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一
當我抱著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說:“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說:“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有趣。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后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斗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十分心痛。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guī)則,孔子為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遵重丄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為此定現(xiàn)“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的要求。這本中還讓我們知道了一些關干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老師,什么是“仁”?”
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十分氣憤,因為孔子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后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建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有趣,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二
當我看完《論語》后深受其中一句的啟發(fā),這個句子是:“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p>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實事求是。曾經(jīng)有一個例子,說是有一位青年,對愛因斯坦稱自己是“無知”的而感到疑惑不解。于是他問愛因斯坦為什么?愛因斯坦笑著隨手拿了一張紙,在上面畫了一個大的圓和一個小的圓,然后指著大的圓說:“我的知識圈比你的大,所以未知領域的接觸面也比你大。
正因為知識的增加,所以無知感也會增強。而如果你不懂,卻裝作自己很懂,不但對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對自己產(chǎn)生阻礙,會讓你變得很自傲。所以不知道承認自己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明智。知識是無邊無際的,所以不知道也是正常的,不要羞于自己的無知。
我還懂得了做人要踏踏實實的道理。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三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議,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p>
子張說:“讀書人遇到危險便可獻出生命,看見有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考慮嚴肅恭敬,沮喪時考慮悲哀那也可以了?!?/p>
子路問孔子:“什么是有成就的人?”孔子鄭重指出三點:“‘見利思義’見到財利,首先要想想是否合乎道義;‘見危授命’,遇到危險時,要用于為正義事業(yè)獻身,不怕犧牲;‘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長時間遇到困難或與人有舊約,不忘當初的諾言?!笨鬃佑謫柲且粭l重要,子路回答:”‘見危授命’只有面對困難,不怕犧牲,才自然會‘見利思義,’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同學聽子路的回答,很激動,不由自主地報以掌聲。
這句論語告訴我們?nèi)松龅饺c“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三點,才能做到一個有成就的人,特別是見危授命遇到危險時,要用于為正義事業(yè)獻身,不怕犧牲,就像黃繼光,邱少云等人一樣,為國家而犧牲,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見利思義”,“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兩點。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四
讀了這本書之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增加了不少見識。
子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边@句話告訴我們:“李密自幼好學,勤奮,在地方負有名望,多次下詔要他現(xiàn)任要職。這時他的祖母已96歲了,李密珍惜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美好日子,不忍心遠離祖母。文章讀來催人淚下,感動了皇上,同意他暫緩征詔,還讓當?shù)毓賳T提供贍養(yǎng)他祖母的生活費用,待他祖母去世,又特準他在家服喪后,再出來做官?!?/p>
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孝敬老人。
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讀書,卻從不認真讀書,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孔子真是一個大學問家,我們應該向他學習,記住他的教悔。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五
曾經(jīng)看到過一個報刊的轉(zhuǎn)載,寫的是英國著名網(wǎng)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著媽媽去看牙醫(yī),這本來是個很小的事情,她以為一會兒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fā)心臟病的??赡芩膵寢屩皼]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jié)果讓小女孩看到的是驚人的一幕:她的媽媽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shù)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也許她沒有想到要看心理醫(yī)生,也許她從沒有想過應該根治這個傷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遠回避,在牙痛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yī)。
后來她成了著名的球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勸她,就請牙醫(yī)到家里來吧,咱們不去診所,這里有你的私人律師,私人醫(yī)生,還有所有親人陪著你,你還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請來了牙醫(yī)。
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正當牙醫(yī)在一旁整理手術(shù)器械、準備手術(shù)的時候,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jīng)死去。
當時倫敦的報紙,記述這件事情時用了這樣一句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質(zhì)量。
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于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zhì)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一個人內(nèi)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在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說21世紀評估各個國家人民生活得好與不好,已經(jīng)不是過去簡簡單單gnp(國民生產(chǎn)總值)一個標準,還要看gnh,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shù)。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愿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但是如果你與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會對牛彈琴。
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huán),無止無休。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幸福。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jīng)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fā)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六
我讀《論語》時覺的幾則特別好,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學習之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不是很快樂嗎?,有朋友自遠方來你不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是說,溫習舊知識總中可以發(fā)現(xiàn)新知識,那么你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
我從《論語》中體會到怎樣做君子,君子就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不懊惱。動口不動手。小人恰恰與君子相反更體現(xiàn)出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運用到《論語》中的句子,比如:有人總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卻做不好,就有人勸他:“欲速則不達”。當有家長帶孩子出去看到兩種人,一是賢人,一是不賢的人。于是家長對孩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見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與他看齊,見到有缺點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毛病,以便改正錯誤。
《論語》是我國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認真體會,而且要行動起來,做一個像孔子一樣對國家有大貢獻的人。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七
為政:離人求道,如魚脫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喪我。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p>
三代相推禮樂,本于人倫人性,非人為之創(chuàng)制所謂制度,故無論何損益,皆不離人倫,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參加京中某書院會,論書院古今問題,多強調(diào)時代不同,新時代如何應對經(jīng)濟形勢,無非為書院商業(yè)化找依據(jù),余不以為然,若以為萬年百世良知不易,則作為良知的'善護所,其損益亦可知也,豈可以另外定義,書院因人而設,人性人心不移,則書院之損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則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為歸,則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諂而不義,則往而不返。觀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遠于人,人間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問政:“何為則民服?!笨鬃訉υ唬骸芭e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則下隨,上偽則民詐。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為乘,必導天下以偽。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或謂者,非孔門弟子,帶有上對下之質(zhì)問,故孔子引書以應,此重言之謂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倫之上另一事,政之偽以為經(jīng)式義度。莊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萬有,要在有人,人真則天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樞,人乃天地萬物運行之鍵,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則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意誠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圣人諄諄念念不離人倫,人而離人求他以為有懸于人之上之真理,實為悖離。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八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因為他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為丘,字仲尼。“論語”的“論”是編排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孔子師生的言談記錄下來的意思。
今天,我翻開了《論語為政篇第二》細細的品味著這篇。這篇主要色劑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勾結(jié)但不團結(jié),小人團結(jié)但不勾結(jié)。孔子在這一章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小人結(jié)黨營私,與人相勾結(jié),不能與大多數(shù)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jié),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在社會上我們要做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的人。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478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