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實用(六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24 22:13:55
民俗文化實用(六篇)
時間:2023-05-24 22:13:55     小編:cyyllee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文化篇一

還記得在那天吃好團圓飯后,大人們開始打牌、聊天、打麻將,我們小孩子呢,就開始玩起了有趣的鞭炮,有各種各樣的品種,有“雷王”、“飛毛腿”、“三角雷”等等,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我還時不時跑到屋里去看看電視中“春晚”表演的好笑的相聲和小品,我和我的小伙伴都笑的前仰后合,看到魔術表演中那些大魔術師們表演的神奇的魔術節(jié)目,我們都驚嘆不已。

時間過得真快,眨眼間就到11:45分了,突然外面響起了一陣陣響亮的爆竹聲,我們也興奮地加入其中,剛打開門,只見五顏六色的煙花正在為漆黑的天空伴舞呢。

在11:50分,我們迫不及待的把剛包好的餃子倒入煮沸的開水中,爸爸媽媽把鍋蓋蓋上,煮了一會兒,12點整,終于開鍋了,爺爺奶奶把餃子一個個盛出來,我從老遠就聞到了餃子的香味,直奔廚房,當嘗到那幾個色香味俱全的餃子,心里樂開了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當過了除夕,意味著春天來了,新的一年也開始了?。?!

民俗文化篇二

隴端節(jié)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歷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jié)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xiàn)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jié)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jié)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jié)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里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jié)日里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并根據(jù)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jié)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jié)盛況:

清明前后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云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qū)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xiāng)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shù)貪h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jié)”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jié)”,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jié)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zhèn)孟村的“隴端節(jié)”歷史悠久,度節(jié)的人數(shù)或多或少, 數(shù)百年來,從未中斷。據(jù)說1979年的“隴端節(jié)”,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一番。今年的“隴端節(jié)”,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xiāng)親們前幾日趕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伙情意綿綿,歌興大發(fā);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民俗文化篇三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lián),剃頭發(fā),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guī)矩”太多了!有些民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lián)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弊值怪N,焦急地喊起來?!皼]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澳菫槭裁匆怪N?”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值怪N是一種民俗,‘?!官N說明‘?!?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么民俗和規(guī)矩呢?”我又發(fā)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民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lián)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么理發(fā)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fā)問:“那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么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jié)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民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蔽疫@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民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民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民俗文化篇四

近些年來,對壓歲錢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其一,壓歲錢數(shù)量不斷攀升,加重了人們的經濟負擔;其二,孩子們常常不能把壓歲錢用到正道上。其三,壓歲錢有時成為一種變相的送禮、賄賂。這些批評很對,但是,如果因此倡導移風易俗、取消壓歲錢,卻也未必是正確的選擇。

壓歲錢是一種民俗,它能夠在歲月的長河中積淀下來,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分析,一種習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擔著某種社會功能。

壓歲錢承擔了什么社會功能?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族生活為基本模式的傳統(tǒng)社會里,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家長們平時都很威嚴。只是到了春節(jié),在喜慶的氛圍里,小輩們給長輩們行磕頭禮,表示對尊長的敬重與祝福,長輩們則發(fā)給小輩們或多或少的壓歲錢,表示對小輩們的關心和愛護。壓歲錢的施與取,像是一出熱熱鬧鬧的戲,既表達了共度佳節(jié)、喜慶熱鬧的意思,也體現(xiàn)了“父慈子孝”、“尊尊親親”的傳統(tǒng)倫理,是對家族血緣關系的確認和對傳統(tǒng)倫理的強調。

壓歲錢的民俗世代留傳,不管是豪門大戶還是平民百姓,家家戶戶都借此民俗長幼同樂,現(xiàn)在有什么理由讓這種民俗消亡呢?每個民族都有如何對待傳統(tǒng)民俗的問題。美國的歷史只有幾百年,所以他們像愛護眼珠一樣愛護自己的歷史傳統(tǒng),如他們最重要的節(jié)日――感恩節(jié)。日本人一年里要過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日本的大多數(shù)孩子都要行隆重的成年禮。這些節(jié)日、禮俗大多數(shù)都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可是在它們的發(fā)源地卻早已不存在了。

傳統(tǒng)民俗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好的,我們應該珍惜,因為它們代表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悠久歷史,一旦失去,就難于恢復。像北京、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多半是外來的移民,所以當?shù)氐睦巷L俗幾乎已經蕩然無存了。在北京,過春節(jié)跟平時沒有兩樣,臘八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很少有人想得起來??梢哉f現(xiàn)代人生活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而精神生活卻相對貧乏的狀態(tài),很少有什么傳統(tǒng)的、公眾的習俗讓我們產生一種與歷史、與民族文化血脈相聯(lián)的感覺了。傳統(tǒng)風俗、禮儀的喪失,背后潛藏的是傳統(tǒng)的人情、倫理的喪失。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覺察到,我們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日益淡漠、社會紐帶逐漸松弛。想想看,為什么韓劇會在中國風靡一時?難道不是因為其中濃濃的人情味打動了我們?韓劇中的家長威風、磕頭禮等并不好,但我們社會本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優(yōu)良的倫理秩序,卻是我們萬萬不能舍棄的。

誠然,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有時迫不得已要告別一些風俗習慣,比如說在大城市里禁放煙花炮竹,那是因為在擁擠的城市里這種民俗確實存在危險性??墒菈簹q錢不同于炮竹,壓歲錢本身并沒有危害性。有的人借壓歲錢顯示財大氣粗,有的家長對孩子用壓歲錢不加引導,大人們的崇富心理使孩子借壓歲錢攀比,這是一些人把這種傳統(tǒng)習俗用歪了,違背了這種風俗本來的意蘊。

民俗文化篇五

春節(jié)是一個很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慶祝這歡樂而又漂亮的春節(jié)呢?

臘月二十四是大家公認的掃房日,掃房日就是打掃我們的房間,這一天大家都在辛苦的整理房間。

臘月三十一日是一個非常好的日子,那天是除夕,除夕是春節(jié)的前一天,大家都在貼春聯(lián)、掛燈籠。到了夜里,小孩子們在外面放鞭炮,而大大家有的和小孩子們一起玩,有的在家看春節(jié)晚會。大家還要吃團圓飯,團圓飯里有餃子,餃子里面包著硬幣,吃到硬幣的人,整整一年都有福氣,不會出事。

到了正月初一,大家都去拜年,小孩子們只要叫一聲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就會有人給他們發(fā)紅包。到了下午,就沒事干了,就可以出去逛超市,玩。唉,對了,拜年還要送餃子,雖然我們家也送,可是至今我都不知道送餃子有什么含義。

到了正月初六,家家戶戶都開始營業(yè)了。很少有大人在家里,而小孩子們大部分會聚在一起玩游戲。

到了元旦那天,大家都跑到街上去看龍燈,街上非常熱鬧。街上有耍龍燈的、有敲鼓的、還有打鑼的。不管干什么的都有,而在買東西的人家,都會在店門口放上一掛鞭炮,讓耍龍燈的去他們家門口耍,還給他們買糖、買煙,為的就是讓生意更紅火些。

正月十九慢慢到了,大家該上班的上班,該干什么的干什么;小孩子們都去上學,慢慢就恢復到原來寧靜的樣子。

民俗文化篇六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jù)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xiāng)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這些以外,我的家鄉(xiāng)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0106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