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信是為了呼吁他人積極參與某項公益事業(yè)而發(fā)出的一種書面形式。怎樣才能在總結中準確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以下是相關領域的經驗總結,供參考。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一
《莊子》與我并不陌生,或許應該說有些老莊思想以于不知不覺深入人心了?!队诘でf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從人對寓言的.最直接的“覺”,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懂得用心生活,體會超越的“悟”。我認為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尋找內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覺”與“悟”的聯系
故事是這樣展開闡述的:《庖丁解?!?,節(jié)選自《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么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無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游刃有余的過程嗎?先是規(guī)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guī)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聯想到了我們的職業(yè)崗位。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什么時候表現的最有興趣,他們是怎樣看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他們高舉著小手是在渴望著什么……而這時我們作為老師,作為引導者,囫圇吞棗,一筆帶過的結果便是“丟失”了“悟”。進而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升華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學生喜歡在游戲中學,那么你就會去有意的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調動情緒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你理解老師的一句肯定會在他們的臉上澆開一朵花,那么你的課堂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于積極的思考,經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
“覺”到“悟”的成長
《于丹莊子心得》還著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代物質化愈來愈強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的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質的本質,我們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yī)生,成為中國名醫(yī)的代稱。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y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人中,誰的醫(yī)術最高明???”
扁鵲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y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yī)術最差?!蔽和躞@訝地問:“那為什么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給人除預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發(fā)展下去那會要命的大病??!”
扁鵲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說出此番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于傾聽的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于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巴饣粌然边@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輝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覺”,從覺中“悟”!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二
在去年國慶7天假期里,央視《百家講壇》欄目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連續(xù)7天講讀《論語》,事隔4個月后《百家講壇》的鏡頭前又再一次出現于丹老師,為觀眾們講讀《莊子》。于丹,一名普通的大學教授,以流利的口才,淵博的學識,以及對古典文學的洞悉及熱愛,征服了眾多的觀眾,從而在社會上興起了一股“于丹風”。正是這股“于丹風”,使生活在紛紛擾擾的世俗生活中的人們,對古典文學產生了更多的喜愛。品讀名著,陶冶心境,成為了人們新的生活追求。
莊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位思想覺悟極其高尚的歷史人物。在讀完于丹心得這本書之后,更是對莊子這位偉人的心境深感敬佩,但也因沒能親自研讀《莊子》這部著作感到十分遺憾。由于生活閱歷及知識儲備的有限,離想要達到徹底覺悟莊子的思想境界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借助于丹老師的心得,體會《莊子》的精髓所在。
我特別喜歡心得中的——本性與悟性。莊子提倡的是一種順應自然的人生觀。人生于自然,長于自然,心也應屬于自然。但在這物質日漸豐裕,精神食糧日漸匱乏的經濟時代,人們往往為名利所趨喪失了心志。我特別喜歡莊子的一句話“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方”指的是方向,“性”則是本性。例如,當今社會倍受關注的追星現象。眾多的追星迷也大多是被隨波逐流的風氣所牽絆。追星,追的就是那些耀眼華麗的外表之后那份對夢想的堅持與付出的艱辛,而不是單純的崇拜模仿,以至在別人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失去自己夢想的方向。生活中的誘惑很多,為了不受其影響我們就應學習莊子的心境,坦然,平靜的生活。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兄弟居住在第60層,在一天回家的時候發(fā)現電梯壞了,于是兩兄弟決定步行上60樓。起初兩人還是精神抖擻,體力充沛的攀爬,到了第20層時兩人發(fā)現背著書包爬樓梯太累了,于是兩人便把書包留在了第20層,接著繼續(xù)往上爬,爬到第40層時,兩人已經筋疲力盡,于是他們又決定互相追逐著往上爬。在一陣毅力地角逐后,兩人到達了第60層,但卻遺憾地發(fā)現鑰匙還放在被留在第20層的書包里。這個故事也反映了許多人的生活經歷,人們在20歲時,意氣風發(fā),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踏上了社會。之后卻發(fā)現現實與夢想之間存在著好大的一段距離。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上風,許多人不得不屏棄心中的夢想,在急流中爭取生存的機會。直到年事已高,才感慨當初為什么不為夢想付諸努力。
人生中會遭遇不同的誘惑以及許多無奈的選擇,學習莊子,感受莊子內心深處那片幽靜,會使身心得以陶冶,也會使自己的生活猶如一葉方舟在清澈的湖面上靜靜漂泊。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三
以黨史之形 鑄自身之“魂”
近日,xxx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昂揚姿態(tài)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過程中,建構了一個個精神坐標,成為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撐和寶貴財富。廣大黨員干部要讀黨史、學黨史、悟黨史,從黨的非凡歷程中汲取奮進的智慧和力量,不斷錘煉自身的“魂”,以昂揚奮進的姿態(tài)書寫新篇章。
學黨史,以赤誠的理想信念之魂磨礪黨員純度?!吧w所以為精金,在足色而不在分兩”,對于黨員來說,成色就是黨性,就是政治品格,是融入血脈紅色基因的純度。純度高,則精神含“鈣”高。現實中也還存在著純度不高、含金量低的“合金”,甚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鍍金”,他們在“烈火”考驗下,容易變形變色,經受不住歷史和實踐的考驗。學習黨史,我們要汲取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不斷去除思想上的雜質,把牢思想“總開關”,去粗取精、去偽成真,立根固本補鈣鑄魂,錘煉忠誠過硬的政治品格,方能“吹盡狂沙始到金”。
學黨史,以卓越的艱苦奮斗之魂與黨保持同步?!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回顧黨的歷史,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都大力發(fā)揚艱苦奮斗的作風。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在極其困難的年代,帶領蘭考人民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壯舉,正是艱苦奮斗精神的生動體現。進入新時代,要奪取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新進展,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我們黨員干部要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將“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銘記于心,將“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外化于行,在危機變局里披荊斬棘,育出新機、開辟新局,在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這塊“磨刀石”上磨礪鋒利銳刃,方能“花香四溢”。
學黨史,以崇高的擔當作為之魂樹立為民情懷?!靶┬∥岵苤菘h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中國共產黨從建立之時起,就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以無私奉獻、實干擔當的精神始終為了人民,成就了革命偉業(yè)。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擔當作為是共產黨員與生俱來的黨魂,也是在久經考驗中不斷淬煉黨魂。我們黨員干部要以擔當作為的過硬作風,樹立為民情懷,對照初心使命,對照群眾期盼,緊緊圍繞“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牢固樹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思想,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和“爭一流”的使命感去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四
--------大道與自然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理論,所有寓言,其實只有一個奧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無非是一種規(guī)則。也就是說天地間所有規(guī)則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規(guī)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當我們忘卻一個一個人生坐標的參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內心,我們會把握人生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要提醒世人的,叫做:“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本末徹底顛倒了。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會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人怎么樣才能不喪失?怎么樣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們應該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只是過往。就在我們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莊子說,在天地間,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yǎng)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給別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為自己的。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讓心真正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后,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五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fā)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我就為了愛你,放棄了什么什么;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怎么怎么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于丹論語心得23:君子之道(1)于丹論語心得24:君子之道(2)于丹論語心得25:君子之道(3)于丹論語心得26:君子之道(4)于丹論語心得27:君子之道(5)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六
今天爸爸給我買了兩本書,分別是《老子》、《莊子》。我讀了《莊子》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時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很多了,但是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很多很多事情。我們不了解,不知道的就不應該妄下結論。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七
書中有一段弟子的求問,何為孝。答曰“老者安之”。意思是父母感到安得其身,是不是就說讓父母生活有保障,豐衣足食就可以了。大多數人也覺得就是這樣,起碼是一項標準吧。書中明確指出了,如果這樣對待父母,跟養(yǎng)牛馬之類的,有什么區(qū)別嗎??墒?,在我們的生活中養(yǎng)寵物的家庭不算少數,在寵物上的花費、投入的精力也相當可觀,對父母的關懷呢,有時候真的還不如寵物的待遇。
一個殘酷的事實,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孩子們的愛。社會中有很多書,處世學,職場學,愛情學,勵志學,卻沒有孝敬學。孝敬,孝為行,敬為心。我們對父母的行動是有了,但內心是否足夠重視,在言談話語中是否尊重。我們在外面工作中,受到了困擾,回到家里跟父母發(fā)泄發(fā)泄,甚至是發(fā)脾氣??稍氲礁改嘎牭胶?,是從內心著急孩子是否過的順心,怎么才能把困難解決。做孩子的我們總覺的嘮叨厭煩。我們真的應該像祖先們那樣,耐心的對待父母,說話的聲音、語氣低一些,耐心一些。畢竟在她們心中,牽扯著心頭肉。最親的人是最愛我們的人,她們不該淪落成為我們情緒垃圾桶,應該得到尊敬和愛戴。當父母的思想看法與我們不一致的時候,大度一點,認真一點,即便那些真的是錯誤的,保持自己的看法就好,畢竟我們生活在新時代,接受的東西更多一些,思考的也更全一些。就像書中提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最無私的人,最愛的親人,更應該得到最好的回報。慢慢的去改變想法、態(tài)度,也是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記的影視巨星成龍在談自己的家人時提到,母親病逝當時,父親非常傷心,成龍回去之后看到后事安排的井然有序,走到父親身邊說:“不要太過傷心,我們在她生前努力的做著一切,她過的很好,我們內心無憾了,爸我去工作了”。可見生前盡孝,生后無憾才是最實際的孝。現在就開始改變吧,慢一點、耐心一點,對最愛你的人走心一點。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八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后,在必須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嘛!
多么勤奮的人,多么樂觀的人,多么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后復習,不僅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齊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齊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就應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能夠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yǎng)仁德,就能夠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丑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yǎng)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僅是此刻,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后,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用心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fā)揮著用心的作用。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九
在《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中,對我應相最深的是“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主要講了:‘一個人友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為人。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群,人以群分”。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佞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惡之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
從中,我還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也就是這個朋友為人要正值、要坦蕩、要剛正不阿,要有一種朗朗人格,沒有一絲諂媚之色;友諒,也就是這個朋友為人誠懇,不作偽;友多聞,也就是這個朋友見聞廣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知識面寬。惡朋佞友,也就是損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友偏辟,也就是說這種是專門喜歡諂媚逢迎溜須拍馬的人;友善柔,就是說這種人是典型的“兩面派”;友便佞,就是說這種人沒有真才實學。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卻腹內空空的人。
在現代社會,人們價值觀友了一定的變化,有真才實學的人,如果口才太過于笨拙,不善表達自己,也會給自己的職業(yè)和人生帶來一些障礙。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觸:自己修身養(yǎng)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讀于丹《論語心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十
近期,我翻閱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看到了鏈接多彩世界的孔子,感悟了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的永遠的孔子,他的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真是讓人如飲醍醐。
現摘錄幾條,與大家共勉:
1、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2、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里?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3、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4、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
5、人間最好的境界:“花未全開月未圓”,這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6、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
7、世上最追不回來的三件事:射出之箭、說出的話、失去的機會。
8、益友有三: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損友有三:諂媚拍馬的朋友、兩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談的朋友。
9、保持快樂的方法:常想一二。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一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fā)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我就為了愛你,放棄了什么什么;我就為了這個家,才怎么怎么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
于丹論語心得18:處世之道(1)于丹論語心得19:處世之道(2)于丹論語心得20:處世之道(3)于丹論語心得21:處世之道(4)于丹論語心得22:處世之道(5)
夜讀《于丹論語心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二
不想知道于丹是何許人,我聽過她的講座,沒有佶屈聱牙的語言,沒有艱深晦澀的典故,平靜、和緩,一如她倡導從容、淡定,總體感覺比劉心武講解連貫流暢。
偶得一本《于丹“論語”心得》,排版極其疏離,很快便通讀一遍。早前看到過一些人反駁她,定位她“超女”,也許就因為她沒有嚴謹的推理和精深的歷史知識,很平凡地用平實、淺顯的語言來講。凡世間的偉大,多出自于平凡,央視的百家講壇最偉大之處,在于把經典與百姓間構架了一座橋,百姓通過這座橋仰視博大精深的國粹,經典通過這座橋去視察涌動的百姓。然而,史學界泰斗朱維錚的確已經跳了出來,駁得于丹一無是處。
有人說于丹是“超女”,說她對《論語》缺乏最基本的常識,說她講的是“知道”,不是知識,……我在想,知識的前提應該是知道,敏捷的思維,較好的語感,知識才得以傳遞和延伸!
易中天為這本書作了序,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沒有色彩的色彩是灰色,灰色具有普適性。畢竟“易三國”是搞文學的,說得很藝術,我們也只能藝術地去理解,不然就成語病了!說孔子有溫度,我想,從上個世紀初的“五四”運動后,孔子就降溫了,紅色年代時,曾一度打入冰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百姓信仰多元化后,權欲者又回望遠古,想借以使百姓回心歸靜,于丹火了,《論語》也有升溫的跡象,有地方甚至不惜數億燒錢祭祖,大興復古之景,大興復古之風,最開心的怕不只是那個出身悲賤的孔老夫子!有了先人板板的庇佑,何樂而不為呢!
《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由幾個部分編輯成冊,講得頭頭是道,從古到今,凡國粹的東西,不外乎兩大類,一是治國,二是修身,無論《論語》是否失真,于丹的《論語》就是二者兼?zhèn)?,也難怪于丹對之鐘情。
“無言也是一種教育”。教育的方法可以用成語概括:言傳身教。人是高等動物,人具備語言功能,所以比起動物只能身教而言,算是一種大大的進化。網友光年指責于丹現象為文化暴力,有些偏激,而今,又有幾個如光年一樣理智地去靜思細想?!只是現在有許多選擇,況且?guī)浊甑奈幕瘋鞒?,人心進化得越來越復雜,復雜得很多時候,教育也得靠動物性方式,語言顯得蒼白,我們的后輩在學校里接受言傳很多很高雅的文明,出生社會后,被前輩們身教弄得逆反,現實與理想劇烈沖突,后輩們多有被欺騙的感覺,付諸于行動便是彷徨與麻木,甚至與那種文明背離,怪不得他們!
《論語》能傳承,是法治社會的產物,迎合了急需仁治的權欲者的口味,最終演變成一個教派——儒教。世上任何一個教派都代表著一個階層的利益,為權欲者所用,否則,被判為邪教異類給予取締。權欲者利用教條來維持經濟秩序,進一步完善社會秩序的有序性,一定程度地顯示公平與公正。北宋有一個不學有術的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到于丹這里又一次傳承過來。我想,就是去掉了“修身”,用了治國的這一半。修身可以教化百姓,治國以管理百姓?!墩撜Z》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權欲者的教科書,理所當然要在央視告布天下了。
于丹說《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樸素、溫暖。人類歷史作證,任何一個教派都不會面目可憎,總是和藹可親,讓人不覺地浸潤其中。
于丹說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象李白,圣是接近土地的人,如杜甫。我卻認為李白、杜甫都是人,既不是神,更不是圣,杜甫面對周遭的現實,一味地寄希望于權欲者,直白呼吁,吶喊卻無濟于世,如果杜甫能活到現在,不知他用是否還會不會吶喊他的茅屋呢?最大可能該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奈何天下流民橫階眠”。李白就聰明得多,把自己想說的,虛化后示人,難道虛化了就是神?!于丹還例舉了創(chuàng)世紀神話的中西之別,西方是突變的,一下子就有了世界,中國是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過程。西方藝術重于直接和瞬間的釋放,由此暴發(fā)快感;中國藝術講究曼妙神思,讓人脫離文字本身。原來諾貝爾文學獎無緣中國,從“創(chuàng)世神話”早就定論了!無怪乎中國是電視機大國,而不是電視劇大國,好好的名著,經國人打造出來當“催眠曲”,高,實在是高,很藝術,也有說法,把人家叫座的說成商業(yè)片,不藝術,原來,中國藝術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于丹說,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西方哲學是以人與自然分離,追求自我,追求社會價值,塑造社會坐標中自我位置;中國哲學強調人與動物分離,強調平和、淡定的自我壓抑,強調內斂,而且是在政治倫理框架下。西方哲學強調務實,中國哲學也強調務實,卻是另類的務實?;剡^頭去說,西方哲學不也是崇尚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且更邏輯之美嗎?!
于丹又說,人對自然萬物的態(tài)度是敬畏、順應和默契。由此可以看出,于丹所傳遞的信息仍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秉持的共性,敬畏透射出奴性,順應透射出丑低能,默契透射出乞望,奴性、低能和乞望便是權欲者最希望百姓所持的態(tài)度,看來,中國哲學發(fā)展到日益現代的今天還能升點溫,不能不說是奇跡。
于丹特別指出,無兵不可怕,無食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還指出,看一個國家富不富強,除了看國民生產總值外,還要看幸福指數:老百姓覺得安全嗎,快樂嗎,對生活認同嗎。說得有些繞,無兵能安全嗎?無食能快樂嗎?連安全和生活這最基本的都不能保障,會對生活人同嘛!快樂和幸福是從比較中來,往縱里比較,較之于歷史或從前,往橫里比較,較之于本土或國外。別急,于丹立馬附上她要說的: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于丹是賢者嗎?不是,她充當的角色,最多只算中國哲學的自以為是的修補匠,她恬淡和安寧嗎?沒有,就在粉絲涌現的同時,她名利雙收!是人,就有欲念,這種欲念隨著自我在社會坐標中得到滿足后不斷膨脹?,F實中的百姓,特別是那些為生存奔命的百姓,更多的是關心生存,絕不會是于丹說得天花亂墜虛無的“畫餅”!盡管如此,于丹仍很賣力教化百姓要將視力向外拓展世界,更強調向內發(fā)現內心!要人們深悟《論語》宗旨,教人快樂和內心安寧,甚至強調快樂與貧富無關,只同內心相連,她其實就是教化人麻痹,教化人們脫離現實在虛無中度日,安于現狀,壓抑自我,她這舍本逐末的提法,根本上違背了物質與精神雙文明并舉原則,走向了精神的極端,很有些尼采的勁頭。于丹提出了理想的最高境界:安于貧賤,不餡媚求人,內心清亮快樂,這快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為富貴而驕奢,要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她不厭其煩地深化贅述,教化世人,其實如同數學中的微積分求極限,是一種非常不現實的虛無的文學符號,讓人存于內心來阿q式自我平衡,對百姓而言,這種教化很可怕,也很危險,目的是讓百姓無思想、無個性超現實如禽獸般茍活。世界大融合的今天,無異味于癡人說夢!于丹還在繼續(xù),她提出: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貴的生活盅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她用遞進式語言,潛潤受眾,“尊嚴”一詞頗微妙。畢竟,有大智大勇者寡,更多的人為了生存,或生存得好一些,不得不餡媚求人,而很多權欲者就是要人求他媚他以顯示其權威和自身價值,且屢屢得逞。不獄上而勸下民,真是舍本逐末至極。反過來細想,如果公平、公正了,也沒必要讓你于丹在那里吐血賣命了。好在,揚湯止沸總比什么都不做的好。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于丹例舉出陶淵明來,在我看來,陶淵明也是一個并沒有懸浮于世外、自我內心欺騙得麻木、消極的失意人,他也是自我欲念得不到滿足,僅限于知縣的小官,如果他也位極人臣呢?會不會懷才不遇的自我麻痹?如果他連生存都有問題,如何生活?是否還會“采菊東籬下”?還是否會有悠然之心去看南山的雅趣?于丹沒有說,現實中,百姓沒有不知道答案的。說得好聽點,于丹是高雅,說得不好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說于丹是中國哲學的修補匠,是因為她的心得中,治國成分不多,修身分量足,反過來又想,她講修身的目的,還是在于權欲者能更順利地治國。
于丹例舉和尚化緣路上的一個故事,老和尚背女人過河,小和尚疑慮了二十里路,老和尚說他背過河就放下,小和尚卻背了二十里路還沒放下,來強化心靈不要成為身體的奴仆使內心委屈,讓人想起那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來,她說得很微妙,很迂回又遞進,正如很多教派的勸世文,用恰如其分的故事,開放受眾思維,強化受眾認同感。最后,她不忘用“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作結。再用另外一個國王故事去說明“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時間最重要”,來強調務實現實,讓你明白怎樣去處理現實存在的問題,強調孔夫子的恕(寬容)、仁(愛別人)、智(知人)。于丹要人懂得,不要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因為星星也很美!然后才推出她最著名的信條:心理暗示的力量和自信心,即內心淡定與坦然。
于丹強調內心淡定與坦然,以至于后來受眾說辭不一,她也不得不尊重。
于丹講解她的信條很透徹,“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是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zhèn)定?,F實中,還真有蕓蕓眾生中的小民如此,不過多是徒有其表,領略了前者,沒有領略其精髓。就這點,于丹不經過幾度沉浮的歷練說不出來!
說到心靈的勇敢,于丹又例舉了一個故事,說一個侍茶的武盲應對一個武夫,在武盲疊放穿戴,整裝武服,不緊不慢好一陣子,那匹夫之勇的武夫從武盲的動作、表情,居然斷定武盲是武林高手,不戰(zhàn)而降,于丹便結論是心靈的勇敢、從容、篤定的`氣勢勝過技巧。這多少有些僥幸,情急之時可用,但是,能欺騙一世嗎?那武夫要是上當受辱發(fā)起飆來,那茶倌不一樣丟小命?!
于丹還述說著孔夫子的觀點:一個能聽你道理的人而沒有去對他表述,叫失人,對牛彈琴叫失言,我加一句:對人承諾不去兌現叫失信。從受眾反應看來,于丹教授失沒失人不可臆猜,失言卻是不少,于丹教主太高深,很多人懂不起她的藝術,不然就不會冠戴以“超女”的俗名。如果她不尊重別人要反駁,就叫失信,就不能說她內心淡定與坦然,看來于丹也真把自己弄到了兩難境地。我敢肯定,于丹并沒有淡定,也做不到坦然,不然,絕不會上央視講壇去口若懸河!
話又說回來,我們不能由此說于丹多么多么多的不是,于丹自己也是人,不是神不是圣,也有講得不錯的地方,比如她的“非愛行為”(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分離得越早越成功,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前面已經提過,中國哲學講求人與動物分離,國人可真是進化得非動物性了,所以非愛行為屢見不鮮。于丹教主這段話,從文字選擇上,就沒有易三國理性,兩個“越”,居然有違法倡導棄嬰之嫌,我們沒法藝術地理解,況且“所有“之后還贅了“只有”,顯然是病句了。
于丹教主又說孔夫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另一種說法是:在其位,謀其政。果真如此?人心險惡,權欲者弄權于股掌之間,以己之喜惡用人比比,就算要謀政,還得講究時空策略,否則就成出頭鳥,死都不知其所以!這么看來,于丹教主也只能鸚鵡學舌,很平面而非立體,更談不上多維了!她仍然要教化受眾,說,忘卻一己得失,融入到大群體利益中,就是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又上升了一個高度來談,而今是物欲橫流的時代,她說,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說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她仍在強調抑制內心,要人自我壓抑,改變自我,遵循世道,要人安貧樂儒道,讓權欲者輕易平治天下,百姓俯首稱頌。既然有選擇的痛苦,就是說百姓已有所覺悟,為迎合權欲者,于丹就上了百家講壇,趁勢獲得某一階層的信同,原來,于丹是這么的淡定與坦然,而且底氣十足。反過去說,應該是權欲者在迷惑,放眼看看美國,美國是移民國家,融合世界各民族人等,各種信仰并存,卻沒有人危言聳聽信仰喪失,真是奇了怪,看來權欲者真該反躬自省了!我們對現實越來越不習慣起來,“3歲男童機場撒野,兩記耳光扇長輩”,從中看到的是我們的民族意識的狹隘、公共意識的淡漠和民眾教養(yǎng)的喪失!
于丹為強化所謂的淡定與坦然,又從側面上講,人生有限,自然永恒,“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她畢竟是搞技術得藝術,很藝術地誘導受眾。我也讀過“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句子,天地幽幽,物序流轉中,個人是多么渺小,規(guī)勸受眾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理想境中去,她說,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是導致一個人整個價值體系重塑,是行為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的學習,才是好的學習。她的重點在最后一句,真是苦口婆心,不知道于丹教主是否滿意讓中國歷史再繼續(xù)幾千年儒家史?!但她自覺還不夠味,提出現在的年代,是心理斷乳期大大錯后的時代,她的那個著急呀,可就是有人不理解。
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于丹教主搬來哲學大師黑格爾的“正反和”三段論,說最初是順應的正面,十幾歲便逆反心理的“小憤青”,三十歲后便“和”了正反,由此說出“三十而立”,要受眾不能我注六經(皓首窮經,發(fā)白紋重,再去給經典作注腳),而要六經注我(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這才是于丹教主《于丹“論語”心得》的所要傳達的,目的是要教化世人尊經頌道,且這經與道是儒家所倡導的。為此目的,她引用“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來臆說相互融合和提升,對這種高境界,她也難說得透徹,便左右而言它,以此言不言之言,很中國化。
于丹教主認為,“三十而立”,并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你是否已經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坐標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了一種澄明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這種說法,于丹教主自己信服嗎?!其本身就違背了“現實”原則,搞得玄學一般,讓人墜入虛無之境,對于自己所做的事,又有誰不是身處不確定因素之中?現實不可能準備如數學1+1=2這么確定的答案,只有靠你在不確定的眾多信息中,結合自身的經驗,做出選擇,成功了還好說,失敗了呢?一夜得志樂,一夜洗白,又有幾個能澄明的內省和從容不迫?更不要說百姓了。當然,可以舉例出很多人物來,可不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當身逢絕境,身不由己?!所以才有信仰支配生命之說呢?于丹教主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例舉了“雪夜訪戴”的故事,強調隨心而動!
于丹教主說,30年前是加法生活,30年后是減法生活,敢于舍棄,知道如何舍棄,才是接近不惑狀態(tài),并說絢爛之極而歸于平淡,與黑格爾的三段論有異曲同工之效,對于勞苦奔命的百姓來說,除非真知道天年,真知道今生無所作為,等病老死無所求。現實卻與其相反,所以于丹教主出來教化,真是難為她勞神費力“感動中國”!
于丹教主還說,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逐漸強大,人生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并例舉花崗巖佛像與花崗巖石梯對話故事,說明佛像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再教化世人,要安于貧賤,持守內心淡定,苦難是對人生的考驗,是歷練不夠,要反躬自省,一如眾多教派的教條一樣,你覺得苦嗎?那你必須經過這劫難,你覺得不公嗎?那你必須歷練,你覺得失敗嗎?那你必須經受得住考驗,哪怕是“一指拇受傷,醫(yī)院化驗67項”,小感冒醫(yī)脫1萬七千元人民幣,醫(yī)學界是充耳不聞,所以,醫(yī)院的別名又被百姓戲稱為醫(yī)完。但是于丹會對你說希望在前,你就傻傻持守吧!不然你想怎樣?你又能怎樣呢?!
在書尾,于丹教主說,經典的價值或許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頂禮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與流動,可以讓千古人群溫暖地濕潤其中,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歸的價值。不知于教主所指的溫暖是誰?不是權欲者嗎?當然,肯定是包容的,如西方教派一樣,你懺悔一下就行了;它也是流動的,幾千年來,不流動不行,不流動,于丹教主也要竄上去使它流動,非得讓你認同。她仍然是那么淡定與坦然,笑看你去傻。反過去說,于丹在前也指出,人生有限,自然永恒,這“自然”二字提法頗微妙,如果你不“自然”,也會在“焚書坑儒”中滅絕,遭受滅頂之災。
教主說,《論語》中簡單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塵埃,正緣于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質文明中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為選擇的機遇多而倉惶。呵呵,穿越古今,就一定還要秉持嗎?這可不是百姓的事,“今日紅花,明日紫草”,誰誰誰不記得“批林批孔”呢!教主很聰明,只點民族的根性,這根性是什么?她也不敢究個明白!史學課上,導師不厭其煩地說:洋人怕老百姓,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從另一個角度,不難發(fā)現,幾千來,權欲者對權力本位的執(zhí)著和管理本位的惰性。
最后,于丹教主也不忘記叮囑:“覺”在某一刻,怦然心動,醍醐灌頂,也許“悟”在一生歷練去完成一次不可復制的解讀??磥斫讨魇俏蛄?,就看蕓蕓眾生中折騰的你悟沒有,如果不悟,呵呵,繼續(xù)折騰,到悟時,就會明白“不可復制的解讀”最深層的含義!細語中藏著威嚴哩,與其那樣,你為什么不能在虛無中滌蕩心靈得清澈,平靜地虛耗光陰呢!
夜讀《于丹“論語”心得》,可以拋開世俗事紛擾,學著淡定與坦然的樣子,潛心去解讀。通觀全書,于丹教主如所有教派一樣,全在“心”字上做文章。雖然我誓死捍衛(wèi)于丹說話的權利,卻沒法同意于丹教主所說的。史學界泰斗朱維錚這樣權威人物也竄出來指責于丹,說她“沒有一句‘得’是她自己的”,“連一些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朱權威可否知道,這玩笑開得可大了?也不知于丹教主是否依然淡定與坦然呢?!這個世界,就是有很多閑人煩得慌,他們寧愿平庸地過活,一如于丹教主所倡導人們那樣,只要你平庸著,誰都不會冒犯你。
身為百姓,只能從百姓角度去解讀,或許如于丹教主說的“一次不可復制的解讀”,我仍然相信,身處日益開明的現實,各種聲音并存,猶存僥幸,沒人會為難小百姓的我吧!
我無意冒犯誰,也淡定與坦然地就事論事一回。勞神者說“摘錄加屁話,就是文章”,一語貶碎囈人狂想??墒俏覉孕琶飨Z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
我是小百姓的農民,在我的農村,從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村上的收入與支出從來就沒有公示過,期間有國家征用地,職能部門便賣地、租用地,還有去向不明不白的公共集聚地,村辦企業(yè)曾風光一時,而今在銀行掛著帳,企業(yè)資產“人間蒸發(fā)”……近來,成都市搞城鄉(xiāng)一體化,風聲水起,老百姓暗暗叫勁,又很快回歸“恬淡和安寧”,因為大凡推薦去理會的代表人物,都被“淡定與坦然”了!
突然語噎,敬重于丹教主,不再潑墨,唯存乞望!
感謝萬能的教主,哈哩嚕呀,阿彌陀佛,阿門?……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三
古代就有“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論語》這部書,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而且大家對這本書都知道那么幾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初中課本上學過的,當然這只是《論語》書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學過,可以說全中國人都有一樣的感覺,那就是像《論語》這樣的古書,都很難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一天,一個人逛書店,看見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就翻開來看了下,在我個人理解中,《論語》對它很熟悉,可是從來沒有看完過,沒想到看了第一章,發(fā)現還有人把《論語》講解的這么簡單易懂,并且非常有哲理,讓我一下子有沖動要看完這本書,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把難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解釋,并巧妙地把《論語》分為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讓你從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諦。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把難懂的古文,用現代的`語言很好的表示出來,并且讓人看了很容易記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現代的解釋結合在一起。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十四
在《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中,對我應相最深的是“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主要講了:‘一個人友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為人。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群,人以群分”。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迸笥言谝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佞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惡之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
從中,我還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也就是這個朋友為人要正值、要坦蕩、要剛正不阿,要有一種朗朗人格,沒有一絲諂媚之色;友諒,也就是這個朋友為人誠懇,不作偽;友多聞,也就是這個朋友見聞廣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知識面寬。惡朋佞友,也就是損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友偏辟,也就是說這種是專門喜歡諂媚逢迎溜須拍馬的人;友善柔,就是說這種人是典型的“兩面派”;友便佞,就是說這種人沒有真才實學。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卻腹內空空的人。
在現代社會,人們價值觀友了一定的變化,有真才實學的人,如果口才太過于笨拙,不善表達自己,也會給自己的職業(yè)和人生帶來一些障礙。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觸:自己修身養(yǎng)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五
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說話。
“道不遠人”。于丹心得把論語歸為“八種道”,意欲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而其中第五章交友之道,談的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以及如何選擇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她認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引起了我的深思與共鳴。
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總有一個活動的圈層,現代人交友之道,擇友標準,應是怎樣的呢?于丹先生在他論語心得中,肯定地說“《論語》里面給出了答案”。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個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標準為參照,去選擇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話說無疑就是選擇了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種趨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為,“道不同,不相與謀”,一個人有什么樣朋友圈層,就有什么樣的情趣與愛好,不如此,總是無法聚在一起,結成圈子的;再則環(huán)境改變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浸潤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其品行相應就會有某種傾向,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說,擇交如求師,當慎之又慎。
我以為當首選志趣高潔者。志趣高潔者,必然是志存高遠,情操高尚的人,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胸懷遠大的抱負和追求,因而心無雜念,能不為眼前塵世的欲望所羈絆,能淡泊名利,靜下身心,埋頭實干,一意向著理想的彼岸,而奮發(fā)進取。他們如翱翔于蒼穹的雄鷹,如屹立于山巔的蒼松,總有著一種鼓舞人心的,教人奮發(fā)的燦爛氣象。
其次,則當選擇正直嚴謹者。正直嚴謹的人,必然是心地寬厚善良,胸懷坦蕩,富有正義感,能明辨是非,心存大局原則,不為權勢左右,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人,他們看似平常,卻如山野的芳草、鮮花,自然散發(fā)出一種人格的芬芳氣息,常與之伴,如坐芝蘭之室,當為幸事。
再則,是選擇博學有為者。博學與有為于個人常是相伴而生的,博學有為的人,必然先是一個勤于讀書,善于學習,因為博覽群書,而知識豐富,富有知慧、精神世界富足、生活情調高雅;而淵博的知識,則是他人生進步的階梯,更賦預他行動的力量,因此他往往是一個事業(yè)成功的人。這種人如同一面鏡子,與之相伴,以之為鑒,可以知不足。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感謝于丹,是她立足現代生活,對論語中友道的闡釋,滌除了兩千年前《論語》中孔子所說的擇友標準的塵灰,讓它在現代社會個體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泛出了鮮活的綠色――我想,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國稅干部,當我們以一個人是否志趣高潔,正直嚴謹、博學有為,作為我們擇友的標準時,那么無疑我們正在選擇一種有益于我們事業(yè)發(fā)展與進步的外在動力,更是在選擇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十六
d是一把豎琴,是快樂!我們同是龍的傳人,長著烏黑的頭發(fā),黃色的皮膚??鞓吩谀睦?-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作文一個明亮的星球又被那人類遭蹋。800字作文我會像楊利偉一樣環(huán)繞地球十圈,!同學們慶賀著,好象李先永的成功就是大家的勝利。我們看見操場外邊有著一圈冬青樹,它們像一位位正待檢閱的士兵,排得整整齊齊。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于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鬃右簧羁粗氐?,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為,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悅和清爽??鬃诱f:“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婦的兒子因車禍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機撞人后立刻駕車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婦倆悲痛欲絕,有人問:“你們恨那個你們兒子的司機嗎?”夫婦倆說:“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兒子命不好。”這一信息傳到了司機的耳中,司機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見,寬恕的力量多么強大!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七
假期中,我讀了《于丹心得》。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中的“《論語》心得”我聽的不完整,有了一些了解。從心底講,很欣賞于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性女子氣質,侃侃而談間流露著一個學者的聰明睿智,從容自信。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尤其一些古文,還沒讀懂的感覺。讀第一遍,雖然有些不流利,但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讀了一遍,隨著閱讀的深入吸取著更多的心靈雞湯。我覺得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論語》心得一書中,曾以一個空杯子作比喻說明了“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感悟,給了我很大啟發(fā)。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為題來談談的學習體會,只是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談杯子,做人常懷謙虛之心。
就從這只空杯子談起。“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為它的虛,它的不滿。由這只杯子我想到做人,就應常懷謙虛之心,只有常懷謙虛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學校中資歷比我深,能力比我強,學識比我淵博,處事比我練達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謙虛之心,多看、多聽、多學、多想、多反思、多積累。在學校中,我曾擔任過不同年級、班級的教學,每一段崗位經歷,對我而言都是嶄新的一段人生體驗。就如同這只杯子,它曾經裝載過我的喜怒哀樂、得失成敗,如今我要再一次傾空它,為新學期的教學留出空間。
二談杯子,看人切記一分為二。
當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時,你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滿的那一半。心境的不同,決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為教師,看待同事也是如此。每個老師身上都會有自己的長處、短處,要多看到他們的優(yōu)點,多鼓勵他們的優(yōu)點。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聽到老教師們或當面或背后議論我們年輕人什么都不懂時,心里多多少少會有些反感。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不算太年輕的老教師了,就發(fā)現自己也有了一些“倚老賣老”的心態(tài),如今想來,這種心態(tài)很是要不得。
三談杯子,學習力求不斷進取。
由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學習。學習,只要你想學,總能擠出時間。擔任中層干部以后,我發(fā)現自己鉆研業(yè)務的時間少了,看書的時間少了,靜下心來寫點東西的時間少了。有時也會自己原諒自己:“學校里的事兒太多,忙不過來。”可心里也知道,忙并不是自己原諒自己的理由。人多多少少總會有些惰性,而離開學校后的學習靠的完全是自律,是自我要求。
三只杯子取哪只,關鍵看你派什么用,人也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關鍵要讓他發(fā)揮己長,即“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一雙慧眼,有一顆伯樂之心,讓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而這個發(fā)揮的過程就是一個走近他,了解他,信任他,激勵他的過程。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么要“時習之”呢?我的體會是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景況境遇,會使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才要不斷學習,不斷體驗,不斷思考,不斷反省。以此與各位老師共勉。
讀于丹莊子心得有感篇十八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時代,不像我們今天有電腦,有網絡,有這么發(fā)達的資訊,有各種形式的媒體。那個時候的人要想廣視聽怎么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結交一個廣見博聞的好朋友,讓他所讀的書,讓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的直接經驗。
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
于丹論語心得28:朋友之道(1)于丹論語心得29:朋友之道(2)于丹論語心得30:朋友之道(3)于丹論語心得31:朋友之道(4)于丹論語心得32:朋友之道(5)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91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