公哈克貝利?芬(以下簡稱“哈克”),這兩個善良、可愛、頑皮的孩子怎么樣幫助家奴吉姆得到自由。
我最感動的`地方是:當吉姆被湯姆?索亞(以下簡稱“湯姆”)不顧一切,要救出吉姆想了很多辦法,不過,他們很調皮,非要“自找”很多麻煩來救吉姆。
為了救吉姆,湯姆和哈克竟偷了賽拉姨媽六支牛脂臘燭、勺子、鐵鍋。好多東西。終于把吉姆在夜深人靜、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成功救出。但湯姆復出了代價:小腿被挨了幾槍。吉姆也不是忘恩負義的我,他冒著再次被捉,并絞死的風險,帶著哈克,讓湯姆去診所養(yǎng)傷,幸運的湯姆幾天后恢復了,又變得生龍活虎。
但吉姆同時被賽拉姨媽捉到。正想處置他時,湯姆的家人――波莉姨媽趕來,為吉姆證時,他已經自由了!賽拉姨媽得知湯姆和哈克了事,又聽說哈克一無所有,便說:“哈克,你們真是小英雄,我收養(yǎng)你,讓你得到最好的教育!”他們幾個都笑了。
你知道馬克?吐溫為什么寫得如此生動、有趣嗎?原來,馬克?吐溫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實事兒!看來,寫文章也要“實話實說”呀!
我讀完這本書后,想:“馬克?吐溫先生的作品真好!當然,《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一定深受人們的喜愛。馬克?吐溫把人生動的描寫下來,并用許多精巧、細致的美妙語言,使文章錦上添花,寫得惟妙惟肖!作者把人物寫得到位,并且都頭頭是道,而不是胡編亂造。
現(xiàn)在,我特別喜歡看馬克?吐溫的書啦!你一定也要看喲!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二
我在寒假期間讀了《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好詞語、好句子,光是好的成語就有二百一十六條;除了這些,我還學到了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哈克貝利·費恩是一個善良、聰明、勇敢的白人少年,他喜歡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幾次逃離歷險給我的印象深刻。他有一個酒鬼的爸爸,只要一有錢就去買酒,把自己喝得爛醉如泥,灌得酩酊大醉,哈克討厭這種生活,就采取“東躲西藏”和“腳底抹油”的策略,四處流浪。后來,因為他曾經救過陶格拉斯寡婦,哈克被陶格拉斯寡婦收養(yǎng),在寡婦家里有一套古板的清規(guī)戒律,要上學、要做作業(yè),不自由,像一只小鳥被關進籠子里一樣,后來他又逃了出來,跑到了杰克遜島,島上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個善良、忠厚、老實大個子的黑奴。有一次,有兩個騙子來到吉姆和哈克的木排上,神氣活現(xiàn)的說:“我們倆是英國的國王和公爵,你們跟我說話時必須先叫一聲“陛下”,吃飯時也要說“陛下,請慢用”?!奔泛凸撕苷嬲\地對待他們,可他們還是不滿意。所以吉姆和哈克決定甩掉他們,吉姆和哈克在逃離的過程中兩人也走散了,當時哈克來到一個農莊,這農莊空氣清新,人也非常熱情,哈克就進去打聽一下吉姆的消息,聽到吉姆的消息后,哈克的眼淚頓時流了下來,原來吉姆被抓了。哈克離開了這個農莊去找吉姆了,在路上巧遇了湯姆,湯姆是一個聰明、熱心腸、會出謀劃策的男孩,兩人商量一起去救吉姆……。
通過閱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使我深受教育和啟發(fā):我要學習哈克的善良、聰明、勇敢;我要學習吉姆的善良、忠厚、老實;我要學習湯姆的聰明、熱心腸;我要學習華森小姐的愛心……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三
“你要是沒看過《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小說,你就不會知道我是個什么樣的家伙;不過,那并沒有多大關系。那本書是馬克·吐溫先生寫的,他講的大體上都是實話。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不過大體上他講的都是實話?!蹦阋娺^如此滑稽的開場白嗎?反正我是第一次見到。這就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開篇第一段,一下子讓我領會到了什么叫“幽默大師”。作者馬克·吐溫的語言真是風趣幽默!
這是一本妙趣橫生的小說,講述了哈克貝利·費恩忍受不了父親的殘暴,逃出家門,途中遇到逃跑的黑奴吉姆,便想方設法幫助他獲得自由,最終哈克和湯姆·索亞一起救出了被抓住的吉姆,還為他爭取到了自由。
首先,這部小說大膽地揭露了社會上一些壞現(xiàn)象,就比如作者對黑奴制度提出了反對,不過最吸引我的還是那兩個狡猾的騙子。這兩個自稱公爵和皇帝的騙子,他們?yōu)榱速嶅X,不努力工作,而是換著花樣騙人,一會兒演戲,一會兒演講,竟然還套出一個小伙子的話,去搶別人的遺產!他們真是讓我恨之入骨,都想跳進書中揍他們一頓!當然啦,他們最終還是罪有應得了。這讓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裝》中的兩個騙子,他們騙了皇帝,也得到不少好處,可是那兩個騙子被孩子很輕易地揭穿了,他們和這本書中的兩個騙子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本書中的兩個大騙子騙了三個守孝姑娘的巨額錢財后,非但沒有人看出來,就連哈克把兩個騙子的底細向老大揭穿了以后,她思考很久才相信。可見當時的社會上的人很麻木,再加上騙子們“老謀深算”,使得他們很輕易地讓人們上當受騙,這真是讓人失望的社會現(xiàn)象。
其次,我認為這本書中的哈克真的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當時,黑奴制度盛行,如果幫助一位黑奴逃跑,就是犯下滔天大罪,是要下十八層地獄的,甚至可能失去生命??墒枪藚s沒有為自己著想,盡他最大的努力,想把黑奴吉姆帶到沒有黑奴制度的`“自由州”,可見他是個善良、熱心助人的人。雖然當時他也猶豫過,可是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幫助了吉姆。也許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是無法體會到當時的情況的,但是我們可以了解到的是,哈克當時一定經過了很痛苦的一番思想斗爭,并且做出了一個很多大人都無法承受的決定。
書中哈克和吉姆的友誼讓我感動,一個白人與黑人之間會有友誼?這在當時是幾乎不可能發(fā)生的,可是吉姆和哈克消弭了不同階層之間的隔閡,成為了好兄弟,吉姆還親切地把哈克稱為“老弟”,處處為他著想,哈克也盡力保護著吉姆。而且當哈克戲弄了吉姆后,還主動向吉姆道歉,雖然這些點點滴滴看似在那個時代是“不可理喻”的,可正是一點,體現(xiàn)出他們兩人真心付出,平等相待,同時也說明哈克在這次旅行中學到了很多。也讓我明白了:朋友不分地位高低,只有能和你真心相待、共同擔當?shù)牟攀钦嬲暮门笥?。這不由讓我想起了lyf,雖然我們倆性格完全不同,我還經常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不足,讓他很氣憤。平時我們之間有斗嘴,有爭吵,有不快,可是我們倆一直都是“好哥們兒”,歡笑不間斷——出去玩時,我們都約著對方;有好吃的時候,都想著與對方分享;過圣誕節(jié)時,互送節(jié)日禮物;打電話時,一聊就停不下來;有麻煩時,就請對方出主意……這一定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友誼!
感謝說實話的大作家馬克·吐溫,他風趣幽默的語言讓我捧腹大笑,盡管他也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冷酷、黑暗,但是我們從哈克、吉姆身上還是感受到了他們善良、真誠背后的絲絲暖意!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四
《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的作品,中學的時候曾經學過《競選州長》的課文,他的語言特點幽默、詼諧和滑稽,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這次讀到是《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全譯本,不是兒童讀物的節(jié)選本,更能全面的領略全書的風采。
這本書描寫的.背景是1850年前后的美國,哈克是十三四歲的兒童,他被寡婦收養(yǎng)去學校學習,他的爸爸是個酒鬼,只知道喝醉后打哈克,還不允許他去上學,哈克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就制造了自己被殺害的假象,偷了小劃子逃去了杰克遜島。在島上遇到了黑人吉姆,他不想被人賣做黑奴,同樣也是逃出來的。兩個同病相憐的人想逃出蓄奴區(qū),他們乘木筏漂流,在河上和陸地之間生活,遇到了騙子“國王”和“公爵”,他們騙了很多錢,騙子甚至賣掉了黑人吉姆,哈克揭穿了騙子,并去營救吉姆,遇到了同樣喜歡冒險的湯姆,根據(jù)吉姆原主人華岑小姐的遺囑,其實吉姆早已獲得自由。費爾普斯太太熱情地提出要收養(yǎng)哈克,但是哈克已經決定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過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哈克是個聰明、善良、勇敢、有正義感的少年,也曾有告發(fā)黑人吉姆的想法,但是后來決定幫助他獲得自由。
馬克吐溫的描寫十分細致,故事中人物的對話,甚至自然景物和動物的描寫都是很細致的,讓人感覺十分真實。這本書適合小學高年級以上的孩子閱讀,書的字體比較小,內容很長,利用閑暇時間來讀,我也讀了一周多才看完,太小的孩子可能沒有耐心或者沒有興趣將這本書讀完。越越現(xiàn)在二年級,沒有讓越越讀這本書,名著是值得細細來讀的,等越越適合的年齡再讀不遲。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五
在這本《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我看到了許多經過馬克·吐溫精心創(chuàng)作的描寫人物外貌、房間、物品、動物、神態(tài)……的段落,我把我最喜歡的'幾個段落講給你們聽。
一個家伙有七十來歲,或者年紀更大,禿頭,長著花白的絡腮胡子。他戴一頂破舊的磨壞了的垂邊帽,穿一件沾滿油漬的藍色羊毛衫,一條破舊的藍色斜紋棉布褲,褲腿塞進靴子筒里,吊一副手工編織的背帶——不對,他只剩一條背帶了。他帶著一件就燕尾服,藍斜紋布做的,釘著光滑的銅扣子,打在胳膊上。這兩人都帶著又大又臟鼓鼓囊囔的毯制手提旅行包。
另一個家伙大約三十來歲,穿著也差不多一樣差。早飯過后,我們一起聊天休息,頭一件露地的事兒就是這兩個家伙相互并不認識。
這兩段詳細描寫了七十來歲的老頭和和三十來歲的男人的外貌?;ò椎?、破舊的、磨壞了的、沾滿油漬的、手工編織的、光滑的、鼓鼓囊囊的,馬克·吐溫用這些形容詞生動的描寫了物品的樣子,讓我們簡單的、輕松的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馬克·吐溫寫的真棒!
衣服順墻掛著,前面擋著一層花布簾子,一直垂到地面。有一只舊箱子放在墻的一角,另一個墻角放著個吉他盒,到處都擺著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兒、小擺設,像女孩子通常裝飾房間那樣。
這一段描寫了瑪麗·簡漂亮的房間。順墻、一層、花布、垂到地面、到處,這些詞自然而又不失可愛,描寫得很詳細。
我要學習馬克·吐溫生動、自然、詳細的寫作方法,寫出更好的文章!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六
馬克吐溫曾說過,那些有好書卻不讀的人不比無法讀到這些書的人擁有任何優(yōu)勢,我也有很多書,比如《秘密花園》、《走出麥田》、凡爾納的《夢幻三部曲》我也愛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哈里貝利·費恩歷險記》。
這本書講的內容是哈克貝利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于是他們開始了冒險的旅途。途中他們遇到了兩個人,一個冒充國王,一個冒充公爵,他們兩人四處詐騙,最后國王還為了錢狠心的把吉姆賣掉。哈利貝利在尋救吉姆的路上,遇到了他的好朋友湯姆,湯姆用在書上學到的方法救出吉姆,恢復了自由。
通過這本書,我深深地被哈克貝利的正義感和敢想敢做的精神所吸引,更被吉姆有同情心勇于犧牲精神所打動。他們讓我知道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敢去面對。即使他很困難,我們也要敢于面對,不逃避、不退縮,所有困難才會迎刃而解。這本書還讓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應該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相關心,不應分高低貴賤,只有這樣,世界才能和諧,才能共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武宥文)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七
在閱讀的長河中,有一本書像一座燈塔一樣一直照亮著我,一直指引著我,那就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這本書主要講了:“國王”和“公爵”冒充遺產的繼承人,騙取了彼得生前留下的財產,彼得的三個侄女--瑪麗·簡三姐妹對即將要被洗劫一空卻渾然不知,在相處的日子里,瑪麗·簡三姐妹的有教養(yǎng)喚醒了哈克的良心,他不忍心三姐妹收到騙子的欺負,于是決定出手幫助三姐妹。他悄悄地溜進了“國王”和“公爵”的房間,千方百計的偷出了金幣,并將金幣放到彼得的棺材里,盡管哈克知道這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但是,哈克覺得,這總比說謊話要好得多,所以,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訴了瑪麗·簡,并想出徹底擺脫兩個大騙子的辦法,幫助瑪麗·簡三姐妹奪回了遺產。
以善良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善良對待你,本書的主人公哈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以善良對待瑪麗·簡三姐妹!最終,也得到了別人的回報。雖然哈克和兩個大騙子在一起,但他也沒有因此失去自己的判斷力,沒有和他們同流合污,能做到剛正不阿,明辨是非,這才是一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明辨是非的青少年。
和兩個老奸巨猾的騙子在一起,哈克沒有屈服,沒有向邪惡低頭,在困難來臨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主見,值得我們去學習。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八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作者馬克·吐溫(1835---1910)。這是繼《湯姆·索耶歷險記》之后的又一部描寫兒童歷險的小說。這兩部姐妹篇堪稱馬克·吐溫的頂峰時期的代表作?!豆素惱べM恩歷險記》耗時八年,寫的都是真實發(fā)生的故事,當然沒有任何著作是完全真實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也虛構了情節(jié)、夸大了事實。
故事的背景發(fā)生在漢尼伯鎮(zhèn)和密西西比河沿岸,那是馬克·吐溫生活了14年的地方,那里富有生命氣息的河流、岸邊的自然景色、童年的伙伴、鎮(zhèn)里各種的人以及發(fā)生的事,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本帶有很強自傳性的小說。這部小說耗時八年,由此可見作者馬克·吐溫這本書的執(zhí)著,對寫作的執(zhí)著。所以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藝術方面都相當成熟,可以說是馬克·吐溫的最優(yōu)秀作品。
馬克·吐溫不僅是美國的著作家,還是有名的幽默家,這點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也有體現(xiàn)。書中在哈克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自稱“國王”、“公爵”的兩個騙子,雖然兩人的騙術并不高明,但是黑人吉姆還是上當了,可是哈克確心知肚明,一路上通過幾人夸張的表演騙了不少的錢。我沒有像馬克·吐溫那樣的文筆,所以并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也曾經被書中所描繪的生活深深吸引過,那種自由放蕩的生活仿佛成了我心目中的“人間仙境”,可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像書中哈克和湯姆那樣的孩童的幻想罷了。在看到書中導讀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在市面上讀的都并不是原稿,都只是馬克·吐溫手稿的后五分之三,這使我相當驚訝,因為當你讀書的時候并不覺得少了什么,這也使我相當好奇那五分之二的內容是什么,希望什么時候有幸能讀一讀那五分之二的內容。
有人認為該小說是一部杰出的兒童文學作品,但馬克·吐溫本人并不承認,他在前言中提到“這本書根本不是寫給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它,它是專門未成年人寫的。”這多么具有諷刺意味?。”蛔u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的馬克·吐溫,一個帶領著大家在文學上打了一場南北戰(zhàn)爭的偉人,他的作品竟然被評為兒童文學作品。我自認文學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主旨還是稍有領悟:反種族歧視、批判罪惡的蓄奴制是小說的基本思想。
當然這部小說也存在明顯的局限。如將一個反蓄制的英雄放在一個14歲的孩子身上,將以葉扁舟作為避風港,將吉姆的解放寄托在沃森小姐的一紙赦免令……凡此種種,表現(xiàn)了馬克·吐溫不滿現(xiàn)實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一部可讀之書,你不僅可以領略書中樸實的修辭,還可以領略美國蓄奴制給黑人同胞帶來的疾苦,還有一個正直孩子的心。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九
這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小說的姊妹篇,其故事情節(jié)具有連貫性。小說字數(shù)27萬,刻畫人物30余個。小說描寫主人公哈克貝利·費恩為追求自由,離家出家并幫助黑奴吉姆逃跑、倆人結伴沿密西西比河漂流的生活經歷。塑造一個不愿受文明社會束縛、熱愛大自然、聰明機靈、有同情心的美國少年形象。小說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美國社會的投機主義、拜金主義及混亂的社會秩序,揭露蓄奴制的罪惡。是十九世紀末美國社會的一幅生活風物圖。
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jié)方面。通過哈克貝利·費恩離家出走一事,表現(xiàn)他決心反叛社會規(guī)矩、回歸大自然、向往自由的行為;通過哈克貝利·費恩幫助吉姆逃跑的行為,表現(xiàn)哈克貝利·費恩天然的同情心、吉姆討要正當自由權益及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可貴品格,進而譴責美國蓄奴制的罪惡;通過哈克貝利·費恩在杰克遜島發(fā)現(xiàn)冒煙的灰燼并伺機找出答案、心里知道國王與公爵是騙子但不說出、偷走國王騙來的錢、營救吉姆等事件,表現(xiàn)哈克貝利·費恩的機警、聰明、穩(wěn)重;通過船上的殺人案、沉船上的格斗、格蘭紀福和謝伯遜兩個家庭野蠻的械斗、舍本殺人等事件,揭露盛行的投機主義、掠奪橫行及荒.唐的私刑會;通過哈克貝利·費恩和吉姆次次歷險后的相見、木排上吉姆的輪班守夜、吉姆照料受傷的哈克貝利·費恩等事件,表現(xiàn)吉姆的忠誠善良、關愛哈克,贊揚黑奴所具有的良好品質;通過哈克貝利·費恩給華森小姐寫信并將信撕掉、回想他和吉姆的大河漂流生活情形,表現(xiàn)他內心矛盾的斗爭與良心發(fā)現(xiàn);通過國王與公爵倆人在村鎮(zhèn)戲臺的表演、賣掉吉姆、參加彼得威爾克斯葬禮的做作等行徑,表現(xiàn)他們倆人的虛偽、貪婪、陰險、無恥的嘴臉,盛行的投機之風,映射歪曲的美國價值觀;通過哈克貝利·費恩和湯姆·索亞在莎莉阿姨家用秘密巧妙辦法幫吉姆逃跑一事,表現(xiàn)哈克貝利·費恩和湯姆·索亞的聰明、勇敢、幽默。鞭撻可惡的蓄奴制,贊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權利。
環(huán)境方面。作者濃墨重彩的利用自然環(huán)境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進行烘托。譬如:在月光里仰起身子躺著看天空,天色就老是顯得非常深遠;樹林里太陽光透過樹葉照得滿地斑斑點點;有一對松鼠坐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沖著我挺親熱;暴風把葉子底下發(fā)白的那一面都吹得翻過來;我們在一條靜靜的大河上往下漂,躺在木排上仰著看星星,倒是有一股神妙的味道;作品對河中沖積洲邊白楊樹和柳樹、河上大霧、河中大溜的細致描寫;大河邊的房屋都是用短柱子支起的,離地三四英尺高,這是為了河里漲水的時候不被水淹。密西西比河畔原始、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對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起到鋪墊、渲染作用,進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利用社會環(huán)境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襯托,對美國社會進行批判。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日趨尖銳,財富集中到少數(shù)壟斷資本家手中,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虛偽的教堂禱告、聚眾講道,普遍存在的的蓄奴制、私刑會,人們膨脹的私欲等。特別是對白人和黑人住所的不同描述,白人住的是一幢兩合的大木頭房子,黑人住的是小木頭棚子。赤裸裸的階級分化現(xiàn)象,觸目驚心。
藝術手法。作者用辛辣諷刺、幽默詼諧的手法對人物刻畫,對時代譏諷。針砭時弊,準確深刻。采取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鋪陳、渲染情節(jié)的發(fā)展。運用外貌、語言、動作、說明、場景、設置懸念等手法描寫人物,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提高表達效果,增添趣味。作者把手中的筆當作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對這具遍體毒瘤的尸體進行剖析,使它起死回生,但是,這種愿望是無法實現(xiàn)的。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十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故事情節(jié)緊接《湯姆索亞歷險記》其后,該故事開始于湯姆索亞與費恩發(fā)現(xiàn)寶藏,小鎮(zhèn)的人開始瘋狂挖掘寶藏與哈克貝利芬被道格拉斯寡婦收養(yǎng),開始學習禮儀和文化知識之后。當費恩的酒鬼父親聽說費恩有寶藏,二話不說便將費恩從道格拉斯寡婦那里搶回來,并把他關在自己在河邊的木屋子里,變相軟禁起來。由于受不了道格拉斯家刻板的生活與父親這邊的打罵,哈克貝利芬在一天夜里趁機從家中逃脫,并在河心的小島上遇見了逃跑的黑奴吉姆,兩人為了逃避追捕,乘坐一條木筏沿著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于是費恩的傳奇冒險經歷也就此展開。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具體創(chuàng)作前后經歷了八年。馬克吐溫于1876年開始寫作本書,寫到第十六章時擱筆,三年后續(xù)寫,全書于1884年夏完成,1885年出版。小說以第十六章的故事為界,小說前后的故事情節(jié)稍有偏離。第十六章以前,哈克貝利芬和吉姆打算找到俄亥俄河流入密西西比的入河口,然后沿俄亥俄河而上,直到廢奴各州。但是在第十六章時,作者安排兩人錯過了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上的逃亡被迫延長,顯然作者是處以對密西西比河的熱愛,而一如《湯姆索亞歷險記》是作者對過去童年有趣生活的回憶一樣,《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也是作者對密西西比河水手經歷與對沿途風景的熱愛,正是這份熱愛,作者才故意不不讓費恩走上正確的道路,而是欣賞密西西比河沿路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作者熟悉所有的這些細節(jié),就像艾略特說的那樣,意象來自于童年開始的整個感性生活,在一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之中,某種意象屢屢出現(xiàn),充滿感情。
相較于湯姆索亞,費恩的反抗精神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由于費恩從小獨自一人生活,母親去世,父親不管他,這使他養(yǎng)成了喜歡無拘無束的天性,造就了他不會逆來順受的性格,所以他會因為待在寡婦家里不痛快而選擇逃離了生活條件優(yōu)越的寡婦家,他會因為在父親那里得不到應有的溫暖而選擇離開自己的父親,又由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叛,他結識了逃亡的黑人奴隸,并與他相伴,成為最好的朋友,并在密西西比河上進行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費恩的舉動在很多時候都表現(xiàn)出一個孩子的心性,但他也心思縝密,比如在跑向孤島決定當海盜時,他戴上了食物與獵槍,這是為了迎接他的好朋友湯姆索亞,讓遠道而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用挨餓,在關鍵時刻總能想出奇招脫險,比如在密西西比河與追捕黑人奴隸的獵手斗智斗勇,情節(jié)的精彩程度可以讓讀者拍案叫絕了。
這兩部歷險記,雖說寫的是小孩歷險的故事,但更是寫給大人的成人童話。小孩子愛冒險的天性正是大人所失去的。而哈克與湯姆,有著每一個大人身為小孩時的影子,閱讀這兩本書籍能體會到自己失去的童年的勇氣,也能體會到作者對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讀后感篇十一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現(xiàn)實主義兒童文學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部作品。馬克·吐溫在小說中生動地刻畫了少年哈克和吉姆的形象,并在傳統(tǒng)的寫作套路中實現(xiàn)突破,通過第一人稱視角的移動,讓讀者跟隨小說主人公開啟一場虛擬而又真實的冒險之旅,并且經由主人公的各種感官上的描寫讓讀者站在作者構建的小說世界中,真正地去體味作者所要表達的對扭曲現(xiàn)實的控訴。作者大量地運用地方性語言來進行小說整體的構架,使得小說更富有生活性,也更貼近群眾??梢哉f這種口語化的寫作風格使得《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馬克·吐溫的生活與小說特點密不可分,他在生活中就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所以在其作品中我們也經常能夠感受到語言的詼諧幽默,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就是如此。馬克·吐溫對于人物刻畫和語言行為的描寫采用的都是一種十分輕松活潑的節(jié)奏,并運用了大量的夸張、反話、俏皮話等寫作手法為小說營造了一個詼諧幽默的氛圍,但是在他風趣的語言下卻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以及人性的缺陷。
馬克·吐溫并沒有非常直白地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揭示社會上的諸多不良現(xiàn)象,也沒有直接運用諷刺手法,而是借用孩子天真的想法,通過孩子的視野將那些污濁的社會現(xiàn)象反襯出來。通過這種對比,映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那種扭曲的價值觀和荒謬的社會倫理。而作者就是通過小說主人公哈克來達到對比的目的的。哈克違背了禮數(shù)道德的約束,放走了杰姆,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盡管他做的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嘴里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在干壞事。作者通過這樣的對比實現(xiàn)了對社會的影射,突出了整個環(huán)境風氣顛倒黑白的荒謬情況。這樣讓讀者在感到好笑的同時對當時社會歧視的劣根性和頑固性能夠進行深刻的思考,并且作者通過哈克的語言表達了對這種是非不分的現(xiàn)狀的無情嘲諷。馬克·吐溫用他看似漫不經心的筆觸,通過哈克純真的視角揭露了當時社會的教條與僵化一系列問題,讓小說充滿了深刻底蘊。
作者采用了獨特的第一人稱視角,并且成功地塑造了哈克真實可信的形象。在小說的開篇,哈克就如此說道:“你要是沒有看過《湯姆·索亞歷險記》那本書,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過那也不要緊。那本書是馬克·吐溫先生作的,他基本上說的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可是基本上他說的還是真事。”不僅引出了哈克這個主人公的角色,并且對其出處和背景也作了介紹,最主要的是,馬克·吐溫先生通過這種手法成功地將讀者引入到小說的情節(jié)中去,并為讀者換上了13歲小男孩的視角,用天真中略帶稚嫩的、誠實中卻又飽含深意的行為和語言,帶領我們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通過遭遇強盜、卷入家族宿怨、遭受欺騙等一系列的經歷,見證那個社會的真實生活和社會風氣。感受著那個刻板的社會對兒童天性的壓迫以及馬克·吐溫先生對于社會的諷刺與厭惡。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33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