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感悟,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世界,體味人生的意義。感悟需要有自省的能力,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考方式。接下來分享幾篇關于感悟的經典文章,相信會給你帶來思考和啟示。
歷史課堂感悟篇一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學實踐已經證明: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于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
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適合于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對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維的學生來講,教學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脫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第三,每種學習方式都有它顯著的優(yōu)勢,也有其明顯的不足,很難檢測和評判孰好孰壞。機械的、形式化的“探究”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有意義的`“接受”也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關鍵在于教師的運用是否符合教學實際。如果不顧實際,對于明明很簡單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事實上,現(xiàn)代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只能是在繼承傳統(tǒng)教學理論和方法基礎上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歷史課堂感悟篇二
勤奮出成績是學習上的一條不變真理。
真正的高效率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應該反對“以知識為中心”和沒有交流、沒有互動的“滿堂灌”,但不是反對所有形式的“講”。講與不講,不是一成不變的,問題是教師怎么“講”,什么時候“講”。
來自教學一線的真正的專家認為:課堂教學需要“講”,也需要“不講”,教師課堂的主導地位不能盲目削弱。一堂課的好和壞,不能單用“講”與“不講”來評價,而應看“五度”,即情境誘人度、活動刺激度、自主參與度、訓練扎實度、建構生成度;老師是否“五有”,即有心、有情、有法、有度、有力;學生是否“三動”,即手動、口動、腦動。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單單是讓學生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講”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的時空,讓學生擁有智慧。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差異、內容的難易和課堂的變化,適時調整講與不講的比例,把講與不講巧妙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
老師絕對不能放棄自己適時的“講”: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學生質疑問難時,在提問而學生不能答、指點而學生不開竅時,學生經過討論卻不得要領時,為了讓學生對某一問題有深入的認識時,為了幫助學生突破某一思維障礙時,突破能開啟學生心智、體現(xiàn)教學要求的知識重難點時……這些地方老師若不講,絕對是誤人子弟。
新課改并不是不要教師的“講”,而是對教師的“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在重點的關鍵處,講在知識的概括處,講在思維的提升處。所以,課堂上教師不是要講得“少”,而是要講得“精”,講得“好”,講得“有序”,不是就題講題,而是要由題生發(fā)地講,由個別到一般地講,進而指導學生如何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一堂沒有教師精要講授和適時點撥的課一定缺少深度,既要尊重學生,也要發(fā)揮教師的指導、點撥、調控作用,對學生理解不到、領會不深和理解錯的地方,要訂正甚至作必要的講解,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
總之,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講”,讓學生在有溫度、廣度和深度的課堂的浸染中日漸茁壯,讓學生在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里發(fā)現(xiàn)靈魂,但也要通過自己的“不講”,給學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實踐和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在思想的恣肆狂濤中體驗生命頓悟的喜悅。
歷史課堂感悟篇三
目前,整個教育界都在推行新課程改革,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這就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結束“滿堂灌”的教學理念,將學生放在教學的首位,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笆谥詽O”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xiàn)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在如今的初中課程中,歷史夾在語、數(shù)、外之間,地位尷尬;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從而得到鍛煉,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我們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
在育才從教半年,對于這個問題,我有了一些簡單的看法:
一、增加課堂趣味性
對于初一的學生,課堂有趣是吸引他們目光的一項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直觀教具和生動的語言再現(xiàn)歷史事件的一定情境,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歷史事件的始末,以達到實記歷史知識點。例如,在講解赤壁之戰(zhàn)時可以排演一個簡短的課本劇,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上來,讓他們對歷史事件有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二、感情的融入
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導,教師對歷史事件的感情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態(tài)度,因此要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潛移默化的陶冶學生情操,同時也能使學生更熱愛這門學科。例如,在講解我國文化時,教師要帶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們的祖先曾創(chuàng)造了光耀千古的優(yōu)秀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
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fā)展線索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fā)展線索,提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講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可以回顧之前學習的商鞅變法,分析兩場改革運動在原因、內容、影響三方面的異同,進而分析改革對一個國家所產生的深淵影響,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
四、教會學生簡便的記憶方法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我認為以下幾種記憶方法比較有效:
1、提綱式記憶。讓學生講所有知識歸納
總結
,形成提綱,對整本教材內容有整體的了解,然后依據(jù)關鍵詞提示,一點點往提綱里補充具體內容。這樣記憶準確、保持時間長,但對學生要求較高,學生適應過程較長。2、趣味記憶。將一課的內容編成歌謠或順口溜讓學生記憶,方便快捷,也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如講秦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可以編一句話:喊趙薇去演戲,讓學生可以快速記憶。但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編成順口溜,實際操作性不強。
3、分散記憶。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后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
五、歷史要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
今天是歷史的延續(xù),我們可以在今天找到歷史的影子,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看清現(xiàn)實,放眼未來。比如,香港問題,我們可以把它與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及后來的瓜分狂潮聯(lián)系起來;我們還可以把日本侵略臺灣、“大陸政策”與今天臺灣問題結合起來??傊?,我們可以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讓學生感到歷史離我們并不是很遙遠。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歷史教育教學專著,關注史學研究動態(tài),打造歷史魅力課堂??傊?,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于創(chuàng)新,完成自己教書育人的使命。
歷史課堂教學工作計劃
歷史反思
歷史四有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歷史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歷史課堂感悟篇四
(教學過程設計?1課時)
教師行為學生學習活動設計意圖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1.視頻播放:電視劇《辛亥革命》序曲。
2.教師總結:以上探索的失敗,說明中國人民還需要繼續(xù)探索和斗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派肩負起了歷史的使命,順應歷史潮流拿起武器,于1前的今天發(fā)動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革命——辛亥革命。
觀看電視劇片段:在視頻中出現(xiàn)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起學生求知和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一、“孫中山創(chuàng)建革命黨”
1.教師可以用電腦屏幕顯示或幻燈打出《興中會成立簡表》。
指導學生看《興中會會員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圖,指出興中會把誓言“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作為革命綱領。因此,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2.教師提示學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點構思對白,即興創(chuàng)作
3.提問:10多年后,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
4.“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fā)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列出表格,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填表,將結果展示給大家。
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同盟會綱領
《民報》發(fā)刊詞
小結、過渡: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后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fā)生了武昌起義,并取得初步的勝利。
二、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爆發(fā)情況怎樣?
2.學生了解武昌起義的時間和過程。利用電腦屏幕或投影打出“武昌起義形勢圖”:
3.觀看武昌起義的片段,給學生留下生動直觀的印象。
4.中華民國成立時,已經具備哪些歷史條件?(提示從政治、思想、組織三個方面分析。
最后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它的建立標志著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達到了高潮,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5.如何評價辛亥革命?
a.革命目標:推翻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結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卻讓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自習課本,指出興中會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革命綱領。
興中會:(展示問題,學生快速閱讀并回答)
時間:1894年
歷史課堂感悟篇五
如何讓高中歷史課堂活起來重慶市墊江縣第二中學左君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放下老師的架子,師生平等,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提倡學生標新立異,鼓勵質疑,激勵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釋放學生自我創(chuàng)造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共同的使命。
一、更新備課方式,提高課堂實效性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從而導致新課程的設置的重大變化。教師在更新教學理念的同時,應更加關注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即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益,讓不同層次、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
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向課堂要質量,備課這一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可以說是基礎,是關鍵。備課不等于寫教案,備課包括鉆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把鉆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見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么鉆研教材、查閱教參、收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等,因為網絡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我校高一歷史組,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jié)課上希望學到什么知識,他們對本節(jié)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lián)網,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加強集體備課,優(yōu)化個人備課。高一全體歷史老師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學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應如何制定,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么,如何突破;難點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后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
二、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優(yōu)化課堂教育結構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xiàn)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所以,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以及不斷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性問題等,都是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這種教學,在習題訓練和講評課時,尤其管用。如(一)學生限時完成適量練習。(二)學生討論答案,教師參與,了解學生討論的重點集中問題。(三)集體講評,教師答題。(四)學生給老師布置作業(yè)等等。師生間可以互換角色互相體驗,討論中體現(xiàn)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遇到難點老師給以點撥,最后教師板書全文主要內容作最后小結。實踐證明,這種教法達到了課堂教學“高效低負”的目的,有益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教學中,師生間始終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互相交流著,既為教學活動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礎,又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個性特點大有裨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進行積極的參與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眼、腦、手、口等多種感官并用,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依據(jù)教學評價機制,重視現(xiàn)實教學要求
中學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評價歷史教學,主要不是看教師是否能講,不是看學生對具體的知識記憶多少和某一次書面考試成績,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如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上,可以展開課堂討論,通過研討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如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如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在學期歷史學習總評成績中占一定比例;歷史課的學業(yè)成績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制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也統(tǒng)計成績。歷史書面考試也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完善歷史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組織課外歷史興趣小組,進行讀課外書、研究歷史人物、講歷史故事,寫歷史文章,編演歷史劇,學繪歷史地圖,收藏古錢幣,參觀歷史博物館,考察名勝古跡等課外活動方式,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提高多種素質,增長更多能力。
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四、困惑與思考
(一)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所要求的和諧民主開放的教學方式,對年輕教師來說是個機遇,相對較容易實現(xiàn)角色的轉變,對長年從教的中老年教師,如何快速實現(xiàn)角色轉變,是個挑戰(zhàn)。
(二)按照新課程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我們的老師既要重視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發(fā)現(xiàn)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又要切實使學生掌握住這些基礎知識,這在有限的45鐘內,本身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我們的學生在享受這種模式教育的同時,對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到底能掌握多少,與會的專家和老師都有困惑。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困惑。傳統(tǒng)教學與新課程下的教學相比,一個很大的區(qū)別是對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進入課堂這是趨勢,我們教師必須掌握這種技術手段,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某些學?;A教學設備都沒有,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正確運用,引來許多老師的爭議。
歷史課堂感悟篇六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被教育界漸漸提上日程。我們地區(qū)現(xiàn)在正在實行高中新課改,所以平時的時候自己會比較特別關注這方面的信息,最重要的由于自己教學經驗尚淺。前一段時間,看了趙亞夫教授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全書56個教學案例涉及31位教師和學生作者,呈現(xiàn)出一幅視野廣闊且色彩斑斕的歷史教學新圖景,沒有晦澀難懂的道理卻無形中形象生動給我上了一堂有效的課。仔細閱讀后令我受益頗多,現(xiàn)將些許感觸訴諸筆端。
記得伊索寓言中有一則關于鵝生金蛋的故事。大意是說,一個農夫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一只會生金蛋的鵝,不久便成了富翁??墒秦敻粎s使他變得更貪婪更急躁,每天一個金蛋已無法滿足他,于是農夫異想天開沖動的把鵝宰殺,企圖將鵝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來。結果不難想象,鵝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了,農夫什么也得不到了。這則故事,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到不同的寓意。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人不能貪婪,是否大家也發(fā)現(xiàn),農夫那么想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可是方法不正確,忽略了有效產蛋的規(guī)律,最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無效的,真的是鵝死蛋沒,吃力不討好。 做事情我們都希望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就如同我們去上每一節(jié)課一樣都希望是有效果的有效率的,那究竟怎樣的課才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課堂呢?也許,我們無法給它最確切的答案,因為它也是隨著課改的深入而不斷的變化著。這本書呈現(xiàn)給我們別樣的風景,同時也在這些問題上給了我一些體會。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趙亞夫教授在《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中指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應該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課堂有效無效不是老師個人感覺良好,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由此不難看出,要想達到課堂有效性,必須樹立一個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要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fā)展是全人的發(fā)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學科(如英語、數(shù)學等)的發(fā)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fā)展上。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以學論教,應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評價標準。而我們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固定的,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做足工作。
首先,要明確目標,落實三維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核心,是判斷歷史課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jù)。新課改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指向學生全面發(fā)展,注重學生在品德、才智、審美等方面的成長。俗話說“教書容易育人難”。事實上,面對新課改,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人認為高考的大綱和新課改的目標不能很好的協(xié)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是無法量化的目標,玄之又玄,要做到三者合一談何容易。而高考成績是目前對學校教學質量終結性評價的最重要指標,誰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輕心,作為學校管理者和學科執(zhí)教者更是如此。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兼教授曾舉了一個例子:內地一位校長對香港中文大學一位教授說:“中考、高考不改革,課程改革寸步難行!”這位香港教授反詰道:“難道因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可測量,我們就可以不給予關注嗎?”歷史教育就其學科特色來說,本身包含一種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過程。所以,如何在現(xiàn)實課堂中真正的把握好三維目標,落實好三維目標的實踐這條慢慢長路上,我們還需要上下不斷求索。用基本的知識技能作基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通過過程與方法的體會中形成正確價值觀,個人情感得到提升。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其次,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賦予新生命。會有學生說,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為什么?對于他們來說,書本的一些知識,傳統(tǒng)課堂的講學方式,歷史學科的教學特點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和興奮點。如果把學生認為如古董般塵封的歷史變活,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裟妨炙够f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不僅指要求特別強烈?!?所以,尊重學生,把他們作為課堂的主力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在課堂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做到換位思考,多從他們角度考慮,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設計,運用多種的教學手段輔助課堂教學,想方設法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學生活動、體驗、表現(xiàn)來使課堂活躍,讓學生在過程中掌握理解知識,自主完成一堂課。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教的法子是基于學生學的法子”。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始終處于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但是這里,我們要注意一點問題,有些老師一提到課改就談講色變,以為講授就是傳統(tǒng),花過多精力在教學過程方法花樣化上,這樣只能是丟掉了課堂教學的精髓原則,一堂課下來剩下只是空虛的框框,有生命的課堂教學不排斥三維目標中的任何一個。這本書中的一些案例就在這里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鑒,形成自己有特色的鮮活的課堂教學也是至關重要的。
最后,對于課堂教學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并在不斷的反思中提升個人魅力,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所以我們講課有一個基本就要有學生的眼神交流,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交流和表達的方式。有效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鼓勵、相互溝通、彼此啟發(fā),共同分享與協(xié)作。
主編趙亞夫曾提出:“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必須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學科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現(xiàn)在比較多的是關注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加強師生間交流、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與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區(qū)分不同學科的特點和不同學科教學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關于學科教學有效性的探討,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教師必須清晰了解自己的學科特點,我們課堂教學追求什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課堂的有效性吧。 怎樣讓自己不會變成那個“農夫”,怎樣讓那個我們的課堂變成能產“金蛋”的鵝需要我們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努力用心的去探索,有效的課堂學生和教師共同創(chuàng)造。
歷史課堂感悟篇七
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是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問題。結合以往的課堂教學經驗,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最強勁的動力。要想使一堂歷史課生動起來、豐富起來,作為教師自身必須要深入挖掘教材,并對教材以外的教學資源進行挖掘與開發(fā)。在這個挖掘開發(fā)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發(fā)現(xiàn)令自己都激動不已的信息資源,讓歷史課堂無限延伸,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與思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明朝的對外關系》這一課,我將它設計成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之前,我先選擇了一段鄭和下西洋的動畫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走入課堂。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鄭和下西洋等方面的歷史,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通過引導、設問、識圖、討論、主題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識圖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綜合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觀全面的分析問題。
通過材料比較使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睹鞒膶ν怅P系》的難點是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及其意義。在此我將其設計成幻燈片表格的形式,組織學生通過表格的對比學習總得出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比如時間早、次數(shù)多、規(guī)模大等特點),讓學生根據(jù)表格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在目的與性質、歷史影響方面的差異,分析明清時期我國遠洋航海事業(yè)與西方相比從先進轉為落后的原因。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表格對比學習得出鄭和下西洋的眾多特點中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不愧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教學過程中,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jù)預習文本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養(yǎng)成自學習慣,學會自學,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問題、積極思考,分享探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師生互動的'同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的動與學,教師盡量不講,少講,凸顯了新課改的要求。
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富于個性的、獨特的見解應加以鼓勵、贊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如探討鄭和下西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上課之前,我多次查閱資料,精心預設了一些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進程中經過師生互動激發(fā)、碰撞,結果出現(xiàn)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對此我及時進行了肯定的評價,我的評價宛如一支強心針,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了,學生回答問題的參與度更高了。
比如聯(lián)系當今我國與各國友好往來的對外政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鄭和下西洋對于我們今天正確處理國際關系的借鑒意義。
1、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提出“為什么”,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挑戰(zhàn)權威、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2、七年級的學生,在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作出評價后,要對學生進一步強調評價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時,要用歷史的辨證的觀點,即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總結反思,積累經驗,使自己不斷進步,爭取能上出更精彩的歷史課。指導老師評語:余老師以《明朝的對外關系》為例,介紹了自己上好歷史課的一些做法,如:增加歷史課的趣味性;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及時評價鼓勵學生;從歷史事件中尋求歷史事件的現(xiàn)實意義。
這些做法雖然是隨外歷史課的常態(tài),但余老師作為一個新進歷史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借鑒,將這些做法貫穿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并通過自己的體悟、反思把它們作為自己的經驗固化下來,這種熱愛學習,善于總結、反思的態(tài)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歷史課堂感悟篇八
知識與能力:識記:理性、啟蒙運動;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及其主張;康德及啟蒙運動的影響;理解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分析啟蒙思想的巨大影響;認識上層建筑對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反作用。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用表格法掌握啟蒙運動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
2、運用比較法加深對啟蒙思想家觀點共性和個性的認識。
3、運用比較法對比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異同,說明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上和形態(tài)上的反映”;2、學習啟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遠大的理想與抱負;3、通過法國啟蒙思想產生的巨大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發(fā)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從而提高學習理論的自覺性。
重點與難點
重點: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及啟蒙運動的影響。
難點: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什么是“啟蒙”(enlighten)?
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布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斗爭。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是發(fā)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壓迫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一、啟蒙運動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興起的呢?
材料一: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到17、18世紀西歐的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握有雄厚的經濟力量。
材料二:17—18世紀的法國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社會成員分三個等級,教士和貴族屬第一、二等級,擁有政治經濟特權;其他人是第三等級,是被統(tǒng)治階級。新興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處于被壓制地位,他們與封建統(tǒng)治和天主教會矛盾日益尖銳。
材料三:
在人文主義偉大思想光輝面前,中世紀的幽靈消失了。”因為人文主義者的啟發(fā),開創(chuàng)了一個理性的時代…歐洲宗教改革挑戰(zhàn)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為西歐社會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礎。
歷史課堂感悟篇九
其實課后輔導材料我用的不多,多是老師推薦的經典款,爆款,它們被稱為經典一定有它們的道理,對于考生,它的編排彌補了教材不是按時間順序排版的不足,讓使用者可以有歷史時間軸概念。還有一點很重要,這樣你可以在學習某一知識點的同時了解這一知識點歷年都是怎么考察的,考察的側重點在于哪,這樣復習時可以有計劃的復習。
關于補課
我自己沒有補課,一是我的高中比較推崇自主式學習,我更喜歡自學。二是成本太高。但根據(jù)我身邊同學補課的經驗來看,大家最好找自己的老師或者常年帶畢業(yè)班的老師補課,這樣才能保證老師了解考試形勢。還有就是,不要養(yǎng)成老師說你聽的簡單填鴨式學習方式,你應該自己先自學,做些題,然后把不會的地方經過自己思考后去問老師,最好把自己的理解過程記下來給老師看,這樣老師也可以了解你的薄弱點和思維偏離點,更好地幫助你提升,補課才有意義。
備考心態(tài)
我覺得我在這個話題上很有發(fā)言權,我自身就是心態(tài)特別不好的人,高三時壓力特別大,晚上經常失眠,白天狀態(tài)不好,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但學習效率特別低。我總結我心態(tài)不好的原因是目標定的太高,對自己又很沒自信,體現(xiàn)在考完試只要有人說他答案和我不一樣,我就一定覺得是自己錯了。后來我在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下有所好轉,不過并不如意。但我自身調整心態(tài)的歷程可以和大家分享。
我復習時會很焦躁,生怕浪費一點時間,但是又學不進去,這個時候就要給自己一種暗示,告訴自己要理性,先休息好效率會高,這樣狀態(tài)不好勉強學習只會適得其反。然后如果是把目標定的很高,不妨也想一下做一下最壞的打算,就是自己考的最爛能去哪,那個地方自己能不能接受,因為心態(tài)不好,擔心成績不穩(wěn)定,害怕高考發(fā)揮失常都是因為想去好的大學,這樣壓力就很大,如果最壞的結果都能接受,那就沒什么可怕的了。
和老師家長溝通很重要,有時可能你的壓力來自于父母,但那可能只是你幻想出來的壓力,你覺得父母期望很高,怕自己達不到他們的目標,其實爸爸媽媽可能就希望你盡力就好,不留遺憾,不要太累。所以可以把自己的壓力、擔心和父母分享,這樣解開心結以后,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fā)揮到最好。
歷史課堂感悟篇十
歷史上的遼沈,淮海,平津這著名的三大戰(zhàn)役想必的家都知道,我家也有三大戰(zhàn)役哦!來看看吧!
作戰(zhàn)過程:我做作業(yè)做到9:30,由于實在無聊,我想借去廁所的時間看一會書。于是我拿起一本書就往廁所里“鉆“。我正看到精彩的地方,媽媽想上廁所了。我不得不讓位。地二大戰(zhàn)役我失敗了。
第三大戰(zhàn)役:電視爭奪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我和公公起戰(zhàn)原因:公公整天占著電視機,而我也很愛看電視。我和公公打響了第三次戰(zhàn)役!作戰(zhàn)過程:我知道公公非常愛看電視,如果在看電視時有人打擾他,那公公一定會很生氣。為了不讓公公生氣而我又能看到電視,我“公公,來吃飯了!”“來了,來了!”我像婆婆撒了會嬌,婆婆就同意了我在客廳里吃飯。我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那感覺,怎一個爽字了得。
三戰(zhàn)下來,勝多敗少??磥砦疫€不錯嘛!
你家有三大戰(zhàn)役嗎?歡迎共享哦!
歷史課堂感悟篇十一
在歷史組六位組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兩周,高三歷史組課堂大賽圓滿結束了?;仡欉@兩周本人聽的五節(jié)課,感到比較欣慰。單純就上的這節(jié)課來說,老師們備課、制作課件、上課的水平都很高,可以說不分伯仲。具體有如下表現(xiàn):
一、充分依托學案、教材,狠抓基礎知識的落實,特別是重視對主干基礎知識的抽查和講解。
二、都有近兩年高考真題的訓練或應用,從而把握復習方向,提升學生能力。
三、都重視抓點復習,且重點、難點、疑點抓的比較準確。
四、作為為復習課,都注重前后、中外、古今知識的聯(lián)系。
五、都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審題答題方法的指導。
六、都注重對相關社會現(xiàn)實或有趣知識的練習,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總之,對于五位老師的五堂課,老師們都抱著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并沒有刻意準備,卻上得比較成功,這是從來沒有的。
盡管如此,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我就以這次課堂大賽為主,結合半學期以來的高三一輪復習情況,總結如下:
作為教學過程指導者、組織者的教師,課前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將探究過程和結果設想得自以為盡善盡美,但如果這種設計一味從教師自我出發(fā),不關注學生的差異及他們不同的發(fā)展可能,那么教學中學生將始終處在被動接受、消極應付的狀態(tài),結果只能是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與研究性學習的本意相去甚遠。情況有二:
其一,教學中一切惟教案為是,教學中完全沿著自己預設的軌道發(fā)展,學生探究的結論必須與教師的預設重合。在這種課上,很少能聽到學生的不同意見,很少見到多種思想之間碰撞的火花,很少有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與別人的理解溝通。這時的提問與思考,徒具“研究”的外殼,難以掩蓋學生思維的貧乏,因為他們的思維活動已被教師排斥。
強人從己的教學,說明教師對“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等理念,還沒有真正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心目中只有對教學目標的預期而沒有學生可能超越教案的心理準備。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為追求的結果,它所能體現(xiàn)出來的至多是教師的思維結果,而正在扼殺的卻是學生的靈性。
其二,設定的探究目標過高或過低。
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從材料中去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熱衷于向學生提出問題,但又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水平,所提問題過于艱深或過于淺顯。
太過深奧的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喪失了挑戰(zhàn)性,也不具備思維的開放性。所以,這種情況下的探究討論要么是抽象空洞不得要領的,要么是討論場面冷清,學生搜腸刮肚仍無話可說,只能以教師的“獨唱”收場。教師對這些問題或許有自己的心得,但那只是教師的思維,不創(chuàng)設思維的梯度,沒有架設合適的材料與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絕不可能化為學生的思維。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思維這種現(xiàn)象,盡管披上了研究性學習、問題探討等眩目的外衣,折射出的卻仍然是陳舊而頑固的“教師中心”意識。
當然,如果探究的問題過于淺顯,也就沒有探究的必要,僅是形式主義罷了。
日新月異的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引發(fā)了教學手段的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后。學習的速度、內容的豐富、學習的研究性、知識構建的合作性、信息的.收集與處理等方面,相比傳統(tǒng)課堂有無可比擬的長處,有著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得到了廣大老師、尤其是對新事物特別敏感的青年老師的青睞,在歷史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正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數(shù)育教學作用。
但我們也注意到,部分老師對技術設備產生了極端的依賴性,一旦設備故障或停電,則惶惶然手足無措,教學風采頓失。透視這一現(xiàn)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的是部分老師教學基本技能退化的嚴峻事實。
用信息技術與教學技能退化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但如果教師不重視專業(yè)技術的培養(yǎng)與鍛煉,過于依賴設備,將本應由老師親自完成的工作全部交給機器去承擔,教師指導作用會日趨淡化,最后發(fā)展為“機灌”?!皺C灌”與“口灌”一樣,都是對學習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
多媒體技術發(fā)展與教學基本技能提高,兩者不應相克相斥,而應相融相進,兩者應該在提高教學效益的總目標下得到統(tǒng)一。
老師們很重視“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地認識、思考問題,這是對的,但在學生進行探討時,老師的指導作用如何體現(xiàn)?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好,主要有兩種不如意的表現(xiàn):
其一,在組織學生討論前,教師沒有對研究方法進行指導,不作研究的示范;在分組討論過程中,不傾聽他們的意見,不作思維的點撥,無所事事;在學生集中發(fā)言時,教師不作及時、準確的評價,激勵他們逐步接近正確結論,只是含糊地以“不錯”、“好的”等應對,學生不能從教師處得到確切的信息反饋,對自己的思維價值產生懷疑,他們探究創(chuàng)新的思維積極性受到打擊。
其二,學生就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后產生相左的意見,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意見相持不下,這是學生思維積極性被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路能力得到培養(yǎng)的好現(xiàn)象。此時學生最企盼的是老師的觀點。但有些老師在這關鍵時刻就是不敢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和了一教室的稀泥,讓學生的希望落了空。有人還將此作為經驗介紹,謂之“教師不當裁判”、“不打擊學生思維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我們對此很不以為然。
我們自然不贊成教師簡單地判斷誰對誰錯,也不贊成教師過早表明自己的觀點。因為這確實會抑制學生的思維活動,但當學生的若干觀點難以統(tǒng)一時,教師應該敢于表明自己的思維結果,同時指出學生思維中不甚合理的成分。在充分鼓勵學生探究時,教師必須發(fā)揮自己的指導作用。愿尾巴現(xiàn)象不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課堂活動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重要地位,這并無不當。但如果片面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那么設計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往往是形式化的,它們所能營造的只能是華而不實的表面效果,而無思維發(fā)展的實際效益。
這種背離了“學生主體”原則的形式化的課堂活動,其共同的特點是:只求“動”,而不求“思”——缺乏探究性——充其量可以起到有限的烘托氣氛的效果,而失去的卻是寶貴的教學時間和學生思維、實踐的機會。對學生課堂活動成功與否檢驗的標準只能是:有或無、有多少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就體現(xiàn)在對歷史問題的思考之中。相比此類形式化的活動,在某些時候,教師精彩而富于啟發(fā)性的講述,何嘗不可以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深刻思考?我們的課堂活動應該更講求實效,更具探究性。
因歷史課時少,學生基礎又差,每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總是感到吃緊,單元檢測,課后習題又都需要處理,所以時間上總感到吃緊。在課堂教學中,因為學情因素,還存在講解過多,處處對學生不放心,大而全的問題。
當前新課改理念已被老師們廣為接受,老師們的教學方式也正趨向多樣化,課改正逐步向縱深發(fā)展。在這種大好形勢下,對歷史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審視和剖析,發(fā)現(xiàn)并提出一些教學實踐中的瑕疵,并非庸人自擾,而是保持清醒的表現(xiàn)。
歷史課堂感悟篇十二
20xx年年的這一學期以來,我積極響應學校學習杜郎口改革,勤勤懇懇,扎扎實實,腳踏實地地做好一個教師的本職工作,認真?zhèn)湔n、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yè)、講評作業(yè),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并注重博采眾長,廣泛涉獵知識,嚴格要求自己,尊重學生,使自己教有所思,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一一說明:
1、備課
上好課的前提是做好課前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為此我積極響應學校提前一周備課的要求,認真?zhèn)湔n鉆研教材,教參和教學大綱。虛心向前輩老師學習、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并利用網絡查閱資料,集中別人的優(yōu)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以此確定預習和展示的問題,就能夠契合學生的心理和性格實際,并對即將上的課作出預想,以作到有備無患。有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把握知識。還“違規(guī)”預想把手機帶進課堂。如在準備《改革開放》這節(jié)課時就在手機上下載了《春天的故事》這首歌。
2、上課
上課時認真講課,精講精練,語言簡潔不羅嗦,力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把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注重問題的梯度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等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映,做到及時的反饋。注意自己的角色轉換,當學生進行預習時,自己應是引導者;當學生進行小組間的討論時,應該是參與者;當學生討論或展示完畢時,自己應該作出小結,是歸納者。
3、輔導和作業(yè)
學校改革嘗試階段,所以一旦課堂因為種種異常原因就會影響課程的進度,加上本學期的時間比較短,所以課程安排很緊。我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本來是沒有晚自習的,為了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結束進度,向學校每班要了一節(jié)晚自習,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及時的在自習上完成鞏固提高的環(huán)節(jié),累是累點,但是很值得??偟膩碚f,我這學期忙碌并快樂著,因為忙碌所以充實,因為充實,我感受著自己的不斷成長。作業(yè)方面 根據(jù)學校精講精練的要求,精心地挑選,適當?shù)亓粢恍┯欣趯W生能力發(fā)展的、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作業(yè)。決不布置重復的、無意義的機械作業(yè)并做到及時批改、認真糾錯,發(fā)揮查漏補缺鞏固知識的作用。
4、課外
除了正常的教學上的備課、上課和輔導改作業(yè)外,我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另外我還注重多方面培養(yǎng)自己的 個人素養(yǎng),每天堅持練字半小時以上。找時間到圖書館借書看書,擴寬知識視野,學習教育理論,不斷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厚實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理論底蘊?;丶液筮€會打開電腦,進入《教育在線》,學習前輩們的精髓,再打開自己的個人博客,涂鴉自己的教學所思,感受著成長的無限快樂和美好!
5、考勤方面
6、努力方向
新的世紀,社會的要求,家長的期盼,學生的崇仰,予我們,那都是厚重的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歷史教師,我是光榮的,但也是愧疚的,因為我不是做的最好的。當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雖不能作到最好,卻要有做到最好的追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用心教導學生,用笑溫暖學生,用愛滋潤學生,要對得起自己心中那份神圣的事業(yè)!愛我所愛,一如繼往!
歷史課堂感悟篇十三
歷史課堂留白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在歷史教育中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歷史的真相,而留白則可以使我們更全面地認識歷史,更好地考慮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本文主要從歷史課堂留白的效果、適用的對象以及如何做好歷史課堂留白等方面,探討歷史課堂留白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歷史課堂留白的效果
歷史課堂留白的效果在于,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歷史的真相,更全面地認識歷史,更好地考慮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歷史教育中,常常因為歷史事件的涉及面廣,涉及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時期等,而難以通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讓學生做到全面的認識。而留白則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通過閱讀圖片、文獻以及不同的課堂討論和分析,去自由地構建自己的認識體系,從而加深記憶和印象,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第三段:適用的對象
歷史課堂留白不僅適用于學生,也適用于教師和社會公眾。對于學生來說,留白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歷史興趣,豐富他們的歷史知識,加深他們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對于教師和社會公眾來說,留白可以幫助他們更真實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歷史秘密和歷史奧秘,同時也為歷史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實踐基礎。
第四段:如何做好歷史課堂留白
要做好歷史課堂留白,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理性地評估歷史教育的現(xiàn)實需求和課堂效果,根據(jù)個體差異和學科特點,適度地留白。其次是注重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創(chuàng)造獨特且有趣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充分參與教育過程并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另外,要留白就需要注重素材的選擇和制作,創(chuàng)造出適合教育目標和學生認知水平的素材,并注意素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最后,要注重學科整合和跨學科合作,把語文、數(shù)學、科學和跨學科、實踐活動等與歷史教育整合在一起,提高歷史課堂留白的效果和意義。
第五段:結論
總之,歷史課堂留白是一種有效的歷史教育方式,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它也能夠幫助教師和社會公眾更真實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發(fā)展和演變,發(fā)現(xiàn)一些歷史奧秘和歷史秘密。在做好歷史課堂留白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理性評估需求,注重教師引導和學生參與,創(chuàng)造獨特且有趣的教育方式,留白素材的選擇和制作,學科整合和跨學科合作等一系列要素,使留白效果發(fā)揮到最大程度,從而滿足歷史教育的發(fā)展需要。
歷史課堂感悟篇十四
教師藝術性的語音、語調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課堂有效性的提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音量的控制要適當,聲音太高,會讓學生產生聒噪的感覺;聲音太低,學生聽起來十分費力,會成為催眠曲。其次,語速要適中,語速過快,學生接受不了,從而感到心煩意亂,無所適從;語速過慢,學生容易走神,逐漸脫離教師的課堂教學步伐與節(jié)奏。語句之間要有適當?shù)耐nD,一則給教師留下一點思考的緩沖時間;二則留給學生一點反應和接受的時間,有利于學生的消化;三則有提示作用,引領學生思考,可以使學生形成一種探究的潛意識。語調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強弱的變化。美國心理學家賽門斯指出:“在教師的許多特性中,語調占著一個重要地位。一種不好聽或低沉的語調,很可能阻礙教師成功事業(yè)的發(fā)展?!苯處熣n堂語言的語調要高低起伏、抑揚頓挫、有節(jié)奏感,使其與知識深度和學生生理心理狀態(tài)相適應。教師對語調的應用很影響課堂氛圍,同樣一句話,因其聲音的抑揚頓挫就會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形象就是要善于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道理形象化,講人如見其人,講事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講景歷歷在目,娓娓道來,絲絲入扣,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運用成語典故教學,有助于使歷史課生動形象。如講述東漢班超時運用了“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兩個成語。如講“圍魏救趙”等成語,學生就會對孫臏用兵之妙,體會得更深。
又如介紹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楷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介紹陶淵明的田園詩,用“世外桃園”的典故;介紹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從軍”的典故等等,都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生動形象決不是嘩眾取寵,矯揉造作,庸俗獵奇。那種為追求講課的生動形象而不顧歷史的真實,任意夸張,妄加褒貶,甚至用低級趣味贏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歷史教師之大忌。歷史課堂應當始終充滿一種生動活潑而又嚴肅認真的氣氛。
雖然我們時常提倡上課的語言要口語化,讓學生聽懂,但對于初中生來講,已經具備了相當?shù)膰鴮W知識和文學基礎,聽懂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好聽才是初中教師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對歷史這樣的文字學科來說,語言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文學性,文史結合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而且“文史結合是歷史教學本身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如果初中教師的課堂語言再是平淡如水,就會讓學生聽起來感到冰冷和生硬,無法滿足學生的要求,從而使歷史課堂的吸引力大受影響。因此,初中歷史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注意遣詞造句的優(yōu)美,經常引用一些典故、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對聯(lián)、民謠等中的一些經典語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語等,講出色彩,講出聲響,講出形象來。
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苯處熜枰哪瑩?jù)調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師上歷史課,學生是百分之百的歡迎;反之,學生則反感。教師語言的幽默可以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學家所分析的,學生在上課時最佳狀態(tài)一般可以維持在15~25分鐘,超過這個范圍,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薄坝哪L趣的語言猶如沁人心脾的春風,讓課堂灑滿陽光”,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通俗是歷史教學的靈魂,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層次、認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淺出,使書面語體盡可能口語化,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語言解釋難懂的歷史知識。要想讓學生聽得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水平,史料的敘述要通俗易懂,史觀的闡述要深入淺出。要想讓學生喜歡聽,教師就應在講述時,用具體的史料來充實教學,事件的敘述要有情節(jié)乃至細節(jié),通過生動的形象,喚起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對歷史知識的濃厚興趣?;虼騻€比方,舉個事例,幫助學生再造歷史情境。
總之,歷史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錘煉教學語言,可以大大提高歷史課堂的吸引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課程計劃和目標。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25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