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的寫作要求結合實際、具體和有針對性,能夠給讀者以啟示和思考。為了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心得體會,我們需要先進行思考和總結。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靈感和指導。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份收獲的背后,必是辛勤的耕耘。《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最難學的一門,但我們不能談其色變,因為那是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知識遺產(chǎn)。透過她,我們可以去感受先人的愛憎,可以去領悟哲人的思想,還可以去欣賞遠古的風光……就讓我們的思古幽情去穿越一次時空吧,這何尚不是一件幸事呢。
一、學習《古代漢語》的特點
古代漢語是一種定型化的語言,沿用了兩千多年,諸子散文,兩漢辭賦,歷史著作,唐宋古文……這些都在它的范疇之內。毫無疑問,這種語言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里使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書面語形式。在我看來,其特點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言簡意賅。綜觀我國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寫成,而當中許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簡約精煉著稱,如《詩經(jīng)》、《史記》。只需作簡單的分析,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其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雙音節(jié)詞和多音節(jié)詞則比較少;二是古代漢語中多省略。主語、賓語、謂語和介詞省略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之歷代名家多注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便構成了其嚴密簡潔的風格。
(二)持久不變。以文言為主體書面語的古代漢語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們世代相傳,代代沿用。語言成分基本未變。諸如先秦時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語言三要素中最活潑的詞匯,也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在口語的傳遞過程中,有些詞的古義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漢語里卻依舊使用。盡管后人也模仿,但當中難免會滲入些許其時的口語,從而給語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匯、語法方面還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構。普遍認為,口語是書面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兩者同影響共促進,關系十分密切。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后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jīng)”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xiàn)象。
(四)久遠深奧。時間的久遠,導致了口語與這種語言的漸行漸遠,從而也益發(fā)艱澀難懂。生僻的詞語,拗口的句子,加之陌生的典籍制度……這些都多少給學習者帶來了難題,給他們在學習中添了不少困難。
二、學習《古代漢語》的重要意義
(一)學習古代漢語,打好古文功底,這不僅是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要求,而且,古漢語知識是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只有扎實、深入地掌握它,才能為日后的深造、將來的工作創(chuàng)建良好的條件。文、史、哲諸學科涵蓋文學、歷史、哲學、思想等諸多方面,這些無一不與歷史掛鉤,而要了解我國的相關情況,必然要讀取古書古文,這些都不言而喻。而即便是自然科學,如建筑、醫(yī)學、數(shù)學、天文、歷法、地學等,無一不與它有關。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列舉了中國在一百多個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并認為有許多古老的發(fā)明都源于中國,而所有這些都在我國古代的文物、典籍中得到印證。
(二)離開古代漢語,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句話對于中文系的學生來說,是感覺深刻的。比較文言和白話,我們都知道,文言是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而白話總共還不到120xx年,這是多么鮮明的對照啊。因此,我們可以說,純粹、典雅的漢語語感,其根源就在于文言。文言是白話的奠基石。上個世紀前期,我國文壇“星光”璀璨,大師輩出,如魯迅、胡適、林語堂、梁實秋、聞一多、老舍、巴金等,都堪稱楷模,他們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們光華四射,文采灼灼,他們風流儒雅,氣質非凡,與其說他們是提倡白話文的文學大師,不如稱其為熟諳文言的先賢圣人??蓵r光驟轉,到了該世紀后期中國文壇卻“風流盡去”,“黯然失色”,再也沒有大師群體涌現(xiàn),即便是僅有的幾為大師,卻也是前期出生的,留給我們的,也只有無盡的哀思。積攢了千年的瑰寶,頃刻間就被全盤否定了,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掌握古代優(yōu)秀文化,提高道德修養(yǎng),堅定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偉人毛澤東說過:“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8頁)理所當然地,要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就必須學好古代漢語,因為作為古代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了解這些文化,必須具備閱讀古代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們只有學好古代漢語,才能了解我國古代的優(yōu)秀文化,認識我們民族的過去,并進一部展望美好的將來。
(四)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加強同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的聯(lián)系,增進思想文化的溝通,為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與促進國家做出貢獻。這是毋須置疑的。據(jù)悉,此前曾有報道稱,教育部門和專家正在設想,把一些常用字回歸繁體形式,滲入中小學基礎教育之中,這也算是重視古代漢語教學的一種體現(xiàn)吧。
三、學習〈古代漢語〉的方法
鑒于《古代漢語》的難學性,下面我就班門弄斧,說說我的《古代漢語》的學習經(jīng)驗。
(一)我們都知道,人們做某件事,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為了完成任務,二是對該事情感興趣。由此,我們不難清楚,前者是被動的,故而態(tài)度是消極的,所以對其結果僅滿足于完成任務,達到要求;而后者則相反,因為他感興趣,所以首先表現(xiàn)在態(tài)度上的是主動投入、熱情參與,理所當然的,對于結果,他們則期待著“更上一層樓”。經(jīng)過對比,我們毫不諱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古漢語學習也是如此。因此,學習者一定要多方面的激發(fā)自己的學習興趣。
(二) 初接觸《古代漢語》,要首過繁體關。當遇到不認識的字的時候,先標出來,再查《古代漢語詞典》。一定要弄懂字的意思,才可能更好的理解課文。由點到面的學習。
(四)在讀課文中,有很多精讀的部分,必須要求理解,可因為時間有限,又不能一點一點地慢慢理解,所以我從網(wǎng)絡里查了很多資料“速食”。比如從百度上搜“逍遙游”,就會出現(xiàn)很多相關信息。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只看譯文,然后結合譯文再看課本上的解釋,有與網(wǎng)絡上不同的觀點,再仔細體味一下,用自己的思想來作自己認為更合理的解釋,切忌照本宣科。
(五) 語法部分也要認真研讀。尤其是對不懂的部分認真研讀。不懂裝懂永遠飯桶。只要下苦心讀了,一定會懂。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二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是一門專門研究古漢語的學科。在這門課程中,我學習了古代漢語的發(fā)展歷程、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學術成果等內容。通過學習,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漢語學科的魅力和重要性。以下是我對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的心得體會。
首先,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使我對古代漢語的發(fā)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過課程,我了解到古代漢語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而古代漢語的基本形態(tài)則在漢朝時期形成并逐漸發(fā)展成穩(wěn)定的古漢語。這讓我對古代漢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也對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帶領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術世界。在課堂上,老師介紹了古代漢語學界的各種研究方法和技巧,如文獻查閱、文字??焙驼Z言分析等,讓我了解到古代漢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學科,更是一門涉及歷史、文化、哲學等多個領域的綜合學科。這使我對古代漢語學科有了更加全面和嚴謹?shù)恼J識,也為我今后的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還使我領略了古代漢語學科的發(fā)展前景和應用價值。作為一門文化學科,古代漢語學科在當今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對古代漢語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揭示中原古文明的卓越貢獻,為傳承和發(fā)展中國文化做出積極貢獻。此外,古代漢語學科在教育、翻譯、文化交流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還讓我更加重視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在這門課程中,老師強調了學習的主體性,鼓勵我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深刻認識到,古代漢語學科要求學生具備全面的學科素養(yǎng)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要求學生具備強烈的專業(yè)熱情和持續(xù)的學習動力。只有自覺鍛煉自己的語言文字能力和研究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才能在古代漢語學科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綜上所述,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是一門充滿魅力和挑戰(zhàn)的學科。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對古代漢語的發(fā)展、學科特點和學術應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對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在以后的學習和研究中,我將更加努力地學習,深入探索古代漢語學科的秘密,為研究和傳承中華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三
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只能依據(jù)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古代書面語的情況怎樣呢?請看下面兩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jīng)》孔子徒弟,姓曾名參,根前奉侍來??鬃诱f:“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緊要的道理。以這個勾當順治天下有(蒙古語助詞,相當于”啊“)。百姓每(們)自然和順有。上下人無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來說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著(呢)?”孔子說:“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當先以這孝道里生出來?!薄炘剖缎⒔?jīng)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孝經(jīng)》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貫云石解釋《孝經(jīng)》的“白話講章”。
當時元代皇帝讀不懂《孝經(jīng)》,便由精通漢文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作解釋,寫下來便成了一篇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梢姡糯鷿h語的書面語還有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tǒng)。古代漢語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話,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和口語的關系怎樣呢?文言文最初與口語較為接近,后來同口語逐漸脫節(jié),并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詞匯,語法系統(tǒng)??谡Z在不斷發(fā)展變化,而文言則處于相對凝固的狀態(tài),但它又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秦漢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經(jīng)典作品進行寫作時,他們不能不受當時口語和民間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斷給文言增加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也有所發(fā)展和變化。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經(jīng)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范例。直到“五四”運動,文言文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被現(xiàn)代白話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分界限。
為什么古代漢語研究的對象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散文,而不是古白話呢?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文言文擔負了記錄、傳播、積累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曾使用這種語言,并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chǎn),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從殷周到清末,文言盡管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匯、結構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創(chuàng)作了許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讀懂先秦兩漢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讀懂其后大多數(shù)文言文,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
什么是古白話呢?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于區(qū)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古白話上承古代漢語,下接現(xiàn)代漢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話弄清楚,那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了全面的認識。因此,研究古代漢語也應該重視對古白話的研究。但古白話與文言文比較而言,它畢竟離現(xiàn)代漢語近一些,總體難度小一些,況且古白話使用范圍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學作品,可以不作為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點。前人是怎樣研究古漢語并有些什么貢獻呢?古漢語從它產(chǎn)生開始,就有人對它進行研究,但真正作為一問學問,還是從開始的。我國傳統(tǒng)語文學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tǒng)稱為“小學”。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根據(jù)王力先生的說法,從漢代至清代,古漢語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漢初到東晉末,是語義研究階段,即偏重文字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術,提倡讀經(jīng),每一個儒生都要求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自然對語義的研究就比較重視,其代表作品是《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這一時期,為了讀經(jīng)的需要,還出現(xiàn)了許多經(jīng)學大師,最著名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他對《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所作的注,對后世也有巨大影響。從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韻研究階段。南北朝以后,詩律學興起,于是研究韻律和節(jié)奏成了當時的“熱門”。南朝沈約著《四聲譜》,說明當時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漢語里有四聲并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律的實踐上。這一時期,韻書已開始出現(xiàn),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它在漢語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根據(jù)《切韻》語音系統(tǒng),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從十三世紀開始,音韻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話語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創(chuàng)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清初到太平天國)是漢語研究的全面發(fā)展階段,也是最有成績的階段,清統(tǒng)治者嚴厲鉗制思想,一般學者被迫離開現(xiàn)實而從事古書的整理與考證,漢語的古音和古義研究在這一時期有很多發(fā)明?!墩f文》之學,此時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駿聲是最著名的《說文》四大家;高郵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雖不以《說文》名家,其成就卻在《說文》四家之上;此時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研究,獲得了空前發(fā)展,顧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廣森、王念孫、江有浩、章炳麟、黃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為主的古文字學也開始也新局面。吳大、孫詔讓、羅振、王國維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編纂也有很大進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統(tǒng)籍纂詁》等均是集大成的辭書。語法作為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一門新興學問,此時也有了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馬建忠的《馬氏文通》首先創(chuàng)立了一些語法術語并分別了詞類,成為漢語語法學的奠基人。
綜觀我國傳統(tǒng)的古漢語研究,內容相當豐富,成就也很顯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幾百種,漢語研究的專著,積累了許多經(jīng)驗,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chǎn)。盡管如此,我國傳統(tǒng)的漢語研究基本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發(fā)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歷來“小學”總是經(jīng)學的附庸,基本上以經(jīng)字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輕今、重通語輕方言、書面語輕口語的現(xiàn)象,這就必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國后,王力先生在大學中文課程中首倡開設《古代漢語》課程,從此,全國各高校相繼響應,并成立了全國性的有關漢語研究的學會和專門研究機構。在古漢語研究領域,人才輩出,著作如林。這一切都給我們古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于一般實學者來說,怎樣學習才能費力較少,而收獲較大呢?學習古漢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這時主要指文言文)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古奧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要說“訣竅”和“捷徑”,很好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避免走彎路,并充分利用現(xiàn)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那么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還是可能的。
因為學習古代漢語,目的是為了讀古書,文選是古書的舉例,是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各種古漢語知識的綜合體現(xiàn)。不讀文選,不僅知識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難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弊鳛槲膶W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著重領會這幾句描寫了怎樣的情境,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情趣、愛好和態(tài)度等,作為古漢語材料,則要求切實弄懂“鼓”、“瑟”、“?!?、“鏗”、“爾”、“舍”、“而”、“作”這些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如不切實弄懂,就沒有達到古漢語學習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讀,不能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如前例,按古漢語的學習要求,應該懂得,“鼓”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但不能作“敲打”解,而應作“彈奏”解,因為“瑟”不同“鼓”,是一種撥弦樂器,“?!蓖跋 保@里不能解釋為“稀少”,而是指瑟的聲音漸漸減慢減弱,接近尾聲?!盃枴笔侵~,用在象聲詞“鏗”的后面,開竅推瑟發(fā)出的聲音。象聲詞或形容詞后加“爾”或“然”都是同一種構詞方法?!白鳌币话阕鳌皠谧鳌苯?,這里用的是本義,作“起來”解,即“起身”。
“而”是連詞,連接“舍瑟”和“作”兩個動作,但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偏正關系。讀文選就應該這樣一字一句,細細比較推敲。當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點有一般,但必須有這樣認真仔細的態(tài)度。還要注意常用詞和特殊句式。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對于這段話中的“晉侯”、“秦伯”、“鄭”、“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國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晉侯秦伯圍鄭”這樣的句式古今也一樣,不必多花力氣。面對于“以”、“其”、“于”、“貳”、“軍”這些常用詞的意義或用法則必須掌握,對于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無禮于……”、“貳于……”這樣的句式,也應該注意比較、分析。“無禮于……”或“貳于……”句式雖然相似,但表達的意義則不完全相同?!盁o禮于晉”是指對晉國無禮,“貳于楚”則不是對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晉好,實際上向著楚。要熟讀成誦。古漢語在用詞造句等許多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詞匯,句式和修飾手法,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時代的書面語。
要真正熟悉古漢語,掌握古漢語的微妙差別,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讀熟,有些片斷要能夠背誦。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讀起來瑯瑯上口,爛熟于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guī)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也就“看來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肮し蜃允熘谐觥?。
學習古漢語,在重視讀文選的同時,還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把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知識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古漢語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可能也不應該像古人那樣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書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經(jīng)驗去摸索、體會。這樣做花力費時太多。何況今天我們還有許多有利條件,因為前人已花了許多精力,為我們整理出有關古漢語的規(guī)律知識。古漢語知識涉及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筑料,要能讀懂古書,至少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
所謂常用詞,是指那些古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頻率很低的詞。所謂“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弄懂并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特別是那些細微差別。《史記。
項羽本紀》:“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使者,皆斬之?!蔽覀冎姥蚴呛軠伛Z的,怎么說“狠如羊”呢?原來古代“狠”是“不聽從”的意思。羊有時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漢書?;艄鈧鳌罚骸肮馀c左將軍(上官桀)結婚相親”。初學者指出疑問,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為左將軍,自然也是男的,說二人“結婚”,不可理解。其實古代結為夫妻的雙方,女方的親屬可稱為“婿”,男方的親屬可稱為“姻”,這里指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桀的兒子做妻子,雙方成了親“家”。可見應該從古今比較之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guī)律(如之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
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如《史記。扁鵲傳》:“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边@句話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律去理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吧廊恕奔幢怡o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吧廊恕奔幢怡o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四
對古代漢語的認識,是在學校的歷史課上,對我們這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了濃厚的興趣,了解了我們的博大精的文化。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代漢語學習
心得體會
,歡迎大家閱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份收獲的背后,必是辛勤的耕耘?!豆糯鷿h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最難學的一門,但我們不能談其色變,因為那是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知識遺產(chǎn)。透過她,我們可以去感受先人的愛憎,可以去領悟哲人的思想,還可以去欣賞遠古的風光……就讓我們的思古幽情去穿越一次時空吧,這何尚不是一件幸事呢。
一、學習《古代漢語》的特點
古代漢語是一種定型化的語言,沿用了兩千多年,諸子
散文
,兩漢辭賦,歷史著作,唐宋古文……這些都在它的范疇之內。毫無疑問,這種語言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里使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書面語形式。在我看來,其特點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言簡意賅。綜觀我國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寫成,而當中許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簡約精煉著稱,如《詩經(jīng)》、《史記》。只需作簡單的分析,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其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雙音節(jié)詞和多音節(jié)詞則比較少;二是古代漢語中多省略。主語、賓語、謂語和介詞省略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之歷代名家多注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便構成了其嚴密簡潔的風格。
(二)持久不變。以文言為主體書面語的古代漢語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們世代相傳,代代沿用。語言成分基本未變。諸如先秦時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語言三要素中最活潑的詞匯,也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在口語的傳遞過程中,有些詞的古義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漢語里卻依舊使用。盡管后人也模仿,但當中難免會滲入些許其時的口語,從而給語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匯、語法方面還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構。普遍認為,口語是書面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兩者同影響共促進,關系十分密切。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后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jīng)”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xiàn)象。
(四)久遠深奧。時間的久遠,導致了口語與這種語言的漸行漸遠,從而也益發(fā)艱澀難懂。生僻的詞語,拗口的句子,加之陌生的典籍制度……這些都多少給學習者帶來了難題,給他們在學習中添了不少困難。
二、學習《古代漢語》的重要意義
(一)學習古代漢語,打好古文功底,這不僅是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要求,而且,古漢語知識是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只有扎實、深入地掌握它,才能為日后的深造、將來的工作創(chuàng)建良好的條件。文、史、哲諸學科涵蓋文學、歷史、哲學、思想等諸多方面,這些無一不與歷史掛鉤,而要了解我國的相關情況,必然要讀取古書古文,這些都不言而喻。而即便是自然科學,如建筑、醫(yī)學、數(shù)學、天文、歷法、地學等,無一不與它有關。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列舉了中國在一百多個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并認為有許多古老的發(fā)明都源于中國,而所有這些都在我國古代的文物、典籍中得到印證。
(二)離開古代漢語,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句話對于中文系的學生來說,是感覺深刻的。比較文言和白話,我們都知道,文言是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而白話總共還不到120xx年,這是多么鮮明的對照啊。因此,我們可以說,純粹、典雅的漢語語感,其根源就在于文言。文言是白話的奠基石。上個世紀前期,我國文壇“星光”璀璨,大師輩出,如魯迅、胡適、林語堂、梁實秋、聞一多、老舍、巴金等,都堪稱楷模,他們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們光華四射,文采灼灼,他們風流儒雅,氣質非凡,與其說他們是提倡白話文的文學大師,不如稱其為熟諳文言的先賢圣人??蓵r光驟轉,到了該世紀后期中國文壇卻“風流盡去”,“黯然失色”,再也沒有大師群體涌現(xiàn),即便是僅有的幾為大師,卻也是前期出生的,留給我們的,也只有無盡的哀思。積攢了千年的瑰寶,頃刻間就被全盤否定了,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掌握古代優(yōu)秀文化,提高道德修養(yǎng),堅定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偉人毛澤東說過:“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8頁)理所當然地,要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就必須學好古代漢語,因為作為古代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了解這些文化,必須具備閱讀古代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們只有學好古代漢語,才能了解我國古代的優(yōu)秀文化,認識我們民族的過去,并進一部展望美好的將來。
(四)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加強同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的聯(lián)系,增進思想文化的溝通,為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與促進國家做出貢獻。這是毋須置疑的。據(jù)悉,此前曾有報道稱,教育部門和專家正在設想,把一些常用字回歸繁體形式,滲入中小學基礎教育之中,這也算是重視古代漢語教學的一種體現(xiàn)吧。
三、學習〈古代漢語〉的方法
鑒于《古代漢語》的難學性,下面我就班門弄斧,說說我的《古代漢語》的學習經(jīng)驗。
(一)我們都知道,人們做某件事,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為了完成任務,二是對該事情感興趣。由此,我們不難清楚,前者是被動的,故而態(tài)度是消極的,所以對其結果僅滿足于完成任務,達到要求;而后者則相反,因為他感興趣,所以首先表現(xiàn)在態(tài)度上的是主動投入、熱情參與,理所當然的,對于結果,他們則期待著“更上一層樓”。經(jīng)過對比,我們毫不諱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古漢語學習也是如此。因此,學習者一定要多方面的激發(fā)自己的學習興趣。
(二) 初接觸《古代漢語》,要首過繁體關。當遇到不認識的字的時候,先標出來,再查《古代漢語詞典》。一定要弄懂字的意思,才可能更好的理解課文。由點到面的學習。
(四)在讀課文中,有很多精讀的部分,必須要求理解,可因為時間有限,又不能一點一點地慢慢理解,所以我從網(wǎng)絡里查了很多資料“速食”。比如從百度上搜“逍遙游”,就會出現(xiàn)很多相關信息。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只看譯文,然后結合譯文再看課本上的解釋,有與網(wǎng)絡上不同的觀點,再仔細體味一下,用自己的思想來作自己認為更合理的解釋,切忌照本宣科。
(五) 語法部分也要認真研讀。尤其是對不懂的部分認真研讀。不懂裝懂永遠飯桶。只要下苦心讀了,一定會懂。
什么是古代漢語?
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只能依據(jù)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古代書面語的情況怎樣呢?請看下面兩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弊釉唬骸胺蛐⒌轮疽?,教之所由生也?!?《孝經(jīng)》孔子徒弟,姓曾名參,根前奉侍來。孔子說:“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緊要的道理。以這個勾當順治天下有(蒙古語助詞,相當于”啊“)。百姓每(們)自然和順有。上下人無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來說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著(呢)?”孔子說:“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當先以這孝道里生出來?!薄炘剖缎⒔?jīng)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孝經(jīng)》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貫云石解釋《孝經(jīng)》的“白話講章”。
當時元代皇帝讀不懂《孝經(jīng)》,便由精通漢文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作解釋,寫下來便成了一篇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梢?,古代漢語的書面語還有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tǒng)。古代漢語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話,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和口語的關系怎樣呢?文言文最初與口語較為接近,后來同口語逐漸脫節(jié),并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詞匯,語法系統(tǒng)??谡Z在不斷發(fā)展變化,而文言則處于相對凝固的狀態(tài),但它又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秦漢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經(jīng)典作品進行寫作時,他們不能不受當時口語和民間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斷給文言增加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也有所發(fā)展和變化。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經(jīng)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范例。直到“五四”運動,文言文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被現(xiàn)代白話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分界限。
為什么古代漢語研究的對象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散文,而不是古白話呢?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文言文擔負了記錄、傳播、積累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曾使用這種語言,并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chǎn),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從殷周到清末,文言盡管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匯、結構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創(chuàng)作了許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讀懂先秦兩漢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讀懂其后大多數(shù)文言文,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
什么是古白話呢?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于區(qū)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古白話上承古代漢語,下接現(xiàn)代漢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話弄清楚,那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了全面的認識。因此,研究古代漢語也應該重視對古白話的研究。但古白話與文言文比較而言,它畢竟離現(xiàn)代漢語近一些,總體難度小一些,況且古白話使用范圍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學作品,可以不作為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點。前人是怎樣研究古漢語并有些什么貢獻呢?古漢語從它產(chǎn)生開始,就有人對它進行研究,但真正作為一問學問,還是從開始的。我國傳統(tǒng)語文學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tǒng)稱為“小學”。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根據(jù)王力先生的說法,從漢代至清代,古漢語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漢初到東晉末,是語義研究階段,即偏重文字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術,提倡讀經(jīng),每一個儒生都要求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自然對語義的研究就比較重視,其代表作品是《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這一時期,為了讀經(jīng)的需要,還出現(xiàn)了許多經(jīng)學大師,最著名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他對《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所作的注,對后世也有巨大影響。從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韻研究階段。南北朝以后,詩律學興起,于是研究韻律和節(jié)奏成了當時的“熱門”。南朝沈約著《四聲譜》,說明當時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漢語里有四聲并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律的實踐上。這一時期,韻書已開始出現(xiàn),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它在漢語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根據(jù)《切韻》語音系統(tǒng),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從十三世紀開始,音韻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話語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創(chuàng)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清初到太平天國)是漢語研究的全面發(fā)展階段,也是最有成績的階段,清統(tǒng)治者嚴厲鉗制思想,一般學者被迫離開現(xiàn)實而從事古書的整理與考證,漢語的古音和古義研究在這一時期有很多發(fā)明。《說文》之學,此時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駿聲是最著名的《說文》四大家;高郵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雖不以《說文》名家,其成就卻在《說文》四家之上;此時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研究,獲得了空前發(fā)展,顧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廣森、王念孫、江有浩、章炳麟、黃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為主的古文字學也開始也新局面。吳大、孫詔讓、羅振、王國維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
字典
編纂也有很大進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統(tǒng)籍纂詁》等均是集大成的辭書。語法作為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一門新興學問,此時也有了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馬建忠的《馬氏文通》首先創(chuàng)立了一些語法術語并分別了詞類,成為漢語語法學的奠基人。綜觀我國傳統(tǒng)的古漢語研究,內容相當豐富,成就也很顯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幾百種,漢語研究的專著,積累了許多經(jīng)驗,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chǎn)。盡管如此,我國傳統(tǒng)的漢語研究基本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發(fā)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歷來“小學”總是經(jīng)學的附庸,基本上以經(jīng)字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輕今、重通語輕方言、書面語輕口語的現(xiàn)象,這就必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國后,王力先生在大學中文課程中首倡開設《古代漢語》課程,從此,全國各高校相繼響應,并成立了全國性的有關漢語研究的學會和專門研究機構。在古漢語研究領域,人才輩出,著作如林。這一切都給我們古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于一般實學者來說,怎樣學習才能費力較少,而收獲較大呢?學習古漢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這時主要指文言文)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古奧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要說“訣竅”和“捷徑”,很好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避免走彎路,并充分利用現(xiàn)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那么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還是可能的。
因為學習古代漢語,目的是為了讀古書,文選是古書的舉例,是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各種古漢語知識的綜合體現(xiàn)。不讀文選,不僅知識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難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弊鳛槲膶W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著重領會這幾句描寫了怎樣的情境,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情趣、愛好和態(tài)度等,作為古漢語材料,則要求切實弄懂“鼓”、“瑟”、“?!薄ⅰ扮H”、“爾”、“舍”、“而”、“作”這些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如不切實弄懂,就沒有達到古漢語學習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讀,不能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如前例,按古漢語的學習要求,應該懂得,“鼓”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但不能作“敲打”解,而應作“彈奏”解,因為“瑟”不同“鼓”,是一種撥弦樂器,“?!蓖跋 ?,這里不能解釋為“稀少”,而是指瑟的聲音漸漸減慢減弱,接近尾聲?!盃枴笔侵~,用在象聲詞“鏗”的后面,開竅推瑟發(fā)出的聲音。象聲詞或形容詞后加“爾”或“然”都是同一種構詞方法?!白鳌币话阕鳌皠谧鳌苯?,這里用的是本義,作“起來”解,即“起身”。
“而”是連詞,連接“舍瑟”和“作”兩個動作,但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偏正關系。讀文選就應該這樣一字一句,細細比較推敲。當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點有一般,但必須有這樣認真仔細的態(tài)度。還要注意常用詞和特殊句式。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睂τ谶@段話中的“晉侯”、“秦伯”、“鄭”、“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國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晉侯秦伯圍鄭”這樣的句式古今也一樣,不必多花力氣。面對于“以”、“其”、“于”、“貳”、“軍”這些常用詞的意義或用法則必須掌握,對于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無禮于……”、“貳于……”這樣的句式,也應該注意比較、分析?!盁o禮于……”或“貳于……”句式雖然相似,但表達的意義則不完全相同?!盁o禮于晉”是指對晉國無禮,“貳于楚”則不是對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晉好,實際上向著楚。要熟讀成誦。古漢語在用詞造句等許多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詞匯,句式和修飾手法,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時代的書面語。
要真正熟悉古漢語,掌握古漢語的微妙差別,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讀熟,有些片斷要能夠背誦。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讀起來瑯瑯上口,爛熟于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guī)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也就“看來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肮し蜃允熘谐觥?。
學習古漢語,在重視讀文選的同時,還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把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知識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古漢語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可能也不應該像古人那樣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書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經(jīng)驗去摸索、體會。這樣做花力費時太多。何況今天我們還有許多有利條件,因為前人已花了許多精力,為我們整理出有關古漢語的規(guī)律知識。古漢語知識涉及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筑料,要能讀懂古書,至少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
所謂常用詞,是指那些古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頻率很低的詞。所謂“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弄懂并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特別是那些細微差別?!妒酚?。
項羽本紀》:“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使者,皆斬之?!蔽覀冎姥蚴呛軠伛Z的,怎么說“狠如羊”呢?原來古代“狠”是“不聽從”的意思。羊有時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漢書?;艄鈧鳌罚骸肮馀c左將軍(上官桀)結婚相親”。初學者指出疑問,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為左將軍,自然也是男的,說二人“結婚”,不可理解。其實古代結為夫妻的雙方,女方的親屬可稱為“婿”,男方的親屬可稱為“姻”,這里指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桀的兒子做妻子,雙方成了親“家”。可見應該從古今比較之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guī)律(如之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
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如《史記。扁鵲傳》:“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边@句話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律去理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吧廊恕奔幢怡o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時也預示著這一學期古典文學的學習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古典文學的余音還回旋在我的腦海里。它并將激發(fā)我有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去體會,讓我們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還是要了解中國博大精的文化。這樣的文化里:有現(xiàn)實的真實再現(xiàn);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諦;有軍事上的智謀才能……這些都被后人記錄下來,而文學在此就承擔了相當?shù)呢熑魏椭亓俊?/p>
我不僅僅了解了作品,我還了解了許多名人名家。
接著是屈原。他是位愛國主義詩人,堆起了我國詩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辭”也濡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學成就都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對他個人而講,卻是抗爭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他雖然逝世了幾千年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因此,我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來紀念他。
司馬遷,一個天才的史學家,又稱“史圣人”。讀完他的《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后,我知道了他偉大的志向,坎坷的經(jīng)歷,執(zhí)著的精神;了解了他創(chuàng)作《史記》以繼《春秋》的壯舉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書,評判歷史,褒善貶惡。他這種“言必信,行必果,諾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們去學習。記憶最深的要數(shù)這幾句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p>
總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們學習古典文學所必須具備的。
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人物,無一不是來自文人之筆,正是由于人們的心靈可以在文學的海洋里暢游,人們的思緒可以跨越時空的阻礙,人們的思想可以在此平臺日趨完善和理性。
寫了這么多比較混亂和無頭緒,但我理解的實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師在授課時能多講講有關作家的經(jīng)歷和文學作品看鑒賞,使我們對其有更多的了解。
現(xiàn)在我對文學還沒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過文學可以讓我充實,令我茁壯成長。讓我懂得如何去體悟人生和領悟生活。
共
2
頁,當前第1
頁1
2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五
我選擇了古代漢語專業(yè),并在將近一學期的學習中,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從學習內容到學習方法,從認識到興趣,我逐漸明白了古代漢語專業(yè)的重要性和魅力。以下是我對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課程的一些思考和心得體會。
首先,我想說的是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內容非常豐富。在導論課程中,我們學習了古代漢語的基本知識,包括文字、語法、音韻等,也學習了古代文學作品和文化背景。這些內容既具有學術性,也具有實用性。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古代文化,還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和演變。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內容豐富多樣,給我?guī)砹藷o窮的想象空間和學習動力。
其次,我認為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記憶大量生僻字和詞語,還需要研究古代文獻。這要求我們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獨立研究的能力。而好的學習方法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這門學科。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多讀經(jīng)典文獻、多寫作業(yè)、參加討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同時,也要注重實踐,通過實踐操作,掌握古代漢語的應用能力。只有不斷摸索和實踐,才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也需要我們具備一種追求精神的態(tài)度。古代漢語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不斷去發(fā)現(xiàn)、去解讀、去理解。在學習過程中,面對復雜的文獻和詞匯,我們需要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這種追求精神不僅能夠培養(yǎng)我們對學問的熱愛,也能夠提高我們的學術素養(yǎng)。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需要不斷追問和追尋,只有不斷追求,才能更好地解鎖古代文化的奧秘。
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還需要我們具備跨學科的能力。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學科,常常需要我們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研究。譬如,要了解一個古代文獻的背景,我們可能需要對當時的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有所了解。古代漢語專業(yè)在學習過程中提供了這種跨學科的機會,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交流,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代漢語及其所蘊含的文化。這種跨學科能力非常重要,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學識,還能夠提高我們的綜合能力。
最后,我深深地體會到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既是一項成就,也是一項責任。幾千年的歷史是漢語文化的底蘊,而我們作為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生,有責任將這些珍貴的文化傳承下去。我們需要繼續(xù)學習和研究古代文獻,并將我們的研究結果與更多的人分享,以此推動漢語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將成為我們努力學習的動力,也將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研究古代漢語。
綜上所述,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課程讓我對古代漢語專業(y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我明白了古代漢語專業(yè)的重要性和魅力。通過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追求精神的態(tài)度、跨學科的能力和學術的使命感,我逐漸認識到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將會對我個人和社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我對古代漢語專業(yè)充滿了熱愛和興趣,并期待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能夠繼續(xù)深入研究這門學科。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六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時也預示著這一學期古典文學的學習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古典文學的余音還回旋在我的腦海里。它并將激發(fā)我有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去體會,讓我們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還是要了解中國博大精的文化。這樣的文化里:有現(xiàn)實的真實再現(xiàn);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諦;有軍事上的智謀才能……這些都被后人記錄下來,而文學在此就承擔了相當?shù)呢熑魏椭亓俊?/p>
我不僅僅了解了作品,我還了解了許多名人名家。
接著是屈原。他是位愛國主義詩人,堆起了我國詩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辭”也濡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學成就都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對他個人而講,卻是抗爭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他雖然逝世了幾千年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因此,我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來紀念他。
司馬遷,一個天才的史學家,又稱“史圣人”。讀完他的《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后,我知道了他偉大的志向,坎坷的經(jīng)歷,執(zhí)著的精神;了解了他創(chuàng)作《史記》以繼《春秋》的壯舉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書,評判歷史,褒善貶惡。他這種“言必信,行必果,諾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們去學習。記憶最深的要數(shù)這幾句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總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們學習古典文學所必須具備的。
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人物,無一不是來自文人之筆,正是由于人們的心靈可以在文學的海洋里暢游,人們的思緒可以跨越時空的阻礙,人們的思想可以在此平臺日趨完善和理性。
寫了這么多比較混亂和無頭緒,但我理解的實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師在授課時能多講講有關作家的經(jīng)歷和文學作品看鑒賞,使我們對其有更多的了解。
現(xiàn)在我對文學還沒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過文學可以讓我充實,令我茁壯成長。讓我懂得如何去體悟人生和領悟生活。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七
學習語言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語音,就是這幾個字怎樣念;二是語法,就是句子的結構。三、詞匯是一切事物、行為和性質的名稱。第四是文字,是語言的代表。關于古代詞匯,現(xiàn)在我們好象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詞,不要以為講得通就算對。講通了有時也會出錯。有時講起來似乎不會有什么問題了,其實不然,恰恰還有問題。剛才提到蘇東坡的詩句“娟娟云月稍侵軒”,其中的“稍”字作“稍微”講,也能講得通,但這樣的講法不對。另外,“時不再來”這句話,出在《史記·淮陰侯列傳》,那里說:“時乎,時不再來。”“時不再來”這四個字,大家都認識,用現(xiàn)在的話解釋,就是“時間不再來”,這樣講好象不難懂。其實這樣結束是不對的?!皶r”不作“時間”講,而是“時機”的意思?!霸佟笔莾纱?,“再來”是來兩次。整句話的意思是“時機不會來兩次”??梢娭v通了的未必就是對的。再舉個例子,《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有“對案不食”的話,這好象容易懂,“案”是桌子,“對案不食”就是對著桌子吃不下飯。因為當時萬石君的兒子作錯了事,萬石君很傷心,吃不下飯,他兒子因此就悔過。所以這個故事中錯用了“對案不食”的話。但要知道,漢朝時候沒有桌子,古人是“席地而坐”的?!鞍浮边@里不能當桌子講,是一種有四條腿的托盤,可以用來放飯菜。古人吃飯時,就把飯菜盛在托盤里,因為它有四只腳,可以平放在地上?!皩Π覆皇场保钦f對著盛放著飯菜的托盤,吃不下飯去。這樣講就對了。如果這里把“案”講成桌子,雖然也能講得通,可是在別的地方就講不通。語言是有社會性的,一個詞在這里這樣講,能講得通,在別的句子里講不通。“舉案齊眉”這個成語里,把“案”講成“桌子”,那就講不通?!芭e案齊眉”的故事是說從前的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鴻,妻子叫孟光,他們相敬相愛。孟光給她丈夫送飯,把盛飯菜的盤子舉得和眉一般齊。“案”只能解釋為“盤”,如果要講成桌子,那孟光一定舉不起來了??偠灾?,對古人用詞,要有敏感,要仔細分析,要從大量的材料中進行概括,進行比較,通過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單純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夠的。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八
1、本課程的性質
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工具課、語言課。
(1)基礎課是相對于專業(yè)課而言,是指該專業(yè)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
(2)工具課是相對于理論課等而言。所謂工具課,是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開設的課程?!肮け厣颇呈?,必先利其器。”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工具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中國古書的能力。
(3)語言課是相對于文學課而言。漢語言文學作為一個專業(yè),主要分為漢語言與漢文學兩大模塊。
2、本課程的教學目的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閱讀用古漢語寫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講授中學文言作品(主要是語言方面)的能力。
主,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偏廢。從秋季起,中學語文教材又再次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別是高中,篇目幾占一半,因此,作為師范院校的畢業(yè)生,古代漢語這門課程的學習自然也向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為語文工作者,他們還要大致了解從古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從而培養(yǎng)他們語文規(guī)范化的能力,如關于古代破讀字的讀音問題,異形詞的規(guī)范問題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漢語知識求得解決。
(二)古代漢語的含義和課程學習重點
1、古代漢語的含義
漢語的發(fā)展有不同的階段。以往對漢語的發(fā)展一般采用兩分法,即古代和現(xiàn)代?,F(xiàn)代指五四運動后,古代與現(xiàn)代相對而言,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時間跨度較長。從先秦西漢一直到五四前,其間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都稱古代漢語。因為古代的口語現(xiàn)在已無從聽到,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只是古代的書面語,漢語的古代書面語大致有兩個系統(tǒng);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
近年來有人對漢語采用了三分法,即古代漢語、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這里的三分法,古代漢語大約相當于文言,近代漢語大致相當于古白話。
2、本課程學習的重點
因為一者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差別較大,二者我國古代的文獻大多是用文言寫的,因此,本課程學習的重點是文言文。
(三)如何學好古代漢語
學習一門語言,一般要求做到四會:聽、說、讀、寫。但古代漢語只留下書面語,無法聽
、說,又因為現(xiàn)代無論口語還是書面語都使用現(xiàn)代漢語,也不要求用文言文寫作,因此,學習古代漢語只要求具備閱讀古書的能力。而要具備閱讀古書的能力,就要把對古代漢語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很好地結合起來。王力先生主編的這套教材,其特點是把文選、常用詞和通論系統(tǒng)地結合起來,為我們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奠定了基礎。文選主要是培(本文來自:千葉帆文摘:古代漢語讀書筆記)養(yǎng)對古代漢語的語感,側重于感性材料;常用詞一方面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概括;而通論則側重于理性知識。教師講授時只講文選和通論,時間大致各占一半,至于常用詞,在講授文選遇到具體詞時選一些進行講解,其余為自學。同學們要在徹底弄懂弄通文選的基礎上,要更深刻地理解常用詞的用法和古代漢語在文字、音韻、語法等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不一致的地方。
鄭伯克段于鄢
【題解】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內部(兄鄭莊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互相傾軋,文中刻畫了鄭莊公的陰險毒辣和虛偽。
【補充注釋】
武姜,“武”為丈夫的官職,“姜”為自己的母家姓,這是古人表示已出嫁的女人的名字的一種方法。又如文嬴即晉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嬴)。佗邑唯命:其他地方只聽您的命令。
“請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語不同,第一分句主語為姜氏,第二分句為鄭莊公,第三分句為泛指(人們),均已省略。
都城過百雉:都邑的城墻超過一百雉,“都城”是兩個詞。
“中,五之一”:“中都不過五國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墻不超過首都的五分之一。下“小九之一”同,均為古漢語常用的分數(shù)表示法。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詞用如動詞。
西鄙北鄙:鄙,邊邑,本義。
無生民心:生,動詞的使動用法。
暱:“昵”的異體字。親昵:指對兄長親。
夫人將啟之:啟之,為他開門(作內應)。
有獻于公:指有土特產(chǎn)獻給莊公。
未嘗君之羹:羹,肉羹。從美從羔,會意字。
其是之謂乎:正常語序為“其謂是”,“謂”為謂語,“是”為賓語前置。齊桓公伐楚
【題解】
交辭令。
【補充注釋】
以諸侯之師侵蔡:以,介詞,帶領。注意“伐”“襲”“侵”的區(qū)別,《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p>
唯是風牛馬不相及:一說“風
”,放失,走失。依此,本句意為即使放牧時走失了牛馬,也到不了對方國境之內。
賜我先君履:履,這里用作名詞,指可以踐踏征伐的范圍。雙賓結構。寡人是徵:“徵”現(xiàn)已同音簡化為“征”,兩字原來意義不相同。昭王南征而不復:征、復這里都是用本義。
君其問諸水濱:其,語氣詞,表委婉語氣。
不谷是為:賓語前置。不谷:不好,古代諸侯自稱的謙詞。
“與不谷同好,如何”:此乃“城下之盟”的要挾之辭。
徼福:徼,通“邀”,求。前面的“惠”是表敬副詞。下文“辱收寡君”的“辱”也是表敬副詞,今猶有“惠存”“惠顧”“辱承指教”。辱收寡君:蒙辱收留我們國君。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九
提到具體措施,首先是要拿出時間,慢慢地學。應當循序漸進,不能急躁,不能企圖一下子就學好。這就是所謂欲速則不達。學外國語,有所謂“俄語一月通”,一個月內學通俄語,那種學法是不會學得牢固的。學習古漢語也一樣,不能企圖一兩個月學好。我們說,學古漢語,學一二年不算多。北大學生,每周學四小時,學二年,還只能學到一般的東西,談不到學得深透。學習不能速成。我知道大家想學得快學得好,希望能講些規(guī)律,以為掌握了規(guī)律就算學好。規(guī)律是需要講的,但不能把規(guī)律看得很簡單。學習語文是個反復的過程,快了不行。比如給古書斷句,很不簡單,常常有點錯的情況。點錯的或點不斷句的,那他一定不懂書的意思,就算是點對了,也還不能說他就一定懂。同學們常點不斷句,他們提出問題,問怎樣點才能點得對。這就涉及到掌握規(guī)律的問題。不會斷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詞匯方面的原因,有語法方面的原因,還有不了解古時風俗習慣的原因,等等。可見規(guī)律是很復雜的。如果只是講規(guī)律,不從感性知識方面入手,那是不行的。兩者應結合起來。剛才有人提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想總的回答一句,就是學得多了,才能逐漸積累起來,積累多了,問題就解決了。要不然,一個一個問題解決,零星瑣碎,而且還達不到自己的愿望。那么,究竟怎么辦呢?我看要多讀些好文章??梢宰x讀《古文觀止》,這書市面上有賣的,其中一共有兩百多篇文章,不要求都讀,可以少讀些,讀三五十篇就可以。要讀,就要讀些思想性較好的或自己愛讀的文章,最好能夠背誦,至少要讀熟此外還可念些詩,讀讀《唐讀三百首》。三百首太多,不妨打個折扣,也挑選些思想性好、愛讀的詩讀讀,讀一二百篇也就可以了。要讀得熟,熟能生巧。所以學古漢語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詩。寧可少些,但要學得精些。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十
1.押韻:把兩個以上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詩句的同一位置上,使聲音和諧悅耳。
2.聲調:貫穿整個音節(jié)的語音的高低升降變化,是整個漢語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其性質主要取決于音高,又叫字調。
3.調值:是聲音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也就是聲調的實際讀法。
4.調類:就是聲調的分類,是按照聲調的實際讀法歸納出來的,調值相同的歸為一個調類。/聲調的種類,就是把調值相同的字歸納在一起所建立的類。
5.音變:連音變化,在動態(tài)的語言序列中有些音節(jié)的結構受前后其他音節(jié)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變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節(jié)結構和音素間的相互影響而引起的。
6.輕聲:在語音序列中有許多音節(jié)常常失去原有的聲調,而讀成一個又輕又短的調子,它不是四聲之外的第五種聲調,而是四聲的一種特殊音變,在物理上表現(xiàn)為音長變短,音強變弱。
7.兒化:后綴“兒”與它前一個音節(jié)的韻母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音節(jié),并使這個音節(jié)帶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變現(xiàn)象。
8.口音:軟腭和小舌上升時鼻腔閉塞,口腔通暢,這時發(fā)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鳴,叫做口音。
9.鼻音:軟腭和小舌下垂時,口腔成阻,氣流只能從鼻腔中呼出,這時發(fā)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鳴,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無阻礙,氣流同時從口腔和鼻腔中呼出,發(fā)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鳴,叫鼻化音。
11.聲母:音節(jié)中語音前頭的那部分,大多是音節(jié)開頭的輔音,有的聲母不以輔音開頭,元音前頭那部分是零,習慣上叫零聲母。/韻母:音節(jié)中聲母后面的部分。
12.語音:人類說話是發(fā)音器官發(fā)出來的表達一定意義的聲音,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言的交際只能得以實現(xiàn)的物質手段,語言必須憑借語音才能表達出來。
13.音質音位:由音素成分構成的音位叫音質音位,又因為音質音位出現(xiàn)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聲調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構成的,音高不是音質,屬于非音質音位,因非音質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15.音位變體:一個音往往包含不同的音,這些音叫這個音位的音位變體。
16.條件變體;在一定條件下出現(xiàn)的音位變體叫條件變體。vs自由變體:沒有環(huán)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更換而不影響意義的音位變體。
17.區(qū)別特征:如果某種語言的語音差異可以造成意義的不同,這種語音的差異就有音位的對立,構成這種差異的語音特征叫區(qū)別特征。
18.互補分布;音位變體的分布情況,音位的不同的條件變體各有自己的分布條件,絕不能出現(xiàn)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們出現(xiàn)的位置是相互補充的。
19.語流音變:一個音和其他的音結合成一串其它的音,就會相互影響,產(chǎn)生語音的變化。vs歷史音變:經(jīng)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而造成的語音變化叫歷史音變。
20.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狹義的講它是構成某種語言的詞和詞的等價物——固定短語的總匯;廣義的講,一個人或一本著作所使用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匯,叫做這個人或這本著作的詞匯。
21.理性意義:指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也叫概念意義,是詞義的核心部分,即詞中和概念有關的意義部分。vs色彩意義:詞匯在反映客觀事物時附加上了各種各樣的色彩,從而形成了色彩意義。
22.本義:多義詞中代表該詞的最初的意義(歷史/源頭)——來源。vs基本義:多義詞中幾個意義最常用、最基本的意義——應用。
23.轉義:在詞的本義或基本義的基礎上直接或見解發(fā)展而來的意義,現(xiàn)代的轉義通常是通過引申或比喻而來的。
24.比喻義:由修辭上的比喻手法逐漸固定下來的意義,即借用一個詞的基本意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這時所產(chǎn)生的新的意義叫比喻意義。
25.基本詞匯:語言詞匯中最主要的東西,它是基本詞的總匯,基本詞是日常生活中最必須、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確,而且是被一般人所了解的詞,它是詞匯中最主要的部分。
26.一般詞匯:現(xiàn)代漢語中出去基本詞匯以外的詞匯叫一般詞匯,一般是由基本詞匯和詞根派生出來的。vs詞根:構詞能力強的詞,它的穩(wěn)定性不強,但有很大的靈活性。
27.社會習慣語;又叫社會集團語,只由于某種社會聯(lián)系,而在處于同一集團的人們中間自發(fā)產(chǎn)生的少量特殊語言,這些詞語大都能反映人們的文化程度、生活習慣、身份等。
28.行業(yè)語:各種行業(yè)上用的語言,是各種職業(yè)和某種特殊生活的的專門用
語。
29.熟語:現(xiàn)代漢語中有些定了型的詞組和短語,經(jīng)常作為一個完整的單位來使用,不能隨意改變其成分,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歇后語、格言等,內容十分豐富。
30.成語:一種長期相沿襲用的具有濃厚書面語色彩的短語,既是人們長期習用的,意義完整,結構穩(wěn)定,形式簡潔,整體使用的定型短語。
31.隱語:個別社會集團或秘密組織中的一種只有內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語。
32.音譯詞:以讀音相近的字翻譯外族語言而形成的單純詞。
33.真詞綴:位置完全固定,意義基本虛化,讀音大都弱化的詞綴。vs類詞綴:位置基本固定,意義正在類化,讀音保持不變的詞綴,它是由詞根向詞綴真詞綴的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
34.多義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而這些義項又具有內在相互聯(lián)系的詞,叫多義詞。
35.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是最小的語言單位。
36.自由語素:能夠獨立成詞也能和別的語素組合成詞的語素。vs不自由語素:不能夠獨立成詞,只能同別的語素組合成詞的語素組合成詞,且位置固定的語素。vs半自由語素:不能夠獨立成詞,只能夠和其它的語素組合成詞的語素,在構詞時位置不固定的語素。
37.詞:代表一定的語音意義,具有固定的語音形式,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的結構單位,既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vs詞組:又叫短語,是大于詞的語言單位,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詞加實詞或實詞加虛詞構成的而不成為句子的語言單位。
38.實詞:表示詞匯意義,表示一個完整的、確定的和其它詞組相對立的概念。vs虛詞:表示語法意義,表示實詞和實詞在語句組織中的相互關系或表示句子當中的語氣。
39.單純詞: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vs合成詞:由幾個語素組合成的詞。
40.詞義:是詞的內容,是對客觀事物現(xiàn)象的反映,包含著人們對客觀事物各種特點的認識。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第一段:介紹古代漢語的重要性(200字)
古代漢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工具。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我們使用的是現(xiàn)代漢語,但學習古代漢語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古代漢語是漢字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習古代漢語對于拓寬視野、提升能力,乃至增進自身修養(yǎng)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二段:記敘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和體會(300字)
我在初學古代漢語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許多有趣的事情。起初,我對古代漢語感到陌生和困惑,因為古代漢語的字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熟悉了古代漢語的基本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通過學習《古文觀止》等經(jīng)典著作,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漢語的美妙之處。我發(fā)現(xiàn),古代漢語富含意境,用詞精細,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逐漸開闊了自己的思維,提升了語言表達的能力。
第三段:探討學習古代漢語的意義和價值(300字)
學習古代漢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還可以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古代漢語是經(jīng)過千百年的演變發(fā)展而來的,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人文精神。通過深入學習古代漢語,我們可以更好地閱讀和理解古代文獻,如《詩經(jīng)》、《論語》等,從而更好地了解和感知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古代漢語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種對自身語言能力的挑戰(zhàn),通過學會運用不同的古代漢語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更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總結學習古代漢語所帶來的收獲(200字)
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領略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漢語給予我一種思想的啟迪和審美的享受,使我更加熱愛和珍惜中華文化。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語言的強大力量,它能夠記錄和傳承人類的智慧,激發(fā)人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學習古代漢語也培養(yǎng)了我對語言的敏感性和學習的毅力,這對于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五段:展望學習古代漢語的未來發(fā)展(200字)
學習古代漢語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專業(yè)的教學資源和研究成果,讓更多的人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古代漢語。古代漢語是中國文化的寶庫,只有通過學習和傳承,我們才能更好地發(fā)掘和理解其中的深意和價值。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古代漢語的學習和研究將得到更大的發(fā)展,為我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做出更多的貢獻。
(總字數(shù):1200字)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1、文字: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是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
2、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性符號系統(tǒng),是漢族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創(chuàng)造出來的。
3、六國古文: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文字變化較小,我們把秦以外的諸侯國的文字稱之為六國古文。
4、隸變:用橫、豎、撇、點、捺等筆畫轉寫隸書所發(fā)生的變化。
5、表音文字:用數(shù)目不過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種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節(jié),從而標識語言中詞語的聲音。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來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6、假借:本無其字而根據(jù)被記錄的詞的讀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漢字表示新詞的一種方法。(胡)/一種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個已有的字來表示語言中與其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語素。這種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來表示另外意義的字叫假借字。
7、轉注:部首相同,聲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可以互相訓釋的字。
8、筆畫:字形的最小結構單位,是獨體字的結構單位,書寫時從落筆到提筆稱之為一筆或一畫,它由點和線構成。這些點和線的具體形狀叫做筆形。
9、部件:漢字合體字中由一個以上的筆畫構成的可以獨立書寫的組字單位。
10、偏旁:合體字進行第一次切分而產(chǎn)生的兩個部分。
11、筆順:書寫現(xiàn)代漢字時,筆畫有先有后,書寫時的這種筆畫先后叫做筆順。
12、部首:字典為了給漢字分類而確定的字類標目,是從分析字型的結構產(chǎn)生的。/具有字型歸類作用的偏旁,是字書中各部的首字。
13、通用漢字:在當代使用的漢字,除去專用漢字(人名、地名及科技專用字)以外的字。
14、六書:古人把漢字的結構方式和使用方式歸結為六種類型,稱為“六書”?!傲鶗敝?,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漢字的結構形體,轉注、假借指的是漢字的使用方式。
15、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普通話。
16、方言:全民語言即民族共同語的地方變體或地域分支,是從屬于民族共同語的語言低級形式,是為全民范圍內某一地區(qū)的人民服務的,并不是與普通話并立的獨立形式。
17、漢語規(guī)范化:根據(jù)漢語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確定和推廣語音、語法、詞匯各方面的標準,以便更進一步的發(fā)揮漢語的社會交際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18、樂音:周期性出現(xiàn),重復波形的音波。
18、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現(xiàn)重復波形的音波。
19.語言的社會屬性:作為社會交際作用的語言其語音總是附載著一定的語音內容—詞義,表示特定的社會概念,而用什么樣的語音形式表示什么樣的語音內容不是由個人決定的,而是由使用該語言的社會成員約定成俗的,即詞語所表示的意義是由社會賦予的,這就是語言的社會屬性。
20.反切:是我國傳統(tǒng)的注音方式,是用兩個漢字相拼來標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是由上字取聲,下字去韻和調想拼和而得出的。
21、音節(jié):聽覺上最容易分辨出來的語言單位,也是最自然的語言單位,語音的基本結構單位,由一個或幾個音素構成。
22、音素:是從音色的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單位。
23、音位:一個語言系統(tǒng)中能夠區(qū)分詞義的最小的語言單位,也就是按語音的辨義作用歸納出來的音類,是從語言的社會屬性劃分出來的語言單位。
24、元音:氣流振動聲帶,在口腔、咽頭不受阻礙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發(fā)音時氣流不受阻礙,聲帶一定振動,響亮清晰的音素。/氣流從肺里出來振動聲帶,形成音波,通過口腔時又沒有受到任何阻礙而形成的音。
25、輔音:氣流在口腔或咽頭受到阻礙而形成的音叫做輔音,又叫子音。/發(fā)音時氣流受到發(fā)音器官的各種阻礙,聲帶不一定振動,不夠清晰響亮的音素叫輔音。/氣流從肺里出來不一定振動聲帶,通過口腔時受到一定的阻礙,這種主要依靠阻礙發(fā)出的音叫輔音。
26、鼻化元音:發(fā)音時,軟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時打開,元音就會帶上鼻音色彩,這種元音叫做鼻化元音。國際音標用附加符號“”表示。
27、發(fā)音部位:輔音聲母發(fā)音時口腔里發(fā)音器官構成阻礙的兩個部位。
28、發(fā)音方法:發(fā)音時,喉頭、口腔、鼻腔節(jié)制氣流的方式和狀態(tài),包括發(fā)音時構成阻礙和克服阻礙的方式,氣流強弱的情況及聲帶是否振動等幾個方面。
29.韻腹:由兩個或三個元音音素或元音帶輔音韻尾構成的韻母中,口腔開口度較大,聲音較響亮的那個元音叫韻腹,韻腹前的叫韻頭(介音),后面的叫韻尾。
30、韻頭:介于聲母和韻腹之間,表示復韻母的發(fā)音起點,發(fā)音輕而短。
30、韻尾:表示復韻母最后滑動的方向,音質含混不清。
30.單元音:發(fā)音時,舌位、唇形、開口度始終不變的元音叫單元音。
31、復元音:發(fā)音時,舌位、唇形都有變化的元音叫復元音。
古代漢語學習的心得體會篇十三
常由人提到,在否定句中有個詞序問題。所謂否定句,是指含有“不”“莫”這一類字眼的句子。比如“不知道我”,古人說的時候,要把詞序顛倒過來,說成“不我知”。這就是說,在否定句中要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去。還有“你”字,古代說成“汝”?!八弊终f成“之”,“自己”說成“己”。這一類都是代詞,在否定句中,如作賓語用,一律提到動詞前面,說成“不我知”“不汝知”“不之知”“不己知”。這可以說是一條規(guī)律,用得很普遍,幾乎沒有例外的情況。
疑問句中的賓語,也要提前。不過這里有的限制,賓詞必須是代詞。比如“何”字,是個代詞,它在“爾何知”這句話中作賓語用,需要提到動詞前面。如果不提前,說成“爾知何”,那不合語法。有個成語“何去何從”,意思是離開什么,追隨什么。這個“何”字也在動詞的前面?!睹献印分杏芯湓挘骸跋壬鷮⒑沃!薄爸闭?,往也,是“去”的意思。這個“何”是動詞“之”的賓語,需要提前。上古時候,“往”字不帶直接賓語,因此這句話不能改成“先生將何往”。何以見得?這可用《孟子》中另外一句話作比較說明。《孟子》中有句話說:“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边@個“焉”字作“于何處”講,而“于”是介詞,所以“焉”能當“往”的間接賓語用。
學習古代漢語語法,要仔細進行分析。賓語要提前,得有條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問句的情況下。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如果普通名詞,那就不能提前。比如說“不騎馬”,就不能說成“不馬騎”?!爸摇?,不能說成“我知”,因為這不是否定句。如果學習時,忘了這些條件,那就容易出錯。《論語》中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币馑际遣慌氯思也恢雷约?,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這句話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動詞前面,“不知人”的“人”卻沒有提前。這些地方都值得注意。語法方面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有的可研究得很細。不妨再舉個例子?!爸焙汀巴庇蟹謩e,“之”本來是“往”的意思,但從語法上看,“之”不等于“往”,其中有差別?!爸钡暮竺婵梢詭е苯淤e語,而“往”則不能。比如說到宋國去,可說“之宋”,到齊國去,可說“之齊”,但不能說“往宋”、“往齊”??傊俏覀円惨⒁鈱W習語法。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10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