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把心安頓好讀后感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09:25:21
2023年把心安頓好讀后感范文(19篇)
時間:2023-11-03 09:25:21     小編:筆塵

讀后感是對書中情感的共鳴和思考,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解決內心的疑惑。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結構的安排,清晰地組織自己的論述和觀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讀后感范文,請大家參考。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一

最近讀了我們教研組長推薦的周國平寫的《把心安頓好》,先引用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作為我的開頭“我衡量一本書對于我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寫點什么。”讀完周國平的這本最新隨感,我也很想寫點什么,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他似乎無關,他給我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合適的氣候里,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fā)芽破土了。我不但想寫,還一直沉浸在思考的王國里,這本書帶給我的思想上的不是震撼,而是大徹大悟,他啟迪我不斷地思考,反省,他使我逐漸由淺薄走向深刻,由浮躁走向寧靜,由痛苦走向幸福,由迷茫走向明朗,由狹隘走向博大。我沒把這本書讀完,就迫不及待的向我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因為它的很多觀點都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和生活。

生命的快樂比,它太淺,與精神的快樂比,它太低。我們應該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把人性的品質在自己身上實現(xiàn)出來,即善良的生命、豐富的心靈、自由的頭腦、高貴的靈魂,這樣從人性意義上說,我們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那么成功就會像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一樣不期而至。其實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它又從內在生活方面告訴我們怎樣安頓自己的心靈,他說:心靈的快樂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靈足夠豐富,即使身處最單調的環(huán)境,你仍能自得其樂。如果你的心靈足夠高貴,即使遭遇最悲慘的災難,你仍能自強不息。讀了這幾句話,我如醍醐灌頂,知道了豐富自己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才是快樂的源泉和堅強的基石。

面對復雜紛擾的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該追求什么,面對沉迷網(wǎng)游和電視的學生和孩子,我們感到教育的蒼白無力,可周國平的幾句話,會讓我們豁然開朗,他說:為了抵御世間的誘惑,積極的辦法不是壓抑低級欲望,而是喚醒、發(fā)展和滿足高級欲望。人一旦品嘗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樂,面對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東西你既然已經(jīng)得到,你對那些次好的的東西也就不會特別在乎了。

作正常,心就會在忙中沉淪和迷失,警覺到常態(tài)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從容,這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幸福。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學會保持一顆從容的心,這樣我們也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讀書,是與智者的精神對話。閱讀經(jīng)典,就是與偉大靈魂的交談。周國平的這本散文集,就是要與人們交流如何清醒而幸福的活著。我把這本書放在床頭,時時翻閱,希望從中吸取自己所需,獲得更多的靈感和頓悟,不斷充實自己生活。生命是一趟單程旅行,失去便永遠不再擁有,讓我們學著把心安頓好,把命照看好,讓生活充滿智慧,幸福地棲居于這紅塵人世!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本充滿哲學氣息的隨感類語言書籍。收集了作者周國平老師2006年到2010年間一些關于價值觀問題的零散隨感文字。

如果單純像看故事書一樣從頭到尾的去閱讀,似乎感到很乏味。因為字里行間,找不到故事情節(jié),前后文之間也找不到關聯(lián)性的線索。但細細品讀每一段文字,都獨立的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每一個段落都是一節(jié)優(yōu)美而深邃的篇章。

讀周國平老師的文字,需要細心慢讀,需要專注思考。每個短小精悍的篇幅里都深藏著博大精深的道理于其中。

這本書共分39個章節(jié),來匯集其這些年的點滴語言。每一個章節(jié)好似日記,也似心得。每個點都借助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題材,用周國平老師那嫻熟的哲學思維,切中要害,剖析本質,宣揚普世價值觀。

本書最經(jīng)典的一個觀點就是書名----《把心安頓好》。這個書名就像一個品牌一樣,將一粒粒細小的珍珠串聯(lián)成一副精美的項鏈。

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除了基本的物質需求外,更主要的取決于是否把心安頓好。如果把心安頓好了的話,命自然而然就照看好了。所以,把心安頓好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修行的主要內容。

生命的偶然和脆弱,本屬大自然的常態(tài)。當人有了思維以后,欲望和想法沒有了邊界。而當脆弱的軀體承載無邊的欲望時,心是不能安頓的。心不能安頓時,人就不得安寧。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幸福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標,我們做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是手段。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快樂??鞓肥鞘裁??快樂就是身體健康、靈魂安寧(英國哲學家亞當·斯密的觀點)。

把心安頓好,就是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的日子,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的生活。

周國平老師以價值觀為綱,每一個章節(jié)都是在指引我們如何安頓自己不曾安頓的心。

看了這本書,更加堅信哲學對我們思維觀念訓化的重要意義。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哲學修養(yǎng),融會現(xiàn)代哲學工具,指導自己的思維方式。這個是我們學會把心安頓好的理論保障。

看了這本書,更加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閱讀就是一個與高級靈魂對話的過程,在對話中汲取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越閱讀,就越知道世界之浩大,就越知道自己之渺小,就越能提升自己能力。

看了這本書,也更加認識到書寫的重要性。周國平老師,67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可以說當期是全國屈指可數(shù)的高材生。但周國平老師的一生,就是閱讀與書寫相伴的一生。書寫成就周國平老師偉大一生的重要法寶。不去清點他寫出了多少本書,就拿這本書為例,都是周國平老師平常的一些點滴書寫記錄,日積月累,就可以匯總出一本書。幾十年如一日的書寫習慣,不但記錄著他一路來的思維記憶,更能提煉出他清晰的思維方向。長期具有書寫的習慣,該是一個多么偉大的能力??!

看了這本書,感受到周國平老師身上具有那種天然的反省反思的習慣,這種善于思考的習慣也是特別助人成長的。生活-閱讀-思考-書寫,這樣反復重復的生活模型,就是偉大思想的產(chǎn)生地。周國平老師不愧為當代作家、學者、哲學家。

把心安頓好,周國平老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典范。通過“生活-閱讀-思考-書寫”這個模型,反復錘煉。驛動的心終將會安頓好。心安頓了,你不幸福才怪!

通篇隨感,也有很多是表達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比如:金錢社會的浮躁、教育體制的弊端、官場貪官的無厭、傳統(tǒng)文化的淹沒、道德體系的錯亂,等等。周國平老師的語言里充滿的憂慮、痛心,甚至嫉憤。好像能看出他“憤青”的影子。

但是,正因為他敢于表達情緒,并善于書面表達,所以他找到了心靈對話的窗口。將心思書寫出來,心情就暢快了,心靈也就安頓了。

所以,當你心里空落無聊時,就捧上一本書來閱讀填充吧!當你心里壓抑堵塞時,就拿出紙筆來書寫抒發(fā)吧!(舒永華)。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三

《把心安頓好》一書是周國平先生從2006年到2010年以來所思所想集結而成的,是繼《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之后的第四部隨感集。其核心是關于人生價值觀的思考,兼及人性情愛、教育文藝及個人生活等,語言通俗易懂,每句話都充滿著人生百味,同時它更像是一本哲學字典,為你所面臨的困惑帶去源自生活的解悟。最初了解這本書是從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他那句話“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一下便喜歡上了,在網(wǎng)上關注了一段時間,終于買下了作者的全套四本書,快遞將書送到的時候,我便迫不及待的將它拿在手中,書的裝幀平實淡雅,幾支彎曲的樹枝和幾片心形的葉子,封面下面配著作者剪影和上面那句經(jīng)典的話語。

這是一本散文形式的隨感,全書共39篇文章,核心是價值觀問題,對何為圓滿的人生進行了詮釋,思考了何為生命和靈魂的本真,倡導人們珍惜平凡生活,注重內在生活,這對疲于生活的現(xiàn)代人是很好的心靈撫慰和人生指向。下面挑揀一些和大家來分享。

價值觀問題:什么是價值觀?我們常說常見,但是有多少人能明確表述自己的價值觀?人到中年了,難免有些心浮氣躁,疲于應付,真正靜下心來讀一些好書,整理整理自己的心緒的時光并不多。人到底為什么活著,該怎么活著才不至于年老的時候后悔,說到底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對個人來說,價值觀決定了人生境界,對國家來說,價值觀決定了文明程度。在我的潛意識里面,價值觀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在作者的筆下,被具體化了,他說哲學就是價值觀,柏拉圖哲學的核心范疇是“善”,作者理解這個“善”有兩個層次,一是快樂,即幸福,二是正當,即道德,幸福在于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貴。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

長期以來,財富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光芒萬丈的詞匯,成了從政府到個人所追求的第一目標,我們往自己的背囊中放入了太多的東西:金錢、名譽、財富、地位??,背負在日漸沉重,及至步履艱難,仍不肯放下。在前行中我們丟失健康、親情、與自然交融的生命的快樂,也忽視了智性、情感和信仰的精神快樂。作者告訴我們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一是優(yōu)秀,二是幸福,這兩者都離不開智慧,首先追求的是優(yōu)秀,而非成功,把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當成第一目標,把成功當做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這是最恰當?shù)膽B(tài)度,這有助于我們獲取成功,或是坦然的面對成功。

不要忙昏了頭。在現(xiàn)代社會里,忙也許是常態(tài),但是常態(tài)之常,指的是經(jīng)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態(tài)禁錮,把經(jīng)常誤認為正常,心就會在忙中沉淪和迷失,所以要到警覺到這種常態(tài)不是正常專題,在忙碌中保持心的從容,這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幸福。在忙碌中保持心的從容,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少些功利心、貪心、野心,多些善心,閑心,我們是要追求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職業(yè),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誼,但是,能否做到最好,取決很多因素,這個過程里面,只要我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該坦然接受,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xié),但這并不是純然的消極,而是用平常心看待。

教育問題:作者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的本義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長,而不是將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教育分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就是要發(fā)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guī)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他才能良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我們對孩子的付出,到底我們該給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工作也是一樣,我們不單單是要記住那些知識、執(zhí)行文件要求,更是要有將現(xiàn)有理論與我們面對的實際相結合。

只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嘗到了養(yǎng)育小生命的天倫之樂,你才會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么大的遺憾;只有你走進了書籍的寶庫,品嘗了與書中優(yōu)秀靈魂交談的快樂,你才會知道不讀好書是多么大的損失。讀書,是與智者的精神對話。閱讀經(jīng)典,就是與偉大靈魂的交談。生命是一趟單程旅行,失去便永遠不再擁有,讓我們學著把心安頓好,把命照看好。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四

最近讀了我們教研組長推薦的周國平寫的《把心安頓好》,先引用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作為我的'開頭“我衡量一本書對于我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寫點什么?!弊x完周國平的這本最新隨感,我也很想寫點什么,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他似乎無關,他給我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合適的氣候里,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fā)芽破土了。我不但想寫,還一直沉浸在思考的王國里,這本書帶給我的思想上的不是震撼,而是大徹大悟,他啟迪我不斷地思考,反省,他使我逐漸由淺薄走向深刻,由浮躁走向寧靜,由痛苦走向幸福,由迷茫走向明朗,由狹隘走向博大。我沒把這本書讀完,就迫不及待的向我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因為它的很多觀點都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和生活。

生命的快樂比,它太淺,與精神的快樂比,它太低。我們應該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把人性的品質在自己身上實現(xiàn)出來,即善良的生命、豐富的心靈、自由的頭腦、高貴的靈魂,這樣從人性意義上說,我們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那么成功就會像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一樣不期而至。其實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它又從內在生活方面告訴我們怎樣安頓自己的心靈,他說:心靈的快樂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靈足夠豐富,即使身處最單調的環(huán)境,你仍能自得其樂。如果你的心靈足夠高貴,即使遭遇最悲慘的災難,你仍能自強不息。讀了這幾句話,我如醍醐灌頂,知道了豐富自己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才是快樂的源泉和堅強的基石。

面對復雜紛擾的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該追求什么,面對沉迷網(wǎng)游和電視的學生和孩子,我們感到教育的蒼白無力,可周國平的幾句話,會讓我們豁然開朗,他說:為了抵御世間的誘惑,積極的辦法不是壓抑低級欲望,而是喚醒、發(fā)展和滿足高級欲望。人一旦品嘗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樂,面對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東西你既然已經(jīng)得到,你對那些次好的的東西也就不會特別在乎了。

作正常,心就會在忙中沉淪和迷失,警覺到常態(tài)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從容,這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幸福。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學會保持一顆從容的心,這樣我們也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讀書,是與智者的精神對話。閱讀經(jīng)典,就是與偉大靈魂的交談。周國平的這本散文集,就是要與人們交流如何清醒而幸福的活著。我把這本書放在床頭,時時翻閱,希望從中吸取自己所需,獲得更多的靈感和頓悟,不斷充實自己生活。生命是一趟單程旅行,失去便永遠不再擁有,讓我們學著把心安頓好,把命照看好,讓生活充滿智慧,幸福地棲居于這紅塵人世!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五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怎樣才是真愛孩子,卻大可商榷?,F(xiàn)在的普遍方式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來,這樣做不但不是愛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具體怎么做,我說一說我的經(jīng)驗供參考。要點有三:其一,舍得花時間和孩子游戲、閑談、共度歡樂時光,讓孩子經(jīng)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二,盡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長。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準備好一個現(xiàn)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讀了這段話,讓我感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是多么的.無奈。以上說的三點,第一點,還算能及格;第二點,只能說少量減少一些危害,充其量只是少讓孩子去做那些重復性的作業(yè),抵制根本就談不上;第三點,雖然自己也一直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那樣,但感覺自己能力太低了,根本無法實現(xiàn)這個愿望。孩子在讀完周國平老師寫的《寶貝,寶貝》之后,對我說啾啾好幸福。我只能是盡我所能,邊學習邊成長。希望孩子能長大成為一個“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的人!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六

最近讀了我們教研組長推薦的周國平寫的《把心安頓好》,先引用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作為我的開頭“我衡量一本書對于我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寫點什么。”讀完周國平的這本最新隨感,我也很想寫點什么,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他似乎無關,他給我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合適的氣候里,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fā)芽破土了。我不但想寫,還一直沉浸在思考的王國里,這本書帶給我的思想上的不是震撼,而是大徹大悟,他啟迪我不斷地思考,反省,他使我逐漸由淺薄走向深刻,由浮躁走向寧靜,由痛苦走向幸福,由迷茫走向明朗,由狹隘走向博大。我沒把這本書讀完,就迫不及待的向我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因為它的很多觀點都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和生活。

生命的快樂比,它太淺,與精神的快樂比,它太低。我們應該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把人性的品質在自己身上實現(xiàn)出來,即善良的生命、豐富的心靈、自由的頭腦、高貴的靈魂,這樣從人性意義上說,我們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那么成功就會像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一樣不期而至。其實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它又從內在生活方面告訴我們怎樣安頓自己的心靈,他說:心靈的快樂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靈足夠豐富,即使身處最單調的環(huán)境,你仍能自得其樂。如果你的心靈足夠高貴,即使遭遇最悲慘的災難,你仍能自強不息。讀了這幾句話,我如醍醐灌頂,知道了豐富自己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才是快樂的源泉和堅強的基石。

面對復雜紛擾的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該追求什么,面對沉迷網(wǎng)游和電視的學生和孩子,我們感到教育的蒼白無力,可周國平的幾句話,會讓我們豁然開朗,他說:為了抵御世間的誘惑,積極的辦法不是壓抑低級欲望,而是喚醒、發(fā)展和滿足高級欲望。人一旦品嘗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樂,面對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東西你既然已經(jīng)得到,你對那些次好的'的東西也就不會特別在乎了。

作正常,心就會在忙中沉淪和迷失,警覺到常態(tài)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從容,這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幸福。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學會保持一顆從容的心,這樣我們也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讀書,是與智者的精神對話。閱讀經(jīng)典,就是與偉大靈魂的交談。周國平的這本散文集,就是要與人們交流如何清醒而幸福的活著。我把這本書放在床頭,時時翻閱,希望從中吸取自己所需,獲得更多的靈感和頓悟,不斷充實自己生活。生命是一趟單程旅行,失去便永遠不再擁有,讓我們學著把心安頓好,把命照看好,讓生活充滿智慧,幸福地棲居于這紅塵人世!

《把心安頓好》一書是周國平先生從2006年到2010年以來所思所想集結而成的,是繼《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之后的第四部隨感集。其核心是關于人生價值觀的思考,兼及人性情愛、教育文藝及個人生活等,語言通俗易懂,每句話都充滿著人生百味,同時它更像是一本哲學字典,為你所面臨的困惑帶去源自生活的解悟。最初了解這本書是從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他那句話“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一下便喜歡上了,在網(wǎng)上關注了一段時間,終于買下了作者的全套四本書,快遞將書送到的時候,我便迫不及待的將它拿在手中,書的裝幀平實淡雅,幾支彎曲的樹枝和幾片心形的葉子,封面下面配著作者剪影和上面那句經(jīng)典的話語。

這是一本散文形式的隨感,全書共39篇文章,核心是價值觀問題,對何為圓滿的人生進行了詮釋,思考了何為生命和靈魂的本真,倡導人們珍惜平凡生活,注重內在生活,這對疲于生活的現(xiàn)代人是很好的心靈撫慰和人生指向。下面挑揀一些和大家來分享。

價值觀問題:什么是價值觀?我們常說常見,但是有多少人能明確表述自己的價值觀?人到中年了,難免有些心浮氣躁,疲于應付,真正靜下心來讀一些好書,整理整理自己的心緒的時光并不多。人到底為什么活著,該怎么活著才不至于年老的時候后悔,說到底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對個人來說,價值觀決定了人生境界,對國家來說,價值觀決定了文明程度。在我的潛意識里面,價值觀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在作者的筆下,被具體化了,他說哲學就是價值觀,柏拉圖哲學的核心范疇是“善”,作者理解這個“善”有兩個層次,一是快樂,即幸福,二是正當,即道德,幸福在于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貴。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

長期以來,財富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光芒萬丈的詞匯,成了從政府到個人所追求的第一目標,我們往自己的背囊中放入了太多的東西:金錢、名譽、財富、地位??,背負在日漸沉重,及至步履艱難,仍不肯放下。在前行中我們丟失健康、親情、與自然交融的生命的快樂,也忽視了智性、情感和信仰的精神快樂。作者告訴我們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一是優(yōu)秀,二是幸福,這兩者都離不開智慧,首先追求的是優(yōu)秀,而非成功,把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當成第一目標,把成功當做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這是最恰當?shù)膽B(tài)度,這有助于我們獲取成功,或是坦然的面對成功。

不要忙昏了頭。在現(xiàn)代社會里,忙也許是常態(tài),但是常態(tài)之常,指的是經(jīng)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態(tài)禁錮,把經(jīng)常誤認為正常,心就會在忙中沉淪和迷失,所以要到警覺到這種常態(tài)不是正常專題,在忙碌中保持心的從容,這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幸福。在忙碌中保持心的從容,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少些功利心、貪心、野心,多些善心,閑心,我們是要追求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職業(yè),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誼,但是,能否做到最好,取決很多因素,這個過程里面,只要我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該坦然接受,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xié),但這并不是純然的消極,而是用平常心看待。

教育問題:作者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的本義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長,而不是將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教育分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就是要發(fā)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guī)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他才能良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我們對孩子的付出,到底我們該給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工作也是一樣,我們不單單是要記住那些知識、執(zhí)行文件要求,更是要有將現(xiàn)有理論與我們面對的實際相結合。

只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嘗到了養(yǎng)育小生命的天倫之樂,你才會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么大的遺憾;只有你走進了書籍的寶庫,品嘗了與書中優(yōu)秀靈魂交談的快樂,你才會知道不讀好書是多么大的損失。讀書,是與智者的精神對話。閱讀經(jīng)典,就是與偉大靈魂的交談。生命是一趟單程旅行,失去便永遠不再擁有,讓我們學著把心安頓好,把命照看好。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七

作為周國平先生的第四本隨感集《把心安頓好》,所收文字主要寫于2006至2010年間。

作者在《序》中這樣概括近幾年他的價值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边@也是作者將這本隨感集定名為《把心安頓好》的主要原因。

讀周國平先生的作品,以前只是零星地接觸。這一次讀他的《把心安頓好》可以說是比較完整地接觸到了他的整部作品。這本書從《價值觀》一文導入,談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價值觀”的問題自始至終都貫串在整個作品之中。在《價值觀》一文中,作者這樣寫道:“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的生活?!弊鳛槿f物之靈的人,更應該去追求精神上的快樂。

自于他對生活的深切感悟,來自于踏踏實實地把平凡的生活真正過好。這樣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他憑借自己豐富的心靈、敏銳的洞察力,思考并解剖著我們平凡的生活。作者在《內在生活》一文中這樣論述:“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fā)現(xiàn)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tài)面對?!泵鎸姺笔忞s的社會,作者的心靈是豐盈、快樂而堅定的。

把心安頓好,一個人也只有把心安頓好,才不會被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所沾染。同時,他自然會憑借這種精神的快樂“定力”來抑制外在的干擾。在評價當前人們價值觀的時候,作者這樣說:“真正可驚異的是,我們時代的價值觀竟然變得如此單一,大家說著做著的都是一個字:錢!錢!錢!”錢似乎是生命的一切,人們的追求方向和目標產(chǎn)生了很大的問題,每個人必須認真思考,自己做主。

不要被外在的物質欲望迷惑了我們的內心世界,靜下以來,認真對待平凡的生活,從經(jīng)歷中、情感上、感悟里去豐富內心世界,追求精神層次的境界。通過追求精神的內容達到精神的快樂,這才是作為萬物之靈的最高境界。

面對教育,周先生更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問責今日教育》中說道:“現(xiàn)行教育的尺度極其狹隘,無非是應試、升學、就業(yè),其惡果是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片面的人、功利的人,既不優(yōu)秀,也不幸福,喪失了人生最要的價值?!痹诤⒆影l(fā)展這一方面,周先生還是注重人文精神的全面發(fā)展,他對當前的應試教育這樣斥責:“從長遠來看,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身心的健康生長遠比一紙文憑重要?!彼€這樣擔心孩子們將來的價值觀:“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將會以怎樣的可怕方式顯現(xiàn)出來?!苯逃捏w制不改,寄生在教育中的許多弊端真是很難改變?。?/p>

把心安頓好,我們每個人是否真把自己的心安頓好了?我們以怎樣的價值觀及方式才能把心安頓好?這些都是當今我們每個人需要認真去思考的問題。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八

《把心安頓好》內容簡介:本書是周國平-的最新隨感集,也是繼《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之后的第四部隨感。本書中,作者思考的中心是價值觀問題,對何為圓滿的人生進行了詮釋: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作者對生命和靈魂的本真進行了思考,倡導人們珍惜平凡生活,注重內在生活,這對疲于生活的現(xiàn)代人是很好的心靈撫慰和人生指向。

如今的讀書寫作和親情友情構成了他全部的生活,“一是讀書和寫作,我從中獲得靈魂的享受,另一是親情和友情,我從中獲得生命的享受。親情和友情使我遠離社交場的熱鬧,讀書和寫作使我遠離名利場的`熱鬧”。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生命和靈魂。()只有在這兩件事情中得到了妥善的安放,才會達到內心真實的滿足。周國平的價值觀清晰而堅定,所以,他過著很安靜的生活。

翻閱完全書,前半部分卻含蓋了所有。所謂“價值觀”――靈魂。簡單的人生并非沒有追求,并非定要遠離塵世,讓心澄澈明朗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生命是一趟單程旅行,丟失便不會再真正擁有。把心安頓好,少一些紛爭,少一些擔憂,讓生命充滿智慧,在忙碌的塵世中也不忘忙里偷閑,讓心澄明。人生匆匆如白駒過隙,把心安頓好,比什么都好。簡單,幸福。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九

寒假閑來無事,又不喜外出,常常扃牖而居,偶然看見書架上放有一書,為其名所動,遂拈來讀之。

此書為周國平先生所著,正如他早書中所說的:“我衡量一本書對于我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寫點什么,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它似乎全然無關”。讀完他的這一本隨感后,我也想寫點什么,哪怕真的與本書無關,它給予我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種合宜的氣候里,心中潛藏的種子發(fā)芽破土。

誠然,這本書讓我在新春佳節(jié)的熙熙攘攘中尋得了一份靜謐和從容,把心安頓好,然后詩意的棲息,注重內在修養(yǎng)。周國平先生本身是學哲學出身,對生活,對人生,對世間百態(tài)都看得很實在,很透徹。在他看來,人生在世,首先應當追求的是優(yōu)秀,而非成功。最恰當?shù)膽B(tài)度是把優(yōu)秀當作第一目標,把成功當作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這個優(yōu)秀是做人的優(yōu)秀,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稻盛和夫經(jīng)常提起的那個問題:作為人,何為正確?很多人盲目的追求所謂的成功,而忘了如何做一個擁有優(yōu)秀人格的人,實為可悲。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

在當當上看到這個書名,隨即買了下來,是喜歡這個名字吧,或許潛意識里感覺自己尚未能“把心安頓好”。

這本書的作者是周國平。以前看過周國平的一些短文,也閱讀過他的兩本寫給兩個女兒的書——《妞妞》和《寶貝,寶貝》,這是我閱讀的第三本他的作品——不是著作——至少我不這樣認為。這是周國平的隨感,是一本由語絲集合而成的書。本書中,作者思考的中心是價值觀問題,對何為圓滿的人生進行了詮釋: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把書放在每天隨身攜帶的包里,利用閑暇時間一點一點地閱讀。書中的語言平實,簡潔,精準,意深,靜靜地流過我心靈深處。當內心浮躁、迷茫、失意、孤獨的時候,特別適合讀這樣的文字,它能讓人漸漸歸于平靜。尤其是書的前半部分,讀來特別讓人有所體悟。人到中年,逐漸覺得:世界上,沒有比安靜更美麗的生命了。

人生匆匆如白駒過隙,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周國平的這本散文集,句句不乏哲理的光芒,但它歸根結底還是在跟人們交流著如何清醒而幸福的活著,讀來有一種雨后天晴恍然大悟的味道,自然間就把人從復雜引向簡單。

簡單的人生并非無追求,并非一定要遠離塵世,讓心澄明才是最根本的。讀此書,往往有心靈相通之感,覺得有些話語就是我內心想的,但是是我不知如何表達的,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在書中找到表達的確切方式,那種頓悟與喜悅無可名狀。

生命是一趟單程旅行,丟失便永遠不再擁有。把心安頓好,學著把心安頓好,少一些紛爭,少一些擔憂與對物欲的追求,讓生命充滿智慧,豐富而簡單,在忙碌中在塵世中,不時的和那個文學的、哲學的自己偶遇,聊上一聊,簡單且幸福地棲居于這紅塵人世。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一

人生的棋局,幾人能看透,聚也依依,散也依依,我以為自己將要老去,你不顧一切的趕來,我看著你,多少恨化成了幾分感動!你說縱然這夜色朦朧,我們也知道何去何從,聲聲嘆息,化作一滴滴熱淚滑落在你臉上,世間有千般滋味,而我們卻只能把苦澀親嘗。

這座城人潮涌動,我們淹沒在茫茫人海,直到再也看不到對方的影子。南柯一夢,夢醒年華化作守候染紅了天邊的云彩。手緊握,卻看到自己的世界安靜的下起了雪,穿過紛飛的雪,只為換一個安穩(wěn),只奈世態(tài)炎涼,離人終把心拋卻,一切支離破碎。

那笑已沒有了內容,所以寧愿看到一雙流淚的眼,人為什么會因一個故事或一個情景感動到流淚,也許我們只是在借別人的故事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世事無常,原來當初那么不愿放手的東西,都在歲月的季風下化作塵埃,當塵埃落定時,生命中所有的希冀都只是風中飄散的花香,聞著那熟悉的香味,時刻在騷動,卻什么也觸摸不到。

黎明前那顆星辰是黑暗中所有的希望,它隨著天亮而逐漸的消失,我們以為黑夜終將過去,其實在漫長的時光輪回中,那命運的枷鎖已將一切鎖在了某個點,也許我們都不愿相信宿命,才會這樣一次次聽從心的吶喊去遠行。

拾起一支素筆,輾轉他鄉(xiāng),舉目心悵惘,我們一直在向前走,以為真的能夠走得很遠,那些歡笑、那些痛苦,那些逐漸模糊的記憶,都在告訴一個人在那場時間的旅行中,為了那漸行漸遠的背影,我們交付了靈魂,付出了太多太多的情感,足以讓自己淚流成海。

經(jīng)年以后,還有什么值得懷念?那些從來沒有標過題目的故事,最后都有了一個歲月的名字,以為還是一個小女孩,還可以站在那里翹首看年華綻放。樹有一圈一圈的年輪證明自己生長的時間,人卻沒有足夠的記憶記住太多,證明自己曾在磨礪中成長,風起的日子,再也看不到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與時光為伴,插上白色的翅膀飛越青春的河流,編織著五彩的夢想,當現(xiàn)實來臨,一切就只是風中流沙筑起的城堡,迷了眼睛,感知到了痛,也嘗盡了生活百味,人間冷暖。

愛也悠悠,恨也悠悠,都如過眼煙云,人生苦短,有花開就有花落,光陰流轉,一夜白頭。青春已散場,一切到了最后都只剩凄美、決絕。此后,日子真的會平淡如水,我們堅信的明天,最后成了一種姿態(tài),永遠活在了我們的夢中。

人海茫茫,燈火已闌珊,為了一次絕美的相逢而迷失最初的自己,驀然回首,止不住內心無盡的荒涼。走過千回百轉的歲月,飲盡了塵世的風霜,能夠相牽的手,能夠相視而笑的人是否還是當年舊模樣!

也許我們都不是歸人,只是這蒼茫人世的過客,各自背負著自己未完成的使命,所有的相遇、離別,都被深深刻上了宿命的烙印,我們徒命奔泊,只是為了尋覓到一處桃花園,獲得片刻的安寧,就此可以從容上路,去奔赴下一場輪回。

手起書落,寂寞花涼,世間的一切都在時間的手心得到安息,世間種種,最是無奈。繞不開命運的漩渦,當那首悲涼的曲子響起,茫茫人海,不經(jīng)意間擦肩而過,了解我的人還有誰,去年今日,是一個雨天,我還端坐在電腦前聽雨寫悲涼的`文字,今日此刻,花開不剩,我已蒼老??!

多少時日,我提著一個舊箱子,以為一個人可以走很遠的路,曾不被祝福,但自己為自己祝福,一直以及遙遠的未來。夕陽西下,又是一天的落幕,回憶的兩端是扯不開的線,纏繞流年,時間沒有沉淀出更好的信仰,以為那是給彼此最好的信托,以為你還尚在那個路口等候,如若沒有如果,是否一切煙消云散?哪一年的那一天還能各自相安相望?相約紅塵,不問前事舊夢!

坎坷如夢過,待到老去,溫一壺塵年的佳釀,拿一本舊書細細品讀,看著那故事中的悲歡離合,或許會想到這里的情節(jié)自己也曾參與過吧,放下書內心涌動著莫名的情愫,一場離殤寫盡相思血淚,一段情要受盡多少悲歡離合。一場大雨淋濕了窗前的風鈴,一縷輕風吹亂絲絲銀發(fā),鈴聲叮當,仿佛穿越時光,前世相約,今生長相離,又何苦常相憶,幾翻回首,風雨苦度,紅塵零落,勿忘心安??!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二

《把心安頓好》一書是周國平先生從20xx年到20xx年以來所思所想集結而成的,是繼《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之后的第四部隨感集。其核心是關于人生價值觀的思考,兼及人性情愛、教育文藝及個人生活等,語言通俗易懂,每句話都充滿著人生百味,同時它更像是一本哲學字典,為你所面臨的困惑帶去源自生活的解悟。最初了解這本書是從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他那句話“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一下便喜歡上了,在網(wǎng)上關注了一段時間,終于買下了作者的全套四本書,快遞將書送到的時候,我便迫不及待的將它拿在手中,書的裝幀平實淡雅,幾支彎曲的樹枝和幾片心形的葉子,封面下面配著作者剪影和上面那句經(jīng)典的話語。

這是一本散文形式的隨感,全書共39篇文章,核心是價值觀問題,對何為圓滿的人生進行了詮釋,思考了何為生命和靈魂的本真,倡導人們珍惜平凡生活,注重內在生活,這對疲于生活的現(xiàn)代人是很好的心靈撫慰和人生指向。下面挑揀一些和大家來分享。

價值觀問題:什么是價值觀?我們常說常見,但是有多少人能明確表述自己的價值觀?人到中年了,難免有些心浮氣躁,疲于應付,真正靜下心來讀一些好書,整理整理自己的心緒的時光并不多。人到底為什么活著,該怎么活著才不至于年老的時候后悔,說到底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對個人來說,價值觀決定了人生境界,對國家來說,價值觀決定了文明程度。在我的潛意識里面,價值觀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在作者的筆下,被具體化了,他說哲學就是價值觀,柏拉圖哲學的核心范疇是“善”,作者理解這個“善”有兩個層次,一是快樂,即幸福,二是正當,即道德,幸福在于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貴。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

長期以來,財富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光芒萬丈的詞匯,成了從政府到個人所追求的第一目標,我們往自己的背囊中放入了太多的東西:金錢、名譽、財富、地位??,背負在日漸沉重,及至步履艱難,仍不肯放下。在前行中我們丟失健康、親情、與自然交融的生命的快樂,也忽視了智性、情感和信仰的精神快樂。作者告訴我們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一是優(yōu)秀,二是幸福,這兩者都離不開智慧,首先追求的是優(yōu)秀,而非成功,把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當成第一目標,把成功當做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這是最恰當?shù)膽B(tài)度,這有助于我們獲取成功,或是坦然的面對成功。

不要忙昏了頭。在現(xiàn)代社會里,忙也許是常態(tài),但是常態(tài)之常,指的是經(jīng)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態(tài)禁錮,把經(jīng)常誤認為正常,心就會在忙中沉淪和迷失,所以要到警覺到這種常態(tài)不是正常專題,在忙碌中保持心的從容,這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幸福。在忙碌中保持心的從容,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少些功利心、貪心、野心,多些善心,閑心,我們是要追求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職業(yè),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誼,但是,能否做到最好,取決很多因素,這個過程里面,只要我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該坦然接受,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xié),但這并不是純然的消極,而是用平常心看待。

教育問題:作者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的本義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長,而不是將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教育分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就是要發(fā)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guī)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他才能良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我們對孩子的付出,到底我們該給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工作也是一樣,我們不單單是要記住那些知識、執(zhí)行文件要求,更是要有將現(xiàn)有理論與我們面對的實際相結合。

只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嘗到了養(yǎng)育小生命的天倫之樂,你才會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么大的遺憾;只有你走進了書籍的寶庫,品嘗了與書中優(yōu)秀靈魂交談的快樂,你才會知道不讀好書是多么大的損失。讀書,是與智者的精神對話。閱讀經(jīng)典,就是與偉大靈魂的交談。生命是一趟單程旅行,失去便永遠不再擁有,讓我們學著把心安頓好,把命照看好。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三

就像大海有著潮起潮落,月亮有著陰晴圓缺。每個人的心情都難免會有某種莫名的波動。有時覺得對工作信心百倍,什么都難不倒我們,有時候又會覺得心灰意冷,想放棄一切,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歸隱生活。

來上海之前,由于經(jīng)驗的匱乏,教齡甚短。我對我的教學能力時刻都有著一種莫名的懷疑和憂慮。對我的工作也產(chǎn)生了深深地焦慮感。

我心情不好,倍感壓抑的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閱讀和跑步。就在我茫然徘徊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境遇中時,我看到辦公室里擺放著的一本書《怎樣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起初,我并沒有對這本書抱有太多的希望和濃厚的興趣,因為感覺很多書的創(chuàng)作都寫得過于的空洞和浮華。都是一些不知一線疾苦大眾教師的生活境遇的專家們的空洞的說教。在飄渺虛無的浮夸和華麗麗的辭藻后面,充斥的依舊是茫然、孤立和無助。所以對這類型的書籍,我可謂是司空見慣。但那天我恰好有點閑暇時間,加之該書距離我不過就一伸手就足以夠著。因此就順手翻開了。沒想到里面的一段話立刻深深觸動了我的神經(jīng),引起了我與之產(chǎn)生了共鳴,讓我為之感慨。

俗話說,讀書讀到動情處,潸然淚下。作者的很多話都說到了我的心坎里,說到了我的內心深處。平實質樸的言語充斥著我的眼簾,頓時感到這么平實的話語有著如此巨大的震撼力。這也許就是所謂深度共鳴吧。

例如,書里寫到:“做出要當老師或者繼續(xù)當老師的決定,可不是一件小事,你要全身心投入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成為本門學科的專家,而且還要時常為自己鼓勁、加油,成為穩(wěn)重、能干、樂觀的人?!钡拇_如此,成為一名教師就應該摒棄很多很多,特別是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要是不能夠合適的取舍和沉淀,想必生活在教師這個階層會倍感煎熬。因為物欲是社會刺激出來的,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其滿足誠然也是一種快樂,但是與生命的快樂相比,它太淺,與精神的快樂相比,它太低。這也許就是幸福感的找尋和歸屬的問題所在吧。也只有心中保持著教師的這份本真,才能更好地使得幸福感體現(xiàn)得最大化。也正是上面書里所述的那段話,就讓我堅定了繼續(xù)當一名人民教師的信念。同時我也下定決心做一下嘗試,嘗試一下按照書里的說的去做。嘗試一下全身心地投入,努力把自己的課備好,把自己的課上好,把自己的學生較好,把自己的價值體現(xiàn)得更好。

來到上海感觸最深的確實也是如此,他們教師臉上所洋溢出的幸福感那可謂是沁人心脾的。希望這一次的上海跟班學習是我人生中的一次“破冰之旅”,學會他們的那種教師的幸福感,歸屬感,成就感?,F(xiàn)在的我覺得每一次上課鈴的敲響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飛躍,新的'渴望和期盼。在我人生深感迷茫、目標模糊之時我有幸地參加了省教育廳的赴上海跟班學習的項目,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感到困惑的時候我又有幸的看到《怎樣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這本書。也許我深受上天的眷顧和垂青吧。讓我從中明白了很多,學習到了很多。懂的人生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這當然必須免去物質之憂,但并非物質越多越好,相反,毋寧說這二者的實現(xiàn)是以物質生活的簡單為條件。一個人把許多的精力給了物質,就沒有什么閑心來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靈了。所以要把心安頓好,找到一個合適的歸屬,這樣每天都是幸福。一切困難在這種幸福中都是顯得這么的蒼白和無力。當然也就為你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掃除了很多的障礙。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四

這次培訓主要的綱目是建立在《大學》中的“修身”部分。在一開始老師就向我們提出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即:如何做自己的主人。說實話,這個問題我們可能從來就沒有認真的思考過。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做自己的主人,所需具備的諸多條件。反觀自己,可能離我做自己的主人還有很大的距離。我想:我們如果暫時還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至少我們要心里明白,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恐怕連這兩個簡單的問題可能都還沒法給出準確的答案?!洞髮W》中所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币龅叫奚硎紫纫苤轮H绾瓮ㄟ^格物,而看清“義理”,達到“能知”的境界,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人生課題。

我們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種問題,讓我們心煩意亂,甚至心力憔悴。這一切都來源于我們內心的不安。不安主要來源于:牽掛、憂慮、恐懼。要想左右自己的命運,首先要克服自己的不安。要想真正做到內心強大――安心,就必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俗話說,沖動是魔鬼,誰都知道要控制情緒,但要真正做到實在太難。我覺得培訓過程中老師告訴我們要正確面對情緒,壓抑和回避情緒對控制情緒幫助不大,這給了我很大啟發(fā)――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問題都會對我們的情緒產(chǎn)生影響,這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正常的,首先我們要接受它,認同它。只有接受現(xiàn)實、才能認清現(xiàn)實,先讓自己平靜下來,防止陷入自我否定、遺憾、怨恨、自怨自艾的情緒。

老師教我們用《大學》中的七證來管理我們的`情緒。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知是指:知性、有欲望;止是指:專一、放松、系心一緣;定是指:境界、有所主;靜是指:沉淀;安則是:沒有牽掛,沒有掛礙,沒有恐懼;慮是:精思;得就是:有所得了。老師在課上強調,我們真正要做到的關鍵在“定、靜、安”,這是西方科學決策中所沒有的,是人內心層面上的,做到這三點,后面自然就能做到有所慮,有所得――“定、靜、安”是“安”,“慮、得”是“慧”。

如何做到“定、靜、安”,老師交給我們六事關照法:義理、品相、時事。義理:指絕對客觀的道理,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品相是表象上的,分為上品、下品。時事則是指:時間、時機、步驟。另外老師還傳授了我們“六字真言”:反覆(正、反、合)、交換(交換角度)、對照(參考前人經(jīng)驗)。

培訓期間,老師通過案例,以及議題討論等方式讓我們嘗試使用“七證”,“六事關照”、“六字真言”分析問題,處理情緒??赡苁怯捎谖覀€人悟性不高,期間還沒有能夠將這些方法融會貫通。但通過這些討論確實引起了我對一些問題的深思,這些問題在平時沒有得到我的重視,更沒有對其深入推敲。帶著這些問題,我需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細細咀嚼,慢慢領會了。

這次培訓中間還穿插了打坐與易筋經(jīng)的學習,打坐同時也是一個冥想的過程,能讓人身心平靜,助人入定。讓人更好地進入“定、靜、安”的狀態(tài)?!耙捉罱?jīng)”則能幫助我們調節(jié)身體內循環(huán),不但能幫助我們強身健體,也有助于修心養(yǎng)性。由于修習很少,還需后續(xù)慢慢體會。

3天的培訓讓我們受益匪淺,盡管如此我們仍覺得時間太短,還有許多內容還沒能完全吸收消化,只能待以后再現(xiàn)實生活、學習、工作中慢慢比對,細細體會了。希望以后還能有機會再向老師求教。

再次感謝這三天老師對我們的悉心教導,感謝公司為我們提供了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五

里爾克這樣說過:靈魂沒有了廟宇,雨水就會滴在心上。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我們生活在一個龐大而有秩序的社會機制中,過著忙碌而又充實的日子,似乎一切都在按正常的軌道運行著,殊不知,那些腐朽的,糜爛的低俗文化在暗中侵蝕我們的心靈,以金錢、權力為載體,致使精神日漸匱乏,越來越成為我們的時代病。在金錢的誘惑下,瘦肉精,地溝油,毒奶粉屢禁不止;販毒時有報道。巴菲特、蓋茨的慈善晚宴富豪們尷尬缺席,石油大亨的市場壟斷。

或許你會說,一切都是由于對物質財富的急切奢求造成的。誠然,過多追求物質享受往往以道德淪喪為代價。那么,為何人們?yōu)槿绱俗⒅刈非笪镔|的充裕,而忽視心靈境界的提升?一方面,近代以來的貧窮落后給我們留下了心理創(chuàng)傷,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已潛移默化為民族的基因;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精神世界的貧乏,而導致眼界的狹小。我們只關注肉體的存在,而忽視心靈的自由。一如佛語:肉體和欲望是一切苦難的由來,是骯臟的自我。

那么如何在這喧囂浮華中,把心安頓好?

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不去挑撥對稀有之物的欲望,就不會產(chǎn)生盜竊之心;不去炫耀引發(fā)貪欲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顏回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陶淵明隱居山野而悠然自得。

心放正了,你才能拈花一笑,自在風流。在國家不斷完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今天,于自身而言,也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不對高位之人阿諛奉承,不對落魄之人冷眼相待,我們處在人與人之間是對等關系的共同體之中,找準自己所處的最佳位置。

心放下了,快樂與幸福也就隨之而來了。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明月。謙卑地對待身邊每一位人,每一株草,每一朵飄浮在藍天的白云,不輕妒,不輕怨,靜守自己的一片凈土。

讓我們把心安頓好,知禮拋恥,擇榮棄辱;讓心靈依舊春暖花開。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六

許多年前看過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當時覺得作者的筆觸是娓娓道來,記得當時這本書也上了暢銷榜,為書中的妞妞從生到死的短短的人生傷感不已。雖然當時不曾結婚生子,但仍然能覺出作者筆下的不舍與衰傷。

推薦的這本書,是作者關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感悟,是作者自己與自己心靈的對話。本書談到了許多的思考,關于工作,關于愛情,關于生活,關于教育,等等,最后也談到了法制和民主和現(xiàn)在中國的醫(yī)患關系,城市病,可謂是面面俱到,限于篇幅,作者也不可能展開論述。也或者作者也不是有關方面的專業(yè)人士,也不可能展開論述,所以好多的問題也僅限于單純的現(xiàn)象。

本書的現(xiàn)象很多,只說幾個我印象比較深的地方,其一有句話:人只有自己經(jīng)歷是獨有的。這句話我很認同,許多的事情,只有你經(jīng)歷過了,才有更深的感覺,古人云: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書上得來的知識總是淺薄的,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還是要自己親自實踐。而自身的'經(jīng)歷,是別人只是說說得不到的。其二:心中不但要有愛和善意,而且要及時的表達,讓那個與之相關的人享受到。

書中19章關于兒童教育,我有不同的見解。文中關于教育基本是大家說的快樂教育,提到了應試教育的弊端。我認為看一件事情,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即不能脫離現(xiàn)實。現(xiàn)階段的高考基本上是最公平的了,它使大家都處在一個相對公平的起點上,而不是找關系之類的上大學。輔導班也好,培訓班也罷,都是為了應試而出來的,學些應試技巧也沒有什么壞處,畢竟是許多老師這么多年以來總結的經(jīng)驗??偙茸约喝ッ鞯暮?。

學習很多時候也是個苦差事,古人早就說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孩子年紀少,自控能力差,如果都是快樂教育,大家當然是愛玩的。所以必要的督促必需的。作為家長,切不能讓孩子只是玩,要知道,一分付出一分收獲。鋼琴家朗朗小時候也不愛練琴,也是父母逼著練的。nba的天才球員科比,也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練習上,他每天四點多就到球場上練球。天才來自勤奮。為什么要學習好?是為了以后有更多的選擇。國外的精英階層,也是給自己的孩子請家庭教師,上輔導班。他們一方面宣稱素質教育,這樣一來,廣大中下層人們聽信了,這類人從事的卡車司機,超市收銀之類員工的子女,下一代的階層如果沒有受過好的教育,一般也從事這樣的工作,而精英階層的子女,卻在上著輔導班,以后能上更好的學校,從事的也是更體面的工作。雖然工作無高低貴賤之分,但是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國外也是有學區(qū)房之類的事情,只是我們的更特殊一些,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我認為僅僅快樂教育是不夠的。同事的小孩就因為聽信快樂教育,導致現(xiàn)在上一年級跟不上班,她的感受就是該上的課外班一定要上。樹木生長都要修枝剪杈,小孩子更要家長指正,不能聽憑他們自由生長。當然,我們也不能違背孩子的天性。

百度周國平里說,他是學哲學的,學哲學肯定離不開宗教,但是我覺得他文中的關于宗教的內容有待商榷,在第九章的關于佛學的色與空的論述,我認為完全就是錯的,佛學的色與空根本不是他書中所描述的那樣,難道是他沒有涉獵佛學么?不應當啊。世界上的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所以不存在好的宗教,壞的宗教之學。佛教在現(xiàn)時的中國沒有什么影響力,但是往上再推一百年之前,佛教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佛教的寺院都是一樣的,是最早的有統(tǒng)一標識,品牌意識的,無論那個寺,建筑規(guī)整都是一樣的,譬如今天的麥當勞、肯德基,外面都是統(tǒng)一的標識,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地方都是如此,而佛教的寺早就這樣子了。僧人也有統(tǒng)一的服裝。許多方面都值得今天的企業(yè)借鑒,不一一而言。

當然我認為書中還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比如他認為國外的人比較愛做慈善,捐款什么的,國內的就不行,其實不是他想的那樣,國外的好多國家受制于稅收管理,他捐款做慈善對他來講是最好的選擇,也并不是他本意就愛如此。還有其它一些類似的事情,我覺得是受制于作者的專業(yè)水平,對于一些領域也不能都了解。

《把》這類書我統(tǒng)稱為雞湯文,雞湯文的特點就是正確的廢話。比如第22章,作者絮叨了許多,其實老祖宗早就說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雞湯文可以照見我們的心靈,但是知道怎么做和要去怎么做還不是一回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要有獨立的思考,批判的接受。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七

在無處躲藏的喧囂中,不如把心安頓好,尋一抹清歡,丟一些浮躁,享受這般安靜,如此甚好。

佛家有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身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紛雜吵亂的世界,倘若心靜如水,何來喧囂?

憶往昔,陳與義的“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的瀟灑閑適,蘇子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浪漫,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無盡豪邁,卻殊不知他們身處亂世的喧囂,有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的無限愁思。

看如今,三毛曾經(jīng)說過:“在來生,我要變成一棵樹,一半沐浴陽光,一半灑落陰涼”可見,她是一位渴望浪漫與安靜的女子。在喧囂的紅塵中,她選擇一個人,一支筆,走遍世界,尋找心中的安寧,可是,在這一世,她也曾對著這個世界極盡纏綿的說過:“在我的眼睛看過來,每一樣的很美。”

在噪音紛擾的情況下,常常會使人浮躁,其實靜下心來,一切都會變得平靜;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常常會忘記初心,其實停下腳步來,一切都會變得清晰。在周圍的喧囂中,在心中的喧囂下,做好自己,便無比安靜。

人的一生中,總會不斷尋找,不停追逐,面對喧囂,安頓好自己的心靈,便放心去追趕吧!

“不困于心,不亂于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如此,安好?!?/p>

在喧囂中享受安靜,在狂歡中仍舊澄澈,在瘋狂后仍守住本我。

泥濘,在暴雨后被沖刷掉,守住一條暴雨后的心靈之路,一如既往的干凈,哪怕在喧囂中,也可以把心靈安頓好。這樣,人生。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八

古老的銅鏡,在歲月的剝蝕下,生出淡淡的銅花,依稀可以看見鏡子里的另一個我。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久而久之也就把自己給弄丟了,似乎忘記了當初為什么要來到這個世界。其實也是沒有答案的,因為這并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這一場旅行,經(jīng)過生活的“皴擦點染”,漸漸地明晰了,卻也更加復雜。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理性的,一個是感性的。當感性的我做完某件事情的時候,理性的我就會出現(xiàn),并且給予這件事若干評價。那么,這也就是為什么人會后悔的原因。

這樣的例子自然是無法避免的?!读凶印珕枴分姓f到,“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到了《西游記》那里,也就成了孫悟空說的一番話,“蓋天地不全,這經(jīng)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應不全之奧妙也,豈人力所能與耶!”其實也就是所謂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既然不可避免,那么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盡量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走在人生這條道路上,難免要有磕磕碰碰,經(jīng)常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的足跡,也許會讓自己明白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大部分是有益于自己的。

妥協(xié)是一門藝術,是對自我否定的成長。

在《平凡的世界》中,王滿銀是個不算大的人物,但卻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究其原因,大概就是路遙先生把他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人物來刻畫,而這一發(fā)展卻和其他人物的發(fā)展有所不同。通篇閱覽作品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在路遙筆下,王滿銀的出場就讓人瞧不起,不務正業(yè),也不顧家庭,他是罐子村的代表,所以他自己也就是破罐子破摔。到了后來,成了一個投機倒把之徒,但是事情發(fā)展到結尾,他卻從賓館的一面鏡子中看見了從前的自己,于是種種過往浮現(xiàn)在鏡子里,他最終決定,回到那個遙遠的家。

王滿銀的發(fā)展,是一種自我認識,其價值也就是一種自覺意識的蘇醒,而這一種蘇醒也就是和自己的妥協(xié)。

如果說,王滿銀只是路遙先生筆下一個虛構的人物,那重耳就是一個事實了。

因為晉獻公和驪姬的原因,重耳不得不逃亡他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他性格發(fā)展的一個過程。當他淪落齊國長達七年之后,他早已沉迷在和齊姜的朝夕歡宴之中。也還是齊姜,和眾賢士策劃了重耳的出行。所以當重耳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離開齊國時,便“以戈逐子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貴國公子,在面對楚王的問題時,竟說出了“退避三舍”這樣高水平的話語。所以當重耳歸國,將渡黃河的時候,會把白璧扔到水中,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內心,從而消除子犯的疑慮。

不可否認的是,重耳身邊賢士在他這一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果自己不成長,光靠別人去叮囑,恐怕也是無濟于事的。

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說過,“上天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這樣的思想,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卻還有別樣的含義。這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蘇醒,是對人性的肯定。引申而來,便是要學會思考自己。

成長是和自己的和解,每一次眼淚落下的每一滴,都是讓自己學會用理性去看待事物,而不是靠自己的任性。

世界很大,終究會有一個位置適合自己,而這個位置只有自己可以尋找到。在不斷地否定中成長,也就越來越接近那個位置了,因為妥協(xié)也是一門藝術。

“非是不堪為器用,多因良匠未留心?!卑炎约寒敵勺约旱摹傲冀场?,善待自己。

把心安頓好讀后感篇十九

最近讀了周國平的最新隨感《把心安頓好》,先引用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作為我的開頭“我衡量一本書對于我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寫點什么?!弊x完周國平的這本最新隨感,我也很想寫點什么,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他似乎無關,他給我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合適的氣候里,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fā)芽破土了。我不但想寫,還一直沉浸在思考的王國里,這本書帶給我的思想上的不是震撼,而是大徹大悟,他啟迪我不斷地思考,反省,他使我逐漸由淺薄走向深刻,由浮躁走向寧靜,由痛苦走向幸福,由迷茫走向明朗,由狹隘走向博大。我沒把這本書讀完,就迫不及待的向我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因為它的很多觀點都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和生活。

他首先從價值觀方面來告訴我們要注重的是內在生活而不是外在的生活,他說:“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一個人把許多精力給了物質,就沒有什么閑心來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靈了?!弊x了這些內容,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命很多時候在被我們自己浪費,我們的不快樂是由于價值觀有了問題,如果我們注重內在生活,多關注我們的靈魂,我們會走出痛苦的深淵從而做一個快樂的人。物欲是社會刺激出來的,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其滿足誠然也是一種快樂,但是,與生命的快樂比,它太淺,與精神的快樂比,它太低。我們應該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把人性的品質在自己身上實現(xiàn)出來,即善良的生命、豐富的心靈、自由的頭腦、高貴的靈魂,這樣從人性意義上說,我們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那么成功就會像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一樣不期而至。其實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它又從內在生活方面告訴我們怎樣安頓自己的心靈,他說:心靈的快樂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靈足夠豐富,即使身處最單調的環(huán)境,你仍能自得其樂。如果你的心靈足夠高貴,即使遭遇最悲慘的災難,你仍能自強不息。讀了這幾句話,我如醍醐灌頂,知道了豐富自己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才是快樂的源泉和堅強的基石。

面對復雜紛擾的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該追求什么,面對沉迷網(wǎng)游和電視的學生和孩子,我們感到教育的蒼白無力,可周國平的幾句話,會讓我們豁然開朗,他說:為了抵御世間的誘惑,積極的辦法不是壓抑低級欲望,而是喚醒、發(fā)展和滿足高級欲望。人一旦品嘗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樂,面對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東西你既然已經(jīng)得到,你對那些次好的的東西也就不會特別在乎了。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力所不及的事情,每當我們努力了卻沒有成績的時候,我們就會痛苦、懊惱、或者抱怨,周國平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盡了力,結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們應該坦然的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xié),不肯妥協(xié),和自己過不去,其實是一種癡愚,是對人生的無知。懂得了這些,我們還會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痛苦嗎?誰也不想去和自己過不去,從而成為一個對人生無知的人,所以當我們再次遭遇挫折和失敗時,我們會坦然的面對,不會讓自己載到痛苦的深淵里去品嘗心酸的滋味。

他還告訴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里生活,忙也許是常態(tài),但是,常態(tài)之常,指的是經(jīng)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態(tài)禁錮,把經(jīng)常誤認作正常,心就會在忙中沉淪和迷失,警覺到常態(tài)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從容,這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幸福。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學會保持一顆從容的心,這樣我們也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關于完美,他這樣寫到:心中有完美,同時又把不完美作為人的命運承受下來,這就是哲人。生活中,追求完美的人往往由于不夠完美而痛苦,看來,這種做法是對生活的無知。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和人交往的困惑和痛苦,周國平這樣告訴我們:世上有不義的人,這是你無法改變的,為你不能支配的別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你還想一想,不義的人一定會做不義的事,只是這一件不義的事碰巧落在你的頭上罷了。你這樣想,就會超越個人恩怨的低水平,把你的遭遇當做認識人性和社會的材料,在于不義作斗爭時你的心境就會光明磊落得多。懂得了這些,你還會由于別人的誤解、無理取鬧等等而痛苦嗎?當然不會。

講到這,我想我已不用再往下講,更精彩更深刻更豐富的內容等待大家自己去閱讀,相信這本書也會給你帶來更多的領悟、感受和思考。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15084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