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要注意結(jié)構(gòu)的安排和邏輯的推理。通過閱讀這些讀后感,我們可以看到讀者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巨人傳讀后感篇一
貝多芬的一生大都是在磨難中度過的,然而所有的磨難只是讓他變得更加堅強,他貧窮,卻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以一顆真誠的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過歡樂,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給全世界。摔倒了并不可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因為這一次跌倒而一撅不振。我記得以前有一個人對我說過,青春就是瘋狂的奔跑,然后華麗的跌倒,最后幸福的微笑。
米開朗琪羅,一生都為擁有過自由,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的虛榮忙碌終生,他在精神上比貝多芬更受折磨。
托爾斯泰輕視它所擁有的.一切,渴望擁有他所未知的生命的真諦,他的偉大就在于不肯虛度年華,他想要用造福于人類來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
這三位英雄,雖然出身,經(jīng)歷,性格迥然不同,但為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同樣需要面對這樣或那樣的磨難和挫折。我們要像貝多芬,一樣扼住命運的喉嚨.
人生就是需要奮斗,奮斗過后,等待你的就是幸福。不經(jīng)過奮斗而得來的幸福是不會給人帶來任何的快樂的,只有戰(zhàn)勝種種艱難困苦以后,才能攀登上生命的頂峰!人生的價值都是由自己是否去奮斗過有關(guān)。人生就是需要奮斗!
巨人傳讀后感篇二
花了一個星期,重讀了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
偉人大概起初都沒有立志成為偉人的,只是他們自己執(zhí)著專注于自己的事業(yè),比常人更堅忍不拔,更富于犧牲精神,不知不覺便成了偉人。大多數(shù)偉人的人生其實充滿著很多痛苦與不幸。貝多芬一生遭受耳疾折磨,盡管才華橫溢卻不能與愛人終成眷屬;米開朗基羅青年時期就成就卓著,但一生屢遭他人誣陷;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傳世經(jīng)典,卻一生飽受內(nèi)心困惑的煎熬。他們的一生雖然功成名就,但同時他們的一生又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不幸。他們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們以自己的痛苦給人類帶來快樂,以自己的不幸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精神陶冶和享受。
羅曼·羅蘭筆下的.偉人,不是世俗意義下的偉人,不是那種靠強力獲取巨大權(quán)力的偉人,不是那種以殺人無數(shù)而號令天下的偉人。羅曼·羅蘭從不為君王皇帝歌功頌德,從不寫元帥將軍的氣勢磅礴,從不寫巨賈大商的競爭較量,更不寫政客閣僚的權(quán)謀心機。這樣的人,很多都是在虛榮和野心的驅(qū)使下為人類造成巨大災害的人。而像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卻是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人類的真、善、美而付出了畢生精力的人。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不朽音樂,是他用自己的痛苦給人類留下的歡樂。米開朗基羅的傳世杰作,是他代表人類的深沉思考。托爾斯泰的小說,描述了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這一切,都源于他們對人類的愛和對人類的信心。他們之所以是偉人,那是因為他們“一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上帝生存的人”,是因為他們真正地把自己當作“人類的忠仆”,真正地具有偉大的品格,自覺自愿地傾心為公眾服務。
這樣的偉人有如崇山峻嶺,常有風吹雨蕩他,云翳包圍他,而當風雨停歇時,云翳破散時,他便更顯得偉岸挺拔了。羅曼·羅蘭把這樣偉岸挺拔的高山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時時望見他們險峻的側(cè)影而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讓我們更加真實地感到永恒。當我們從山下回到人生的廣原時,我們便更加充滿了面對一切的勇氣。
巨人傳讀后感篇三
一頭銀白色的微卷的頭發(fā),一個裝滿音符的大腦,加上一對炯炯的眼睛,構(gòu)成了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沉著的面孔。一手握著樂譜草稿,一手拿著一支鉛筆,加上筆直的腰板,構(gòu)成了貝多芬譜曲的樣子,無論是他的音樂,還是他的審視,都值得讓人敬仰,讓人抬頭仰望這位才華橫溢的樂壇大師。
“當當當當”。這四個標志性的音符沖撞著我的耳膜。這四個有力的音符作為《命運交響曲》的開始,深深地銘刻在世界上每一個敬仰貝多芬的人的腦海里。這代表了貝多芬對生命,對人生,對靈魂的認識和理解。他的人生,一直與苦難的命運搏斗——先是有不幸的童年,再是耳聾,緊接著連連患病,卻從不向命運低頭。
貝多芬也有著柔情的一面。他創(chuàng)作的《獻給愛麗絲》就是他戀愛時寫的,高音與低音的結(jié)合,長音和短音的搭配,聲音和降音融合在一起,織出了高雅優(yōu)美的旋律。也許音樂的美妙就在此處,最普通的音符也能創(chuàng)造出最美的旋律,最簡單的七個音,能變出近乎天籟之音的曲子。
貝多芬和他的音樂是一股力,促使我上進,讓我能正視生命中的驚濤駭浪。感謝上帝,讓我擁有生命,把握自己的命運。
合上書,回想書中的照片,貝多芬的書,顯得那么粗獷有力,手指上的繭清晰可見。那是藝術(shù)家的手,透著一種特殊的美。
后記:不是名人傳,而是巨人書。不再記錄成功,反而凸顯受難。三巨人皆命運多舛,遭遇不絕從體膚之痛到心靈之苦,歷歷受難。固然材質(zhì)天賦,若無災患磨礪,如何意志跨越憂患,靈魂掙脫困頓?受難是偉大的注解。
巨人傳讀后感篇四
20世紀初,有感于歐洲資產(chǎn)階級日趨頹靡,法國青年作家羅曼·羅蘭一度希望借助“英雄”人物來感召人們變革現(xiàn)實,先后創(chuàng)作了多部名人傳記,其中《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被稱為世界“三大英雄傳”,又稱“巨人三傳”或《名人傳》。
無論是音樂大家貝多芬,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還是文壇泰斗托爾斯泰,在那閃耀著灼人光芒的背后,卻是一個個的孤獨者,精神上的孤獨者,像是在茫茫無際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們在不斷地探索。
這是一種偉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讓他們變得決絕,思想上的那種既受壓抑又想沖破束縛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內(nèi)在爆發(fā)力,成就了他們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才華。
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上的絕對的'孤獨,偉大的藝術(shù)作品該如何產(chǎn)生。音樂、雕塑、文學領(lǐng)域?qū)⑵接篃o奇,所謂的藝術(shù)再也不能稱之為藝術(shù)。
貝多芬的孤獨讓人感動,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尋找一個個突破口,希望能鑿開一個小孔,他用音樂與外界的人溝通。
米開朗基羅,他的腳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遠是不停息地在撫摸著那一塊塊光潔的大理石,然后,在狂熱的目光的注視下將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擊一鑿雕刻成一尊尊美麗的塑像。
托爾斯泰他擁有顯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確確實實是一個孤獨者,在精神的沙漠中為了創(chuàng)造一片片綠洲而努力開墾的行人。他永遠渴望著人與人之間的愛,退讓、寬刷微笑、質(zhì)樸、明凈,這是一種柏拉圖式的美麗。
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證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們卻創(chuàng)造了人類藝術(shù)的輝煌,他們的作品流傳千古。
巨人傳讀后感篇五
昨日,我去書店買了《巨人三傳》和《湯姆?索亞歷險記》?;氐郊?,我便先看起了《巨人三傳》……很快,《貝多芬傳》看完了。我心中對貝多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貝多芬1970年12月16日出生在萊茵河畔科隆附近、波恩一所破房子里。父親是男高音歌手,嗜酒成性,一無是處。而母親是廚師的女兒,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艱苦。貝多芬從小就被強迫練琴,但他卻出乎人意料地從沒有憎恨音樂,反而對此十分熱愛。17歲時,母親離開了貝多芬,他擔負起養(yǎng)活全家人的重任。童年悲慘的貝多芬只身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開始他的新生活。
但事與愿違。盡管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jīng)典樂曲,回報卻少得可憐。他依舊過著清貧的日子。
從《歡樂頌》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當中,不難看出貝多芬心中的快樂。面對困境貝多芬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堅強樂觀,步步走向人生與事業(yè)的頂峰。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向貝多芬學習。面對困難和挫折,不該輕易放棄,應要無所畏懼,樂觀向上,勇往直前,克服困難與挫折,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看到貝多芬,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他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堅強地寫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在逆境下生存。
“通過痛苦,得到歡樂”貝多芬的這句話就是他的人生寫照。這句話永遠鐫刻在我們心中,如他的歌聲永遠在我們耳邊回蕩。
巨人傳讀后感篇六
讀完這本《冰雪巨人》,我深受啟發(fā)。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的蘇珊。克萊勒。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叫阿德里安的男孩和一個叫史黛拉的女孩一起生活在一個露臺。他們是鄰居,還是從小玩到大的好伙伴,他們常坐在露臺的秋千上,一起聽史黛拉的外祖母講《安徒生童話》,伴著軟墊和熱可可,在那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雖然說阿德里安會長到兩米零七,但史黛拉仍然會叫阿德里安“一米九”這樣親切的外號。
阿德里安很喜歡和史黛拉呆在一起,但從沒有告訴她自己真實的想法。之后,在塔圖一家搬到神秘的小屋之后,史黛拉就一直和塔圖交往,根本沒有時間和阿德里安一起玩。
阿德里安非常地生氣,對身邊的人惡言惡語,傷害著所有人的心靈。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去找史黛拉,但她家的大門卻緊緊地關(guān)閉著。于是,在那寒冷的天氣里,阿德里安穿著單薄的衣服坐在秋千上,悲傷一直在他的心中蔓延。
之后,他一病不起,他的父母照顧著他,鄰居和朋友們關(guān)心著他,讓他冰冷的心融化了。
冬去春來,還是在露臺上,史黛拉送阿德里安一本叫《世界聞名的龐然大物》的書,這讓阿德里安感受到了快樂。
我覺得這本書里充滿了愛情、友情與親情,我們要好好地體會才行。
巨人傳讀后感篇七
若不是開篇便通讀了作者寫在題前的話,我會認為這是一本并無更多可讀之處的嬉笑文章,只能在惡俗的趣味當中去找些引人發(fā)笑的點子。可拉伯雷告訴我要在笑過后找找他所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當然,他確定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笑吧,因為世界生物里,只有人類才會笑。
人名不多,每一個都是由古老的神話改編而成,巨嬰的成長史,便是一個打破了規(guī)則與界定的創(chuàng)世紀史。
人們心中有想過,但因為戒律規(guī)章的`牽絆而不得不埋藏于心中的私欲,在巨嬰寶貝的生活中卻是亂作一團。他可以吃下幾萬頭牛的母乳,人們說他是大胃王,卻不得不發(fā)自肺腑的佩服他的食量;他聞到酒味便會高興的手舞足蹈,一頓飯下來要喝幾十壇子的葡萄佳釀,人們笑諷他是酒鬼,可心里卻想的是“如果我是他該多好”。
這是一個會隱身的時代,極度的欲望被強制性壓抑在心底。人們像等候光明一般期待著這個巨人的出現(xiàn),或許他只是一個會制造笑料的、能吃能喝的傻瓜,但或許現(xiàn)實又根本不是這么一回事。
他很聰明,擅長邏輯思維;他很開放,行為不守舊卻有時候那么不合時宜;他愛好鉆研,卻始終心里住著偉大的個人主義;他有些矛盾,可通體生命看來卻又是這么順暢。
他是巨人,他是身高、食量、酒量的巨人;
他是巨人,他又是思想、精神、靈魂的巨人。
在所有人都拘泥于心中破敗陳舊的規(guī)則時,他成為了第一個不按所謂“邏輯”做事的壞蛋;在所有人都暗自想要成為他這樣的人時,不得不說他也有善良、可愛的一面。
將思想與靈魂高度統(tǒng)一,他便是精神的巨人。
我愿意成為這樣一個巨人、一座豐碑。
巨人不一定要標新立異,巨人也無需全都酒量極佳。巨人的衣服不一定非要干凈的藍和純潔的白,沒有誰硬性規(guī)定過這兩個詞一定要與這兩個顏色搭配在一起。他一路風風火火的闖過來,像是玩世不恭的紈绔子弟,卻真真切切的給當時的社會,或者說現(xiàn)階段的人間帶來霹靂一般的震撼。
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走過。
原來,所謂束縛不過是我們自身不敢、不愿、設想不可能實現(xiàn)和完成的事情吧。
全書便是一本沖破戒條與束縛的馬拉松,一路跑下來汗水多多,辛苦多多,收獲也是頗豐。人權(quán)主義重于一切,有壓迫便要有反抗;做哲學家的國王,遠比當上實實在在的搜刮民脂民膏的現(xiàn)實國王好得多得多。
如此看來,一切的幽默風趣都是一記強有力的音弦,它抨擊著誰,也贊頌著誰。
巨人傳讀后感篇八
一段緊張的期末考試結(jié)束了,寒假開始了,我們夢寐以求的大閱讀也開始了,一本《巨人三傳》擺在了我的面前,翻開并欣賞著這部偉大的傳記。
作者講述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三個人,他們一個是音樂人,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面對苦難他們不曾放棄,他們相信-----堅持就是勝利!
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美的音樂,卻不幸雙耳失聰,他的耳朵日夜作響,內(nèi)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折磨,聽覺是越來越衰弱,在好幾年中,他隱瞞著家人,連他最心愛的朋友也沒說,他避免與人見面,使他的殘廢不至于被他人發(fā)現(xiàn),他獨自守著這可怕的秘密。
在戲院里,他得坐在接近樂隊的地方,才能聽懂演員的說話,他聽不見樂器和歌唱的高音。
假如他的座位稍遠一些,人家柔和的說話聲能勉強聽到一些,人家大聲叫喊時,他簡直痛苦難忍,這種悲劇是個愁苦。
在他的一部分作品中,能表現(xiàn)出來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帶有憂郁的情緒,還有許多樂曲反映了青年人的天真,貝多芬在悲傷中創(chuàng)造的樂曲是美的,也正是這些樂曲給他帶來了希望,對生活充滿了信心,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樂章。
托爾斯泰是個著名的法國作家,在他的小說里描述了渺小與偉大,描述了他的痛苦和他在痛苦中得來的和諧,他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與安德烈是精神的解脫,他令人感到生命的結(jié)束與開始全在騷亂中,托爾斯泰如他在開始時一樣,停留在一波未平一波即起的階段中。
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反映了在腐朽的社會中有敢于實現(xiàn)理想的人的悲慘,他們在努力中得到成功,給他們帶來希望,使他們繼續(xù)奮斗!
合上《巨人三傳》,心中不禁為為人贊嘆,也許是堅持才讓他們成功的吧!
巨人傳讀后感篇九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名著——《巨人傳》。這本書是由有“偉大的笑匠”之稱的法國人,托伯雷所著。
全書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巨人家族,他們的祖先叫高朗古杰。一家三代分別為高朗古杰、高康達、龐大古埃。主要講了高康達的出生與一生的傳奇以及龐大古埃的歷險。
高康達在他年青力盛時參加了軍隊,跟父親一起去討伐野蠻的大野王。高康達英勇善戰(zhàn),用了不出一周的功夫就擊倒了大野王,收復了屬于自己的土地。之后,他的兒子龐大古埃出世了,龐大古埃比高康達更為高大。高康達希望他的成就能高過自己,于是把他送去學習軍事知識,果然龐大古埃不負眾望,學得了一身好本領(lǐng),龐大古埃不滿足于這一些知識了,他決定出外旅游,見識見識這個美好的世界。說走就走,龐大古埃帶著他的伙伴開始周游世界。在路上,他又認識了新的伙伴——巴奴日。接著,他們在一個奇怪的島擊敗了與教主為敵的香腸人。還給巴奴日找了一門親事。之后他們來到了由邪惡的'組織“穿皮袍的貓”統(tǒng)治的機舍關(guān)。最后在燈籠島完畢了這段旅程。
書中有一些話深深挖苦了當時的法國政府,因此,這位“偉大的笑匠”處處被人排擠,一直被政府仇視,直到今天,這本書才從x書表中被人取出。整本書非常的詼諧幽默,如果有時機,你一定要去看看!
巨人傳讀后感篇十
昨日,我去書店買了《巨人三傳》和《湯姆·索亞歷險記》?;氐郊?,我便先看起了《巨人三傳》……很快,《貝多芬傳》看完了。我心中對貝多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貝多芬1970年12月16日出生在萊茵河畔科隆附近、波恩一所破房子里。父親是男高音歌手,嗜酒成性,一無是處。而母親是廚師的女兒,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艱苦。貝多芬從小就被強迫練琴,但他卻出乎人意料地從沒有憎恨音樂,反而對此十分熱愛。17歲時,母親離開了貝多芬,他擔負起養(yǎng)活全家人的重任。童年悲慘的貝多芬只身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開始他的新生活。
但事與愿違。盡管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jīng)典樂曲,回報卻少得可憐。他依舊過著清貧的日子。
從《歡樂頌》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當中,不難看出貝多芬心中的快樂。面對困境貝多芬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堅強樂觀,步步走向人生與事業(yè)的頂峰。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向貝多芬學習。面對困難和挫折,不該輕易放棄,應要無所畏懼,樂觀向上,勇往直前,克服困難與挫折,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看到貝多芬,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他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堅強地寫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在逆境下生存。
“通過痛苦,得到歡樂”貝多芬的這句話就是他的人生寫照。這句話永遠鐫刻在我們心中,如他的歌聲永遠在我們耳邊回蕩。
巨人傳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名著——《巨人傳》。這本書是由有“偉大的笑匠”之稱的法國人,托伯雷所著。
全書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巨人家族,他們的.祖先叫高朗古杰。一家三代分別為高朗古杰、高康達、龐大古埃。主要講了高康達的出生與一生的傳奇以及龐大古埃的歷險。
高康達在他年青力盛時參加了軍隊,跟父親一起去討伐野蠻的大野王。高康達英勇善戰(zhàn),用了不出一周的功夫就擊倒了大野王,收復了屬于自己的土地。之后,他的兒子龐大古埃出世了,龐大古埃比高康達更為高大。高康達希望他的成就能高過自己,于是把他送去學習軍事知識,果然龐大古埃不負眾望,學得了一身好本領(lǐng),龐大古埃不滿足于這一些知識了,他決定出外旅游,見識見識這個美好的世界。說走就走,龐大古埃帶著他的伙伴開始周游世界。在路上,他又認識了新的伙伴——巴奴日。接著,他們在一個奇怪的島擊敗了與教主為敵的香腸人。還給巴奴日找了一門親事。之后他們來到了由邪惡的組織“穿皮袍的貓”統(tǒng)治的機舍關(guān)。最后在燈籠島結(jié)束了這段旅程。
書中有一些話深深諷刺了當時的法國政府,因此,這位“偉大的笑匠”處處被人排擠,一直被政府仇視,直到今天,這本書才從x書表中被人取出。整本書非常的詼諧幽默,如果有機會,你一定要去看看!
巨人傳讀后感篇十二
法國作家拉伯雷的《巨人傳》是法國文藝復興時代反封建神權(quán)統(tǒng)治的思想解放運動的代表作,是一本“充滿巨人精神的奇書”。小說剛問世便在法國引起轟動,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同時也引起法國統(tǒng)治集團和教會的恐慌和仇恨。拉伯雷自己用化名發(fā)表雖逃脫了劫難,但他的出版商卻被教會活活燒死。
這本書不長,我不到一個星期就看完了。我原以為這本書是講述名人事跡的,看完后才知道《巨人傳》原來是一本有著童話色彩的小說。這本書主要講了巨人國國王格朗古杰、高康大和龐大固埃祖孫三代巨人的活動史。在前三部中分別講述了高康大不同凡響的出生,龐大固埃在巴黎求學的奇遇,以及高康大和龐大固埃父子對婚姻問題的探討;后兩部則集中記錄了龐大固埃及其朋友巴紐朱和修士遠渡重洋,尋訪智慧神瓶的種種奇特經(jīng)歷。
因為拉伯雷認為“笑是人的本質(zhì)”,所以,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笑話,令人捧腹大笑。在這本書中也能讀到作者的思想,拉伯雷把對封建神權(quán)的嚴厲批判和對人文主義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書的各個情節(jié)之中,非常精彩。
這本書是值得一讀的。格朗古杰,高康大,龐大固埃這祖孫三代巨人的品德都十分高尚,為人寬厚,將敵人化為朋友,善于與人交往。而且他們都見識豐厚,有勇有謀。這些優(yōu)秀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我喜歡這本書,并想多閱讀此類書籍。
巨人傳讀后感篇十三
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蔽矣X得正是這樣,在這個快樂的暑假里,我閱讀了《巨人傳》這本書,讓我覺得受益匪淺。
書中的貝多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貝多芬六歲就被父親強迫學鋼琴,看著別人小朋友在廣場上快樂的玩耍,貝多芬很是羨慕,但是他已經(jīng)被音樂所吸引喜歡上彈鋼琴了,他的世界只有音樂與鋼琴了。貝多芬從六歲那年開始,到成為鋼琴家一直堅持練琴,十幾年從未間斷,這種持之以恒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這時,我不由得想到現(xiàn)在的自己,我是一個做事情喜歡半途而廢或一曝十寒的人,學拉二胡沒過幾天便以手指疼而告吹;想在一年里看完20本書,結(jié)果一年過去了,連三本書也沒看完;唉!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啊!想到這里真是慚愧不已。
中國有句話: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往往那些平凡的人不懂得堅持或者不懂得努力,所以他們注定平凡。往往那些家喻戶曉的人物以自己的信念進行堅持,在自己的奮斗下,化鐵棒為繡花針,化滄海為桑田,取得豐碩的成果,打破一切不可能和困難,在無人能敵的境界里,為自己的人生畫卷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實人的一生中沒有所謂的不可能與可能,只要用你的堅持與努力砍斷自己的鎖鏈,便可以超越自我,超越困難,把不可能變?yōu)榭赡堋K?,堅持﹢努力=成功。
書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愿意在書的海洋里快樂地遨游,幸福的成長。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22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