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yōu)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10:22:41
最優(yōu)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范文(19篇)
時間:2023-11-03 10:22:41     小編:琴心月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和成才的過程??偨Y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成長和進步。這些范文可能涵蓋了一些你之前從未接觸過或思考過的內容。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一

4、通過講述印度獨立前后的經濟概況,使學生認識到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保證。了解印度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及主要的工業(yè)區(qū)。記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壓力,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

教學建議。

關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亞面積和人口第一位的國家,所以其自然條件與南亞的差不多,為了避免重復,本節(jié)重點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古代印度的疆域與現(xiàn)在的印度疆域不同。為避免將地理課上成歷史課,重點從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產、宗教與語言等方面闡述。

在“農業(yè)發(fā)展與人口壓力”部分,主要側重農產品的分布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分析印度經濟發(fā)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人口過度增長對農業(yè)生產的壓力,辯證的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對于“發(fā)展中的民族工業(yè)”,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印度經濟發(fā)展的基本情況,同時明確工業(yè)的發(fā)展與自然條件也是密不可分的。進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農業(yè)歷史悠久,礦產資源豐富,有發(fā)展經濟的良好條件,但是只有在獨立后經濟才有較快發(fā)展,成為發(fā)展中國家中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國家。

關于“印度”的教法建議。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觸到的第一個世界文明古國,首先應使同學了解文明古國的含義,了解印度燦爛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可布置學生提前查找資料進行演講,或通過媒體資料介紹印度的文化、藝術、建筑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使學生了解印度的近代歷史狀況,為后面經濟發(fā)展打基礎。

對于印度的農業(yè)發(fā)展與人口壓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1、分析印度農業(yè)發(fā)展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2、讀圖分析印度農業(yè)生產的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3、歸納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國,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得出人口增長過快對農業(yè)生產壓力大。

對于工業(yè)生產與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談話討論法,重點培養(yǎng)觀察、分析“礦產資源和工業(yè)分布圖”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業(yè)部門?

2、印度工業(yè)區(qū)主要分布何處?為什么?

3、主要的工業(yè)城市有哪些?

4、歸納表格。

關于“印度”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農業(yè)發(fā)展與人口壓力。

【教學難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用具】印度景觀圖片;印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農作物分布圖;人口增長曲線圖。

【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印度景觀圖片(也可為相應的投影片),這是哪個國家的?

(板書)第二節(jié)印度。

(提問)談談你對印度的了解。

(學生自由回答)。

(總結板書)。

一、世界文明古國。

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民族與宗教。

(引申提問)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除了印度外,還有哪幾個?大家知道這四個國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嗎?(課外知識—緊鄰大河)。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注意總結)農業(yè)—生活—交通。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光熱(位于熱帶,光熱充足)、水(降水適宜較好,多就澇災少就旱災)、土(土地肥沃,廣闊的沖積平原,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提問,出示印度農業(yè)分布圖)。

印度主要農作物有什么?

根據(jù)地圖及所學內容分析農作物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等因素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發(fā)展農業(yè)必須充分利用當?shù)刈匀粭l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二、農業(yè)生產與人口壓力。

1、農業(yè)發(fā)展的條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提問)印度是個農業(yè)大國,但是糧食出口較少,請分析原因?

(出示印度人口增長曲線圖)。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

人口增長太快,數(shù)量巨大,急劇增長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對農業(yè)生產構成很大的壓力。

(引導討論)如何解決人口與糧食的矛盾?(開放性問題)。

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提高科技種田;提高單產;培育良種;修水庫等等。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二

《西亞》這一課題選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中的第二章《了解地區(qū)》的第三節(jié),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以前面“認識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為依托,并對相關信息和知識進行充實和提高,又對后面“走進國家”部分起到了鋪墊作用。

西亞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交界地帶,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在這片土地上起源。戰(zhàn)爭與和平,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里交匯,民族矛盾,宗教糾紛,領土爭端,以及對石油和水資源的爭奪,使這片土地長期動蕩不安。幾千年的歷史紛爭和突出的地理位置使得西亞地區(qū)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點地區(qū)。西亞地區(qū)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資源的重要性以及與時事緊密的聯(lián)系性也使的本課在整套教科書中的地位顯現(xiàn)了出來。

本節(jié)課包括四個內容:五海三洲之地,干旱環(huán)境中的`農牧業(yè),阿拉伯國家,世界石油寶庫。本節(jié)教材緊緊抓住人地環(huán)境的內在聯(lián)系,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分析西亞的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說明西亞的氣候特征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

(3)了解西亞石油在世界中的地位、分布及輸出路線。

2、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填圖,增強讀圖分析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培養(yǎng)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1)聯(lián)系當前西亞動蕩不安的世界局勢,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珍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情感。

(2)通過學習西亞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來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水資源的意識,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西亞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西亞的石油資源的地位及分布。

2、難點:西亞石油輸出路線。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三

造成干旱的原因既與氣象等自然因素有關,也與人類活動及應對干旱的能力有關。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氣象原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氣象條件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因素。

(2)地形地貌原因:地形地貌條件是造成區(qū)域干旱的重要原因。

(3)水源條件與抗旱能力不足:干旱與因水利工程設施不足帶來的水源條件差也有很大關系,例如水利工程設施如水庫、水井等不。)。

(4)人口因素:由于人口持續(xù)增長和當?shù)厣鐣洕焖侔l(fā)展,生活和生產用水不斷增加,造成一些地區(qū)水資源過度開發(fā),超出當?shù)厮Y源的承載能力。

(5)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西南地區(qū)平常年份降水較多、不太缺水,農業(yè)用水、工業(yè)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與國內常年缺水地區(qū)相比有明顯差距,也對應對干旱不利。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四

1.氣象干旱:根據(jù)不足降水量,以特定歷時降水的絕對值表示。

2.氣候干旱:根據(jù)不足降水量,不是以特定數(shù)量,是以與平均值或正常值的比率表示。

3.大氣干旱:不僅涉及降水量,而且涉及溫度、濕度、風速、氣壓等氣候因素。

4.農業(yè)干旱:主要涉及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態(tài),或許是某種特定作物的性態(tài)。

5.水文干旱:主要考慮河道流量的減少,湖泊或水庫庫容的減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6:用水管理干旱:其特性是由于用水管理的實際操作或設施的破壞引起的缺水。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五

本節(jié)內容是美洲中和北美同樣重要的一部分,重點掌握拉丁美洲主要地形區(qū)、河流的位置,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拉丁美洲東西地形是差異。

(3)、拉丁美洲氣候類型及分布特點。

(4)、拉丁美洲的主要礦產資源及其分布特點。

(5)、巴西農業(yè)、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點。

2、能力目標。

(1)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拉丁美洲主要地形區(qū)、河流的位置。

(2)能夠利用地圖說明巴拿馬運河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運用氣候和地形圖說明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點。

(4)能夠以亞馬孫河流域的開發(fā)為例,說明如何正確處理人地關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拉丁美洲的范圍和國家分布2、拉丁美洲的地形特點和地形區(qū)分布。

教學難點拉丁美洲范圍分布的空間概念。

四、學情分析。

本節(jié)概況也是學生在初中就已涉及過的知識,關鍵是讀圖要求比初中有所增強,希望通過本節(jié)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對世界地理的更好掌握。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進行新課。

看拉丁美洲地圖,首先我們來看拉丁美洲的位置。

1、位置:(板書看拉丁美洲投影片)。

師:拉丁美洲位于哪個半球上?(西半球上!)。

師:(板書西半球上)看圖: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qū)。它的西邊靠什么(太平洋!)。

師:東邊臨什么洋?(指圖)。

生:大西洋!

師:南端隔什么海峽與南極洲相望?

生:德雷克海峽。

師:本區(qū)大部分在南緯50°和北緯30°之間,赤道穿過本區(qū)南部?北部?還是中部?

生:中部!

生:熱帶。

師:拉丁美洲的位置我們看過了。拉丁美洲的范圍(板書)有多大?包括哪些地理區(qū)域?

請同學看地圖并。

2、范圍:(放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投影片)。

拉丁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

(1)北部三區(qū)(板書):北部包括三個地理區(qū)域:

a:墨西哥高原(叫學生在圖上找到)。b、中美地狹(也叫學生在圖上找到)。c、西印度群島(也叫學生在圖上找到),以上三個說拉丁語的北美地區(qū)與上個單元我們學過的說英語的美國、加拿大和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同屬北美洲,在巴拿馬運河以北。

(2)、南部一洲(板書)這就是南美大陸,若用數(shù)字表示:一個說拉丁語的南美洲,加上說拉丁語的三個北美地區(qū),就是拉丁美洲。它在哪個國家以南地區(qū)?(學生:美國)。

師:拉丁美洲1+3的范圍,我們剛才學過了。拉丁美洲有多少個國家?

3、國家:33國(板書)并放《拉丁美洲政區(qū)圖》。

這33個國家,不要求同學們全記,但其中七個面積較大、人口較多的國家是需要我們熟悉的。請同學們在圖上把: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智利找到。簡介:

(1)、墨西哥:被稱為“仙人掌之國”(放1號景觀圖)世界上玉米的故鄉(xiāng)。墨西哥人能把玉米做成許許多多精美可口的食品,如玉米餅子、玉米粽子、玉米春卷、玉米粥等。他們還信奉玉米神,慶豐收時還跳玉米舞。

(2)、巴西: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是世界上生產和出口咖啡最多的國家,所以人們稱它為“咖啡之國”(放2號投影片)。巴西人民群眾特別喜愛足球運動,足球運動水平很高,曾出現(xiàn)像貝利這樣的世界球星,因此又被稱為“足球之鄉(xiāng)”。為了振興我國的足球運動,去年我國派出20多位像你們這么大年歲的少年朋友留學巴西踢足球,不久他們將學成歸來,報效國家。

(3)、秘魯:“漁業(yè)之國”,這個國家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漁場秘魯漁場,每年都能捕獲大量的魚,吃不了,加工成魚粉出口。

(4)、阿根廷:世界上著名的農牧業(yè)大國,牛肉出口占世界第一。

(5)、“銅礦之國”智利:在這個國家到處都能見到銅制品,銅似乎顯得不怎么珍貴,最珍貴的是糧食。

師:拉丁美洲陸上重要國家,剛才我給同學們作了重點介紹,拉丁美洲沿海有哪些重要島嶼呢?請同學們在圖上找一找。

4、島嶼(板書)。

拉丁美洲的南部和北部海域有許多島嶼。

(1)、北部:(以什么島為主?)西印度群島。(板書并放西印度群島投影片)它由大大小小一千二百多個島嶼組成。它們像一顆顆綠色的翡翠散布在廣闊的加勒比海海域。分屬十多個國家,其中“蔗糖之國”古巴,就是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國。

(2)、南端最大的島是什么島?(火地島板書)因為它距南極大陸較近,所以過去許多探險隊員都是從這里前往南極大陸的。

生:西高東低(師板書)。

師:有幾種地形區(qū)?

生:三種地形(師板書)。

5、西高東低三種地形區(qū)。這三種地形各有什么特征?怎樣分布的?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師:拉丁美洲西部是什么地形區(qū)?

生:高山。

師:西部高山縱貫(板書)這是科迪勒拉山系向南延伸部分。分兩段,北段是什么高原?

生:墨西哥高原。

師:南段是綿長、高大的什么山脈?

生:安第斯山(長、板書)。

生:平原、高原地形區(qū)。

師:平、高相間(板書)平原、高原相間排列:自北而南: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遜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特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其中:

(1)、亞馬遜平原、(大、板書)面積為500多萬平方千米,相當于西歐30個國家面積總和,因此它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由亞馬遜河沖積而形成的。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原始森林,特別濕熱,人煙稀少,生物資源異常豐富。

(2)、巴西高原:(大、板書)位于亞馬遜河東南部,面積廣大,它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水力資源豐富,我國境內的青藏高原與它相比面積沒有它大,但卻比它高,因此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師:拉丁美洲不僅有世界上最長的什么山脈?(安第斯山),有世界上最大的什么沖積平原?(亞馬遜平原),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什么高原?(巴西高原),而且還有世界航運樞紐-巴拿馬運河。

6、世界航運樞紐--巴拿馬運河(板書、出示運河圖)。

狹長的中美地狹連接了北美洲和南美大陸,人們稱它為“美洲的橋梁”,(指圖)同學們看像不像?(像),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馬運河就位于“橋梁”最窄處的巴拿馬境內陷落帶上。這條運河最早由法國人開鑿,后來落入美國人手中?,F(xiàn)在美國在這里駐有軍隊管轄,主權屬巴拿馬。這條運河的開通,不僅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而且也大大縮短了美洲大西洋沿岸港口(紐約)美洲太平洋沿岸港口(舊金山)之間的航程,不必繞道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縮短了多少航程,請同學們根據(jù)書上的資料和航線,查出后向我報告(14500千米),因此成為世界航運樞紐。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六

1、用圖層法掌握地理空間分布:掌握“地”要落實到“圖”上,要把大量的文字識記轉化為對圖的識記。要充分利用地圖,熟悉各類地理要素(位置、地形、太陽輻射、氣溫、降水、河湖、資源、農業(yè)、工業(yè)、交通、商業(yè)、旅游、城市、人口、環(huán)境問題)的空間分布,在頭腦中形成各類圖層,這是地理思維和綜合分析的基礎。

3、評價區(qū)域發(fā)展優(yōu)勢與不足,因地制宜進行國土整治。

區(qū)域發(fā)展條件分析(區(qū)域發(fā)展有利和不利條件),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分析(科學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現(xiàn)代農業(yè)、生態(tài)農業(yè)),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分析(變資源優(yōu)勢為經濟優(yōu)勢、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等。

4、多角度進行區(qū)域間地理特征的比較,提高地理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

5、注意未知區(qū)域與整體的關系:面對未知區(qū)域時,能從整體之中將該區(qū)域內各個要素的內容分離出來,整合為該區(qū)域的特征。

6、在多運用的前提下使知識能夠遷移:突出地理原理在區(qū)域中的體現(xiàn):“地”的特征能用“理”解釋,或用具體事實論證地理原理。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七

“在哪里”也即是準確的區(qū)域地位,這是學習區(qū)域地理的基礎,也是很多學生的難點。由于在平時學習中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讀圖習慣,從而拿到地圖讀不懂,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呢?我覺的讀圖、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可采用蒙圖,在地圖上標注出主要的地理事物的方法;并教會學生正確的讀圖方法。拿到地圖可以從下面入手:

1、掌握絕對定位:根據(jù)經緯度分布規(guī)律來確定該區(qū)域的大致范圍;或根據(jù)地理坐標來確定該地理事物的區(qū)域位置和占據(jù)的空間。例如拿到北美地圖可重點掌握30°n,66°34′n及75°w、120°w所經過的地區(qū)。

2、掌握輪廓特征:包括陸地、國家、大洲輪廓、省區(qū)輪廓,河流、湖泊形狀輪廓,鐵路的走向等。

3、掌握海陸位置:拿到一幅區(qū)域地圖我們應該了解其海陸位置從而更好的定位。如某大陸東部為大西洋,西部為太平洋,且在南半球,則可確定為南美洲;通過某地理事物與周圍相關地理事物在方向、距離上的比較,確定它的區(qū)域位置。例如大自流盆地位于大分水嶺的西側,若能確定某平原東部為大分水嶺,即可確定其為大自流盆地。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區(qū)域典型特征來定位。不同區(qū)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或特殊性,這些典型特征是區(qū)域判斷的重要線索在學習中應該特別的重視。如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英國倫敦大本鐘,法國巴黎凱旋門、艾菲爾鐵塔,上海東方明珠塔,云南西雙版納的竹樓、潑水節(jié)等。除此以外,根據(jù)氣溫和降水情況可以判斷是低緯還是高緯,是內陸還是沿海、是大陸東海岸還是大陸西海岸。要達到熟練掌握地圖的目標必須堅持每日讀圖,只有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成功構建心里地圖。

二、“有什么”

即通過圖掌握本區(qū)域內氣候、地形等事物狀況,并以此推斷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有人說,學習區(qū)域地理特征時,可以把區(qū)域當作一個大籮筐,然后分成兩格,一格裝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裝人文地理特征。這個比喻很形象,對我們學習區(qū)域地理很有幫助。

自然地理這一格主要裝: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范圍(主要的地理界線,如控制經緯線、重要山脈、河流等)、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動物)、自然資源等。

人文地理這一格主要裝:人口、民族、宗教、歷史文化、農業(yè)生產(農業(yè)生產區(qū)位條件、耕作制度、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等)、工業(yè)生產(區(qū)位條件、工業(yè)類型、工業(yè)基地、工業(yè)部門)、交通、商業(yè)貿易、旅游、環(huán)境保護、可持續(xù)發(fā)展等。

三、“為什么”

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聯(lián)系和差異,這是學習區(qū)域地理的難點所在。掌握了區(qū)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決了“有什么”的問題,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決地理特征“為什么”的問題。如資源與工業(yè)生產;地形、氣候與農業(yè)生產;氣候、地形、河流、工農業(yè)與人口、城市的分布等,它們之間多存在著內在的聯(lián)系和影響。這也是區(qū)域地理學習中較難的一關。任何一種地理現(xiàn)象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產生的原因。所謂“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還有其“理”(形成的原因——為什么)。自然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其五個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經濟、人文地理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故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時候應該把這一思想貫穿全過程.如學習中亞地區(qū)時應將“干旱”這一特征貫穿其自然、工農業(yè)。

四、“怎么辦”

即區(qū)域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新課程改革極力倡導“要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生產、生活中的地理”。了解一個區(qū)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終目的是探究該區(qū)域的開發(fā)利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研究怎樣的開發(fā)利用既有利于促進當?shù)厣鐣洕陌l(fā)展,又不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走向經濟持續(xù)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相協(xié)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對該地當前和今后的發(fā)展重點、發(fā)展方向、發(fā)展目標及環(huán)境保護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即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例如中亞地區(qū),深居內陸,氣候干旱,降水少,大力發(fā)展灌溉農業(yè),導致土地鹽堿化和湖泊萎縮,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要特別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適當放牧,退耕還草,合理利用水資源,積極發(fā)展節(jié)水型農業(yè)。

五、熟記地理事物的小小建議。

針對多數(shù)同學反應的知識點太多,記了就忘,上課提到的地理事物,一時半會找不到等問題,在此提點小小的建議: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地圖,做到腦中有圖,腦中有網(wǎng),這是學習區(qū)域地理非常重要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將紙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而且可以恒久記憶。給大家這樣一幅空白的世界地圖,大家會拿它來做些什么呢?別只動眼,趕緊動手吧。學習各個單獨的地理區(qū)域時,可以依照記憶把該區(qū)域的大體輪廓畫下來,然后在地圖上標注應重點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經緯度。世界地理學完后,也可以把各個單獨的地理區(qū)域綜合在一起,畫一張完整的地圖來幫助復習鞏固。在自己畫圖的過程中,勢必要搞清該區(qū)域的輪廓、位置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達到掌握區(qū)域特征的目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日20分鐘,好好學習地圖(經緯網(wǎng)、地區(qū)輪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綜合)(填—記—畫—想);每日提高一點,天天向上!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八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說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shù)剞r業(yè)生產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shù)剞r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復習以前所學內容,為本節(jié)課的新課部分做鋪墊。

二、導入新課:

觀察亞洲政區(qū)圖。

指導學生讀圖。

回憶與中國相臨的16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最南端的,與我國的廣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緬甸、老撾、越南,這三個國家以及位于這三個國家以南的國家,往往呈現(xiàn)出一派別具一格的熱帶風情,由于這里是亞洲的最東南角,這個地區(qū)就被人們叫做東南亞。

板書:第二章了解地區(qū)。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讀圖。強調方法的掌握遠比知識的掌握重要。

指導學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通過讀圖強調東南亞的組成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列表比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自然環(huán)境各方面的相同點和差異。

2.通過地形圖分析:

(1)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南部地勢低平。

(2)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圖中用筆描出,判斷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斷其水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分析河流與地形的相互聯(lián)系,以手做比喻加強學生對“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征的記憶。

(2)根據(jù)地形分析馬來群島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查看相關地圖。

4.以緯度位置突出東南亞地處熱帶的特點,

閱讀課文,嘗試獨立分析影響東南亞氣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斷。

學生以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

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1)在中南半島上11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降水偏少,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風、降水很多為雨季。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在馬來群島上,終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

馬來群島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偨Y馬來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四、小結和作業(yè):回顧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做配套練習。

教學后記:

學生進行了長時間的學習后,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提高,課程的設計注重知識的遷移,舊知識與新知識遷移,從亞洲遷移到歐洲。有的學生可能如魚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學生畏難,在課堂上要注意啟發(fā)、引導、鼓勵。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qū)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shù)鼐用裆a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qū),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yè)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yōu)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yè)發(fā)達,人口稠密。)。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相關地圖和圖片。

(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東亞,從東亞繼續(xù)南行,我們將到達哪個區(qū)域?東南亞。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區(qū)域——東南亞。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在東亞政區(qū)圖上,找出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南半島的“中南”是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讀圖并提問)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老、緬);

中南半島上有哪幾個國家?馬來群島上有哪幾個國家?

內陸國(老)。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

根據(jù)地圖大家比較一下東南亞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南緯10°和北緯25°,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板書)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讀圖提問)從東南亞向東西南北行進分別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歐亞大陸南:澳大利亞東:太平洋西:印度洋)。

(講解)東南亞位于南北兩個大陸,東西兩大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

(板書)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展示“馬六甲海峽航海圖”閱讀介紹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的小字。

(提問)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板書)2、“馬六甲海峽”

(讀東南亞地形圖并填圖)中南半島的地勢如何?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學生用筆畫(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圖幾三角洲圖”,指圖講解:

這些河流上游流經山區(qū)的河段,切割作用顯著,河谷是橫剖面v字形,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谛纬珊拥揽v橫,地勢低平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農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

(板書)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總結)自然條件限制人類生活。人類和自然息息相關。

展示東南亞地形圖,簡要介紹菲律賓的馬榮火山,繼續(xù)分析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板書)2、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山嶺很多,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火山對當?shù)厝嗣裼惺裁从绊懀?/p>

雖然火山爆發(fā)會給附近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爪蛙島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況。(引導學生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馬六甲海峽”

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山嶺很多,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熱帶雨林氣候。

【教學難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教學工具】相關地圖及圖片。

(導入)在前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系統(tǒng)分析了東南亞的位置和地形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不僅地形不同,由于它們的位置不同,氣候也有差異,下面我們分析氣候的差異。

(板書)四、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展示熱帶雨林風光圖片,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地區(qū)有什么特點?這與什么因素關系密切?

(全年光照、熱量、水分都很充足,即全年高溫多雨)。

讀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分組討論圖中所示的含義。

(學生討論活動)。

(總結)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下,隨時可以播種,四季收獲。

(提問)為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炎熱?

引導學生在東南亞地形圖中找出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區(qū)。

(小結)從地區(qū)看,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從國家看,印尼、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和菲律賓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這些國家或地區(qū)應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轉折)中南半島與此不同。

(讀圖)比較“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

引導學生分析兩圖:兩個城市的氣候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明顯的不同點?

(講解)中南半島一年中風隨季節(jié)變化(季風),冬半年刮東北季風,夏半年刮西南季風,為熱帶季風氣候。受氣候影響,在每年6月至10月,西南季風從海上吹往陸地,降水豐沛,降水量可達1000—1500毫米,稱雨季。11月到第二年5月,東北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降水少,天氣干燥,是旱季。

展示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qū)的景觀照片。

(提問)這種氣候對當?shù)氐霓r業(yè)生產有何影響?

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是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提問)東南亞的兩種氣候對當?shù)剞r業(yè)生產分別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填寫下表:

氣候類型分布地區(qū)氣候特征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四、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東南亞教學課件[來源:學+科+網(wǎng)]。

(直接導入)大家知道全世界那個地區(qū)華人、華裔最集中嗎?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區(qū)域——東南亞。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引導學生確定東南亞的范圍:在地圖中確認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中南: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南洋群島: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課件展示)東南亞十國。

引導學生讀東南亞政區(qū)圖,找出中南半島上的國家。

(提問)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老、緬);

誰是內陸國?(老)。

繼續(xù)引導學生讀東南亞政區(qū)圖,找出位于馬來群島上的國家。

(提問)1.哪個國家既在中南半島上,又在馬來群島上?

2.哪個國家面積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

(引申講解)東南亞現(xiàn)在應為11國,新建立的國家是島國:東帝汶。

(學生活動)在相應的填充圖上填寫東南亞十國的名稱、首都。鞏固所學知識。

(課件展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根據(jù)地圖大家比較一下東南亞所處的緯度位置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南緯10°和北緯25°,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讀圖)東南亞政區(qū)圖。

從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看,其位于哪兩個大陸和那兩個大洋之間?

(北:歐亞大陸南:澳大利亞東:太平洋西:印度洋)。

(講解)東南亞位于南北兩個大陸、東西兩大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擴展資料: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眾多)。

(課件展示)“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簡要介紹馬六甲海峽在海運中的重要位置。

(提問)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簡要總結)。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提問:這些河流大部分發(fā)源于哪里?

這些河流之間的黃顏色表示什么地形?(山脈、高原)。

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脈方向有什么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

(課件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圖幾三角洲圖”,指圖講解:

這些河流上游流經山區(qū)的河段,切割作用顯著,河谷是橫剖面v字形,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谛纬珊拥揽v橫,地勢低平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農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

(總結)自然條件限制人類生活。人類和自然息息相關。

(課件展示)湄公河風景。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馬來群島的基本地形特征。

(提問)。

為什么印度尼西亞有被稱為“火山國”呢?

(課件展示)。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提問)火山對當?shù)厝嗣裼惺裁从绊懀?/p>

雖然火山爆發(fā)會給附近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爪蛙島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況。(引導學生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馬六甲海峽”

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多火山。

探究活動。

分組討論:為什么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qū)幾乎每天午后2—3點降對流雨?

目的:

1.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綜合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2.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遷移。

解析:

這里的熱帶雨林氣候去位于赤道兩側,海洋廣闊,水汽充足,受熱豐富,對流旺盛。尤其以一天中氣溫最高值出現(xiàn)的時刻(午后兩點左右),對流最旺盛。同理,我國的對流雨多見于夏季的午后,也就不難理解。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九

在學生自學東南亞地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充分收集有關東南亞地區(qū)的各種圖文資料,課堂展示給學生并提出針對性的問題,經過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相互交流、討論、探究,達到學習成果共同分享、在快樂共同成長的目的。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學會方法、掌握知識、開闊視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教學目標】。

l、通過讀東南亞政區(qū)圖、馬六甲海峽圖,討論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對其經濟發(fā)展的有利影響,使學生學會分析地理位置對區(qū)域發(fā)展的重要性。

2、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六大板塊圖、熱帶氣旋路徑圖、氣候類型分布圖等,分析地形、氣候、板塊運動、植被、人類活動等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4、通過討論東南亞地區(qū)與我國的地域聯(lián)系,讓學生明白區(qū)域之間的聯(lián)系性,明白東南亞國家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5、通過學習本節(jié)內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qū)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區(qū)內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輔助。

【教學方法】。

1.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教學少而精,廣泛使用案例教學方法。

2.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教師指導結合。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

4.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教學相長,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1新聞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圖文展示,激發(fā)興趣。

材料一:泰國洪水。

材料二:南海領土糾紛。

進行國事訪問。在訪問第一天,阿基諾三世就和張晉創(chuàng)討論了南海領土糾紛問題,還簽署了涉及海上合作的多項協(xié)議。

材料三:中老緬泰湄公河流域執(zhí)法安全合作會議。

據(jù)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中老緬泰湄公河流域執(zhí)法安全合作會議31日在京舉行。會議針對湄公河流域嚴峻的安全形勢,研究建立中老緬泰四國在本流域的執(zhí)法安全合作機制,并進一步協(xié)調各方立場,徹底查清“10·5”案件案情。

學生活動:觀察材料,進入新課。

設計意圖: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泰國洪水、南海主權紛爭、中老緬泰湄公河流域執(zhí)法安全合作會議等新聞事件的圖文資料展示給學生,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習的興趣,鼓勵積極探究,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環(huán)節(jié)2知識梳理,交流學習成果。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節(jié)是世界地理“認識區(qū)域”中“了解地區(qū)”部分的內容,其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以前面“認識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為依托,并對相關信息和知識進行充實和提高,又對后面“走進國家”部分起到了鋪墊作用。

本節(jié)教材主要包括四個內容:五海三洲之地、干旱環(huán)境下的農牧業(yè)、阿拉伯國家、世界石油寶庫。本節(jié)教材緊緊抓住人地環(huán)境的內在聯(lián)系,對于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都有好處。

(二)學情分析。

本節(jié)是“區(qū)域地理”內容中“了解地區(qū)”的部分,學生通過對前段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在地理方位性掌握上仍有欠缺,想象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中繼續(xù)重視地理觀察與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學習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分析西亞的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在地圖上指出西亞主要國家、五海三洲的位置。

(3)運用地圖說明西亞的氣候特征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發(fā)揮小組優(yōu)勢,展開有針對性的討論分析并歸納總結。

(2)通過讀圖、填圖,增強讀圖分析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西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來加強熱愛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西亞的國家、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2、難點:分析氣候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二、說教法學法。

合作探究法、讀圖分析法、啟發(fā)討論法、歸納總結法。

正所謂“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向學生提供大量隱含地理信息的地圖,并對如何讀圖給予相關指導,讓學生發(fā)揮小組協(xié)作進行讀圖、析圖、記圖、用圖,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總結規(guī)律方法,以此觸類旁通。本節(jié)課采用多媒體輔助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輔助,將知識更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說教學過程。

對于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步驟:新課導入、講授新課、課堂小結和課堂練習,而對于本節(jié)課的時間,我是這樣安排的:新課導入6分鐘、新課學習24分鐘、課堂小結4分鐘和課堂練習6分鐘。

導入新課我是這樣安排的:播放《美國入侵伊拉克》紀錄片,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為。

什么美國要入侵伊拉克?再由伊拉克引出西亞,通過這樣的情境設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1、西亞的地理位置。

【過渡】展示阿拉伯民族圖片。

2、西亞的氣候出示亞歐氣候類型圖,找出西亞以什么氣候為主?分析氣候有。

何特征?通過分析地圖,獨立思考,得出西亞的氣候特征:炎熱干燥。

展示自學導航(二),學生生先按照導航要求自己看書、讀圖、思考來完成“自。

學導航(二)”,然后檢驗學生學習情況。

課堂小結:學生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并給予適當?shù)难a充和總結。

(設計意圖:學生暢所欲言,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從多角度總結,能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

課堂練習:

讀西亞政區(qū)圖,完成西亞地理位置的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以習題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反饋,便于學生扎實掌握)。

板書設計。

熱點地區(qū)。

五海三洲之地。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氣候特征。

干旱環(huán)境下的農牧業(yè)。

氣候對農業(yè)的影響。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一

1.感知印度人口眾多。(展示漫畫“中國春運”、圖片“擁擠的印度火車”“印度碼頭擁擠的人群”,提問:這些圖片反映了什么?)。

2.暢所欲言——關于印度,你還知道???

3.齊讀“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課件顯示)。

【自主學習】。

學生活動——填圖、填空:要求自主閱讀教材p32—34,參考《地理圖冊》p16,完成《導學案》的【自主學習】。

(一)學會用圖。

請在“南亞地圖”相應的地方標注:

1.標注北回歸線、瀕臨的.海洋、陸上鄰國、隔海相望國家。

2.標注首都、乞拉朋齊、恒河、德干高原。

(二)基礎知識梳理。

1.位置和范圍:印度位于亞洲的地區(qū)。

我國的_______面;西臨_______海,南臨_______洋,東臨_______灣。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2.地形和河流:印度的地形以為主,北部。

是山脈,中部是平原,南部是_______高原。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圣河、母親河),最終經孟加拉國,注入灣。

3.氣候:印度被(特殊緯線)穿過,以氣候為主,一年分為明顯的兩季,是一個災害頻繁的國家。

4.人口:,印度人口已達到_______億,目前,印度的人口還以較快的速度增長,總人口居世界第_______位,僅次于。教師板書,板圖(“南亞空白地圖”),巡堂答疑。

1.展示:自學完成【自主學習】以后,小組互相核對答案,并按照上表所示的任務安排,派代表上講臺以板圖、板書的形式展示。

2.講評:按照分工,小組派代表上講臺對展示的結果進行點評和講解。

3.教師點撥:總體評價展示與講評,播放視頻“印度的雨季和旱季”。

【合作探究】。

(一)學生分組討論,組長做好記錄。教師巡堂答疑。

1.印度的雨季、旱季盛行的季風有什么不同?印度的水旱災害十分頻繁,這是為什么?(請結合教材p33—34圖文資料來分析)。

2.探討印度人口眾多的優(yōu)勢和劣勢,說說印度政府推行的控制生育計劃與中國的計劃生育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教材p32—33圖文資料來分析)。

(二)學生代表發(fā)言,小組補充,教師點評。

【夯實積累】。

(一)課堂小結,梳理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如圖):

(二)課堂練習,及時反饋:

1.有關印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fā)源地b.印度是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

c.人口已超越中國,居世界第一d.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

2.印度經常出現(xiàn)水旱災害,主要受下列哪種季風的影響?

a.西北風b.東南風c.東北風d.西南風。

3.讀“南亞1月和7月風向圖”,回答下列問題。

(1)南亞1月主要吹_______風,風從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較_______。

(2)南亞7月主要吹_______風,風從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較_______。

(3)每年6~9月為______季,此時所吹的季風與農業(yè)生產關系特別密切,當這種季風風力太強或太弱,停留時間太長或太短時,往往就會造成______災害,為了抗御這種自然災害,南亞人民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二

非洲在世界地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黑人的故鄉(xiāng),學習非洲對于了解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埃及更是非洲的代表,掌握埃及的經濟發(fā)展情況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課程標準】。

能根據(jù)圖示分析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經濟結構特征和埃及的特征。

三.教學目標。

1.非洲高原為主的地形。

2.非洲南北對稱、呈帶狀分布的氣候。

3.非洲豐富的資源。

4.非洲的人種、居民、國家。

5.埃及的位置和領土組成。

6.蘇伊士運河的重要地位。

7.埃及的`經濟支柱。

8.能夠在地圖上指出非洲主要的地形區(qū)、河流、湖泊的位置。

9.能夠根據(jù)地形、氣候分析河流的流向和水文特征。

10.能夠以阿斯旺水壩的建設為例分析水庫建設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11.能夠根據(jù)埃及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分析農業(yè)發(fā)展的區(qū)位。

四.【學習目標】。

知識:讀圖識記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能力:讀圖分析蘇伊士運河在世界航海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根據(jù)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農業(yè)發(fā)展的區(qū)位條件,理解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

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非洲的自然地理狀況。難點:非洲氣候的分布和成因。

六.學情分析。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完成本節(jié)預習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和布置八人一組,課堂探究教學。2.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教師在檢查預習作業(yè)是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精講點撥。問題探究1:為什么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教師提問:

1.埃及的氣候類型是?

2.埃及的農業(yè)為什么很發(fā)達?

3.共同討究:為什么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分組討論)4.在學生醞釀討論的基礎上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三

1.使學生了解我國主要的土地類型及其特點;知道我國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況。

2.通過聯(lián)系前面的氣候、地形知識進行讀圖分析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并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

3.通過學生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其對策,使學生正確認識土地資源與人類的關系,以及治理、開發(fā)、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的意義,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觀點、地區(qū)差異觀點、因地制宜觀點以及正確的資源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為三部分:首先從開發(fā)的角度介紹了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并通過思考題的形式安排學生讀圖,最終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類型構成上的特點。

第二部分是從空間分布的角度來介紹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其基礎是“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示意圖”。同時通過聯(lián)系氣候、地形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開始就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但是由于人類的不合理利用,我國出現(xiàn)了嚴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場資源超載、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在土地資源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礎上,教材又提出了解決措施,包括制定法規(guī)、“開源節(jié)流”和保護建設,尤其介紹了我國的“退耕還林還草示范工程”,這是對待土地資源破壞問題的最積極的方法,應該讓學生對其有深刻的印象。

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構成特點、當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難點: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規(guī)律及對土地基本國策的認識。

教法建議。

由于初中地理不要求建立“土地資源”的完整概念,所以讀“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示意圖”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圖例中所列的土地利用類型都屬于土地資源,從而消除學生習慣印象中土地即耕地的錯誤觀念。

在講述“土地資源及其分布”時,應充分利用“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示意圖”和“我國土地利用結構百分比圖”,將土地資源的特點和利用狀況結合起來,并聯(lián)系到農業(yè)生產上,以認識其利弊。

首先,農業(yè)用地所占比例小且分布不均,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缺少物質基礎。其次,農業(yè)用地的人均占有量小。這一點教材上沒有提及,需要結合前面的資源總特點以及一些數(shù)據(jù)資料使學生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因為此,再加上難以利用的土地所占比例大,所以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jié)摿κ艿搅思s束。第三,農業(yè)用地,尤其是耕地又遭到嚴重的破壞,人為地制約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在這個基礎上,從利用的角度出發(fā)來認識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四

1.全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

a.山西b.山東c.黑龍江d.河南。

2.主要產在華北平原的農作物是(?)。

a.春小麥、大豆、甜菜b.冬小麥、花生、棉花。

c.玉米、高梁、青稞d.水稻、油菜、甘蔗。

3.目前我國最大的能源基地是()。

a南方地區(qū)b北方地區(qū)c西北地區(qū)d青藏地區(qū)。

4.目前能緩解華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緊張狀況,且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b.縮減農田面積以降低農業(yè)用水總量。

c.直接利用工業(yè)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廣噴灌、滴灌,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

a.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遼東丘陵b.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黃土高原。

c.黃淮平原、黃土高原、江淮平原d.長白山地、興安山地、內蒙古高原。

6.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在哪個地區(qū)可以見到?

a.北方地區(qū)?b.南方地區(qū)?c.西北地區(qū)?d.青藏地區(qū)。

7.北方居民的主食為。

a.大米b.面食c.小米d.玉米。

a.水田b.旱田c.草地d.梯田。

9.我國北方民居具有的特點是()。

a.屋頂坡度較小b.屋頂坡度較大c.墻體較薄d.墻體較高。

10.我國第一大油田是()。

a大慶油田b勝利油田c中原油田d遼河油田。

課時1課時課型新授教學目標1.了解我國北方地區(qū)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了解北方地區(qū)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重點。

難點北方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與農業(yè)生產教學過程(學法指導:閱讀課文p6-8面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填空)。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五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說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shù)剞r業(yè)生產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教學重點:

1.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shù)剞r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復習以前所學內容,為本節(jié)課的新課部分做鋪墊。

二、導入新課:

觀察亞洲政區(qū)圖。

指導學生讀圖。

回憶與中國相臨的16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最南端的,與我國的廣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緬甸、老撾、越南,這三個國家以及位于這三個國家以南的國家,往往呈現(xiàn)出一派別具一格的熱帶風情,由于這里是亞洲的最東南角,這個地區(qū)就被人們叫做東南亞。

板書:第二章了解地區(qū)。

第一節(jié)東南亞。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讀圖。強調方法的掌握遠比知識的掌握重要。

指導學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通過讀圖強調東南亞的組成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列表比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自然環(huán)境各方面的相同點和差異。

2.通過地形圖分析:

(1)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南部地勢低平。

(2)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圖中用筆描出,判斷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斷其水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分析河流與地形的相互聯(lián)系,以手做比喻加強學生對“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征的記憶。

(2)根據(jù)地形分析馬來群島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查看相關地圖。

4.以緯度位置突出東南亞地處熱帶的特點,

閱讀課文,嘗試獨立分析影響東南亞氣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斷。

學生以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

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1)在中南半島上11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降水偏少,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風、降水很多為雨季。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在馬來群島上,終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

馬來群島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偨Y馬來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四、小結和作業(yè):回顧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做配套練習。

教學后記:

學生進行了長時間的學習后,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提高,課程的設計注重知識的遷移,舊知識與新知識遷移,從亞洲遷移到歐洲。有的學生可能如魚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學生畏難,在課堂上要注意啟發(fā)、引導、鼓勵。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qū)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shù)鼐用裆a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qū),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yè)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yōu)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yè)發(fā)達,人口稠密。)。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六

課件注意的問題:

形象有趣的`課件,使得課堂不再枯燥無味。雖然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課件只是起輔助教學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可以輕視,制作課件需要注意的問題。

1.課件要具有可教性。制作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師的教,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學,所以制作的課件要與課堂內容有密切聯(lián)系,具有教導積極向上意義。

2.課件要具有易用性。課堂時間有限,決定了制作的課件必須簡單易用。因此,課件要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學目標、教學步驟及操作方法。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課件安裝方便,可以自由拷貝到硬盤上運行,像億博智能教育云平臺就提供了備課一鍵上傳的功能;操作界面簡單明了。在課件的操作界面上有含義明確的按鈕和圖標,易操作;運行要穩(wěn)定。防止老師因為課件問題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

3.課件要具有仿真性。課件在理科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利用相應的軟件在計算機上建立虛擬實驗室。這樣的軟件有虛擬化學實驗室、數(shù)理平臺、幾何畫板等。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使用這些軟件,讓學生充分利用軟件的功能來進行做實驗,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七

1、理解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xiàn)。

2、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間的相關性,說明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析圖理解地球環(huán)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xiàn);

三、情感目標。

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lián)系的,是統(tǒng)一的整體等觀念。認識陸地環(huán)境的復雜多樣和規(guī)律性,樹立科學的環(huán)境觀。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能夠用整體性原理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學過地理學嗎?

【學生回答】。

學過,初高中都學過!

【教師講解】。

你們還沒學過地理學!你們只學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屬于地球概論學,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屬于氣象氣候學,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屬于水文學,第四章地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屬于地質地貌學。今天要學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的殿堂。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xiàn)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簡單講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huán)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huán)。

生物循環(huán)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lián)系起來。

【板書】1、生物循環(huán)。

【學生回答】。

1、現(xiàn)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板書】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活動。

讀圖5.2,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講解】(具體答案詳見教參)。

我們現(xiàn)在總結一下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用下面這幅示意圖說明:。

【板書】3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教師分析、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例如,氣候與水文之間,我們常說,“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資源豐富;反之,地表水資源則貧乏。而地面濕潤、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又會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fā)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扇、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區(qū),往往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風蝕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于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再如,土壤與生物(植被)之間,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豐富,貧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豐富的植被類型又可以給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陸地環(huán)境為例,說明陸地環(huán)境的整體性首先表現(xiàn)于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保持協(xié)調一致,與環(huán)境的總體特征相統(tǒng)一。

【轉折】我們都知道10根筷子分開折能夠折斷,而放在一塊卻折不斷的故事。這其中的道理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這是一個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樣適合我們今天所講的陸地環(huán)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說自然地理環(huán)境作為一個系統(tǒng),除了具有每個地理要素的獨特功能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啟發(fā)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新功能?并對其作一闡述。

【學生回答】1生產功能(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wěn)定的能力。)(闡述略)。

【板書】。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wěn)定的能力。

【教師講解】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地理要素統(tǒng)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由此可見,生產功能是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氣本身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為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平衡功能。

請大家閱讀教材p94活動,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shù)量基本恒定這一現(xiàn)象。

【學生討論回答】略。(可參考教參)。

【轉折】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我們熟知的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各個要素的發(fā)展演化是統(tǒng)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蛘哒f,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

【板書】三、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

【介紹】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

其一: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fā)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fā)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xié)調一致,與環(huán)境的總體特征相統(tǒng)一。

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由于距海較近,降水豐富,形成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這里的地表水相當豐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長,大多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搬運作用強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峽谷地形(如三峽)、下游地帶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這一地區(qū)生物資源豐富,土壤發(fā)育較好,為典型的紅、黃壤地區(qū)。

【轉折】不僅如此(其二),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還表現(xiàn)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huán)境狀態(tài)的改變。

例如:黃土高原的環(huán)境變遷。

局部小氣候。

水土流失。

連年戰(zhàn)爭,大興土木森林被破壞。

由此可見,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

【板書】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關于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并導致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功能失調。相反,植樹種草,可以調節(jié)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tài)環(huán)境向良性方向發(fā)展。

【思考】請學生閱讀課本p96案例3,思考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huán)境的整體變化。

【課后作業(yè)】完成教材p97活動。

【課堂小結】略。

板書。

第一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生物循環(huán)。

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3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wěn)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八

1.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guī)律。

2.抓緊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guī)律。

【教學媒體】。

計算機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引言)。

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研究了中國地理環(huán)境方面的有關知識,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將一起學習和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了解和熟悉我們利用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以及保護環(huán)境方面的知識。

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人們最早從事的活動就是農業(yè)生產活動;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農業(yè)生產的地位至今都居各業(yè)之首。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了解我國的農業(yè)生產。

(板書)第七章中國的農業(yè)。

(提問)1.農業(yè)生產為什么能成為人們最早從事的生產活動?

(總結):兩個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是農業(yè)生產的產品;二是生產技術相對簡單,人們易發(fā)明和掌握。

(提問)什么是農業(yè)?我們首先要明確農業(yè)的概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廣義上的農業(yè)或叫大農業(yè),即通常所說的農、林、牧、副、漁五業(yè)。

(展示)農業(yè)的分類圖片。

請學生一一讀出各業(yè)的主要產品并分析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特別注意補充農業(yè)生產的內容,不僅種糧食,還種棉、菜、油、糖等作物。

啟發(fā)學生得出結論:農業(yè)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

請學生觀察后回答問題。

(展示)分別展示紡織廠、陶壇儲酒車間的圖片。

(提問)圖中展示的是什么生產?(紡織工業(yè))。

這種工業(yè)生產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農業(yè)產品。

這張圖片展示的是什么生產?(造酒,是釀造工業(yè))。

原料是什么?(糧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農機作業(yè)圖片。

(提問)圖中的機械是農民自己制造的嗎?

(回答)(不是,它們是工業(yè)產品)。

啟發(fā)學生得出結論:農業(yè)還給工業(yè)生產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費市場。

所以,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提問)請同學們分析:大農業(yè)的五業(yè)當中,哪一業(yè)最重要?(種植業(yè)。所以,狹義的農業(yè)就是指種植業(yè))。

(承轉)下面我們就從種植業(yè)談起。(轉入第一節(jié)的教學)。

(提問)什么是種植業(yè)?制約種植業(yè)的因素有什么?

教師明確給出種植業(yè)的概念:種植業(yè)是指在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農業(yè)生產部門。它深受多種自然條件的影響。

(提問)那么,這個生產部門有哪兩個必需的自然條件呢?

引導學生分析種植業(yè)的兩個必需自然條件(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因此,土地質量的好壞以及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就都會影響到種植業(yè)的類型和特點。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種植農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種莊稼)。

什么樣的土地可以種莊稼呢?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的土地,才適宜種植業(yè)的發(fā)展,即只有耕地,才能發(fā)展種植業(yè)。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樣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圖片。

(提問)(轉入氣候條件)為什么北京不能種椰子,黑龍江不能種香蕉,新疆不能種水稻?

請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因為任何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足夠的熱量、水分、光照等氣候條件。

綜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適宜的氣候,兩者都具備,才能發(fā)展種植業(yè)(轉入種植業(yè)的地區(qū)分布)。

所以,世界上溫帶和熱帶的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地區(qū),往往成為人類發(fā)展種植業(yè)最早的地區(qū),并因此成為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

請學生說出世界著名的文明發(fā)祥地(南亞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亞的兩河平原,北非的尼羅河三角洲,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

我們已經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yè)大國之一。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就已出現(xiàn)了原始的種植業(yè)。直到今天,種植業(yè)仍是我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部門。

下面,我們就詳細了解我國都種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種植。

(展示)中國地形圖、中國溫度帶、干濕地區(qū)分布圖,指導學生閱讀,得出:我國種植業(yè)為主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qū)。

(展示)練習的圖片,根據(jù)分析找出正確的一幅圖。

(提問)整個種植業(yè)區(qū)內是不是全種植一種農作物?(不是)。

(展示)動畫:中國主要種植業(yè)區(qū)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一邊展示,一邊請學生辨認農作物并了解各種農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區(qū)。

(總結)教師落實各種主要農作物的地區(qū)分布:小麥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平原地區(qū);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臺、閩、粵、瓊、桂、川等省區(qū),甜菜則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內蒙古、新等省區(qū);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地區(qū)。

(提問)在我國廣大的種植區(qū)內,這些地方(指圖)種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內能二熟至三熟;而這些地方(指圖)能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內只一熟或兩年三熟,為什么?(轉到我國南北農業(yè)的差異)。

因為,就是在種植區(qū)內,各地的熱量、水分等氣候條件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導致不同地區(qū)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和農作物種植的次數(shù)都不相同。尤其我國南北方之間,這種差異最顯著。

(提問)請學生回答并在圖中指出我國南北方的界線(秦嶺—淮河)。

一邊看動畫概括,一邊指導學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類型。

溫度帶。

干濕狀況。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提問)這些農作物都是因為人類生存需要,才種植它們;但每一種農作物人們需要的數(shù)量并不一樣多,那么,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與我們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哪類作物?(糧食作物)。

(提問)為什么糧食生產和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

(2)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要量大;(請學生計算一下,我國12億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糧食標準,每年需生產多少糧食才能滿足需要?)。

(4)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產量波動大。

(小結)所以,糧食生產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政府歷年都把努力增產糧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動)我們下面請同學們籌劃一下我國如何努力發(fā)展糧食生產的問題。

請學生分析回答(提醒學生不要脫離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得出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視情況補充節(jié)約糧食,反對浪費,從我做起這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說,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目前我國增產糧食的主要途徑。

(提問)誰能在這方面做做文章?

引導學生從種田的科學方法和自然條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糧基地。

因為農業(yè)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條件優(yōu)越(面積廣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熱量充足、降水較多且灌溉便利),生產水平高,便于統(tǒng)籌管理的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用科學方法種田(種田的科學方法一般包括:優(yōu)良種子、先進的種植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這些地區(qū)就叫商品糧基地,目前全國有九大商品糧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圖(課上做練習:先在投影圖上請學生練習,方法是一個學生指,另一個學生答;然后,指導全體學生一起在中國空白圖上填注)。

(提問)商品糧基地在我國的農業(yè)生產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導學生回答(一是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二是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種多樣的)。

所以,就必須在堅持“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發(fā)展優(yōu)質、高產、高效農業(yè)”的方針,因地制宜,使農林牧副漁得到全面發(fā)展。

請學生欣賞教材前面插頁的彩圖。

(小結)。

(1)了解了農業(yè)的概念和重要性;。

(3)抓緊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意義;。

(4)九大商品糧基地及其分布。

【板書設計】。

第七章中國的農業(yè)。

引言1.農業(yè)的概念。

2.農業(yè)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

第一節(jié)種植業(yè)。

一、種植業(yè)與自然條件。

1.種植業(yè)的概念。

2.影響種植業(yè)的自然條件。

(1)適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

(2)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氣候條件:足夠的熱量、降水、光照。

3.我國種植業(yè)主要的分布地區(qū):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qū)。

4.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5.我國南、北方農業(yè)的差異。

耕地類型。

溫度帶。

干濕狀況。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二、穩(wěn)定糧食生產的能力。

1.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2.提高糧食產量的途徑。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學種田。

3.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

三、適應市場,發(fā)展多種經營。

教案點評。

教案設計時充分注意了地圖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看圖、讀圖、分析圖,從圖中了解掌握我國種植業(yè)的現(xiàn)狀,在講授過程中,注意新舊知識的結合,合理引導學生回顧上學期已學過的我國氣候特征,分析氣候與農作物之間的關系,并借助于投影、圖片等多媒體教學工具,使學生直觀地認識理解我國南北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對部分教學內容進行了必要的補充,為學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學重點、難點的內容,培養(yǎng)對地理事物與現(xiàn)象的分析、評判能力打下了基礎。

高中地理東南亞課件篇十九

1.能夠通過實例,分析人口增長模式的地區(qū)分布;理論聯(lián)系實際,結合本地人口資料,分析人口問題的表現(xiàn);通過案例分析,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

2.通過案例研究,加深對人口增長模式的理解,認識我國基本國情,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3.通過分析我國人口的變化,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分布特點;理解人口數(shù)量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人口數(shù)量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探究人口增長模式的地區(qū)分布。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一、“人口增長模式的地區(qū)分布”

展示世界各大洲、地區(qū)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圖分析人口增長模式,完成自主探究1:

(1)分析歐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口模式。

(2)完成下列表格。

二、人口問題。

【展示圖片】印度人坐火車、中國春運。

播放語言材料:德國人口問題。

據(jù)《德國之聲》報道,德國人有時候懷著妒嫉的心理望著法國——因為那里沒有“后繼無人”這個問題。法國“費加羅”報不久前曾驕傲地宣稱:“我們有六千二百萬法國人”。正當?shù)聡丝谠跍p少的時候,而法國人口卻在增長。有不少時事評論家和媒體刻意渲染德國社會走上了窮途末路,同時他們使用了像“出生率崩潰”或者“生育罷工”這樣的夸張辭藻。

思考:結合人口增長模式的地區(qū)差異,總結人口問題的表現(xiàn)積極思考,結合材料,思索人口問題的表現(xiàn)。

【模擬記者招待會】教師扮演記者,以采訪德國、印度總理的形式,展現(xiàn)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積極配合,選出兩位同學,分別模仿兩國領導人回答提問。

三、人口空間分布不均。

自主探究問題2:“人口空間分布不均”。

展示1900—20xx年世界人口增長示意圖完成自主探究問題2:

(1)目前哪個大洲的人口最多,哪個大洲的人口最少?

(2)從1900年以來,哪個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多,哪個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少?讀圖,理解人口的空間分布不均狀況,完成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問題3:“人口增長速度”。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率示意圖,完成自主探究問題3:按各大洲人口增長速度由快到慢進行排序。

自主探究問題4:“中國人口分布”。

教師板圖:中國輪廓圖、黑河——騰沖線。

思考:

(1)中國人口分布的大致狀況是怎樣的?

(2)哪些因素導致了中國東西部人口增長模式的不同?調動回憶初中已學知識,溫故知新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人口增長模式的因素。

展示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兩種觀點:1.堅定不移的實行計劃生育政策;2.鼓勵生育,緩解人口老齡化,要求學生課后思考,以論文形式呈現(xiàn)。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17105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