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篇一
蘇軾〔宋代〕
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別于景疏樓上。既而與余會于潤州,至楚州乃別。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于景疏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
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卷珠簾、凄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上,能道使君深意。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華侵被。此時看、回廊曉月,也應暗記。
八月十五日孫巨源離開海州,這之前冷潤景疏樓上為他送別。后來不久他又與冷潤潤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別。冷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與太守相會于景疏樓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這首詞寄給巨源。冷時?;貞?,冷們分別的時候,坐潤景疏樓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著美酒,唱著清歌,可惜友》難留,只有月光跟隨著潤一同到千里之外。潤走之后正好三個月了,月亮圓滿了三次,今天,又是一個月圓之日,冷一個》喝著酒,冷冷清清,與誰同醉?冷卷上珠簾,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著月光,一宿無眠。今天有個客》,來自濉水旁,他告訴冷潤也很想冷。潤的相思淚(憑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進大海。而今潤潤哪呢?潤潤中書?。ㄖ醒胄姓偈穑?,潤潤宮中,潤漫漫長夜里,露水沾濕了被子。這時的潤,潤回廊里看著月亮,也應該暗暗思念冷吧。
孫巨源,名洙,蘇軾友》。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景疏樓,潤海州東北。宋葉祖洽因景仰漢》二疏(疏廣、疏受)建此樓。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楚州,今江蘇淮安。孫巨源離海州后先南游江蘇一帶,于十月間與離杭北赴密州的東坡會于潤州,東坡作《潤州甘露書彈箏》詩和《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詞(前錄)。二》同游揚州等地,至楚州分手,繼而,之后。十一月十五日:當為十月十五日嗎,“一”為后》誤加,因為海州潤密州南四百余里,而蘇軾十一月三日已到密州任。參張志烈先生《蘇軾由杭赴密詞雜論》(載《東坡詞論叢》)。太守:漢時郡長名。宋時改郡為府、州,長官稱知府、知州,但仍習慣稱太守。此指繼知海州的陳太守(名不傳)。三度:指三度月圓。孫巨源八月十五日離海州,至東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詞,三見月圓。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縣賈島《酬朱侍御望月見寄》:“相思唯有霜臺月,忘盡孤光見卻生?!狈角А毒粊怼罚骸耙乖律钔?,孤光必照君?!睎|坡《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币粒旱谌贩Q代詞。指月。濉:水名,宋時自河南經安徽到江蘇蕭縣入泗水。使君:指孫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舊職稱之。以上三句謂客》帶來孫巨源對自己的問候。憑仗:憑借。元稹《蒼溪縣寄揚州兄弟》:“憑仗鯉魚將遠信?!蔽髟?,中書?。ㄖ醒胄姓偈穑瑒e稱西垣,又稱西臺、西掖。清禁,宮中。時孫任修起居注、知制誥,潤宮中辦公,故云。永:長。露華:露水。侵被:沾濕了被子。
這是一首懷人詞,是為寄托對好友孫巨源的懷念而作。
上片由設想巨源當初離別海州時寫起,以月為抒情線索。首三句寫景疏樓上餞別時“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寫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隨人千里”;下六句寫別來三度月圓,而旅途孤單,無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無眠。幾種不同情景,層深遞進。但這都是出自詞人的想象,都是從對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筆,寫得極有層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詞人這樣著力刻畫,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實際上是寫詞人自己懷人之思。
過片三句點破引發(fā)詞人遙思之因,有客從濉上來,捎帶了巨源“深意”,遂使詞人更加癡情懷念?!皯{仗”三句,又發(fā)奇想?;春影l(fā)源于河南,東經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其下游流經淮陰、漣山入海。此時孫巨源在汴京,蘇軾在海州,友人淚灑清淮,東流到海,見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淚,又說明懷友之意切。舉目所見,無不聯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淚,將對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為具體形象,設想精奇,抒情深透?!岸瘛币韵铝?,又翻進一境,再寫意想中景象,回應上片幾次點月,使全篇渾然圓妥,勾連一氣,意脈層深?!耙褂馈本湓O想巨源在西垣(中書省)任起居舍人宮中值宿時情景,長夜無眠,孤清寂寞,“此時看、回廓曉月”,當起懷我之情,刻畫更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詞人不說自己徹夜無眠,對月懷人,而說對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應暗記”,四字可謂神來之筆,這里有人有我,深細婉曲,既寫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寫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確信巨源會“暗記”往日的情景,二人綿長情思,具見言外。
此詞以離別時的明月為線索抒寫友情,藝術上別具一格。全詞五次寫到月:有離別時刻之月,有隨友人而去之月,有時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詞人孤獨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詞之上片以寫月始,下片以寫月終,月光映襯友情,使作品詞清意達,格高情真。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篇二
[宋代]辛棄疾
檢校停云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舊報書,紙筆偶為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后人凄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巡視在停云剛種下的杉樹時,游戲之作。本來給親舊朋友回信的,然而紙筆被大風吹走,唯有寫下這首詞。
嘆老來唯以料理空山為事,滿山松杉,親手栽種。何日才長大成陰,我還能有幾年,好似見晚生的兒孫成人。古來多少水榭樓館,轉眼成了荒草荊棘,長使后人凄涼斷魂。想當年良辰美景煙消云散,空成遺恨無限。
站在停云高處,誰知我老來投閑惟靜,不問世間萬事。夢醒東窗,閑居無聊,起身欲給親友寫信。片刻間,風怒號,倒翻紙筆,似天亦教我偷懶??蔀槭裁?,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來催詩。
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永遇樂慢”“消息”。正體雙調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韻。
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鉛山居所的西北隱湖山上修建的一處建筑,長陶淵明詩意,取名為停云。
投老:將老,臨老。
政:通”正”。爾:如此,這般。
陰:同“蔭”。指松樹何時長大成材。
凄斷:凄傷斷腸,傷感。
夜闌:深夜。
聊復爾耳:聊且如此而已。
何事:為何。
斗暗:突然昏暗。
本詞最顯眼之處是其題目長達三十字,像一段敘說緣由的序言,提示了全詞的主要內容是由新種杉樹和修書未成引起的'感慨,題雖為“戲作”,卻非常真實地表現了詞人在剛落職閑居時的不滿和寄情山林的避世之志。這位老英雄一定在幻想這些長身直立的植物變成像自己一樣一心報國的忠勇志士,而自己就可以指揮這些部眾去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夢想。但事實是詞人此時再次被排擠在朝廷之外,“投老空山”正道出作者此時的處境:臨老之時遭人陷害,落職閑居,只得于深山中種松植杉,消磨人生,不平之氣躍然紙上。
借事抒情,起筆即照應詞前小序中所說的“檢校停云新種杉松”,借此抒發(fā)面對世間滄桑所生的感慨。感慨古今興廢,宮闕池館都湮沒于黃土,“夜闌酒空人散”,這是落寞孤寂之感的體現。“政爾堪嘆”,嘆的是自己年歲漸高,恐怕看不到手植之杉松森然成蔭的一天,更是感嘆古來繁華皆成荒蕪,歷來歡娛惟留空恨,使后人凄然傷懷而已。兩層感嘆,結合了古今物人,涵蓋十分寬泛,作者這樣的感嘆,也為下片作了鋪墊。下片承接上文,作者發(fā)誓歸隱之后誓不再理會閑事。寄希望于“萬事不關心眼”,欲以超然物外來擺脫落職閑置的憤懣難平和百無聊賴。“夢覺東窗”以后,又想起陶淵明《停云》之詩,使詞人開始思念親戚故舊,于是想援筆作書以報之。無奈天氣突變,似不欲讓其寫信,卻又似在催其作詩,不知何意。作者心態(tài)彷徨,思緒紛亂,實際上是因其不甘寂寞,報國之情不泯而造成的,如若當時詞人正在戰(zhàn)場上指揮千萬抗金志士進行北伐恢復的大業(yè),就不會生此閑愁了。
這首詞雖云“戲作”,但格調低沉,風味特別。上片起韻一面順承“檢校停云新種杉松”之意,一面又嘆老嗟衰。其下一嘆自己年老,二嘆古來興廢盛衰、世事無常。過片一韻,借用陶淵明停云詩,寫自己的出世之情。下面點題,借風吹紙筆暗用杜甫詩意,嘲諷“天心莫測”。從中折射出被迫“伏櫪”的烈士暮年的真實狀態(tài)。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篇三
無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別。前度劉郎,重來江令,往事何堪說。逝水殘陽,龍歸劍杳,多少英雄淚血。千古恨,河山如許,豪華一瞬拋撇。
白玉樓前,黃金臺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楊,而今金盡,秾李還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飛絮,都付斷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慘黛,如共人凄切。
桃花依舊含笑開放,燕子也仍然翩翩起舞,這種春天的景色已經多年沒有看到了。那些再度出仕的人,重又出仕新朝,這些往事都不堪再提起了。在近水夕陽的殘照下,寶劍化龍歸去,壯志未酬,蹤跡杳然,在這巨變中,流盡多少英雄淚血。江山依舊,但事業(yè)未成,無以報國,只留下千古遺恨,一切繁華、豪情都拋開吧。
當年名噪一時的黃金臺、白玉樓,如今夜夜只能留住明月而顯得分外冷落。垂楊像黃金縷般的枝條在春天的時候是鵝黃嫩綠的,你休要笑它現在成了枯楊斷柳。那秾桃艷李。所有的粉白黛綠都不見了。世事的無常就像天上的云彩幻化不定,人生就像那隨風飄去的柳絮,所有的盛衰興亡都交給那群失群斷侶的哀猿去悲泣了!那北京城外的西山依舊在那里,但是西山的景色已經失去了舊日的光彩,黯淡無光。它好像和我一樣為這國破家亡悲哀、凄切!
1645年(順治二年),陳之遴出仕清朝。不久,徐燦攜子女北上京師,與之團聚。這首詞或即作于此番北上途中,與《南鄉(xiāng)子·秋雨》同時。題為“感舊”,是因為作者十年前曾有北京之行。今日重來,桃花無恙,燕子依然,但人事全非,舊悲新愁紛至沓來,盡寓于此一篇小詞之中。
詞開篇三句景中寄情二句轉入人事之抒寫,以“劉郎”綰合“桃花”,實用劉禹錫“玄都觀里桃千樹”、“前度劉郎今又來”之詩意?!敖睢庇媚铣偸拢偤笕腙悶樯袝睿蚀颂幱兄S諫陳之遴之意。陳之遴在1634年(明崇禎十年)高中榜眼,春風得意,但旋即受到父親牽累,被斥逐永不敘用。數年家居,大明淪亡,陳氏“金衣飛上櫻桃樹”,復降清為新貴,這許多“往事”真是“何堪說”。再深按一層,“往事”二字又不僅代表著一己的悲歡。當大明朝如逝水東流,如夕陽西下,“多少英雄淚血此處”?!褒垰w劍杳”表面上用晉張華、雷煥獲取豐城雙龍劍典故,真意乃在于向“英雄淚血”深致悲悼崇敬之情。千古河山,恨事如許,“豪華一瞬拋撇”正是歷史的宿命。
過片仍接“英雄淚血”、“豪華拋撇”之意。“白玉樓前”用李賀事,“黃金臺畔”用燕昭王事,昔日俊杰之士,亦同逝水,而今只有無情明月,夜夜映照著凋敝的垂楊、消歇的秾李。當“斷猿悲咽”的聲音響起,令人感喟“世事流云,人生飛絮”,更何況積素凝華的西山也眉黛慘淡,就如同我凄切的面龐!煞拍處用擬人而兼移情手法,頓時將山川天地一同帶入浩莽的愁思之中,沉郁蘊藉,冷峭蒼涼。
這首詞是徐燦的代表作品之一,譚獻評云:“外似悲壯,中實悲咽,欲言未言”(《篋中詞》),陳廷焯評云:“運用成典,有唱嘆之神,無堆垛之跡……可與李易安并峙千古”(《詞則》),皆體會極精,能道出此詞內蘊的情懷和超妙的藝術造詣。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篇四
檢校停云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舊報書,紙筆偶為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后人凄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郁。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鄧紅梅《壯歲旌旗擁萬夫》:全詞語言雖然散文化痕跡很明顯,但章法井然。所抒發(fā)的情感狀態(tài),能夠讓讀者見到被迫投閑之后,稼軒由人世到出世的心理變化,以翠在出世之路上的深深寂寞無聊。這是烈士暮年被迫"伏櫪"時真實而未為人知的狀態(tài)。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篇五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代]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藍,仿佛碧玉一樣晶瑩鮮艷。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jié)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著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只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閑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著翡翠寶珠,身上帶著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發(fā)蓬松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吹梅笛怨:梅,指樂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聲哀怨。
次第:這里是轉眼的意思。
香車寶馬:這里指貴族婦女所乘坐的、雕鏤工致裝飾華美的車駕。
中州:即中土、中原。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三五:十五日。此處指元宵節(jié)。
鋪翠冠兒:以翠羽裝飾的帽子。雪柳:以素絹和銀紙做成的頭飾(詳見《歲時廣記》卷十一)。此二句所列舉約均為北宋元宵節(jié)婦女時髦的妝飾品。
簇帶:簇,聚集之意。帶即戴,加在頭上謂之戴。濟楚:整齊、漂亮。簇帶、濟楚均為宋時方言,意謂頭上所插戴的各種飾物。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jié)時的感受。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jié)寓居異鄉(xiāng)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jié)日的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xiāng),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里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jié),“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jié)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敝?。所以在“融和天氣”之后,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jié)結構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歸結到本篇的主題:身逢佳節(jié),天氣雖好,卻無心賞玩。因此,雖然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請她去觀燈賞月,也只好婉言辭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雨”,實際是國難當前,早已失去了賞燈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當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詩人很自然地轉到當年汴京歡度節(jié)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jié)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爸兄荨敝副彼味汲倾昃?,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jié)。當時宋王朝為了點綴太平,在元宵節(jié)極盡鋪張之能事。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從臘月初一直點燈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云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泵显稀稏|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條也有類似的記載。這首詞里的“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寫的正是作者當年同“閨門”女伴,心情愉快,盛裝出游的情景。全是寫實,并非虛構??墒?,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飄流異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發(fā)蓬亂,雖又值佳節(jié),又哪還有心思出外游賞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
這首詞不僅情感真切動人,語言也很質樸自然。作者在這首詞的下片中,無論是用當年在汴京賞燈過節(jié)來作今昔對比也好,還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歡樂來反襯自己的處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劃出詩人當前的凄涼心情。真是語似平淡而實沉痛已極。更多李清照宋詞賞析請關注詩詞庫的李清照專欄。
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于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篇六
檢校停云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松報書,紙筆偶為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后人凄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巡視在停云剛種下的杉樹時,游戲之作。本來給親松朋友回信的,然而紙筆被大風吹走,唯有寫下這首詞。
嘆老來唯以料理空山為事,滿山松杉,親手栽種。何日才長大成陰,我還能有幾年,好似見晚生的兒孫成人。古來多少水榭樓館,轉眼成了荒草荊棘,長使后人凄涼斷魂。想當年良辰美景煙消云散,空成遺恨無限。
站在停云高處,誰知我老來投閑惟靜,不問世間萬事。夢醒東窗,閑居無聊,起身欲給親友寫信。片刻間,風怒號,倒翻紙筆,似天亦教我偷懶。可為什么,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來催詩。
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永遇樂慢”“消息”。正體雙調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韻。
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鉛山居所的西北隱湖山上修建的一處建筑,按陶淵明詩意,取名為停云。
投老:將老,臨老。
政:通”正”。爾:如此,這般。
陰:同“蔭”。指松樹何時長大成材。
凄斷:凄傷斷腸,傷感。
夜闌:深夜。
聊復爾耳:聊且如此而已。
何事:為何。
斗暗:突然昏暗。
這首詞作于慶元三、四年(1197~1198年)間。當時辛棄疾罷居瓢泉,停云瓢泉新居有停云堂。題停云而思親友,正反映了作者在迫害面前孤軍奮戰(zhàn)企求援助的心態(tài)。
本詞最顯眼之處是其題目長達三十字,像一段敘說緣由的序言,提示了全詞的主要內容是由新種杉樹和修書未成引起的感慨,題雖為“戲作”,卻非常真實地表現了詞人在剛落職閑居時的不滿和寄情山林的避世之志。這位老英雄一定在幻想這些長身直立的植物變成像自己一樣一心報國的忠勇志士,而自己就可以指揮這些部眾去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夢想。但事實是詞人此時再次被排擠在朝廷之外,“投老空山”正道出作者此時的處境:臨老之時遭人陷害,落職閑居,只得于深山中種松植杉,消磨人生,不平之氣躍然紙上。
借事抒情,起筆即照應詞前小序中所說的“檢校停云新種杉松”,借此抒發(fā)面對世間滄桑所生的感慨。感慨古今興廢,宮闕池館都湮沒于黃土,“夜闌酒空人散”,這是落寞孤寂之感的體現?!罢柨皣@”,嘆的是自己年歲漸高,恐怕看不到手植之杉松森然成蔭的一天,更是感嘆古來繁華皆成荒蕪,歷來歡娛惟留空恨,使后人凄然傷懷而已。兩層感嘆,結合了古今物人,涵蓋十分寬泛,作者這樣的感嘆,也為下片作了鋪墊。下片承接上文,作者發(fā)誓歸隱之后誓不再理會閑事。寄希望于“萬事不關心眼”,欲以超然物外來擺脫落職閑置的憤懣難平和百無聊賴。“夢覺東窗”以后,又想起陶淵明《停云》之詩,使詞人開始思念親戚故松,于是想援筆作書以報之。無奈天氣突變,似不欲讓其寫信,卻又似在催其作詩,不知何意。作者心態(tài)彷徨,思緒紛亂,實際上是因其不甘寂寞,報國之情不泯而造成的,如若當時詞人正在戰(zhàn)場上指揮千萬抗金志士進行北伐恢復的大業(yè),就不會生此閑愁了。
這首詞雖云“戲作”,但格調低沉,風味特別。上片起韻一面順承“檢校停云新種杉松”之意,一面又嘆老嗟衰。其下一嘆自己年老,二嘆古來興廢盛衰、世事無常。過片一韻,借用陶淵明停云詩,寫自己的出世之情。下面點題,借風吹紙筆暗用杜甫詩意,嘲諷“天心莫測”。從中折射出被迫“伏櫪”的烈士暮年的真實狀態(tài)。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篇七
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別于景疏樓上。既而與余會于潤州,至楚州乃別。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于景疏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
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卷珠簾、凄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上,能道使君深意。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華侵被。此時看、回廊曉月,也應暗記。
八月十五日孫巨源離開海州,這之前我在景疏樓上為他送別。后來不久他又與我在潤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別。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與太守相會于景疏樓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這首詞寄給巨源。
我時?;貞?,我們分別的時候,坐在景疏樓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著美酒,唱著清歌,可惜友人難留,只有月光跟隨著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后正好三個月了,月亮圓滿了三次,今天,又是一個月圓之日,我一個人喝著酒,冷冷清清,與誰同醉?我卷上珠簾,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著月光,一宿無眠。
今天有個客人,來自濉水旁,他告訴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淚(憑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進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書?。ㄖ醒胄姓偈穑?,你在宮中,在漫漫長夜里,露水沾濕了被子。這時的你,在回廊里看著月亮,也應該暗暗思念我吧。
孫巨源,名洙,蘇軾友人。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
景疏樓,在海州東北。宋葉祖洽因景仰漢人二疏(疏廣、疏受)建此樓。
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楚州,今江蘇淮安。孫巨源離海州后先南游江蘇一帶,于十月間與離杭北赴密州的東坡會于潤州,東坡作《潤州甘露書彈箏》詩和《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詞(前錄)。二人同游揚州等地,至楚州分手,繼而,之后。
十一月十五日:當為十月十五日嗎,“一”為后人誤加,因為海州在密州南四百余里,而蘇軾十一月三日已到密州任。參張志烈先生《蘇軾由杭赴密詞雜論》(載《東坡詞論叢》)。
太守:漢時郡長名。宋時改郡為府、州,長官稱知府、知州,但仍習慣稱太守。此指繼知海州的陳太守(名不傳)。
三度:指三度月圓。孫巨源八月十五日離海州,至東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詞,三見月圓。
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唐賈島《酬朱侍御望月見寄》:“相思唯有霜臺月,忘盡孤光見卻生?!狈角А毒粊怼罚骸耙乖律钔?,孤光必照君?!睎|坡《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
伊:第三人稱代詞。指月。
濉:水名,宋時自河南經安徽到江蘇蕭縣入泗水。
使君:指孫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舊職稱之。以上三句謂客人帶來孫巨源對自己的問候。
憑仗:憑借。元稹《蒼溪縣寄揚州兄弟》:“憑仗鯉魚將遠信?!?/p>
西垣,中書?。ㄖ醒胄姓偈穑?,別稱西垣,又稱西臺、西掖。清禁,宮中。時孫任修起居注、知制誥,在宮中辦公,故云。
永:長。露華:露水。侵被:沾濕了被子。
這首詞一般認為寫于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在孫巨源離海州三月后經行海州,登景疏樓,想起與孫巨源潤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動,遂作此詞。
這是一首懷人詞,是為寄托對好友孫巨源的懷念而作。
上片由設想巨源當初離別海州時寫起,以月為抒情線索。首三句寫景疏樓上餞別時“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寫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隨人千里”;下六句寫別來三度月圓,而旅途孤單,無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無眠。幾種不同情景,層深遞進。但這都是出自詞人的想象,都是從對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筆,寫得極有層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詞人這樣著力刻畫,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實際上是寫詞人自己懷人之思。
過片三句點破引發(fā)詞人遙思之因,有客從濉上來,捎帶了巨源“深意”,遂使詞人更加癡情懷念?!皯{仗”三句,又發(fā)奇想?;春影l(fā)源于河南,東經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其下游流經淮陰、漣山入海。此時孫巨源在汴京,蘇軾在海州,友人淚灑清淮,東流到海,見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淚,又說明懷友之意切。舉目所見,無不聯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此疁I,將對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為具體形象,設想精奇,抒情深透?!岸瘛币韵铝?,又翻進一境,再寫意想中景象,回應上片幾次點月,使全篇渾然圓妥,勾連一氣,意脈層深。“夜永”句設想巨源在西垣(中書?。┤纹鹁由崛藢m中值宿時情景,長夜無眠,孤清寂寞,“此時看、回廓曉月”,當起懷我之情,刻畫更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詞人不說自己徹夜無眠,對月懷人,而說對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應暗記”,四字可謂神來之筆,這里有人有我,深細婉曲,既寫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寫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確信巨源會“暗記”往日的情景,二人綿長情思,具見言外。
此詞以離別時的明月為線索抒寫友情,藝術上別具一格。全詞五次寫到月:有離別時刻之月,有隨友人而去之月,有時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詞人孤獨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詞之上片以寫月始,下片以寫月終,月光映襯友情,使作品詞清意達,格高情真。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篇八
宋代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熔金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jié)時的感受。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jié)寓居異鄉(xiāng)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jié)日的好天吹,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xiāng),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里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吹,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jié),“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jié)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吹”,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敝小K栽凇叭诤吞齑怠敝?,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jié)結構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歸結到本篇的主題:身逢佳節(jié),天吹雖好,卻無心賞玩。因此,雖然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請她去觀燈賞月,也只好婉言辭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雨”,實際是國難當前,早已失去了賞燈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當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詩人很自然地轉到當年汴京歡度節(jié)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jié)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爸兄荨敝副彼味汲倾昃?,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jié)。當時宋王朝為了點綴太平,在元宵節(jié)極盡鋪張之能事。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從臘月初一直點燈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云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泵显稀稏|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條也有類似的記載。這首詞里的“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寫的正是作者當年同“閨門”女伴,心情愉快,盛裝出游的情景。全是寫實,并非虛構??墒?,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飄流異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發(fā)蓬亂,雖又值佳節(jié),又哪還有心思出外游賞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
這首詞不僅情感真切動人,語言也很質樸自然。作者在這首詞的下片中,無論是用當年在汴京賞燈過節(jié)來作今昔對比也好,還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歡樂來反襯自己的處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劃出詩人當前的凄涼心情。真是語似平淡而實沉痛已極。更多李清照宋詞賞析請關注詩詞庫的李清照專欄。
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于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傷今追昔之作。寫作地點在臨安,約在紹興二十年(1150年)間,這首詞寫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臨安元宵節(jié)的情景,借以抒發(fā)自己的故國之思,并含蓄地表現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的不滿。
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藍,仿佛碧玉一樣晶瑩鮮艷。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吹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jié)融和的天吹,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著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只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閑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著翡翠寶珠,身上帶著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發(fā)蓬松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吹梅笛怨:梅,指樂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聲哀怨。
次第:這里是轉眼的意思。
香車寶馬:這里指貴族婦女所乘坐的、雕鏤工致裝飾華美的車駕。
中州:即中土、中原。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三五:十五日。此處指元宵節(jié)。
鋪翠冠兒:以翠羽裝飾的帽子。雪柳:以素絹和銀紙做成的頭飾(詳見《歲時廣記》卷十一)。此二句所列舉約均為北宋元宵節(jié)婦女時髦的妝飾品。
簇帶:簇,聚集之意。帶即戴,加在頭上謂之戴。濟楚:整齊、漂亮。簇帶、濟楚均為宋時方言,意謂頭上所插戴的各種飾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73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