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教學反思(實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1 02:23:05
鄧稼先教學反思(實用8篇)
時間:2023-10-21 02:23:05     小編:筆硯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鄧稼先教學反思篇一

昨天我們學習了《兩彈元勛鄧稼先》一課,這篇課文介紹了科學家鄧稼先身上濃濃的愛國情懷和無所畏懼的科學精神以及自己面對生死的坦然。

課文圍繞“鄧稼先是一個怎樣的人?”開始展開討論。學生們很投入,很快的就從課文中找出了關鍵的字詞。例如“焦急、顫抖、難過、平靜、異常興奮、奔跑”等詞語還結合著他們體會到的人物心情闡述了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據。很多孩子都被鄧稼先看淡生死的坦然所折服。這時班里的王博宇高高地舉起手,迫不及待地想發(fā)表他的想法?!袄蠋?,我認為鄧稼先不應該主動放棄國家給他治療的機會,我覺得他這樣做是不明智的!”他的話還沒說完教室里就一片嘩然?!盀槭裁矗俊薄耙驗槲矣X得他是一位科學家,他為祖國做了那么大的貢獻,國家給他治療是應該的。雖然他治療會花費國家的錢但是他活著要比他死了更有價值,因為他可以再為國家進行研究”這時很多孩子都舉起手想說服他“他的病情很嚴重已經不能再做更多的貢獻了,想想國防部長在得知他的病情后手都顫抖了”“鄧稼先已經知道他的病是不能痊愈的,治療所花費的金額完全可以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那樣會比鄧稼先余生做的貢獻更大”“他的病情嚴重,癌癥是很疼的,他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啦!”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的很熱烈。

通過討論孩子們更深刻的感悟到鄧稼先平凡的外表下那顆不平常的心,對他更加肅然起敬!我覺得這是這節(jié)課一個很大的亮點!

鄧稼先教學反思篇二

本課是楊振寧給鄧稼先寫的傳記,歷史背景久遠,鄧稼先又是物理原子彈方面的專家,學生對這一領域的知識了解甚少,所以本課針對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我在講課過程中,適當的降低難度,只是從人物傳記和表現的人物性格及表達的感情方面講解,對本節(jié)課我有一下幾點思考:

(一)本節(jié)課的導入,我認為比較切合文章內容,而又緊緊聯系生活。本節(jié)課我從剛剛結束的2018年感動中國人物兩彈元勛——程開甲的頒獎詞導入,引領學生了解原子彈氫彈的一些物理術語,順勢介紹原子彈發(fā)射的.西北戈壁灘,了解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把學生帶入到原子彈氫彈了發(fā)射環(huán)境中,這是本節(jié)課導入的比較成功,“好的成功等于成功的一半”,很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參度。

二、中國近代歷史背景的介紹詳實而又生動,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了解鄧稼先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本節(jié)課我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介紹,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軍,一直介紹到八年的抗日戰(zhàn)爭,三年的內戰(zhàn)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學生聽著聲情并茂的介紹歷史,很受感動,看到學生屏住呼吸,兩眼淚汪汪的樣子,知道背景資料深深的吸引了學生注意力。

三、內容的處理,先了解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在讀中概括文章內容。

本節(jié)課我沒有按部就班的按課文先后順序講解,而是先從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入手,順理成章的理解課文內容,最后介紹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這樣的處理,可以讓學生先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一)本課介紹的物理學專業(yè)方面的知識不足。本節(jié)課涉及到的物理學方面的知識,學生接觸的較少,再加上我對這一方面也不夠專業(yè),所以課堂上介紹時顯得捉襟見肘,讓課堂顯得有點枯燥,如果能增加物理學方面的知識,這堂課一定會更加的有趣。

(二)本節(jié)課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本節(jié)課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歷史背景久遠,涉及到的知識學生陌生,所以本節(jié)課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

(三)學生對楊振寧和鄧稼先人物的生平事跡了解較少,從而導致學生很難理解兩人之間的50年的深厚友情,以及楊振寧的民族感情,尤其是在中國科技、國防落后的那段歷史背景,學生不能身臨其境的感觸,影響學生聽課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節(jié)課處理的既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我在課后記錄下課堂教學過程并且做出反思,爭取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取得更好的成績,練就自己駕馭課堂,引導學生的能力,向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看齊,爭取做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

鄧稼先教學反思篇三

今天課上講《鄧稼先》,險些把自己講哭了,總感覺找不到太到位的語言能把內心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于是,就一遍一遍地讓孩子們讀其中的段落,希望孩子們能在楊振寧深情的敘述中體會到鄧稼先的精神品質,讓那種影響無形之中滲透到靈魂深處。

雖說自己是70后,遭逢到了翻天覆地的意識變更,但自小所受的教育確是純粹的,分明的,我崇敬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無私奉獻的人,對于所謂的“ 科學無國界”始終懷有一絲保留。楊振寧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是對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偉人,然而,與鄧稼先相比,我更為敬重鄧稼先的一腔愛國情,一顆赤子心。

鄧稼先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僅九天就毅然謝絕了恩師和好友的挽留回到了百廢待舉的祖國,這一舉動意味著他選擇了艱苦和磨難,放棄了舒適和良機;選擇了奉獻,放棄了獲得;選擇了只手撐天,放棄了名利地位。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過的選擇,我看到過鄧稼先的照片,正如楊振寧的評價,是一個“最具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他沒有過多的語言,有的是行動,他的一生始終朝著一個方向,他的心中始終存著一個目的,那就是中國的前途,中國的振興,中國的富強。他的工作環(huán)境是惡劣的,工作是危險的,肩負的使命是重大的,然而,他確是無怨無悔的,義無反顧的,甚而是主動請纓,至死不懈的。

我想,正是這份艱苦消損了他的健康,致使他英年早逝。但即便是在病床上,他依然和于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fā)展的建議書。他是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yè)啊,真正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我不知道孩子們是否真能理解這種精神,真能體會無私奉獻這四個字的含義,但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感情感染他們,使他們懂得,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是高于個人的,沒有國也就沒有家,為了這個“大家”,有時是需要我們舍棄我們的小家的,只有“大家”富強了,我們的小家才能平安。

課后,我留了一項作業(yè),要孩子們寫寫楊振寧,我要他們追尋這樣的明星。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楊振寧的資料,略去了楊父因他加入美國籍而與他斷絕關系的部分。其實,我很能理解楊父的心情,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楊振寧雖說加入了美國籍,但他的根在中國,57年,他是以一個中國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心中有,外在的形式就不重要了。

鄧稼先教學反思篇四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體會了很多,也發(fā)現了很多不足。學生并沒有真正的感悟鄧稼先的愛國情懷,孩子們只是膚淺的、表面的認識鄧稼先的愛國。鄧稼先和我們的孩子相差的年代太遠,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否了解,這些都不是我和學生課前交流的重點。

我該通過圖片,簡介一下什么是原子彈、氫彈,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也許通過文字,通過字典很難解釋清楚,雖然看似明白的學生,其實他們并沒有真正的理解“兩彈元勛”的真正含義。要了解一些當時的世界形勢,和兩彈在中國的重要性,增強孩子們的愛國熱情。

結合本節(jié)課的“得”與“失”,在今后語文教學中,我認為自己還應作如下努力:

第一、優(yōu)化教學設計,體現新課程理念。要富有創(chuàng)意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

第二、要使課堂教學中呈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鮮活局面。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要成為“催化劑”,努力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促成一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通過這節(jié)課,我需要反思的不止這些,還很多很多。如何讓自己真正的走進文本(站在讀者、作者、教者、學生四個角度去研究文本)?如何精煉自己的課堂語言?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這些都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摸索、去學習。

鄧稼先教學反思篇五

通過這樣一個教學過程,我感受到學生們已開始接受這位英雄了,他們可以把中國的屈辱史同鄧稼先這些中國有英雄氣概的中國男兒及他們身上所具備的精生品質、為中國在短時間內發(fā)生巨大變化而做出巨大貢獻聯系在了一起,感悟到中國的發(fā)展是離不開這些為了中國的強盛而敢于鞠躬盡瘁的無名英雄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始只對核武器感興趣,但核武器對中國使世界強盛起來所起的作用,學生不甚理解;鄧稼先在其所起的作用更是不理解;為了中國的強盛而鞠躬盡瘁的人應具備什么精神品質不理解,由于不理解所以不感興趣。(靈魂的生活,不同觀念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在討論、交流中學生開始對此有了一些興趣。

在整體感知直道研讀文本的內容、詞語的作用、思想情感的體驗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得積極主動,難點大家也能在反復讀文本的過程得以突破。有些學生在讀書的過程能提出自己的'疑問,也能發(fā)散思維,開闊自己的思維范圍,體現學生的思考能力不斷提高。

通過課后的練習,可看到許多學生能說不能寫,駕馭語言的能力比較差。在學習的過程中雖然課堂呈現出了積極思考、爭先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局面,但還有三分之的學生沒有參與教學,令人憂慮。今后要在此方面加強教學,使更多的學生加強的參與意識。

鄧稼先教學反思篇六

《鄧稼先》一課中主人公鄧稼先是老一輩科學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身上輻射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一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文章。為此,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采用了發(fā)現閱讀法和問題學習法來達到教學目的。

所謂發(fā)現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老師的提問,發(fā)現課文中自己認為很精確貼切的要點,然后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的一種閱讀方法。

問題學習法的出發(fā)點恰恰是本文作者楊振寧教授談中美教育的比較:中國學生有囿于書本,缺乏獨立思考和提問的缺點。實施問題學習法一般的步驟有:

(1)醞釀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就某些內容產生疑問,經過一定時間的準備,可提出問題。

(2)發(fā)現問題。從發(fā)現問題的過程看,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現問題的過程不僅包含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也依據于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3) 明確問題。學生明確“問題”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過程。

這樣教學形式,恰恰體現了在課堂中教師應做到“處處有我,處處無我?!?/p>

自主學習,不待老師教;主動學習,不待老師管。

無論素質教育,還是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性學習,這兩點便是問題核心之所在,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之所在。有了這兩點,學生將受用一輩子。

范例六我采用“問題學習法”,讓學生閱讀課文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通用自己已有知識,研究課文,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不斷尋找所需信息,互相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對于個別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通過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找到答案。

學生通過嘗試、探索之后,明確了“問題”,不僅在思路、思維上得到了梳理,思想感情上得到了錘煉,而且在教師清晰、準確、簡潔、優(yōu)美的語言示范下,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語文教學要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要使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必須運用現代思維方式來把握教學,尤其要強化素質、能力、智力、感情四方面意識。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做了一次有意義,令人欣喜的嘗試,我相信,只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創(chuàng)新教法會有更多的收獲。

鄧稼先教學反思篇七

之后,明確了“問題”,不僅在思路、思維上得到了梳理,思想感情上得到了錘煉,而且在教師清晰、準確、簡潔、優(yōu)美的語言示范下,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語文教學要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要使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必須運用現代思維方式來把握教學,尤其要強化素質、能力、智力、感情四方面意識。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做了一次有意義,令人欣喜的嘗試,我相信,只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創(chuàng)新教法會有更多的收獲。

通過這樣一個教學過程,我感受到學生們已開始接受這位英雄了,他們可以把中國的屈辱史同鄧稼先這些中國有英雄氣概的中國男兒及他們身上所具備的精生品質、為中國在短時間內發(fā)生巨大變化而做出巨大貢獻聯系在了一起,感悟到中國的發(fā)展是離不開這些為了中國的強盛而敢于鞠躬盡瘁的無名英雄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始只對核武器感興趣,但核武器對中國使世界強盛起來所起的作用,學生不甚理解;鄧稼先在其所起的`作用更是不理解;為了中國的強盛而鞠躬盡瘁的人應具備什么精神品質不理解,由于不理解所以不感興趣。(靈魂的生活,不同觀念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在討論、交流中學生開始對此有了一些興趣。

在整體感知直道研讀文本的內容、詞語的作用、思想情感的體驗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得積極主動,難點大家也能在反復讀文本的過程得以突破。有些學生在讀書的過程能提出自己的疑問,也能發(fā)散思維,開闊自己的思維范圍,體現學生的思考能力不斷提高。

通過課后的練習,可看到許多學生能說不能寫,駕馭語言的能力比較差。在學習的過程中雖然課堂呈現出了積極思考、爭先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局面,但還有三分之的學生沒有參與教學,令人憂慮。今后要在此方面加強教學,使更多的學生加強的參與意識。

鄧稼先教學反思篇八

在課文里,我們可以感受到鄧稼先的謙和,鄧稼先他“不要引人注目”,“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睆淖掷镄虚g我們真實地讀到了鄧稼先的禮貌和謙仁,這正突出了稼先是中國幾千年來禮儀之邦熏陶而成的中國人。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孔子,在老夫子儒家思想方框束縛下的我們,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牢記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钡墓庞?,并視之為家珍。而這種思想更多的是教化我們要遵循守規(guī),才能畫方圓。這就極大的約束了我們的思想,我們表現出更多的是遵從,恪守,沿著古人的圓圈轉圈圈。由此,我們甚至是絕大部分東方人更多的是在難以超越自我中生活著。也許,我們的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在年幼時,被“坐起來,背上手,看誰坐得端又端”的教育歌謠扼殺了。特別是我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只因欠缺輻射性的思維的和深刻的洞察力而暫缺。但文中的鄧稼先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落后環(huán)境下,出色的完成了令世人驚嘆不已的業(yè)績,著實為人嘆服。我們驚嘆他的.博學與睿智,也敬仰他的愛國情愫,他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F今,我國許多教育專家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有自我發(fā)展的空間,不失為一種適時適勢的上策。相信,它會彌補我們長久以來性格上的不足與缺陷。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79220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