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云南的歌會說課稿篇一
第一個關鍵詞語:精準地解讀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欣賞與贊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地流淌而出。王榮生教授說:“一堂好的語文課,主要的標志就是教學內容正確并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jīng)驗?!闭Z文教學就是要從言語的層進入文化的層面再從文化的層面進入言語的層面,在言語和文化之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引領學生智慧詩意的言語人生。要達成這樣的理想狀態(tài),準確的文本解讀關鍵?!对颇系母钑肥敲耧L民俗單元的開篇之作,對傳承文化,浸潤學生心靈具有典范作用。陳老師執(zhí)教的《云南的歌會》,關注的是云南的歌會文字背后的生命,她引導學生細品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傳歌三個歌會,去積累語言,習得方法,去體味云南人民淳樸本色的美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狀態(tài)。這堂課學生們既欣賞到云南別具特色的歌會,又懂得了歌唱也是生命行走的一種方式,要學做生活的歌者,在喧囂的塵世間應該讓清風明月走進心靈,讓勞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綠的枝芽,即使是卑微平凡的生命也可以鮮活滋潤地挺立于天地之間!
第二個關鍵詞語:平等地對話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教科書編者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葉瀾教授說:“好的課堂應該是向求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美麗的通道和意外的驚喜?!闭n堂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陳老師關注學情,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個體差異,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質疑、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以品味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載體,以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為目的,引導學生在讀、品、悟中含英咀華,去感受沈從文先生精妙的文章布局和獨特地語言風格,以積累語言,習得方法,體悟情感,浸潤心靈,從而實現(xiàn)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學生們在平等地對話、碰撞、交流中促使預設的目標高效達成,讓課堂成為師生心靈共舞的精神家園。
第三個關鍵詞語:生命的成長
沈從文先生的散文如一杯香醇的酒,一字一詞總關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教學的過程是塑造生命的過程,在課堂上要為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營造溫暖的氛圍,搭建有利于學生生命成長的平臺。陳老師以生為本,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視角,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課堂上,學生活動充分,對話平等,氣氛融洽,聽者不只看老師的精彩表現(xiàn),更關注了學生在課堂中的成長。比如 陳老師善于運用溫暖的語言多元化地評價學生,通過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中評,以達到析形象,明方法,悟情感的目的。同時,陳老師還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討論、探究、對話和互動的狀態(tài),善于捕捉動態(tài)生成點,真正踐行了讓師生的生命在語文課堂上美麗的成長。
可能由于本文篇幅較長和地域文化差異等原因,學生對云南的民風民俗不太了解,在品讀的角度、深度和效度上還不夠完美,但正是這些真實的遺憾讓我們看到了一堂原生態(tài)的語文課,這樣的課才是最本真的語文課。
有人說:“語文是寫給生活的情書,是流向生活的河流,是暗夜許給未來的眼睛。它詩意地棲息在生活中,融合在師生的生長過程中,共同建構一種自然美好的生活。教育,即生長。精彩的課堂生成源于全面地了解學情,源于準確而個性地解讀文本,源于充分而靈動的預設。愿我們都能做一名純粹而幸福的語文教師,讓課堂真正成為心靈對話、智慧碰撞、生命生長的巨大磁場!
云南的歌會說課稿篇二
李老師這堂課著眼于“本色語文、詩意語文、和諧語文”教學,認真貫徹了新《課程標準》“主動、互動”的課改精神,注重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聽了以后深受啟發(fā),獲益匪淺。
我認為,這節(jié)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引領學生走進課文的意境中。沈從文先生的這篇散文,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為了讓學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師課前就教學生唱云南民歌《猜調》、奧運會上歌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并在導入時告訴學生,云南的民間歌唱活動幾乎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這樣,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認識,為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是學習方式的自主、探究與合作性。信息傳遞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傳統(tǒng)的講授法即由教師單向灌輸?shù)姆绞?,這節(jié)課已經(jīng)摒棄了,單純的談話式的雙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師更多的采用了討論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為主的綜合交流,使得課堂教學中的信息交流多層次、多方位、多通道地進行,更多的展示機會讓給了學生。教師創(chuàng)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李老師沒有馬上讓學生說出文中所寫的三個場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交流前面學的三首歌分別可以放到哪個場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個場合。
三是注重朗讀。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對“山野對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趕馬女孩以及“村寨傳歌”的空前盛況都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工筆描繪。李老師用師生對比朗讀的方法讓學生體味年輕女人的野性美;引進《邊城》中對翠翠的描寫與文中對趕馬女孩的描寫對比朗讀,讓學生體味趕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課堂上書聲瑯瑯,既活躍了氣氛,又調動了學生情緒,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視詞句的品味。散文教學中,品味語言應該是很重要的內容。李老師在課后反思時說:“閱讀教學是基于體驗的世界融合?!痹谡n堂教學時,她也確實是這樣做了。她先自己示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中“就”能否換成“才”,“還”字能否省略,引領學生談看法。然后要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讀、品品。教會了學生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能力。
當然,就我個人的觀點,我覺得這堂課還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師讓學生在預習時提出了問題,并進行了歸納,但后來教學時并沒有以這些問題組織教學,與其這樣,不如就不把學生的這些問題單列出來。二是李老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提到沈從文,我認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紹,以強化學生的認識。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龍吟鳳噦”的“噦”、“辟疫免災”的“辟”等,單獨拎出來講講比較好,可以讓學生掌握得更扎實一點。
李老師說,教研活動也是基于體驗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像李老師那樣尊重學生,尊重編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么我們的教學一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會很好。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6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