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總結。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參考其他讀者的評論和觀點,拓寬自己的思維視角。在這里分享一些讀者們的讀后感,他們對這本書的評價和觀點都很有啟發(fā)性。
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杜甫傳》,顯而易見,記述的就是一代詩圣杜甫的生平?!岸鸥Α边@一名字,如雷貫耳,我們都不陌生。想必大家從小都學了不少杜甫的詩歌:《春夜喜雨》、《絕句》、《江畔獨步尋花》、《石壕吏》、《賣炭翁》……但我們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詩歌,對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馮至先生筆下,我看到了一個獨立于詩歌之外的杜甫,一個雖然自己尚在苦難中掙扎仍關心民間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于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了“詩圣”的大名?!霸娛ァ钡拿柤矣鲬魰?,“詩圣”的詩歌更是被千千萬萬的后世人誦讀和傳承。而這一巨大影響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顛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縱身一躍汩羅江,讓后人記住了那堅毅斷絕的身影。杜甫也相類似?!叭淌яR,焉知非?!保靵y的時代給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動力,使他創(chuàng)造出眾多名流千古的詩文,讓后人記住了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學多才的大文豪。
或許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為名利謀劃、奔波。長安十年里,盡管他真真切切地羨慕李白的瀟灑生活,但依舊不肯放棄謀取一官半職的想法;盡管他明白官場的黑暗,甚至親身經(jīng)歷過中書令李林甫的陰謀,但在所進之賦中仍然對那些權貴極盡奉承之詞。在這黑暗混亂的時代,杜甫也不得不隨波逐流。
但是杜甫終究是杜甫?!抖鸥鳌废蛭覀兛坍嬃诉@么一個后來的杜甫。逐漸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窮困潦倒,甚至連自己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依然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仍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中無情”,仍為“積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個自身難保,未老先衰的人卻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這時的杜甫已經(jīng)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漢》中說自己是“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當是身陷泥淖卻心系蒼生的偉人形象。
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假期在家讀的第二本書是馮至的《杜甫傳》,總地看來,感覺沉重,不似之前看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那般快意。
東坡先生雖然屢遭貶謫,但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總是那么豁達、樂觀,即使是在黃州,他也能從容地安排好一家人的住宿,并自行耕種,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他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讓我們仰視,他的豁達、樂觀讓人折服,在林語堂先生的書里,東坡先生似乎是個完美的存在,文采一流,門庭若市,政績斐然。
而馮至先生筆下的杜甫在青年時期以后的生活,盡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客觀現(xiàn)實。正如馮至先生自己所說:“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依據(jù),不違背歷史?!?/p>
這本書中,杜甫的生活歷程的介紹是重中之重,作者安排了十三個章節(jié),敘述了杜甫的游歷、為官、漂泊的生命歷程。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和“吾祖詩冠古”的儒官家庭,經(jīng)歷了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劇變。從小,他就是一個有詩歌天賦的兒童,馮至先生說他“在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jīng)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角了”。青年時期的他在吳越和齊越之間漫游,那時,他的父親在兗州做司馬,從他晚年回憶的詩歌可以看出,那時他的生活是裘馬清狂,唱歌游獵。一直到二十八,九歲,他寫出了他詩集中最早的最有名的一首《望岳》——這首詩就像一個萌芽,預示著他將會有一個遠大的發(fā)展。而立之年,他結婚了,生活也需要安定下來,三十五歲西去長安,渴望求得一個官職,他積極參加科舉考試,向勢利的權貴們進獻阿諛奉承的詩賦,然后現(xiàn)實卻是一再失望。
貧困交加的生活讓他接觸到人民的痛苦,他開始把目光投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四十歲,他寫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他由求仕的失敗認識到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從此,他的心里裝著的是天下百姓,他的詩里也都是國與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接近晚年的他生活窮困潦倒,因安史之亂,四處流亡,他看到的都是些老翁老嫗、征夫怨婦的愁眉苦臉,聽到的是流亡百姓的哀哭,感受到的人民無處申訴的痛苦,他把這些人民的悲劇凝結成《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詩是杜甫的杰作,它們反應了人民的凄苦,同時,也讓我們真正認識了,這是一個那么熱愛人民和祖國的詩人。
是什么樣的人?在自己衣食無著的時候,仍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終無情”?為“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是杜甫!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
在當時,杜甫的一生不可避免是個悲劇,尤其因為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但是他并沒有在這樣的生活中沉淪,失去信念,所以是他——來自最底層人民的他,寫出了這些偉大的作品,而不是別人!
英雄來自于“人民”,不僅是封建社會,現(xiàn)在依然如此,“戰(zhàn)疫的白衣戰(zhàn)士們”,為疫情吹響“預警口哨”的醫(yī)生們,每天堅守的警察、社區(qū)工作人員、清潔工人……因為大家的責任堅守,才有了這社會的美好。
今天,我依然相信,英雄就在我們身邊,他們就是身邊那些最普通的勞動者!
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澤東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
杜甫傳讀后感篇四
旁人寫詩,大都描寫風花雪月,只有杜甫,聲聲嗚咽,字字泣血描寫這人世間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詩大多深奧精妙,只有杜甫以詩寫史,心憂天下。
在我看來,杜甫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概括。他前期與后期的生活境況與唐王朝息息相關。他出身士族,家境優(yōu)渥,足以支撐他游歷江南的經(jīng)歷,當時的他有“裘馬頗清狂”的豪邁不羈,他用放蕩和輕狂鄙視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為家族的影響,杜甫與所有的文人一樣,有求取功名的上進心,于是他來到長安渴望憑借詩情與宏圖偉志在官場上大展身手。但當時,官場的爭斗讓他無官可做,他卻仍然不死心,困居長安十年之久。十年間政治顯露腐敗,百姓生活日益艱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愈加嚴重,十年的磨礪讓詩歌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開啟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見證了繁華的衰敗,經(jīng)歷了百姓的疾苦,他長期處在社會的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親人的悲歡離合都寫進詩中,把自己的哀嘆與對國家的期待融進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纏身,窮困潦倒甚至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但他仍然為天下的寒士發(fā)聲,為貧窮的老婦送去食物,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擔憂,念念不忘國家的危機和民族的命運。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一顆明星就此隕落。
杜甫一生擁有數(shù)之不盡的朋友,有些引薦他,有些接濟他,有些擔憂他,卻只有一個人杜甫受他影響,仰慕其風采,那人就是李白。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后人評價李白與杜甫之間猶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杜甫在聽到“李白,世人皆欲殺”的言論寫下“不見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詩句。杜甫一生寫了15首關于李白的詩,他們的友情像大鵬與鴻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鴻雁不斷的為相遇吟鳴,而大鵬已經(jīng)懷著熱情的心翱翔。
杜甫從世家公子到官場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沒有李白的瀟灑,沒有陶潛的避世之心,有著屈原式的堅忍卻比屈原更堅韌。杜甫的一生雖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但卻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杜甫傳讀后感篇五
他是杜甫,大筆一揮,滿紙都是歲月的傷痕。
——題記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
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
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
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
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
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
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
長安月冷,一紙涼薄。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
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
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
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
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
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
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
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篇六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長安月冷,一紙涼薄。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篇七
杜甫,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唐代詩人。他的詩歌把社會現(xiàn)實與作者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達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當代稱為“史詩”《杜甫傳》的作者馮至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jié)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xiàn)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jīng)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xiàn)當時社會狀態(tài)、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nèi)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nèi)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杜甫傳讀后感篇八
這篇傳記展現(xiàn)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詩人。這本書創(chuàng)作追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jù)。但又不作煩瑣考據(jù)。作品所展現(xiàn)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fā)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長安十年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tǒng)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xiàn)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心,統(tǒng)治集團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后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李隆基將政權交給里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xiàn)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yè)心驅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郁,無奈?!胞惾诵小笔敲枥L了楊氏姊妹丑惡的行為,在這政風糜爛,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獲?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發(fā)畢經(jīng)的咸陽橋,他由于進士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糜爛,由于自身的饑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xiàn)實。
流亡在安史之亂,及以后的戰(zhàn)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在鐘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后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jīng)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是風翔的一段經(jīng)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jīng)歷了有關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這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xiàn)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chǎn)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杜甫傳”讓人們感受到了現(xiàn)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xiàn)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杜甫傳讀后感篇九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lián)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lián)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lián)),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lián)),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xiàn)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澤東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p>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一
唐朝都處于一種上升的時期,遼闊的國土,繁榮的經(jīng)濟,強盛的國力,使人們都有強烈的自豪感與自信心。這個時候唐朝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而又逍遙的詩人――杜甫。
杜甫出生的這個年代,又是一個群星燦爛,詩人輩出的一個時代。他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讀書寫字,并在他七歲的時候寫下了一首《詠鳳凰》。當現(xiàn)在的人們朗誦起這句“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時,心中總會泛起遮不住的自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多么氣派的一句詩,表達了作者無畏不懼,敢于挑戰(zhàn),攀登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概,杜甫在這里化用了《孟子》里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表現(xiàn)了奮發(fā)向上的心胸氣魄。再看看他的代表作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他這四句詩將李白思想性格都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出來,簡簡單單的四句詩將李白就塑造成一個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封建王侯的藝術形象。這李白,神采奕奕,形神兼?zhèn)?,煥發(fā)著美的理想光輝,令人難忘!
唐代文學史上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的友誼成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在我們四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沒有比這兩個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值得紀念的人了。李白與杜甫的見面,就像”青天里的太陽與月亮走碰了頭“!
通過這本書,杜甫杜子美的形象已經(jīng)深深地的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我也向大家真摯的推薦這本書――《杜甫》,這本書里講述了杜甫華麗的一生,值得每個人擁有。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二
在我的記憶里,您似乎每天都是愁眉苦臉、老淚縱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對年輕的我來說,這樣的您太過沉重。在那些年輕氣盛的日子里,我有意躲避著您。
在我的記憶里,您又是那么孤獨、那么潦倒,“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怯懦的我來說,您的痛苦我無法承受。有些歲月只是太過浮躁,我的靈魂無處盛放。
在我讀了馬昭先生的《草堂春秋》、馮至先生的《杜甫傳》后,我為我的無知而羞愧。我想對您說的太多太多。
我為您受過的貧挨過的苦而落淚。自經(jīng)喪亂,奉先喪子,棄官華州;秦州賣藥,身患瘧疾;同谷境內(nèi),衣食無著;艱難蜀道,風雨草堂。流亡梓州,奔走閬州;成都幕府,受盡苦楚;流落夔州,老病一身;流浪荊州,苦苦掙扎;暫居公安,乘船岳州;潭州衡州,漂泊不定;病死湘江,巨星隕落。
梭羅說,一個人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房g罷相,您上書營救,言辭激烈,觸怒素宗,被放還。您放棄了安危,放棄了官職,卻寫成了著名的《北征》;棄官華州之后,“不爨井晨凍,無衣窗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雖然生活窘迫,但您的詩歌卻獲得了大量的藝術源泉,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梢哉f,一顆純潔的心靈賦予杜詩不朽的靈魂;一個悲劇的時代造就了一代“詩圣”杜子美。
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國家、人民、故鄉(xiāng),您始終惦念著、牽掛著。
公元760年,您離開了兵戈擾攘的北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那浣花溪畔淙淙的流水,孩子們悅耳的笑聲,老妻楊氏幸福的眼淚,水木清華,天上人間。正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但,您的`心仍然是屬于國家和人民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分明聽見您對人民的憐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分明是您對故鄉(xiāng)的思戀;“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分明是一顆泣血的老臣心。
其實,這么多年來,很多讀者對您的了解也就止于此而已。實際上,對于國事,您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安祿山叛變,朝廷向回紇求救,您認為借用外族兵力評定叛變會帶來無窮的后患;在鳳翔任左拾遺時,您認識到隴右防地空虛,情勢嚴重。您說:西極柱亦傾,如何正穹昊?后來,吐蕃果然占領了一些要塞。另外,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能認識到“盜賊本王臣”、“喪亂死多門”、“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的社會現(xiàn)實,這樣的認識足夠深刻!
“心以當竹實,血以當醴泉”。面對權貴,您直言不懼;面對戰(zhàn)爭,您理性對待;面對邪惡,您痛心疾首;面對饑餓,您活下來;面對失去,您樂觀豁達。這一切都源于一顆偉大的心靈,那里有堅定的虔誠的信念!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三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p>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四
前段時間覺得自己的古文功底需要惡補一下,于是饑不擇食,一股腦在亞馬遜買了好多詩歌類型的書,什么最美唐詩,最美宋詞,名詩人傳記,不辯好壞,買了一大堆,也是買過即忘。
最近終于想起來該消化他們了,于是首先拿起了這本薄薄的《杜甫傳》,居然是老熟人還珠樓主的作品。
我看詩人傳記,目的很簡單,普及基礎常識,了解詩人的生平,解讀每首暢銷詩的寫作背景,這樣方便我記憶他們的名作,增加我的文化修養(yǎng),出門好裝逼。然而《杜甫傳》卻和一般的傳記不太一樣。
它沒有完成普及工作,樓主筆下的杜甫,不鮮活,也不立體,平庸和貧乏。杜甫的高才雅量沒有正面描寫,全是平鋪直敘。
這本書讀下來的第一反應是,還珠樓主寫錯了人,他可能應該寫一本《李白傳》,如果李白是他的主角,這本書的故事結構大概就不會這么無聊。
杜甫的生活就只有每天吃吃喝喝,和他的窮朋友們你接濟我我?guī)头瞿?,很絕望。
即使這樣還珠樓主還在強調杜甫身上的一股子俠氣,鋤強扶弱,體恤百姓,蔑視權貴,然而從描寫中我看到的卻是滿目的煙火氣。這種強加的俠氣,竊以為李白會合適。
《杜甫傳》的故事每章以詩歌開頭,而第一章的“夕陽殘照,漢家陵闕”也正是來自李白。
首先不得不說《杜甫傳》確似還珠樓主的文筆,看過《蜀山劍俠傳》的大概都知道,還珠樓主的敘事沿襲的是真正的古風,講究的是一個散字,就像《儒林外史》一樣,一個人接著一個人的寫,上個人還沒寫完遇到了下一個人,新的故事跟著第二個人就展開了,故事隨著人物而走,屬于人物中心論,而非故事中心論。
當然讀者也別想的太高級,這種中國古代的人物中心論和西方文學中的人物中心論,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簡單的說,中國的故事是一個人套一個人,像鏈條一樣,依次發(fā)生,故事雖然零散,卻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西方的故事,比如文藝復興的作家,講究的是人的絕對中心,因為人被解放了,到司湯達的《紅與黑》,故事完全隨于連的心理活動而變化走向,又是更高級的寫作手法了。
如果不是題目醒目的寫著杜甫,作者很可能,寫著寫著就從杜甫這到李白,高適,岑參……像那長江水,滾滾不回頭了。
《杜甫傳》也有它的優(yōu)點,前文提到的俠氣,算一個,雖然吃喝真心無聊,但是困苦時期文人間的不妒忌,相互扶持,已然難能可貴。
其次是用詞,書中好些詞已經(jīng)不是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詞了,可是讀起來怎一個美字了得。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01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