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匯總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0 14:27:15
熱門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匯總18篇)
時間:2023-10-30 14:27:15     小編:琉璃

教案是教學的計劃和方案,它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資源。那么如何撰寫一份高質(zhì)量的教案呢?首先,教案要遵循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其次,教案要合理布置教學內(nèi)容,注重知識的組織和連接,使學生能夠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識結(jié)構(gòu);此外,教案還應(yīng)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最后,教案還要注意評價和反思,及時總結(jié)教學效果并進行調(diào)整,以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如果你對教案的格式和內(nèi)容不是很清楚,看看下面的教案樣本會有所幫助。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掌握文言字詞,翻譯全文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層次意識

理清文章邏輯脈絡(luò),理解鄒忌勸諫的思路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字詞,翻譯全文。理清文章邏輯脈絡(luò)。

教學難點:理清文章邏輯關(guān)系,形成行文的層次意識

教學流程:

一、導(dǎo)入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講故事的感覺

2、參考課下注釋,復(fù)述故事情節(jié)

3、編寫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的練習題

聞、面、服、孰、私、美等詞的特殊用法

4、指名回答,落實重點字詞、句子

5、快速翻譯全文,帶過次要語句。

三、“三分”思想與層次意識

結(jié)構(gòu)三分的好處:類似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四、“三分”思想與邏輯關(guān)聯(lián)

1、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三”的思想?

鄒忌三問美、親朋三答美、

鄒忌三反思、歸納三原因、

勸諫王三蔽、

齊王三行賞、成效三階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項“三”?

勸諫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項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歸納鄒忌諷諫的方法。

勸諫前的三問、三答、三反思、三歸因是步步推進指向齊王的三蔽的,勸諫后的三行賞、三階段是齊王認為“三蔽”的勸諫的“善”的結(jié)果。

齊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貫穿了起來,即使鄒忌實際上經(jīng)歷的是兩問或者四問五問,為了有針對性地勸諫齊王的“三蔽”,他也會改為“三問”

結(jié)構(gòu)更清晰,層次更鮮明,角度更多樣,想象更豐富。

5、明確:不是要求寫文章刻意追求湊成“三”,而是從本文的對“三”的歸納中形成寫文章的層次意識。

五、總結(jié)

1、歸納鄒忌成功勸諫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鄒忌和齊王的人物形象。

2、歸納本文寫作上的特色:結(jié)構(gòu)層次的清晰、嚴謹之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二

1.反復(fù)誦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體會古人勸諫,說話的藝術(shù)以及在今天的指導(dǎo)意義。

3.背誦課文。

(1)體會古人勸諫的技巧。

(2)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詞類活用、賓語前置。

2課時

講讀法 誦讀 提問法

《戰(zhàn)國策》得體例是什么?

明確:國別體

《戰(zhàn)國策》內(nèi)容?

明確: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得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

我國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藥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边@句話確實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們知道現(xiàn)在有一種藥,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沒有不逆耳卻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難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今天,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明確:這是個兼語結(jié)構(gòu),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為諷

明確:鄒忌用設(shè)喻的方法來進諫的。他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設(shè)喻,巧妙地諷喻齊王。

明確:能用具體的事物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復(fù)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委婉而有較強的說服力。

明確:(一)諷諫緣由。

(二)諷諫內(nèi)容。

(三)諷諫結(jié)果。

本文特點:

1、第一段:諷諫緣由

先寫鄒忌容貌之美:“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軼麗”,可謂玉樹臨風,儀表堂堂。“窺

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得意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

提問:在寫到鄒忌和徐公比美的時候作者實際了一個很有趣的小情節(jié),這個小情節(jié)是什么?

明確:三問三答

妻,妾,客異口同聲稱贊他比徐公漂亮,但是鄒忌沒有沉醉在贊美聲中。但日,徐公來,首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其次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自己得結(jié)論和妻,妾,客的結(jié)論發(fā)生了矛盾,所以鄒忌暮寢而思之,終于悟出其中的緣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至此,一個頭腦冷靜,實事求是,善于思考的鄒忌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

同時,妻,妾,客三人得形象也就從他們各自只有一句得回答中顯露出來。

提問:三人的回答由于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語氣上有什么樣得差別?

明確:旗子對丈夫應(yīng)該是由衷得喜愛,愛戀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她的語氣應(yīng)該是由衷,熱情的;妾的地位比較低下,她害怕言語不甚造成失寵,所以回答的時候語氣應(yīng)該是拘謹,勉強的;客則是外人,他得語氣最為平淡,同時也不無奉承之意。

齊聲誦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導(dǎo)他們讀出不同人物因為心境,身份不同造成的語氣不同。

2、第二段:諷諫內(nèi)容

鄒忌不愧是高明的謀臣策士,他不打算內(nèi)沒有因為別人得奉承而受蒙蔽,進而從自身得經(jīng)驗悟出國君納諫的重要性。于是作為宰相的他獻身說法,向齊威王陳述政見,啟發(fā)威王廣開言路。

明確:沒有!

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內(nèi)有求于王-

運用了類比和聯(lián)想的方法從而從家事擴展到國事。

鄒忌入朝以后沒有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先從“閨房小語”談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用類比和聯(lián)想的方式委婉進諫。我們說諷就是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所以這一段也正是鄒忌諷諫藝術(shù)的體現(xiàn)。

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的“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評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guān)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3、第三段:諷諫的結(jié)果

提問:鄒忌的諷諫藝術(shù)是如此之高明,所以大家看齊威王最后有沒有接受鄒忌的意見呢?

明確:從王曰:“善”,可見威王欣然納諫

提問:接受以后威王又怎么去做得呢?起到了什么效果呢?

明確:頒布了三賞;齊國在一年之內(nèi)發(fā)生了三大變化

提問:最終的結(jié)果是什么?

明確:戰(zhàn)勝于朝廷。也就是說國勢日強,以至于用不著使用武力就使各國臣服于齊。

1、背誦課文完成課后作業(yè)。

2、請找出本文詞類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明確:美,這里是形容詞活用做動詞,意動用法:“以……為美”

3、請分析這一句話“忌不自信”

明確:這是一句賓語前置,即:“忌不信自”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接觸了一系列比較有名的外交辭令,象燭之武說服秦君的那一大段話,象文種去吳國求和的時候說的那一段話,大家用兩分鐘的時間分組討論一下他們的成功之處,再對照本文看看鄒忌為什么可以成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這些都是說話藝術(shù)的反映,所以在生活中當你想象家長他建議的時候,當你想和老師提意見的時候,當你覺得你的朋友在某件是上處理不當,你想勸他改正的時候,你一定不要忘記了說話的藝術(shù) 。這也許是你的意見能否被接受的關(guān)鍵。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三

中學古文教學,以往的程式為介紹作者、背景、解題、翻譯、串講、歸納段意、總結(jié)中心等。本設(shè)計試圖從引導(dǎo)學生領(lǐng)悟前人結(jié)構(gòu)文章的妙處入手,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深入探究,舉一反三,學會汲取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

[設(shè)計提要]

這篇教學設(shè)計為提要式,由三方面組成:1.《鄒忌諷齊王納諫》(以下簡稱《鄒》文)的整齊美;2.《鄒》文的參差美;3.《鄒》文的哲理美。

[說明] [所據(jù)版本:人教社高中語文第一冊]

《鄒》文字淺顯,高中學生自己能夠讀懂,所以在指導(dǎo)學生自讀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釋之后,即可進入下面的導(dǎo)讀。

[設(shè)計實施]

一、《鄒》文的整齊美

[討論明確]

1、鄒忌有三問:問其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其妾:“吾孰與徐公美?” 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p>

3. 鄒忌解蔽,當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p>

4. 鄒忌入朝見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5、齊王納諫,下令有三賞:“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賞?!?/p>

6、納諫之后,齊國有三變:“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薄叭儭敝螅_到了內(nèi)政修明、國家強盛的目的,從而出現(xiàn)了“四國朝齊”的“國際”局面。

[點撥]也許是無意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個故事組成了“三疊排比”的奇特結(jié)構(gòu),敘事如江水東下,十分暢達,并且前后呼應(yīng),上下關(guān)照,使文章具有一線貫穿、曉暢淋漓的特點。這樣的結(jié)構(gòu),不僅使文章從全文看來有一種整齊的美,而且使其內(nèi)在韻律有一種進行曲般的節(jié)奏美。這樣寫,看來有些過于理想化,但仔細斟酌,卻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二、《鄒》文的參差美

[引導(dǎo)]《鄒忌諷齊王納諫》不僅是整齊美。請再讀一遍課文,比較一下“三問”、“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無區(qū)別;若有,說出原因。

[明確]1、“三問”:鄒忌問其妻,自稱“我”,用較隨便的口語化的自稱;問其妾,自稱“吾”,用較莊重的書面語化的自稱,端著架子;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還是端著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鄒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與徐公比較)?”從文章開頭描寫看,鄒忌稱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再穿上華貴的官服,更顯得風度瀟灑、氣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為這樣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驕傲,再加上是結(jié)發(fā)夫妻,恩愛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較低(從“妾”字構(gòu)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著學說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雖只比其妻少了三個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對鄒忌不如妻那樣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接下來,面對在齊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其客說:“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討好主人的話,語氣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這三問三答,雖然未寫一個字的個人心理、神態(tài),但每一處問答,每一個人的表情乃至內(nèi)心世界,都能使讀者描摹出來,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我們再來看“三比”。從第二節(jié)開始,鄒忌以他策士善辯的風格,首先向齊王說明“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連串地說出他的妻、妾、客分別“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說他“美于徐公”的事。這里的每一句話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個層次的意思,這一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內(nèi)容。這樣寫,既避免了重復(fù),又使行文顯得參差變化而且簡潔明快。正當齊王充滿興趣地聽他講“比美”故事的時候,鄒忌適時切入主題,以家事比國事,一一比照對應(yīng),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齊王身邊種種易受弊的情況,并得出推論:“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嚴重啦!”鄒忌雄辯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諷喻,使齊王如夢初醒,立時了解到了政治積弊之所在,從而痛下決心,懸賞納諫,廣開言路,進行改革,這才出現(xiàn)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齊國逐漸跨入了戰(zhàn)國七雄的行列。

[點撥]《鄒》文既有相對整齊的結(jié)構(gòu)美,又有錯綜變化的參差美;在這變化錯綜之中,又從人物語言的角度,十分恰當?shù)卣凵涑隽巳宋锏纳矸?、心理和情態(tài),確實起到了言簡意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國古代文學簡練典雅的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三、《鄒》文的哲理美

[引導(dǎo)]通過鄒忌比美、設(shè)喻諷諫,使齊國走向強盛的故事,我們能夠從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請大家再讀一遍課文,進行思考,試從領(lǐng)導(dǎo)者、被領(lǐng)導(dǎo)者和普通人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也來個“三”)。

[討論明確]1、作為下級,既要勇于進諫,又要善于進諫。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鄒忌這樣,幽默風趣、娓娓到來、順理成章地使國君納諫除蔽,從而達到使國家政治清明、繁榮昌盛的目的,豈不美哉!2、作為領(lǐng)導(dǎo)者,也應(yīng)樂于納諫。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是古往今來那些胸懷寬闊、雄才大略的領(lǐng)導(dǎo)者的優(yōu)秀品質(zhì),齊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沒有虛懷若谷的氣度,沒有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為百姓的安危禍福著想的胸懷,不但逆耳的忠言聽不進,就連順耳的勸諫也難說聽得進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為普通人,也應(yīng)有自知之明。鄒忌之所以“三問”,徐公來了之后又“窺鏡而自視”,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弗如遠甚”,可見鄒忌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約而同地捧他,也沒把他捧暈乎。所以,才能“暮寢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們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當:“人貴有自知之明?!保ㄟ@句千古名言,就是從本文中歸納出的)

[點撥]《鄒忌諷齊王納諫》通篇都閃爍著哲理的光輝。如果,我們所有的被領(lǐng)導(dǎo)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進言,各級領(lǐng)導(dǎo)都能樂于納諫,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則我們的國家幸甚,我們的民族幸甚!

附:板書

問、答、思 整齊 善于進諫

三 參差 樂于納諫 “三”

比、賞、變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訓練設(shè)計

(一)選擇題,指出下列各組中,與例句加點字意義相同的項:

1、鄒忌修八尺有余

a.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 b.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 d.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主

2、朝服衣冠,窺鏡

a.一朝而滅,莫之哀也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c.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

b.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二)判斷題,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a.“門庭若市”的“庭”與“拜送書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個字。

b.“納諫除蔽”的“蔽”不是“興利除弊”的“弊”。

c. “暮寢而思之”的“寢”,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樣,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覺。

d.“地方”在本文中是兩個詞,“地”指領(lǐng)域、領(lǐng)土;“方”是周圍或縱橫,修飾后面的“千里”。

(三)背誦題(生源好的班級,當堂背誦)

1、先用半分鐘時間,背誦第四節(jié)。

3、用八分鐘左右時間,全體背誦第一節(jié)[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讀,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對話式情境(老師可充當解說)最后全體背誦]。

4、全體同學背誦全文,或抽查背誦全文。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打獵用的兇猛的鳥),買一鳧(野鴨子)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于地;又再擲,又投于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鶻,可以獵兔耳,乃鴨也?”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選自《艾子雜說》,運用擬人手法,說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長,才能人盡其才)

(五)作文題。任選一,課下完成:

1、善諫與納諫 2.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

附:客觀題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四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理清文意,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xiàn)的文言實詞的詞義并作歸納。

2、領(lǐng)會課文設(shè)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并能運用(突出重點,不貪多求全)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dǎo)學生在教師指導(dǎo)下學習文本,主動選擇、主動建構(gòu),并將知識納入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通過學生豐富多樣的“讀”與“寫”,訓練學生多角度深入解讀文本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根據(jù)課標要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并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本課安排一課時。

一、解題導(dǎo)入。

《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國別史匯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國事》,由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咤雄豪,藝術(shù)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導(dǎo)入;然后請同學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特別是對題目這個“兼語式短語”的破解,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產(chǎn)生“豁然開朗”之感。)

二、朗讀課文并競賽。重點是讀好人物語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讀出融融的愛戀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讀出怯怯的拘謹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讀出阿諛奉承之情。

(通過讀,讓學生整體感之課文)

三、分小組歸納整理文言基礎(chǔ)知識(1、2小組第一節(jié),3小組第二節(jié),4小組3、4節(jié))

1、分組歸納

2、上黑板寫出疑問,分別由學生解答。

3、考一考大家

(循序漸進,讓學生掌握文言基礎(chǔ)知識)

四、合作交流:

指導(dǎo)學生品味鄒忌的語言藝術(shù)

(可組織學生四人為一組展開討論。教師深入其中加以指導(dǎo),最后師生達成共識。)

五、寫作遷移。

簡潔明了目標明確

一、學生主動學習,引進競爭機制。

我們習慣了把備課中的所有知識點傾倒給學生,尤其是古文,認為學生水平不夠,只要能聽、記下來就可以了。本身學習內(nèi)容深奧艱澀,加上被動學習,剝奪主動權(quán)這是許多學生厭惡古文學習的重要原因。所以筆者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特別是古文學習。

如《鄒忌》一文中的`字詞翻譯等基礎(chǔ)知識,全部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只在知識點歸納和文章思想內(nèi)容上給予引導(dǎo)。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yù)習,要求必須完成轉(zhuǎn)注任務(wù)。這一條我班學生已經(jīng)養(yǎng)成習慣,我只要適當監(jiān)督檢查就是。為了提高預(yù)習效率增強預(yù)習效果,在學生自主學習前,我會告訴學生預(yù)習完要求若干位同學上黑板完成重點字詞的注音注釋,要求脫離書本,挑戰(zhàn)自己的記憶力。這常常成為課堂的第一個興奮點,好多學生自告奮勇的上臺,然后還是由學生評改?;蛘哂酶黠@的競爭機制,讓各小組互相挑戰(zhàn),那就更熱鬧了,為了難倒對方,學生會把書本和教參吃透,充分討論充分自主學習。老師只要注意提醒學生提問時不可進行無意義的挑釁和刁難,專挑怪、難、偏的提問,那將會影響該組的最終成績。在《鄒忌》一文的教學中,這種方法效果甚好。

二、創(chuàng)設(shè)真實情境,積極參與課堂。

在本冊古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shè)真實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這一條我始終貫徹。如在教學屈原《國殤》時為讓學生充分想象戰(zhàn)場的宏大場面和悲壯場景,以及作者場面描寫中點面、遠近、動靜的巧妙安排,我讓同學們都來當張議謀拍一部電影——新版《英雄》。應(yīng)該說學生在積極設(shè)計電影的過程中,已經(jīng)深刻理解了文章內(nèi)容以及屈原的構(gòu)思技巧。隨后由他們的電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進行遷移思考:何謂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開了一次思想爭鋒。始終緊扣文章精神內(nèi)涵,深入其中又拓展開去,糾正學生的個人主義英雄思想,明確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在國家危難之際,甘愿為國捐軀的人。

三、多種教學方式,挖掘?qū)W生潛能。

古文學習,我們可能已經(jīng)形成了思維定勢,每堂課按著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nèi)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著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wù)完成。至于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5分鐘后,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dǎo)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是一種風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五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戰(zhàn)國策》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和史學上的地位。

(2)掌握翻譯的要領(lǐng)和方法,能準確翻譯全文。

(3)學習課文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體會鄒忌的諷諫藝術(shù)。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安排學習課前預(yù)習,借助課文注釋的方式讓學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師只講解較難的字詞和句式。

(2)以改編、表演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活動方式,拉動學生對原文的認識、理解、運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包括課文本身體現(xiàn)的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選自《戰(zhàn)國策》。鄒忌通過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聯(lián)想到國家大事,以講自己的切身體會,以事設(shè)喻,巧妙地勸諫齊威王,結(jié)果是齊威王納諫除弊,政治清明,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本文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在重章疊唱似的簡短對話中,人物卻形神畢肖。故事蘊含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至于文意,學生結(jié)合書下的注釋和工具書,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師只要給予引導(dǎo)、檢查、督促。

一、導(dǎo)語

今天我們來學習記錄古代帝王納諫的故事。在古代,雖然帝王也設(shè)諫官,但是敢于批評的大臣卻往往冒著很大的風險,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馬遷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諫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們學習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這樣一對君臣。

首先我們要理解文意。對預(yù)習的情況做一個知識競賽。

二、檢測學生對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點詞語的把握

教師把學生出的題目投影到屏幕之上,進行簡單測試。教師要補充強調(diào)以下內(nèi)容:詞類活用的重點詞,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詞多義。

三、分角色表演比賽

1、課前準備

(1)由語文課代表擔任比賽主持人。

(2)全班分四個小組準備課堂表演比賽。

(3)各組推選一兩個人擔任編劇,對課文進行改編。

(注:表演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編劇對課文的處理,而編劇對課文的處理也代表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劇本編寫完成,由全組選出演員參加表演。其他組員則負責準備道具,觀摩表演并提出改進意見。

(注:如此則全組無閑人,全班皆參與;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課堂表演。

(1)由主持人(語文課代表)協(xié)調(diào)各組表演及評比事宜。

(2)各組輪流表演。

(3)表演完畢,主持人組織全班同學分別給四個小組打分,并評出最佳演員。優(yōu)者掌聲表揚,余者掌聲鼓勵。

四、師生共同學習

(說明:此部分學習由教師主持,師生共同完成。教師此時是一個主持者、引導(dǎo)者,一切均因?qū)W生之學情而導(dǎo)之。最后,教師要將課文學習引導(dǎo)到“文章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和“鄒忌的諷諫藝術(shù)”這個學習目標上來。)

1、剛才四個小組都表演了自己改編的課本劇,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學們的充分肯定。下面請各組編劇談?wù)勛约旱母木幚碛伞?/p>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意在弄清各個編劇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尋其在改編過程的思維活動,對原故事的處理手法。由于認識理解不同,處理的手法也就不同,體現(xiàn)在各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別。)

2、請主要演員談?wù)勛约罕硌莸牡檬А?/p>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意在了解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與把握,演員與編劇的觀點的異同,以及相互合作情況。此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員可能與編劇有不同看法,在導(dǎo)和演的過程中逐漸磨合(協(xié)作)成最后的課堂表演形式。

同時,要于此引導(dǎo)學生賞析鄒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語氣、心理。)

3、請全班其他同學談?wù)?,剛才為何選某組為優(yōu)勝組,為何選某同學為最佳演員。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意在引導(dǎo)學生談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讓學生談對各組、各位演員表演優(yōu)點的理解,也要允許不同意見,即對表演中的不足談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應(yīng)當鼓勵。)

有預(yù)計才能有準備,有準備才能巧引導(dǎo)。以上活動,學生會談到的內(nèi)容預(yù)計有以下種、種:

1、編劇在談改編時,也許會涉及———

(1)兩個場景:鄒忌家中、朝堂上。也許還設(shè)有眾人進諫、各國朝見齊威王的場景,也是合理的。但場景設(shè)計應(yīng)有所側(cè)重。

(2)五個人物:鄒忌、妻、妾、客、威王。也許還有進諫者、來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應(yīng)注意處理臺詞、神態(tài)、動作、心理。

2、演員在談自己的表演時,也許涉及———

(1)如何處理照鏡子的動作、問話的語氣、進諫的語氣,如何處理回答的動作、語氣、神態(tài),如何處理納諫的語氣、神態(tài)等。

(2)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如鄒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進諫;齊威王勇于納諫等。

3、其他同學在評價時,也許會對劇本改編或演員表演提出各種看法?;蛸澇?,或反對,只要言之有理就應(yīng)肯定。對言之無理者要妥加引導(dǎo),最好是讓別的同學來反駁(也可由編劇、演員自己反駁)。這樣,方能在課堂上形成辯論的熱烈氣氛。教師千萬不要對此橫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釋有的詞語句子之外,會涉及到的字詞句可能有———

字詞:孰與自信誠地方左右莫

句子:鄒忌三問的語氣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語氣不同,鄒忌進諫的語言技巧,威王簡短有力的回答。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師可作引導(dǎo)、指導(dǎo)。

(教師應(yīng)在整個發(fā)言和討論過程中相機而動、巧加引導(dǎo),使學生的活動朝著“學習課文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體會鄒忌的諷諫藝術(shù)”這個教學目標進行,最終完成課文的學習。教師也要及時板書,把課堂學習思路展示給同學們。)

5、課后作業(yè)。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六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鄒忌身高八尺多,體形容貌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來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自己信不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說:“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床上反復(fù)考慮這件事,終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贊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贊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贊美我,是想要向我求點什么?!?/p>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p>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于是,鄒忌上朝延去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墒牵奈移拮悠珢畚?,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來,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厲害的。”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說:“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面規(guī)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泵顒傁逻_,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guī)勸,官門口和院子里象個鬧市;幾個月后,偶而才有人進言規(guī)勸;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規(guī)勸,也沒有什么說的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別國?!?/p>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2001/01/23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七

1、認識除弊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鑒意義,語文教案-《鄒忌諷齊王納諫》。

2、了解《戰(zhàn)國策》這部國別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和史學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4、提高借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1、反復(fù)誦讀中對文章的寫作特色和勸諫技巧的領(lǐng)悟

2、本文記述了鄒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喻,諷勸齊王納諫除蔽的故事,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鄒忌諷齊王納諫》》。如何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提高借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課時安排 安排2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導(dǎo)語: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yè),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shù),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zhàn)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zhàn)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了文章內(nèi)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2、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八

一、談話導(dǎo)入

二、初讀感知

通讀

1、請同學們通讀課文。(全體)

2、文章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能用簡單的話概括一下嗎?(自由)

再讀:分角色讀第一自然段(讀對話)

3、鄒忌在生活中提出了一個怎樣的問題,他是怎么操作的?(自由)

三問:妻、妾、客

再讀:讀第一自然段(讀他人之心)

4、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異同?出發(fā)點各是什么?(小組討論)

三答:妻、妾、客

(讀自己的內(nèi)心)

5、在獲得贊譽之后,鄒忌為什么沒有陶醉?他在追思一個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問題,你覺得是什么?(小組討論)

三思:思妻妾客之言

再讀:分角色讀第二自然段(讀懂國君為民之心)

6、鄒忌是怎么跟齊威王諫言的?(語言描述,并簡單概括)

三比:妻妾客之私,與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三比

再讀:分角色讀第三自然段(讀懂國君理政之心)

7、鄒忌諫言的效果如何?(怎么體現(xiàn)這一點)

三賞:上中下賞;

三變:門庭若市、時時間進、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九

中學古文教學,以往的程式為介紹作者、背景、解題、翻譯、串講、歸納段意、總結(jié)中心等。本設(shè)計試圖從引導(dǎo)學生領(lǐng)悟前人結(jié)構(gòu)文章的妙處入手,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深入探究,舉一反三,學會汲取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

這篇教學設(shè)計為提要式,由三方面組成:1。》(以下簡稱《鄒》文)的整齊美;2?!多u》文的參差美;3。《鄒》文的哲理美。

[所據(jù)版本:人教社高中語文第一冊]

《鄒》文字淺顯,高中學生自己能夠讀懂,所以在指導(dǎo)學生自讀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釋之后,即可進入下面的導(dǎo)讀。

1 。鄒忌有三問:問其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其妾:“吾孰與徐公美?” 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鄒忌解蔽,當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 鄒忌入朝見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5、齊王納諫,下令有三賞:“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納諫之后,齊國有三變:“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薄叭儭敝螅_到了內(nèi)政修明、國家強盛的目的,從而出現(xiàn)了“四國朝齊”的“國際”局面。

也許是無意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個故事組成了“三疊排比”的奇特結(jié)構(gòu),敘事如江水東下,十分暢達,并且前后呼應(yīng),上下關(guān)照,使文章具有一線貫穿、曉暢淋漓的特點。這樣的結(jié)構(gòu),不僅使文章從全文看來有一種整齊的美,而且使其內(nèi)在韻律有一種進行曲般的節(jié)奏美。這樣寫,看來有些過于理想化,但仔細斟酌,卻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不僅是整齊美。請再讀一遍課文,比較一下“三問”、“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無區(qū)別;若有,說出原因。

1、“三問”:鄒忌問其妻,自稱“我”,用較隨便的口語化的自稱;問其妾,自稱“吾”,用較莊重的書面語化的自稱,端著架子;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還是端著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鄒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與徐公比較)?”從文章開頭描寫看,鄒忌稱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再穿上華貴的官服,更顯得風度瀟灑、氣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為這樣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驕傲,再加上是結(jié)發(fā)夫妻,恩愛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較低(從“妾”字構(gòu)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著學說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雖只比其妻少了三個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對鄒忌不如妻那樣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接下來,面對在齊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其客說:“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討好主人的話,語氣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這三問三答,雖然未寫一個字的個人心理、神態(tài),但每一處問答,每一個人的表情乃至內(nèi)心世界,都能使讀者描摹出來,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我們再來看“三比”。從第二節(jié)開始,鄒忌以他策士善辯的風格,首先向齊王說明“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連串地說出他的妻、妾、客分別“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說他“美于徐公”的事。這里的每一句話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個層次的意思,這一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內(nèi)容。這樣寫,既避免了重復(fù),又使行文顯得參差變化而且簡潔明快。正當齊王充滿興趣地聽他講“比美”故事的時候,鄒忌適時切入主題,以家事比國事,一一比照對應(yīng),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齊王身邊種種易受弊的情況,并得出推論:“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嚴重啦!”鄒忌雄辯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諷喻,使齊王如夢初醒,立時了解到了政治積弊之所在,從而痛下決心,懸賞納諫,廣開言路,進行改革,這才出現(xiàn)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齊國逐漸跨入了戰(zhàn)國七雄的行列。

《鄒》文既有相對整齊的結(jié)構(gòu)美,又有錯綜變化的參差美;在這變化錯綜之中,又從人物語言的角度,十分恰當?shù)卣凵涑隽巳宋锏纳矸?、心理和情態(tài),確實起到了言簡意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國古代文學簡練典雅的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通過鄒忌比美、設(shè)喻諷諫,使齊國走向強盛的故事,我們能夠從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請大家再讀一遍課文,進行思考,試從領(lǐng)導(dǎo)者、被領(lǐng)導(dǎo)者和普通人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也來個“三”)。

1、作為下級,既要勇于進諫,又要善于進諫。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鄒忌這樣,幽默風趣、娓娓到來、順理成章地使國君納諫除蔽,從而達到使國家政治清明、繁榮昌盛的目的,豈不美哉!2、作為領(lǐng)導(dǎo)者,也應(yīng)樂于納諫。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是古往今來那些胸懷寬闊、雄才大略的領(lǐng)導(dǎo)者的優(yōu)秀品質(zhì),齊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沒有虛懷若谷的氣度,沒有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為百姓的安危禍福著想的胸懷,不但逆耳的忠言聽不進,就連順耳的勸諫也難說聽得進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為普通人,也應(yīng)有自知之明。鄒忌之所以“三問”,徐公來了之后又“窺鏡而自視”,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弗如遠甚”,可見鄒忌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約而同地捧他,也沒把他捧暈乎。所以,才能“暮寢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們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當:“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千古名言,就是從本文中歸納出的)

》通篇都閃爍著哲理的光輝。如果,我們所有的被領(lǐng)導(dǎo)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進言,各級領(lǐng)導(dǎo)都能樂于納諫,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則我們的國家幸甚,我們的民族幸甚!

1、鄒忌修八尺有余

a。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 b。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 d。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主

2、朝服衣冠,窺鏡

a。一朝而滅,莫之哀也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c。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

b。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a。“門庭若市”的“庭”與“拜送書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個字。

b。“納諫除蔽”的“蔽”不是“興利除弊”的“弊”。

c。 “暮寢而思之”的“寢”,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樣,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覺。

d?!暗胤健痹诒疚闹惺莾蓚€詞,“地”指領(lǐng)域、領(lǐng)土;“方”是周圍或縱橫,修飾后面的“千里”。

1、先用半分鐘時間,背誦第四節(jié)。

3、用八分鐘左右時間,全體背誦第一節(jié)[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讀,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對話式情境(老師可充當解說)最后全體背誦]。

4、全體同學背誦全文,或抽查背誦全文。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打獵用的兇猛的鳥),買一鳧(野鴨子)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于地;又再擲,又投于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鶻,可以獵兔耳,乃鴨也?”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選自《艾子雜說》,運用擬人手法,說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長,才能人盡其才)

1、善諫與納諫 2。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

(一)1、d 2、c 3、b (二) c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十

一、導(dǎo)入新課。

全班齊背課文。

二、問題探究。

1、鄒忌諷齊王納諫,最終取得了巨大成效――“戰(zhàn)勝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戰(zhàn)勝于朝廷”?(學生發(fā)言后一起看課下注釋。)

在朝廷上戰(zhàn)勝(別國)。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軍事行動就能使敵國畏服。

2、鄒忌是怎樣含蓄地勸諫齊威王,以達到“戰(zhàn)勝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說起,由一件閨房小事中發(fā)現(xiàn)自己受蒙蔽了,這樣可以首先博得國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嚴重。由己事喻國事,委婉含蓄,齊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請同學們齊背課文中鄒忌含蓄勸諫齊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見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話說說鄒忌經(jīng)歷的這件閨房小事。

是鄒忌與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為偏愛他,妾因為畏懼他,客因為有求于他,都認為鄒忌美于徐公。

5、他們是如何贊揚鄒忌的?語氣是否一樣?(師生分角色朗讀第一段,老師讀旁白,學生讀妻、妾、客的話。)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個字表現(xiàn)了妻子對他的偏愛,反問句表示一種十分肯定、不用懷疑的口氣,這種贊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個字,但仍然用反問句,表現(xiàn)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敝皇瞧降乜隙ㄠu忌美于徐公,這是一種應(yīng)酬、逢迎的態(tài)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實嗎?――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體現(xiàn)了?我們齊背。――“明日……”

7、原來是徐公讓他幡然自知,在鄒忌身上有讓我們學習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p>

8、就這樣,鄒忌運用智慧,擔當臣責,以他的遠見卓識和能言善辯解決了國之難題,使齊國迎來了“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的盛況。我們齊背第三段。

明辨是非,胸襟氣度,知錯能改。

三、結(jié)語。

正因為有了盡職盡責、婉言諷諫的鄒忌,有了廣開言路、懸賞納言的齊王,齊國才會逐漸實現(xiàn)清明之治: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到“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直到“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證實了這一點。

四、課后作業(yè)。

借助圖書或網(wǎng)絡(luò),了解《戰(zhàn)國策》里其他有關(guān)諷諫的故事。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其他一些出自《戰(zhàn)國策》的成語,如門庭若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等。

板書設(shè)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zhàn)國策》

“戰(zhàn)勝于朝廷”――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私事――國事

妻私、妾畏、客有求――宮婦私、朝臣畏、四境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王之蔽甚矣”

鄒忌――齊王

自知之明、盡職盡責、胸襟氣度、明辨是非

遠見卓識、能言善辯、從諫如流、知錯能改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十一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p>

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譯文:

鄒忌身高八尺多,體形容貌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來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自己信不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說:“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庇诌^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床上反復(fù)考慮這件事,終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贊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贊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贊美我,是想要向我求點什么。”

于是,鄒忌上朝延去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來,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厲害的?!?/p>

威王說:“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面規(guī)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泵顒傁逻_,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guī)勸,官門口和院子里象個鬧市;幾個月后,偶而才有人進言規(guī)勸;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規(guī)勸,也沒有什么說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別國。”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的:

掌握常用詞“朝、孰、誠、方、善、間”并背誦課文。

根據(jù)教師設(shè)計的問題學生獨立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dǎo)入。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勸誡劉禪要“開張圣聽”,廣開言路有什么好處呢?今天我們來自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體會多方聽取他人意見對自身成長的好處。

初讀課文,提出問題。

學生小聲自讀課文。注意字音和斷句。有問題提問。

注:講大綱要求掌握的常用詞“朝、孰、誠、方、善、間”用幻燈打出這些常用詞在初中使用過的句子,并注明出處,讓學生快速回答。

再讀課文,初步感知。

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找出本文寫了幾個人,人與人之是什么關(guān)系?寫了幾件事?

明確:

鄒忌、鄒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齊王

齊王是國君,權(quán)力最大的人。鄒忌是齊王的臣子。鄒忌妻、妾、客都與鄒忌有不同的關(guān)系。

四、再三讀課文,理清思路

2。鄒忌怎樣給齊王講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齊王進諫的?

補充: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從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guān)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3。聽了鄒忌的分析,齊威王說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齊王納諫后,收到什么效果?

明確:學生回答時要盡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業(yè)布置

背誦課文。

探究活動。

《戰(zhàn)國策》是記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諸國歷史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云變幻,合縱連橫,戰(zhàn)爭不斷,政權(quán)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guān),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該書文辭優(yōu)美,語言生動,富于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請以合作小組的方式閱讀《戰(zhàn)國策》,選一個你們小組最感興趣的點做些研究,要求每個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關(guān)于《戰(zhàn)國策》的小論文,文體不限,如果是議論文,觀點要是自己的。字數(shù)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來,要注意排版。

找一節(jié)課的時間進行交流,表達要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十三

知識目標:

1.領(lǐng)會課文設(shè)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戰(zhàn)國策》的有關(guān)知識。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美育目標: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鄒忌舉重若輕的心智美,齊王從諫如流的胸襟美)。

教學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一篇比較淺易的文言文,要求學生用自學、答疑和討論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完成對這篇自讀課的學習。

教學難點:學生對設(shè)喻說理和類比推理方法的領(lǐng)會和運用。可通過教師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思考,學生討論的方法來解決。

一課時

1.本文是以生動有趣的故事設(shè)喻論證的,文中鄒忌巧妙設(shè)喻,以私事比國事,從生活小事推及國家大事,由近及遠,又小及大,講述道理,表明見解,娓娓動聽。教師巧妙設(shè)計問題引導(dǎo)學生分析,體會“諷諫”的好處。

2.本文結(jié)構(gòu)層次別致,從頭到尾一直用三層相比的手法,如:三問、三答、三比、三賞等,學習時利用本文結(jié)構(gòu)上的這一特點來指導(dǎo)學生背誦。

五、教學步驟。

(一)導(dǎo)入新課。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一些名言警句流傳千古,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有這樣兩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保ㄍ队埃┪覀冎肋@“良藥”確實“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讓忠言不必逆耳呢?戰(zhàn)國時就有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他就是鄒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鄒忌和齊威王之間的故事,來了解這兩個人物,從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三)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意。

(四)學生再讀課文,并結(jié)合問題在文中找出答案。

1.鄒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問題?得到了怎樣的回答?

2.鄒忌從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3.鄒忌是怎樣分析“王之弊”的?

4.聽了鄒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

板書以下內(nèi)容:

三問

比美反思{三答諷諫的依據(jù)

三思

巧諫齊王三比(類比)諷諫的內(nèi)容

下令——三種賞賜

納諫強國{進諫——三種情況諷諫的結(jié)果

強國——“朝于齊”

(五)分析人物形象。(結(jié)合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鄒忌的兩次“窺鏡”,反映了他當時什么樣的心態(tài)?

2.鄒忌不厭其煩地詢問妻子、妾、客,是不是很無聊?為什么?

3.鄒忌的“三思”使他從迷惑中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反映了鄒忌具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

4.鄒忌向齊王進諫時,為什么先要從自己的生活小事說起?表現(xiàn)出鄒忌的什么本領(lǐng)?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概括出鄒忌的人物形象。)

(板書)鄒忌:頭腦冷靜,善于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于職守,足智多謀;

善于辭令,勇于進諫。

b.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在教師指導(dǎo)下概括齊王的人物形象。)

(板書)齊威王:聞過則改,虛心納諫;

明智果斷,興利除弊。

歸納:鄒忌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足智多謀、嫻于辭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謀士;

齊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六)引導(dǎo)學生提出“設(shè)喻”和“類比推理”,解決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點撥:1.“設(shè)喻”是指設(shè)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xiàn)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霸O(shè)”是設(shè)置,“喻”是比方。

“設(shè)喻”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設(shè)置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說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就一定能勝利的道理。

另一種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來說明一個二者共同蘊涵的道理。這里的甲、乙兩事物既可以是同類的,也可以是不同類的。毛澤東曾在1945年七大致閉幕詞時,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來比方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說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難,就一定能勝利的道理。

2.提問:本文鄒忌是怎樣設(shè)喻說理的?

點撥:鄒忌抓住私事與國事之間的相似點,那私事去比國事,說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導(dǎo)致聽話人受蒙,所以不能輕言信奉承話的道理。

(類比推理——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其結(jié)論不是必然性的。兩個同類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越多,推出的結(jié)論越可靠。

(七)總結(jié)擴展:

a.總結(jié)。

這篇課文記敘了鄒忌以自己家庭親友間的事情和切身感受為喻,諷勸齊王納諫除弊的故事,說明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同時也表現(xiàn)了鄒忌高超的諷諫藝術(shù)。

b.擴展

討論:鄒忌和齊威王這兩個人物你更欣賞誰?為什么?

(八)布置作業(yè)。

給《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寫一個續(xù)集。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十四

1、運用工具書,默讀課文,疏通文意;

2、齊讀課文,然后復(fù)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1、齊讀段一:"比美"離題否?有何作用?

《古文觀止》有評語:"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勘察,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謅君蔽,興亡關(guān)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評得好。

提示:內(nèi)容都是說鄒忌的美,語言只有一兩個字變化,卻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guān)系親疏遠近的不同。

(板書:妻;私:偏愛贊揚妾;畏:卑微喂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齊讀段二)私事、國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諷諫?

4、(齊讀段三、四)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確實受了蒙蔽?(諷諫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為之的嗎?何以見得?)

(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王之蔽甚矣"一句,為何點到了卻不深說?提示:善揣摩國君的心理。對于聰明有為的國君,不要說多余的話。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內(nèi)容?提示:哪些意見,如何來朝。

3、這個故事于今有何積極意義?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勸諫、發(fā)揚民主、傾聽民聲等等。

4、如何看待《戰(zhàn)國策》?

提示:由于《占國策》主要是記載戰(zhàn)國時代策士們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實驗中學柴紅森)

教案點評:

本文是一篇課內(nèi)自讀課文,語言較淺顯,可使學生讀讀、議議、通過自學達到教學目的。課前教師曾讓幾個學生粗讀課文,通過了解,學生對本文意思能夠基本了解,只有個別字詞難以確定其意義和用法,而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說理方法均未及考慮。據(jù)此,自學指導(dǎo)的'重點可定為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說理方法的引導(dǎo)上,兼及重點字句的疏通。

同時,本文篇幅不長而語美理嚴,可通過多次朗讀,體會本文設(shè)喻的說理方法。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十五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進諫的賢士形象。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課文運用諷喻,通過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等特點。

3、認識鄒忌進諫和齊王納諫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本文語言不太艱深,可以根據(jù)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的要求,明確教學重點:

(1)在理解內(nèi)容、層次的基礎(chǔ)上熟讀全文;

(2)結(jié)合寫作背景,領(lǐng)會本文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學生對設(shè)喻說理和類比推理方法的領(lǐng)會和運用是教學的難點。教師不應(yīng)該簡單地把概念告訴給學生,而應(yīng)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思考,用學生討論的方法來解決。

1、按“在朗讀中感悟,在吟誦中品味”的思路設(shè)計教學過程。

2、立足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dǎo)他們通過閱讀理解課文的深層內(nèi)涵。

3、采用以探討為主,以點撥為輔的教學方式,力求做到師生互動。

1、借助課文注釋,掃除字詞障礙。

2、結(jié)合習題一,熟讀課文,劃出妻、妾、客對鄒忌贊美的話語。

1、課時:一節(jié)課。

2、課型:說讀課。

一、導(dǎo)入新課(2分鐘)

(板書課題及作者)

教師三言兩語析題(根據(jù)職業(yè)高中學生文言文誦讀水平而定):

本文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標題是后人加的。

鄒忌——齊國國相;

諷——規(guī)勸別人,使別人接受;

齊王——指齊威王;

納諫——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勸告。

“鄒忌諷齊王納諫”可理解為“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二、整體把握(10分鐘)

提出下面四個方面的問題,讓學生逐一回答:

1、鄒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問題?得到了怎樣的回答?

2、鄒忌從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3、鄒忌是怎樣分析“王之蔽”的?

4、聽了鄒忌的分析,齊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

板書以下內(nèi)容:

三問

比美反思、三答、諷諫的依據(jù)

三思

巧諫齊王、三比(類比)、諷諫的內(nèi)容

下令——三種賞賜

納諫強國、進諫——三種情況、諷諫的結(jié)果

強國——“朝于齊”

三、討論交流(26分鐘)

(職高學生與普高學生相比在文言文誦讀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這是職高學生

在高中階段接觸的第六篇文言文,鑒于這一點,可以適當降低教學難度。)

采用誦讀、答疑、討論、交流、點撥、歸納等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一學生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間進、期年、數(shù)目

二引導(dǎo)學生提出自學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運用師生互動方式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wù)。

1、落實本課的重點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實詞、虛詞:“閱讀提示”中已列出8個。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種句式,讓學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斷句,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倒裝句,如“皆朝于齊”。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動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這篇課文有兩個主要人物,即鄒忌和齊王。根據(jù)這兩個人物的不同舉動,有針對性地設(shè)計具體有趣的問題。

(1)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a、鄒忌的兩次“窺鏡”,反映了他當時什么樣的心態(tài)?

b、鄒忌為什么不厭其煩地詢問妻、妾、客?

c、鄒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樣的品格?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概括出鄒忌的人物形象。

板書以下內(nèi)容:

鄒忌

頭腦冷靜、善于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于職守、足智多謀

善于辭令、勇于進諫

(2)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a、鄒忌進諫后,寫齊王的兩個舉動,反映了齊王的什么精神?

b、從進諫的三種情況看,反映了齊王的什么精神?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在教師的指導(dǎo)下概括齊王的人物形象。

板書以下內(nèi)容:

齊王

聞過則改、虛心納諫

明智果斷興利除弊

3、引導(dǎo)、學生提出“設(shè)喻”和“類比”,解決這一教學難點。

教師點撥:“設(shè)喻”是指設(shè)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xiàn)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霸O(shè)”是設(shè)置,“喻”是比方。

“設(shè)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設(shè)置一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種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來說明一個二者共同蘊含的道理。

(1)提問:本文鄒忌是怎樣設(shè)喻說明的?

教師點撥:鄒忌抓住私事與國事之間的相似點,拿私事去比國事,說明了“私”、“畏”、“求”可以導(dǎo)致聽話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輕信奉承話的道理。

教師點撥:鄒忌與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因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結(jié)果使鄒忌受了蒙蔽。與鄒忌相比,齊王如何呢?宮婦左右沒有不偏愛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王的,全國范圍內(nèi)的人沒有不有求于王的。齊王與鄒忌的相似處境,導(dǎo)致了他的結(jié)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這種根據(jù)兩個同類事物某種屬性的相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類比推理。

板書以下內(nèi)容:

鄒忌、齊王(設(shè)喻說理)

妻——私——宮婦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內(nèi)

受蔽受蔽(類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鐘)

(職高學生雖然基礎(chǔ)差,但口頭表達能力都比較好,感悟能力也比較強,因此適合于這種開放式的討論題。)

提問:學了這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談?wù)勀阌心切└形颍?/p>

讓學生充分展示討論,集思廣益,暢談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開放的,即使有錯誤的感悟也不要緊。在討論的同時,要引導(dǎo)學生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

1、一個人在受蒙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

2、一個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應(yīng)當積極向有關(guān)部門或上級領(lǐng)導(dǎo)提出意見及合理化建議。

3、提出批評建議時,要考慮方式方法,選擇恰當?shù)恼Z言,抓住恰當時機,便于別人接受采納,以提高建議效果。

4、作為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要廣泛聽取批評意見,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在這種開放式的討論中,教師在備課時要為教學設(shè)計預(yù)留空間,要培養(yǎng)學生多向思維和求異思維,并且要善于處理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超出這個話題之外的其它爭議。

五、布置作業(yè)(2分鐘)

1、課后反復(fù)誦讀課文,分組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課后互相討論,在疏通文義的基礎(chǔ)上,試譯全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十六

中學古文教學,以往的.程式為介紹作者、背景、解題、翻譯、串講、歸納段意、總結(jié)中心等。本設(shè)計試圖從引導(dǎo)學生領(lǐng)悟前人結(jié)構(gòu)文章的妙處入手,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深入探究,舉一反三,學會汲取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

這篇教學設(shè)計為提要式,由三方面組成:1?!罚ㄒ韵潞喎Q《鄒》文)的整齊美;2?!多u》文的參差美;3。《鄒》文的哲理美。

[所據(jù)版本:人教社高中語文第一冊]

《鄒》文字淺顯,高中學生自己能夠讀懂,所以在指導(dǎo)學生自讀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釋之后,即可進入下面的導(dǎo)讀。

1 。鄒忌有三問:問其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其妾:“吾孰與徐公美?” 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鄒忌解蔽,當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 鄒忌入朝見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5、齊王納諫,下令有三賞:“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納諫之后,齊國有三變:“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薄叭儭敝?,達到了內(nèi)政修明、國家強盛的目的,從而出現(xiàn)了“四國朝齊”的“國際”局面。

也許是無意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個故事組成了“三疊排比”的奇特結(jié)構(gòu),敘事如江水東下,十分暢達,并且前后呼應(yīng),上下關(guān)照,使文章具有一線貫穿、曉暢淋漓的特點。這樣的結(jié)構(gòu),不僅使文章從全文看來有一種整齊的美,而且使其內(nèi)在韻律有一種進行曲般的節(jié)奏美。這樣寫,看來有些過于理想化,但仔細斟酌,卻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不僅是整齊美。請再讀一遍課文,比較一下“三問”、“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無區(qū)別;若有,說出原因。

1、“三問”:鄒忌問其妻,自稱“我”,用較隨便的口語化的自稱;問其妾,自稱“吾”,用較莊重的書面語化的自稱,端著架子;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還是端著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鄒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與徐公比較)?”從文章開頭描寫看,鄒忌稱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再穿上華貴的官服,更顯得風度瀟灑、氣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為這樣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驕傲,再加上是結(jié)發(fā)夫妻,恩愛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較低(從“妾”字構(gòu)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著學說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雖只比其妻少了三個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對鄒忌不如妻那樣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接下來,面對在齊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其客說:“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討好主人的話,語氣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這三問三答,雖然未寫一個字的個人心理、神態(tài),但每一處問答,每一個人的表情乃至內(nèi)心世界,都能使讀者描摹出來,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我們再來看“三比”。從第二節(jié)開始,鄒忌以他策士善辯的風格,首先向齊王說明“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連串地說出他的妻、妾、客分別“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說他“美于徐公”的事。這里的每一句話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個層次的意思,這一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內(nèi)容。這樣寫,既避免了重復(fù),又使行文顯得參差變化而且簡潔明快。正當齊王充滿興趣地聽他講“比美”故事的時候,鄒忌適時切入主題,以家事比國事,一一比照對應(yīng),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齊王身邊種種易受弊的情況,并得出推論:“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嚴重啦!”鄒忌雄辯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諷喻,使齊王如夢初醒,立時了解到了政治積弊之所在,從而痛下決心,懸賞納諫,廣開言路,進行改革,這才出現(xiàn)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齊國逐漸跨入了戰(zhàn)國七雄的行列。

《鄒》文既有相對整齊的結(jié)構(gòu)美,又有錯綜變化的參差美;在這變化錯綜之中,又從人物語言的角度,十分恰當?shù)卣凵涑隽巳宋锏纳矸?、心理和情態(tài),確實起到了言簡意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國古代文學簡練典雅的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通過鄒忌比美、設(shè)喻諷諫,使齊國走向強盛的故事,我們能夠從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請大家再讀一遍課文,進行思考,試從領(lǐng)導(dǎo)者、被領(lǐng)導(dǎo)者和普通人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也來個“三”)。

1、作為下級,既要勇于進諫,又要善于進諫。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鄒忌這樣,幽默風趣、娓娓到來、順理成章地使國君納諫除蔽,從而達到使國家政治清明、繁榮昌盛的目的,豈不美哉!2、作為領(lǐng)導(dǎo)者,也應(yīng)樂于納諫。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是古往今來那些胸懷寬闊、雄才大略的領(lǐng)導(dǎo)者的優(yōu)秀品質(zhì),齊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沒有虛懷若谷的氣度,沒有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為百姓的安危禍福著想的胸懷,不但逆耳的忠言聽不進,就連順耳的勸諫也難說聽得進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為普通人,也應(yīng)有自知之明。鄒忌之所以“三問”,徐公來了之后又“窺鏡而自視”,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弗如遠甚”,可見鄒忌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約而同地捧他,也沒把他捧暈乎。所以,才能“暮寢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們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當:“人貴有自知之明?!保ㄟ@句千古名言,就是從本文中歸納出的)

》通篇都閃爍著哲理的光輝。如果,我們所有的被領(lǐng)導(dǎo)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進言,各級領(lǐng)導(dǎo)都能樂于納諫,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則我們的國家幸甚,我們的民族幸甚!

1、鄒忌修八尺有余

a。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 b。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 d。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主

2、朝服衣冠,窺鏡

a。一朝而滅,莫之哀也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c。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

b。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a?!伴T庭若市”的“庭”與“拜送書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個字。

b。“納諫除蔽”的“蔽”不是“興利除弊”的“弊”。

c。 “暮寢而思之”的“寢”,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樣,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覺。

d?!暗胤健痹诒疚闹惺莾蓚€詞,“地”指領(lǐng)域、領(lǐng)土;“方”是周圍或縱橫,修飾后面的“千里”。

1、先用半分鐘時間,背誦第四節(jié)。

3、用八分鐘左右時間,全體背誦第一節(jié)[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讀,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對話式情境(老師可充當解說)最后全體背誦]。

4、全體同學背誦全文,或抽查背誦全文。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打獵用的兇猛的鳥),買一鳧(野鴨子)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于地;又再擲,又投于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鶻,可以獵兔耳,乃鴨也?”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選自《艾子雜說》,運用擬人手法,說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長,才能人盡其才)

1、善諫與納諫 2。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

(一)1、d 2、c 3、b (二) c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十七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動地記敘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贊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寫鄒忌以切身經(jīng)歷設(shè)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第三部分寫齊王納諫及其結(jié)果。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shè)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本文語言淺顯,故事情節(jié)生動,內(nèi)容并無費解之處。教學的基本方式應(yīng)是以學生自讀為主,以教師點撥為輔。點撥,主要是抓住勸諫和諷喻手法來啟發(fā)學生,使他們悉心體會鄒忌委婉勸說的方式,明確鄒忌勸說藝術(shù)在當代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識。掌握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也是教學重點之一,不宜忽略。

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戰(zhàn)國策》。

1、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2、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shù),理解諷喻說理的特點。

認識除蔽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理讀課文,總結(jié)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

反復(fù)誦讀,體會鄒忌進諫的技巧。

1、朗讀法用以讀帶講的方式,使學生在自讀、齊讀、默讀等各種形式的朗讀中感知課文,理解課文。

2、討論點撥法教學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多設(shè)疑,巧設(shè)疑,啟發(fā)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蔽赫髡翘铺诘囊幻骁R子,他敢觸龍顏,一針見血地指出皇帝的過失;唐太宗納諫如流,及時改正自己地錯誤。圣君、賢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穩(wěn)定,國泰民安。戰(zhàn)國時期的鄒忌也是齊威王的一面鏡子,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zhàn)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1《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末年和秦漢間的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國策》《國事》等名稱,經(jīng)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zhàn)國策》。全書共33篇。主要記載的是戰(zhàn)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

2鄒忌

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

3齊威王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jù)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jié)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工聽后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睆拇撕螅R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錄音,學生邊聽邊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記號。聽畢,借助注釋、詞典自行理解。

2、譯讀課文,理解文意。

學生自瀆課文,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句。如有疑難問題,同桌之間討論解決。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教師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3、三讀課文:理清結(jié)構(gòu)層次

明確:第一段:進諫的依據(jù)。鄒忌與徐公比美,發(fā)覺受蒙蔽,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并決定“入朝見威王”。

第二段:進諫的內(nèi)容。鄒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諷諭齊王,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以事設(shè)喻,啟發(fā)誘導(dǎo)齊威王省悟到納諫的必要性。

第三段:納諫的舉措及結(jié)果。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告,立即頒布政令,懸賞求諫。齊威王納諫除蔽,政治清明,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篇十八

一日鄒忌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鄒忌美麗,而城北徐公遜也?!币粌阂猿潜毙旃?,而鄒忌遜也。一兒曰:“鄒忌身披白銀亮鎧甲,手持菜刀砍西瓜,此不為鄒忌美而徐公遜乎?”一兒曰:“徐公坐騎草泥馬(羊駝),美男豪情萬世夸,此不為徐公美而鄒忌遜乎?”鄒忌心里沒底因此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美麗乎?”

鄒忌回到家后,一直悶悶不樂,便取出剛剛快遞到的“白雪公主牌魔鏡”,對著魔鏡說:“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齊國第一美男?”魔鏡打開百度,輸入關(guān)鍵字“齊國第一美男”,幾秒過后,魔鏡顯示:“您要找的是不是城北徐公”“不!”鄒忌大叫道,一把將“魔鏡”摔到地上,cpu和硬件碎了一地。鄒忌一邊踏一邊自言自語道:“不!一定是百度又抽風了!不會的,我的美貌乃驚天地泣鬼神之物,一個徐公怎么能跟我叫板?我要去問問我的老婆?!编u忌叫他的老婆過來,問他和徐公誰更帥,老婆脫口而出:“徐公,是哪個不自量力的屌絲?喔,我想起來了,不就是前幾天提起把菜刀跑到韓國叫囂‘不整成齊國的鄒忌那么帥就跟整形醫(yī)生同歸于盡’的城北徐公嘛,也不知道他手術(shù)成功了沒有?!编u忌覺得老婆在忽悠自己。又找來他的小老婆問道:“爺跟城北的徐公相比,你覺得誰更帥呢?”小老婆回答道:“當然是徐…。。不不不,肯定是您比較帥呀!”“比較帥?”鄒忌雙眼放出了兇光,“您帥您帥,那姓徐的也能稱得上是帥哥?那么以后‘帥哥’這個詞不就等于罵人了嗎?把他與您相提并論,您也不怕降低身份?”鄒忌聽后仍不覺得滿意。

次日,家中來了一位客人?!袄相u啊,好久不見!今天天氣不錯啊,哲爾賽這個地方你去過沒?那里有何出產(chǎn)?人口多少?風俗習慣怎樣?土地性質(zhì)又如何?還有,你知道嗎?‘特快號’上有個賣牡蠣的那個人倒很有趣,你知道點這家伙的底細嗎?”“都是些什么亂七八糟的?無事不登三寶殿,說吧,有何貴干?”鄒忌不耐煩的說道?!熬褪窍肭罄吓笥呀栉尹c盤纏,你也知道我有個敗家的混賬兄弟,上次我們一家出去旅游,結(jié)果撞見他在我們乘的那艘船上賣牡蠣!噢,我可不能讓他回來吃我們,所以借點兒盤纏,我好去海外避避風頭。”“借你是可以,不過菲利普,我可要問你個問題,你一定要如實回答——我和城北的那個徐公到底誰帥?”鄒忌的自戀癖再次發(fā)作。“哎喲我去,這么白癡的問題犯得著問我?我只聽說過‘齊國第一美男‘鄒忌您的名號,什么‘城南雞公’我可沒聽說過!”鄒忌聽后總算是稍微恢復(fù)了一點兒自信,可又想:“徐公到底長什么模樣?我又沒親眼見過,所以別人說的不一定就是對的,不行,我要親自去會會這家伙?!?/p>

于是鄒忌用qq給徐公留了條信息,叫他來家里吃飯。過了一天,徐公果然按時赴約,正如再別康橋中寫的一樣:“輕輕的,他來了,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公與鄒忌腦補的形象截然不同,他既不是一個“身著西裝,手揣餐巾紙的紳士”;也不是一“服飾”怪異,頭型獨特的‘洗剪吹’——他身穿便衣,面容清秀,用詞文雅,待人和善,不時與鄒忌談笑風生。鄒忌徹底服了,他不再見人就問“我?guī)泦??或是我和那個徐公到底誰帥”之類的問題了,他不再整日“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了。他默默地望著窗外,也不知是在沉思或是在發(fā)呆。終于,他想通了,解決了內(nèi)心的疑惑,他高興地像個孩子一樣拍手大笑道:“我明白了!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她偏愛我;小老婆說我美是因為她怕我;而菲利普說我美是因為他遇見了他的弟弟于勒,要找我借盤纏!我的國君的處境不也和我一樣嗎?宮婦偏愛他,君子怕他,全國的人民必有人有求于他,由此可見,他是受到了蒙蔽?。 ?/p>

a結(jié)局:鄒忌恍然大悟,他心想:我明天一定要告訴國君我的想法,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鄒忌心懷大志準備著明天的材料。

b結(jié)局:鄒忌越想越怕,于是——他逃走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31145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