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yōu)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0 11:15:07
最優(yōu)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通用21篇)
時間:2023-10-30 11:15:07     小編:紙韻

感悟是積累與觸動的共同結果,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在寫感悟時,我們可以通過描述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來使文章更具有共鳴力。這里有一些來自讀者的感悟分享,或許能夠給您帶來一些共鳴和啟示。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一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經(jīng)典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第章“道可道,非常道”,被視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我看來,這一章的意義不僅在于指引我們對道的認識,更在于啟示我們找尋生命的意義。

2. 正文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非常顯然,它在告誡我們,把道說出來的同時,也是在說道已經(jīng)不是道了。也就是說,道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存在,它不可描述、不可言喻,只能靠自身感知去體悟。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萬物的形態(tài),但是我們看不到它們的本質,因為它們的本質是超越了形態(tài)的,只有通過心靈、感悟、領悟,才能在內心深處理解道。

3. 正文第二段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意味著所有的存在都有它們的名字,但是這些名字只是一種表象,并不能完全地代表這些事物的本質。每一個存在都存在于一種“無名”的境界中,那是一種最本源的狀態(tài),一無所有,卻包含一切。因此,當我們過分地關注名字,去評判東西的高低、對錯,就會迷失在形式和表象的世界,無法去感受生命的真諦。

4. 正文第三段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句話提醒我們,道的長存和生命的延續(xù)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是需要與大自然相通,與萬物共樂。這種與自然的融合是一種全然的放松與順從,只有這種徹徹底底的“不自生”,才能讓我們在大自然的安詳中得到真正的覺醒。然而,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似乎對這種悠然自得的境界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擾,我們的內心不斷地孜孜以求、追求完美,卻遠離了自然,與自我矛盾斗爭,徒勞無益。

5. 結論段

以“道可道,非常道”為理念,我們或許可以警醒自己,和自然更好地保持交流和溝通,更好地與世界融合,達到真正的和合。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我們所追求的名利和物質,而在于我們的身心的健康與平衡,以及與萬物共生的經(jīng)驗中。我們應該珍惜這種生命,不斷地去拓展我們的心靈和思想,在這條行走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二

前言: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篇章之一,其中第一章是《道德經(jīng)》的開頭,被譽為“天下第一章”,它揭示了中國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內容。本文旨在從多個角度對該章節(jié)進行解析并得出個人的感悟和體會。

第一段:寂靜為道,即道生萬物

《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達的是道是根本無法被凡夫淺見的詮釋,只有通過個人的靈性修養(yǎng)和超越才能真正明了。如同寂靜為道,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喻和定義的,只有深度的體悟才能觸及它的本質。通俗來說,沒有一種語言可以精確表達道的精神,因為道不是一個實在的物質,而是一種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背后的力量。正是由于道被無限擴展,因此成為了一切事物的生命源泉,孕育了萬物生靈的匠心獨運。人們應該從自身出發(fā)去探尋思考,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在理性和感性中尋找到人生的真諦。

第二段:無為而治,即順應大自然

“無為而治,無事而有”是《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另一個重點。它是一種順應大自然的倫理道德,不必操之過急,也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請求我們保持內心的寧靜和被動地接受生命的命運。在大自然面前,人們無法像機器一樣客觀地分析每個環(huán)節(jié),而應該根據(jù)其內心自然的本性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因為宇宙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每個物種都是它不可或缺的一個構成部分,每個個體也都有著自身的價值,而維持整個生態(tài)平衡的是一種我們無法掌控的宏偉力量。相對于這種浩瀚的自然力量,我們應該“無為而治”,以自在的心態(tài)去順應和接受。

第三段:消除欲望,即格物致知

“淳于足味,溫養(yǎng)盈室,民莫之能為而知,莫之能為而均。”,這一句話上半部分以溫養(yǎng)的方式培養(yǎng)室內生命,下半部分則暗示對于人們的思想、情感,也要以類似的方式進行溫養(yǎng)。消除欲望是一種達到這種溫養(yǎng)的方式,是我們達到個人悟通的途經(jīng)之一。欲望時常讓我們的心靈疲憊不堪,縮小了我們的思想和視野,而去掉欲望,則會讓我們的心靈更加輕盈和寧靜。跟隨著自身渴望人生的設計,放棄價值凡俗的追求,專注于精神引領的旅程會讓我們在“淳于足味”的領域里感受到真正的收獲。

第四段:失而不得,即歸于本心

“失而不得,物之俞是也?!保@一后半部分是關于物的(事物獨有的屬性或力量)解釋,它們都固有一定的自身屬性和氣質,失去某一物品,但它的影響卻是可以留下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尋找到一種平衡點,即必須承認失去的事實,同時也要重新歸于本心,不斷充實自己的自我認知。在不為外物所影響的環(huán)境中,通過一系列學習和認識,我們可以逐漸擺脫對于社會觀念、本能沖動、物質追求等外在一面的侵蝕,更加掌控自己的自我,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增強自我防范機制。

第五段:回到原開始,即自然再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生命的源頭之一,引發(fā)了人們對于本源的思考。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道家思想時常被人們提及,其中第一章已經(jīng)讓我們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可以看到道家思想更加深入的領域。從本質到實踐,從實處來看,我們需要更積極地感受它的存在,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身,讓“回到原開始”沉淀為人們不斷創(chuàng)造和弘揚的智慧源泉。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流傳不斷被傳家法師之手給接續(xù)下去,作為一種“自然再生”的狀態(tài),延續(xù)下去。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三

我讀的《史記故事》,是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話本。這本書只節(jié)選了30篇史記中的故事。古人說過“一葉而知秋”,讀《史記故事》我完全可以領略《史記》的歷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蒼穹幽深而遙遠,繁星閃爍,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戀、憧憬,感慨萬千?!妒酚浌适隆藩q如這深邃的夜空一樣給人思考、哲理,前車之鑒的警醒。

走進《史記故事》一個個帝王將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談笑風生躍然紙上。跟隨他們的腳步,我目睹了他們在那個時代留下的串串印記。有的人圣德,有的殘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堯禪讓開啟圣德,商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無不揭露其有多殘暴,周厲王防民之口,讓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無道,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昏庸,項羽劉邦的楚漢相爭的風起云涌的治國策的較量,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美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成為古今文學典范。這也許就是母親說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我們的文化樹的根基。只有這如此豐厚的根基,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讀史使人明智”說的一點也不假?!妒酚浌适隆纷鳛闅v史書籍帶給我們的思考無窮無盡,它的哲理讓看過他的人一生受益。當我讀到《臥薪嘗膽》時,越王勾踐的毅力,改正錯誤的決絕,讓我心生佩服,他讓我明白:面對困境時,我們的心態(tài)決定了我們的未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讓我對軍事家項羽、韓信敬畏不已?!跋葜赖囟笊?,置之亡地而后存”讓我們這些后輩明白:身處絕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紙上談兵》趙括慘敗秦軍,讓我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個語言的巨人,卻可能是一個行動的矮子。我們要多思考、多實踐。每一個故事,讓我們讀過之后,都是一種啟迪;每一個故事我們領會之后,都將變成我們的一種智慧!

我讀了至少五遍《史記故事》才敢拿起筆寫這篇讀后感,因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許我褻瀆!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四

第一段:道德經(jīng)是中華傳統(tǒng)智慧的精髓,一直以來都對我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和研讀道德經(jīng),我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探索道德的力量,同時也更加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下面,我將分享我在研讀道德經(jīng)時所得出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道德經(jīng)強調了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告訴我們應該順應自然,不要強求勢力與權謀。這一觀點深深觸動了我,使我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過去,我常常把自己與環(huán)境對立起來,努力爭取個人利益。可是,道德經(jīng)告訴了我,只有和諧的關系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于是,我學會了關注他人的需求,關心社會的發(fā)展,從而更好地融入這個世界。

第三段:道德經(jīng)對個人修養(yǎng)有著深刻的啟示。它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寬容。這不僅有助于個人的健康和幸福,也能夠影響他人。我在修行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更加強調內心與外界的和諧。通過反思、冥想和自我調整,我學會了寬恕他人的過失,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從而更好地與人相處。這樣的修養(yǎng)讓我更加自信和鎮(zhèn)定,也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段:道德經(jīng)對于社會治理也有著很大的價值。它強調了以德治國的理念,在今天的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告訴我們一個強大的國家應該注重人民的福祉,重視道德的教育,而不是僅僅追求物質的繁榮和國家的實力。對于現(xiàn)代社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只有通過道德的引領,才能夠實現(xiàn)和諧的社會與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道德經(jīng)所倡導的思想,用道德的準則來約束我們的行為,為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做出貢獻。

第五段:綜上所述,在研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體驗和思考。道德經(jīng)教會了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修養(yǎng)自己,以及如何提供對社會治理的建議。它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使我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有責任感的人。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未來的社會將會更加美好。讓我們共同努力,成為道德經(jīng)的實踐者,為實現(xiàn)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五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經(jīng)典之一,被譽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含有極為豐富的道家思想,讓人們在生活中得到很多啟發(fā)和感悟。下面我將結合我對道德經(jīng)章節(jié)的理解,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道德經(jīng)中的“道”的意義。道德經(jīng)全書重點強調的的就是“道”,那么什么是“道”呢?《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對“道”的解釋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告訴我們,道是極為抽象和難以言說的,不能被界定。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感知到的,都只是偏離了此道的表象。只有深入此道,才能看清本質,抽離出一切萬物的表象。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受到種種雜七雜八的影響,心情難以平靜,而把“道”當成自己慢慢追尋的目標,持之以恒去追求它,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冷靜,解決一切困擾。

第二段,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道德經(jīng)·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告訴我們,善與美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我們只能通過純熟的“無為而治”的方法去處理事物?!盁o為而治”,就是不要去追求結果,不要讓自己麻煩更多,而是要尊重自然,不與事物對抗,隨時隨地保持著一種平靜的內心。這不僅能讓我們處理事物更高效,還能夠讓我們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段,道德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的思想。徐坊對“養(yǎng)生”有著特別的講解,他認為:“養(yǎng)生入道,入道縱使其本來狀態(tài)無需調整,也會產(chǎn)生增強自我、內心沉淀等悟道效果?!痹凇兜赖陆?jīng)·第十六章》中,莊子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币馑际钦f治理大國如同烹制小魚,必須有分寸,不能妄加干預。對于人的身體健康同樣需要這樣的分寸和尊重?!兜赖陆?jīng)》中提出的許多方法,如飲食、運動、休息等,都是為了達到“身自而止”的目的。

第四段,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沒有“自我”的干預,去順勢而為。有時候,我們覺得某些事情要去追求,有時候又覺得某些事情不必去追求。如果我們能夠適時的“無為而無不為”,就能夠更好地遵循人生的規(guī)律,并應對生活中各種變化。同時,還能夠讓生活更加自然、流暢,不必強求。

第五段,總結。道德經(jīng)的思想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啟發(fā)意義。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關于生活的哲學智慧,在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只要我們能夠保持這種心態(tài)和狀態(tài),能夠穩(wěn)步前行,我們的內心就能夠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富足。所以,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深入理解并遵循道德經(jīng)中的哲學思想,絕非一件可或缺的事情。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六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經(jīng)典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精髓和人生智慧。其中的“道德經(jīng)O章”是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也是最為經(jīng)典的一章,其內容涵蓋眾多哲學思想和生活指導。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到很多人生的啟示和幫助。下面,我將分享一下自己對這章內容的感悟和體會。

第二段:無為而治

“大道至簡,無為而治”,這是“道德經(jīng)O章”的核心思想。它告訴我們,在處理事務時不要過度干預和計算,應該讓事物自然發(fā)展。這種“無為而治”的態(tài)度可以使我們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失誤,也可以讓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和解決之道。

第三段:尊重自然

“道”是自然法則和宇宙真理。我們應該尊重自然、信任自然,從中尋找靈感和智慧。這種尊重自然的態(tài)度,也可以使我們更加謹慎地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瑣碎的事務。同時,自然也告訴我們要保持平衡和諧的心態(tài),才能夠順利度過內心的波折和考驗。

第四段:懂得退讓

“柔弱者勝剛強,魚不可以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边@句話告訴我們,強者不一定能夠戰(zhàn)勝柔弱者,柔弱者也有很多優(yōu)點和勝利的機會。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懂得退讓和妥協(xié),避免因爭斗而失去自己的尊嚴和價值。這種懂得退讓的態(tài)度,也能讓我們處理人際關系更加和諧、流暢。

第五段:自我修養(yǎng)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边@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需要自我修養(yǎng),才能夠管理好整個國家。同樣,作為普通人,我們也需要有自我修養(yǎng)的意識和方法,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夠更好的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時,也應該感悟到“道德經(jīng)O章”的深刻道理,好好生活、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做一個有道德、有價值、有意義的人。

結語

此次分享,讓我深切體會到“道德經(jīng)O章”所蘊含的思想精髓和人生智慧,也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做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希望大家也能夠從中獲得收獲和啟示,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人。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七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經(jīng)典之一,由道家創(chuàng)立者老子所著,共分為81章。其內容包括對“道”與“德”的解釋論述,同時融合了哲學、宗教和道德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道德經(jīng)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被許多人深深地感悟和領會,對其產(chǎn)生了深刻的體會和心得。

第二段:道德經(jīng)對于我們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jīng)在揭示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的同時,也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生活指導和行為準則。例如,“守靜篤初,天地之氣,率性而為,無為而無不為”,告訴我們要勤于思考寧靜致遠的生活方式;“以無為之事,故無敗之事;以靜為友,可以得神”,告訴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達到高境界有所成就。這些道理都是我們在日常中需要遵循和實踐的。

第三段:道德經(jīng)對于社會治理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jīng)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生活經(jīng)驗和指導,同時對于社會治理也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啟示和借鑒。例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告訴我們對于國家治理要講究切實可行的步驟和計劃,不能貪功冒進;“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告訴我們要點滴積累,博大精深,不能急功近利。這些道理不僅可以引導我們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同時也指導了各級領導人的治理思路和方法。

第四段:道德經(jīng)對于人際關系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jīng)強調“無為而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告訴我們應當以寬容、包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你待人,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同時,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教誨,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地探求和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塑造自己更好的形象,才能不斷地進步和成長。

第五段:總結道德經(jīng)對于我們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道德經(jīng)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是我們在成長中需要遵循和實踐的準則;同時,其對于社會治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也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啟示和借鑒。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和領悟其中的道理,不斷地將之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塑造一個更加自律、寬容、高效的人格形象,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和有意義。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八

《道德經(jīng)》強調要尊重自然法則,順勢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谰褪且?guī)律,規(guī)律從自然而來,只有遵循自然法則,人才能有所為。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必然會受到懲罰。工業(yè)發(fā)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認識。教育也是這樣,只有遵循教育規(guī)律,遵循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順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兜赖陆?jīng)》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苯逃皇墙處煾嗟厥┙逃趯W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體會,收益會更大。

《道德經(jīng)》以樸素的辯證方法論來審視世界,審視人生,多次強調“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個人要踏踏實實做事,不求華麗的辭藻;做了一點事,不能居功自恃,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許多人犯錯誤,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遇到一點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經(jīng)》最后一章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熘?,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闭鎸嵖尚诺脑挷蝗A麗,華麗的辭藻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認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實不一定有知識;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別人爭奪。我想我們應把它作為座右銘:不聽華麗的辭藻、美麗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學習;認真工作,謙虛謹慎,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九

經(jīng)過閱讀《道德經(jīng)》這本古老而神奇的經(jīng)典著作,我深受啟發(fā),猶如閃電般領悟到了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世之道。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想總結一下我的感悟和體會。

首先,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凡事順其自然。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經(jīng)常追逐功利和物欲,往往忽略了自然的規(guī)律。然而,《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自然界萬物皆有其自然的規(guī)律,人類也不例外。我們應當順應這個規(guī)律,不要強求,不要過度追求功名利祿。只有在順其自然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內心的平和和諧。

其次,道德經(jīng)讓我重新思考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往往只是匆匆過客,缺乏真正的溝通和關心。道德經(jīng)提醒我們,要以禮待人,要和諧共處。無論是家庭、朋友還是同事,我們都要尊重對方,互相關心,互相包容。只有在這樣的關系中,我們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第三,道德經(jīng)讓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要守住中庸之道。過去,我常常陷入極端思維,要么過度追求某種東西,要么對其徹底抵制。然而,《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中庸之道是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tài)。我們不能太過激進,也不能消極怠工。我們需要保持適度,處事平和,不走極端。只有在中庸之道上,我們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第四,道德經(jīng)啟示我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忽視了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然而,《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只有在我們自身修身齊家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履行好公民責任,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最后,道德經(jīng)讓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要追求內心的寧靜。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迷失了自己,忽視了內心的聲音。然而,《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只有靜下心來,內心才能夠平靜下來。我們要追求內心的安寧和平靜,不被外界動蕩所干擾,不被浮躁的心態(tài)所牽連。只有在內心寧靜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走出屬于我們自己的道路。

總之,在學習《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取得了很多心靈上的收獲。我深刻認識到自然的力量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明白了追求中庸之道的重要性,重拾了對自己和社會的責任感,追求內心的寧靜。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真正理解和踐行《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和原則,我們一定能夠在這個充滿挑戰(zhàn)和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讓我們一起努力,學會寬容和謙卑,重新建立起一個和諧、進步的社會!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

我覺得《道德經(jīng)》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必須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資料在這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好處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這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能夠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jīng)”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應對私欲,務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能夠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chǎn)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chǎn)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chǎn)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到達道德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jīng)》后,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jīng)閱讀心得感悟范文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jīng)典作品——《道德經(jīng)》中的一句話?!兜赖陆?jīng)》像一束陽光,把萬事萬物的.奧秘和為人處事的規(guī)律照得明明白白,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道德經(jīng)》告訴我,要尊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并注意之間的轉化,并難得可貴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边@句話告訴我們:過分私愛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費,太多收藏必然會有厚重的損失。以前,我從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用的筆不夠漂亮,嫌媽媽不夠優(yōu)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讀了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雖比不上一些同學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著到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孩子們總是圍著我看不夠。而我用的筆從不妨礙我做作業(yè),考出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所得讓我豐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撈魚,還能根據(jù)我的意愿,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該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開始知道滿足了,突然發(fā)現(xiàn),我原來可以生活得這么快樂。

“輕則失根,燥則失君”告訴我,辦事不能輕率浮躁,否則就無法辦成事情。就如去年我準備參加鋼琴考級,剛剛開始,我還沒有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仔細彈清楚,我就急著用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去彈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彈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團,亂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道德經(jīng)》后,發(fā)現(xiàn)我彈琴過于草率,我原來的意圖是希望自己能快些達到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為輕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亂了。我靜下心來,重新謹慎地把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樣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終于,我通過了考級。我從心里感謝《道德經(jīng)》,它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規(guī)律,踏踏實實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無為而無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均是《道德經(jīng)》告訴我的道理,讓我漸漸明白了我該怎樣對待我的人生,該怎樣對待我身邊的事物。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二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無為而無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經(jīng)典名句,它們都出自《道德經(jīng)》。這些智慧能量滿滿的文字,滲透在中華文化中傳遞千年,歷久彌新,哪怕隨手翻出來一兩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所在。

無為,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讀認為無為的思想過于消極,是不思進取。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并非目的,而是一種常人很難企及的狀態(tài),是“為”到極致才能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為”與“無為”之間的轉化就像陰陽兩極的關系,是辯證的客關規(guī)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環(huán)滬事業(yè)部有著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爾設置一些小激勵,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務,可以獲取精美小禮物。從“為”的角度來看,單次5km對于不常鍛煉的人來說是需要一點毅力來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對于跑半馬甚至全馬的大神級人物來說,完成單次5km不在話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樣,不用刻意,輕松完成,那么這種狀態(tài)就有點接近“無為”了。

又比如,我們地產(chǎn)開發(fā)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獵面很廣的行業(yè),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復雜,所以對流程的規(guī)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過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為種.種不合規(guī)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線下溝通不到位而導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復雜的流程要反復“折騰”,刻意而“為”,才能通過審批。讀后感·隨著工作熟練度的增加,我們走流程前已經(jīng)懂得做好線下溝通,流程規(guī)范也早就心中有數(shù)。這時,走流程這項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為”就可以順利完成,這種工作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離“無為”近了一點。

結合上面的小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導的“無為”,是“為”到極致才能到達的一種境界,俗語中的“熟能生巧”、哲學三大辯證法規(guī)律中的“量變引起質變”理論也都具有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強調的不是結果,而是具備這種能力的狀態(tài)。

所以,《道德經(jīng)》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種客關規(guī)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標志,關于道德問題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對道德問題的一點感悟。

道德與本性

關于道德與本性,先秦時代就有三種不同的論斷: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惡論。探究這三種觀點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三種觀點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處。

我以為論本性無分善惡,同情、憐憫、嫉妒、殘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導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卻很難。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個導向善的助力,這個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與教育

原始氏族社會是否存在著道德的意識?這個問題是復雜的,氏族社會的基礎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而原始社會是以群居為生存形態(tài)。氏族社會的首領是德律的一種權威,原始人無鑒別的能力,有一種群體從眾的心理,這正是道德的一種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的接受會使人在道德權威的陰影下形成一種固守舊俗的狀態(tài)。

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對道德的重視程度越高,對道德的認識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會越多,從而產(chǎn)生與時俱進的新道德。

道德的內在精神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對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風俗、習慣或是外在因素作為判斷道德的標準是不確切的。雖然道德的外在充滿不確定因素,但道德內在的原理與精神是確定的,即道德要適應時代環(huán)境,道德要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利。

情緒是推動個人道德發(fā)展的動力??鬃釉f過:“克己復禮”,克己實則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節(jié)制,但這種節(jié)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壓抑與消滅情緒,而是要把壞情緒轉化為好的情緒。

情緒也分為個人情緒與社會情緒,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情緒可能會受到社會情緒的影響,如果完全放棄個人情緒而遵從社會情緒,那么社會就不會發(fā)展。正如杜威說的:“文明進化的歷史是特立獨行之英雄的歷史?!?/p>

過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阻力。

每個人都有私心和欲望,過度的自私和欲求會破壞道德的發(fā)展,但適當?shù)乃叫呐c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動力。比如你現(xiàn)在幫助一個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對她的同情,其實潛意識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當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希望受自己幫助的人也會給予同樣幫助,這是一種互助的私心。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三

《道德經(jīng)》是一部由老子撰寫的不朽著作,這部道教經(jīng)典中寫明了許多道理。

初看《道德經(jīng)》,其晦澀難懂的差點使我放棄,但經(jīng)過仔細研究,其中的意蘊又令人醍醐灌頂,回味無窮。

《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篇,分別講“道”和“德”,這也是這整部文章的中心。

開篇第一句便是聽的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其意為規(guī)律可以認識,可以說明,但不是永恒不變的,會隨著事物發(fā)展而改變;規(guī)律可以用名稱和概念概括,但這種概括也要隨著事物發(fā)展而變化。我把它和我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大概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據(jù)了解,老子知識淵博又十分好學。在受教學習時,老子總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鍋問到底,對知識非常渴望。然后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jīng)常仰頭觀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輾轉難眠。我認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時,已經(jīng)是在參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經(jīng)》中的“道”,不僅是自然之道,還有個人修行所需的道,這便有了“德”?!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個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寫出《道德經(jīng)》或許是想讓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學會如何自我修道,而擁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為基礎,才能修好個人的道。

《道德經(jīng)》中“德”找了比較大的部分,與其是基礎有很大關系。其中有說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大致意思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約束下發(fā)展,因為社會發(fā)展天道離我們而去,就需要道德來維持發(fā)展,現(xiàn)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義的方式,讓人們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推己己人,當世界有愛,一切都回美好。現(xiàn)在人心不古。連起碼的愛人之心也喪失了。所以我們教他們什么是道義,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但道義不足以約束人們,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禮儀。李雙優(yōu)說“德是仁、義、禮、智、信的和合統(tǒng)一”,這讓我懂得了堅持這些美好品質是多么的重要。

在《道德經(jīng)?中我學習到:用“道”,可以事半功倍;為人,只要有“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道”。

道德經(jīng)個人閱讀心得4

縱觀《道德經(jīng)》,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微言大義,可謂博大精深。數(shù)次讀罷,仍多有不解之處,然只窺冰山一角,亦覺受用無窮。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經(jīng)》一書,“道”一字貫穿全文,可謂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說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道實際上不可言說,但我們還是希望道有所言說,所以勉強給它一種代號,稱之為道,就我理解,類似于西歐哲學中的“邏各斯”(仍有區(qū)別),即世間萬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尺度和準則。

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經(jīng)》向我們傳授了許多有關道的感悟,教導我們如何通過了解自然規(guī)律,并以此指導個人行動來全生避害。而關于自然規(guī)律,老子提倡“無為”,“無為”是老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正確理解這一理念對領會老子以及整個道家學說至關重要。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比較消極,不如孔子積極,就是因為對老子的“無為”二字理解錯誤所造成的。“無為”二字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過分作為。

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物極必反,所以過分作為必將適得其反,老子舉例說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保?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確做法為“襲明”,既“將欲弱之,必先強之”(第三十六章),“襲明”的通則馮友蘭先生解釋:“想要得到的東西,須從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故而欲強,必先知弱?!笆ト撕笃渖矶硐龋馄渖矶泶?。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如今社會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然富而不貴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們過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記》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弊?,便有欲,欲,則有求,求,必缺靜,躁,終將過,過,猶不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所以,必須清心寡欲。

關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賢,不使民爭(第五十七章)”,既必須摒棄虛名,而后《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并守意念清明,便可清心寡欲,便可無為。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們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國平先生說:“人應該致力于成為優(yōu)秀的人,名利只是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鄙偎焦延且环N靜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貧,不受名利困擾,安心工作,不做畫蛇添足之事,從而提升人生境界。

靜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為,還有謙遜,這樣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本又t遜行事,謹遵天道,因為就人類活動而論,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于他的主管感覺和客觀環(huán)境而存在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驕就到了前進極限,艾薩克·牛頓說他感覺到他對于宇宙的認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對于海的認識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對于人類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綜上所述的德性,無為、清心、謙遜后,人自然會有淡然超脫的心境,寵辱不驚,善利萬物而不爭,于品格修養(yǎng),有“唯之阿之,相去幾何?善之惡之,相去若何?”(第二十章)的淡定從容,這種君子會以自身為輻射中心,帶動良好的風氣,因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不僅抑制了自身的輕浮躁動,也會令周圍人心向往之。寵辱不驚,“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小子自知淺薄,讀罷《道德經(jīng)》略抒己見,為免貽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四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wǎng)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wǎng)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睂Υ偁?,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p>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五

《道德經(jīng)》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yǎng),但同樣也不能放下對傳世經(jīng)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以前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在我看來,《道德經(jīng)》是一部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對現(xiàn)代社會同樣也具有很好的指導好處。其實,我們很多常說的典故和詞語就來源于《道德經(jīng)》,如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等。當然,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讀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天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讀后的一點心得:柔弱勝剛強。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此刻流行的養(yǎng)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chǎn)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yǎng)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fā)展它。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zhàn)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yǎng)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蘊含著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也有很多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留意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zhàn),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后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沖動之下拔劍殺人,之后的結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后叱咤風云,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毙〔菔侨崛醯模撬纳穷B強的。在抗日戰(zhàn)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zhàn)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此刻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向堅持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的姿態(tài)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借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并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xiàn)代社會表現(xiàn)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態(tài)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于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yǎng)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于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謹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边m當?shù)氖救酰拍軌蛞酝藶檫M,成為最后的贏家。

柔弱勝剛強,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哲理,仔細品讀《道德經(jīng)》,你能夠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時空,直達我們的心靈。收起你的鋒芒,保存你的實力,臥薪嘗膽,以柔克剛,在適宜的時候主動作為,必將成就一份偉大的事業(yè)。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范文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六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居。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踮著腳很難站得長久,大踏步趕路走不遠,總盯著自己優(yōu)點的人難以彰顯自己,處處表現(xiàn)自己的人其優(yōu)點卻不容易被別人看見,越是自我吹噓的人越難建立大功勞,自己抬高自己的人沒法做一個好領導。在道的層面來看,這些行為像多余的食物、身體的贅肉一樣,人們都討厭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

【延伸解讀】

企,腳踏離地努力抅東西的動作。跨,大踏步地往前走。這一句比喻過度的努力往往欲速則不達,不要刻意抬高自己,攀高枝。人要分清楚使命與目標,使命可以定得高一些,但目標要定得扎扎實實,經(jīng)過努力可以實現(xiàn)的。拔苗助長對于人的成長來說是很不好的,可能把一個人才生生地毀掉。

章,也作彰,把好的東西、美麗的東西彰顯出來??偸强吹阶约旱膬?yōu)點反而使自己的優(yōu)點彰顯不出來。見,同現(xiàn)。您自己把事情做得好,張揚一點,表現(xiàn)自己倒沒有問題。您實際上沒有人做得那么好卻處處表現(xiàn)自己,反而惹得別人的反感。人的社會中生存,其自我意識會被強化,在社會交往中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調整自己。作為普通人,自我表現(xiàn)一下沒有問題。但是作為領導者(道德經(jīng)是給領導者看的),你的自我表現(xiàn),特別容易受到屬下的吹捧,很容易自我膨脹,陷入到虛幻的自我認知中。譬如某領導把自己寫得一般的字拿出來,立馬會被吹捧成書法家,聽的`好話多了,自己也會飄飄然起來,說不定某一天就會出丑。紙上談兵的趙括也一樣,對于兵法能說會道,在同僚們的吹捧中自命不凡,最后長平一戰(zhàn),不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害了四十萬趙軍將士的性命,曾經(jīng)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袁世凱當上大總統(tǒng)之后,自我感覺很好,周圍的人出于各種目的吹捧他,甚至編印假報紙,說民眾都希望他當皇帝。結果在他稱帝之后,才發(fā)現(xiàn)眾叛親離,郁郁而死。

伐,進攻,作戰(zhàn)的功勞,引申為自我吹噓,自夸。矜,鐵矛的頭,自己夸自己,自己抬高自己。例如,韓信這人很自傲,認為漢的江山他有一半的功勞,說話非常不客氣,越來越遭受到劉邦的猜忌。與他相反的是張良,非常清醒,很謙虛,得以善終。生活中,喝酒也一樣,在你感覺特別好的時候,容易吹牛,那么喝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有時候你感覺到對手非常強大,你就會小心謹慎,往往還能夠保持清醒。

余食,吃多了食物,吃飽了之后還再吃的食物,古人認為這樣有害健康。贅,多余錢,身外之物。多余的東西也叫贅。行,通形,措形體。居,居于這樣的位置。

老子講的這些道理直指人性。人性總是要私心與集體公心、在利己與利他之間搖擺。人的動物性是自私的,但人的社會性必須得有公心,懂得利他。只有具備公心與利他精神,才能真正做好領導。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七

《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保陜椿?。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八

剛讀完《道德經(jīng)》,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xiàn)“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道德經(jīng)讀后心得

分享社會實踐心得

合作經(jīng)驗心得分享

應該怎樣學習《道德經(jīng)》

社會實踐心得感悟

學車心得感悟范文

學習員工守則的心得感悟

“道德經(jīng)”究竟在說什么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十九

老子《道德經(jīng)》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能夠感悟出個體自我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能夠讀出自我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jīng)》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我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方對《道德經(jīng)》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我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1章)

“道”能夠泛指,自然的方面能夠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能夠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能夠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十分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能夠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能夠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十分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十分道”就道出了人類不一樣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xiàn)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貼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那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決定是務必具有各種層次的經(jīng)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jīng)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方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能夠根據(jù)經(jīng)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一樣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個性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能夠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能夠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搞笑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能夠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能夠推出,二生三的物理好處?!岸本褪恰皠印?、“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chǎn)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chǎn)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能夠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能夠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chǎn)生道和道產(chǎn)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jīng)》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能夠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chǎn)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能夠認為道德經(jīng)能夠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然而,在社會科學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在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德”更高層次的“德”是“以怨報德”,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我就不在那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能夠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jīng)》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jīng)典著作。

上方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一樣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jīng)的內涵。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jīng)》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他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這也是《道德經(jīng)》的偉大之所在!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二十

《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那么小編今天就給大家?guī)韼灼P于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

我覺得《道德經(jīng)》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必須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資料在這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好處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這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能夠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jīng)”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應對私欲,務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能夠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chǎn)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chǎn)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chǎn)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到達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jīng)》后,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道德經(jīng)》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tài)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zhàn)爭頻仍、社會動蕩、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于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jīng)》究竟和好處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jīng)》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證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與真諦!

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終身不會出現(xiàn)困阻!這教育我們要靜心,要寬容!

前面講的都是指善要對別人好,其實善也要對自己好。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則能夠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獲得天下還重要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對自己的生命比對獲得天下還愛惜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較流行的話解釋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要求我們學會一種養(yǎng)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貫穿于整部《道德經(jīng)》的。里面關于善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痹偃绲厮氖耪隆笆ト撕銦o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對《道德經(jīng)》德第二點領悟是“處下無為成大德”。《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說“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為根本,高要以低為基礎,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兜赖陆?jīng)》第六十六章還說“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意思是說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說已經(jīng)有了知識,還以為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只是,還以為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病。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但處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所謂外化就是要與他人友好和睦相處,對他人謙和禮讓,時時以比較低的姿態(tài)去應對生活。體此刻你能夠為他人為社會改變和放下多少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內不化呢?所謂的內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紛繁復雜多變而又充滿諸多誘惑的社會,你能持續(xù)多少內心的世界不變!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價值觀和人生理念,持續(xù)自己的本色永不變,從而到達內心的寧靜與閑和,使自己能夠遇事不憂,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無故加之而不怒!進而使自己的內心將不會受外在事物的影響、觸動和改變!這就是內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內不化才能做到處下!

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為”意思是說用自然無為的方法去處事,就能無所不成?!盁o為”指的是不要去個性地提倡什么、鼓勵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還是要“實其腹”,“強其骨”滿足人們地要求,讓人好好活著。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需,這些是還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閑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閑!”能夠把世人所忙祿的事情節(jié)省下來,才能有時間去忙世人所清閑放下的事情!無為是有為的根,只有無為才會有有為。老子第十一章中說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載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們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為,為了各種欲望不停地追逐,為名利不停去行有為之事。殊不知萬物“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為為器,行無為之大道。有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見的,而無為是道,好象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確實客觀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響著、決定著我們的生活里的一切。

讀《道德經(jīng)》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yè)未成,事業(yè)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那里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為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xiāng)!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xiāng)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弦;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為感動.”那里更多表現(xiàn)的是回到人最本質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簡單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

在如今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馬不停蹄地追逐著功名利祿,我們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書中的氣定神閑,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似乎與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格格不入,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讀《道德經(jīng)》這樣的古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托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他們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鏡照亮我們的面容,如同一個個烙印鐫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氣流催動我勇往直前!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關于“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guī)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醫(y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y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shù)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tài)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xiàn)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shù)物質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huán)往復,構成了對立統(tǒng)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也是水在常態(tài)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xiàn)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guī)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guī)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huán)境改變了,規(guī)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非常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jīng)》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笆且院钔踝灾^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shù)輿與輿。世故不欲如玉,如石?!边@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彼哉f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于無為老在《道德經(jīng)》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p>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jīng)》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梢姟暗馈本褪鞘澜绠a(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盁o為”即是根據(jù)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采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有透徹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盁o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么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于現(xiàn)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雖然用現(xiàn)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chǎn)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

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xiàn)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yǎng)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yǎng),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xù)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xù)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qū)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guī)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于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里,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占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并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并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準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采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yōu)選擇?!笆ト恕闭峭笍氐乩斫饬诉@一點,才順勢而為,采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yǎng)和以身垂范為手段?!盁o為”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guī)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對策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做到以身垂范。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對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對什么,即不干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采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yǎng)了萬物,但道并不占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fā),創(chuàng)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于公司員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長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huán)境、各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xiàn)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yǎng)外,在目前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于傾聽百姓的心聲。“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于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jīng)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guī)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沖填了“氣”而實現(xiàn)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xiàn)和諧的關鍵。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二十一

老子《道德經(jīng)》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和外延,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jīng)》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面對《道德經(jīng)》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xiàn)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jīng)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jīng)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義?!岸本褪恰皠印薄ⅰ傲Α边@二個事件的存在產(chǎn)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chǎn)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chǎn)生道和道產(chǎn)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jīng)》命名的一個主要。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chǎn)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jīng)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然而,在社會科學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在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德”更高層次的“德”是“以怨報德”,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我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jīng)》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jīng)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jīng)的。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jīng)》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他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這也是《道德經(jīng)》的偉大之所在!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24826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