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信息傳播的橋梁,它對于塑造公眾輿論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首先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范圍。以下是一些項目總結的案例,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一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在應對繁忙的工作之余,能靜下心來看書的時間實在是少之又少。但若只是一味的停留在讀死書,死讀書的階段,那對于教學工作來講是十分不利的。要想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我想只有通過涉獵群書,多思多想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學中有效的傳達信息,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想學歷史,愛學歷史,會學歷史。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初中歷史需要學習從古代史到現(xiàn)代史這六本書的內容,其中中國近現(xiàn)代史離我們時間最近,學生接觸的也較多,而與此同時,存在的問題也是最多的。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每每遇到此處,我總是心里有所畏懼,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也頗多。如何去解決在日常教學中遇到的這些問題呢?我想到了讀書。在廣袤的知識海洋里遨游,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真諦所在,讀書一定會解決我的問題。
記得幾年前求學之時,曾翻看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本書,書中對中國近代、現(xiàn)代的歷史做了詳盡的講述。時至今日,再去翻閱這部著作,感慨良多。
“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關注世界形勢、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暫時地鎖住了他人,卻永久的封住了自己。缺乏對世界形勢的正確認識,盲目崇拜自己,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當時就如同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知道天空有多么廣闊,不知道在他坐著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無法自拔的時候,先進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早已通過一次次的思想、政治、經濟變革,完成了一次次質的飛越。在被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驚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軟弱無力,以及賣國求得茍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關在鳥籠的鷹,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雄鷹,長期的安逸無憂會使翅膀變得軟弱無力,只有將之放飛蒼穹,不斷經歷風雨饑餓,才能使其啄鋒爪利,成為真正的強者,鴉片戰(zhàn)爭之前,在清政府統(tǒng)治之下的中國就是一只被關在籠中的鷹,臃腫無力,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其閉關鎖國的牢籠,將之放入殘酷的現(xiàn)實中去,不斷地打擊,不斷地經歷風雨,終于使其掙脫了在以清政府為代表的封建專制獨裁統(tǒng)治之下的牢籠。因此,殘酷的史實告訴我們:只有緊跟世界形勢,與時俱進,不斷將自身投入到現(xiàn)實的殘酷競爭中去,才能更好的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才能使我們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不敗之林!
“抗日戰(zhàn)爭”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論你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三的大國,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都不例外。當一個僅相當于中國普通省份面積大小的日本在近代的歷史上,通過發(fā)動一次次的侵華戰(zhàn)爭,通過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一步步的墮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尤其是1937年到1945年的全面侵華戰(zhàn)爭,我們花費了八年的時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將其徹底的打敗,這是一種怎樣的實力對比?!這更可突出國力的重要性。我們渴望和平;我們厭倦戰(zhàn)爭,但我們不能將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情”的好壞決定我們的命運,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生活處境要靠自己來爭取。
因此,近代史上中國所遭受到的血淋淋的史實告訴我們:必須加強我們的實力,用自己的實力來保護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解放戰(zhàn)爭”讓我們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切實地為人民著想,才能得其擁護。代表大地主階級,大資產階級的南京國民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進行獨裁統(tǒng)治,雖然擁有優(yōu)勢的兵力,優(yōu)良的武器,占據(jù)著國內重要的城市,在戰(zhàn)場上卻是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退守至臺灣,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卻是越勇,最終取得這場力量懸殊的戰(zhàn)爭的勝利。原因在哪?我認為關鍵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解決了農民關心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不論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農民的利益為主要目的,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武裝斗爭的積極性,使廣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最后在劣勢情況下取得勝利。
回顧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殘酷的史實告訴我們: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在今天的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只有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的不敗之林!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二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黨和國家加強對當代大學生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教育,有助于增進他們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了解,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消除各種錯誤政治觀點的影響,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地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意義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作為高校新的一門政治理論課開設已經三年了,仍有不少在校大學生和某些青年教師不時發(fā)出疑問:當代大學生為什么還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學習歷史,尤其是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這對于歷史學家、歷史研究人員、歷史專業(yè)的大學生來說,或許不是一個問題,但對其他人員來說,難免會有這樣的疑惑。對此,作些探究和回答,這不僅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解除心中疑惑,增強他們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同時也是為黨中央、教育部制定的新課革方案的貫徹和實和實施略盡綿薄之力。
一、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可以彌補他們歷史知識的不足與匱乏,提升他們的基本歷史素質,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清除他們頭腦中各種錯誤的政治觀點。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重大歷史事實、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應當說有了基本的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的應試導向和壓力,大部分理科學生對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任務并沒有真正完成;中考中,歷史科也目不占重要位置,高中階段的歷史會考也往往走了過場。致使有幸升入大學者,其歷史知識也顯得不足與匱乏。某些政治輔導員老師竟然搞不清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有哪幾個先后相繼的階段。近年來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的相當一部分青年干部,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對建黨以來和建國以來的歷史也不是很熟悉甚至很不熟悉,更有甚者,有的青年同志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也不太熟悉。由此可以窺見當前大學生的歷史知識還是相當缺乏的。
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時期,國內外各種懷疑、沖擊、歪曲和否定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潮時有抬頭,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大國始終受到霸權主義者和強權政治者的敵視和非難,這就很容易使青年們動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進而懷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10多年前發(fā)生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影響下的學潮到動亂事實,即是明證。當代青年大學生通過學習和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厘清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事實,探索其發(fā)展規(guī)律,既可以認清“告別革命”論、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有功”論、全盤西化論、“輪流坐莊”的多黨制論等一些反動的和錯誤的觀點言論,又可以牢記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得出的基本的歷史真理: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資本主義在中國走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fā)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只有她才能夠帶領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毫無疑問,當代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將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為了保證先進生產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為了保住無數(shù)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帶領人民群眾取得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果實,必須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近現(xiàn)代史教育,讓我們的青年牢記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屈辱的歲月,中國人民奮斗的征程,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二、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是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保證和促進黨和國家事業(yè)勝利發(fā)展的需要。
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今天的中國,不過是昨天中國的繼續(xù);只有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昨天”和“前天”的斗爭歷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才能擔當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了解過去的歷史,就會妨礙我們對當前實際的正確認識和對未來發(fā)展的科學把握。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對青年學生的歷史教育,尤其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形成了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歷史教育工作。他曾說過:“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盵1](p534)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還特別要求要學習黨的歷史。他說:“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1](p399)鄧小平同志始終從戰(zhàn)略的高度重視歷史教育。他曾經在敘述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歷史的基礎上做出這樣的論斷:“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路可走。一旦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xiàn)‘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盵2](p206)也就是說要通過歷史教育讓青年人懂得中國是怎樣由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他也曾諄諄告誡全黨全國人民“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精神動力?!盵2](p358)江澤民同志也非常注重借鑒歷史經驗,并多次強調要搞好歷史教育。1991年,他曾給主管教育工作的領導寫信,提出要對青年一代進行歷史教育,并提出了歷史教育的主要內容。他強調:“要努力學習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和黨的歷史,并通過這種學習努力掌握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盵3](p93)他還意味深長地指出;“不讀點歷史,不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不知道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不掌握中外歷史上的成功與失敗、經驗與教訓,怎么治理社會治理國家?。俊盵4](p200)胡錦濤同志作為我們黨現(xiàn)任的,更是站在戰(zhàn)略的高度重視和強調歷史教育與教學的重要意義。他在全國黨史研究室主任會議和中共黨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掌握理論、研究歷史、了解現(xiàn)實,是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取得勝利和蓬勃發(fā)展的三個必備條件。正確地對待歷史,善于總結經驗,這是一個鄭重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熟的重要標志?!盵5]。
三、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是增進與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內容與重要手段。
1、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培養(yǎng)其崇高的民族精神、激發(fā)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愛國主義觀念和民族精神,歷來就是動員中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自強不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世界著名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發(fā)展始終保持著獨一無二的連續(xù)性,她歷盡危機而未殘壯志,屢經考驗而能活潑地生存下去。[6](p349)即使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災難深重的歲月里,中國文明也未在這次危機中失去自己的獨立存在。毛澤東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說:“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斗爭?!盵1](p632)而愛國主義觀念則是在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認同中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不了解、不懂得祖國的歷史文化,愛國主義觀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難自覺地樹立起來的。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豐富最生動的教材,它記載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以來的屈辱與苦難、奮斗與犧牲、光榮與輝煌,構成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青年大學生將能從中認識我們民族偉大的過去和光明的未來,能夠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對祖國的忠誠、熱愛和高度的責任心,以便更加自覺地肩負起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的重任。
2、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培養(yǎng)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國近代史上,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繼,英勇奮斗,面臨艱險毫不畏縮,面對犧牲毫不猶豫,把一切都獻給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他們的事跡顯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與道德境界。社會主義建設中,無數(shù)的英雄模范,為了人民的利益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焦裕祿那樣,“心中裝著人民,惟獨沒有他自己”;如王進喜那樣,“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如雷鋒那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他們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同樣也感天動地,激勵著我們?yōu)橹袊厣鐣髁x的共同理想不斷前進。當代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習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事跡,自然能夠激發(fā)起他們對中國社會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思考,能夠激發(fā)起對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才能有價值、有意義等人生課題的思考,這自然有助于他們選擇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他們獲得強大的精神動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把自己修養(yǎng)為道德高尚的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國家、民族與社會的人。
3、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有助于他們科學地認識與把握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堅定其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和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人們能夠從歷史發(fā)展中預測事物的未來。因為很多現(xiàn)象,歷史上都曾經出現(xiàn)過。甚至在一段時期內,有的歷史現(xiàn)象是重復的。即使新的情況歷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也曾有過類似的過程。一種新興的因素、新興的階層產生之初,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我們就可以從這種角度考察歷史,供今天和未來作參考。這樣的參考,離開歷史是無法進行的。從近現(xiàn)代歷史世界格局的變化看,短時期內一兩個大國的確能起到一種軸心的作用,但它們不可能永久保留這樣的地位。大國的興衰今后也是難以避免的。了解俄羅斯帝國如何從一個小公國發(fā)展到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的擴張的過程,就會理解它其實早已埋下了今天瓦解的惡果,而不會看作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其發(fā)動冷戰(zhàn)、和平演變及蘇聯(lián)共產黨政權腐敗至極的結果。正是馬克思主義傳入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促進了20世紀中國的崛起,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存在是對世界和平的極大貢獻。讀懂了中國幾千年的從未中斷的文明史,就會明白為何近代中國遭受亙古未有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仍未滅亡,最后終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復興。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必將極大地幫助我們洞察變幻萬端的國際國內風云、把握住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航向的能力、將極大地增強我們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信心。
4、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有助于他們加深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有助于增強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時代責任感,有助于他們增強在實踐中貫徹執(zhí)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的自覺性與堅定性。當代大學生通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學習與教育,在深刻理解與把握中國近現(xiàn)代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能夠使當代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與了解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深刻歷史背景和艱難曲折過程,更深刻地理解與掌握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際相結合產生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增強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以高昂的熱情,嚴謹態(tài)度踏踏實實地致力于自己的學習與工作。
一百多年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極為重要的時期。屈辱與苦難、奮斗與犧牲、光榮與輝煌,構成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豐富而斑斕的畫卷。大力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可以使他們厘清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事實,探索和理解其發(fā)展規(guī)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以及愛國主義水準,加強他們對國家、民族、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仰力和凝聚力,健康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濟寧醫(yī)學院
作者簡介:林新軍(1971-),男,漢族,歷史學碩士,濟寧醫(yī)學院社科部講師。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澤民?!墩擖h的建設》[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6]白壽彝主編?!吨袊ㄊ贰?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2篇《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相關論文》,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三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方面起著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尤其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所講授的內容,更是近現(xiàn)代以來中華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載體。從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近現(xiàn)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寬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途徑三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弘揚;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存續(xù)的精神血脈,也是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更是民族興盛的精神資源,對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民族精神體現(xiàn)了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边@是對新時期文化建設的要求,也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只要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并帶領人民不斷前進?!懊褡寰袷侵敢粋€民族共同具有的、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品質,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歷史產物?!盵1]因此,民族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文化風貌和發(fā)展水平,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就是弘揚中國先進文化,同時還有利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證黨的先進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們黨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當西方用宗教信仰作為民族的凝聚力量,并質疑我們沒有信仰的時候,中國共產黨舉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內化于民眾的心理意識之中,由于共同生活和勞動,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并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量,這種力量推動著民族共同體的存在和發(fā)展,尤其是當面對危機和災難的時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發(fā)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強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華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撓、獨立自主的意識,才使得我們這個民族在遭受近代資本帝國主義入侵的時候,能夠奮起抗爭,萬眾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長城,贏得民族的獨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過程中,能夠不依賴照搬別人,擺脫別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力量之源。
二、發(fā)揮好近現(xiàn)代史教育對于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是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頒布以來全國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門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它主要講授近現(xiàn)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所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從而使學生認識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了解國情國史,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梢哉f,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就是用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鑄就而成,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也因中國近現(xiàn)代史而豐富飽滿,永葆生機與活力。
第二,通過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把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論認知層面,從而使民族精神真正地成為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感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當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上飄揚的時候,我們?yōu)橹畾g呼為之自豪,當汶川大地震吞噬著同胞生命的時候,我們同悲傷共堅強,這是一種天然的愛國主義民族情感。對民族精神僅僅存有感性的表達是不夠的,必須把它上升到理論層面的認知,才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腦海中,最終化為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這種感性到理性的轉化,離不開綱要課的培育和引導。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樣擺脫蘇聯(lián)模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民族精神內化在自己的實際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將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同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緊緊結合起來。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四
名將美人,用在三國東吳二喬兩姐妹身上是十分恰當?shù)摹?/p>
二喬的父親是喬玄,因為天下大亂,失去妻子的喬玄辭去朝中的官職,帶著兩個女兒返回廬江郡皖縣故鄉(xiāng),不問世事。
有人以為二喬的父親喬玄就是曾做過漢朝大尉的喬玄,這是錯誤,太尉喬玄死在漢靈帝光和六年,是睢陽人,與廬江喬玄毫不相干。
二喬的丈夫都是英雄,大喬的丈夫是孫策,小喬的丈夫是周瑜。
孫策在十八歲就繼承父親的遺志,三數(shù)年間使闖蕩出一個輝煌的局面,曹操不得不表奏漢獻帝封他為吳侯。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歲,大喬是十八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后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zhàn)官渡,孫策正準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這位被曹操稱為“虎兒”的英雄,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三年的夫妻生活。
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這就是大喬今后的生活。
小喬比大喬要好一些,她與周瑜過了八年的夫妻生活。周瑜是孫策的好朋友,結婚那年他二十四歲,小喬十六歲。周瑜也是當世英雄,孫策死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弟弟孫權托給他和張昭。周瑜還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的結合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以至于北宋的蘇東坡還感慨地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笨上А坝鹂稻]巾”的周瑜敵不過也是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了荊州的借還問題,諸葛亮活活氣死周瑜,不知諸葛亮后來到周瑜靈前吊孝的時候,小喬是何感慨。反正從此后,小喬應該是:“香冷金貌,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薄澳?,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
以上有關二喬的生活情況,一般來說,是大家熟知的,至于二喬與赤壁之戰(zhàn)的關系則知道的人不多。
唐代詩人杜牧寫道:
折戟沉沙鐵未銷,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寫赤壁之戰(zhàn)的詩中已隱隱地透露出赤壁之戰(zhàn)與二喬的關系。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雄心萬丈,經過周密的準備,向南進兵,目標首先就是荊州。當時劉備已死,劉備的兒子劉瓊舉眾而降,劉備敗走,江東的孫權也危在旦夕,如果孫、劉聯(lián)合與曹軍決戰(zhàn),勝敗尚不可知,如果單獨行動,就極有可能被各個擊破。是戰(zhàn)是和,當時吳國境內卻有兩派,而決定關健就看周瑜。
《三國演義》里對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寫得十分精彩,而事實上最管用的一腳棋卻是諸葛亮和魯肅夜訪周瑜。當時周瑜正在邵陽湖訓練水師,魯肅見到周瑜開門見山地說:“曹操驅兵南侵,傳檄至此,欲與主公會獵于江夏,顯有并吞之意,和戰(zhàn)二策,主公不能決,將軍之意若何?”
周瑜回答:“曹操挾天子之名,其師不可拒,其勢力亦不可輕敵!”
魯肅大不以為然地說:“伯符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今正欲賴將軍以保全國家啊!”
兩人爭執(zhí)不休,諸葛亮一言不發(fā),眼看雙方就要翻臉,不覺哈哈大笑起來,引得周瑜問他:“先生何故發(fā)笑?”
諸葛亮從容回答:“我笑魯肅不識時務罷了!試想曹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向來只有呂布,袁木,袁紹敢與對敵,今數(shù)人都被曹操所滅,天下無人了啊!只有劉備不識時務,強與爭衡,如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將軍決計降曹,可以保妻子??梢匀毁F,國祚遷移,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魯肅傻乎乎地問:“你怎么一下子又轉過來叫我去投降呢?”
諸葛亮仍然不急不慢地說:“我有一計,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用不著國家投降,只須派一個使者,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曹操得到這兩個人,百萬之眾就會卸甲卷旗退走!”
周瑜一聽,十分新鮮,急問:“用哪兩個人,可退曹兵?”
諸葛亮仍然拐彎抹角地賣關子:“江東去此二人,如大樹之飄一葉,太倉之減一粟,但曹操獲得了,一定會大喜而去?!?/p>
就這樣胃口吊盡之后,諸葛亮才慢條斯理繼續(xù)說:“我還住在隆中的時候,就聽說曹操在漳河新造一臺,起名銅雀臺,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充實在里面。曹操是個好色之徒,聽說江東喬國老有兩個女兒,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所以發(fā)誓:‘吾一愿掃平四海,以成帝業(yè);一愿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現(xiàn)在他弓陌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只是為此二女,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曹操得到這兩個女子,稱心滿意,一定班師而去,這是范蠡獻西施的計,將軍還不趕快執(zhí)行。”
周瑜問道:“曹操想得二喬,有何證據(jù)?”
諸葛亮不慌不忙地說:“曹操的兒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銅雀臺賦》,文中寫道:‘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話到此處,周瑜已氣得臉紅脖子粗,諸葛亮故意裝作滿頭霧水似地問:“漢天子常以公主和親,你現(xiàn)在怎么可惜起兩個民間女子來了呢?”
周瑜說道:“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的妻子,小喬就是我的妻子?!?/p>
就這樣諸葛亮裝瘋賣傻,激怒了東吳的決策人物,把東吳拖向赤壁戰(zhàn)場,直接承擔了曹操的強大壓力,才使得立足未穩(wěn)的劉備,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
雖說孫劉聯(lián)合,諸葛亮功不可沒,但沒有二喬又怎能做到這一點呢?沒有孫劉的聯(lián)合,又那有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
對赤壁之戰(zhàn),自有傳說很多,如黃蓋的苦肉計,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諸葛亮的借東風,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但這些都是次要的,關鍵還在孫劉聯(lián)軍的主帥周瑜指揮有方,此外,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的失敗與曹軍疾疫流行,戰(zhàn)斗力減弱,曹軍不習水戰(zhàn),曹操的驕傲輕敵有關。
深秋天氣,兩軍隔江對壘,劍拔夸張,長江滔滔不絕,夜月正圓,曹操在船上大宴文武官員,一時興起,曹操取槊立在船頭,將酒倒入江中,對文武官員說道:“吾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今對此景,頗有感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闭f罷,扣弦而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嗚,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皎皎明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降,枉用相存;契闊譙契,心念舊思。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這時是五十四歲,雖然他不曾把幾個二十多歲的對手放在眼里,然而心情卻十分蕭索與無耐,歌中既嘆人生的悠忽,又一再提到憂思滿懷,出現(xiàn)了一派名將垂老,英雄未路的感慨,因此便注定了他一敗涂地的命運。
諸葛亮是聰明的,曹植《銅雀臺賦》中的關于“二喬”一句,實際是另有所指,卻被他巧妙地用來激怒周瑜,促成孫劉合作,使后來飽償寂寞之苦的二喬在當時也為國作出貢獻。諸葛亮敢這樣做,就是他看準了周輸個性的弱點:心浮氣躁。在后來他也就用這一點在荊州的借還問題上活活氣死周瑜。使已經嘗盡孤單的姐姐大喬,有了個做伴的妹妹。從此,姐妹兩人面對江南的春草碧色,春水綠波,天天就坐在一起,說些孫策和周瑜當年的故事,特別是周瑜肯為她兩人去進行大規(guī)模的赤壁之戰(zhàn)。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五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蔡文姬自小就能詩善文,尤好琴瑟之音。
六歲那年,文姬纏著父親要他教她彈琴,蔡邕于是先彈一曲。但由于彈奏時用力過猛,不小心把第一根弦彈斷了,自己還沒察覺,照彈不誤。
文姬卻馬上聽出說:“父親,您彈斷了第一根弦!”蔡邕嚇了一跳,女兒從來都未學過彈琴,甚至連琴都未摸過,怎么就聽得出他彈斷了第一根弦呢?蔡邕繼續(xù)彈著,故意把第四根弦彈斷。文姬又立刻辨出:“父親,您又把第四根弦彈斷了!”蔡邕這才相信,女兒的確無師自通,掌握了音律。
蔡文姬后來在父親的指導下,琴藝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六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七
完璧歸趙,讓藺相如好不風光,官職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藺相如上任后卻既無富國之舉,亦無強兵之策,只是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直到亡國,恐怕趙惠文王的子孫們也不明白,為何有先王培養(yǎng)的如此良相也敵不過秦。竊以為,完璧歸趙乃是秦王設計的一個圈套,故意成全藺相如,使趙國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首先,當時秦根本沒有攻趙的計劃,只是找法子試探一下情況?!疤A相如者,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在趙王遇到麻煩時,藺相如受人之薦憑勇氣“奉璧西入秦”。后來的結果,趙王盡管很有面子,但有一個很明顯的漏洞沒有引起重視。藺相如完璧歸趙使用的是下三爛手段,他叫手下人化了裝,抄小路偷偷把和氏璧退回趙國,這樣不僅沒有解決趙國原來面臨的危機,反而把矛盾激化了。趙本懼秦,擔心懷璧而遭兵禍,藺相如哄騙秦王說璧有毛病,并以碎璧相要挾,再騙秦王齋戒五日,要舉行隆重的典禮才肯獻璧。秦王何等人,能看不出他的拙劣演技,而一再受騙卻不發(fā)兵攻趙?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秦本無意因璧攻趙,趙枉作杞人之憂了。趙以璧為寶,秦以天下為寶。說以城換璧,只不過借此考察趙國國情。秦王沒有怒殺藺相如,更說明他志不在璧而在天下。這是他在玩外交游戲。而對這些,趙王只是沉醉在完璧的喜悅之中,根本沒有往深處去想。
其次,秦王有意讓藺相如成功,來滅趙的實力。秦王志在天下,豈可因一璧而失十五城?天下一統(tǒng),區(qū)區(qū)一璧何患不入秦?得民心者得天下,秦若為一璧而棄十五城子民,必會失去民心。民心失,天下失,一塊和氏璧又如何保得住?秦若奪一璧而激怒趙,趙必然舉國相抗,秦王焉能不知其中利害?從事情發(fā)展的始末看,秦并無奪璧之意,猶如下棋閑處落子,看看對方的反應而已。而秦所懼者,廉頗也。藺相如不過機鋒之能,算不上雄才大略。秦王助他成功,就是閑處落子,造成其才能勝過廉頗的假相,達到趙相秦用的目的。
最后,在秦王的設計下,藺相如官至相國,而趙走向衰亡??梢栽O想,如果將澠池會與荊軻刺秦時的環(huán)境相比較,藺相如能夠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他卻成功了,其中肯定另有原因。史載,在秦王的宮殿里,連衛(wèi)士都是列于階下,不奉詔不準上殿,以荊軻之勇尚且血濺朝堂,而澠池會上戒備森嚴,藺相如以死相拼,竟能斥退環(huán)列的武士,難免令人生疑。藺相如兩次成功都用了玩命的手段,這在談笑間殺人數(shù)萬的霸主眼里,可謂關公面前耍大刀。何況,六國皆稱秦為虎狼之國,秦王豈會被一個文官嚇倒?這就可以看出秦王是有意成全其功。很快,秦王的預想逐步成為現(xiàn)實,第一步是趙“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而廉頗則認為“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造成將相失和。廉頗者,趙之良將,拜為上卿,以勇氣聞干諸侯,遇到藺相如,無奈也得負荊請罪,此后終不見用,只好老死鄉(xiāng)野。第二步就是誘導趙王看重口舌之才。4年后,趙惠文王死,孝成王立,在用人失察上也越走越遠。孝成王不聽眾人勸說,而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終使秦達到目的,加速了滅亡的進程。
完璧歸趙,讓秦暫時丟了一點面子,卻為順利滅趙,進而一統(tǒng)天下鋪平了道路,可謂良計。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八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方面起著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尤其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所講授的內容,更是近現(xiàn)代以來中華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載體。從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近現(xiàn)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寬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途徑三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弘揚;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存續(xù)的精神血脈,也是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更是民族興盛的精神資源,對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民族精神體現(xiàn)了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边@是對新時期文化建設的要求,也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只要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并帶領人民不斷前進?!懊褡寰袷侵敢粋€民族共同具有的、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品質,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歷史產物。”[1]因此,民族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文化風貌和發(fā)展水平,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就是弘揚中國先進文化,同時還有利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證黨的先進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們黨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當西方用宗教信仰作為民族的凝聚力量,并質疑我們沒有信仰的時候,中國共產黨舉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內化于民眾的心理意識之中,由于共同生活和勞動,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并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量,這種力量推動著民族共同體的存在和發(fā)展,尤其是當面對危機和災難的時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發(fā)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強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華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撓、獨立自主的意識,才使得我們這個民族在遭受近代資本帝國主義入侵的時候,能夠奮起抗爭,萬眾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長城,贏得民族的獨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過程中,能夠不依賴照搬別人,擺脫別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力量之源。
二、發(fā)揮好近現(xiàn)代史教育對于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是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頒布以來全國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門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它主要講授近現(xiàn)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所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從而使學生認識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了解國情國史,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可以說,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就是用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鑄就而成,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也因中國近現(xiàn)代史而豐富飽滿,永葆生機與活力。
第二,通過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把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論認知層面,從而使民族精神真正地成為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感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當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上飄揚的時候,我們?yōu)橹畾g呼為之自豪,當汶川大地震吞噬著同胞生命的時候,我們同悲傷共堅強,這是一種天然的愛國主義民族情感。對民族精神僅僅存有感性的表達是不夠的,必須把它上升到理論層面的認知,才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腦海中,最終化為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這種感性到理性的轉化,離不開綱要課的培育和引導。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樣擺脫蘇聯(lián)模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民族精神內化在自己的實際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將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同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緊緊結合起來。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九
【時代特征】
1840年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列強侵略:1840年,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1856年,英法聯(lián)合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被大炮打開國門?!赌暇l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了大量主權,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對外抗爭:林則徐虎門銷煙、關天培和陳化成率軍勇抗英軍、太平軍抗擊洋槍隊,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核心考點】
1.1839,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2.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是打開中國的市場,直接原因是虎門銷煙。
3.1840年,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
4.《南京條約》中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領土主權遭到破壞);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集中在東南沿海);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xié)商(最能體現(xiàn)戰(zhàn)爭的目的)。
5.鴉片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xf片戰(zhàn)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6.1856年,英國、法國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60年,英法軍火燒圓明園(大量文物流失)。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7.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割占領土最多的國家)。
8.洪秀全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外聯(lián)合絞殺下失敗。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
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時代特征】
近代化早期探索:19世紀60到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在經濟方面向西方學習,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19世紀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在政治制度方面向西方學習,積極推行變法,但最終遭到失敗。
1.民族危機加劇:甲午戰(zhàn)爭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進入20世紀,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的民族危機加劇。
【核心考點】
1.19世紀60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提出了自強、求富的口號。
2.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朝統(tǒng)治。
3.地主階級洋務派在中央以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
4.洋務派的主要活動: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興辦新式學校、和籌建新式海軍。
5.洋務派為自強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有: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為求富創(chuàng)辦的民用工業(yè)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6.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地位)??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積極作用)
7.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的黃海海戰(zhàn)中鄧世昌壯烈殉國、威海衛(wèi)戰(zhàn)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8.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內容: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帝國主義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影響是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9.《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在中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
10.戊戌變法的序幕是公車上書;代表人物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甘為變法流血犧牲的是譚嗣同。
11.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12.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13.為了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19,列強發(fā)動了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14.19,簽訂《辛丑條約》。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最能說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時代特征】
戊戌變法失敗后,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1.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通過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發(fā)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斷推進,19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建立中華民國。
2.中華民國建立:19,中華民國成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開始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護國戰(zhàn)爭勝利,北洋軍閥分裂,中國陷入軍閥割據(jù)紛爭的**之中。
【核心考點】
1.1894年,孫中山創(chuàng)建興中會。19,孫中山創(chuàng)建中國同盟會,《民報》是其機關報。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民族”“民權”“民生”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3.早期的反清武裝起義有: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紹興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取得勝利。
5.辛亥革命勝利表現(xiàn):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6.辛亥革命失敗的表現(xiàn)是: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
7.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8.袁世凱武力鎮(zhèn)壓國民黨,孫中山、黃興等發(fā)動“二次革命”,最終革命失敗。
9.19護國戰(zhàn)爭勝利,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軍閥割據(jù)紛爭的**之中。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時代特征】
20世紀一二十年代,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在這些事件中,透著與以往救國運動不同的氣息,新時代的曙光到來了。
1.新文化運動: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
2.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在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了。
3.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核心考點】
1.19,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興起,代表人物有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
2.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是重要陣地。它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3.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fā)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4.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xiàn)五四運動是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5.五四運動的意義是一場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6.五四精神主要內容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其中愛國是核心。
7.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后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游船)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8.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
9.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
五、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
【時代特征】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共兩黨經歷了首次合作與分裂。
1.國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國共兩黨實現(xiàn)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戰(zhàn)爭,促使革命高潮的到來,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2.國共對峙:為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中國共產黨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紅軍長征的勝利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核心考點】
1.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國共第一次合作成果: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進行北伐戰(zhàn)爭;國共第二次合作成果:取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
2.北伐戰(zhàn)爭的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全國。北伐的勝利進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3.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標志是蔣介石、汪精衛(wèi)發(fā)動反革命政變。
4.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張學良“改旗易幟”后,南京政府名義上統(tǒng)一全國。
5.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發(fā)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南昌被稱為“軍旗升起的地方”。
6.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論斷。
7.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8.1928年朱德和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后創(chuàng)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9.中國共產黨探索出的正確革命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10.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11.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2.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13.長征精神的核心是不怕犧牲、不怕困難。
六、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
【時代特征】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經過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徹底勝利。
1.野蠻侵略: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緊侵略中國。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南京大屠殺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2.全民族抗戰(zhàn):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共赴國難,中國軍隊先后取得了臺兒莊戰(zhàn)役和百團大戰(zhàn)的勝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偉大意義:中國抗戰(zhàn)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核心考點】
1.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十四年抗戰(zhàn)的開始、開始了局部抗戰(zhàn))
2.張學良和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作用是十年內戰(zhàn)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
3.1937年7月7日,日軍發(fā)動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的開始。
4.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領導全民族抗戰(zhàn),最終取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
5.1937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開始,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屠殺30萬人以上。
6.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有淞滬會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李宗仁指揮,正面戰(zhàn)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武漢保衛(wèi)戰(zhàn)、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
7.平型關大捷和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zhàn)是敵后戰(zhàn)場的典型戰(zhàn)役。
8.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
9.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10.實現(xiàn)全民族抗戰(zhàn)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11.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七、解放戰(zhàn)爭和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時代特征】
1.解放戰(zhàn)爭
自1945年8月重慶談判開始,到1949年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國民黨的內戰(zhàn)政策,進行了艱苦斗爭,推翻了國民黨的統(tǒng)治。
(1)政治較量: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簽署了“雙十協(xié)定”。重慶談判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和平誠意,使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處于被動地位。
(2)民心較量: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贏得了民心,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軍事較量:1946年6月,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轉戰(zhàn)陜北、孟良崮戰(zhàn)役粉碎了國民黨的重點進攻;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zhàn)略大反攻的序幕;三大戰(zhàn)役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渡江戰(zhàn)役國民黨政權垮臺。
2.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經濟結構、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各個方面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
(1)民族工業(yè)曲折發(fā)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洋務運動的刺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出現(xi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進入“短暫春天”,涌現(xiàn)出張謇等著名實業(yè)家。但在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艱難曲折。
(2)社會生活:隨著西方文明的傳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社會生活發(fā)生巨大變化。
(3)教育的發(fā)展:中國近代的新式教育也發(fā)生了變革,科舉制度的廢除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核心考點】
1.國民黨進行重慶談判的本質是假和平真內戰(zhàn),國共簽訂的文件是“雙十協(xié)定”。
2.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目的是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揭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3.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的標志是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qū)。揭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zhàn)略進攻序幕的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4.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為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5.標志著國共主力軍隊決戰(zhàn),最終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的是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
6.被喻為“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的戰(zhàn)役是遼沈戰(zhàn)役。
7.被譽為“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奠定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基礎的戰(zhàn)役是淮海戰(zhàn)役。
8.被喻為“甕中捉鱉”,解放華北的戰(zhàn)役是平津戰(zhàn)役。
9.為解放南京發(fā)起的戰(zhàn)役是渡江戰(zhàn)役。
10.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tǒng)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
11.解放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黨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人民的支持。
12.提出“實業(yè)救國”口號的清末狀元是張謇,他開辦的工廠是大生紗廠。
1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在辛亥革命之后,因封建制度受到沖擊而得到發(fā)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由于帝國主義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從而發(fā)展并進入“短暫春天”。
14.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特點:整體水平落后;主要在輕工業(yè)部門;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15.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社會習俗發(fā)生變化,體現(xiàn)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16.1905年,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廢除沿用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
17.中國近代第一所由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是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建于戊戌變法時期。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
【時代特征】
1949年10月至195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鞏固時期。
1.成立: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新紀元。
鞏固:(1)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2)軍事上:抗美援朝;(3)經濟上:土地改革。
【核心考點】
1.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站”的含義:人民當家做主。
3.新中國成立的籌備會議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鞏固政權采取的措施有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tǒng)一,各族人民實現(xiàn)了大團結。
6.1950—1953年,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作戰(zhàn),涌現(xiàn)出邱少云、黃繼光等英雄人物,中國人民志愿軍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7.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精神: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8.抗美援朝的意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環(huán)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9.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0.土地改革的意義:(1)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2)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3)鞏固了人民政權。(4)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yè)生產獲得恢復和發(fā)展。(5)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九、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時代特征】
1953-1976年,是我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現(xiàn)了嚴重失誤。
1.制度的確立:
(1)工業(yè)上: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
(2)政治上: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制度上: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xiàn)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2.道路探索:
(1)良好開端: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2)嚴重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十年文。
(3)建設成就: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核心考點】
1.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物質基礎是“一五”計劃;法律保證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標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到1957年。實施背景是我國工業(yè)水平很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
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和國防現(xiàn)代化的初步基礎。
4.“一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
5.“一五”計劃工業(yè)建設分布的特點:地域上主要在東北地區(qū),行業(yè)上主要集中在重工業(yè)。
6.“一五”計劃的成就有:“一橋、二鐵、三藏、四廠”(武漢長江大橋;寶成、鷹廈鐵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7.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這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8.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三大改造,完成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化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1956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9.我國對農業(yè)和手工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是加入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的方式是實現(xiàn)公私合營,采取的政策是贖買政策。
10.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
11.1958年開始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1966—1976年是社會主義探索的失誤。
12.英模人物有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的好戰(zhàn)士雷鋒等。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13.十年(1966—1976年)使我國民主法制和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拉大了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
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時代特征】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1.決策“特色”:十一屆三中全會,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發(fā)生轉移,“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yōu)橐越洕ㄔO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2.實踐“特色”:
(1)對內改革: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國有企業(yè)改革(城市)。
(2)對外開放
理論“特色”: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核心考點】
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思想基礎。
2.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思想上: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政治上: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
3.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開端。
4.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行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yè)生產獲得大發(fā)展。
5.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yè)的改革,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增強企業(yè)的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6.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它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
7.建立經濟特區(qū)的作用:引進外資,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就業(yè)率,促進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8.我國形成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9.12月,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10.鄧小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1.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入新階段。
12.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初級階段經濟發(fā)展三步走戰(zhàn)略。
13.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別在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上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14.習近平提出中國夢:“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被臼菄腋粡?、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15.“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6.“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17.新的發(fā)展理念:樹立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
十一、民族團結與祖國統(tǒng)一
【時代特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民族團結與祖國統(tǒng)一方面成就斐然。
1.民族團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2.祖國統(tǒng)一。改革開放以來,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海峽兩岸的關系有很大發(fā)展,促進了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
【核心考點】
1.我國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這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西部大開發(fā)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加快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
3.為完成祖國統(tǒng)一,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4.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在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5.我國新時期對臺基本方針: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
6.海峽兩岸關系發(fā)生歷史性變化開始于: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
7.兩岸交往歷史性的重要一步——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海峽兩岸統(tǒng)一的前提是一個中國原則。
8.1995年,江澤民提出發(fā)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八項主張。
9.胡錦濤會見連戰(zhàn),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fā)展。
10.習近平同馬英九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11.祖國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一定能夠實現(xiàn)。
十二、外交成就與科技
【時代特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外交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1.外交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輝煌的外交成就,國際影響與日俱增,為社會主義建設贏得了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科學技術:導彈、原子彈的研制成功和人造衛(wèi)星的上天,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說明我國在尖端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岸i型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廣大大提高了世界糧食的產量。
【核心考點】
1.我國的外交政策特點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成就:(1)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1955年,在亞非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3.20世紀70年代外交成果:(1)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權利;(2)1972年,中日建交;(3)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1979年,中美建交。
4.改革開放后,中國推行全方位外交,現(xiàn)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5.“兩彈一星”分別指的是核彈、導彈、人造地球衛(wèi)星。被稱為“兩彈元勛”的是鄧稼先。
6.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是東方紅一號。
7.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8.屠呦呦獲得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她的團隊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
初三歷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復習資料大全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十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自開設以來,各高校對其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提出了許多教學模式。目前世界和中國都發(fā)生著巨大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變化,對這些教學模式進行總結,探索未來努力的方向,顯得非常必要。
一、各種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教學組專題教學模式
北京大學采取的是這種教學模式,首先將《綱要》的教學內容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設置成教學專題。每個教師承擔自己最熟悉的3至5個專題。除了課堂專題講授,還開展了其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豐富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方式。學生成績主要由平時考勤、期中論文和期末開卷考試構成。這種模式教學風格多樣,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同時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達到教學、科研的統(tǒng)一。
(二)“msd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以現(xiàn)代化為課程主線,采用基礎課專題化的方式,發(fā)揮“綱要”多樣化教學的群集優(yōu)勢這是以現(xiàn)代化為主線構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學模式,表明了教師的學術傾向,即認同“現(xiàn)代化范式”。
(三)專題式講授、學生參與式教學、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專題式講授是把內容分成若干專題由教師講授;參與式教學是采取多種教學形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案例教學,就是通過對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講解、討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實踐教學就是借助參觀探訪各種紅色革命資源引導學生由抽象走向感性。
(四)互動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設計多種活動,系統(tǒng)地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助,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以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綱要課互動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的“先動”為基礎,以學生的“主動”為關鍵,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為重要環(huán)節(jié)?;邮浇虒W對于改變大學“綱要”課堂單一、沉默的狀態(tài),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型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要想法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通過以研討的方式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基本史實和理論,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去理解、分析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并形成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正確認識。包括以專題講授構建研究型教學內容、實施教學相長、雙向交流的研究型教學方法、改革傳統(tǒng)考核方式。
(六)“整合式”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將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為完整的教學過程,將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整合為完整的教學過程,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整合為完整的教學過程。
(七)八環(huán)立體教學模式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是以歷史教育的形式承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由講、聽、看、讀、做、談、走、寫八個環(huán)節(jié)相結合,形成立體教學模式,該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綱要課育人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八)“1+1+5”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包括:走出一個誤區(qū)——對這門課的特殊性質和功能的認識誤區(qū),體現(xiàn)一個原則——“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創(chuàng)新五種教學方法,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史論結合教學法、歷史人物教學法、影視教學法、情理交融教學法相結合。
(九)立體化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在《綱要》的教學中建立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自主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創(chuàng)新性學習“三位一體”的立體教學模式。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托圖書館和網絡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深化學習的過程;實踐性學習是指以“歷史劇”為基礎,以紅色資源為依托,結合校內校外的資源延伸學習的過程;創(chuàng)新性學習是師生之間和學生相互問交流探討,探索新問題,形成新觀點。
(十)“劇情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將戲劇情節(jié)運用于教學中,使教學活動產生戲劇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模式。即通過結合本土歷史文化教學,穿插名人名言、家世、典故,插播電教短片,講解時事,開展課堂討論等教學興奮點,形成“劇情”高潮,使學生感受到聽課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獲得了思想升華。“劇情式”教學模式要求專題教學,每個專題一次課,如同戲劇上、下集,其內容邏輯完整、前后連貫。
(十一)開放式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是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在教師的“導”與學生的“探”的有機結合中,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思想有所升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終極目標的教學活動形式。
(十三)體驗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要求教師結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學科的特點,從課程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f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使學生全方位的觸摸歷史,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實現(xiàn)知識與認識的內化。包括以情動情的課堂教學體驗模式、在歷史中體驗歷史的實踐教學體驗模式和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教學效果。
(十四)“因材施教”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不同院系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群體特點,采取多種形式,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共同探討、研究、回答并解決時代、社會、人生中不斷碰到的難點、熱點問題。課堂教學實行個性化教學,課外注重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實行課內課外兩個課堂相結合。
二、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模式探索的思考
(一)關于專題式教學模式
根據(jù)調查,現(xiàn)在多數(shù)高校采用專題式教學模式。
專題式教學模式又有兩種形式:一是專家專題型,即每個教師主講最擅長的幾部分,幾個老師輪流授課;二是內容專題型,即把內容轉化為若干專題,有一位老師通講。這種模式有利有弊。優(yōu)點在于這種教學模式解決了課時少與教材內容多的矛盾,突破了教材原有的章節(jié)結構,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教師可以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突出了教學重點,主題明確,注重宏觀把握和多維度分析,可以及時追蹤學術前沿,培養(yǎng)學生多維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課程的前后聯(lián)系疏離,有脫節(jié)的危險。二是高估了大學生歷史知識水平,不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弱化了教書育人的作用。高校實施專題教學模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減輕教師教學負擔,以便讓教師有更多時間搞科研,但這樣做付出的代價卻是,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師生交流機會更加減少。三是專題設置不當,有的學校設置了23個專題,不知道在32個學時內如何完成這么多的專題任務。
(二)關于評價體系
不少學校配合教學模式,對于評價方式和手段上也做了不少探索。一般實行平時考核和期末考試相結合,平時成績主要由學生出勤、平時作業(yè)和課堂討論等組成,權重不高,期末考試權重大,采用開卷方式,注重考查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模式重點還是在期末考試,還是容易造成學生背教材的局面,不利于達到教學目的。應該加大過程考核的權重和增加考核方式,弱化期末考試的重要性。
(三)實踐教學不足
在《綱要》課中采用實踐教學可以改變以往單純傳授思想的方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促進思想內化。目前實踐教學方式主要有觀看歷史題材的視頻、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請老革命作報告、組織學生演講學習心得等。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有兩個問題需要克服,一是時間問題,給予綱要課的學時有限,如何安排?二是資金問題,這需要學校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綱要》課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試,而是對大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富有個性的公民。因此,綱要教學模式的探索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學校的真正重視和投入以及社會環(huán)境良性化。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十一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門課程,短短幾個月的學習與積累,我收獲頗多,也深有感觸。收獲的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國近代的這段歷史,感觸的是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使我倍感珍惜。我覺得在我的大學期間學習這門課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本學期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心得和體會。
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權,深深地操縱著中國,中國的命運掌握在他人手中,中國的天是黑暗的,地也是黑暗的,老百姓門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就在此時,光榮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了勝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并進行數(shù)十年的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就在八年的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為謀求人民生活幸福、安穩(wěn),提出了與國民黨和平建國的方針,但是,由于蔣介石的不甘,挑起了全面內戰(zhàn),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俗話都有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國民黨明知道在失去民心的情況下毅然發(fā)動內戰(zhàn),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國民黨不是軍事力量不及共產黨,而是忽略了廣大的中國人民,也忽略了早已經厭倦戰(zhàn)爭的國民黨士兵,其失敗的結果是必然的。在經過艱苦的斗爭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廣大的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毛澤的一句話凝結了中國幾億人的夢想,有多少戰(zhàn)士和多少無辜的民眾何曾不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但是他們卻再也盼不到了,但是他們是不該被遺忘的人群,他們?yōu)榱诵轮袊龀隽藸奚?,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這段期間,中國共產黨艱難的探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在一次次成功與喜悅、一次次失敗與淚眼中,艱難前進,只為了能讓中國更加強大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好,雖然經過了十年的“”,使我們深刻的領悟階級斗爭已經不再是我們國家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應該是關于國家富強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關的,收獲了十年的慘痛教訓,讓中國共產黨深刻的認識了自身的不足與缺點,但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或者說,禍悉福之所倚,一次次的打擊與挫折打敗不了中國人民,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此富起來了,改革開放至今猶存,正是因為改革開放,使得我們國家日益強大起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好轉,并不斷提高,試想,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嗎?會有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在世界中提高的情形嗎?答案是否定的。
通過更深刻的學習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聽老師生動地講解和觀看老師播放的影像資料,我對中國近代的屈辱和艱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對現(xiàn)代的生活倍感珍惜,也為從屈辱和艱辛中提現(xiàn)出來的民族精神而干到自豪。對于我來說,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永不遺忘中國恥辱的歷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并好好學習,將來畢業(yè)了,有機會為國家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為日后建設更加強大更加富強更加現(xiàn)代化的祖國打好基礎。作為一個大學生,肩負的不僅僅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期望,更肩負著國家的期望,試想,一個大學生總有一種反正我不做總有人做的態(tài)度,那么成千上萬的大學生都是這樣的心態(tài),那我們國家的未來該往哪個方向發(fā)展。一個學期過得很快,復雜繁多的歷史僅僅濃縮在幾個月的學習中,我覺得是遠遠不夠的,日后我必將加強自我學習,到圖書館等地方加深學習,將來我一定要用馬克思的思想來鞭策自己,并把它作為我行動的指南。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十二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間為期八周的《中國近代史綱要》學習已將結束,而在這期間,通過學習這門課程使我又一次深刻感受到如今的和平時代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同時也更讓我對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歷史感到悲憤!
中國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慢慢的過渡到現(xiàn)在的太平盛世,中國政策我們不能說什么,至少當下我們是幸福的。能夠吃的飽穿的暖,能夠坐在寬敞的教室,聽著老師在講臺上的談論古今。
1840年,盤踞中華東方的一條巨龍還沉浸在自己的睡夢中,玄幻的泡沫太多,多到讓中國人無法意識到危機的存在,閉關鎖國,讓中國無法意識到全球的變化。知道那一聲炮響,讓中國巨龍從夢中驚醒。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從此發(fā)生了重大的轉折。中國的屈辱史正式開始。
在1840之后,中國又陸續(xù)簽訂了由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的《天津條約》,1860年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1894年甲午戰(zhàn)敗后的《馬關條約》,19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辛丑條約》等等。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是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這個大國就是這么被瓜分的,簽下這些賣國求榮的條約。從鴉片進入中國開始,多少家庭為之所迫害,本來還算幸福的家庭就被這個東西給毒害了,從那些歷史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癮君子為了能抽一口,賣妻賣女,家破人亡。那時候中國經濟的蕭條,人們根本就吃不飽,但是那時候的清政府卻將大把大把的銀子送給了那些西方掠奪者。
孫中三先生本來是去日本留學學醫(yī)的,后來他發(fā)現(xiàn)學醫(yī)可以醫(yī)人但是卻救了中國這個泱泱大國,后來他開始從政,希望可以通過從政來救中國,但是事實告訴我們失敗,雖然這個是失敗了,可是他在歷史上還是留下了一筆,相對于歷史而言,他還是有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對以上的學習過程中,使我又一次明白一個國家若沒有其強大的國力是不可能立足于世界的,更不會有外交的存在我國的巴黎和會就是個典型!然而,一個國家想要發(fā)展期國力那就得與世界進行交流,取他國所長。另一方面,從整個近代史看并事實證明只有革新舊的政治體制和思想才能從根本上取得發(fā)展。
歷史雖是過去,但我們要牢記過去,才能更好的開創(chuàng)美好明天!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十三
近代史和現(xiàn)代史可以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界。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是中國的近代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是中國的現(xiàn)代史。
通過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學習,我認識了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還了解了國史、國情,深刻的領會到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前夜,也就是1840年到1919年。1840年,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中國的歷史從此發(fā)生重大轉折。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社會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逐漸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以,鴉片戰(zhàn)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是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兩個根本性變化:一是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二是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隨著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產生了新的階級。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封建社會的階級關系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而鴉片戰(zhàn)爭后,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無產階級,同時也產生了中國資產階級。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和演變,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互相交織交替作用的結果。近代中國社會制度的腐敗和經濟技術的落后表明:必須首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是1919年到1949年的歷史。在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人民受到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這三者是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為直接的斗爭目標的。國共合作后建立的國民革命軍于1926年7月開始進行的北伐戰(zhàn)爭,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擊潰了北洋軍閥的主力。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占領了中國東北。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雖然戰(zhàn)爭的結局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戰(zhàn)敗,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其深重的災難。其后爆發(fā)的國共內戰(zhàn),此次戰(zhàn)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推翻了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tǒng)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臺灣,至此形成臺灣海峽兩岸直至今日的長期分治及對立。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是從1949年至今的時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已經到來,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fā)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的七年,是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時期。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前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從1966年5月到1976年十月這十年,是“”時期。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的核心力量。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就起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的歷史,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中國逐步變成一個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艱難而偉大的事業(yè)。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保持清醒頭腦,抓住和用好我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切實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各項建設事業(yè)全面地推進向前。
作為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我們一定要牢記中國近現(xiàn)代化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繼承先輩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肯定,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把中國建設成為中等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歷史使命。當前中國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繼續(xù)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十四
摘要:1936年12月12日發(fā)生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更成就了一位民族英雄張學良。從西安事變到新中國成立,從人民當家做主到改革開放的今天,西安事變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未來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事業(yè)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關鍵詞:西安事變;原因過程;當時影響;現(xiàn)代影響
一、西安事變的原因和過程
(一)西安事變的原因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西安事變的直接動因,促進了民族的覺醒,改變了各黨各派的政治態(tài)度,馬占山的抗戰(zhàn)和蔡廷鍇反蔣抗日政府的成立證明了這點。日軍在“九一八”事變后的幾個月內就占領了東北全境,面對日益緊迫的民族危機,群眾性的抗日救亡組織紛紛成立,中國共產黨多次發(fā)表聲明,號召各階級,各黨派和其他各界人士團結抗戰(zhàn),并宣布“紅軍絕對首先加入聯(lián)軍,以盡抗日救國的天職?!痹诖饲闆r下,全國人民熱烈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全國迅速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可見西安事變是順應民意的。
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促成西安事變的又一動因,當時,蔣介石通電全國,他說“不先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粵,完成國家之統(tǒng)一,,則不能攮外?!睆?930年到1933年,蔣介石先后對中央蘇區(qū)發(fā)動五次“圍剿”,致使紅軍開始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給日軍侵華提供了有利之機。
張學良作為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和執(zhí)行者,最早提出擁蔣聯(lián)共抗日的主張,為西安事變奠定了思想基礎,最初張學良執(zhí)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痛失了東北,遭到舉國上下的責罵,威信一落千丈。蔣介石為緩解國內輿論壓力,準其出國考察,此時國內的形勢是蔣繼續(xù)對外妥協(xié),對內繼續(xù)“剿共”,民族危機岌岌可危,張學良心急如火,1936年11月27日,他給蔣呈遞過一份《請纓抗戰(zhàn)書》,書中講到:緩東局勢,日趨嚴重,半載以來,良屢以抗日救亡之理論與策劃,上瀆鈞聽,感憤之念,與日俱深。今緩東戰(zhàn)事即起,正良執(zhí)矣前驅。這封請戰(zhàn)書真切的表達了張學良強烈的抗戰(zhàn)愿望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二)西安事變的過程
1935年在全國抗日運動新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影響下,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于共產黨及其領導人周恩來,葉劍英等密切聯(lián)系起來,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為實現(xiàn)“剿共”計劃,由洛陽來到西安。然后要挾張學良和楊虎城,如不加緊剿共,就將二人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二人意識到除了逼蔣抗日,已無路可走。正如周恩來事后分析的那樣:“蔣介石對張學良將軍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你的責任就是剿共,不許到緩遠抗戰(zhàn)。若要不然,就把你換掉’以后召集西安會議……準備以蔣鼎文代替張學良的,這樣局逼出來一個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衛(wèi)隊進入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介石的衛(wèi)隊交火。蔣介石聞槍聲,爬上后山墻,后在今天臨潼驪山的兵諫亭被捕獲。
12月13日上午,張揚等人聯(lián)名向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和各團體發(fā)表了一份通電,陳述了捉蔣的原因和目的,提出了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zhàn)和開放民眾愛國運動等八項政治主張,通電發(fā)出后,張揚還采取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抗日聯(lián)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等一系列軍事,政治行動,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計。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借機擴大事態(tài),奪取統(tǒng)治權力。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宋慶齡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維護蔣介石的統(tǒng)治權力和英美在華利益。1936年12月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qū)。12月17日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派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到西安與張學良和楊虎城會談,并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12月24日會談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釋放上海愛國領袖,保障人民權利,聯(lián)共抗日等項協(xié)議。12月25日下午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離開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促成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實現(xiàn)從國內戰(zhàn)爭到全面抗戰(zhàn)的重大轉變。
二、西安事變對當時中國的影響
(一)對共產黨的影響
西安事變給共產黨在生死存亡的時刻提供了巨大的轉機,大陸史學家楊奎松在他的《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中說道,正是因為這場事變的發(fā)生,蔣介石最終停止了對紅軍的大規(guī)模軍事進攻,放棄了武力消滅紅軍的打算,正因為如此,共產黨人一直對張學良和和楊虎城兩位將軍懷有一種特殊的尊重與感激之情。毛澤東所謂西安事變把我們從牢獄之災中解救出來了,就包含著這層意思。西安事變使共產黨有了全面參加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機會,有了領導人民取得全民族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話語權,加快了民族解放,獨立和全國統(tǒng)一結束軍閥割據(jù)的進程。
(二)對國民黨及其主要人物的影響
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介石被放,張學良被軟禁,楊虎城被殺結束。從事變的策劃到發(fā)生再到和平解決,都是圍繞著一個人——蔣介石來進行的,作為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這次事變迫使他放棄了攮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雖然蔣始終認為這是他個人歷史上的“奇恥大辱”,但學術界的普遍看法是,包括蔣介石在內的整個國民黨集團都是西安事變的受益者,曾有著名歷史學家提出:“如果沒有個西安事變,則蔣公與國民黨在中國歷史上,奚止身敗名裂而已哉!所以西安事變對蔣公對國民黨也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蔽靼彩伦円哺膶懥藦垖W良和楊虎城的命運,拋開當時這些歷史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他們的犧牲換來了全國的大統(tǒng)一,換來了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喚起了中國民眾獨立自主的意識形態(tài),為新中國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三)西安事變對現(xiàn)代中國的影響
西安事變雖然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但至今仍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義舉,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今天,我們的祖國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社會事業(yè)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正意氣風發(fā)地前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征程上。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我們才能才能完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tǒng)一和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歷史任務。
西安事變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要大力弘揚西安事變告訴我們的偉大民族精神,也是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的一個深刻道理,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完全利益之所在,也是全部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只要我們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義為重,就一定能團結起來,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
西安事變的發(fā)生到和平解決充分說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克服困難,團結奮進的力量源泉,是凝聚中華民族,推進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巨大精神動力。越是在困難時刻,越是在危急關頭,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就越明顯,近些年中國人在面對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釣魚島等問題時,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著數(shù)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堅韌不拔地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面對現(xiàn)代社會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風云變幻,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要高舉愛國旗幟,振奮民族精神,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張有坤。張學良年譜(上)[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1996.
[2]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叢一平。西安事變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
[4]畢萬聞。張學良文集[m].新華出版社,1996.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十五
1.造成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生產能力低下
2.私有制產生的直接原因生產的發(fā)展使產品有了剩余
3.出現(xiàn)私有制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fā)展
4.氏族公社由母系發(fā)展為父系的主要原因男子在生產中取得支配地位
5.夏朝出現(xiàn)“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6.春秋時期是我國社會發(fā)生劇烈變化時期的根本原因生產力顯著提高
8.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霸主的主要原因實行管仲改革,齊國經濟實力強大
9.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開展變法運動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產生與發(fā)展
10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不斷,而社會經濟仍得以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封建生產關系確立
11.戰(zhàn)國時期,封建之取代奴隸制的直接原因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
12.法家思想在戰(zhàn)國受到統(tǒng)治者重視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統(tǒng)治者加強統(tǒng)治
13.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
14.秦國之所以能夠統(tǒng)一中國的最主要原因經濟實力最強
15.迫使陳勝等人在大澤鄉(xiāng)起義的主要原因法律嚴酷、誤期當斬
16.楚漢相爭中劉邦取勝的主觀原因爭取民心歸順,軍事策略正確
17.漢高祖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社會十分貧困
18.漢初統(tǒng)治者采取寬舒政策的直接原因秦王的教訓
19.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實行“和親”政策的最主要原因經濟軍事力量薄弱
21.漢武帝能實行“大一統(tǒng)”的根本原因封建經濟的發(fā)展
22.東漢黃巾起義的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政治黑暗
23.東漢末年開始出現(xiàn)軍閥集團割據(jù)局面的根源封建的自然經濟形態(tài)
24.曹操能夠統(tǒng)一北方地區(qū)的決定性條件注重農業(yè),保證軍糧供應
25.赤壁之戰(zhàn)中孫劉聯(lián)軍取勝的最主要原因孫劉結盟抗曹
26.三國鼎立局面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三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區(qū)域發(fā)展成均勢
27.東吳時代江南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中原戰(zhàn)亂,北方人士南遷
28.東漢到西晉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大量內遷的主要原因中原文化先進
29.西晉時期能夠形成統(tǒng)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北方經濟恢復和發(fā)展,實力增強,南方衰落
30.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成風,佛道盛行,造成這一現(xiàn)象最重要的原因社會動蕩不安
31.西晉統(tǒng)一為時短暫的根本原因腐朽的門閥掌權,皇族爭權奪利
33.祖逖北伐收復中原努力失敗的主要原因朝廷沒有給予有力支持
34.司馬睿能夠在江南建立東晉的主要原因得到士族地主的支持
35.淝水之戰(zhàn)前秦戰(zhàn)敗的最重要原因前秦統(tǒng)治不得人心
36.前秦敗于淝水之戰(zhàn)的主觀原因軍心離散,缺乏斗志
37.祖逖北伐、淝水之戰(zhàn)都未能完成統(tǒng)一的共同原因缺乏統(tǒng)一的經濟基礎
38.對淝水之戰(zhàn)的勝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
39.導致北魏實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先進經濟形態(tài)的影響
40.形成陶潛田園詩風格的思想根源對現(xiàn)實不滿
41.東晉至南朝末,朝代更替頻繁,政局不穩(wěn)的最主要原因大將擁兵奪權
42.公元5世紀晚期,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較為穩(wěn)定的最主要原因政府大力推行均田制
43.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農業(yè)迅速發(fā)展的最主要原因北方勞動人民南遷
44.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各族人民長期的經濟文化交流
45.隋朝開鑿大運河最重要的客觀原因江南地區(qū)經濟日益重要
48.唐太宗能夠納諫的主要原因接受隋亡教訓
49.唐朝對外關系出現(xiàn)前所未有盛況的根本原因經濟、文化世界領先
50.促使唐朝揚州繁榮至極的直接原因交通樞紐地位
51.唐朝中期,均田制無法實行的主要原因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經濟發(fā)展
52.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嚴重,政府五田可授,其根源在于封建經濟得到發(fā)展
53.唐朝募兵之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均田制的破壞
54.唐朝中期藩鎮(zhèn)權力過大的根本原因軍事制度的缺陷
55.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政府腐敗的直接原因唐玄宗不理政事,重用壞人
56.唐朝爆發(fā)安史之亂的最根本原因均田制破壞導致軍事制度缺陷
57.唐朝兩稅法得以實施的最主要原因它適應了封建莊園經濟的發(fā)展
58.兩稅法是我國古代賦稅制度重大變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改變了征稅標準
59.唐末和東漢末農民起義的相同原因宦官專權
60.導致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藩鎮(zhèn)割據(jù)
61.導致貞觀之治出現(xiàn)最主要的經濟條件農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產時間
62.“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局面出現(xiàn)的最主要的原因輕揺薄賦,重視農業(yè)
6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逐漸自北向南轉移的主要原因北方多次戰(zhàn)亂
64.形成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根源唐末潘鎮(zhèn)割據(jù)的延續(xù)
65.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發(fā)展迅速的前提條件社會安危
66.北宋時期出現(xiàn)紙幣的根本原因商業(yè)活動頻繁
67.導致南宋與金對峙局面的原因紹興與議后,金獲得淮河以北廣大地區(qū)
68.南宋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有商業(yè)往來,其重要原因在于造船技術大有提高
69.導致北宋中期財政危機的根源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71.元朝政府發(fā)展長江口至直沽之間海運的主要原因全國經濟重心在江南
72.元朝時民族融合進一步的加強主要的原因國家的統(tǒng)一
73.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產生資本主萌芽的最主要條件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74.明朝后期,宦官專權十分嚴重,導致這一歷史現(xiàn)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封建專制制度存在
75.鄭和下西洋得以順利進行和完成的主要原因農工商發(fā)達,國力強盛
77.明清時期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78.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日趨腐朽
79.土爾扈特回歸祖國的根本原因強烈的民族意識的驅使
80.清乾嘉期間崇實學風消失的主要原因文網嚴密,人心自危
81.“重農抑商”政策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需要
82.造成近代中西科學技術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的作用
83.史學界之所以肯定武則天的主要原因她統(tǒng)治時期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
84.元朝的松江成為棉紡業(yè)中心的主要原因黃道婆改革面紡織工具
85.促使原始社會人類過定居生活的直接原因原始農業(yè)的發(fā)展
二、目的目標意圖用意
1.齊恒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的主要目的提高齊國地位
2.秦朝修筑萬里長城的直接目的抵御匈奴南下
3.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奠定對外戰(zhàn)爭的物質基礎
4.周初統(tǒng)治者實行封建制的主要目的鞏固奴隸主國家政策
5.汗初實行款舒政策的根本目的穩(wěn)定統(tǒng)治
6.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7.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分割王國的封地
8.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其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
9.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lián)絡大月氏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保證北魏政府財政收入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鞏固對黃河流域人民的統(tǒng)治
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觀目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1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根本目的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14.隋唐實行科學舉制的最主要目的擴大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基礎
15.唐政府規(guī)定農民可以納絹代役的主要目的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
16.唐太宗注意用人納諫的根本目的維護統(tǒng)治地位
17.唐朝后期實行兩稅法的主要目的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18.五代十國很多政權比較重視發(fā)展生產的目的保存實力
19.宋太祖即位后,采取“杯酒釋兵權”的直接目的防止“陳橋兵變”重演
20.元朝重視國內陸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管轄空前遼闊的疆域
21.元朝政府大力發(fā)展漕運和海運的主要目的解決大都的糧食供應問題
22.元朝政府重視國內陸路水陸交通,其直接目的在于取得南方糧食供應
三、特點特征表現(xiàn)標志
1.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點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人類社會組織發(fā)展到氏族公社時期的標志按血源關系組成穩(wěn)定的群體
3.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府特點諸侯爭霸,分封制崩潰
4.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鐵器的使用
5.秦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本質特征皇權至高無上
6.標志秦朝滅亡的直接事件偏師繞道,劉邦進京
7.東漢和前代比,其政治上的突出特點豪強地主享有特權
8.十六國時期結束的標志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城
10.南朝政權更替的特點武將奪權
11.唐朝設置節(jié)度使之后,國內政治形式的特點內輕外重局面形成
12.五代時北方五個朝代更替的共同特點軍事將領篡權自立
13.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最突出特點消弱地方勢力
14.明朝加強專制的突出特點設立廠衛(wèi)特務機構
15.一條鞭法不同于兩稅法的最具歷史意義的特點賦稅折銀征收
17.明朝時,我國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其本質特征在于雇傭勞動關系出現(xiàn)
18.明清文化具有新時代特征,這主要指反封建民主思想產生
19.李自成起義把農民戰(zhàn)爭發(fā)展到一個新水平的標志觸及土地制度
四、實質本質性質
1.韓非子“法治”思想的實質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2.楚漢戰(zhàn)爭的性質封建統(tǒng)治者爭奪權位的斗爭
3.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對峙的實質民主政權的對立
5.隋朝開創(chuàng)科舉制,從實質上說是網羅人才,擴大統(tǒng)治基礎的需要
6.科舉制的實行,從本質上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臻完善,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動
7.唐初實行租庸調制和中期實行兩稅法的相同實質封建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8.“安史之亂”的實質地方割據(jù)勢力同中央政府爭奪最高治權
五、意義作用影響結局結果
1.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肥水之戰(zhàn)的相似作用對當時政治格局的演變起了決定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北方內遷各族最重要的影響加速向封建生產關系的轉化
4.唐朝兩稅法的直接作用緩解中央政府的財政困難
5.兩稅法實行后,影響最深的作用削弱了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
6.隋朝大運河發(fā)揮的主要作用促進南北經濟交流
7.北宋派轉運使到各地管理地方財政的主要作用使地方失去割據(jù)的經濟條件
8.澶淵之盟的最大影響雙方維持了一個世紀的和平友好往來的局面
9.王安石變法的突出效果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濟貧濟弱的局面
10.元朝時期開鑿運河的主要作用解決了元大都的糧食供應問題
11.八股取士的直接作用培養(yǎng)皇帝的忠實奴仆
12.明朝后期該用銀兩收稅對社會最深刻的影響促進了農業(yè)產品和手工產品的商品化
13.清朝設置臺灣政府的最重要的意義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十六
試題內容: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中國移民的近現(xiàn)代歷史(節(jié)選)孔飛力近現(xiàn)代中國移民歷史和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是同一個社會歷史進程的兩個方面。
17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歷史表明,在人口迅速增長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中國家庭需要尋求新的謀生方式。他們因此選擇了作出改變和進行遷徙。而為此進行的海外移民活動只是大趨勢背景中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
缺少耕地的農業(yè)家庭會選擇新的生存方式。例如,在市場上出售家庭手工制品和經濟作物,或者出售勞動力(通常是男性勞動力),這些家庭將過剩的生產力輸出到家鄉(xiāng)之外更有利可圖的地區(qū)。不過,這種生存方式并沒有導致整個家庭的遷徙,而是讓作為勞力的男人離開家庭進行勞動——可能是去附近的農場、相鄰的小鎮(zhèn)或更遠的地方。在整個遷徙活動中,家庭一直是核心。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家庭處在一個“空間共同體”和“時間共同體”之中。“空間共同體”指的是“共同生活”,但并不意味著生活在同一個物理位置。一個人對他的家庭的“歸屬”,不會因為他生活于千百英里乃至上萬英里以外而受到影響。相反,“分開生活”卻可能是指一個家庭共同居住在同一個院落卻過著各自獨立的生活?!皶r間共同體”通過家庭觀念和生產活動將一個男人同他的父輩聯(lián)系在一起。他通過家庭觀念,既向上聯(lián)系著祖先,也同時向下聯(lián)系著后代。生產活動則打造了代與代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每一代人都有責任照顧現(xiàn)在和未來的家庭成員,以維持和提高家庭的生產力。這兩個共同體在中國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在移民中更是如此。
相較于傳統(tǒng)上認為人口壓力是推動移民行為的重要因素,我們還應該考慮到晚清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
當時的中國,人潮涌動,商業(yè)繁榮,各種市場關系構建了一個巨大的舞臺。每個中國家庭都會自然而然地嘗試抓住各種機遇。境內的大規(guī)模人口流動可以視作是對商業(yè)化的適應性行為。同時,選擇留在農村家中的人,他們的生活僅僅是圍繞在田地和灶臺之間。他們細心地照料祖墳,舉行各種傳統(tǒng)儀式,過著一種遠離現(xiàn)實的生活。盡管這些人的生活方式被官方思想家和保守衛(wèi)道士們稱頌,但也不足以減弱人們對改變生活的渴望。數(shù)以百萬的家庭需要改變生活方式,以適應商業(yè)化和流動性。晚清時期,海外移民建立了很多機構來幫助他們適應這一改變,例如會館、分廟、幫會以及輸送資源和文化的走廊。
伴隨著大規(guī)模的華人外遷,世界各地出現(xiàn)大大小小的華人移民社區(qū)。我們所說的“移民社區(qū)”是一個雙邊的有機體。它鑲嵌在兩個不同的社會中間并承擔起文化意義上的“走廊”的功能。
它幫助兩個社會互通人員、資金和信息。即使是在移民已經擁有了穩(wěn)固且不依賴于家鄉(xiāng)的利益基礎的情況下,它仍然會維持著他們與家鄉(xiāng)和親族的聯(lián)系。其首要原因是利益因素,他們需要從家鄉(xiāng)購買勞力,同時也需要將財富輸送回家鄉(xiāng)。另外也有文化上的因素,一個旅居的勞動者或者商人,可以通過提供資金以及幫助親屬移民的`方式來賺取社會資本。這種幫助和依附并不排斥與其客居地的非親屬或異鄉(xiāng)人的合作,有時甚至會發(fā)展為雙向的忠誠。維持利益基礎就意味著要與家鄉(xiāng)建立一個同時擁有文化、社會和經濟性質的走廊。在晚清的中國社會,這樣的走廊縱橫交錯,進行著繁忙的資金、社會和文化輸送。這些走廊可以被視作家鄉(xiāng)的擴展,將人們的利益和情感延伸到很遠的距離。這種連接既是物質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它以一種顯而易見的方式將移民與他們出身的村落、宗族和鄉(xiāng)土連結在一起。雖然他們生活在別的社會中,但他們依舊保留了他們在經濟、文化和血緣上的歸屬。維持這樣的“走廊”是僑居生活的本質。
(本文選自《華人的外遷及回歸》,內容有刪改。作者孔飛力是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1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近現(xiàn)代中國移民歷史和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構成了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的全部。
b.家庭將過剩的生產力輸出到家鄉(xiāng)之外的地區(qū)并沒有導致整個家庭的遷徙。
c.每一代人都有責任照顧現(xiàn)在和未來的家庭成員,以維持家庭的凝聚力。
d.一個移民社區(qū)的商人只能通過提供資金以及幫助親屬移民的方式來獲取經濟利益。
e.維持擁有文化、社會和經濟性質的“走廊”是移民生活的本質。
13.關于“空間共同體”和“時間共同體”,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空間共同體”并不意味著所有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物理空間。
b.“時間共同體”通過家庭觀念和生產活動將一個男人同他的父輩聯(lián)系起來。
c.一個人對他的家庭的歸屬,會因為他生活的空間遠近而受到影響。
d.這兩個共同體在中國家庭中尤其是華人移民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
14.為什么近現(xiàn)代中國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移民海外的現(xiàn)象?請根據(jù)文意分點概括。(4分)
15.美國舊金山唐人街開始形成于1850年前后。當年開發(fā)美國西海岸的華工初來異國,人生地疏,言語不通。在面對新環(huán)境,華人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這個地區(qū)逐漸形成華工生活區(qū)。依據(jù)文意,唐人街在早期華人生活中能起到哪些作用?請簡要說明。(4分)
試題答案: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論文篇十七
郭合芹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基礎教學部,遼寧葫蘆島125105)
摘要: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在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素養(yǎng)教育中意義重大。通過進行歷史教學使學生認識和學習傳統(tǒng)社會中士大夫經邦濟世即經世思想;了解和學習了近代先進中國人的愛國思潮;知道近代站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承擔了喚起公眾責任心的任務;了解學生運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普世性的全球價值觀,即近代世界觀;了解中國歷史中的先進性和落后性;引導學生分析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成因。在引導大學生客觀看待中國歷史的時候,培養(yǎng)大學生理性愛國的理念。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578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