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虎丘山風景區(qū)導游詞篇一
首先,讓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來泰山旅游、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獲,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于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jīng)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岳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于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1992年榮登全國旅游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筑群有22處,總建筑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里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jīng)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chǎn)。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余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漢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xiàn)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qū)內(nèi)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zh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shù)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云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云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xiàn)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云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xiàn),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云飄浮在天際,落日的余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云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云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云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彩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云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氣蒸發(fā)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成云致霧。有時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云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云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云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涌,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xiàn)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shù)那皯眩貏菹鄬Φ桶?,云霧較為濃密且較穩(wěn)定,在彌漫背后照來,人影呈現(xiàn)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nèi)紫外紅彩色光環(huán),燁燁生輝,彩環(huán)呈現(xiàn)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xiàn)雙環(huán),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游客舉手投足,光環(huán)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溫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氣溫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溫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巖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diào)。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xiàn),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巖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后天晴,紅日映冰峰,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q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tài)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的文明篇章?,F(xiàn)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jīng)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qū)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jīng)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高度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產(chǎn)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qū)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jīng)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岳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華山,僅占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么成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長、五岳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huán)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余公里,盤臥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chǎn)生安穩(wěn)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chǎn)生厚重感,大有鎮(zhèn)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wěn)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lián)系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后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盤古尸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岳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jù)《五行》、《五德》學說創(chuàng)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岳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fā)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tǒng)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于山后,以后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jīng)布道,建觀筑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chuàng)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發(fā)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鬃印⒐苤?、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游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巨制。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guī)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xù)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坦胖兴母唔嵣钋榕c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shù)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布局與創(chuàng)作,是根據(jù)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游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nèi)容,布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jīng)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余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qū)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游覽觀光發(fā)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筑規(guī)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diào)上看,紅墻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jié)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huán)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huán)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于祭天活動來說,造成環(huán)境感應的心理狀態(tài),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杰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群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筑結構的創(chuàng)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戶建筑,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筑,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筑,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筑,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筑等。其三,從建筑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群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huán)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xiàn)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筑思想。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建筑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xié)調(diào)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xiàn)和深化自然環(huán)境。由于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于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并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chǎn)。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xiàn)在的東路,游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后,可先游岱廟,然后從岱廟后門至岱宗坊,步行經(jīng)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后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jīng)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后,可乘游覽汽車沿環(huán)山公路經(jīng)黑龍?zh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后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游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辟的環(huán)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里。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還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里,沿著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游覽,仔細地去觀賞。
虎丘山風景區(qū)導游詞篇二
招虎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海陽市城區(qū)東北方向8公里處,東西長6.1公里,南北寬5.2公里,總面積1762.7公頃,最高峰招虎山寨海拔549.7米,為海陽市集生態(tài)游、宗教游、古跡游、民俗游為一體的龍頭景區(qū)。
?招虎山地處膠東半島的低山丘陵處。這里原為汪洋大海,現(xiàn)在形成的奇石、險峰、深谷和溪流都是太古代至元古代造山運動及燕山運動的結果。關于招虎山名字的由來,據(jù)《海陽續(xù)志》中記載:邑北三十五里有山,曰招虎,概以虎伏山中,仙家訓之,遂化為石,遺跡宛然,故名招虎山。因此從上空俯視招虎山的整座山體,特別象一只猛虎。景區(qū)主要是以奇山、秀水、真自然為主要特色,享有“半島奇山”的美譽,在20xx年底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同時被評為全國農(nóng)業(yè)旅游的示范點。
?根據(jù)景區(qū)資源分布狀況,現(xiàn)分為東、西兩大游線。東游線是以奇石險峰為主要特色,全程7.5公里,途中我們可以看到鑒海石、飛魚石、蓮花峰、杜鵑谷九塔峰、探海神龜、天馬戲水等多處景點。西游線是以溪流飛瀑、奇木翠竹為主要特色,全程8.8公里,途中我們可以看到百歲木瓜樹、寶璽石、天柱峰、紅樹林、木魚石、巨觀飛瀑等多處景點。
?(成到禪寺概況)
坐落在景區(qū)九龍湖畔的東方琉璃世界成道禪寺為藥師佛道場,成道禪寺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為仿唐代風格建筑,由山門(天王殿)、藥師寶殿、日光菩薩殿、月光菩薩殿、法堂、藏經(jīng)閣、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伽藍殿、祖師殿、等建筑組成。20xx年經(jīng)宗教部門批準重新修建此廟。20xx年6月26日籌建委員會主任、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主持了奠基儀式和灑凈法會。20xx年8月中旬在釋永信大和尚和四方大德的禮請下中國佛教協(xié)會咨議委員會主席、現(xiàn)年105歲的佛門泰斗本煥長老擔任開山方丈,同時定名為東方琉璃世界成道禪寺。成道禪寺已于20xx年11月7日舉行了寺廟落成、本老升座和佛像開光儀式,屆時成道禪寺將成為膠東半島最大的藥師文化修習中心。
?招虎山的山花,讓我想起了那句歌詞:“山上的山花兒開呀,我才到山上來,原來么你也是上山看那山花開……”,漫步在山中的步行路,放下工作,扔掉煩惱,感受招虎山的花?!\帶花、桃花、黃花、蘭花依次向您微笑,讓這“笑”走進您的心田……招虎山是一個充滿“愛“的山,九龍湖中的天鵝船,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天鵝的”愛情“。一只黑色的天鵝愛上了白色天鵝腳踏船,黑天鵝每日里與”白天鵝“如影隨形,仿佛一對癡情的戀人,執(zhí)著的追求著它的愛人。如果你愛她請帶她來招虎山,體驗”天鵝的愛情”!
九龍湖:大家可以看一下位于我們左手邊的這座湖叫做九龍湖。大家一定在想為什么叫做九龍湖?這個問題我待會回答大家。我們現(xiàn)在踏上的這座橋叫做九龍橋。它是景區(qū)內(nèi)最長的一座石拱橋,全長是175米,寬為7.5米。每逢下雨的時候,大量的雨水從橋孔涌出,形成壯觀的瀑布特別漂亮。龍橋、虎山構成一體,龍虎一直貫穿中國文化的整個過程,象征著中國五千年古老文化龍騰虎躍的精神氣概。
現(xiàn)在再回過頭來說我們的九龍湖,九龍湖的得名是因為從寺院山上往下看,湖邊共有九條山脈而得名的,大家不妨數(shù)一下。九龍湖的蓄水量為500萬方,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準,是可以直接飲用的山泉水。古詩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招虎山山不高、水不深,但是非常有靈氣。九龍湖是1952年依山而建的,大家可以猜一下最大的一條魚它的長度是多少(2米左右)?它的體重有多重(100多斤)?同時大家可以估測一下我們九龍湖的最深水位是多少米(37米)?九龍湖是禁止垂釣的,它是一個大放生池,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事活動經(jīng)常有居士來此放生。 九龍湖已被定為20xx年亞洲沙灘運動會龍舟比賽場地,20xx年6月12日—13日已在此成功舉行了“全國十二人制龍舟錦標賽”,此次龍舟賽是作為亞沙會的測試賽,九龍湖北岸是主席臺、觀眾席、運動員休息區(qū),大約能同時容納一千余人,今年景區(qū)已在九龍湖上增加水上游樂項目。
?鑒海石:位于我們正前方的就是海拔431米高的鑒海石,它頂部的巖石非常明亮,很多年前這附近海邊的漁民就是以此作為航海標志早出晚歸的。
藥師佛介紹: 藥師琉璃光如來,又作大醫(yī)王、醫(yī)王善逝、十二大愿王,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依據(jù)《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所說,裟婆世界之東方有世界名為凈琉璃,彼土有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名號,是以能拔出眾生生死之病而顯佛之大悲;琉璃光名號,是表智慧照破無明而顯佛之大智。藥師佛一般的形象是其身藍色,如吠琉璃,內(nèi)外清澈,三衣趺坐,右手勝施印持天訶子,左手定印捧缽。
?依經(jīng)中所說,其佛國土有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兩大菩薩,為彼土無量菩薩之上首,共同受持藥師佛如來的正法寶藏,輔導藥師佛化導眾生。
?藥師如來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秉持所發(fā)的十二大愿而成佛。這十二大愿滿足眾生與出世間的諸多愿求,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若有人生患重病,死衰相現(xiàn),眷屬與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yǎng)禮拜藥師佛,誦讀《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經(jīng)》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四十九天之五色經(jīng)幡,其人得以復蘇續(xù)命。在出世間上,藥師佛大愿之一是在成就菩提時“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證得無上菩提”等。而在世間上則有“使眾生飽滿所欲而無令少乏”、“使一切不具者諸根完具”、“除一切眾生重病、令身心安樂”、“使眾生解脫惡王劫賊等橫難”等誓愿。這些誓愿是加持眾生速證菩提,另一方面也著重于滿足眾生現(xiàn)世的安樂。因此,藥師法門成為眾生祈求世間吉祥如意的重要方便。 釋迦摩尼佛,(約為公元前1020xx年——公元前949),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太子,佛為太子時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據(jù)佛經(jīng)記載,佛陀1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年80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現(xiàn)涅盤。(另一說過30歲成道,弘法45年)。成道禪寺的佛祖圣像,與佛祖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的姿態(tài)是一樣的,左手托缽,右手扶膝盤座。 彌勒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意譯為慈氏,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笑口常開。是釋迦摩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為彌勒佛(成到禪寺詳解)
?成道禪寺:半山之處修建的就是成道禪寺。成道禪寺為藥師佛道場,里面供奉的是藥師佛。藥師佛能普度眾生,拔除生死之病,他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稱為橫三世佛。
?大家可以看一下寺院入口處“琉璃世界”這四個字就是由本寺方丈本煥長老題寫的。這里就是我們成道禪寺的鳥瞰圖。成道禪寺為三進三跨式仿唐代風格建筑,由山門(天王殿)、藥師寶殿、法堂、藏(zang)經(jīng)閣、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伽(qie)藍殿、祖師殿、日光菩薩殿、月光菩薩殿等建筑組成。 山門與天王殿一體而建,其殿堂為三開間歇山重檐式結構,建筑面積180平方米。外部為八字照壁,上面刻有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傳印長老題寫的“佛光普照”及藥師佛佛號“南無(mo)藥師琉璃光如來”。山門內(nèi)正中供奉彌勒佛,兩側供奉彩繪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故稱天王殿。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以曲樂使眾生皈依佛教,維護國土和道場安寧;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懲惡揚善,使人增長慧根;西方廣目天王手握蛟龍,以凈眼觀察裟婆世界,挾持降服邪魔,使之改邪歸正;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寶傘,福德聞名四方,以武力降魔伏邪,引導眾生向善。四大天王代表調(diào)、風、順、雨,寓意“風調(diào)雨順”。天王殿后有浮雕韋馱菩薩像,墻壁刻有本寺方丈本煥長老題寫的“成道禪寺”,。 成道意為成功得道。持念《藥師佛本愿功德經(jīng)》并禮佛供養(yǎng),可消災延壽,滅除一切災劫病苦,當生受益,愿每一位到此禮佛之人都能真修實行,成功得道。 山門的東側為鐘樓,西側為鼓樓,兩樓呈對稱性建筑。正中為寺廟的主體建筑“藥師寶殿”,為歇山重檐式建筑,開間33米,高16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殿內(nèi)供奉藥師佛,佛像為青銅鑄造,高11.8米,殿內(nèi)六根楠木寶柱,直徑0.8米,高9米,樹齡千年有余,寺內(nèi)門窗均為楠木制成,是中國殊勝、成道禪寺一寶。殿頂彩繪是工匠藝人們手工精心繪制。寺廟所用琉璃瓦也是專門定做的。藥師佛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又作藥師如來、大醫(yī)王佛、十二愿王,為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能普度眾生,救拔生死病苦,與釋迦摩尼佛、阿彌陀佛并稱為“橫三世佛”,亦稱“三寶佛”。
?藥師寶殿前方兩座配殿供奉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菩薩遍照菩薩,東西跨院四座主殿分別供奉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四位菩薩。觀音殿左后方為祖師殿,供奉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地藏殿的右后方為伽(qie)藍殿,供奉關公,在佛教中稱伽藍菩薩。藥師寶殿后面正對的殿宇,為歇山式屋頂七開間二層建筑,一層是法堂,二層是藏(zang)經(jīng)閣。法堂為傳法之所,內(nèi)有銅板壁畫“釋迦摩尼說法圖”(也是本煥長老升座的地方)。二層藏經(jīng)閣內(nèi)供奉釋迦摩尼佛坐像,佛像與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成道的姿態(tài)是一樣的,左手托缽,右手扶膝盤坐。釋迦摩尼佛又稱作大成就者。藏經(jīng)閣的東側是方丈室。西側是禪堂。寺廟的東北角為齋堂,西北角為僧舍。
?位于寺院東南方向是規(guī)劃中東方琉璃塔。它是一座仿唐代風格的十三層佛塔,高70米。此塔白天晶瑩剔透,反射陽光;晚上反射四周的燈光,以此來顯示佛法的法力無邊。人們在生前持誦藥師經(jīng),稱念藥師佛名號,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我們海陽屬于暖溫帶東亞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沿海地區(qū)的影響,這里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均氣溫在11、5℃左右,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招虎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消暑納涼的好去處。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右手邊這塊石頭像什么?對像猿猴,它的眼睛深凹嘴巴凸出我們叫它怪猿石。
?走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涼爽呢?大家可以看一下道路兩旁茂密的植被,我們這里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的豐富,園內(nèi)有狐、獾等野生獸類25種,中華秋沙鴨,翠鳥、等鳥類143種。中華秋沙鴨民間稱其為涂口紅的鳥,它在談戀愛和繁殖期的時候嘴是紅色的,它屬于一種候鳥。到了冬天的時候會在臥龍湖的湖面上浮臥一層,現(xiàn)在棲息在西伯利亞。 園內(nèi)還有赤松、黑松、映山紅等木本植物200余種,黃草、蒿類等草本植物400余種,植被覆蓋率高達92%,其中不乏銀杏、水杉、紫椴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公園入口路旁有一紫薇樹,樹齡400余年,樹高近7米,冠幅8余米,每年夏季開花時,形成粉紅色的花球,引人注目,十分壯觀。
?這里就是電瓶車乘車處山里人家了,大家可以過來看看這邊是西線游覽線路圖。再往前走大約十分鐘就到中心服務區(qū)了。大家可以走右邊的步行路,前面有吊橋大家可以過去玩一下,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
?條石堰:大家看一下在我們右邊的這些石條,這些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的條石堰,象這樣的條石堰景區(qū)有100多座。招虎山流域面積大,山勢陡峭,雨季遇到大雨會形成水患。為除水患海陽人民政府出資修建條石堰,它可以減緩水的流速,達到防災減災的作用。但同時又起到了水土保持的功效。水利專家曾來此考察,認為這是北方修建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水土保持工程。在70年代時膠東半島曾發(fā)生過一場松災,災難過后招虎山的松樹恢復的速度最快。還有就是我身旁的這條溪水,四季流淌從不斷流,在北方非常少見。這些都與條石堰是有很大關聯(lián)的,它們是招虎山山水的“守護神”。
?夫妻巖:大家順我手所指方向看一下,對面有兩個小尖尖的山峰,它呢叫做夫妻巖。關于這個夫妻巖還有一段感人的傳說:山上曾經(jīng)住著一對父女,他們以采藥給百姓治病為生,他的女兒長得非常漂亮,后來嫁給一個秀才,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后來縣官聽說她的美貌想占為己有,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夫妻雙雙跳崖殉情。過了七天正逢農(nóng)歷七月初七,在他們跳崖的地方長出一塊參天巨石,人們?yōu)榱思o念他們給這巨石起名“夫妻巖”。
蘆葦蕩:我們身旁所經(jīng)過的地方就是蘆葦蕩,大家都知道蘆葦是生長在江、河、湖水的岸邊它們是特別耐濕的植物,請大家仔細觀察在蘆葦中間還長著松樹和柞樹,柞樹、松樹是特別耐干的植物,耐干的植物和耐濕的植物相互生長在一起而且如此旺盛,這是招虎山森林公園又一個奇特景觀。招虎山的土壤十分特別,它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到了秋天雪白的蘆花隨風飛舞會形成一種景觀,前面有四個字代表這種景觀,大家可以到前面看一下是否認得?這四個字是“荻蘆飛雪”,到了秋天蘆花被風一吹像下雪一樣就形成荻蘆飛雪的景觀。
虎丘山風景區(qū)導游詞篇三
嗨!大家好,我是大家這一次來泰安游岱廟的導游,我姓x,大家叫我導游好了!今天游岱廟時,請大家除了美麗的照片和美好的回憶,什么也別帶走;除了輕輕的腳步和由衷的贊嘆,什么也別留下。謝謝合作。好了,我也不多說了,咱們開始這一次的旅行吧!
女士們、先生們,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站在了巍峨的岱廟前。大家注意到了嗎?岱廟前面,還有一座較小的廟宇,這就是“遙參亭”,是當年帝王來泰山舉行封禪祭典時的起點。
正陽門內(nèi)就是岱廟了。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的圍墻與一般廟宇不同,圍墻周長1300米,5層基石,上砌大青磚,呈梯形。共有8座門:正中為正陽門,是岱廟的正門。迎面是配天門,取孔子說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門兩側,東為三靈侯殿,西為太尉,三殿之間以墻相連,構成岱廟中間第一個院落。
過了仁安門,便是雄偉高大的天貺(kuang)殿,是這座廟宇的主體。大家看,天貺殿坐落在白色的臺基之上,周圍石雕欄楹(ying)環(huán)繞,云形望柱齊列,周圍施以回廊,回廊把岱廟這座大建筑物緊緊地環(huán)抱著,平直與崇高的對比,更激起了人們對岱廟的崇仰。
從天貺殿后門出,有磚石通道與后寢宮相連。是皇帝祭泰山下榻(ta)的地方。
這座高大、古老的廟宇蘊含了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的積淀,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從岱廟出來,經(jīng)岱宗坊、一天門、紅門、中天門、升仙坊至南天門、是古代皇帝封禪泰山所走過的路,也稱中路。我們從這條路就可以登上泰山極頂了。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這次岱廟之旅就到此結束了。請你們繼續(xù)步入大山,去領略泰山的神韻。回味美好泰山的時候,也要記得帶你們一起游岱廟的小高導游喲……謝謝大家的支持,再見!
虎丘山風景區(qū)導游詞篇四
各位團友,咱們馬上就要到達素有“人間仙境”之稱的蓬萊了。在此風景旅行社的導游先給各位介紹一下蓬萊的概況:蓬萊位于膠東半島最北端,煙臺市西北方向約75公里處,隸屬于煙臺,北臨渤、黃二海,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總人口44.7萬。 但就是這樣一個總人口不足50萬的一個縣級市,每年確能接待海內(nèi)外游客200多萬人次。是什么使中外游客不遠萬里、紛紛沓來呢?那是因為蓬萊是一方充滿神話傳說、千百年來令人神往的“人間仙境”。
大家看前面看到的就是蓬萊閣了,現(xiàn)在我?guī)ьI大家過去,不知道運氣好不好,能否看到海市蜃樓,大家默默祈禱吧。
那什么是海市蜃樓呢?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海市蜃樓就是近地面十強低溫時,空氣密度隨高度強烈減小,遠方地平線處的景物的光線經(jīng)折射到觀測者的眼睛。關于海市蜃樓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在此我也給大家講一下:很早以前,渤海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怪異的影像,當時,人們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解釋這種現(xiàn)象,剛開始以為是妖怪,把他說成海中的蛤蜊精吐出的氣,稱蛤蜊為“蜃”,非常害怕,燒香磕頭,祈禱“蜃”不要危害人間,久而久之,人們發(fā)現(xiàn)“蜃”并沒有威害人類,又把他說成是神仙現(xiàn)世,傳說海中有仙山,山上的房屋是金銀修砌,樹上滿是玉石瑪瑙,還有仙人來回走動,最主要的是山上有長生不死藥。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求大秦江山永固、個人長生不老,便慕名來到這里尋找神山,求長生不死藥。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只見海天盡頭有三座山非比尋常,還在不斷的變,其實他當時正是趕上了海市蜃樓,他驚奇的問隨駕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山?!鼻厥蓟蚀笙?,又問仙山叫什么名。方士說一座叫“瀛洲”因為秦始皇又叫秦“嬴政”,一座叫“方丈”,還有一座一時無法應答, 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草名“蓬萊”做了回答?!芭钊R”者, “蓬草蒿萊”也。就這樣“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神山就這樣傳開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他像秦始皇一樣聽說大海中有三座仙山,也來到這里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他為了能尋到仙山,在此專門修筑了一座小城,在這里住了很久,每日登上丹崖山眺望大海,但是,他沒有秦始皇幸運,沒看到海市蜃樓,也沒找到長生不老之藥,就下令將他在海邊望神山而修筑的小城賜名為蓬萊,聊以自慰。從此,這座小城就叫做蓬萊了。
大家都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這故事發(fā)生在哪呀?對,就發(fā)生在這里。相傳當年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越喝越高興不知不覺的就喝醉了。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游,并言定要憑各自的寶物渡海,不得乘舟。正所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鐵拐李用的是他的寶葫蘆,漢鐘離用的是他的芭蕉扇,呂洞賓用的是寶劍,荷仙姑用的是荷花,蘭采合用的是花籃,韓湘子用的是蕭,曹國舅用的是手中的竹板,張果老和他的神驢用的是笙。都知道張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騎著一頭毛驢,日能行萬里,當然這驢子也是一匹「神驢」,據(jù)說不騎的時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來,放在皮囊里。還有一首詩來說明此舉,“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來教世人做事要?;仡^看,便于總結經(jīng)驗。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蓬萊小城不大卻與八位神仙有緣。大家游覽一下接下來我們要去八仙過??诹?/p>
注意大家集合了,我們下面要去八仙過海口了,八仙過海口的整個景區(qū)呢整個都漂浮在大海上,景中有海,海中有景,內(nèi)外海相連,形如寶葫蘆橫臥在大海上,剛剛呢我已經(jīng)給大家講過大仙過海的故事呢,接下來呢我們具體看一下。
休息。
各位親愛的團友們我們又見面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去長島。長島,歷稱廟島群島,又稱長山列島,由32個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6公里,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 隸屬煙臺市。長島屬亞洲東部季風區(qū)大陸性氣候,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1.9℃,無霜期243天。 全縣森林覆蓋率53.2%,獨特的理位置和優(yōu)越的自然 條件, 使之成為候鳥遷徒的必經(jīng)之地,每年途經(jīng)的候鳥有200余種,百萬只之多,享有候鳥“驛站”的美譽,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接下來我們先去月牙灣,月牙灣位于從腸道去九丈崖的路上,長約2公里,宛如一勾巨大的新月。月牙灣最有情致之處就在于它的球石,這里可以說是一個珠光寶氣的球石世界,潔白的如美玉,晶瑩的賽琥珀,無論你在什么地方捧起,都會一刻也舍不得放下。
各位旅客,前面我們要到達的是九丈崖,九丈崖呢,高69.7米,是一座顏面幾百米的巨崖,由于千萬年來風浪的寢室,是呀漸漸形成了上凸下凹之勢,避免犬牙交錯,是眾多水鳥棲息的樂園。大家看前面那座塔就是九疊石塔了,它是由九層節(jié)理明顯的石英巖交錯而成,經(jīng)海浪的侵蝕,形態(tài)別致,與九丈崖組成了一對“母子崖”。
大家再往前看是著名的八仙石洞,八仙石有兩處海蝕大洞,大的深30余米,寬5米,洞頂近似拱門,傳說當年八年曾在此匯聚,洞內(nèi)石英石凹凸錯落,晶瑩剔透。大洞旁有一處小洞,寬一米,深二十多米,洞內(nèi)設有石桌,視窗,傳說是當年何仙姑的寢室。
前面走大家看到什么?對,一堆礁石,那像什么呢?像不像龍舌伸出海面?這就是龍舌垂釣島,這里海水通常,洞穴密集,是釣魚的理想之地。
前面我們要到達望夫礁,望夫礁呢是因為那里有一礁石形狀像一位婦女頭戴圍巾懷抱嬰兒,因此而得名,關于這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很有以前的一年臘月二十八,一位漁夫被迫出海打漁遭遇風浪,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他的妻子悲痛欲絕,從此整天抱著不滿月的孩子站在海邊,期盼有奇跡出現(xiàn),多了多年,也不見回來,他變成了不動的石像佇立在那里。他也是舊社會長島千萬個愛情忠貞,命運凄苦的預付的縮影。
廟島群島山水相依如詩如畫,各島有各島之神奇。車由島又名萬鳥島是鳥的王國,萬鳥騰空,遮天蔽日,謂為壯觀。大小竹山島以竹得名,島上小河淌水,翠竹青青,在煙波海上呈現(xiàn)出一派秀麗的江南景色。而大小黑山島又是蛇的王國,島上繁衍生息著巨毒腹蛇一萬多條,成為我國第二大蛇島。砣磯島卻是石頭的世界,彩石林立,精美絕倫,整個島在彩石映襯下,成為一個圖紋多變,色彩絢麗的壁畫世界。而砣磯盆景和稱為“金星雪浪石”更使游人愛不釋手。廟島天后宮雄偉壯麗的殿堂可供游覽者觀賞、叩拜。玉石街橫臥碧海,連接南北長山島,烽山雕鷹飛天,鳥展萬鳥群聚,古城遺址文物眾多,航海博物館,記錄中國航海史的滄桑....,而最人神往和難得一見是那虛無縹渺,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樓了,資料顯示,長島是中國海市蜃樓出現(xiàn)最頻繁的地域,特別是七八月間的雨后。太多無法描繪的景觀使廟島群島無愧"海上仙山"的美譽。
海洋極地動物世界位于蓬萊至長島的必經(jīng)之路蓬萊客運旅游碼頭南,展示面積5.18萬平方米,規(guī)模恢宏,匯集了世界各地海洋生物豫動物上千種,它集眾家所長,并突出自己的優(yōu)勢特色,融科研教學,海洋生物展示何表演于一體,充分運用互動性、參與性、藝術性、科學性的手法,將人們帶入神秘的海洋大世界中。一舉創(chuàng)造中國海洋水族業(yè)的一流水準。
虎丘山風景區(qū)導游詞篇五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xiàn)在將要游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岳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chuàng)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后經(jīng)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廟位于泰安市城區(qū)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筑,采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布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后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后有唐槐院、環(huán)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后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后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筑宋天貺殿位于岱廟內(nèi)后半部,高踞臺基之上,其他建筑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nèi)在聯(lián)系。這種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qū)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并通過建筑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云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yōu)美感。
岱廟城堞高筑,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筑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里保存了琳瑯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著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jīng)。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虬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斗艷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臺、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tài)。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里的每一處建筑都體現(xiàn)著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fā)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筑、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tǒng)于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現(xiàn)在,我們到的這個地方叫“遙參亭”。它位于泰安市區(qū)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為進入岱廟的初階。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里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jīng)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chuàng)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桿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huán)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nèi)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進入泰城南門就置身于神秘、莊嚴的“登天”氣氛之中。池北側的華板上刻有“龍躍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圍以漢白玉雕花石欄,周長63米,以保護文物。石欄內(nèi)東側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側立有“濟南五卅慘案紀念碑”,西北側有古槐一株,相傳為唐代所植,至今枝葉繁茂,青翠欲滴。雙龍池周圍為一小廣場,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
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臺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梁、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中間。
遙參亭是一組獨立的建筑,但與岱廟在內(nèi)涵上又是統(tǒng)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廟神秘而莊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這種既獨立又統(tǒng)一的建筑風格,不僅在五岳中獨樹一幟,在中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見的。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說。當您游覽岱廟時,也應首先從遙參亭開始。
穿過遙參亭,迎面而立的“岱廟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創(chuàng)建。坊高12米,寬9.8米,深3米,為四柱三門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體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個石獅,姿態(tài)各異;重梁四柱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等20余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獸和各式花卉紋樣。整座石坊造型別致,刻鏤透細不凡,為清代石雕藝術中之珍品。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lián),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于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zhèn)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岳之統(tǒng)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于京?”。兩副楹聯(lián)扣人心弦,先聲奪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聲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進岱廟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廟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寬闊的“正陽門”,是進入岱廟的正門,兩扇朱紅大門,象征著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歲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陽門已是裂痕斑斑,門上方的城樓也俱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煙消云散?,F(xiàn)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風格重新修建的。門高8.6米,上面的城樓高11米,共五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24根四方明柱,四周鑲嵌條欞隔,上覆黃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烏墨小點金彩繪,額方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走進正陽門霍然入目的“配天門”,是取孔子語“德配天地”而名,為岱廟的第二道門,配天門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筑,殿內(nèi)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候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宋真宗東封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后來建此殿專祀。西為“太尉殿”是祀唐朝“雖出入將相,而奉自愿厚養(yǎng)”的分國公杜宗的。與配天門南北相連的“仁安門”是取孔子語“天下歸仁”之意而名,為岱廟的第三道門,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創(chuàng)建。建筑結構與配天門雷同,殿內(nèi)原祀天聾、地啞之神,兩側有東西門神。配天門的西側有碑碣20塊,最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雙碑高大雄偉,東西對峙,龜?shù)?,氣勢非凡,為岱廟現(xiàn)存兩大碑碣。
虎丘山風景區(qū)導游詞篇六
岱廟,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東岳廟、泰岳廟、岱岳廟,俗稱泰廟。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封禪和祭祀泰山的地方,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寺廟建筑中規(guī)格最高的。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為9.6萬平方米,約合160畝。廟內(nèi)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86間,碑碣184塊,漢畫像石48塊,古檜、側柏212株。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遙參亭
為岱廟前庭,凡古代帝王有事于岱宗,必先至此進行簡單參拜,而后入廟祭神,所以又被稱為“草參亭”。亭為二進院落。前院正殿,明清時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院中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xx年)同知泰安州事張奇逢立《禁止舍身碑》。后院中立四角亭,1983年重建;后山門內(nèi)東側有1990年立日本書法家柳田泰云書《李白登岱六首》詩碑。
亭前有石坊,額書“遙參亭”。兩側鐵獅對峙,旗桿高豎。坊前為雙龍池,清光緒六年(1880年)為引王母池水而建。池南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
亭后是岱廟坊,又名玲瓏坊。清康熙年間山東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廟時創(chuàng)建,并撰書楹聯(lián):“峻極于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zhèn)東方。”
正陽門
廟有八門。南向五門,即中為正陽,兩側為掖門;掖門兩側,東為仰高,西為見大。東門名東華,又稱青陽;西門名西華,又稱素景;北門名厚載,又稱魯瞻。各門之上均有樓,前門稱五鳳樓,后門稱望岳樓。廟墻四角有角樓,按八卦各隨其方而名: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北為乾,西南為坤。門樓、角樓均于民國年間毀壞。1985年重建正陽門和五鳳樓,黃瓦蓋頂,點金彩繪,富麗堂皇,高聳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樓,五彩斗拱,飛檐凌云。
正陽門內(nèi)迎面是配天門,穿堂式,筑于石砌高臺上。門上懸當代書法家舒同書額。門內(nèi)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0xx年毀,今為大汶口文化展室。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侯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西為太尉殿,祀唐武宗時中書郎杜。兩配殿神像毀于1920xx年。
門兩側有碑碣21塊。東側有《宣和重修泰岳廟碑》、《大元太師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銘》、《大元重修東岳蒿里山神祠記》、《創(chuàng)塑州學七十子記》、《康熙重修青帝宮記》等;西側有《大宋封東岳天齊仁圣帝碑》、《大元創(chuàng)建藏峰寺記》、《供祀泰山蒿里祠記》、《可摘星辰方碑》、《泰山贊碑》等。
天貺殿
位于仁安門北,是岱廟主體建筑,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大殿建于長方形石臺之上,三面雕欄圍護,長48.7米,寬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彩繪斗拱,畫瓦蓋頂,檐下8根大紅明柱,規(guī)模宏大,輝煌壯麗,與北京的故宮,曲阜的大成殿,合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殿內(nèi)祀泰山神,面容肅穆,氣氛莊嚴。像高4.4米,頭頂冕旒,身著袞袍,手持圭板,儼然帝君。龕上懸清康熙皇帝題“配天作鎮(zhèn)”匾,門內(nèi)上懸乾隆皇帝題“大德曰生”匾。像前陳列明、清銅五供各一套及銅鼎、銅釜、鹵簿等。
大殿東次間有明代銅鑄“照妖鏡”一架,原在遙參亭,1936年移此。殿內(nèi)東、西、北墻壁上繪有巨幅壁畫,名《泰山神啟蹕回鑾圖》,長62米,高3.3米,描繪泰山之神出巡的盛況。東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鑾。整個畫面計675人,加以祥獸坐騎、山石林木、宮殿橋涵,疏密相間,繁而不雜,是中國道教壁畫杰作之一。大殿重臺寬廣,雕欄環(huán)抱。中置明代鐵鑄大香爐和宋代兩大鐵桶;兩側有御碑亭,內(nèi)立乾隆皇帝謁岱廟詩碑。
殿兩側原有環(huán)廊百間,與仁安門兩側的東西神門連接,內(nèi)繪十殿閻羅、七十二司。東廊中間有鼓樓,西廊中間有鐘樓,均毀于清末。1982年后,陸續(xù)重建環(huán)廊與鐘樓。今東廊內(nèi)陳列歷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漢衡方碑》、《漢張遷碑》、《晉孫夫人碑》、《魏齊隋唐造像記刻石》、《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唐鴛鴦碑》、《唐經(jīng)幢》、《宋升元觀敕牒碑》、《金濼莊創(chuàng)佛堂之記》、《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圖碑》、《登岱八首》、《太極圖》、《谷山寺敕牒碑》、《頌岱詩》、《乾隆御制詩》、《望岳詩》、《筑橋碑記》等名碑19塊。西廊內(nèi)陳列漢畫像石48塊。
殿前院,古柏蔽蔭,碑碣林立:東有《宋封祀壇頌碑》、《金重修東岳廟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廟碑記》;西有《大宋天貺殿碑銘》、明太祖御制《封東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觀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間《重修岱廟記》等。
漢柏院
位于廟東南隅,院內(nèi)原有炳靈殿,又有漢柏,故舊稱炳靈宮或東宮,今稱漢柏院。門內(nèi)巨匾高懸,李鐸書“炳靈門”。周圍有古柏5株,傳為漢武帝東封時所植。如今扭結上聳,蒼勁蔥郁若虬龍蟠曲。雖已膚剝心枯,卻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景之一。樹下有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題《漢柏詩碣》。
院內(nèi)存歷代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亭臺及東墻內(nèi)嵌70余塊。著名的有張衡《四思篇》、曹植《飛龍篇》、陸機《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詩》。
東御座
位于漢柏院北,原為清代皇帝駐蹕之所。其垂花門與東華門相直,大門與漢柏亭相對。院內(nèi)殿宇毗連,步廊環(huán)圍,1985年辟為泰山珍貴文物陳列室。正殿內(nèi)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龍墩、龍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種大理石花飾掛屏。配殿內(nèi)陳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東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廣生帝君之贊碑》,西有馳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殘字碑。
銅亭鐵塔
岱廟后院的東西兩側,有兩處惹人注目的古跡,東為銅亭,西為鐵塔。銅亭又名“金闕”,為明萬歷四十一年(1620xx年)鑄。亭為銅質,施以鎏金,亭長4.4米,寬3.4米,內(nèi)祀元君銅像。璀璨耀目,端莊渾重,該亭以仿木結構形式裝配而成,顯示了我國古代精湛的冶鑄工藝。西側的鐵塔為明嘉靖年間鑄,造型質樸雄偉,原有13級,立于泰城天書觀,抗日戰(zhàn)爭中被日軍飛機炸毀,僅存3級,1973年移此
虎丘山風景區(qū)導游詞篇七
不知道您讀沒讀過《論語》,那上面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么我就以孔子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故鄉(xiāng)曲阜參觀游覽。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游覽并進行導游服務,非常感謝您合作,并衷心地希望您對我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了解,但也有朋友知道并不十分詳細,現(xiàn)在,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曲阜和孔子情況簡要介紹一下。
曲阜位于中國山東省西南部,現(xiàn)有人中62萬其中城區(qū)人口10萬,面積約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見于《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說: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為了紀念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0xx年),又復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個小城,然而,曲阜又是一座有著五千年文明史文化古城,在這片神圣而又古老土地上,中國遠古傳說中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這里留下了蹤跡。據(jù)《史記》、《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黃帝生于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曲阜,崩葬云陽山”,現(xiàn)在曲阜城東8里,仍留下座金字塔式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俗話說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中華民族祖先從這里,從黃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黃土高原遷徙過程,而我們母親之河,黃河、長江,從黃土高原之上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最后匯入大海呢!中國還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實際上,江北圣人幾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圣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為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復圣顏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曲阜,后兩位一位是孔子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后世33代曾在魯國為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于此?,F(xiàn)在曲阜地上地下文物眾多,文化燦爛,有國家級文物古跡4處,省級11處,市級100余處。1982年曲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聯(lián)合國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由于曲阜對東方文化重要貢獻,不少人稱曲阜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東方麥加”。在這里,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奮,因為這里深扎著中華民族根,深扎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xiàn)什么,象征什么。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chuàng)造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儒家文化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fā)現(xiàn)儒家文化基因,在漫長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名詞。而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征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斗一生。
孔子少年發(fā)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內(nèi)容,為創(chuàng)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后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20xx年周游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jīng)憂患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fā)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一生,是著書立說,濟時救世一生。如今,他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個性和品格,隨著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孔子還將引導著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F(xiàn)在我們所在位置是曲阜明故城正南門外,城門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孔廟。城門正上方有“萬仞宮墻”4個大字。“仞”是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約等于8尺。據(jù)說,有人稱贊孔子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說以后,就說:“人學問好比宮墻,我學問只有墻頭這么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墻內(nèi)一切,而我老師孔子這道墻有數(shù)仞,不找到它門是不能看到墻內(nèi)宗廟之美麗、房舍多種多樣”。后人為表達對孔子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墻”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萬仞宮墻”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墻”來歷。
孔廟是后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廟宇,始建于孔子死后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筑群共有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讖R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筑史上唯一孤例。
孔廟大門東墻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尊重。
孔廟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敖鹇?、玉振”表示奏樂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欞星門”?!皺粜恰庇置焯镄?,古人祭天,先要祭欞星?!皺粜情T”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學說古今來說都是最好”。這座門叫“圣時門”,由此住里,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笆r”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圣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說,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圣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贊頌孔子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衛(wèi)星公》“人能弘道”句子,以此來贊頌孔子闡發(fā)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大門。再往后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不斷擴大,這些建筑既有清代建筑,也有明代建筑,還有宋代建筑,它們建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纯讖R建筑,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史。
這塊碑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于世,并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說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lián)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說:“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動物不是烏龜,叫*屭,是龍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nèi),龍和龍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shù)乩习傩粘磉@里撫摸這*屭,他們說:“摸摸*屭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屭*,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這座木結構建筑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藏書樓?!翱恰睘槎诵撬拗?,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后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和高超建筑藝術。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孔廟第六進院落,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nèi)保存著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為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這座碑,重約65噸,采自北京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為“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并列,最西邊為啟圣門,是供奉孔子父母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地方,東為承圣門,原為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說,他是全人類老師,是名符其實“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黨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后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jié),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贊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們面前大殿就是名揚天下“大成殿”,它是中國“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梁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為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為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nèi)艨匆娍峙乱矔詰M不如。兩側及后廊龍柱為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nèi)供奉著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西是復圣顏回、述圣孔及,西面是宗圣曾參和亞圣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里舉行盛大國際孔子文化節(jié)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文化、旅游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
虎丘山風景區(qū)導游詞篇八
岱廟古稱東岳廟、泰岳廟,也叫泰廟,明代開始稱為岱廟。它是泰山上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古代帝王來泰山時祭祀泰山神的場所。據(jù)文字記載及文物調(diào)查證實,岱廟初建于秦漢,隨著泰山神信仰的逐步增大,岱廟規(guī)模也日益增大,以宮城形制來營造岱廟,是宋代以來所嚴格遵循的制度。
先看一下岱廟的平面圖。整個岱廟呈長方形,四周城墻高筑,四角都建有角樓,總占地面積約占9、6萬平方米,城內(nèi)布局嚴謹,對稱規(guī)整,以一條南北方的軸線為中心,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左右兩邊以庭院形勢對稱分布,這些院落各自獨立,以幽雅、質樸的風格與主要建筑的莊嚴、肅穆相映成趣,即主次分明,又完整統(tǒng)一。
游岱廟要從遙參亭開始。遙參亭又名“草參亭”是岱廟的前庭,古帝王來岱廟祭祀泰山神之前必先在遙參亭舉行一個簡單的拜儀式,遙參也就是遙遙祭拜的意思。在遙參亭與岱廟之間的中軸線上,是清康熙20xx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和巡撫兵部右侍郎趙祥星組織人筑建的“岱廟坊”,石坊的上部為仿木結構,在石坊的梁柱,額板等地分別雕有“鋪首銜環(huán),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群鶴鬧蓮,天馬行空,麒麟獻寶等二十余幅圖案,圖案設計均采用對稱的手法,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工藝,是我國現(xiàn)存清代石雕建筑珍品。
岱廟四周有八個門,朝正南的為五個,中為正陽門,正陽門兩側為“掖門”掖門兩側東為“仰高門”西為“見大門”,意思就是說仰望泰山之高,目睹泰山之大。
配天門是岱廟的第二重門,創(chuàng)建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間,取孔子語“德配天地”之意,解放后曾多次整修,現(xiàn)懸掛的“配天門”牌是當代書法家舒同書寫,殿內(nèi)原供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現(xiàn)在是流動展室,為泰山民俗展。
走右邊,此為三靈候殿,祭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說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后來建此殿專為祭祀?,F(xiàn)神像早已被毀,在殿中間陳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當”。
在岱廟內(nèi)共有碑刻二百多塊。有“宣和修泰岳廟記碑”它立于北宋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0xx年,是宋微宗遣人修岱廟的記事碑,碑高9、25米,寬2、1米,僅龜座就高1、85米,重約4萬斤,是泰山上下現(xiàn)存最大的一通龜趺碑。據(jù)碑中記載,此次重修后,岱廟內(nèi)的古建筑共有八百一十三楹,碑文由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寫,朝散大夫篆額并書,碑陽刻有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山東巡撫中州李戴,巡撫清源吳龍 徵(zheng) 題,田東書寫的“萬代瞻仰”四個大字。前人有很多豐碑,在明代時被借用,即在碑最刻上幾個大字,此碑就是如此。
進漢柏院,門匾上寫“炳靈門”。這處雅致的小院名叫漢柏院,因院內(nèi)保存有五棵柏樹,相傳為漢武帝公元前120xx年來泰安封禪時親手栽植而得名,在院的北面是一座炳靈宮,供奉著泰山神的三太子炳靈王,1920xx年毀于戰(zhàn)火,1959年在炳靈殿舊址建起漢柏亭,此院內(nèi)共有碑刻90余塊。西北側中間一塊,是清乾隆皇帝御制的漢柏圖碑,乾隆皇帝的詩文留世的很多,但畫卻很少見,尤其是刻在石碑上的更不多見。乾隆曾十次來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在泰山留下170余首詩文,漢柏連理枝這幅圖是乾隆回去后憑記憶繪制的。北邊這通碑是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 張鵬翮(he),所題寫“漢柏”詩(詩文:古柏千年倚碧巒,太平頂上覺天寬,晴空白鶴時來舞,云外逍遙得靜觀)。南面這通碑是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繪制的。碑額“漢柏圖贊”由左佩璇篆寫。
《第一山碑》是由北宋的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書寫,米芾是北宋的書畫大家,以行書成就最高。若仔細觀賞三字,可謂各有特色,后人總結了三大特點,“1、三字筆畫不一樣粗細:“第”字筆用筆較細,書寫瘦長,“一”和“山”字寫得粗壯2、在這碑上三字所占位置不平均,“第”字占了碑了的一多半,“一”和“山”字只占了下面的一小部分3、三字所用字體不太一樣,“第”字為行書,“一”字寫得放松,有點草書的感覺,且有春蠶吐絲的意境,“山”字寫的穩(wěn)重,其中的一橫有點隸書的味道,整體觀賞此碑,立在這兒很穩(wěn),有穩(wěn)如泰山之意。
東御座 在元明時是貴賓休息的地方。明代稱迎賓堂,清朝時乾隆皇帝將它改為“駐畢亭”,這里成為乾隆皇帝來泰山時臨時休息的地方。因它處在岱廟的東華門內(nèi),又是帝王休息的場所,所以又稱“東御座”。(這幾個字是當代書法家李傳周所書)它是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筑。由垂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影壁組成。
院內(nèi)保存有我們現(xiàn)存最早碑刻之一的《秦刻石》,又名《李斯小篆碑》,此石刻是我國最早的記敘功德的刻石,它原立于泰山頂碧霞祠西側玉女池旁,刻石原有222字,主要內(nèi)容記載了秦始皇的功德銘和秦二世胡亥的繼位詔書。這個碑刻已經(jīng)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時候曾毀于一場大火,整個碑刻就遺失了,75年之后泰安知縣蔣伯生在泰山頂玉女池旁邊拾到兩塊殘片,現(xiàn)僅存10個殘字,內(nèi)容是“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秦刻石最初有7塊,但現(xiàn)在僅存瑯玡1塊,泰山1塊,所以這塊秦泰山刻石已成為稀世珍寶,是我國的一級文物?!案吲_三上五間正殿是皇帝來時休息的地方。中間是龍椅,兩邊的紅木家具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按清朝時的原樣陳列的,家具上有用象牙骨頭、貝殼鑲嵌的人物及花卉紋飾。在殿內(nèi)抱柱上的這幅清乾隆皇帝的詩聯(lián):“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橫匾為“勤政親賢”。意思就是說“天下要有一個人來統(tǒng)一治理,但天下不能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勤于政事,親近賢明”。殿內(nèi)東為書房,西為臥室。
岱廟內(nèi)共存有文物一萬多件,其中一級文物138件,以祭器為主,乾隆皇帝獻給泰山神的祭器中,有三件尤為珍貴,被定為泰山鎮(zhèn)山三寶,都是一級文物?!?/p>
沉香獅子“乾隆20xx年奉于岱廟,用珍貴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獅子的眼睛用琉璃鑲嵌,各重3、5公斤。沉香木是一種較為名貴的中藥材,盛產(chǎn)于南方,不但木質堅硬,而且還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以入水即沉為貴。
溫涼玉圭:清乾隆36年奉給泰山神,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千克,它由兩塊玉組成,上部為純玉制成,質密而涼,下部為璞玉制成,所含的雜質較多,與上部比較手感稍溫,上涼下溫,故稱“溫涼玉圭”。玉圭的上部刻有日、月、星及海岱河的圖形,意喻泰山神主宰天地,威與天齊,下部刻有“乾隆年制”四個字。
黃釉青花瓷葫蘆瓶:此瓶為一對,是明代嘉靖年間官窯景德鎮(zhèn)精品,燒成后一直珍藏于皇宮中,于清乾隆52年供于岱廟,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盜走,在轉售過程中遺失了一只,現(xiàn)僅存一瓷瓶及另一瓷瓶蓋。
仁安門,岱廟的第三重門,創(chuàng)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元代重建,取孔子語“仁者安仁”意思就是說:以仁義治理天下,天下則安?!疤煜職w仁”四個大字是集的李隆基所寫“紀泰山銘”摩崖石碑上的字,四側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復元以前的形式,匾額由陳從周所題。
閣老池 是古時的一處品級臺,據(jù)說隨帝王來祭神的閣老官員至此止步,不準前行,在石欄池內(nèi)立有九塊玲瓏石,這些石頭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縣令(吳kan)獻給泰山神的。這玲瓏石有多種稱呼,一叫“界石”跟隨帝王來祭神的一品大員至此止步,起到時界線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據(jù)傳此石從東海運來,東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國,還有一個俗名為“迷糊石”,這是一個有趣的游戲,以石洞為中心將雙眼閉死,繞石頭正轉三圈反轉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那棵古柏的樹心,摸到的人泰山神會賜予他大福大貴。
天貺殿:
前面就是岱廟的主體建筑——宋天貺殿。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20xx年10月,北宋真宗趙恒率群臣來封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第二年下詔擴建岱廟,創(chuàng)建天貺殿以供奉泰山神靈?!疤熨L殿”之名就是說這座殿是上天賜予的。大殿采用了“”之制,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问?。所謂“”之制就是開間為九,進深為五,以這兩個數(shù)字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為數(shù)很少,象征著帝王之尊,而廡殿頂是指殿頂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具有四坡五脊的特征,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天貺殿采用這種最高等級的建筑形式,是為符合泰山神五岳獨尊的身份而設計的,此殿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遼孔廟的大成殿并稱為中國三大殿。殿內(nèi)供奉著東岳大帝泰山神泥塑像。唐玄宗來泰山封禪,給泰山神加封號為“天齊王”,這是泰山神有史記載的帝王給予的第一稱號,北宋真宗又封泰山神為“仁圣天齊王”,大中祥符年又晉封為“天齊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又封泰山神為“天齊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對他的不尊重,于是給泰山神云除“帝”和“王”的稱號,改稱為“東岳泰山之神”,恢復其神的本來面目,并定時派員祭神?;实郯菁捞┥缴駮r,行三獻二跪六叩之禮。泰山神又稱東岳大帝,民間又傳為黃飛虎,主管生與死,這主要與泰山位于東方有關,日出昭示著生命的開始,日出東方是一日之始,東方屬春又是一年之始,萬物復蘇就在春季,而日落是一天的結束,伴隨而來的就是黑夜,有升就有落,有生就有死,于是生死的大任順理成章地落在了泰山神身上,他上可管天子百官,下可管黎民百姓。任何人也逃脫不了生與死的問題,所以歷代帝王紛紛來泰山祭天禮地,乞求保佑皇位永存,長命百歲。其上匾額“配天作鎮(zhèn)”為康熙所寫。
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殿內(nèi)東、西、北三面墻壁上所繪的這幅壁畫名為“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啟”為出巡之意“蹕”是凈街清道之意,“回鑾”就是返回。整幅畫內(nèi)容描繪了泰山神出巡和回歸的盛況。壁畫是最早繪于宋代,畫長62米,高3、3米,通過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表現(xiàn)了宋真宗封泰山的威嚴氣派,畫面以大殿后門為界,東半部為“啟蹕圖”,西半部為“回鑾圖”。第一組是送行部分,十八位大學士捧笏送行,這兒也是泰山神的隨從人員,文官在里,武將在外,密密麻麻簇擁著乘座四輪玉輾的泰山神,肅穆莊嚴,上方穿紅袍的就是泰山神的三太子炳靈王,下方是道教神仙延禧真人,他是泰山神的軍師。這一組是奇珍異寶祥獸圖,在珊瑚獅子、白象等,白象的背上有五彩寶瓶,瓶出五彩之光,喻意吉祥如意,兩匹駱駝在出巡圖幅中身上沒有駝東西,這兒是個伏筆,再往前是儀仗隊樂隊,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最后是十八城隍接駕,城隍是地方小神仙,在此恭候泰山神的到來。另一邊是回鑾圖,這是十八城隍由恭候改為送行,注意此處多了一只老虎,因為古帝王出巡還有一層涵義,就是狩獵。再往前與前半部分大致相同,前面駱駝身上是空的,在此它的身上多了卷宗,我們同前邊老虎聯(lián)系起來看,卷宗代表文,老虎代表武,表示泰山神出巡雙豐收。整個畫面有697人,場面宏大,是我省最大一幅壁畫,畫面內(nèi)容在全國實屬罕見,是古代藝術的魂寶。殿內(nèi)銅釜鑄于明代,是古代舉行廟會時舍粥用的。銅鏡的四周雕有纏枝花紋,上端的兩角有祥云紋,云紋當中各鑄有14個圓,合起來為28個,意指天上二十八個星宿。鏡面上端高浮雕女神,此鏡是明弘年間鑄造,原是遙參亭碧霞元君神像后的供物。1936年移到這兒保護起來。據(jù)說一切妖魔鬼怪在此一照就會原形畢露,所以又叫照妖鏡。
后面的三組建筑是后寢宮,創(chuàng)建于北宋,宋真宗認為泰山神即封成“帝”,就沒有皇后,因而給泰山神想象了一位皇后,封為“淑明后”并建這三宮以供其居住。
虎丘山風景區(qū)導游詞篇九
天貺殿后面是后寢三宮,中為正寢宮,面闊五間,兩邊為配寢宮,各三間,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0xx年)詔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后,考慮到還缺個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個“淑明后”,并為“她”修建了后宮,從“嬪妃”則居住配寢宮。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達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謂“用心良苦,處心積慮了”。
天貺殿兩側為東西碑廊,各種碑碣漢畫像石琳瑯滿目,泰山歷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這里。這些碑刻幾乎集中國書法之大成,上追晉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隸篆,體例俱全;顏柳歐趙,風格各異,其中有七大漢碑的《衡方碑》、《張遷碑》;晉代三大豐碑之一的《孫夫人碑》;造形新穎,書法相異的《雙束碑》;泰山佛教記事名碑《大唐齊州神寶寺碑》等共19塊,均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西側廊內(nèi)陳列的48塊漢畫像石是自1960年以來,幾次清理大汶口和舊縣東的漢畫像石墓而集。這些漢畫像石,內(nèi)容豐富,取材廣泛,有的反映車馬出行、樂舞百戲等社會生活;有的描述神話故事;也有反映歷史人物的,畫面圖案工整,造型生動,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國傳統(tǒng)的畫技同線刻、浮雕揉合一體,體現(xiàn)出古拙質樸、雄健壯美的特點,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和東漢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出碑廊,過炳靈門,是“漢柏院”。院內(nèi)原有“炳靈殿”,毀于民國年間。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椏交錯,若虬龍蟠旋,相傳為漢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禪泰山時所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漢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漢碑亭”是1959年在炳靈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層石砌的高大臺基上,十分壯觀。臺基壁上鑲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縣何人鱗所書杜甫的《望?gt;>和《秋興》等名人詩刻。登上亭子極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寬臆闊,岱廟全景,泰城全貌盡收眼底。
漢柏院內(nèi)碑碣林立,約計90余塊。其中有后人隸書的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飛友篇》,有后人篆書陸機的《泰山吟》、謝靈運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左佩鉉題篆的《漢柏圖贊》、乾隆皇帝御制的《漢柏圖》和當代眾多名人留下的墨跡。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讀了一部中國的歷史,接受民族的熏陶,,會給每一個嚴肅的觀賞都留下不盡的思索。
由漢柏院向北行,穿過幽靜的小花園進入一個小巧玲瓏的四合院。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時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東華門內(nèi),故稱“東御座”。其建筑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稱迎賓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稱駐蹕亭。東御座由長城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組成,院內(nèi)建筑精美,綠樹掩映,清靜幽雅,給人以超世絕塵之感。五間正殿高筑臺基之上,殿內(nèi)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乾隆帝臘人座像,有龍墩、龍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種大理石花紋飾和金絲銹古器型的掛屏以及文房四寶。著名的“溫涼玉雕花圭”、“沉香獅子”和“黃地蘭花瓷葫蘆”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時的供品,并稱泰山“鎮(zhèn)山三寶”。大門和殿堂里身著清代古裝的“衛(wèi)士”、“宮女”以清庭禮儀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遠古的時代,浮想聯(lián)翩。
殿堂臺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護罩,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鐫刻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為丞相李斯書寫。他以簡練秀雅的小篆代替了當時筆畫繁贅的大篆,字跡剛勁挺拔,一掃眾家肥呆之氣,碑文共222字,后漸泯滅,明嘉靖年間還尚存29字,原立在岱頂玉女池旁,后經(jīng)滄桑沉淪,幾次失而復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七。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出寢宮向北,為岱廟的最后一進院落。東西兩座花園內(nèi)各種盆景千姿百態(tài),藝術地再現(xiàn)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異草。西南方西臺上的鐵塔鑄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為13級,現(xiàn)僅存3級,造型質樸,仍不失當年風采,與鐵塔對峙的東南方臺基上的銅亭,又稱“金闕”,為全銅鑄造,仿木結構,高4.4米,闊3.4,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鑄于岱頂碧霞祠,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靈應宮,1972年遷入岱廟,是目前國內(nèi)僅存的三大銅亭之一。
“厚載門”是岱廟的最后一道門,是1984年重建的。門上有“望岳閣”三間,黃瓦明廊,紅柱隔扇,猶如空中瓊閣。站在閣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繞白云,綠樹生輕煙,天門云梯宛若游龍浮掛天邊。
出厚載門北行為紅門路,過岱宗大街不遠即到登山之起點,泰山的山門——岱宗坊,由此起步,將步步登高,飽覽泰山的最佳風景,直至登“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59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