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匯總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2 01:25:15
2023年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匯總13篇)
時間:2023-11-02 01:25:15     小編:筆舞

教案應該根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和改進。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安排教學步驟和時間分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接下來是一些教案的模板,供大家參考使用。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一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fā)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通過教學,自主與合作能夠有機融合,為學生的真正學習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板塊式教學使教學脈絡清晰,教學語言簡潔明了,評價重視激勵性。

在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中,學生朗讀不充分,能夠在體會中熟練誦讀的同學不足80%,那么也就是課堂教學目標沒有完全實現。如果能夠采用領讀的方式,在學生初讀過程中引路,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加因為眼操鈴聲的打擾,學生和聽課教師沒有完全聽清,不明白"孟子講學"是什么意思,所以此處的目標沒有達成。可見教師還要在教育機智上多磨練自己,要能夠靈活處理突發(fā)事件。另外要準確計時,若沒有提前下課這節(jié)課的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

另外,教師的示范作用很好,應該充分發(fā)揮,與學生對讀,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如何朗讀好文言文。

總之,任何的教學策略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所以每一個設計都要考慮怎樣更有實效。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二

1、明確中考考綱關于課外文言文閱讀的考試要求。

2、掌握課外文言文基本內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

掌握課外文言文基本內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強方法指導,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

1、教師以理論指導和實例示范相結合。

2、學生以獨立思考,互助合作結合。

3、通過加強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

(一)、考點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學生自讀文段,要求拿出筆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詞、句子劃下來,準備交流。

2、點化重點的字詞,疏通文意。

3、師生交流并歸納答題方法。

(三)、實戰(zhàn)演練

1、學生自讀文段,疏通文意。

2、學生回答,老師點評引導,師生完善答案。

3、:答題時注意細審題,相同考點不同的提法。

(四)、強化訓練

人物形象分析

板書設計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三

1、 調動多種朗讀手段,了解《蒹葭》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通過對關鍵詞句的閱讀體驗,了解《蒹葭》的表現手法,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

3、 通過學習《蒹葭》,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

說明:

《蒹葭》作為《詩經》名篇對于高中學生作詩歌鑒賞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進行閱讀鑒賞之前教師要對《詩經》的表現手法有一定的介紹,在這基礎上,通過充分誦讀,對關鍵字詞的反復咀嚼,應該可以幫助學生把握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同時,調動畫面、音樂等多種因素可營造和諧美妙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中。

1、 重點:了解《蒹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現手法,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

2、 難點: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

說明:

“詩無達詁”,所以對本詩的主題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對具體語言個性化的體驗,教師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對于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學生較難把握,因此教師點撥和學生自己平時的閱讀體驗相結合來化解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資料準備: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畫面

提問:你所知道的描繪秋景的詩句。交流自己所積累的描繪秋景的詩句。從歌曲、畫面和古詩句中感受秋的氛圍,為課文的研習做好情感的鋪墊。

3、概括詩歌主題。朗讀后學生找出描寫蒹葭、白露、伊人的關鍵詞。如蒹葭:蒼蒼—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 (形態(tài))

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情景,初步感知詩歌主題。朗讀為學生把握詩歌思想內容打下基礎,并在找關鍵詞和描繪詩中情景的過程中把握本詩思想內容——。一說,愛情詩;一說,明志詩;一說,人生哲理詩。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詩無達詁”,我們可以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見”之情,“執(zhí)著追求”之意,“堅貞不渝”之志是不變的。

提示:從“興”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讀詩歌,找出起興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鑒賞,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補充,進一步體會《蒹葭》的意境。這部分的研習是本詩學習的難點,憑個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補充讓學生較全面掌握本詩的表現手法并了解到學習中互助協(xié)作的重要性。

賞析詩歌立足于詩歌的思想內容進行賞析

立足于詩歌的表現手法進行賞析學生自選角度對《蒹葭》進行賞析,小組討論,推選一部分進行全班交流。

布置作業(yè)放歌曲《在水一方》,師生共同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邊欣賞音樂,邊回顧以前學過的相關詩歌,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通過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進一步感受《蒹葭》的藝術魅力。

本詩是先秦的詩歌,對于第一次接觸《詩經》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可以以朗讀為突破口,初讀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再讀以感受詩歌的畫面美;精讀以感受賦興手法的韻味美。由讀到品,帶領學生走近《詩經》、賞析《詩經》進而學會研讀《詩經》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基本掌握了研習和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請于課后自主研習和賞析《采薇》,并完成研習報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賞析文。

附:《采薇》研習報告

一、 吟誦全詩,疏通詞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情景。

二、 詩人通過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賦、比、興手法在本詩中的具體運用:

四、 《采薇》與《蒹葭》兩詩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點?

五、 請用500字寫一篇《采薇》的賞析文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四

1、 明確中考考綱關于課外文言文閱讀的考試要求。

2、 掌握課外文言文基本內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 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

掌握課外文言文基本內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強方法指導,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

1、 教師以理論指導和實例示范相結合。

2、 學生以獨立思考,互助合作結合。

3、 通過加強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

(一)、考點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學生自讀文段,要求拿出筆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詞、句子劃下來,準備交流。

2、點化重點的字詞,疏通文意。

3、師生交流并歸納答題方法。

(三)、實戰(zhàn)演練

1、學生自讀文段,疏通文意。

2、學生回答,老師點評引導,師生完善答案。

3、:答題時注意細審題,相同考點不同的提法。

(四)、強化訓練

人物形象分析

板書設計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五

1.會寫4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到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2.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兩小兒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穿越時空去與一位古代的偉人對話,他就是孟子。誰能說說你對孟子的了解。(生舉手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學弈》。

(板書課題:學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你們知道“學弈”是干什么嗎?(學下圍棋)你們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釋)對,看注釋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在書上做記號。

2.指名讀課文,師相機正音。

3.課件出示本課易讀錯的字詞,學生齊讀。(誨、惟、鴻鵠、弓繳、弗、矣、與,強調“為”是個多音字)

4.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分小組自學,討論每句話的意思,教師點撥指導。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國下圍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誨二人弈。(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

(3)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誨。)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

1.什么原因使得兩個人學習的結果不一樣呢?

(第一個人學習時專心致志,凡是弈秋說的他都記得,比較用心;而第二個人在學習時卻三心二意,所以結果不同。)

2.請同學們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任何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充分發(fā)言,認識到不專心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五、指導背誦

1.讓學生根據課件出示的停頓提示,反復誦讀。

2.教師引導學生先將課文分層次,然后根據提示背誦。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1.教師講述一個關于孔子的小故事。

2.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讓學生展示收集到的有關孔子的資料。

3.老師出示孔子的畫像課件,并簡單介紹孔子。

孔子在你們的心目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博學的人)然而,有兩個小孩提出的問題,竟難倒了孔子呢!你們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板書課題兩小兒辯日)

二、讀通課文,掌握字詞

1.請同學試讀,要求讀準字音,若有讀不準的字,請圈出來,與同桌交流。

2.指名同學分小節(jié)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錯的語句。

3.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領悟讀法,注意每句話的停頓、語速、語氣)

4.全班放聲齊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義

1.舉日——“象”的觀照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請隨著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腦海中想象太陽的樣子。

(2)請你們回憶一下課文中的詞語,選擇兩個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太陽的樣子,一個形容早晨的太陽,一個形容中午的太陽。然后,把這兩個詞語默寫到本子上。(板書:車蓋盤盂)

(3)請大家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提示,繼續(xù)想象太陽。

師設置情境:早晨,太陽剛剛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你會有什么感覺?中午,太陽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強烈的陽光下,你的身體熱起來了,不斷地熱著,不斷地熱著,都快熱得受不了了。感覺到了嗎?那么,也像剛才那樣,從課文中找出兩個詞語,來形容你對太陽的感覺,一個形容你對早上太陽的感覺,一個形容你對中午太陽的感覺。請把這兩個詞語默寫到本子上。(板書:滄滄涼涼探湯)

(4)理解“滄滄涼涼”“探湯”

(5)齊讀詞語。

2.擇日——“理”的尋思

引導學生探究“車蓋——盤盂”“滄滄涼涼——探湯”每組詞語之間的關系。

(1)師:大家注意看,我在這兩個詞語之間畫一條線,在那兩個詞語之間也畫了一條線(板書:車蓋——盤盂滄滄涼涼——探湯)。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畫?這里有些什么名堂?學生自由舉手回答。

(2)教師引讀相關語句,指導學生讀出“一大一小,一冷一熱”的感覺。最后學生齊讀。

(3)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

3.辯日——“趣”的體驗

(1)師:一個說早上近中午遠,一個說早上遠中午近。兩小兒各說各的觀點,各說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誰也不肯善罷甘休。用書中的一個詞來說,就叫——(辯斗)

(2)理解“辯斗”(辯論,爭論)

(3)請同學們找出兩小兒“辯斗”的句子,同桌之間分好角色,然后大聲朗讀兩小兒的辯斗。(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辯斗”,教師巡視傾聽。)

(4)師提示“辯斗”語氣、神態(tài)、動作要逼真??稍谠恼Z句前創(chuàng)造性地加上“此言差矣”“非也”等反駁的言辭,還可以賦予兩小兒動作,盡量還原兩小兒激烈“辯斗”的場景。

4.決日——“知”的分享

(1)師:他們爭執(zhí)不下,就去問誰?孔子給他們怎樣判決的?(不能決也)(生回答,師板書)

(2)通過用“決”組詞的方式理解“決”在文中的意思。

(3)學生自由舉手表演“問孔子”的情景。

(4)師創(chuàng)設“解疑”情境1:那依你之見,是日始出時去人遠,還是日中時去人遠呢?請小先生不吝賜教。

5.悟日——“智”的啟迪

(1)師:這個問題,在我們看來,是一個科學常識,并不太難。但擱在兩千多年前,卻是一個難題。不但難倒了兩個愛思考、愛辯斗的小兒,也難倒了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3)師:面對兩小兒的嘲笑,孔子又會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請你寫一寫??梢杂冒自捨膩韺懀蔷陀谩翱鬃诱f”開頭;如果你對文言文感興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語氣寫,那就用“孔子曰”開頭。

四、通讀課文,領悟道理

老師小結:《兩小兒辯日》是一則生動的民間故事。采用“問答式”的對話來表現人物并闡明道理。作者將抽象的自然現象用生動具體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講述出來,讓人感受到了兩小兒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聰明機智、天真可愛的形象,也體會到了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

14.文言文二則

學弈

一人專心致志

另一人思鴻鵠將至

結果:雖與之俱學 弗若之矣

道理:做事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

兩小兒辯日

日初出日中

一兒近(大)遠(小)

另一兒遠(涼)近(熱)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學弈》一文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讀通并理解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中的兩位年輕人學習的結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導致結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由于文章內容并不難懂,學生都說得很好。

在《兩小兒辯日》一文的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解疑”的情境,極大限度地發(fā)掘了學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難的能力,創(chuàng)造了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但不足之處在于沒有讓學生多朗讀課文,今后再教授文言文時,還是會多讓學生通過朗讀感知文意。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六

研讀現代漢語語法從而了解古代漢語語法。

學生在初中階段語法知識相當薄弱,有必要詳細講述,使他們迅速理解文言文語言現象。選取初中文言課文的句子,通過學習舊知獲得新知,溫故知新。

現代漢語的詞法和句法。

任何語言的表達都有一定習慣,后人總結規(guī)律,便形成語法。文言中所謂的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對于翻譯成的現代漢語而言。

名詞886 動詞301 形容詞141 數詞1176 量詞792 代詞240

副詞397 介詞650 連詞782 助詞1644 嘆詞1225 主語1643

謂語1316 賓語87 定語298 狀語1656 補語101

年少的我一直做著美麗的夢

明確:

1、單句成分位置關系

主 狀 謂 賓

主語在謂語之前

狀語在謂語之前

賓語在謂語之后

定語在主語或賓語之前。

2、各個句子成分由什么詞充當

主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謂語:動詞,形容詞

賓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狀語:副詞,介賓短語

大于詞,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標點即為短語。

a名詞短語:以名詞為主體、中心,整體上具有名詞性,語法作用大致與名詞相同??勺髦髡Z賓語。

1、并列關系

用“和、跟、同、與、及、以及、或”連接

例如:工人農民 城市和鄉(xiāng)村、

2、偏正關系

名詞和定語組成,修飾語+中心語。定語是修飾語,名詞叫中心語。

例如:壯麗山河

3、方位短語(上下左右中東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語

例如:吃的、喝的、我們班的

5、復指短語

例如:司機老王

b動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調查研究

2、偏正式(狀語+動詞)

例如:立即動身

3、動賓式:

例如:挖地道

4、動補式

例如:變得更美麗

5、連動式

例如:開門進屋打開本講課

6、兼語式

例如:請你參加(“你” 是“請”的賓語,“參加”的主語,一兼二職,兼語

c、形容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堅韌和剛強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動

3、形補:漂亮極了

d、主謂短語

例如:春天來了

e、介賓短語

介詞加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或代詞構成。表方向,處所,時間,方式,目的,原因,對象等。一般充當狀語或補語。

例如:我們坐在高高的土堆旁邊(補語)

我們在高高的土堆旁邊坐著(狀語)

f、固定短語

包括:主要是成語

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在現代漢語中,

1、名詞能否做謂語?一般是由動詞充當。

2、名詞能否做狀語?一般是由副詞、介賓短語充當

3、形容詞動詞能否做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充當

4、不及物動詞能否帶賓語?一般是由及物動詞充當

請看例句:二月草已

請分析成分??仗帒侵^語,必由動詞充當??仗幨恰把俊?,今天看,是名詞,此處活用為動詞,發(fā)芽。

明確:處在這個位置上,得有這個詞性。語言環(huán)境決定詞性。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斷詞類活用。

2、名、形、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具備了使動、意動的條件。

3、名詞直接作狀語,翻譯為介賓短語。

4、意動用法譯為“認為······怎么樣”“以······為”“把······當作”

古代漢語實詞不豐富,句法不嚴格,分工不細,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詞性變化了,為什么?

1、名詞活用

(1)活用為動詞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墻壞

(2)活用為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活用為意動詞(意動用法)

例如:稍稍賓客其父

(4)直接作狀語

例如:操軍破,必北還

2、動詞活用

(1)用作名詞

例如:懼有伏焉

(2)活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3、形容詞活用:

(1)用作名詞

例如:采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2)用作動詞

例如:素善留候張良

(3)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

4、數詞為動詞

例如:與臣而將四矣

(1)詞性由于環(huán)境而臨時改變。因為詞在某個成分的位置上而變。詞義隨之而變。

(2)翻譯是關鍵。多讀多見就好了。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代的句子,主語可在謂語后,賓語可在謂語前,狀語可在謂語后,定語可在主語賓語后。相對今天而言,其語序十分特殊,所以稱為特殊句式。正確翻譯后可判斷特殊句式。

請出六們貴賓(佳賓)就座。四大家領導:

主 狀 謂 賓

縣委 政府 人大 政協(xié)

1、判斷句

古代漢語中,以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

現代漢語中,以判斷詞“是”作謂語。

(1)……者……也(2)者也

(3)……,……也(4)乃、為、即(5)“是”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吳廣,陽夏人也。

劉備天下梟雄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語、賓、介賓、謂、“于”

例如:蓋以(之)誘敵

必以情(處理)

(觸龍)入而徐趨

公弗許(之)

問之(于)客曰

3、賓語前置句

賓語在謂語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ǚ穸ň渲写~做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4、主謂倒裝

主語在謂語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聰明,太厲害了!

5、定語后置

定語在中心詞(名詞)后面。

例如:居廟堂之高

處在高高的廟堂上。

6、介賓短語后置

翻譯后可以發(fā)現,在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是狀語,在謂語之前。而在古代漢語中是補語,在謂語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頭扔給狼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七

1、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3課時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tài)度?當時人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詞句。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八

關于史記,以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史記》作品內容、特點、價值的掌握,鴻門宴教案鴻門宴(原創(chuàng)教案八)。

《史記》記敘歷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三千余年的歷史。

關于《史記》的價值,魯迅"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評價,道出《史記》的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

二、關于背景

簡述楚漢核相爭的歷史過程。要點:盟軍分兵兩路,相約攻秦,項羽巨鹿之戰(zhàn)消滅秦軍主力,劉邦得以先入咸陽,且有欲王關中的打算,項羽進入函谷關,接到曹無傷告密,加上范增進言,定計除劉,才有鴻門宴。

可以說,鴻門宴,是劉邦和項羽兩個陣營的一次精彩政治較量,在軍事上占有絕對實力的項羽陣營,卻在政治上輸得精光,這也暗示了劉項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結局。

三、整體把握

提問:文章的精彩之處,在什么地方?

生動鮮明人物形象,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變化。

結合研計與練習一,試著為每一段擬一個小標題。并觀察矛盾的起伏,事態(tài)的緩急與情節(jié)的變化。

通過這個折線圖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節(jié)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這樣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得以體現。

文章體現了兩個陣營的較量,塑造了兩組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列出來,試看其中的微妙關系。(引導思考)

項羽陣營:項羽范增項莊項伯

劉邦陣營:劉邦張良樊噲曹無傷

對應關系:主帥智囊武將叛徒

這兩組人物構成了兩個團隊,無疑作者既展現了個人的性格與能力,也展現了整個團隊的合作精神。這無疑貫穿了一種對比關系。

四、講解課文

在講解課文中,以故事的情節(jié)變化(除劉與保劉的矛盾矛盾轉化)為線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內涵。

定計(矛盾陡起)

引導總結:項羽聽到曹無傷的報告,立刻"大怒",并沒有深思熟慮,是一時意氣用事,覺得劉邦"可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觸碰了他"自大"底線。

范增則是將劉邦入關前后的表現做了對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結論,除劉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覺得劉邦"可怕",教案《鴻門宴教案鴻門宴(原創(chuàng)教案八)》。不除會養(yǎng)虎為患。

問:通過對比,能看出項羽的性格特點嗎?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遠見。

泄密(尖銳的矛盾出現轉機)

問:你怎么認識項伯這個人?

引導回答:大敵當前,私見張良,為私交而泄機密,組織紀律性差;與劉邦結為親家,因公廢私,無原則和立場,做了掣肘之舉,也反應了項羽團隊的不團結。

問:在大難臨頭之時,足見劉邦本色。劉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種個性?

引導總結:

虛心納諫,配合默契。(對張良兩句"為之奈何",積極配合張良討好項伯)

世故圓滑,善于逢迎。(如道出"鯫生之說""吾得兄事之""結為婚姻""不敢背德")

問:項羽聽了項伯為親家說的一番美言,項王許諾,從這一"諾"中,你能看出什么?

引導總結:呼就前文,足見項羽的"除劉"之計只是一時之氣,并無成熟遠見。

伏筆下文,項羽已冰釋前嫌,范增仍老謀深算,暗示認識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敗。

看出項羽頭腦簡單,自大淺薄,耳根軟,無主見。

宴飲(矛盾激化)

問:從劉項鴻門一見的對話中,即見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么端倪?

劉邦:回憶舊情,居下討好,轉移矛盾。足見其圓滑世故。

項羽:一言泄密,送上曹無傷,足見其胸無城府,簡單幼稚。

問:留飲之時的座位安排,能看出點什么政治表情?

指導:按照古代禮儀,君臣相對,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相對時,長者東向(面向東),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時,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見,劉邦居于項羽、范增之下,顯示了力量上的懸殊對比,以及項羽的自大心理。

問:舉玦,舞劍,是范增的兩次努力,但除劉計劃均告失敗,分析,根本原因在哪里?

闖帳(故事的高潮)

引導分析:這一段當中,主角是樊噲,樊噲是劉邦的武將,也是劉邦的連襟兄弟。司馬遷不吝筆墨,從不同角度(描寫角度)刻劃了樊噲的形象,試著分析,挖掘這個人物形象的內涵。

分析總結:

語言:"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動作:"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立而飲之","撥劍切而啖之",盡顯威猛英武。

神態(tài):"瞋目項王,發(fā)盡上指,目眥盡裂。"威不可犯。

間接描寫:項王的欣賞,項王被怒斥后的"未有以應",都說明樊噲的勇猛可愛,有膽有識。

問:樊噲這個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襯托了劉邦,給劉邦這個團隊的團結合作,及個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謝(合并處理)

問:這是故事的結局,劉邦的脫身,是機智而從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實現的?

總結:張良留謝,樊噲護送,獨騎間行,合理安排時間。足見其團隊的團結合作,襯托出劉邦的善于用人。

問:面對張良的獻禮,范增與項羽的表現大不一樣,這又說明什么?

項羽麻木不仁,因為他迷信武力,認為劉邦不足為患;而范增則是氣極敗壞,認為放虎歸山,貽害無窮,也為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而懊惱。五、處理課后研討與練習及導學案內容。

歷史上的今天: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九

學習要點:

掌握“之”“而”“以”虛詞的用法

學習過程

20xx年的《考試大綱》明確有15個:

而、何、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則、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上下文中確定某個虛詞的具體意義和作用。復習文言虛詞,一般不要求同學死記硬背虛詞的義項。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2、輟耕之隴上。

3、奉之彌繁。

4、侵之愈急。

5、子孫視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7、汝識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5、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16、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17、頃之,煙炎張?zhí)臁?/p>

18、蚓無爪牙之利。

19、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20、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晉,何厭之有。

規(guī)律總結

課堂訓練

判斷“之”在文中的`意義。

一僧欲1之南海,詢于唐僧,唐僧不2之應。久3之,此僧以簞食瓢飲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難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撓,實可欽佩。然汝8之言亦過矣,君將驕而笑9之乎?”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1、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3、圖窮而匕見

4、余聞而愈悲

5、莊宗受而藏之

6、溫故而知新

7、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10、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14、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15、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18、徐而察之

19、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

20、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兒醒,大啼

規(guī)律總結

課堂訓練

判斷“而”在文段中的意義。

兵者,危道也。須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則,何以勝?故馮婉貞曰:“諸君2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氏雖小,然青,取之于藍3而青于藍,更勝其父。婉貞博學4而日參省乎己,非只效書生終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敵之大捷。非7而所謂小女子也,乃巾幗英杰8而。

解釋各句中“以”的意義以及用法。

典型例題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自以壽不得長

3、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4、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5、忠不必用矣,賢不必以6、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7、宮之奇以其族行8、農民以鬻子者

9、無以,則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賂者以賂者喪1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15、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16、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17、請其矢,盛以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19、余船以次進20、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國守代

23、以資政殿學士行2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27、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榮29、作《師說》以貽之

30、舉以予人,如棄草芥31、背晉以歸梁

32、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規(guī)律總結

課堂訓練

判斷“以”在文中的意義。

暢游書海8以極夫天地之樂,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棄之也,豈10以一冕之故而棄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長享逸樂。

吾雖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師,然終未13以權貴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賢不見用,忠不見15以”之嘆。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十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4.鑒賞本文運用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以及下定義、舉例子、引用等論證方法。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賞析,點撥討論;強化背誦,知識鞏固。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點實詞如“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大家對文言文的語感;了解關于韓愈的基本文學常識。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進作者。

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三、出示自讀指導(一)。

請慢慢地朗讀課文,如有生字詞,可向同學請教,也可舉手向老師提出,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正確的朗讀。

四、強調誦讀指導。

1、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五、出示自讀指導(二)。

仔細默讀課文第一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討論或做上記號,五分鐘后,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一起來解決。

六、詞句疏通。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讀指導(三)。

思考:學完這段文字,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師的必要性。

2、老師的定義。

3、擇師的標準。

八、出示自讀指導(四)。

仔細默讀課文第三、第四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難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舉手問老師,五分鐘后,我們把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疏通文句: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九、出示自讀指導(五)。

同桌互相討論第三、第四兩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對待“從師”這個問題的?

2、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課堂訓練。

請拿出作業(yè)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題目,下課后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師的定義是————————————。

2、擇師的標準是————————————。

二、解釋下列藍色字體的詞語并翻譯劃線的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十一

1.知識與能力:歸納、整理并檢測本文出現的文言現象,提升古文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認識燭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通過誦讀、因聲求氣,體會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1、準確流利、符合人物性格與處境的文言文誦讀;

2、對燭之武說辭藝術性的鑒賞。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曹操有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無論社會、命運對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份光與熱。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讓我們繼續(xù)學習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

二、檢測文言知識 ppt2-3

三、回顧文本、梳理結構 (板書)

四、鑒賞說辭

明確:以退為進、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巧施離間。

善于利用矛盾(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善于分析利弊(為對方著想,誠懇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講求語言藝術(敬辭、反問句、判斷句)。

附板書:

燭 秦晉圍鄭

之 以退為進

深明大義 武 臨危受命 曉之以弊

能言善辯 退 誘之以利

秦 說退秦師 巧施離間

晉師撤離

小結:孔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秦國參戰(zhàn)無非也是利益所趨。燭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仿佛置身鄭國之外,處處為秦國著想,放低姿態(tài)、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深入,句句在理,聲聲入耳,直抵秦伯內心深處。

五、因聲求氣

如此一段精妙絕倫的說辭,希望大家自由朗讀,深入其中,讀出興味。

2-3生讀,互評。師相機指點。師范讀,再齊讀。

小結: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聲”,才能把握其內在之“氣”。因聲求氣,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過學習,你覺得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由說辭——能言善辯;

由牢騷(不僅無損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豐滿、有血有肉)、臨危受命——深明大義。(板書)

2、再來看看歷史上對他的記載ppt5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叭恕薄笆埂倍肿尃T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燭之武“須眉盡白,佝僂其身,蹣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無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生暢所欲言)

小結:其貌不揚、懷才不遇的燭之武卻是這樣一位深明大義、能言善辯的人。散落在各種史書里的記載也豐滿了人物形象,讓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公正地認識真正的燭之武。

七、結束語: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那些鮮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們心頭。像燭之武這樣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勉勵自己吧!

八、作業(yè)布置:課本96頁1-3中相關內容。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十二

1.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知道為什么叫文言文嗎?

2.通過對比“口頭語言:吃飯了嗎?”與“書面語言:飯否?”引發(fā)興趣

1.自讀課文,讀準句讀。

2.提出預習中的問題。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1.小組選一篇有感情朗讀。

2.解釋每句話的含義。

1.這位老師叫什么名字?弈,秋。

2.介紹“孟子”,解釋重點字:惟、繳、俱、弗、若、非然(搶答闖關,會的同學自主站起來回答)

3.抓住“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領悟道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理解。

1.試著背誦課文。

2.小組互相檢查。

在本節(jié)課中,我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用搶答的'方式解釋重點字。孩子們意興盎然,積極搶答,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記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釋。

文言文偏義復詞教案篇十三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3、通過本文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了解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和方法。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ppt

兩課時

一、導入:

在高中階段,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對學習所應持的態(tài)度和方法,相信同學們也都了解很多。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人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對學習所應持有的態(tài)度及方法進行了闡述,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荀子,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感知他的觀點。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強調“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討:

明確:“學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這里是兩個詞,“可”即相當于今天所講的“可以、能夠”,“以”僅作為起舒緩作用的語氣助詞。

2、那么,作者是如何來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課文大家都預先翻譯過了,下面同學們可以把這一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坝凇保航樵~,第一個相當于“從”;第二個相當于“比”。

木直中繩。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為輪?!拜姟蓖盁А?,通假字。這也是一個省略句,“以為”中省略了賓語“之”。

雖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判斷句的標志。

金就礪則利?!敖稹?,古今異義詞。這里指“金屬做成的刀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叭铡泵鳡?,每天、每日?!昂酢蓖坝凇保喈斢凇皩Α?。介賓短語后置句?!岸边B詞,表并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已?!爸蓖爸恰?,“而”連詞,表遞進。

明確:比喻論證。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

總結:知明而行無過矣。

四、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來感學習后兩段的內容。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課文的后兩段。

二、文本研析:

1、還是按照上節(jié)課的程序,同學們首先將第二段自己在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吾嘗終日而思矣?!岸笔潜硎拘揎椀倪B詞。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爸毕喈斢诮Y構助詞“的”。

“所學”是“所字結構”,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登高而招?!岸北硇揎椀倪B詞。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岸北硎巨D折的連詞。

非利足也?!袄睘槭箘咏Y構,“使……銳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凹佟保航柚??!八泵鲃?,游泳。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50019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