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后感(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9-21 07:17:07
老子讀后感(模板13篇)
時間:2023-09-21 07:17:07     小編:筆舞

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感悟。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老子讀后感篇一

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積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他們的思想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歷朝歷代都有著無數(shù)專家學(xué)者傾其一生來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評注,在這次鄭州市教育局開展的讀書活動中,有幸在學(xué)校黨支部的推薦下讀了林語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先生主要向我們闡述了孔子的仁義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主張階級分明,這與當(dāng)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于崩潰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chǔ),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蒂??鬃优c同時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異還在于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shù)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tǒng),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

人們每提及道家,就必說老子。老子作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師,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國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張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樸,主張?zhí)镆帮L(fēng)光的生活、文學(xué)、藝術(shù);他代表奇異幻想的世界,有著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萬物的根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給這物質(zhì)世界帶來少有的統(tǒng)一和靈性。

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是站在高處,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則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義者老子,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與直覺。

或許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長才會有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們并不需刻意評判孔、老的孰優(yōu)孰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畢竟都是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老子讀后感篇二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独献印冯m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guān)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zhuǎn)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yīng)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diào)主觀意愿。教師的權(quán)威就應(yīng)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guān)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xué)。教師應(yīng)尊重學(xué)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yīng)進行批判性繼承。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yīng)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zhuǎn)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tài),不要過分關(guān)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為到達有為,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老子讀后感篇三

在老師的推薦下,這幾天又拜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與前一段時間讀的《論語別裁》的思想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說《論語別裁》教會了我怎樣“入世”,怎樣“做人”,那么《老子他說》就同時教會了我怎樣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平衡。

我認為貫穿書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順其自然。其實在我們所有的做法中的兩個極端是無為(就是什么都不做)和無所不為(做的太過火),而這兩個極端都不會導(dǎo)致好的結(jié)果。老子的“無為”與“無所不為”令人驚嘆。無為是一種禁欲,“無所不為”是一種縱欲,什么時候會禁欲,什么時候會縱欲,也算是人的本性與社會性的一種交替。所以最難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處在中間的位臵,稱之為順其自然。讓眾生服從于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規(guī)矩,不要戒條,任其自然發(fā)展。我們做一切事,都應(yīng)如行云流水一般,治大國若烹小鮮,義所當(dāng)為,理所當(dāng)為,做應(yīng)該做的事。

那么怎樣做才是做到了順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無所求。人的修養(yǎng)就應(yīng)該無所求,無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應(yīng)該無欲無求,清心寡欲,淡泊坦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于現(xiàn)實就是最好的解脫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歷史的教訓(xùn)告訴我們,太過貪圖名和利只會招致災(zāi)禍。凡人活在世上,就會有欲望,欲望使他的本性墮落,也就使得思想越來越腐敗,這就是為什么愈趨繁多的偽君子打著“口上仁義道德,心里男猖女盜”的幌子在亂世中求得生存。不過這種理念也很容易使人喪失進取心。畢竟老子身處的時代是亂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

其次是求靜。能夠靜到極點,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歸生命的根本。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庸庸碌碌,總是太過浮躁,太過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擾影響我們的心緒,人很難沉下心來思考真正的問題,究竟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人活著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扒鷦t全”,只有心平氣和,才能相安無事。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擾心的寧靜。我們的心就應(yīng)如“長空”、“寒水”一般,不讓外界留下一絲痕跡,守住心這一片凈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樣無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為什么水能給人靜謐的感覺呢?是因為萬物都受益于它,但水從不不與萬物爭,自處而甘居下地,善于容納百川。水本晶瑩剔透,雖能藏污納垢,卻從不為外界污染。(不過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們水污染之嚴重,不知是否還能講出這番言論)要擁有像水一樣至柔而又無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后是要確立一個目標。要樹立一個人生觀總是要先有一個確定的目標才對。人生于世,做人做事,要有一個準則。這個準則就是一桿標桿,它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態(tài)度和方法。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xué)會如何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感觸最深的其實是書本快結(jié)束時給當(dāng)代年輕人提出四個“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只有正確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給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安蛔苑ス视泄Α本褪羌词棺约簩δ臣碌呢暙I極大,也不居功,好處都是別人的,以平穩(wěn)的心緒,謙虛地看待自己的功勞,這樣,才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去干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個功勞?!安蛔择婀书L”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裝清高。有時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羨慕起老子。他就如一個世外仙人,飄飄然在世間獨立。但他其實并不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流傳后世,已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讓我們這些子孫后人學(xué)會處變不驚,以淡然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老子讀后感篇四

讀完這本書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關(guān)于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但是老子認為這還不夠。老子接下去說,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于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于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于道的處世方式了。

這上述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所記載的關(guān)于水的看法,老子把水比作君子,形象而突出地把水的存在升華。水是世上最溫柔的事物也是世上最狂暴的事物。

水是剛強的。一滴水是無所謂的,可是由百川千湖匯聚成的大江大河就是剛強的,堅硬的,充滿力量的,它能覆蓋一切,能移山倒海,能波濤洶涌,能所向披靡。在田間,看那流水嘩嘩的流進田壟里,大大小小的土塊隨之被瓦解,我不知多少次被它吸引,呆呆地瞧那水流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老子讀后感篇五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jié)晶,而《道德經(jīng)》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jié)。

在此,我想強調(diào)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jīng)》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jīng)》后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jīng)》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fù)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xué)習(xí)嬰兒,而好多人卻不愿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xué)習(xí),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么東西都學(xué)得最快。學(xué)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tài)”,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焙枚嗟臅r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

老子讀后感篇六

光陰荏苒,年復(fù)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難免使人疲憊和麻木。而讀書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醫(yī)治慵懶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書,每每讀來總會感受到國學(xué)經(jīng)典的魅力,而每有會意,便會欣然一爽。

《道德經(jīng)》比《易經(jīng)》好讀,若沒有注解我根本讀不了《易經(jīng)》,而老子的話則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經(jīng)》九九八十一章,《易經(jīng)》八八六十四卦,我認為,從總體上講,《易經(jīng)》是一個大系統(tǒng),嚴謹周密,無所不容,充滿相生相克和辯證,探討天地人的客觀規(guī)律,不絕對什么,在無形中提高了我們的認識及預(yù)測未來的能力?!兜赖陆?jīng)》也構(gòu)建了一個大系統(tǒng),那就是關(guān)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過大量的辯證、對比、反復(fù)、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為而不爭的圣人之道,提出負陰抱陽、以柔勝剛、清靜無為的處事之德,老子是在為世人解答社會生活中諸多的疑惑,進而快樂又自信地為道為德、為圣為人。至于《論語》,從小到大讀過的片段也不少,給人的感覺都是些仁義禮的論述,像某某人說的,都是些吃人帶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過我沒有系統(tǒng)地讀過《論語》,言多必失。

老子教給我們充分認識客觀世界的辯證,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間的辯證,不僅如此,他還說得格外地形象。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當(dāng)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們都喜歡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惡呢?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知道這一點,一個人就會對凡事有包容。我們總想世上沒有壞人,這可能嗎?要知道壞人滅不了,也要相信好人會不斷涌現(xiàn)。我們總想消滅貧窮和兩極分化,可是沒有貧窮,哪來所謂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萬塊錢,我口袋也是十萬塊錢,穿一樣的衣服,這有意思嗎?世界之可愛,在于其多樣性,在于其差異性,在于其變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有點像愚民之冶,但說的句句是客觀事物的辯證。一個單位喜歡評先進,職工當(dāng)然就要爭斗了;我們在故宮或是博物館存放了奇世珍寶,當(dāng)然就會有小偷瞄上了;我們的改革開放大潮,給大家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賺錢的機會,欲望橫流,民心就亂了。老子從諸方面對此進行了反復(fù)認證,既然凡事都有兩端,得此必失彼,過于追求則必有所失,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觀點,提出了圣人應(yīng)該有的狀態(tài),是“為腹不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道德經(jīng)》。

世界的辯證也不是靜止的,而是存在發(fā)展之中。老子說“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說老天爺刮大風(fēng)下大雨都不會長久,總會有雨后彩虹,何況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銳多”、“金玉滿堂”,能夠守得住嗎?物壯則老,極強終衰,老子從來都是反對以一種剛強、圓滿的狀態(tài),他認為這必定不是長久的狀態(tài)。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它還能裝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層,那你必定不應(yīng)該在最頂層,所以在很多時候“以退為進”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們也可以此辯證地看待發(fā)展中的事物。美國很強大,他能一直強大嗎;一個人現(xiàn)在很得志洋洋,會不會有落魄的時候呢;表面上你與人無爭,但到頭來別人能爭得過你嗎?反之亦然。這就是老子的不爭哲學(xué),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而實際上呢,他開啟了人們的視野,開創(chuàng)了道家學(xué)說,是為一代先師。

“上善若水”,《道德經(jīng)》不少章節(jié)都是說水之善,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又該學(xué)習(xí)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說“水善得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是說水滋養(yǎng)了萬物,如人體就有大半水,但水卻從不爭上,生而不有,它從來不說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萬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臟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凈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變水的形狀,但“抽刀斷水水更流”,一切改變都是徒勞的;積少能成多,水匯集江海成為百谷王,是其“善為下”的結(jié)果。這樣看來,柔弱是勝于剛強的,老子說剛強是死的特征,柔弱則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時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彈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風(fēng)吹即動,但死了就硬了、枯了,這就是“柔以勝剛”的道理。

老子闡述的觀點也有不少令很多人驚訝。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笔茄剑瑸槭裁次覀冋f要樹立榮辱觀,因為社會主義大道正在廢棄;為什么出現(xiàn)五花八門的騙術(shù),因為人類太聰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為什么我們評選十大孝子,因為社會出現(xiàn)了不少六親不認的現(xiàn)象;為什么抗日時期有所謂的忠與奸,因為國家昏亂,而國家一帆風(fēng)順,一切遵循“道”在運行的時候,是用不著忠不忠的。關(guān)于民,老子說了兩句話也讓我記憶深刻,他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是呀,國家和政治雖為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但統(tǒng)治者能不能少拿出這些來威脅人,動不動就關(guān)人抓人以死來嚇唬人,這點在如今的拆遷、計生、嚴打等問題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謂“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為世人倡導(dǎo)的清靜無為、為而不爭之道并不為眾人特別是主流社會認同,這或是老子本身負陰抱陽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說“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圣人有時也是孤獨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但人們能抵制社會的紛繁誘惑嗎?還是葉落的時候才歸根,人老的時候才還鄉(xiāng),年輕的時候總是要到外面闖一闖的,讀到最后終是可以在《易經(jīng)》中尋得答案,萬物由弱而強再到弱,由柔而剛再至柔。上班的時候讀《論語》,閑暇的時候讀《老子》;得意的時候讀《論語》,失意的時候讀《老子》;年輕力壯的時候讀《論語》,年老力衰的時候讀《老子》;在城市讀《論語》,在鄉(xiāng)下讀《老子》;反之亦然也。

老子讀后感篇七

老子的哲學(xué)被稱為“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剛”,就是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道。

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俠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敗!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素問經(jīng)》上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處世之良方。天文地理,各有專著論述。在為人處世這方面,道家可謂擊中要害。所以司馬遷寫《史記》時,談?wù)摿酥T子思想的造旨,并歷數(shù)了儒法墨等諸家長短,卻惟獨對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貶。

《道德經(jīng)》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卻揭示了為人處事中極奧秘的觀點。一句“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競爭者取勝的訣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對萬事生長歷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讓人感到它們的任何注釋都是多余累。

或許你以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順,就可以以正壓邪,什么事都好辦,其實不然。在嚴酷的現(xiàn)實中,卻容易處處碰壁,事事不順。這時你不妨看看《老子》。它并不要求人們消極遁世,它貌似出世的書,談的卻盡是入世的道理。只不過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則主張以迂回達到目的,老子則認為“柔勝剛,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些話說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個天下競爭之術(shù)化為藝術(shù)的智者。

有時,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強權(quán)的方式,與人爭強勝斗勝。結(jié)果呢?也許表面上你勝利,痛快淋漓地將對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頓,可事實上,這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埋下了更大隱患,無形中給自己留下更多障礙。它們對事業(yè)的損害,將大大超過那一時的風(fēng)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強對強的手法有時行不通;而迂回的、間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達到目的,戰(zhàn)勝強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隱患,何樂而不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無隅,大音稀聲,大象無形都是深奧而又檢樸的道理。為人處事,或與人競爭中,只圖一時快意的以強壓強,都是一種有隅之方,有聲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這樣的,它能做到全無形跡之嫌,全無斧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比崛?,柔弱,天下萬事萬物,歸根結(jié)底,莫不是以至柔克到剛。能克剛之柔,難道不是更剛嗎?大柔排柔,至剛無剛。

其實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儒法并不是截然相對立的,入世出世,而且應(yīng)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壯烈奮進的事業(yè),又可保持寧靜謙退的心靜。拿得起,放得下,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

中國有古訓(xùn):得人心者得天下。試問,不以懷柔來安撫人民,又怎可得人心?田氏小斗進米而大斗出而施惠于民,結(jié)果歸之如流,終以田氏代齊。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拿破侖等好戰(zhàn)者不明此理,自恃武力強大,窮兵黷武,最后“世界主人”末做成,反例被囚于孤島。悲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闭Z言是無法表達一切道理的。了解“道”的人無法很明白地向不了解的人語明白,就像明眼人無法向瞎子解釋什么是顏色(這句話個人不是很看好——轉(zhuǎn)者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所以,理想的人格是:挫銳、解紛、同塵、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含斂光輝。

吃飯如今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自打有孩子后,多數(shù)時候還是我爸幫我燒飯的,多多少少有不滿意之處,比如菜燒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個自己不愛吃的菜總是重復(fù)出現(xiàn)。偶爾我爸回老家的時候,就輪到我掌勺,開始幾天尚有新鮮感,覺得燒嘛嘛香;不到一周就開始發(fā)愁,到菜市場轉(zhuǎn)悠不知道買啥好,都是那幾種菜,只能上網(wǎng)查菜譜,或者自己回憶小時候吃的菜,或者回憶飯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盡量創(chuàng)新,要么換菜,要么就是把同樣的菜燒出新鮮感。

其實回憶小時候,貌似也就吃應(yīng)季菜,一段時間之內(nèi)也是某樣菜重復(fù),燒法也無大創(chuàng)新,但吃起來比現(xiàn)在感覺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們自是全家得去奔喪,那是一個山清水秀的農(nóng)村,連續(xù)幾天每頓只有兩樣菜:豆腐辣椒燒豬肉、蘿卜辣椒燒豬肉。即便最后有個正席,菜品也并不豐富,燒法也很家常傳統(tǒng),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最初,我們吃飯是因為腹饑,慢慢地,就演變成“舌饞于腹”。饕客們下館子,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哪管什么珍稀動物、保護動物;平常百姓燒菜也普遍以創(chuàng)新為目標了;為了迎合這種趣味,打開電視,各頻道、各時段都有美食節(jié)目,主持人總是面色紅潤、嘴泛油光地推薦:“哇,這個菜爽、滑、香,帶著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劑現(xiàn)象也是如此。一開始是為了解決食品流通過程中的保存問題;慢慢地,演變?yōu)楦牧伎诟泻陀^感;現(xiàn)在居然演變?yōu)橛锰砑觿┠M或者用添加劑生造!所謂用添加劑模擬,比如奶茶,本來應(yīng)該是紅茶加奶,而“一年賣出三億杯,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劑直接模擬,一來可以節(jié)約成本,二來可以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口感吸引消費者。所謂添加劑生造,嚴重體現(xiàn)在兒童零食制造業(yè)中,五顏六色、各種形狀、各種口感、各種包裝的零食層出不窮地創(chuàng)造出來,這些食品中添加劑已經(jīng)成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價值的營養(yǎng)成分,只有各種配比、各種品類的添加劑勾兌組合出來的“色香味”,就是為了誘使沒有辨識能力的小朋友成為其忠實主顧。處于長身體階段、最需要營養(yǎng)的小朋友成日受到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說是現(xiàn)代社會的悲哀。

添加劑泛濫成災(zāi),商家有主要責(zé)任,消費者也難辭其咎,如果我們不過分追求“視覺”、“味覺”的極大滿足,過最自然、簡單、淳樸的生活,就不會誤食不良商家的誘餌。正所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老子讀后感篇八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xué)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yīng),我自我就是如此?!蔽蚁脒@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jīng)》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樣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我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刨饬荣?,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夠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chǔ)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nèi)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gòu)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币馑季褪钦f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guān)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fù)始。這天,科學(xué)技術(shù)如此發(fā)達,科學(xué)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必須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xué)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xué)。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guī)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nèi)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能夠理解理解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薄吧仙迫羲薄胺蛭▎菔侵^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p>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吧仙迫羲?,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shù)。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讀后感篇九

先秦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這一時期,白舸爭流,百家爭鳴,學(xué)術(shù)思想空前繁榮。據(jù)《漢書·藝文志》,先秦學(xué)說有十家,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司馬遷的這篇文章就是關(guān)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傳記,他把老子,莊子,申子,韓非子合為一傳,是后人研究先秦道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獻。

老子是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春秋戰(zhàn)國早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直接對本文所傳的其他三人有較大影響,被太史公列在文章之首。文章中記載了老子的生平軼事及其后代的狀況。

老子哲學(xué)的根本觀點是“天道”,“道”是天地萬物之先,是本源?!暗馈睕]有意識的作用,只是自然如此,即萬物皆生于自然,萬物的生滅有其自然的道理?!暗馈本褪怯钪娴淖罡咴?。從“孔子問禮于老子”一事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學(xué)態(tài)度,他認為人貴能知道宇宙間的不變的通則,物極必反,所以才以“去且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無益于子之身”來規(guī)勸孔子。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誠如太史公所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p>

莊子是老子之后到家學(xué)派的最主要代表。司馬遷認為“其學(xué)無所不窺,然要其本歸于老子之言”。莊子在老子學(xué)說的基礎(chǔ)上,對道家哲學(xué)作了進一步發(fā)展,建立了一個更為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認為莊子善于行文措辭,但空設(shè)語言,還喜歡攻擊當(dāng)時的其他的學(xué)者,只是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一些解釋。事實上,莊子思想與老子思想有較大的不同。老子從“道”悟出“常”,莊子卻悟出“變”。他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化是天道的運行,自然的演變。所以莊子主張人應(yīng)當(dāng)超脫一切欲望的束縛和情感的糾纏,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在政治上,莊子主張極端無為,社會上的各種制度都是給人的天性帶來痛苦。楚威王想讓莊子出任曹國的宰相,莊子的回答“子及去,無污我”,“終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觀念。

法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一個學(xué)派。因為他們在與舊勢力斗爭的過程中,主張變法,實行“法治”,所以被稱為法家。

法家有勢,術(shù),法三派,申不害是法家術(shù)派的代表。他的思想學(xué)說本源于黃老,講究循名責(zé)實,名實相合。他出為韓相,把自己的政治思想與國情想結(jié)合,取得了很大成效?!敖K申子之身,國治兵疆,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法家重勢,重術(shù),重法三派中,韓非可謂集三家之說,而能成一家之言者。司馬遷認為他“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歸本于黃老”。在韓非子的書中有《解老》、《喻老》等諸篇,其思想中的“因自然,圖難于易,適應(yīng)時變”都直接源于黃老思想。他批判地吸取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并在唯物主義基礎(chǔ)上加以改造,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韓非看到自己的國家漸漸衰弱,想用自己的政治思想來治理國家,屢次上書卻不得重用。后淪落秦國,被李斯等誣陷,死于秦國?!叭豁n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于秦,不能自脫”,太史公深為之嘆,并在此傳中記載《說難》全文。

太史公把屬于不同思想學(xué)派的四人置于一傳,可以說是以其獨到的眼光看到了他們內(nèi)在的強大的聯(lián)系,氣勢恢弘。

從歷史上來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過渡的大變革時代。在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奴隸起義、奴隸斗爭的推動下,新興地主階級向沒落奴隸主階級展開斗爭。斗爭的中心問題是建立和鞏固新興的封建制、解放生產(chǎn)力,還是維護和挽救腐朽沒落的奴隸制。階級斗爭所帶來的尖銳問題擺在每個階層面前,迫使他們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提出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于是出現(xiàn)了紛繁的、對立的思潮和流派,展開激烈的論戰(zhàn),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道家是這其中反映沒落奴隸主階級儀式形態(tài)的一個唯心主義學(xué)派。以老、莊為代表的舊奴隸主階層選擇了消極應(yīng)對,發(fā)展唯心主義思想,幻想回到過去。這種與生產(chǎn)力進步,社會歷史發(fā)展相違背的愿望當(dāng)然不可能得到實現(xiàn)。但是道家在中國思想史上影響久遠,后來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多少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有的還進行了積極的改造,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都很大。

法家是這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一個學(xué)派,是在新興地主階級反對沒落奴隸主階級的長期斗爭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申不害在韓國,慎到在齊國,商鞅在秦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為法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韓非順應(yīng)歷史潮流,進一步較系統(tǒng)全面地總結(jié)了變法經(jīng)驗,把“法”,“術(shù)”,“勢”結(jié)合起來,為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封建國家提供了較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系,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后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dāng)時雖說戰(zhàn)火頻繁,但各國為了取得勝利而努力增強國力,生產(chǎn)力迅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科技的進步帶來意識形態(tài)的進步,他們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擁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思想,可是說是我國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也實際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樸素唯物主義的時代。

再從司馬遷寫這篇文章的歷史時期來看,漢武帝時期,漢朝剛步入中期。

漢初,因為承春秋戰(zhàn)國以來四百多年混亂,社會殘破,民生凋敝,人民的財產(chǎn)及精力早已消耗殆盡,舉國上下都需要喘息的機會。漢朝國家初定,深感秦因暴政而失國,所以力求清靜無為。老莊思想的“無為而治”恰好適合當(dāng)時情勢的需要,于是漢初統(tǒng)治者實行“予民休息”的政策,文、景兩帝都提倡黃老精神,一直到武帝時的名臣汲黯,都是黃老的信徒。在當(dāng)時的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曾對恢復(fù)和發(fā)展封建經(jīng)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武帝以后,漸崇儒家,但由于統(tǒng)治者追求長生不老,重視養(yǎng)性修身,道家思想中的返本歸真又受到重視。

司馬遷生活在黃老盛行的環(huán)境中,當(dāng)然也受到了很好的黃老思想的教育,對他完成這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道家和法家作為兩個立場完全對立的學(xué)派,他們的代表人物被太史公合為一傳,表現(xiàn)了他非凡的`歷史功底,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歷史家之一。

但是從今天的研究成果來看,太史公之言也有寫偏頗之處。

莊子雖然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對老子思想的發(fā)展。他發(fā)展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束縛,宣告了一系列曾被認為是永恒真理的東西不過是相對的、處于變化之中的東西。這對于中國哲學(xué)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莊子哲學(xué)中的樸素辯證法等合理因素多為歷史上的進步思想家所吸收,也曾成為后來一些進步社會力量反對封建專制、要求民主的思想來源之一。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治國思想在當(dāng)時有積極的作用。但他始終還是一個維護剝削階級和鞏固封建專制等級制度的政治家。對于勞動人民,他主張“嚴刑重罰”,過分強調(diào)暴力、斗爭和對立,為了統(tǒng)治而極端殘酷地對待百姓。他的思想給中國這么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下的人民帶去了多少痛苦。

不管怎么說,在當(dāng)時,司馬遷能比較精要地紀錄到家和法家的思想,看到他們中間存在的聯(lián)系,點出其思想本源,并且為后人留下了如此珍貴的研究資料,現(xiàn)在看來都是很了不起的。這篇文章行文流暢,氣勢滂沱,也可以說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司馬遷當(dāng)之無愧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

老子讀后感篇十

中國道教故里樓觀臺大興土木,重修廟宇,規(guī)模宏大,器宇軒昂。道教是中國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為開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經(jīng)》,區(qū)區(qū)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賣家最高。《道德經(jīng)》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為當(dāng)權(quán)派寫成的氣勢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闡揚"道"和"德"主旨。老子在揮灑五千字后西出函谷關(guān),不知所向。后人把老子曾經(jīng)談經(jīng)論道的樓觀臺作為道教故里,以紀念老子。秦嶺北麓的樓觀臺古木參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處求道成神的仙境。以前課堂上聽老師批評老子思想落后,總希望社會倒退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tài),深入讀《道德經(jīng)》,發(fā)現(xiàn)老師誤解了老子,我們也在錯誤的品評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這種觀點直抵宇宙本體。哲學(xué)家和神學(xué)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國古代哲學(xué)家有"五行"之說,認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種物質(zhì)組成;印度古代神學(xué)家認定宇宙由地火水風(fēng)四種物質(zhì)構(gòu)成;西方神學(xué)家則認為上帝創(chuàng)生世界。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和物質(zhì)構(gòu)造的直覺猜想,認為天地萬物概由陰陽二氣和合而成的沖氣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稱之為三,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與近代西方實證科學(xué)中的原子構(gòu)成學(xué)說十分近似。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構(gòu)思當(dāng)中,實在難能可貴!老子提出的"有無相生,禍福相依"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是先秦時代的.哲學(xué)高峰。

1、老子反對戰(zhàn)爭,說"兵者不祥"(戰(zhàn)爭是不吉利的),但又強調(diào)要加強自己的國家安全,提出"輕敵幾喪吾國",要有防御之器,不能隨意泄露國家機密,即"微明利器"。

2、他還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認為"治事莫若嗇"。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嗇道儉德",把老子重農(nóng)思想淹沒在刻嗇精神之下,嗇通"穡",是耕稼,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3、老子的無為治國是"無為而無不治,無為而后有作為",我們要透過"無為",看到"無不為,有為"的實質(zhì)。他提出"無為而治,以正治國,不爭之德,執(zhí)古御今,希言自然"。老子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橫征暴斂,窮奢極欲,揮金如土,致使民不聊生。忌好大喜功,胡作非為,折騰老百姓,用打擊、鎮(zhèn)壓和殺人作為統(tǒng)治手段,因為"民不畏死",即"有為難治"。治國不要影響百姓的正常生活,當(dāng)政者要總結(jié)古代治國方法,"以古御今","不爭善勝","報怨以德"。這樣,才會使國民回到小國寡民"尊道貴德"的悠然自得中。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并不是老子認為歷史倒退到古代好,而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居樂業(yè),恬然自樂。

4、在政治上,老子還提出"大國以下小國"的國際關(guān)系思想和主張。即大國不要鄙視小國,應(yīng)當(dāng)高姿態(tài),屈尊俯就,自覺處于雌伏地位,以得到小國的信賴和指靠;小國尊重大國而見容于大國,大小國能滿足各自述求,各國才能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在今天世界西方各國提出的妄言中,中國睦鄰友好,和很多小國建立友好合作關(guān)系,實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使妄言不攻自破。

他提出"致虛守靜",上善若水、功遂身退、歸真返璞、道法自然、少得多惑"等思想正是中國當(dāng)代社會大變革中,疲于名利、金錢等物欲、色欲橫流中的醒目鏡。告誡人們當(dāng)身存長命,順應(yīng)自然,不爭不搶,甘于像水一樣謙下、不爭、涵容、柔弱,應(yīng)變自如,其結(jié)果是"若水勝剛強"。做人應(yīng)該"知人自知,自知者明""天長地久"天地?zé)o私故能長遠,長生長存,人應(yīng)自知謙退,反而能贏得別人的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要虛懷若谷,知足知止,認識到"罪莫大于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遠離五色五味,不被名利困擾,珍惜生命。為人要善良,講話實在,學(xué)業(yè)專精,向圣人學(xué)習(xí)"不爭之德"。"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在社會競爭激烈的今天看老子,他講的不爭其實質(zhì)是一種穩(wěn)妥積極的順應(yīng)自然的爭,是一種存身之道,是"上善若水"。老子被尊為神,名副其實。

老子讀后感篇十一

在工作之余,翻看汪大海、胡衛(wèi)紅編著的《跟老子學(xué)無為領(lǐng)導(dǎo)跟孔子學(xué)有為管理》拜讀此書讓我跟隨汪大海的腳步走近老子的道家學(xué)。學(xué)完整個上篇,在感受到了思想家老子的聰明、睿智,被他的豐富的哲學(xué)思想所折服。嘆服之余,我不禁把老子思想與自己的組長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聯(lián)系起來,進行了思考。得到一些啟示,寫出來以與老師交流、探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jīng)》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通俗地表述為:你所說的規(guī)律既是規(guī)律,也不是規(guī)律。還可以進一步表述為:你可以運用你掌握的規(guī)律,但不可執(zhí)迷于你掌握的規(guī)律。

“名可名,非常名”,書上雖沒有直接解釋,我認為:規(guī)律可以說清,可以說明白,但又不完全說明白。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你不說它也存在天地之間,你掌握它,描述它應(yīng)用它,他就能成為萬物的根源。

規(guī)律存在于實踐一切事物之中,以人類的有限的智慧,不可能全然掌握,但我們?nèi)匀灰米约旱挠邢拗悄?,盡可能掌握并利用它。作為年級組組長和班主任:將如何去掌握和利用規(guī)律呢,老子給我指出了道路:經(jīng)驗交感。組員們之間的交流、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師家長交流、學(xué)生和家長的交流、家長和家長的交流。只要都充分的交流一切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

老子讀后感篇十二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語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道是無微不入的,這一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因此我才知道無為的益處。但是像這樣的道理——不言的教導(dǎo),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語譯:善于做將帥的,不會顯出兇猛的樣子;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輕易發(fā)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敵人交鋒;善用人的人,反處于眾人之下。這些是不和人爭的德,就是利用別人能力的處下。能做到不爭和處下這二者就是合“道”的極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闭匀舴?。

語譯:天下沒有一樣?xùn)|西比水還柔弱,但任何能夠攻克堅強的東西,卻都不能勝過水,世上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換它,也再也沒有比它力量更大的東西。世人皆知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卻無法付諸實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人們愛逞一時的剛強,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說:“能承受全國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國的災(zāi)禍,才配做天下之王。”這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話,表面上多與俗情相反——的道理。

老子讀后感篇十三

道德經(jīng)分上篇《道經(jīng)》三十七章,下篇《德經(jīng)》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下面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道德經(jīng)讀后感,字數(shù)分別在200字、300字、400字、500字、600字、700字、800字、1000字、1200字和20xx字左右,共16篇,希望大家喜歡。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讀了《道德經(jīng)》,我們先了解認識了它的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xiāng)曲仁里人。

我知道了老子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周朝守藏室史官,是當(dāng)時名聲很大的學(xué)者。由于老子對當(dāng)時的政治狀況不滿他曾經(jīng)辭去了官職,出函谷關(guān)西去,寫出了《道德經(jīng)》。

書上說,老子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道”至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著名的道家學(xué)派的名字就是這樣子由此而來的。

在今天,我們還能在各地的道觀里看到老子的塑像,不過在香煙繚繞之中,他已經(jīng)成為了“太上老君”了。

《道德經(jīng)》是一本道家學(xué)說的書籍,是一本交給我們要講文明,要誠實,守信的一本書,還是一本為人民訴說不公平書。

如七十五章民之饑,一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這一章,向我們傾訴了,古時候,那些當(dāng)官,沒月收的稅太多了,如果你掙了十個銅板,他們都要收你八個銅板,有五袋大米,就收三袋大米,所以才會有農(nóng)民饑死。

還有一些詩人,看到了這種情況,寫了一些詩如:王冕的《悲苦行》:悲苦行前年鬻大女,去年賣小兒。皆因官稅迫,非以饑所為。李紳的《憫農(nóng)》憫農(nóng)春種一粒粟,秋收萬棵子。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边@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zāi)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xué)期,因為表現(xiàn)較好,當(dāng)選了“三好學(xué)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jié)果。然后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jié)果被老師把“三好學(xué)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xùn)了我以后,我就開始努力學(xué)習(xí)并加勁寫博文,結(jié)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現(xiàn)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jīng)”,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nèi)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nèi)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diào),不爭,適應(yīng),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道德經(jīng)分上篇《道經(jīng)》三十七章,下篇《德經(jīng)》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毀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dāng)為“萬經(jīng)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zhuǎn)換的辯證關(guān)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xiàn)。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shè)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chǎn)生的,所以對立的關(guān)系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chǎn)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彼?,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jù)“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yīng)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fā)展,效法自然,順應(yīng)大道。

上學(xué)期,我們接觸到了

國學(xué)

這一門課程。每個年級的國學(xué)課本不同,我們五年級,學(xué)的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

一開始,我一點兒也不理解,老子講的道家學(xué)。老子說,道非常模糊,它看不著也摸不著,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卻是推動世間萬物進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說,那這個道就是無形的嘍,既摸不著也看不著。如果是無形的,它哪來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動萬物進化、變化?我認為,世間萬物的變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這個無影無形的道所致?老子還說,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帶著道,可我做事情時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圍的灰塵,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過我的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講的話,我們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時,連那些專門研究國學(xué)的老師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蘊含的道理。我想:雖然,老子說的大概念、大設(shè)想、大道我們不能很快明白,但他從“大道”里說出來的生活小道理卻能讓我們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句就讓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稱贊老子觀察身邊細小事物的能力。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實體之所以能給人帶來方便,其實是無形的空虛之處發(fā)揮了作用。沒錯,你看:一個杯子,水倒進去是杯子里的空虛之處容納了它,而不是實的那一部分容納它。同樣的道理,一個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間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現(xiàn)在,我們想象,空虛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無形之中幫助了我們?哈!對,就是這樣,這樣一來,老子的話是說得過去的。

當(dāng)今社會科學(xué)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diào)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薄R馑际钦f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dǎo)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最近我不大喜歡聊天了,因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喜歡一個人在花園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們占據(jù)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讓底層的人難以往上流動,官商勾結(jié)還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義何在?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空穴來風(fēng);中國的官員的選拔應(yīng)該真正交給選民而不是由上級領(lǐng)導(dǎo)說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討好選民而不是絞盡腦汁的去巴結(jié)領(lǐng)導(dǎo)一切的一切都好辦了------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痛苦與日俱增。為了減少我的痛苦,我開始讀道德經(jīng)了,我發(fā)現(xiàn)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jīng)里說要摒棄自己的私欲,不妄為便能無所不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客觀規(guī)律。違背規(guī)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干什么事要穩(wěn)重。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對晉升高級也不再有過多的沖動。而是順其自然吧。

道德經(jīng)里說長壽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是因為過分追求名利而在縮短自己的壽命。貪官為了貪欲而鋃鐺入獄,賭徒因不服輸而徹底毀壞了自己的身體,單位上有好多人為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而鬧僵了人際關(guān)系自尋煩惱。我愛我的孩子,愛我的老婆,愛我的家,愛我的親朋好友,愛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善,回報與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寧靜了。

最近我的睡眠質(zhì)量好多了。勸你有時間也讀讀道德經(jīng) , 好嗎?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一部非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jīng)》倡導(dǎo)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dāng)今社會科學(xué)興旺,社會經(jīng)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yīng)該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fēng),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wù)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dān)起家庭義務(wù),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dāng)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jīng)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jīng)》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jīng)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yīng)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古文中之絕筆!

剛讀完《道德經(jīng)》,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xué)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xué),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于領(lǐng)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dāng)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nèi)?。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dǎo)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xué)習(xí)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xué)生只要主動的學(xué)習(xí),把學(xué)習(xí)當(dāng)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qū)W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dǎo)學(xué)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xué)習(xí)。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dǎo),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xué)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xùn)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yù)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yīng)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鳎瑹o暇關(guān)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dāng)有所回歸,以免到達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xué)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xiàn)“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xué),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nèi)ド钌畹厮妓鳌?/p>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jīng)》,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jīng)》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yè)順風(fēng)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崩献诱J為,我們應(yīng)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wù),這就是不言的教導(dǎo);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yǎng)的萬物又不據(jù)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yǎng)。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wěn)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道德經(jīng)》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jīng)》是一部值得永遠學(xué)習(xí),永遠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官運亨通、財源滾滾,可謂家庭、事業(yè)順風(fēng)順水。此時的人們?nèi)菀啄靠找磺?,不可一世。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樹敵太多,不給自己留后路,以致招來殺身之禍。在老子看來,我們此時應(yīng)該怎么做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氣來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著禍根,讓自己不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等到失意的時候就無路可退、眾叛親離了。還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要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爭強好勝,天下無敵,須知“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時,“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因為“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達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達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強,要保持謙遜之心。因為富貴加驕傲,使自己招來禍患,功成身退才屬于天道。自古以來,能夠做到的只有少數(shù)人。像范蠡在越國打敗吳國之后,就帶著西施隱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貴加身卻不肯下來,繼續(xù)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難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劉邦一樣,有多少功臣上來之后,還愿意功成身退?每個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還有明代開國的徐達、常遇春這些名將,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來幾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了。因此,我們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恥”,大智若愚,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的不二法則。那么面對失意,面對挫折,道家告訴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呢?“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崩献痈嬖V我們,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此,失意只是暫時的,事物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境遇會有好變壞或有壞變好,所以失意之后就會通達?!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勢,這樣人們就容易把你忽略,不會排擠你,嫉妒你,此時你就有足夠的大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準備有一天一鳴驚人,以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后,用莊子的《齊物論》中國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所謂懸解也。”人們只有安時處順,不管得意與示意都能處之泰然,這樣才能超越人世間的倒懸之苦。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官運亨通、財源滾滾,可謂家庭、事業(yè)順風(fēng)順水。此時的人們?nèi)菀啄靠找磺?,不可一世。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樹敵太多,不給自己留后路,以致招來殺身之禍。在老子看來,我們此時應(yīng)該怎么做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氣來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著禍根,讓自己不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等到失意的時候就無路可退、眾叛親離了。還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要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爭強好勝,天下無敵,須知“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蓖瑫r,“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因為“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边_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達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強,要保持謙遜之心。因為富貴加驕傲,使自己招來禍患,功成身退才屬于天道。自古以來,能夠做到的只有少數(shù)人。像范蠡在越國打敗吳國之后,就帶著西施隱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貴加身卻不肯下來,繼續(xù)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難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劉邦一樣,有多少功臣上來之后,還愿意功成身退?每個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還有明代開國的徐達、常遇春這些名將,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來幾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了。因此,我們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恥”,大智若愚,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的不二法則。那么面對失意,面對挫折,道家告訴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呢?“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老子告訴我們,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此,失意只是暫時的,事物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境遇會有好變壞或有壞變好,所以失意之后就會通達?!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勢,這樣人們就容易把你忽略,不會排擠你,嫉妒你,此時你就有足夠的大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準備有一天一鳴驚人,以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后,用莊子的《齊物論》中國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所謂懸解也?!比藗冎挥邪矔r處順,不管得意與示意都能處之泰然,這樣才能超越人世間的倒懸之苦。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zhì)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關(guān)于“道”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guī)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醫(y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y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shù)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jié)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老子反復(fù)強調(diào)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shù)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zhuǎn)換,構(gòu)成了動態(tài)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dǎo),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chǔ)。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是老子反復(fù)強調(diào)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guān)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nèi)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xiàn)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zhì)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zhì),事實上是無數(shù)物質(zhì)的復(fù)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huán)往復(fù),構(gòu)成了對立統(tǒng)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zhì)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guān)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也是水在常態(tài)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xiàn)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guī)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guī)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huán)境改變了,規(guī)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dǎo),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非常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jīng)》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xué)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闭f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彼愿毁F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chǔ)?!笆且院钔踝灾^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shù)輿與輿。世故不欲如玉,如石?!边@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jié),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xué)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xué)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chǔ)。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xué),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guān)于無為老在《道德經(jīng)》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dāng)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yīng)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yīng),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dāng)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p>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dǎo)是大有裨益的。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jīng)》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盁o為”即是根據(jù)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采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有透徹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么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于現(xiàn)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chǔ)。雖然用現(xiàn)代科學(xué)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chǎn)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xiàn)代科學(xué)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yǎng)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yǎng),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xù)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xù)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qū)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jié)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guī)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于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里,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quán)益(陽光、空氣、財富、權(quán)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占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quán)益并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zé)而痛苦,你的權(quán)益也并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準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采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quán)利,保障均衡的權(quán)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yōu)選擇?!笆ト恕闭峭笍氐乩斫饬诉@一點,才順勢而為,采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yǎng)和以身垂范為手段。“無為”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guī)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對策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做到以身垂范。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按取本褪瞧降葘Υ煜滤腥?,不分善、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guān)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別人的資源和權(quán)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quán)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對什么,即不干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采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yǎng)了萬物,但道并不占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fā),創(chuàng)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于公司員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長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quán)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huán)境、各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xiàn)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lǐng)導(dǎo)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yǎng)外,在目前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于傾聽百姓的心聲?!笆ト藷o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于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guī)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dāng)好調(diào)和萬物矛盾的“氣”?!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diào)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沖填了“氣”而實現(xiàn)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diào)和矛盾、實現(xiàn)和諧的關(guān)鍵。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51700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