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云岡石窟游后心得(匯總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1 05:31:10
優(yōu)秀云岡石窟游后心得(匯總17篇)
時間:2023-10-31 05:31:10     小編:琴心月

總結是對我們過去一段時間內所做事情的一個梳理和總結,是我們進步的一種方式。總結要注重語言的流暢與得體,使讀者能夠易于理解和接受。通過觀摩他人的總結范文,我們可以了解行業(yè)內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思路。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一

云岡石窟位于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瑰寶之一。我有幸親眼目睹了這座古老而莊嚴的藝術殿堂,深受震撼與感動。下面我將從藝術價值、宗教意義、歷史文化、細致雕琢和文物保護五個方面來述說我對云岡石窟的心得體會。

首先要說的就是云岡石窟的藝術價值。云岡石窟的雕刻藝術整體上處于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頂峰。這些石窟有著千姿百態(tài)的佛像以及精美絕倫的浮雕,堪稱藝術家智慧的結晶。每一個佛像都精致細膩,栩栩如生,且表現(xiàn)了佛教文化的智慧與價值觀。而浮雕中的細節(jié)更是精雕細琢,給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云岡石窟的藝術之美令人陶醉其中。

其次,云岡石窟在佛教藝術上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佛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云岡石窟中的佛像和浮雕有著極大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展示了佛教教義和信仰的核心。這些作品無一不在弘揚佛教的道德倫理觀念,對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寧靜與安寧。云岡石窟是佛教藝術史上重要的一筆,具有不可替代的宗教意義。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云岡石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云岡石窟的建造始于北魏時期,歷經了千年的歲月,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變化。在雕刻藝術與宗教信仰的基礎上,云岡石窟還融入了中國古代繪畫、音樂、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開創(chuàng)了藝術領域獨一無二的風格。因此,云岡石窟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多元化與開放性,也為后世藝術家提供了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

細致雕琢是云岡石窟的一大特色。在云岡石窟的佛像和浮雕中,每一個細節(jié)都被雕刻的極其精細。無論是佛像的面容、眼神,還是衣紋的褶皺,都經過了反復的琢磨和雕刻,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這種細致雕琢的技藝不僅體現(xiàn)了藝術家的嚴謹態(tài)度,也彰顯了中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

最后,保護云岡石窟的文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云岡石窟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遺產,對于保護和傳承這一瑰寶,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鑒于現(xiàn)代人類活動對云岡石窟的潛在威脅,如旅游、氣候等,必須采取措施確保石窟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只有保護好云岡石窟,我們才能繼續(xù)領略到這一瑰寶帶來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云岡石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杰作,是佛教文化的寶庫,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見證。每一個造訪云岡石窟的人都會被這座藝術殿堂帶來的震撼所感動。我們應該倍加珍惜與保護這一瑰寶,讓云岡石窟的價值得以傳承與永久保存。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二

云岡石窟位于我國山西省大同市云岡區(qū),是一處獨特的石窟藝術寶庫。在參觀這些古老的壁畫和雕塑之后,我對云岡石窟產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我認為,這些石窟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表達。通過云岡石窟,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古代藝術,也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首先,云岡石窟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藝術印象。當我站在石窟的入口,凝視著壁畫和雕塑時,我被它們的細膩和精湛所折服。那些千百年前創(chuàng)作的壁畫,制作精良,栩栩如生。每一個圖像都充滿了動感和立體感,彰顯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力。石窟內的雕塑更是讓人贊嘆不已,無論是佛像還是神祇,每一個都栩栩如生,凝聚著藝術家對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和精確刻畫。

其次,云岡石窟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在壁畫和雕塑中,我們見證了中國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佛教作為一種重要的宗教信仰和哲學思想,深深地滲透到中國社會和文化之中。在云岡石窟中,佛教的智慧和精神得以充分體現(xiàn)。佛像和菩薩的形象帶給我們寧靜和力量,精美的壁畫描繪了佛教故事和禪宗思想,使我們更加了解佛教的核心理念和意義。

再次,云岡石窟也是我國古代歷史的見證。通過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我們可以追溯到隋朝和唐朝時期的歷史,了解這段時間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壁畫描繪了皇帝的巡視和祭祀,展示了當時朝廷的盛況;同時還展示了農民、工匠和商人的日常生活,呈現(xiàn)了社會各階層的面貌。這些畫面不僅為我們揭示了過去,更為我們了解今天的社會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線索。

此外,云岡石窟也讓我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們繼承和傳承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基,也是我們文化的瑰寶。云岡石窟通過其自身的藝術和文化內涵,讓我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悟。我開始思考我們當代人民如何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如何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與當代社會相結合,發(fā)揮出更大的價值和影響力。云岡石窟的藝術和文化究竟給我們傳達了怎樣的信息,怎樣引發(fā)我們內心的思考,這都是我離開石窟后在心中反復思索的問題。

總而言之,云岡石窟的參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發(fā)了我對古代藝術、文化和傳統(tǒng)的思考。它是一個寶貴的藝術資源,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相信,只有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才能讓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光芒萬丈地傳承下去,為我們的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云岡石窟的參觀使我更加珍視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也激勵我為之努力奮斗,讓我們的文化瑰寶在當代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三

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于走出家門去探索世界的奧秘。其中,云岡石窟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重要遺址之一,吸引著眾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本文將分享我在云岡石窟的旅游心得體會感悟。

首先,讓我對云岡石窟的基本情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部的峽谷中,被認為是中國北方北魏時期佛教石窟藝術的代表作之一。它始建于公元460年,歷經了400多年的修建,共有45個洞窟和252個佛龕,內部雕刻有大量佛像、浮雕和壁畫等藝術品。這些石刻藝術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其次,我想談一談我在云岡石窟的感受。當我踏入這個被佛教氣息籠罩著的古老地方時,感覺整個人都被安定下來了??淘谑谏系姆鹣窈透〉?,仿佛在向游客們述說著一段段歷史傳奇。尤其是在看到臥佛時,我驚嘆于它渾然天成的姿態(tài)和細膩逼真的雕刻,神態(tài)異常自然而又莊嚴。在石窟內行走,不僅僅是一種欣賞和贊賞的體驗,還有一種追溯歷史和感悟生命的意境感受。

此外,我還想說一說云岡石窟對我們的啟示。古代佛教藝術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既體現(xiàn)了宗教信仰,也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受到了古代佛教藝術的啟發(fā)。在今天,我們更應該弘揚傳統(tǒng)文化,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的文化精華。對于我們個人而言,也應該從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斷塑造自己的人格和情操。

最后,我希望在云岡石窟的游覽過程中,大家能夠自覺遵守游覽規(guī)定,不亂涂亂畫、不隨地吐痰等行為。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歷史文化,珍視國有文化遺產,維護云岡石窟的整體形象和藝術價值。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云岡石窟會越來越美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上古代佛教藝術的文化魅力。

總之,云岡石窟是一處值得我們走近和細細品味的文化名勝。在這里,我們既可以了解歷史文化,又可以感受藝術美感,更可以開拓視野,豐富心靈。希望大家能夠走出家門,到更多的地方去看看,了解更多的文化,開啟我們的心靈之旅。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四

云岡石窟是位于中國山西省大同市的一處佛教石窟群,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瑰寶,享有盛譽。近日我有幸前往云岡石窟游覽,這次旅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對云岡石窟的心得體會。

首先,云岡石窟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瑰寶令人贊嘆不已。進入石窟群之后,我被豐富多樣的佛像造型和壁畫所震撼。佛像栩栩如生,宛如活人一般,他們的特征和表情被精細地刻畫出來,令人不禁生出朝拜之心。壁畫也是云岡石窟的一大特色,色彩絢麗奪目,令人愈發(fā)驚嘆于古人的藝術才華。這些藝術瑰寶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藝術的輝煌和智慧,也是對佛教文化的獨特表達,讓人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

第二,云岡石窟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寧靜平和的心境。在石窟內,周圍的喧囂和喧鬧都被隔絕在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寧靜。這種寧靜不僅來自于石窟的隱蔽和幽暗,還有佛像的靜謐和壁畫的安詳。走進石窟,仿佛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心靈得到了短暫的慰藉。這種寧靜的心境可以讓人暫時放下紛擾的俗事,感受內心的寧靜,恢復精神的凝聚力。

第三,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背景也值得一提。云岡石窟是北魏時期的產物,可追溯到公元5世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對當時佛教發(fā)展的真實見證,也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在石窟內,可以通過壁畫和佛像的變化,了解到當時佛教的興盛和傳播情況。這種沉浸在歷史文化中的體驗,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認知,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第四,云岡石窟的保護與文化傳承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石窟所面臨的自然、人為破壞逐漸凸顯,使得石窟的文物保護工作變得尤為重要。在石窟內,我看到了一些脆弱的佛像和壁畫,它們已經經歷了千年的滄桑,承載著歲月的痕跡。為了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高度重視。同時,通過加強宣傳和教育,傳承云岡石窟的歷史和藝術,也是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

最后,云岡石窟的旅游資源的價值和潛力不可忽視。作為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旅游景點,云岡石窟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這不僅為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也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走近中國古代藝術,并感受到寧靜和美好。同時,云岡石窟的發(fā)展也需要與現(xiàn)代文明相結合,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保護好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遺產,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

總結起來,云岡石窟的旅游心得體會不僅僅是對石窟藝術的贊嘆和對歷史文化的理解,更是對人類文明的思考和珍視。通過一次次的旅行體驗,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找到寧靜和凝聚力,同時為石窟的保護和傳承出一份力。希望這份心得體會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云岡石窟的魅力,愿我們一同共同努力,將這份瑰寶傳承下去。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五

云岡石窟是中國山西省一個歷史悠久、藝術精湛的石窟造像群體,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瑰寶。近期,我有幸游覽了云岡石窟,這次的旅游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對云岡石窟旅游的心得體會。

首先,云岡石窟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云岡石窟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和壯麗的造像而聞名于世。在這些石窟中,我看到了各種形態(tài)各異的佛像、菩薩像和眾多的壁畫。這些作品精致、細膩,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們無與倫比的藝術水平和創(chuàng)造力。在云岡石窟走廊中,我沉浸在這一千年歷史中,似乎人們的靈魂旅行從古代時期穿越到現(xiàn)代。這種藝術的浸潤不僅令人嘆為觀止,而且也使我更加欣賞和尊重中國古代藝術的卓越性。

其次,云岡石窟還給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見證。云岡石窟是北魏統(tǒng)一全國后修建的,因此它充滿了北魏的特色與風格。它不僅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見證,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在石窟中,我看到了許多雕刻和壁畫,它們記錄了佛教傳播和中國社會的變遷。這些作品不僅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古代歷史和文化的機會,還使人們能更好地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的心情。

此外,云岡石窟還給我展示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云岡石窟中的佛像和壁畫不僅有大乘佛教的元素,還有小乘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的影響。這種多元性和包容性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佛教和道教等宗教的并存與交融使得中國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云岡石窟正是這種多元性和包容性的集中體現(xiàn),它讓我對中國的宗教信仰更加了解和尊重。

最后,云岡石窟讓我也感受到了旅游的樂趣和意義。旅游不僅是一種享受美景的機會,也是一個廣闊知識和經驗的平臺。在云岡石窟中,我不僅欣賞到了美麗的藝術作品,還學到了關于佛教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知識。與此同時,我還和其他旅行者們進行了溝通和交流,分享了彼此的感受與思考。這種與他人的互動不僅豐富了我的旅游經驗,也讓我明白了旅游的意義,即通過旅游的過程,在欣賞美景的同時獲得知識,拓寬視野,增長見聞。

總之,云岡石窟旅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珍貴的歷史見證、多元的宗教包容性以及旅游的樂趣與意義都使我在云岡石窟的旅行中得到了很多收獲。這次旅行不僅滿足了我對美的追求,也讓我在歷史與文化中汲取了滋養(yǎng),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相信,當我再次踏足云岡石窟時,必將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和體驗,繼續(xù)豐富我的旅行經歷。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六

云岡石窟,位于中國山西省大同市云岡區(qū),是我國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近日,我有幸參加了一次云岡石窟的研學之旅,深入了解了這座古老而神奇的石窟。這次旅程讓我深受啟發(fā),對于佛教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下面我將用五段式的方式,描繪出我的云岡石窟研學之旅心得體會。

段落一:初見石窟的震撼

當我第一次踏入云岡石窟時,我被石窟的規(guī)模和雄偉所震撼。整個石窟群分為東山和西山兩部分,共有252窟,創(chuàng)造了佛教石窟最多的記錄。在進入石窟之前,導游向我們講解了云岡石窟的歷史和背后的文化內涵,使我對云岡石窟有了更多的期待。走進第一座石窟,我看到了壁畫和石雕,細致入微的工藝和豐富多樣的題材讓我感嘆不已。每一座石窟都有其獨特之處,有的以觀音菩薩為主題,有的是佛陀的故事描繪,而有的則是佛經的譯述。在每一座石窟里,我都仿佛置身于一個神圣的殿堂,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段落二:學術交流的啟發(fā)

云岡石窟作為一處石窟藝術的瑰寶,吸引了眾多學者和藝術家的關注。在研學之旅中,我們有幸與一位石窟藝術專家進行學術交流。他為我們講解了石窟藝術的發(fā)展歷程以及每座石窟的風格特點。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石窟藝術并非簡單的雕刻和繪畫,而是一種凝結了歷史和文化的藝術表達形式。通過聽取專家的解說,我對于石窟藝術的欣賞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從而更好地理解了佛教文化的內涵和審美價值。

段落三:古人智慧的反思

參觀云岡石窟不僅給我?guī)砹怂囆g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對古人智慧的深思。在石窟內的佛像和壁畫中,我看到了古人通過藝術手法傳遞出的智慧和信仰。佛陀的教化和智慧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地表現(xiàn),這讓我思考到我們現(xiàn)代人在追求個人物質享受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在精神層面上追求一種超越與思考。這次研學之旅讓我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段落四:文化遺產的珍視

云岡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和瑰寶。參觀石窟期間,我看到了一些壁畫和石雕受到了時間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有些已經部分損毀。這讓我深感文化遺產的脆弱性和重要性,我們應該珍視并保護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要注重對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到石窟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段落五:研學之旅的收獲與感悟

這次云岡石窟研學之旅給我?guī)砹撕芏嗍斋@和感悟。通過近距離接觸云岡石窟,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佛教文化的內涵和石窟藝術的魅力。我也意識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我們要珍視和保護好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這次研學之旅讓我從中受益匪淺,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更開闊了我的眼界和思維。我將會將這次研學之旅的經歷和感悟帶入我的生活中,用于指導和影響我的學習和成長。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七

云岡石窟位于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國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前不久,我有幸游覽了云岡石窟,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感悟之旅。在觀賞了這些石窟藝術的壯麗之后,我對于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在云岡石窟的參觀過程中,我也體會到了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及對于保護和傳承的責任。以下就是我對于云岡石窟的心得體會。

首先,云岡石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藝術印象。石窟中的壁畫、石刻精美絕倫,體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藝術的輝煌。尤其是那些巧奪天工的佛像,每一個都栩栩如生,根據佛教教義,這些佛像在佛教法會中會起到增加信仰力量和助于修行的作用。不僅如此,這些石窟讓我感受到了佛教教義的深邃。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刻描繪了佛陀的教誨,通過這些作品,我學到了佛教文化中的智慧,學會了如何修身養(yǎng)性,如何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云岡石窟呈現(xiàn)出了一種古老而珍貴的藝術傳統(tǒng),提醒著我們要保持獨立思考和品味藝術的能力。

其次,云岡石窟也令我深刻思考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云岡石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是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了無數(shù)的故事和傳統(tǒng)。這些故事中蘊含著我們的文化基因,它們是我們民族的根,是我們民族的血脈。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對于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云岡石窟的保護與傳承之困境讓我深感擔憂。因為人為因素和環(huán)境的破壞,很多石窟面臨著被毀壞的風險。這使我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難度和重要性。我們應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通過各種方式傳承和弘揚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再次,云岡石窟也讓我體會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任。作為年輕一代,我們要肩負起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責任。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化遺產對于我們個人和整個社會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到保護和傳承中。正如當年那些開鑿石窟的工匠們一樣,他們?yōu)榱俗訉O后代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們也應該以同樣的決心和熱情,傳承并發(fā)展好自己的文化。這不僅是對我們祖輩的找尋,也是對我們后代的負責。

最后,云岡石窟也使我反思到自己對于文化遺產的認知和態(tài)度。我們應該珍惜和尊重我們的文化遺產,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尊重,更要有內心的認同。在云岡石窟的參觀中,我也看到了一些游客對文化遺產的不敬行為,這讓我感到憤慨和痛心。我們不能只局限于文化遺產的淺表和表面,我們需要從內心理解并且傳承它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保護。

總之,云岡石窟的參觀使我受益匪淺。通過觀賞藝術壁畫和雕刻,我深刻體驗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智慧。同時,云岡石窟也讓我思考了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以及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深感自豪和自責,既驕傲于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又憂慮于潛在的破壞和遺失。因此,我將積極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行動守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將這份珍貴的財富傳遞給后人。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八

云岡石窟,是我國著名的古代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其高超的浮雕藝術和修建規(guī)模,令人嘆為觀止。近日,我有幸前往該景區(qū)游覽,對其藝術價值以及文化意義深有感觸。在此,我想分享我的旅游心得、體會和感悟。

二、山西云岡石窟歷史與藝術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陽泉市郊區(qū),始建于北魏元嘉年間,歷經北魏、東魏、北斗、北齊、隋、唐、五代、和西夏等朝代,已有1600余年的歷史。石窟共分東、西兩巖,保存了110多個洞窟,有5萬余尊佛像、壁畫和石雕,其中千佛洞為最著名的洞窟之一。

在云岡石窟中,體現(xiàn)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痕跡。北魏的佛教石窟和印度佛教藝術風格相似,但同時也融入了當時中國宮廷工藝的精華,如雕刻工藝、卷草紋飾等。而五代、西夏時期的佛教造像則在保留北方傳統(tǒng)造像風格的基礎上,融入西域民族特點。這種文化藝術融合和創(chuàng)新,使得云岡石窟的藝術價值得以充分體現(xiàn)。

三、云岡石窟的文化與社會學意義

云岡石窟不僅是一座藝術寶庫,也是古代社會、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反映。在洞窟中,有許多壁畫描繪了宮廷和社會上層人物的肖像,它們的服飾、審美標準等都蘊含了該時期的文化背景和心態(tài)。同時,這些人物還揭示了古代中國文化的宮廷性和統(tǒng)治性,從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結構。

此外,云岡石窟中還有許多壁畫和雕塑描繪了佛教故事和宗教符號,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佛教信仰的普及和壯大,成為整個社會文化的重要部分,推動了中國宗教文化的融合和發(fā)展。

四、云岡石窟旅游的感悟與收獲

在云岡石窟旅游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雖然與現(xiàn)代科技相比,古代藝術的手工藝制作顯得落后,但它們卻能展現(xiàn)出另一種韻味與藝術價值。通過細致的刻畫和獨特的設計,建筑、雕塑和壁畫形成了浩瀚的藝術宇宙,給人視覺和思想上的震撼。

在旅游過程中,我還深刻領悟到了歷史對于現(xiàn)代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云岡石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遺址,它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富,承載著人類文明與智慧的交流與傳承。要尊重、珍惜這種文化遺產,不僅是我們的歷史責任,更是推動現(xiàn)代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五、結語

云岡石窟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豐碑,值得廣大游客前來領略。在游覽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深厚底蘊以及文化藝術的壯美與寶藏,同時也能深入探尋中國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淵源和演變。通過旅游,我們更能明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與責任,對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產生更深遠的認識和思考,這是一次有益的旅行體驗。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九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歡迎來到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云岡石窟。云岡石窟位于號稱“煤都”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約16公里處,它是中國最大規(guī)模的石窟群,20xx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yōu)美精致的裝飾紋樣,真是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呀!

同學們,由于云岡石窟的洞窟比較多,一共有53個,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石窟,你們知道它是哪一窟嗎?讓我告訴你吧,它就是第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三世佛,它中間的坐像高達17米,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只腳上可站立12人。怎么樣,夠大的吧!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十

聽說大同的云岡石窟十分有名,可是,耳聞不如眼見,我很想去那里看看。就在這個假期,我的愿望實現(xiàn)了!

因為爸爸要去大同辦事,就順便帶著我和姐姐去玩。

進入景區(qū),映入眼簾的是十多根柱子。這可不是一般的柱子,上面刻著許多小佛,十分精致。云岡石窟,不會僅僅是個這吧?。

當然不是,再往后走,上了山,前面出現(xiàn)一個石窟,進去以后,發(fā)現(xiàn)很大,就像一個大會堂,估計幾千人在里面也不會擠。正前方矗立著一尊十米多高的大佛,它盤腿坐著,伸出一只手,笑瞇瞇的,栩栩如生,好像在歡迎四方游客的大駕光臨。講解員說,這是古代北魏時期造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我心想,現(xiàn)在科技這么發(fā)達,也很難建成這么大的佛吧,而古代人徒手就能造出這等奇觀,實在是了不起呀!

出了這個石窟,又進了另外一個石窟,里面雕刻著無數(shù)尊小佛。最小的,僅有手指頭那么小,而大的卻有幾米寬,十幾米高。講解員說:“云岡石窟大大小小的石佛,總計約有五萬七千多尊,而且,每一個都雕刻得十分逼真,惟妙惟肖?!蔽衣犃艘院篌@嘆不已,覺得比我料想的宏大、神奇多了!

有一個石窟,我認為最壯觀:上下兩層,四個方向立著八尊大佛,每尊大佛周圍分布著成百上千個小佛,造成了眾星捧月的藝術效果。我不敢相信這是古人的杰作,覺得眼前的一切就像是做夢一樣。

到了最后一個石窟,聽說是最有名的,我們就在它前面照了幾張相,作為留念。我突然意識到,這么多佛居然沒有一尊是傷心的表情,都是笑瞇瞇的。為什么呢?我想,或許是當時建造者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的一種體現(xiàn)吧,又或許是寄托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吧!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十一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這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云岡石窟。云岡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鄉(xiāng)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fā)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光。利用這暫短的時光,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光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云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光。它以建筑規(guī)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中國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云岡石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云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tǒng)參觀了云岡石窟。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云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此刻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云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云岡,故名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云岡石窟為什么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能夠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那里。武周山位于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扎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那里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那里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建立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那里冬暖夏涼,幽靜神秘。古印度佛教興起后,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為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為,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筑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的傳入,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xù)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巖石屬于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巖,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此刻,大家已隨我進入云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后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云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區(qū),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從云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云岡15公里的高山鎮(zhèn),還有焦山石窟。這么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個星期的時光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個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光。按傳統(tǒng)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光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游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十二

各位游客朋友們:

? ? ? ?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鄉(xiāng)的大同觀光旅游。我是大家的導游員吳敏娟,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云岡石窟。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云岡石窟的“五華洞”,在參觀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佛教高僧曇曜來到北魏都城平城,剛巧遇到文成帝的車隊,他的袈裟被馬咬住。文成帝認為這是“馬識善人”,便對曇曜以師待之。曇曜建議在武周山開鑿造像,弘揚佛教,此議政和文帝之意,于是文帝下旨令曇曜開鑿石窟。這便是“馬識善人”的故事。

“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我首先為大家講解的是第9窟和第10窟。這組雙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筑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后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防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筑形式,其象征著民族大融合。進入窟內,我們可以看到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型,它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因為這組雙窟在清代被施以彩繪,因此也成為云岡石窟中唯一的一組彩繪石窟。

云岡石窟的第11窟看上去似乎沒有高度統(tǒng)一,高度概括與完整提煉的設計和雕刻,因此每龕顯得較為小型,整體較為紛繁,雕刻水平也顯得有些良莠不齊,缺乏整體的和諧之美,但11窟的西壁中部卻出現(xiàn)了宏偉而美麗的七佛。一字排開,在七佛歡悅清麗的面龐上,有著彎若柳葉的細眉,明媚如秋水般的雙眸,俏麗若懸膽的鼻子,含笑翕動的雙唇,圓潤而富態(tài)的下顎,她們身材修長,衣著華麗,有著一種優(yōu)雅的美。

第12窟被譽為“石頭上音樂舞蹈之花”,它有著1500多年關于樂器、音樂與心靈暢想集合的石雕造像,它不僅是史料,更是一部描繪社會風情的漫長畫卷,歡舞撲面而來,長歌在心底,輕音緩緩,倩舞冉冉,第12窟是綻放在石頭上的音樂之花。

俱佳的供養(yǎng)像,供養(yǎng)天雖是佛教神譜中的人物,它們心中有著堅定的佛教信仰,愿意為佛教事業(yè)全力奉獻,所以他們有著尊教和和世俗的雙重特征,她們姿態(tài)端莊,身心恭敬,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體美。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被譽為云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犍陀羅造像和中亞牧民服飾的特點。

現(xiàn)在給大家20分鐘時間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20分鐘后我們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合作!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十三

狂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云岡石窟。請大家在參觀示意圖前稍事停留,讓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云岡石窟的概況。云岡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鄉(xiāng)的大同市。

云岡石窟是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帝時期開鑿的大型石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佛教造像5.1萬多尊。它以建筑規(guī)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世稱“石窟三圣”。

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云岡,故名云岡石窟。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

狂天我們參觀的對象主要是第5。6窟和曇曜五窟的18。20窟。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云岡石窟。中區(qū)窟群的第五窟和第六窟是連為一體的一組雙窟,也是云岡石窟種最精彩壯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請大家跟我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第五窟,第五窟分為前后兩室,為橢圓的穹窿頂馬蹄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尊兩腿雙盤,雙收疊放在腿上的大佛,這種吉祥式坐姿表示著釋迦牟尼佛進入標志的靜思維修行狀態(tài),是佛的坐,立,行,臥4個莊嚴的身姿之一。它高達17米,為云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說的這么大,大家可能覺得還不夠形象,具體的說大佛的膝上可容納120人,一只腳可站12人,這么大的佛像給人一種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咧械姆鹣癫季譃槿婪穑醒氲淖馂獒屽饶材岱?,佛像的右側為未來佛,由于立佛身上的泥裝脫落,我們得以目睹當時石刻技術的精湛。主佛的對面有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著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都十分精湛。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后面有一條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么用的?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好了,請大家跟我來,我們去看因雕刻技術精湛,雕刻內容豐富而被稱為第一偉窟的第六窟。大家可以回憶第五窟的風格來對比參觀。其窟平面呈回字形,窟正中鑿一方形塔柱。環(huán)繞塔柱下層四周和東南西三壁的中心,工匠們精心雕刻33幅表現(xiàn)釋迦牟尼的故事。這是中國現(xiàn)在最早最完整的宗教石刻連環(huán)畫珍品,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點沒有雕刻的空間,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玲瑯滿目的佛國世界。窟中石雕造像有3000多尊,主題以歌頌佛母和表現(xiàn)釋迦牟尼一生的成佛弘教經歷為主,因而也加佛母洞。也可以說是孝文帝為其祖母馮氏開鑿的祈福洞。第六窟的總體布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代表了北魏傳統(tǒng)石刻藝術的最高境界。

坑下來我們重點參觀曇曜五窟的18。20窟。請大家跟我來。

第18窟的主佛像是一尊披著千佛袈裟的釋迦立佛,之所以稱之為千佛袈裟,是因為袈裟上刻有無數(shù)的小佛像,屬世界罕見。那么這尊佛像有什么內涵呢?請大家仔細觀察。它左手將袈裟扶在胸口,手勢呈懺悔狀,給人深思懺悔之感,其實這尊佛代表太武帝拓拔燾,他曾經滅過佛法,但曇曜考慮到他完成了北魏統(tǒng)一大業(yè),合情合理地設計出此千古獨有的造像,第18窟也是有唯一笑佛的石窟。

來到第20窟前,我們看到的是云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露天大佛,它是在1000多年前的遼代,發(fā)生坍塌后,露天而坐的,關于他有兩種說法,可以說是文成帝的化身,是曇曜為報答知遇之恩而造。也可以說是完美的佛的化身。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我們本次的云岡石窟之旅馬上就要結束了,楊導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感謝一路上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心中縱有萬般不舍,分別卻是必然的,但我相信這次的分離是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許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導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也請您千萬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個導游小楊,隨時等待著您的到來,最后預祝大家歸途愉快,一路平安!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十四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鄉(xiāng)的大同觀光旅游。我是大家的導游員吳敏娟,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云岡石窟。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云岡石窟的“五華洞”,在參觀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佛教高僧曇曜來到北魏都城平城,剛巧遇到文成帝的車隊,他的袈裟被馬咬住。文成帝認為這是“馬識善人”,便對曇曜以師待之。曇曜建議在武周山開鑿造像,弘揚佛教,此議政和文帝之意,于是文帝下旨令曇曜開鑿石窟。這便是“馬識善人”的故事。

“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我首先為大家講解的是第9窟和第10窟。這組雙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筑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后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防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筑形式,其象征著民族大融合。進入窟內,我們可以看到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型,它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因為這組雙窟在清代被施以彩繪,因此也成為云岡石窟中唯一的一組彩繪石窟。

云岡石窟的第11窟看上去似乎沒有高度統(tǒng)一,高度概括與完整提煉的'設計和雕刻,因此每龕顯得較為小型,整體較為紛繁,雕刻水平也顯得有些良莠不齊,缺乏整體的和諧之美,但11窟的西壁中部卻出現(xiàn)了宏偉而美麗的七佛。一字排開,在七佛歡悅清麗的面龐上,有著彎若柳葉的細眉,明媚如秋水般的雙眸,俏麗若懸膽的鼻子,含笑翕動的雙唇,圓潤而富態(tài)的下顎,她們身材修長,衣著華麗,有著一種優(yōu)雅的美。

第12窟被譽為“石頭上音樂舞蹈之花”,它有著1500多年關于樂器、音樂與心靈暢想集合的石雕造像,它不僅是史料,更是一部描繪社會風情的漫長畫卷,歡舞撲面而來,長歌在心底,輕音緩緩,倩舞冉冉,第12窟是綻放在石頭上的音樂之花。

第13窟是“五華洞”的最末一窟,洞內有著名的超高大佛像,因此又稱“大佛窟”,第13窟主尊佛像采用了交腳坐須彌的姿態(tài),高13.5米,是云岡石窟的第7大佛,大佛身著瓔珞,珠聯(lián)之類的服飾。在主佛的右臂和腿之間,有一托臂力士,氣定神閑低托起大佛近兩噸多重的右臂,這是這尊佛像的最大亮點,它既巧妙地產生了力學作用,又起了美觀裝飾效果,在13窟里還有一個亮點便是東壁下層的一列姿態(tài)形象俱佳的供養(yǎng)像,供養(yǎng)天雖是佛教神譜中的人物,它們心中有著堅定的佛教信仰,愿意為佛教事業(yè)全力奉獻,所以他們有著尊教和和世俗的雙重特征,她們姿態(tài)端莊,身心恭敬,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體美。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被譽為云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犍陀羅造像和中亞牧民服飾的特點。

現(xiàn)在給大家20分鐘時間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20分鐘后我們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合作!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十五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云岡石窟,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游小導。今天就由我為大家提供服務,大家如果有什么要求可盡管提出來,我會竭誠為您解決。

首先小導為大家介召一下景區(qū)的基本情況: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F(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guī)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F(xiàn)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xiàn)存洞窟大部分鑿于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云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tài)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筑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并發(fā)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tǒng),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后來隋唐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云岡第五、六窟在云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云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yōu)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shù)亩臃叫嗡?,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上??咚谋跐M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huán)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guī)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云岡第七、八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xiàn)存的木構建筑,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于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xiàn)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zhí)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yǎng)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xiàn)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現(xiàn)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云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云岡五華洞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9、10窟為一組前后室結構的雙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建筑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后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10窟主像是彌勒。后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于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題記,是研究云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邧|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筑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shù)裼屑繕诽欤殖峙藕?、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yǎng)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筑的珍貴資料,為云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岡東部窟群,指云岡石窟東端1——4,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于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云岡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叻智昂髢墒摇G笆疑喜孔笥腋鞯褚凰?,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后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云岡石窟現(xiàn)存最晚的銘記。

云岡西部窟群包括云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tài)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于下層,穩(wěn)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guī)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好了,主要洞窟的已經向大家介紹完了,下面請大家自行游覽,靜靜的體會佛國世界的靜謐和偉大吧。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十六

今年暑假我們去參觀了距今有15歷史的云岡石窟,深深的這個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寶庫所震撼!

云岡石窟處于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時代,前后用了64年。

最讓人震撼的是“曇曜五窟”,石窟中央都有一尊巨大的如來佛像,整個石窟呈橢圓形,佛像神情生動,姿態(tài)美妙。洞窟規(guī)模宏偉,令人嘆為觀止。第20窟就是著名的露天大佛,雕刻的為釋迦坐像,高13。7米,肩膀寬闊,斜披袈裟,面型豐圓,神情端莊。第19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洞窟,中間一尊大佛高17米,其相貌與20窟的佛像極為相似,窟內壁上刻滿千佛,較大的佛下站著一個小孩,據說,這是釋迦摩尼與他的孩子。第18窟中主尊高15。5米,站在蓮花座上,兩邊各有一位菩薩,菩薩頭上各有五座石像,可能是釋迦摩尼的十大弟子。第17窟的主尊與前面幾個洞窟不同,是交腳菩薩,高15。5米,身上戴著華麗的珠寶,可腿部沒有雕刻完成。第16窟在曇曜五窟的最東面,主尊高13。5米,與其它佛像不同,不是斜披袈裟,衣飾是“中國式袈裟”。

云岡石窟每一窟的石像都與其它石窟不同。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石像有的瞇著眼,有的在微笑,有的面無表情,竟然還有一個翹著二郎腿的佛像!雖然這些佛像排列無序,但看起來并不雜亂無章。那些佛像上的色彩即使過去了1500多年,可上面的色彩依舊豐富。

這些石窟仿佛帶我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讓我看到了它昔日的輝煌!更讓我感受到了中國的佛教文化和雕刻藝術淵源流長!

云岡石窟游后心得篇十七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大同市。我姓李,叫我李導游就可以了。下面我將帶領大家到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 云岡石窟去旅游。

游客們,請看,前面就是云岡石窟了,請大家跟我從這邊走。

前面就是著名的五、六窟了。大家快走呀。

第五窟到了。這個石窟的中央坐像是最大的石佛。它高達十七米,腳上站十二三個大人也不會擁擠。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是一條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么的?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云岡石窟中以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的立體感很強。我們舉目四周環(huán)視,發(fā)現(xiàn)整個洞窟的空間、佛像、羅漢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請大家隨我一起來欣賞這美麗動人的畫面……好了,請大家自由在石窟里觀賞,1小時后來這里集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61532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