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讀孟子的心得體會(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1 00:07:03
最新讀孟子的心得體會(通用14篇)
時間:2023-11-01 00:07:03     小編:HT書生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梢詫⑺鼈儗懗梢黄牡皿w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一

國學的智慧,是中國人生存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源泉;國學的智慧,體現于偉大的、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濃縮于古圣先賢貢獻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凝結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禪宗等思想文化形態(tài),并滲透在中國人的全部生活中。換一個通俗的.說法,國學的智慧,就是中國的智慧,就是中國人琢磨出來的活法。

今年10月24日和25日兩天有幸參加了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波士頓)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趙士林在廈門大學給我們講授的《孟子與中國文化精神》,受益匪淺,感受頗多。趙士林教授學識淵博,尤其對國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理解,他的課生動幽默、深入淺出、邏輯嚴謹。聽了趙士林教授的國學講課,讓我們尋回了我們溫暖可靠的精神家園。由此,有如下體會和收獲: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二

《孟子》一書中蘊含著豐富的詮釋學思想,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孟子讀書

心得體會

,希望大家喜歡!

一、正義感跟正義是兩回事兒,孟子的正義感很強,但是仍然去做一些不正義的事兒。這一點跟我們很相近。

二、魯鄒交戰(zhàn),鄒國失地,鄒國百姓冷眼旁觀,孟子認為這是對的,因為他們在鄒君統(tǒng)治之下毫無民權可言,魯君打進來,再差也未必會比鄒君更差。這就像后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中國百姓趁機揀洋落。民權都沒有,爭什么主權?外人進來也好,不進來也好,主權都不是你的,而是一小撮專制集團的。有人說先有主權才有民權,嗯,恭喜你洗腦成功。事實是:只要主權背后藏著君權,那么永遠都是主權越多,民權越少。帝國大一統(tǒng),萬馬喑無聲,主權爭到手,處處萬人坑。

三、朱元璋讀《孟子》,讀到“如果領袖作惡,就規(guī)勸他;如果規(guī)勸不聽,就殺了他”這樣大逆不道的話,勃然大怒,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眾所周知,在1957年,毛澤東也說過魯迅類似的話。

四、朱元璋不喜歡孟子,后來仍然供了孟子,因為孟子早已死掉,供他已無風險,不但沒風險,還能博取政治上的好處。今日供魯迅亦如此。假如魯迅還活著,在新浪開博客繼續(xù)寫雜文的話,不出倆月,你再去點擊他的博客,就會發(fā)現四個血淋淋的大字:封殺用戶。

五、小平說,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這話其實有個前提:允許一部分人先覺悟起來,先悟帶動后悟,最后實現共同覺悟。沒有共同覺悟,就沒有共同富裕。參見《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p>

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边@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翻開名人史,發(fā)現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了。

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雄心勃勃,準備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他四處奔波,最終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為他沒有統(tǒng)治階級那樣的野心,更沒有他們那樣的殘忍之心,他的心里裝滿了仁義,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難實現。

面對這樣的結局,孟子無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敗,不能讓自己空有滿腹經綸。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統(tǒng)治階級。

諸侯爭霸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氣候,這種大氣候注定了孟子的命運,他像一只無頭的蒼蠅四處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諸侯們踢來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終極結果就是專制。雖然他是一個政治上的失敗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卻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民。他雖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為王者師,他天衣無縫的說理讓王們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講的“利”進行說理,“王曰:‘何以利我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闭Э创搜?,似乎沒有什么反駁的,但在當時那種大氣候下,梁惠王考慮“利”不是沒有道理的。諸侯爭霸,你不考慮‘利’,也許就會成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聯想到了現實的美國,到處考慮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損害,便進行制裁,甚至戰(zhàn)爭。正因為考慮利,其國家就強大,其人民就富裕,這有什么不好。

孟子的有些說理偏離現實,這只不過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這種推恩理想在現實中往往難實現。

“仁政”與“民主”無法比擬,“仁”與“自由”無法比擬,我們寧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寧可要“自由”,也不愿要“仁”。

2

頁,當前第

1

1

2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三

孟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對于后來的儒家學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抄寫孟子的經典著作,不僅有助于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也能夠使我們從中汲取智慧,應用于現實生活中。通過抄寫孟子,我深刻領悟到“仁義”、“天命”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重要理念,這些都對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將從抄寫孟子的動機、抄寫過程中的體驗、對孟子思想的理解、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等方面,進行一一闡述。

首先,我選擇抄孟子不僅因為他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因為他的思想對于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具有指導意義。在當下社會,人們的關系復雜多元,而孟子的思想則能給予我們在應對各種關系與情境時的指導和幫助。抄寫孟子,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也是表達我對孟子思想的敬仰與崇拜。

在抄寫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敬意。孟子的著作思想精深獨到,語言簡潔明快,每一個字都凝聚著他卓越的智慧。每次抄寫,都能感受到一種與大師對話的氛圍,在心靈中沉淀,讓我更加明確自己的原則和目標。

通過抄寫孟子,我對他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孟子提出的“仁義”思想,強調人之為人必須要有情感和道德,注重關愛他人,尊重他人的尊嚴,體現出了儒家學說的核心價值。他還提出了“天命”觀念,認為天地有義,人類應該順應天命而不是違背。這使我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契合。此外,孟子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出了人人都有責任改善社會的觀點,這讓我更加明確自己身為一名公民的責任與使命。

對于孟子的思想,我不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理解,更是運用于現實生活中。孟子的思想教誨我們做人要有仁心,《孟子》中有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句話告訴我無論面對何種情境和人群,我們都應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做到公正、寬容和善良。在我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力求將孟子的思想融入其中,通過尊重他人的權益和尊嚴,與他人和睦相處。

最后,抄寫孟子不僅僅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信仰。通過抄寫孟子,我對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有了更為明確的規(guī)劃。承載著孟子思想的抄經卷能夠一直伴隨著我,成為我人生中的指南針。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都會將孟子思想貫徹其中,努力做到成為一個有情懷、有責任感的人。

抄寫孟子心得體會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它讓我認識到了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在現實生活中,我將不斷學習孟子思想的精華,將其與實際結合,不斷豐富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經驗。最后,我愿意把抄寫孟子的經歷與理解分享給更多的人,希望能夠喚起他們對孟子思想的關注與熱愛,共同致力于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社會。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四

孟子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孟子》也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從中學及大學語文中,我們對孟子及他的一些言論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也學習了《孟子》中的部分篇章。但就我個人而言還未全文的去學習、品味過《孟子》,而這一次品讀名著并寫讀后感正是一個契機。于是我早早地就去圖書館借回了《孟子直解》一書,慢慢開始品讀起來。

有關孟子思想的研究,自古以來就不乏大家。孟子的四端說、性善論,在政治上實行王道、仁政,個人修養(yǎng)方面反求諸己的思想等都為我們所熟知。短短的一千字遠不足以概括《孟子》所要表達思想。所以以下就取《孟子·公孫丑》上篇中有關個人修養(yǎng)方面的兩篇來談談我讀后的一些感想。

《孟子·公孫丑》上篇第四篇就講到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雖然講的是治理國家時,我們要防患于未然,太平時特別要警惕不可放松。但聯想到我們當今的世界,聯想到我們平時的生活,同樣也適用。當代世界以和平和發(fā)展為時代的主題,除了一些局部的戰(zhàn)爭,全球基本是和平。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下,我們不用過多地考慮溫飽等一系列問題,于是人們逐漸減弱了警惕。在這種良好的環(huán)境下,我們的一些同學開始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進入大學以后沉迷網絡、游戲或者對自己的生活缺乏目標盲目度日。不能很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并為之努力。等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去責怪他人、歸咎于世事不公、歸咎于老師課堂沒有講。就以現在的經濟危機來說,有一部分畢業(yè)生找不到工作就歸咎于現在是經濟危機,歸咎于在學校學不到知識或者缺乏實踐的機會等,卻不從自身找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經濟危機的確導致了部分行業(yè)不景氣,影響到了應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但我們若能做到未雨綢繆,在大學期間通過讀書、參加實踐等方式來不斷地充實自己,那么到找工作時就不會那么困難,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總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尚書》中不也提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同樣也是強調禍福是由己、不由人也不由天,一切都是自求。

《孟子·公孫丑》上篇第七篇雖然在剛開始講了仁不是不能的問題,而是為不為的問題,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如何選擇,在這一篇的最后,孟子還是用射箭作比喻來講解反求諸己的問題。也就是強調,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問題都要經常做到反躬自問。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用不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別人可以說是嚴于律人,寬以待己,這些都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身先士卒,從自我做起。

孟子,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國之道、交友的標準、理想人格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可能帶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運用到當今時代仍對人們提高修養(yǎng)等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它不會隨歷史而逝去,而會隨著時間發(fā)展不斷地積淀、凝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樣,越陳越香。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五

國學的智慧,是中國人生存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源泉;國學的智慧,體現于偉大的、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濃縮于古圣先賢貢獻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凝結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禪宗等思想文化形態(tài),并滲透在中國人的全部生活中。換一個通俗的說法,國學的智慧,就是中國的智慧,就是中國人琢磨出來的活法。

今年10月24日和25日兩天有幸參加了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波士頓)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趙士林在廈門大學給我們講授的《孟子與中國文化精神》,受益匪淺,感受頗多。趙士林教授學識淵博,尤其對國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理解,他的課生動幽默、深入淺出、邏輯嚴謹。聽了趙士林教授的國學講課,讓我們尋回了我們溫暖可靠的精神家園。由此,有如下體會和收獲: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六

孟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說主張人性本善,提倡仁愛、仁義的道德觀念。在閱讀《孟子》這本著作后,我深感受益匪淺,對于人生的思考也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感悟。

第二段:人性本善與感悟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他認為人天生就有良善的本性。這個觀點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只是受到了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生了不同的行為。我們應該相信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可能,只要我們愿意,我們可以越過人性本善中存在的局限,用自己的善行去影響和幫助他人。

第三段:仁義與實踐

孟子的學說強調了仁愛和仁義的重要性。仁愛是對他人的關心和關愛,而仁義則是遵守道德法則和與人和而共生。我深信仁愛和仁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尊重他人的感受,關心身邊的人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在與他人相處時遵守道德規(guī)范。通過這些實際行動,我們可以傳遞出一種仁愛和仁義的精神,從而影響他人。

第四段:“天命之謂性”與堅持改變

孟子提出了“天命之謂性”的觀點,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在閱讀《孟子》之后,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獨特的貢獻和價值。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發(fā)揮出自己的才華和潛力,力爭成為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力的人。

第五段:感悟與實踐的結合

孟子的思想給了我很多啟示。通過對孟子學說的深入思考,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參與和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可以通過實際行動來實踐孟子的道德觀念,在自己的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行為來傳遞愛與善,用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和他人。同時,我們也要在實踐中持續(xù)修正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并以實際行動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結尾:

通過閱讀、思考與實踐,我對于孟子的學說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體會。我相信,愛、善、義的力量是強大的,只要我們堅信并付諸行動,我們都能夠改變自己,也能夠改變這個世界。孟子的思想啟迪我們,為人處世指明了方向,帶給了我們對于人生的新的感悟和體會。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七

讀了《孟子》之后,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獲了為人處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許多道理。

這本書主要講了孟子在學習與傳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時說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摯的語言與行動。書中一個個小故事不但給人們帶來道理,同時還反映了當年諸侯之間相互爭斗的黑暗官場,體現了當時人民對光明,對公正的的向往。

這本書一共有一百一十個小故事,讀完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 “ 反省 ” 來說吧,這個故事主要講了 “ 我愛人,人卻不親近我,我治理人卻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應該反省一下我的仁愛與智慧,我敬禮人,人卻不回敬我,我就應該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沒有問題。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對方應有的反應,就應該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順應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歸服你了 ” 。結合生活實際,我對這個小故事理解是這樣的:《詩經》上曾經說過: “ 常常思念行為是否合于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圓滿的幸福。 ” 人與人相處,就像是照鏡子,你對鏡子笑鏡子中人也對你笑。

讀了這本書我仿佛經歷了一場心靈的盛宴,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追尋孺家之美,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八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社會和文化。近日,我讀了一些關于孟子的著作,并深受啟發(fā)。在抄寫孟子的經典篇章的過程中,我對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產生了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首先,孟子的思想中強調了人性的善良本質。他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富有仁愛之心,渴望有所作為,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這個觀點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那么的緊密。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摒棄偏見和成見,而是應該以善良和仁愛來對待他人。

其次,孟子強調了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應該通過自律和修身來提升自己的品德。只有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才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抄寫孟子的文字時,每一個字都仿佛在提醒著我加強自我修養(yǎng),時刻保持一顆純凈無私的心。

第三,孟子的思想強調了天命和人的努力相結合。他認為,人的努力是改變命運的關鍵,沒有努力就沒有成功。這一點深深感染了我,讓我明白到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論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難,都要勇敢面對,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狀。畢竟,只有努力奮斗,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第四,孟子的思想重視了教育的力量。他認為,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通過抄寫孟子的文字,我開始思考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智慧。只有通過良好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才,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最后,孟子的思想強調了仁愛的力量。他認為,仁愛是推動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個人幸福的關鍵。抄寫孟子的經典文字,讓我深刻體會到仁愛的重要性。只有通過真心實意的關心和愛護他人,我們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才能真正體驗到內心的平靜和幸福。

通過抄寫孟子的文字,我對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示。孟子的思想不僅適用于古代,也能夠指導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與此同時,我也明白到抄寫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復制,更是與作者的思想進行對話和交流的過程。抄寫是一種思想的汲取和體悟,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孟子的思想,也幫助我更好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九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對于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并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yè)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托。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睹献印返奈墓P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zhàn)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于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于孟子,我們并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為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云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局限于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fā)出的耀眼光芒。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十

孟子故里——肇慶市高要區(qū),是中國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故鄉(xiāng)。在我去過孟子故里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孟子不同凡響的思想和教育魅力,這讓我對中國文化和教育更加的自信和自豪。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所見所聞,此番心得體會。

第一段:初到孟子故里的感受

第二段:孟子思想的內涵

孟子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流派中獨樹一幟,他提出了“性善論”和“愛人論”的思想,被視為中國道德教育的代表。孟子的思想在古代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歷經千年傳承至今。在孟子故里,我認知到,愛人論是其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旨在喚醒人們的良知,讓人們開始關注他人及公共利益,在社會中建立起道德規(guī)范。

第三段:孟子思想的教育啟示

孟子關于教育的思考更是今人所崇敬的重點之一。孟子認為教育的主旨在于培養(yǎng)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他主張以“教孝”的方式來幫助后代更好地懂得家庭的道德規(guī)范和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讓其在社會上行之有效地運用。他甚至提議,“凡年在十五以上,或有五十存者,不知其父母者,皆禽獸也?!边@警醒了我們,關注下一代的道德教育很重要,因為他們的行動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第四段:孟子故里的“德育”意義

孟子故里不僅保存了孟子的諸多文化遺產,同時還是中國德育實踐基地和全國德育研修中心。在這里,人們可以與專家學者進行充分溝通和學術交流,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德育教育是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對青少年的思想與行為具有較強的指導和引導作用。

第五段:我的感想

通過參觀孟子故里,我對孟子道德和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領悟到故事與現實緊密相連,因為篤信自己對家庭、社會、國家的價值追求,孟子成為了一代代人心靈的指路明燈。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落實細節(jié),用心做事,將自己身上的美德傳遞給更多人。

總之,孟子故里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價值深深地震撼了我。在我走出孟子故里的大門之時,內心充滿感恩。我相信,在這樣的一個地方,我學到的、領悟到的,將會是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讀書學習有著獨特的見解和體會。通過閱讀孟子的著作和研究他的學說,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對讀書的重視和熱愛。在我讀書的過程中,也受益匪淺,下面我將通過五個方面來分享我的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首先,孟子告訴我們讀書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目的。他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边@句話告訴我們,閱讀不應該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消磨時間,而是要有深入研究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毅力。只有讀書的過程中不斷的思考和領悟,才能真正理解書中的智慧。因此,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應該有目的性,而不是只為了掙得更多的知識。

其次,孟子認為讀書可以塑造人的品格和修養(yǎng)。他強調:“志當存誠,言當信行?!边@告訴我們,在讀書過程中要保持真誠的態(tài)度,不要輕信浮華的言辭,要將書中的道理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孟子還說:“學如用物之精,專心致志,錯之難也?!边@句話告訴我們,讀書要專注,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產生深遠的影響。讀書要有恒心和毅力,反復地琢磨,才能領會到其中的精髓。

第三,孟子提出了讀書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觀點。他說:“誠宜為學之厚者,莫益于探其要者也?!边@句話告訴我們,讀書要有實際應用的意義。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將書中的知識與實際經驗相結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書中的內涵。孟子還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倫有義,可以使人有喜樂乎?”這句話告訴我們,讀書要有教育的意義,要以德為先,通過學習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

第四,孟子提出了讀書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和廣泛的視野的觀點。他說:“人皆有不愿人之知?!边@句話告訴我們,讀書要有謙遜的態(tài)度,不要以為自己懂得的就是全部。我們要虛心地向他人學習,才能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加自己的知識。此外,孟子還說:“進乎查微,退乎觀大。”這告訴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注重細節(jié),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和思考,同時要從宏觀上看待問題,把握全局。這樣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最后,孟子還提醒我們讀書要有持之以恒的品質。他說:“觀于啟發(fā),志于精神?!边@句話告訴我們,讀書要有始終如一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久而久之,這種持之以恒的品質會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使自己受益終身。孟子還說:“讀書猶如看山,始覺其高,繼覺其廣?!边@句話告訴我們,讀書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只有堅持下去,不斷積累和積極進取,我們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

總之,通過孟子的著作和學說的研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價值。在我讀書的過程中,孟子的思想和觀點給予了我極大的啟發(fā)和指導。我將繼續(xù)堅持孟子的讀書理念,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和修養(yǎng),為實現人生的價值而不懈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不斷學習和實踐,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這個寒假,我看了《孟子》這本書,對孟子其人其書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軻,從師于子思,后來,他授經講學,帶領弟子周游列國。晚年與幾個學生一起著書《孟子》。他是繼孔子之后儒學思想的一代尊師,被后人稱為“亞圣”。《孟子》這部書大多在寫孟子向各國諸侯極力推薦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個人品德修養(yǎng)方面,它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并加以闡述和發(fā)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在家,家之本在深?!笨梢娞煜碌幕A在于國家,國家的基礎是每一個家庭,而家庭的基礎是每一個組成家庭的成員本身,可見只要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這個家庭就會變得幸福美滿,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的話,這個國家必定繁榮昌盛,若是每個國家都繁榮昌盛的話,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只要每個人都做好份內的事,世界就變得美好了。

社會如此,學校亦如此。如果一個班內的每個學生都認真學習,那么這個班就會變成尖子班,如果每個班都這樣,那么這所學校就是名校了。但這還是得靠每個人的努力,只要每個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那么這個集體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啟發(fā),以后,我要好好研讀《孟子》,讓它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篇當我津津有味地讀完《國學》時,媽媽看我對古代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于是就給我買了經典國學系列書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認真地讀起來。

在《孟子》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車胤囊螢”。

車胤從小就聰明好學,非常喜歡讀書,經常捧著書在書桌前如癡如醉地看,周圍人對他都是贊不絕口。但是他家境貧寒買不起燈油,晚上看不了書,心里很是苦惱。有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里回憶著白天讀書的內容,忽然發(fā)現一閃一閃的螢火蟲,頓時有了一個好主意。他找了一條很薄的手絹,把抓來的螢火蟲放了進去,然后借著螢火蟲發(fā)出的微弱光芒,認真的讀書。

用這樣的辦法,他讀了很多書,長大后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雖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我們一定要像車胤一樣刻苦學習,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十三

《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經典,為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睹献舆x讀》是對《孟子》經典的一次精選,通過閱讀和研究,深入理解了孟子思想的重要性。 孟子強調道德人格的形成及成長,對社會倫理和人性進行研究。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子強調了仁愛、天命、中庸等重要概念的重要性。

第二段: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雖然孟子的思想是古代的產物,但在現代社會仍然有重要的價值。孟子思想關注人性的倫理性和其發(fā)展,這對我們現代人在處理社會關系和個人道德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他的思想在個人品德方面的強調、在對待家庭和社會關系方面的主張也在現代社會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三段:孟子思想對于領導力發(fā)展的啟示

在閱讀《孟子》時,我認為孟子的思想對于領導力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啟示,尤其是對于領導人的品質和為民服務的態(tài)度。孟子主張“舍己”、“愛人”、“兼愛”等,強調領導者心靈的誠達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對于現代企業(yè)管理者來說,孟子的思想提供了一條正確的領導之路,即始終以人為本,注重員工福利,密切關注員工的生活和工作。

第四段:學術研究和價值實踐的相結合

學習孟子思想在于理解、研究和實踐。我們可以通過學術研究來深入了解孟子思想,同時我們也要將其運用于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帶領員工,提高他們在工作中的職業(yè)精神,教育他們信任、尊重、包容、分享的原則,并應用這些原則促進員工的健康成長,推動企業(yè)持續(xù)發(fā)展。

第五段:致力于實踐孟子的思想

作為一名要成為優(yōu)秀的管理者的人,我會一如既往地努力實踐孟子思想,做到領導道德的塑造和價值實踐的落地。比如,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會與員工建立更為緊密的互信關系,并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敬畏命運、熱愛生命。這樣做可以成為員工的引路人,并以示范的力量來增強大家的信心和決心,帶領團隊艱苦奮斗、共同進取,以實現整個企業(yè)的跨越式發(fā)展。

孟子思想在中華文化中歷史悠久,同時也包含了我們當今社會在道德品德方面的一些關鍵問題。學習、領悟和實踐孟子的思想,對于我們個人的成長和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注重用現實生活的表現和實踐去體察孟子的思想,力爭付諸于實踐,從而帶領團隊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篇十四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說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余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仿佛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升華......

師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悅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悅之。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狈彩切袨榈貌坏筋A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么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

對孟子和《孟子》一書的最初印象,還是上學期間的歷史課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語文課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多年之后重讀《孟子》,身份不同,讀書的感悟也隨之變化。

《孟子》卷十四“盡心下(五)”這樣說道“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為: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p>

早春三月,又是一年開學時。20__年3月1日,主席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__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發(fā)表講話,他警示道: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是要貽誤工作、貽誤大事的!”

“昭昭”表示內心清明、事理明白,“昏昏”表示內心糊涂、認識不明。孟子是說,過去的賢人,是首先使自己明白透徹,然后再去指揮和教導他人,使別人也能清楚明白;而今天的人,是自己都糊里糊涂、見識不清,卻還妄想要教人明白,其實是在誤導他人、混淆視聽。能因為自己或者“昭昭”、或者“昏昏”,從而對他人造成深刻影響的,一般來講,要么是管理者、具有掌控權,要么是宣教者、擁有話語權。

育人先育己,,正己再正人。想要教育好別人,就要先讓自己受教育才行;連自己都沒有搞清楚的事情,卻想要讓別人明白,這就有些緣木求魚的意味了。這一段話本意是批判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不作為,卻還要擔負教化民眾的責任。

而將孟子的這一段話引申到現代教育中,就要求作為他人之師,一定要先自己弄明白道理,才能夠授人;如果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還要給別人上課,那就是誤人子弟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98920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