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幫助我們回顧過去的進展和成就。如何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習效果?總結范文中展示的成功經(jīng)驗和教訓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吸收。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一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無論是那個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都把它列為必讀古詩,向來膾炙人口,它的藝術價值和主題思想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宋代詩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p>
現(xiàn)在許多語文教學參考資料,在概括這首詞的主題時都是這樣表述的:這首詞通過作者歡飲時的聯(lián)想和想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人生哲理的探索,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樂觀曠達的情緒。對這樣的表述,我在教授這首詞時,有一些心得體會,現(xiàn)在提出來供各位同仁商榷。
欣賞古典詩詞,我們首先要做到知人論詩,知事論詩。從詞前小序,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詞作于丙辰中秋(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任密州太守。宋神宗即位后,由于北宋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任用王安石變法,蘇軾因為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同,便自請外放,到杭州任通判,實際上是遭改革派的打擊排擠,貶出京城。在杭州待了三年,蘇軾又自請到密州做太守。那么蘇軾為什么要拋掉湖山秀麗的人間天堂,由南往北到密州去呢?原來蘇軾自遭貶后,有七年與弟弟蘇轍沒有見過面,當時蘇轍在濟南,為了兄弟之情,所以蘇軾自請到密州。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與弟弟經(jīng)常見面,對弟弟的思念,對親情的渴望,在中秋之夜發(fā)酵到了極點,故小序最后說“兼懷子由”,這就構成了整首詞的感情基調。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首詞是作者的寬慰之語,排解之辭,主旨在于抒發(fā)作者因遭貶謫心懷幽憤之情,努力從大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真諦。作者在熙寧七年(公元1071年)調任密州太守,雖是自愿,實際上仍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他當時是“面貌加豐”,頗有些曠達的表現(xiàn),有時還“聊發(fā)少年狂”,但也難以掩飾深藏內心的孤憤,因此“歡飲”是表象,“大醉”是實質。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蘇軾來說,很想在政治上實現(xiàn)自己“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這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但殘酷的現(xiàn)實一次又一次摧毀他的理想,所以蘇軾的一生都在“進”與“退”、“仕”與“隱”之間徘徊,進行艱難的抉擇,據(jù)說宋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嘆曰:“蘇軾終是愛君?!钡胧啦灰祝鍪酪嚯y,在這兩難境地中,作者只能以退為進,既然人生并非事事如意,我們又何必強求呢?有了這樣一種正確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也就“無人不自得”了。作者摒棄了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的心態(tài),追求一種自然的平和,詞中雖有入世與出世、情與理的矛盾,但作者最終還是以理遣情,立足現(xiàn)實,不悲觀厭世,在俯仰古今變遷之時,感慨宇宙流轉之中,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二
——《蘇軾·水調歌頭》教學反思《蘇軾·水調歌頭》公開課教學已塵埃落定,但我希望,對朗讀指導課或者說詩詞欣賞課的教學反思應該是剛剛開始。
公開課上得拘謹,這是第一感,因為心里老有時間的約束:要在一節(jié)課內將課前設計的眾多環(huán)節(jié)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種催的感覺,不能盡情地發(fā)揮,整體上就有一種“抑”。如此這般,課堂的提問、講析就增加了許多心理負擔,點到為止或者說放不開就自然而然了。
回顧這節(jié)課的內容講析,我認為還是偏多、偏散、偏深。
這是什么惹得禍?我認為應該又是老師的主觀設計惹得禍。
教學設計時,一直擔心課堂的容量不夠,就無限地把備課時老師掌握的知識往里夾塞,直接造成了教師在講析時往深度延伸而浪費了許多時間。所以處理好“備課時掌握的知識與上課時傳授的知識”之間的關系,將是以后教學探索的一個重要方面。
造成眾同仁感覺詞的內容講析不夠的感覺,是因為我的講解偏散亂,偏深度。
剛開始上課時,本來是想照教案設計的來個作品簡介,但因為切入時過早得被學生的“學習程序”所打亂,所以當時就想往后放一下,即在強調朗讀感情時順勢講析。但從后來的效果來看,的確應該在最早的時候進行集中簡介更好。
但我不認為課文內容的講析不夠。因為本節(jié)課的重頭戲當是朗讀和朗讀指導。也就是說,所有的所有都必須為朗讀服務。讓學生投入情感去朗讀,投入思維去理解如何朗讀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可以說學生表達情感的朗讀一定不太準確,但能夠有所表現(xiàn),有些高低起伏的變化,有些重音輕音的變化,也就足夠了??梢栽O想,如果再增加課文內容的講析,將肯定地減少朗讀的次數(shù),朗讀指導又將是指導課,而非朗讀課了。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單元)的最后一篇《詩詞曲五首》中地一篇詞。此文要求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地語言,理解詞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地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導入新課,把學生置身于音樂和快樂中去學習,幫學生去除學習古詩文的畏懼心理。在文學常識積累部分,我著重對“詞”這種體裁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詞及詞牌有了簡單的了解和認識,為了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穿插了鄧麗君的視頻講解,這樣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共同作用,應該理解更深刻一些。在處理難點時,我盡量讓學生反復朗誦,然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設置相關題目,讓學生逐步地認識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語言,當一切水到渠成的時候,難點自然得到突破。最后,再設置背唱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尾呼應,使整個課堂有始有終,一氣呵成。
在教學中有一點不足,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忽略了口述譯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得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上略有茫然。
在以后的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朗讀與思考時間,在讀中感知、理解、品味,還要注重名句地賞析,因為這些才是文章的點睛之筆,精華所在,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四
首先,是要給朗誦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文本狀態(tài)。因此,我回避了很多公開課開課時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導入的思路,而是直接發(fā)問:結合你的預習談談你最喜歡詞中的哪一句?讓學生真正自由地暢所欲言,老師不作過多地點評和干擾,說出自己預習時的真實想法和感受。然后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把全詩朗誦一遍,用簡潔的語言說說這首詞的大意,并讓同學們根據(jù)剛才的理解,揣摩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感情和語氣語調來朗誦這首詞?這樣讓學生既對作品有完整的印象而又能直接進入文本。
其次,老師在課件音樂的配合下脫稿給學生作示范朗誦。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設法下載了許多的朗誦,有網(wǎng)上的朗誦愛好者的,也有南京師范大學陳少松教授的吟誦,還有唐宋名篇朗誦會上的吟唱等等,但都似乎總覺得和學生之間有些隔閡,所以最終決定還是自己來現(xiàn)場朗誦。盡管我自己的普通話水平不是很好(課后也有普通話好的聽課老師跟我反映說字咬得不是很準,找朗誦帶效果可能更好些),但我想這時學生需要的不是標準的普通話水平示范,他們需要的可能是這種激情——是與課文,與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于是我選擇了神秘園的白石音樂作背景,在課堂上我背誦式的很投入的朗誦全文,學生們很受感染,在長時間熱烈的掌聲后,我讓同學們模仿在音樂背景下進行朗誦,學生均能一改平時的扭捏之態(tài),很投入的進行模仿。
然后,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分上下兩片揣摩研究每一句應該怎么讀。讓學生自主研究:你認為該怎么讀,為什么?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有理由的,有把握的,能有話可說的來說:哪些詞要重讀?哪些詞要舒緩一些?哪些詞要急促些……每個同學可只說一句并請示范朗誦,如果說不清理由也沒關系,你可以用你的朗誦來告訴大家,同學互相補充糾正試誦。這樣不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研讀興趣,而且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都能享受朗誦的樂趣。
課堂上同學們思維活躍,探究興趣濃厚,發(fā)言積極,每個同學都自覺主動地參與進來。在研究朗誦的同時,也對課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朗朗的讀書聲把課堂氣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學生們個個情不自禁,爭先恐后,以讀為榮,以讀為快,且讀得聲情并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五
我曾經(jīng)執(zhí)教過八年級下冊第25課《水調歌頭》,所出示的這節(jié)課有幸被評為教學設計優(yōu)質課,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中,對于這節(jié)課不斷地改進,因而也有了許多新的認識,現(xiàn)就本節(jié)課從不同側面做以反思。一、教案設計的反思從常規(guī)教學的角度分析,對于一節(jié)古詩詞看,立足點無外乎是讀與賞結合,語文教學對于讀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在讀中賞、賞中讀,然而我認為對于一名八學年的學生,讀的思維認識已經(jīng)成形,古詩瑯瑯上口的節(jié)奏,抑揚頓挫中的語感,使學生品味到了一個或悠遠或深邃的境界。因而,針對學生已形成的鑒賞模式。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為:1、讀懂并背誦這首詞。2、訓練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完全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中賞析結合理念。
蘇軾作為此宋詞之集大成者,其古詞曠達豪邁的境界無疑一。
洗唐以來的綺麗之風,而要讀懂這首詞,沒有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是絕難達到要求的。不打開想象的雙翅,如何能體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達觀,又何以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在本首詞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啟發(fā)式教學這一常規(guī)手段也被我放棄,為了更好地步入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以多媒體手段引學生們步入了一個古意盎然的世界,選取了多幅畫面,其中包括東坡醉酒圖,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所設置的朗讀氛圍,展示flash圖片,當荷塘月色中,《水調歌頭》的頌讀隨畫面徐徐走來,這樣一來,情境法,誦讀法都得到了展現(xiàn),恰當?shù)慕虒W方法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迥然不同的視野之窗。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六
從學生課堂活動的形式看,本節(jié)課學生的群體活動是朗讀與討論。由于我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合作(討論)的重視,相對來講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于是學生探究學習過程中的討論似乎更多地表現(xiàn)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顒硬荒苷f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問題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學問題的設計都是由教師確定的。依據(jù)平時的教學實踐,我?guī)缀跽J定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難的,所以就沒有從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角度來組織課堂教學。同時我對合作學習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xiàn)的方式,活動的展開,缺乏深思熟慮,因此合作學習的預期效果沒有達到。
雖然本節(jié)課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我想,學生已經(jīng)從這堂課中感受到了詞的魅力,他們已經(jīng)能饒有趣味地在詞苑中漫步了。鮮花因芬芳而美麗,鳥兒因翅膀而翱翔,學習因興趣而吸引,如果我們的詩詞鑒賞課能像磁石一樣牢牢吸住學生的心,那么我們又何愁學生喜歡不了古典詩詞呢?讓我們盡情地在詞苑中漫步吧!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七
應該承認,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不夠嚴謹。雖然整體的板書設計到位了,但對內容脈絡的梳理未能如愿。
課后想來,如果將課文內容“問天、問月”“哀、思”這些要點經(jīng)整理后條理清晰地板書,當會收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對增強記憶、加深理解亦有好處。
更應該承認的是,平時對板書設計的忽視是造成這次失誤的根源。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認識。
因為平時我總是認為“閱讀教學是一種個性的理解”,老師應該是參與者、組織者,而非傳授者。一種將內容歸納好后的板書,只會是一種簡單的傳授,即把教參或其他人對文體的理解清晰展現(xiàn)給學生,抑或灌輸給學生,然后讓學生照搬于筆記或頭腦當中。如此將嚴重影響學生對文體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對設計精細的板書歷來不太上心。
現(xiàn)在看來,這種片面的、不深刻的認識直接導致了課堂板書功能的欠缺,對某些課來講將會影響教學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書的效益,重新認識板書的功能,當是又一個重要的提醒。
其實,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對閱讀教學個性的張揚,而閱讀理解應該是有共性的。比如,《紅樓夢》的賈林愛情悲劇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這就是共性,我們不能為張揚個性而將其理解為純潔的友情。而板書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說。讓個性與共性并存,應該是正確的選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八
公開課上得拘謹,這是第一感,因為心里老有時間的約束:要在一節(jié)課內將課前設計的眾多環(huán)節(jié)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種催的感覺,不能盡情地發(fā)揮,整體上就有一種“抑”。如此這般,課堂的提問、講析就增加了許多心理負擔,點到為止或者說放不開就自然而然了。
回顧這節(jié)課的內容講析,我認為還是偏多、偏散、偏深。
這是什么惹得禍?我認為應該又是老師的主觀設計惹得禍。
教學設計時,一直擔心課堂的容量不夠,就無限地把備課時老師掌握的知識往里夾塞,直接造成了教師在講析時往深度延伸而浪費了許多時間。所以處理好“備課時掌握的知識與上課時傳授的知識”之間的關系,將是以后教學探索的一個重要方面。
造成眾同仁感覺詞的內容講析不夠的感覺,是因為我的講解偏散亂,偏深度。
剛開始上課時,本來是想照教案設計的來個作品簡介,但因為切入時過早得被學生的“學習程序”所打亂,所以當時就想往后放一下,即在強調朗讀感情時順勢講析。但從后來的效果來看,的確應該在最早的時候進行集中簡介更好。
但我不認為課文內容的講析不夠。因為本節(jié)課的重頭戲當是朗讀和朗讀指導。也就是說,所有的所有都必須為朗讀服務。讓學生投入情感去朗讀,投入思維去理解如何朗讀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梢哉f學生表達情感的朗讀一定不太準確,但能夠有所表現(xiàn),有些高低起伏的變化,有些重音輕音的變化,也就足夠了??梢栽O想,如果再增加課文內容的講析,將肯定地減少朗讀的次數(shù),朗讀指導又將是指導課,而非朗讀課了。
二、反思二:板書設計。
應該承認,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不夠嚴謹。雖然整體的板書設計到位了,但對內容脈絡的梳理未能如愿。
課后想來,如果將課文內容“問天、問月”“哀、思”這些要點經(jīng)整理后條理清晰地板書,當會收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對增強記憶、加深理解亦有好處。
更應該承認的是,平時對板書設計的忽視是造成這次失誤的根源。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認識。
因為平時我總是認為“閱讀教學是一種個性的理解”,老師應該是參與者、組織者,而非傳授者。一種將內容歸納好后的板書,只會是一種簡單的傳授,即把教參或其他人對文體的理解清晰展現(xiàn)給學生,抑或灌輸給學生,然后讓學生照搬于筆記或頭腦當中。如此將嚴重影響學生對文體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對設計精細的板書歷來不太上心。
現(xiàn)在看來,這種片面的、不深刻的認識直接導致了課堂板書功能的欠缺,對某些課來講將會影響教學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書的效益,重新認識板書的功能,當是又一個重要的提醒。
其實,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對閱讀教學個性的張揚,而閱讀理解應該是有共性的。比如,的賈林愛情悲劇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這就是共性,我們不能為張揚個性而將其理解為純潔的友情。而板書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說。讓個性與共性并存,應該是正確的選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九
在中學語文教學研討活動中,我上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過程中,我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語文教學規(guī)律,選擇教學策略。”圍繞新課程改革觀念中教師的“指導——自學——引探——應用——評價”體系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制作了多媒體課件?,F(xiàn)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進行反思:
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上的一朵奇葩,幾千年來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許多經(jīng)典成為千古絕唱。這些詩詞不但有優(yōu)美的'意境和語言,而且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學習他們就要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培養(yǎng)他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調歌頭》就是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歷來為人們所推崇。教好它,讓學生掌握它,對學生的我國古詩文教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在課堂上首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仔細體會和揣摩每首詩的意蘊,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能在日后的詩詞閱讀和鑒賞中學會遷移,拓展他們的探究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展開聯(lián)想,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學中,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在課堂上,特別是詩歌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知識,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
課堂上,教師還應具有隨機應變,臨場發(fā)揮的能力,盡量避免自己的不足之處,而要用巧妙的方法,靈活設計,這樣才能取得課堂的最優(yōu)效果。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精心設計,合理安排,要有創(chuàng)造性實施力,能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程和內容,從學情出發(fā),去粗取精。對于《水調歌頭》我的幾個班的教學引入都不一樣,而是根據(jù)各班的學情具體確定。這樣的效果比教案中的固化模式要優(yōu)越得多。
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少廢話;多直觀少抽象;多啟發(fā)少替代。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標新立異,允許對詩詞內容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點。對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理解只要學生闡述有理,就允許提出、探討、評價。
合理、靈活、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教材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變平面為立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帶學生進入特定情境。
一節(jié)課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只要我們能潛心于教學與研究,專注于備學生備教材,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定能使課堂教學成為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主陣地,也必將使教育教學工作邁入新臺階。
[知識拓展]。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一作:何時;又恐一作:惟/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一作:偏向)。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十
此詞是1076年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北剑枪?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jīng)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按笞怼鼻矐咽侵?,“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卑丫茊柼爝@一細節(jié)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chǎn)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碑斠彩羌磁d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jīng)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辈贿^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碌馁澝琅c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碧迫朔Q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碍倶怯裼睢?,語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币彩怯赏露氲降窍?,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案咛幉粍俸辈⒎亲髡卟辉笟w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稗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边@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边@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皨染辍笔敲篮玫臉幼樱@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奔热蝗碎g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馕渡铋L,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痹S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曰ハ鄥⒖?。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梢哉f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tài)(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笨梢娝卧獣r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十一
編輯薦:也許是月光下曾經(jīng)留下了太多的傷害,因此他從來不在月光下散步。也或許是月光下曾經(jīng)有過很多美好的回憶。他已將這美好的回憶封存!
陳衛(wèi)東發(fā)覺自已再也不會在月圓之夜行走在月光下了。難道是沒有了月圓的夜晚了?顯然不是,月亮依然是有盈有虧,只是少了一份以往的皎潔。有時,偶然也會在月圓之夜出去走上一走,可是,天空中總是會有那么一絲絲若云若霧的東西飄浮在空中。以前那種月光如水一般傾瀉在地面的景況再也沒見過。
“或許現(xiàn)在是住在城鎮(zhèn)里?或許現(xiàn)在晚上很少出去?也或許是已厭煩了大自然的樂趣?”
“也許,現(xiàn)在有了電視的陪伴?或者在厭煩了電視后有了麻將的活動?以至于戶外很少出去?”陳衛(wèi)東想。
陳衛(wèi)東十六歲那年,雙夏剛剛結束;在經(jīng)歷了一場辛苦的奮戰(zhàn)后,人們終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中年人的放松就是在家好好的休息,而小年青的放松,就是找個好玩的地方玩玩??墒?,在那個年代,又有什么地方方可玩呢,那時候,大自然的美,對于農村人來說是不值得一提的,因為人們天天都在同大自然打交道。有時,在一陣陣雨后,天空中會出現(xiàn)一道彩虹,人們也會駐目觀望,大雨過后,天空真的是如水洗一般的清爽,山上的樹木更是青翠欲滴。當然,沒有哪個人會去想到稱贊這大自然的美。只是覺得身心愉悅,全身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因此,農村人才不會刻意去尋找大自然的美來放松身心。一天,有人報信說,大王山煤礦晚上要放映露天電影,并且不收票。于是,一伙小年青就結伴去看電影了。在那個年代,電影,是年青人最大的喜愛!
看電影的那天,正逢月圓之夜。一早的就吃了晚飯,一行十幾個男男女女的小年青,或手拉手、或一個的腦袋撘在另一個的肩上相摟著,或走、或跳,相擁著去大王山煤礦看電影去了??赐觌娪皻w回時,時值月亮西斜,十五的月亮,照得大地如披上了一層銀衣,同白晝一般。這時,夜深人靜。路上的行人稀少。一班小年青也有點感到疲倦了。半路上,大陳衛(wèi)東二歲的阿慧姑娘摟著他的肩,臉龐挨著他的耳傍,鼻孔的呼氣全吹在他的頸上。她那隆起的雙峰緊貼在他的背上,那時,農村婦女和姑娘都不用文胸一類的奢侈品,阿慧的體溫,隨著她那柔軟的雙峰傳了過來,不由使陳衛(wèi)東一陣心旌搖曳、蕩漾……。在那個時代,人們雖說比較保守,但是這年青人的本能還是同現(xiàn)在一樣的。只不過,當陳衛(wèi)東心旌搖曳的時候,也只是心中多了一份旖旎,并沒有其它非份的想法。
陳衛(wèi)東的村子處在西笤溪邊。一個村子,二個生產(chǎn)隊,四十多戶人家就散落在笤溪岸邊的竹林里,從最上的一戶,到最下的一戶,長達二公里。說來也奇怪,這四十幾戶人家在同一年出生了十幾個嬰兒,陳衛(wèi)東就在這十幾個中之一。這十幾個同齡人,男性多,女性只有四、五個。相同年齡的人,相同的話語就多,因此,在這個村子里,一聚就是七、八個人。在那個年代,年青人受教育不多,能初中畢業(yè)就算是高等教育了。而在農村,更沒有書籍可看,再說,那時的農村青年也不愛看書。因此,這一班青年聚在一起時,談話時帶色也是正常的了,有時還會在同聚的青年姑娘胸口上摸一把,被摸的姑娘也只是躲一躲,隨便罵上一句,“你尋死啊,臭流氓!”誰也不會當真,異性相吸,這是恒古天地的事。
有一年,隊里的同年孫小軍要去當兵了。那時,伙伴們便又一起去大王山煤礦看電影。算是給他送行吧,過了幾天,孫小軍參軍走了。在田里干活時,幾個姑娘在嘻鬧,與一位名叫美娣的姑娘鬧得不可開交,原來,孫小軍去入伍前去看電影那次,孫小軍和這位美娣的姑娘行走在一起。在路上,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二人親嘴了,而且孫小軍在姑娘的身上游走了一遍。當然,這是美娣自已說的,不然,別人是不會知道的。只是在孫小軍退伍后,他并沒有娶美娣為妻。因為他在部隊提干了;轉業(yè)后,在縣城找了一位有工作的城鎮(zhèn)姑娘成了家。
那個時代,城鎮(zhèn)的青年下放,稱之為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隊里來了一位女知青;名叫常益花,人生的很漂亮,相貌像當時的明星陳沖。半年后,常益花和陳衛(wèi)東相戀了??墒菂s遭到了各方的反對,因為,陳衛(wèi)東的`家庭出生不好。常益花的家庭反對,那是因為家里不希望她在農村一輩子,另外的反對,只是更多的常益花的追求者。二人親密無間,有時晚上也同眠在一張床上,不過,也只是同眠而已,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因為民間的言論對常益花非常不好,因此,常益花不希望在婚前有出格的事發(fā)生。陳衛(wèi)東因為愛著她,當然會尊重她的意志。
于是,在夜晚,在月光下,在西笤溪的邊上,到處都留下了二人的足跡。經(jīng)常的,二人相擁坐在溪邊的鵝卵石上,聽著那溪水的嘩嘩聲,看著那溪水翻滾的白白的浪花。一直到深夜才返回,在竹林邊的小路上,踏著月光灑在地上的點點斑斑的光影,鄉(xiāng)村的夜是那么的靜謐。那時的他(她)們,正是如詩中說的: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后。
人生如夢,一剎眼,幾十年過去了。陳衛(wèi)東也已進入了老年行列。當他進入了老年行列,一反過去,完全的退出了經(jīng)濟舞臺。天天在家,有時搓搓麻將,有時出去會會朋友;更多的是回憶起年青時的各種。
也許是月光下曾經(jīng)留下了太多的傷害,因此他從來不在月光下散步。也或許是月光下曾經(jīng)有過很多美好的回憶。他已將這美好的回憶封存!
時光如梭,歲月無痕,真的無痕么?有時,陳衛(wèi)東也在想!別人如何,他不知道。他知道的是自已一輩子總是在心底里牽掛著一個人,這個人給他留下了太多的美好;但是,這個牽掛只是藏在心底,埋在他的心底的深處!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十二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實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同時新課程又倡導不惟教科書的理念,這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位教師,為了上好每一課,課前總要認真?zhèn)湔n,鉆研教材,分析學生情況,考慮教法練法。但是,課堂教學并非時時處處都會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序一步一步順利進行,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隨時有可能出現(xiàn)各種讓老師意料不到的事情,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充分的教學機智,來妥善處理課堂中的突發(fā)事件,否則,縱有高超的學識,也難以真正完成教學任務。這些突發(fā)事件,無疑是對教師的一種嚴峻挑戰(zhàn),然而挑戰(zhàn)與機遇同在,利用好了,便會轉化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機,給課堂增添色彩,是師生得到“意外”收獲;不會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僅失掉了教育的時機,而且可能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甚至使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付之東流,學生毫無收獲。
二、案例簡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十三
蘇軾。
第一課時時間:
一、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詞中的字詞。
能力目標:1、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了解閱讀對話的三條基本途徑。
德育目標: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
2、教學重點、難點: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
(2)閱讀對話的基本途徑及方法。
3、課型:新授。
4、教法:組織閱讀對話,引導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體。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二)誦讀欣賞。
1、放錄音泛讀,學生在聽的同時畫出停頓,揣摩語氣、語調。
2、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詞,進一步了解全詞的內容。
3、找同學泛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并畫出詞中的生字詞。
4、全班齊讀,記憶好的同學可以背誦。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們的學習采取一種新的方式,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
開展閱讀對話。有一句話說得好: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在和文學大師進行意味深長的對話。閱讀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過程。如何開展閱讀對話呢?我們可以嘗試從這三條途徑入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huán)境對話。
1、與文本對話。
(1)學生對照課下注釋解釋全詞,理解全詞大意(小組討論)。
重點幾句話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p>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p>
其他同學還有疑難句子請?zhí)岢鰜?,大家討論?/p>
(2)解決了文句的疑難,讓我們整體把握一下詞的上下兩闋的主要內容。
上闋:望月-思歸(寫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責月-懷人。(抒情)。
(3)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因此對其中精美的詞句要會賞析品味。你最欣賞詞中的哪一句,請說說你的理由。
讓我們再來朗讀這首詞,整體感知詞的內容,仔細品味精美的語言。
2、與作者對話。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獨郁悶,酒醉后幻想超脫人世間,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賞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但你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并祝愿他們,你有一種曠達的胸懷。
師:你的提問很有深度。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shù)匕傩盏膼鄞鳌0傩諅冏鸱Q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于,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fā)!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讓我們第三次來朗讀這首詞,注意領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過程。(生齊讀全詞。)。
3、與環(huán)境對話。
問題(1)這首詞的想象與抒情都是圍繞著什么來進行的?(明月)。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遠在天涯的親人,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
師:這句和課文中哪兩句異曲同工?
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例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b望一輪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寫得很平實。
師:真實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飾。
例(3):“星漢燦爛,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庇每鋸埖氖址鑼憸婧5膲衙?,表現(xiàn)了曹操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寫得氣勢宏大,氣魄雄偉。
例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币栽孪碌菢撬姳磉_了詞人亡國的憂愁和對故國的思念。
同學們的發(fā)言讓老師深受啟發(fā)。讀東坡的詞,我總想到李白。李白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東坡則說“明有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醉以后,東坡“欲乘風歸去”,李白則“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兩位大詩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還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边@里,老師斗膽將這兩句竄改為:“人生失意仍須歡,莫使年華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師的觀點嗎?生:同意!
師:讓我們集體將這首詞朗誦一遍。(生齊背全詞。)。
三、閱讀方法小結與作業(yè)。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開展閱讀對話的途徑和方式:
1、與文本對話: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2、與作者對話:展開想象,領會情感。
3、與環(huán)境對話:拓寬視野,加深體驗。
大家對此都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讓我們共同欣賞有著首次演繹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還會再讀這首詞嗎?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優(yōu)秀的作品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解讀。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同暢飲陳年美酒,總讓人口齒留香,久而彌篤。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蕩,飄蕩……以后,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逢,我們都會從心底迸發(fā)出一個聲音:我愛東坡!
板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十四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北?,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fā)人的藝術聯(lián)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lián)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圓、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碧K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辈贿^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硪娫乱?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币彩怯赏露氲降窍?,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碧K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入世的思想戰(zhàn)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jīng)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xiàn)實??墒?,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鞭D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里失眠的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況,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皨染辍笔敲篮玫臉幼?,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奔热蝗碎g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痹S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曰ハ鄥⒖?。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梢哉f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盾嫦獫O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闭J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后反思篇十五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單元)的最后一篇《詩詞曲五首》中地一篇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此文要求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地語言,理解詞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地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導入新課,把學生置身于音樂和快樂中去學習,幫學生去除學習古詩文的畏懼心理,教學反思《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在文學常識積累部分,我著重對“詞”這種體裁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詞及詞牌有了簡單的了解和認識,為了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穿插了鄧麗君的視頻講解,這樣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共同作用,應該理解更深刻一些。在處理難點時,我盡量讓學生反復朗誦,然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設置相關題目,讓學生逐步地認識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語言,當一切水到渠成的時候,難點自然得到突破。最后,再設置背唱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尾呼應,使整個課堂有始有終,一氣呵成。
在教學中有一點不足,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忽略了口述譯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得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上略有茫然。
在以后的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朗讀與思考時間,在讀中感知、理解、品味,還要注重名句地賞析,因為這些才是文章的點睛之筆,精華所在,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33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