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案篇一
第二部分:論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要素及其所引發(fā)的創(chuàng)造力(第4―8段)
第三部分:論證怎樣擁有創(chuàng)造力,提出論點(第9―13段)
(4)歸納小結,明確要點。
作者是怎樣論證他的觀點的,講得有沒有道理?(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盡情發(fā)揮;老師自然恰當?shù)匾龑Рw納。)
(5)作業(yè)
為什么說“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請你予以解答,并且找出自己親身經(jīng)歷、所見所聞中的事例,把它寫出來。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由本站會員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案篇二
1.了解看問題因角度不同,常會有不同結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論點的提出方法:引一個具體實例,并作簡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本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論證思路。
1.學習本文重點在于掌握本文緊扣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思路,以及運用擺事實論證的寫法。這一點可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教師作必要的點撥完成。
2.理解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與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人之間的區(qū)別是教學的難點,這一點可以通過師生補充舉生活實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創(chuàng)造力,為什么有了成了科學家、發(fā)明家,而有的人卻庸庸碌碌,一事無成,這是學習時,可能產(chǎn)生的疑點。這一點可以通過師生對課文第12、13節(jié)的內容進行分析,甚至可以補充一些事例來加深理解。
1課時。
投影儀。
1、學生自讀文章,了解大意,思考論證的中心及論證方法。
2、教師設計啟發(fā)性問題,完成學習“重點”和“難點”。
(一)明確目標
日常生活中,事物千姿百態(tài),變化多端,要準確地認識它們,就需要打破思維定勢,不斷更新觀念。本文作者對在人們頭腦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的一種思維模式:“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提出質疑,并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人折服。本節(jié)課,我們著重學習作者的這種論理方法。
(二)整體感知
維必須具備的條件,再進而闡明每個人都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問題,最后水到渠成地歸納出“怎樣才能成為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彼悸非逦?、舉例典型,有說服力。
(三)教學過程
1、學生速讀課文,思考:本文論述的中心問題是什么?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學生討論后明確:論述的中心是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
段落層次提綱:
(1)舉例論證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第1~3段)
(2)論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要素及其所引發(fā)的創(chuàng)造力(第4~8段)
(3)論證怎樣擁有創(chuàng)造力,提出論點(第9~13段)
2、學生細讀課文,投影思考題,討論分析,完成“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1)事物的正確答案為什么不止一個?
(3)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又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論證的?
(4)區(qū)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chuàng)造力,關鍵看什么?
(5)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
明確:(1)因為事物是豐富復雜的,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的。
明確:(2)作者運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闡述這一道理的。先從反面說,“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會止步不前”;再從正面說:“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正反對比,使說理全面,而又透徹,增強了說服力。
明確:(3)第一個要素是必須精通各種知識,因為知識是形成新創(chuàng)意的素材。第二必須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
為論述這一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體確鑿地闡明了事理。
明確:(4)作者通過引用某心理學專家小組的研究結論,指出區(qū)分是否富有創(chuàng)造力,關鍵在于能否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
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fā)展下去”。
(四)總結、擴展
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逐層深入地論證了怎樣才能成為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的道理。使讀者深刻地認識到思維方式、知識、活用知識的觀念等對于創(chuàng)新人才地培養(yǎng)的重要性。
讀后,可以通過思考:做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關鍵在哪里?以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業(yè)
以“我是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嗎?”為題寫一段話,闡述自己怎樣做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案篇三
1、通過學生自讀課文,積累: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等詞語,讀準這些詞語的字音,理解它們的意思。
2、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認識議論文“引論——本論——結論”的結構方式,并以之感知文章內容,理清作者寫作思路。賞析本文論證邏輯的嚴密性。
3、培養(yǎng)學生“我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自信,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1、學習本文“引論——本論——結論”的結構方式和層層深入論證的技法,識別本文的論證方法,探究作者嚴密的論證邏輯。
2、理解文章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圖片激趣導入。
二、教讀新課: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積累詞語。
1、學生自讀課文,將文中出現(xiàn)的: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圈起來,借助注釋,讀準字音,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
2、讀完文章,你認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學生談最初認識,教師暫時不做肯否定)
3、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議論文知識尋找中心論點。
復習講解議論文兩種典型的結構方式,明確兩種結構方式中心論點的位置: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子:《懷疑與學問》
引論——本論——結論(例子:《想和做》
4、學生辨別本文結構方式,用圈點勾畫讀書法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和結論。
5、教師出示自己初讀這篇文章所做的圈點批注,進一步指導學生圈點批注的讀書法,同時針對之前學生對本文的中心論點的認識做分析。
(二)摘讀課文主體部分,明確本文論證的角度。學生仍然用圈點批注的讀書法,圍繞下面三個問題進行圈點批注。
1、主體部分圍繞什么問題進行論證?
2、在課文中畫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必需的要素。
3、標出主體部分采用什么方法進行論證?
(三)精讀文章,讀理作者思路,體會本文論證語言、論證邏輯的嚴密性。
1、學生圍繞下面兩個問題進行閱讀探究:
(1)幾個分論點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能否調換位置?
(2)跳讀文章4、6、9自然段,這幾段有什么共同特點?分析三個問句在文中的作用。
2、教師講授議論文主體部分常見的結構方式,引導學生感悟本文主題部分層層深入論證的方法。
縱式:(遞進式、層層深入論證)例子《懷疑與學問》
橫式:(并列式)例子《理想的階梯》
本文分論點:汲取知識——學。
活用知識——用。
堅持嘗試——做。
區(qū)別自信擁有——思。
3、師生合作理清本文作者的論證邏輯
三、拓展延伸:
1、學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性)
2、仿造下列例句,用“1+1=1”這一創(chuàng)造性思維寫一句話,要求寫得富有語文味點。
例句:一次不應該的沖動加上一點不成熟的思想等于一個不小的錯誤。
四、結束語:
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案篇四
學生是首次接觸議論文,應當較詳細的講解一下議論文的有關知識。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是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以“求知”與“讀書”為主題,同時,這個單元又是集中編排的議論文單元。學習本篇課文,既可以學習分析議論文的一般方法與技巧,又可以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主題,進而開拓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
1.知識和技能目標:學習用生動的實例和明白易曉的道理闡述觀點的方法以及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思路。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作者的求異思維,加強對確立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重要性的認識。
學習用生動的實例和明白易曉的道理闡述觀點的方法以及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思路。
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思路。
朗讀法、自主合作與探究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直入課題。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變萬化,即使是同一個事物,角度不同,答案無窮。美國實業(yè)家羅迦。費。恩格由四個幾何圖形引發(fā)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今天學習課文,看看能否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揭示課題并板書。)
3.教師板書:1+1=?(可以是一個王字,一滴水加一滴水還是一滴水,一支筆加一張紙,可能是一首瑰麗的詩等,板書課題。)
二、簡單介紹有關議論文的知識。(僅供參考或者本部分內容可利用自習課完成。)
1.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它不同于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
2.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議論文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論點是論據(jù)的基礎,論據(jù)是為論點服務的,論據(jù)與論點之間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論證是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么”,論據(jù)是解決“用什么來證明”,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的。
在議論文正文中,作者提出論點,常見的有三種方式。
一種是開頭提出論點,一種是結尾提出論點。一種是在議論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有些議論文,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作為中心論點的句子,只能通過認真閱讀文章,領會分析其內容,才能歸納出中心論點。
議論文的論據(jù)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事實論據(jù)。包括史實、典型事例、統(tǒng)計數(shù)字。(作為事實論據(jù)的史實、事例必須真實、確鑿,有典型的代表性,所選的事例和觀點要統(tǒng)一,否則舊失去了事實論據(jù)的說服力,影響了議論效果)。
(2)道理論據(jù)。包括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真理,革命導師的論述,格言、諺語以及自然和科學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以下幾種: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案篇五
[教學目的]:
一、了解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要素
二、了解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三、鼓勵學生做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
[教學設想]:
1、文中關聯(lián)很多,邏輯關系很強,在教學過程中,將通過淡化分析、強化朗讀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議論語言的語感。
2、采用自主學習、共同探究、練講結合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師:在上課之前,老師想來做個測試:請覺得自己聰明的同學舉手!(環(huán)視教室)請把手放下??磥硗瑢W們都很謙虛。我們不妨來做個口頭練習,測試一下?請看黑板。
板畫:
師:在你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學生發(fā)言
師:天那,你們居然這么聰明呀!那在你們的答案中,誰的最正確?(停頓片刻,學生自由回答)不錯,誰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因為都很合理!看來,我們認識一個事物,或解決一個問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確的答案往往不止一個。(板書1~課題)
正如蘇軾的詩所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闭f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觀察角度下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通過學習,來檢測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創(chuàng)新能力。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案篇六
一、學習本文中心論點的提出方法:引一個具體實例,并作簡要分析后提出。
二、理解本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論證思路。
三、感受作者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懂得確立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努力成為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
1、掌握本文緊扣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思路。
2、文章運用事實論證的寫法。
:1課時
一、導入課文——
師:在上課之前,老師想來做個口頭練習:
請看屏幕——
能告訴我,你們看到的圖形是什么嗎?
(學生發(fā)言)
師:很好,大家很有想象力!那么在你們的答案中,誰的最正確?
(停頓片刻,學生自由回答)
二、疏通字詞——
師:請同學們把書打開,翻到105頁,在瀏覽課文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重要字詞。
(投影)
詞匯積累: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一事無成 推敲 汲取
不言而喻
輕而易舉 鍥而不舍 持之以恒
師:特別要注意其中一些字詞的讀音和注解,尤其是幾個成語:比如“孜孜不倦”的“孜孜”是“勤勉”的意思;“鍥而不舍”的“鍥”指“雕刻”;“不言而喻”的“喻”是“明白”的意思。另外,關于“推敲”這個詞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請同學們課后查工具書,把它整理在筆記上。
三、整體把握——
師:解決完字詞的問題,我們可以來看課文了。請同學們一邊瀏覽課文,一邊通過思考屏幕上的這些問題來對課文進行整體的把握,可以和周圍的同學交流。
(投影)1、本文主要論述什么問題?
2、作者又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案篇七
1、知識目標:理解觀點和支撐觀點的材料之間、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獨立閱讀、認真探究、積極討論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活思維,激發(fā)想像力,崇尚科學。
一、導入新課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變萬化,即使是同一個事物,角度不同,答案無窮。美國實業(yè)家羅迦、費、恩格由四個幾何圖形引發(fā)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請大家閱讀,看看能否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二、具體實施
1、分組自學
要求:
a、閱讀課文,找出作者的觀點和支撐觀點的依據(jù),歸納一下,派代表寫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
2、辨析什么是論點、論據(jù)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a、明確論點的定義——寫出本文的論點
b、明確論據(jù)的定義——歸納本文的論據(jù)
c、將有關系的論點和論據(jù)用線連接起來
3、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圖表展示作者的思維順序,文章的結構脈絡。
4、動筆練習
a、請把"創(chuàng)造力不僅僅是貝多芬、愛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亞他們的""任何人都擁有創(chuàng)造力"作為一個觀點,再舉例證明這個觀點。(如太空筆的事例等)
b、評議,重點在于事例是否支撐觀點,事例與觀點之間的銜接是否自然。
三、探討延伸
1、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的問題。(機智應變)
2、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考。
放赤壁風光畫面——請同學說說感受——同一個"赤壁",為什么蘇軾就高歌"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杜牧卻低吟"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由此聯(lián)系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談開去。
四、小結
生活是一個多棱鏡,總是以它變幻莫測的每一面,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不必介意別人的觀點不同,不必擔心自己的思維偏差,堅信你自己的眼睛,因為你用敏銳的視角去注視。這個世界,執(zhí)著于你的感悟,因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靈去體味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獲得豐富的答案。
五、網(wǎng)絡論壇(課后)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已成為我們的思維定勢,學過本文后,聯(lián)系你的生活經(jīng)歷談談對它的理解。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案篇八
問題:
從下列四種圖形中,找出一個性質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來。
對于上面這個問題,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選擇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對了。因為圖形b是惟一一個僅由直線構成的圖形。
不過,也許有人會選擇圖形c。因為非對稱性圖形只有c一個,所以會被認為與其它圖形不同。確實如此,這也是正確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因為a是惟一沒有角的圖形,所以a也是正確答案。那么,d又怎么樣呢?這是惟一一個由直線與曲線構成的圖形,因此d也是正確答案。換句話說,由于看圖形的角度不同,四種答案全部正確。
“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種思維模式,在我們頭腦中已不知不覺地根深蒂固。事實上,若是某種數(shù)學問題的話,說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是對的。麻煩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種數(shù)學問題那樣。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由于情況的變化,原來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現(xiàn)在往往不靈了。正因為如此,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會止步不前。因此,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有人是這樣回答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從古代史到現(xiàn)代技術,從數(shù)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因為這些知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chuàng)意。這種情況可能出現(xiàn)在六分鐘之后,也可能在六個月之后,六年之后。但當事人堅信它一定會出現(xiàn)?!?/p>
我對此完全贊同。知識是形成新創(chuàng)意的素材。但這并不是說,光憑知識就能擁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
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約翰·古登貝爾克。他將原來毫不相關的兩種機械--葡萄壓榨機和硬幣打制器組合起來,開發(fā)了一種新形式。因為葡萄壓榨機用來從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積上均等加力。而硬幣打制器的功能則是在金幣之類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來。有一天,古登貝爾克半開玩笑地自言自語道:“是不是可以在幾個硬幣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壓榨機的壓力,使之在紙上打印出印花來呢?”由此組合就是印刷機和排版術。
另一個例子是羅蘭·布歇內爾。1971年的一天,布歇內爾邊看電視邊這么想:“光看太沒意思了。把電視接收器作為試驗對象,看它產(chǎn)生什么反應?!贝撕蟛痪?,他就發(fā)明了對戰(zhàn)型的乒乓球游戲,從此開始了游戲機的革命。
某心理學專家小組以實際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人與不從事此類工作的人為對象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結論:“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人,認為自己具有創(chuàng)造力;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人,不認為自己具有創(chuàng)造力?!?/p>
認為“我不具備創(chuàng)造力”的人當中,有的覺得創(chuàng)造力僅僅是貝多芬、愛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亞他們的,從而進行自我壓制。不言而喻,在創(chuàng)造的宇宙里,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是光輝燦爛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即便是他們,也并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如此非凡的靈感。相反,這種非凡的靈感,往往產(chǎn)生于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并對它反復推敲,逐漸充實。
由此看來,區(qū)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chuàng)造力,主要根據(jù)之一是,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chǎn)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chuàng)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并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yōu)楝F(xiàn)實。
任何人都擁有創(chuàng)造力,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要經(jīng)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chǎn)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fā)展下去。如果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
內容提要
本教案的設計利用故事、圖形等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緊扣“事物的正確答案為什么不止一個”以及“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的重點,讓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及“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造性思想、創(chuàng)造力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觀點。
故事、圖形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有關自然的、社會的,人類自身生活的,或是物質世界或是精神世界,無所不有,故能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在學生口述自己想像成果的同時,還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也為學生寫作打下一定基礎。
作者:羅迦·費·因格
1948年出生,美國實業(yè)家.學者.創(chuàng)造學家。
代表作:《當頭棒喝》《創(chuàng)造性紙牌》《踢醒沉睡的心》。
曾任加利福尼亞創(chuàng)意顧問,“唯一真正快樂的人們是兒童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那一部分人?!笔撬拿?。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79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