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演講者根據(jù)幾條原則性的提綱進行演講,比較靈活,便于臨場發(fā)揮,真實感強,又具有照讀式演講和背誦式演講的長處。優(yōu)質(zhì)的演講稿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卵葜v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藏語演講稿篇一
銅欽是藏族佛傳佛教所特有的銅管樂器之一,主要用于盛大慶典或召集見臣民。據(jù)藏文史書和有些早期壁畫記載,銅欽早在公元十世紀以前就在西藏出現(xiàn)。銅欽分別用紅銅、銅、黃銅和銀制作。銅身分上、中、下三節(jié),上面兩節(jié)能放在下面最粗的一節(jié)中,吹奏時拉長,在固定場合吹奏時放在木制銅架上,依仗行進或臨時場合吹奏扛在人肩上。銅欽一般約長3米左右,最大的可達五米以上,他音色低沉而威嚴,仿佛具有某種所向無敵的氣勢,在西藏銅管樂中體形最大,音量最大。
甲鈴與銅欽一起成為藏佛傳教樂器中兩個主要的旋律性的樂器。普遍認為甲鈴是內(nèi)地樂器嗩吶傳到西藏后的名稱,其形狀與內(nèi)地嗩吶基本一致。甲鈴管身為木質(zhì),木管上端裝一細銅管,銅管上套一哨子,下端承接銅制喇叭口,有些寺廟特意用銀制喇叭口,上面用金子裝飾各種圖紋,錐形木管上開八個按孔(前七后一)。甲玲音色明亮、優(yōu)美,成為各種宗教活動場合最常用的一種樂器。
蘇那:西藏民間、宮庭、寺院吹管樂器。形制與甲鈴相近。蘇那從克什米爾拉達地方傳入西藏。作為阿里地區(qū)鮮、卡爾、諧巴諧瑪?shù)让耖g歌舞的伴奏。
統(tǒng)嘎(海螺):公元七世紀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其裝飾部分在西藏形成,傳嘎只能吹一個音,是西藏各教派寺院中廣為使用的教具或樂器。據(jù)史書記載,海螺號在古代西藏軍隊中當軍號吹奏。按佛經(jīng)說法,螺號聲代表了佛祖說法時聲音,海螺號聲象征佛法之音,宏量而穿透力強。海螺號在佛教寺院的迎請儀仗,法會及儀式活動中使用。通常在海螺號上鑲以鍍金黃銅或銀,稱之為鑲翅法螺。
柄鼓是西藏宗教寺院的主要樂器之一,與鈸和其它寺院樂器合作配合,應用于各種宗教依儀軌活動和神舞羌姆的伴奏。柄鼓和鈸也是藏戲的唯一兩件伴奏樂器。柄鼓兩面蒙皮,可用坐式和站式兩種形式演奏。坐者敲擊時,長長的柄鼓放置于地上,左手扶柄,右手操弓形鼓錘擊打。柄鼓是西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早期是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教具,現(xiàn)在寺院和民間的大柄鼓是從小柄衍變而來。
饒和鈸是兩種樂器,形狀基本相近,都是兩副中間隆起的銅片、相擊發(fā)聲。不同點在于鈸的中間隆起部分大于饒,銅片稍厚與饒,聲音宏大、響亮。而饒的聲音脆響,音量小于鈸。饒和鈸都是西藏宗教寺院中的主要樂器,與鼓、甲鈴、銅欽、崗林等樂器配合使用。在寺院里,通常根據(jù)饒和鈸聲音分為正、副聲、男女聲等,鈸在宗教寺院中的使用更多。據(jù)藏文史書記載、饒和鈸是佛教道傳入西藏的樂器,在長期宗教樂隊演奏實踐中,鈸的演奏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形成了很多特殊的演奏技法,在寺院樂隊演奏中起首至重要的作用。
岡林(脛骨號)岡林意為用人腿脛骨制成的笛子。岡林是西藏佛教密宗樂器之一,隨印度佛教密宗在公元八世紀就傳入西藏。岡林早期取死去處女的脛骨為號,至今在西藏的有些寺院中還仍使用小腿骨制成的岡林,但現(xiàn)在很多寺院里使用的則是金屬制的號。岡林主要使用于佛教密宗儀軌,神舞羌姆及“絕”教法修煉中。
多吉尺布(金剛杵鈴)佛教密宗樂,多吉尺布由兩部分構(gòu)成,上半截是金剛杵,下半截是鈴,分別代表智慧和方便。多吉尺布聲音悅耳,主要使用于佛教密宗修習,公修和桶經(jīng)等活動中。多吉尺布還要和打瑪如、岡林等配合一起演奏,使用于“絕”(斷行法)的修行活動中。
大瑪如(背鼓)佛教密宗樂器,大瑪如分長腰大瑪如(江的吾)和短腰大瑪如兩種。大瑪如與多吉尺布、岡林配合,用于各種儀式、誦經(jīng)、“絕”教法的修習等活動中,“絕”修習活動中所使用的大瑪如一般大于其它活動中所使用的大瑪如。
藏語演講稿篇二
2、樹靠根,人靠心——藏族
3、猛象在它戰(zhàn)斗時才知道,好人在他的言行中才知道——藏族
4、小鳥翅膀軟,總想攀硬枝——藏族
5、山要崩,繩子箍不住——藏族
6、如果泉水自己不會枯干,泥土不能塞住它——藏族
7、熱壺里斟出來的酒是熱的,真心里——藏族
8、提防烏鴉扮金雞——藏族
9、有本事能玩獅子腦袋,有膽量能摸——藏族
11、合心的喜鵲能捉鹿,眾人做事不會——藏族
12、關(guān)了大門做皇帝,自家看自家的戲——藏族
13、吃多味不美,話多不值錢——藏族
14、獅從皮不賤——藏族
15、老年的計謀,年輕人的干勁——藏族
藏語演講稿篇三
1.
友情
之鏈——藏族項鏈五十六星座,五十六朵花。愿我們的祖國永遠心連心,永遠不分離,成為世界最團結(jié)、最美麗、最強的大國家!
2.藏族的禮節(jié)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56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俗民風和禮節(jié),都很奇妙,讓我們大開了眼界,藏族的人數(shù)雖然不是最多的,可他們照樣熱熱鬧鬧地過著每一天。
藏語演講稿篇四
藏族是居住在我國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有著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
相信”酥油茶”這個名字大家應該并不陌生吧,它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可是您了解隱含在”酥油茶”中的藏族文化嗎?接下來,讓我介紹介紹吧!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待客,禮儀,祭祀等活動當中所不可缺少的用品。比如說,剛進藏區(qū)的漢族干部,首先就要學會喝酥油茶。
顧名思義,酥油茶是由酥油,茶,食鹽制成的。酥油是藏族人民從牛奶,羊奶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奶油。提取酥油的方法很簡單:把鮮奶加熱,涼冷之后用一個圓盤用力撞擊鮮奶,直到奶和油分離開來,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打完之后,有就會浮出來,把油乘到盤子里,冷卻之后就是酥油了。
酥油茶不僅原料加工非常特別,而且喝酥油茶的時候也有一套規(guī)矩:有客人來訪的時候,等客人坐好,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客人面前,拿起茶壺,輕輕地將茶壺搖晃兩下,主要是要把茶壺里的酥油茶搖勻,這樣風味更佳,然后恭敬地把酥油茶斟滿,以表示禮貌和對客人的尊敬??腿撕炔枰灿行枰⒁獾牡胤?,喝的時候不能太急,不能一口喝干,否則會被視為沒禮貌;也不能發(fā)出聲響,如果自己已經(jīng)不想再喝了,就把茶碗擺著不要動,等告別時再一飲而盡,這樣才符合當?shù)氐娘嫴枇曀住K钟筒璧奈幕瘍?nèi)涵非常豐富,而且有營養(yǎng),喝完能讓人生津止渴。
藏族是一個風俗奇特的民族,從酥油茶文化上,就可見一斑。
藏語演講稿篇五
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勞動和宗教,隨著舞蹈藝術(shù)的發(fā)展,舞蹈加上了音樂并運用化妝、裝飾、服裝、道具來加強舞蹈的表現(xiàn)力,服裝起著裝飾和烘托舞蹈表現(xiàn)的作用,并可以加強舞蹈的感染力,我們可以從巖畫、壁畫、唐卡、彩陶、國畫等資料上看到舞蹈藝術(shù)和服裝的發(fā)展情況。
早在公元八世紀時,蓮花生大師在桑耶寺開創(chuàng)了“跳神舞”活動,隨著“跳神舞”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西藏舞蹈服飾藝術(shù)。時代發(fā)展至今,舞蹈的服裝,是以舞蹈為主進行設計的,是為舞蹈表演服務的。因此,服裝的式樣、色彩、裝飾,都由舞蹈本身的內(nèi)容決定的。
舞蹈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服裝來表現(xiàn),因此舞蹈服裝設計在主動性上受到了舞蹈主體的約束,舞蹈服裝設計者在設計前需要與編導密切的配合。要了解編導的意圖和舞蹈反映的主體和內(nèi)容,使服裝與舞蹈和諧一致,只有協(xié)調(diào)一致才能產(chǎn)生完美的藝術(shù)效果和視覺效果。
有著歌舞海洋之稱的西藏,不但各地區(qū)、市、縣有著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飾也有較大的區(qū)別。有些舞蹈熱情奔放、豪爽、強烈、粗曠,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靜、歡快、活潑,像藏族弦子舞。而鳳儀亭在選擇表現(xiàn)藏族舞蹈內(nèi)容的服裝上,著意用不同的色彩來進行設計,不同的色彩給人不同的感受,比如:紅色給我們感覺溫暖、激情,使人聯(lián)想到陽光、火。
在舞臺上,紅色最突出,顯得非常鮮明、美麗,使人感到光彩奪目,所以表現(xiàn)一些熱情奔放的舞蹈,往往用紅色。如特有感染力的西藏昌都地區(qū)的熱巴舞,不僅從舞蹈形式上還是從歡快的鼓點聲中,都能看到和感受到這個舞蹈的熱情和奔放。鳳儀亭的藏族舞蹈服裝大多采用紅色或者用紅色裝飾,這樣就會取得較好的視覺效果和表現(xiàn)效果,也可調(diào)整紅色的明度和純度,會產(chǎn)生更多不同色階的紅,如粉紅色,給人一種嬌美、清純羞澀之感。
表現(xiàn)柔美、恬靜的舞蹈,一般采用粉紅色較多。像大型樂舞《珠穆朗瑪》中表現(xiàn)母親河的`舞蹈,設計者就用較寬的粉紅色作為裝飾邊,既有藏民族特色又表現(xiàn)了藏族女性柔美的一面。另外像桔紅、朱紅、桔黃這些典型的暖色調(diào),它給人興奮活潑、華美之感。黃色在七彩色中明度最高,最鮮明,往往會在獨舞和領舞中采用。
另外,鳳儀亭在制作藏族舞臺服裝時候,除了顏色之外,也很注重明度和純度較低的色調(diào),比如黑色、藍色、咖啡色等的協(xié)調(diào),它可以與其它色彩對比采用,能起到襯托的作用,尤其是進行裝飾的時候,這種深色能使裝飾紋樣突出,使整套服裝鮮艷度和明度增加,使色彩更加強烈、明亮、歡快。無彩色中的金、銀色是華麗的顏色,在舞蹈服裝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起到裝飾和點綴的作用,尤其在舞臺燈光的照射下,更能發(fā)揮其特有的光亮度和華麗感。
在造型設計上,鳳儀亭的設計觀點是舞蹈服裝不受流行因素的影響,主要受舞蹈內(nèi)容的影響,也就是說舞蹈內(nèi)容所要表現(xiàn)哪個地區(qū)、哪個民族,設計者就采用哪個地區(qū)原有代表性的民族生活服飾,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造型變化和色彩的變化,當然,如果能融合盡時尚流行元素,鳳儀亭也絕不會吝惜。
在面料的選用上,舞蹈服裝不需要考慮氣候冷暖影響,它的選料要配合舞蹈動作的完成,主要注重料子的懸重感、彈性和輕盈度,要用面料去盡量體現(xiàn)舞蹈者在舞臺上表演的美感。 舞蹈服裝通過本身的造型,色彩面料的作用,配合舞蹈表現(xiàn)給觀眾一種美的視覺享受,使舞蹈增添更多的魅力,烘托舞臺的氣氛,使舞蹈能夠更好地表現(xiàn)舞蹈的主題。
藏語演講稿篇六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縮影,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藏族舞蹈的特點吧,希望大家喜歡!
“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gòu)成了它區(qū)別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后撤前踏”、“倒腳輾轉(zhuǎn)”、“四步回轉(zhuǎn)”的共同規(guī)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以及“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輾轉(zhuǎn)、刨腿轉(zhuǎn)、踢腿轉(zhuǎn)、果諧轉(zhuǎn)、跨腿轉(zhuǎn)、跳跨轉(zhuǎn)、推磨轉(zhuǎn)、蹲轉(zhuǎn)、跪轉(zhuǎn)、掖轉(zhuǎn)、正反轉(zhuǎn)、扭腰正反轉(zhuǎn)、擰身反跨轉(zhuǎn)、點步翻身、踏步翻身、點轉(zhuǎn)、平轉(zhuǎn)、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轉(zhuǎn)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蓋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貓?zhí)鹊取?/p>
青海藏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從歌舞的形式進行劃分,基本上可分為“民間歌舞”與“宗教舞蹈”兩大類。也可細分為“諧”、“卓” “熱巴”和“羌姆”等類。凡以歌舞為主的集體自娛性圓圈舞蹈,一般被泛稱為“諧”;而在圓圈歌舞中,具有較強表演性的集體舞,則被人們一般泛稱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經(jīng)??梢钥吹揭愿鞣N“鼓”作為舞具進行的舞蹈。
《諧》是為人們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這種民間自娛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瀟灑,還要數(shù)巴塘地區(qū)的《弦子》。因此,現(xiàn)在人們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為“巴塘”?!栋吞料易印返奈枳藞A潤、狂放而流暢。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轉(zhuǎn)的琴聲下,舞隊忽而聚攏忽而散開,忽而跟隨著領舞繞行,好似游龍擺尾,忽而又成圓圈揚袖旋轉(zhuǎn),如同白蓮初綻。此外,由拖步、晃袖、點步轉(zhuǎn)身及模擬孔雀等姿態(tài)動作的穿插、組合下,使整個舞蹈語匯豐富、姿態(tài)瀟灑。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為“表演性的圓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藏族自古認為,“鼓”能給人帶來吉祥與歡樂,是求得神靈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節(jié)日舞蹈中,必須要進行擊鼓作舞的表演。《熱巴卓》和《熱巴》都屬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間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難以分辨二者間的相互關(guān)系。
《熱巴》是指過去流浪藝人賣藝為生,所表演的雜藝歌舞節(jié)目?!盁岚汀币辉~,意為“流浪藝人”、也是人們對其表演形式的稱謂。過去,一些生活困難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為主、或自由結(jié)合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藝人作領班,到各地流動演出。由于他們要以此為生,表演帶有賣藝的性質(zhì),所以經(jīng)過不斷地演出,每個藝人都有較高的表演水平和專長。其中包含“民間歌舞”、“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jié)的“雜曲表演”三部分,其舞種也同樣流傳在青海廣大的藏區(qū)。
《羌姆》是藏族寺院的舞蹈,每逢重大宗教節(jié)日,喇嘛寺都要舉行“跳神”活動。在嗩吶、蟒筒、長號、鼓鈸齊鳴之中,表演者頭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裝扮成眾神列隊繞場一周,揭開序幕。然后陸續(xù)表演《兇神舞》、《骷髏舞》、《牛神舞》、《鹿神舞》、《喜樂神舞》和《護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內(nèi)容。
藏語演講稿篇七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qū),合掌與鞠躬同時并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于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guī)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磕頭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拈L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復進行??亩填^,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藏語中“旁”是“污濁”,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氣的一種活動。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親朋好友便要帶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給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門祝賀??腿艘坏?,首先向母親和嬰兒獻哈達,然后給母親敬酒,倒茶,最后端詳嬰孩,夸獎孩子的福運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點糌耙,放在嬰兒的額頭,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盡相同,但基本步驟大致相仿。如一對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們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來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話,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請自己的親戚或媒人持哈達及禮品到對方家求婚,如對方同意這門親事則收下哈達和禮品,并當即奉上一條哈達贈來人,還之以禮。隨后,雙方協(xié)商訂婚儀式的日期。在訂婚儀式上,男方或女方向?qū)Ψ郊屹浰投Y品和錢財、制定婚約、設宴慶賀,最后是請活佛打卦求簽,選定結(jié)婚吉日。結(jié)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贅到女方家。親人牽著馬匹到對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隨身帶上自己的嫁妝趕赴對方家完婚。迎來新人后,安排在特設的墊子上落座,開始向其敬獻哈達和美酒。晚間,新人步入洞房,此時親人們再次向他們敬酒,唱祝福歌,愿他們白頭偕老,吉祥如意?;楹蟀肽陜?nèi),夫妻雙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幾日。至此,整個婚禮即告結(jié)束。
潑水婚禮迪慶藏族結(jié)婚的時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潑水。傳說這是一種神圣的禮節(jié),表示新婚夫婦互敬互愛、互相體貼,感情如流水一樣長,像海水一樣深。
藏族傳統(tǒng)服飾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fā)以及富有夸張色彩的金銀珠玉飾品等。厚重保溫、寬大暖和的肥腰以及長袖長裙,自然適應于藏民族居住地特定的環(huán)境和氣候。如藏族高原牧民的氆氌長袍胸前留有一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時可存放糌粑、茶葉和飯碗等,天熱或勞作時,根據(jù)需要可袒露右臂或雙臂,將袖系于腰間,調(diào)節(jié)體溫,需要時再穿上;夜晚睡覺,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成了一個暖和的大睡袋,可謂一衣多用。
藏帽在藏語里稱“霞帽”,各式各樣,種類頗多。西藏東部昌都地區(qū)的人喜歡皮帽,藏式皮帽大多用整塊狐貍皮毛制成,給人以粗獷豪放之感;而“金定幅”則是以氆氌和皮毛為料,用金絲緞、銀絲緞和金絲帶作裝飾制成的一種帽子,流行于拉薩、日喀則等地,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
氆氌袍藏族傳統(tǒng)裝飾,是一種用名叫氆氌的手紡毛料制成的寬大的長袍。也有用純布料縫織的長袍。形制多為大領或圓領,右開襟,設一扣或無扣,衣邊或領口多鑲彩布或豹皮等。
牛皮衣在西藏錯那地區(qū),婦女的裝束非常獨特,無論老幼,背上都有一張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內(nèi)而皮板朝外,小牛皮頭部只須朝上,牛尾朝下,四肢向兩側(cè)伸展。在此地區(qū),婦女是牧業(yè)生產(chǎn)的主力軍。她們的裝束反映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另外,背上披著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損衣服,同時還可以隔潮保暖。
藏鞋大致分為三種,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扎鞋”。一般以氌氆、毛呢、平絨和皮革為主要原料,色彩搭配十分講究,有的還以絲線繡上各種花紋圖案,有的用金絲緞鑲邊、貼花。鞋尖有方有圓,有尖有鉤,形態(tài)各異。只是各式藏鞋腰后部都留有10多厘米長的活口,以便穿脫。穿藏鞋要系帶。而鞋帶非常講究,使用細毛絨編織而成,附有各種優(yōu)美的圖案,兩端還留有彩穗,色彩艷麗,與藏鞋配在一起,可謂賞心悅目。
邦墊藏族婦女腰間所圍的彩色圍裙。邦墊編織精細,色彩鮮麗,給人影響非常深刻。制作邦墊工序比較復雜:一般先用手工紡線,然后染色、刷毛、織成條狀,最后再縫合成裙。
藏語演講稿篇八
進入札達,我們便會看到象泉河兩岸土林環(huán)繞.這就是我們今天參觀的札達土林。
其實,札達土林是經(jīng)流水侵蝕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地質(zhì)學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萬年的地質(zhì)變遷。朗鐵藏布(象泉河)流域原系上新世古湖盆,湖盆由被朗欽藏布所切穿的5個小湖盆(姜葉馬、達巴、札達、香孜、曲松)組成。
各湖盆中均有厚層的上新世湖相沉積,曾在沉積層中發(fā)現(xiàn)上新世古長頸鹿化石。札達縣附近沉積層厚達80。米,主要是灰黃色粉砂巖,質(zhì)地較松散,經(jīng)流水侵蝕后地形破碎。由于層理幾乎完全水平,叉處于干旱氣候條件下,河岸階地亦甚明顯,現(xiàn)在深厚的.灰黃色粉砂湖相沉積已被朗欽藏布及其支流切割,形成外貌酷似黃土地區(qū),但比黃土地區(qū)更為壯觀,規(guī)模空前的土林地區(qū)。由于不同巖石的差異侵蝕,常常形成形態(tài)奇特的巖壁和微地貌。
結(jié)構(gòu)致密而堅實的砂巖和礫巖常常成為粉細砂巖和黏土巖的保護層,或平鋪于巖壁的頂部,或突出于巖壁之上,與軟巖層交互,組成雄偉挺拔,奇特多姿的古城堡、古城墻、塔林等形態(tài),是古格獨特的地理景觀,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襯托下,這里宛若神話世界。在高而平的山脊之下,嚴整的山體有的宛若一字排開的羅漢.有的酷似鱗次櫛比的城堡,與美國西部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朝霞和夕陽的映照下,山紋明暗有致,色調(diào)金黃t生動富麗。
縣城邊的象泉河和土林絢麗異常。河邊的陀林及附近廢圮的佛塔在暮色之中神秘而莊嚴。這一帶的土林中有多處早期人類洞窟遺址。還有廣泛分布的巖畫,有人據(jù)此認為,苯教傳說中象雄古國的都城瓊隆俄卡就在今阿里札達境內(nèi)的瓊隆地方。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266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