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地球和地球儀說課稿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篇一
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及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知道低緯度、中緯度、高緯度的劃分方法,記住東西兩半球和南北兩半球的劃分方法。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線;了解經緯網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能夠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情感目標:
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關于“地球形狀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學生認識到“人的認識水平是可以不斷提高的”。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正圓球體,這樣可以為人們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關于“地球儀”的教材分析是:地球雖然只是宇宙中一顆小小的行星,但對于人類來說體積還是太大了。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間概念,人們仿照地球按比例縮小制成了地球儀。地球儀上的經緯線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經緯線在實際的地球上是看不見的,經緯度的劃分也是人為規(guī)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繞假想的軸---地軸轉動,地軸目前指向北極星,它與球面的兩個交點分別是南極點和北極點。為了讓學生明確,可以使用地球儀模型和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
關于“經線和緯線”的教材分析是: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都是假想的。課本上提出的問題有利于學生觀察、總結經緯線的特征。
[教學方法建議]
關于“地球的形狀”教學建議:在課前教師要準備地球儀,每人一個(或2---4人一個)。建議采用觀察法和講述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圖、觀看圖片或動畫,補充一些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資料,使學生受到有關科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實際,想象并提出證據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了加深對地球準確形狀的正確認識,引導學生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按照所給數據計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導學生思考21km與地球平均半徑的比值,使學生認識到地球的形狀接近于正球體。利用學過的公式,計算赤道周長,使學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圓,為緯度、南北半球的劃分埋下伏筆。
關于“地球儀”的教學建議是:建議用觀察法、討論法和演示法。為了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觀察作業(yè)?,注意作業(yè)?內容要明確、清楚,如地球儀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地球儀如何擺放?地球儀的“身子”形狀如何?地球儀是否轉動?如何轉動?學生在觀察和小范圍的討論后,教師通過提示、追問等將學生的思路明確,并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和回答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切忌教師自己講述或將答案直接寫成板書灌給學生。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通過計算使學生明確地球儀比地球縮小的倍數很大,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為以后講經線和緯線、經度的劃分打基礎。為了使學生明確地軸的作用,可以先提出問題“球是如何轉動的?”讓學生用籃球演示球在地上亂轉的情況,再讓學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繞地軸斜著身子轉動的情形,通過演示試驗使學生明確地軸在地球自轉中的重要性。在提出問題“地球斜著身子轉動,地軸指向哪里?”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配合動畫演示,使學生明確地軸、兩極的位置,形成空間概念
關于“經緯線”的教學建議:利用講述法、小組討論法和問題解決式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使學生認識到地球儀上縱橫交錯的線叫經緯線,它們是認識地球上任一地點的方式,經線和緯線垂直相交成網狀就是經緯網。對于經線、緯線知識,重點在于了解經緯線的特征及其不同之處,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活動的方式,4—6人一組,分析經線和緯線的特征,15---20分鐘之后進行小組匯報講解。小組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同學觀察經線和緯線,對照課本介紹,匯報時自己小組制定介紹經線與緯線的方法。學生充分活動、觀察、介紹之后,教師對各組同學的表現給與肯定和補充,并引導學生評價各組講解方法的優(yōu)劣,介紹對比法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確同類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最后引導歸納、對比總結、列出表格。歸納時重點強調:緯線是不等長的圓,經線是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它們是經緯度劃分和半球劃分的基礎。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經緯線的概念,可以配合動畫演示,使學生有明確的空間認識,對于不同的學生可以分層次教學。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重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
難點: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手段:地球儀模型,經線和緯線、地球大小和形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等動畫媒體、世界兩半球掛圖
教學過程?:
[引入]?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準確地說出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 第一節(jié)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師引導]? 閱讀課本“讀一讀”,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階段,并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地球的形狀。(學生看書、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不斷深入。通過地球衛(wèi)星的精確計算,發(fā)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請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差值、赤道長度(學生計算、回答)
[承轉]? 地球很大,怎樣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們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為什么做成正圓呢?(學生回答)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 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儀如何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回答)
[演示講解]?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軸組成的;地球儀上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是一個假想的軸,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承轉]? 想一想為什么要在地球儀上畫許多的線呢?(學生回答)是為了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們重點研究這些線------經線和緯線。同學4人一組,觀察地球儀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什么樣的線是經線?什么樣的線是緯線?
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整圓?
所有的經線和所有的緯線是否相等?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儀上你能畫出幾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歸納總結,帶領學生填表對比二者的區(qū)別,加深印象)
[板書]? 三、經線和緯線
經??? 線
緯??? 線
概??? 念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地球儀上順東西方向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
圓,每條緯線可以自成一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相等
赤道最長,向兩側遞減,到極點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數??? 量
無? 數? 條
[鞏固練習]
(方案二)
[教師演示]? 動畫演示“從天圓地方→麥哲倫航海認識的形狀→精確測量的地球形狀”,提示學生思考: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可以分成哪幾個階段。能否用示意圖表示出來(學生思考)
[提問]? 地球真正的形狀如何描述?(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板書]? 一、地球的形狀
[教師板圖]? 我畫出我想象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你們可以找自己的觀察、想象畫圖(學生筆記本上畫圖,鼓勵不同,如果有教師要展示并予以鼓勵)
[講解]? 地球的正確形狀是“兩極略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取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
[應用強化]? 你能否舉出幾個例子說明地球是球形的(學生討論回答)
[承轉]? 地球對于我們來說實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辦?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儀。每個同學有一個地球儀,觀察它的轉動情況、形狀、球面上有些什么?(學生觀察、回答)
[板書]? 二、地球儀
[學生演示動畫]? 籃球不繞軸轉動,就會在地上亂滾,而地球儀是繞地軸運動的,始終自西向東繞地軸轉動
[教師引導歸納]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在擺放地球儀時,將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大家擺一擺,互相評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學生觀看:地軸、兩極的空間位置)
[講解]? 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
[提問]? 地球儀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學生回答)
[教師指導]? 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學習經線和緯線的知識。
[板書]? 三、經線和緯線
[提問]? 請同學們分組,先看書,觀察地球儀,然后討論完成表格內容(學生看書、填表,教師巡視、指導)
[板書]
經??? 線
緯??? 線
概??? 念
圓弧狀況
長??? 度
指示方向
[教師演示動畫、講解]? 經緯線在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們更加明確它們的特征。這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比較法。
[鞏固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三、經線和緯線
經??? 線
緯??? 線
概??? 念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地球儀上順東西方向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
圓,每條緯線可以自成一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相等
赤道最長,向兩側遞減,到極點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第 1 2 頁
地球和地球儀說課稿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及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知道低緯度、中緯度、高緯度的劃分方法,記住東西兩半球和南北兩半球的劃分方法。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線;了解經緯網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能夠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情感目標:
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關于“地球形狀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學生認識到“人的認識水平是可以不斷提高的”。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正圓球體,這樣可以為人們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關于“地球儀”的教材分析是:地球雖然只是宇宙中一顆小小的行星,但對于人類來說體積還是太大了。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間概念,人們仿照地球按比例縮小制成了地球儀。地球儀上的經緯線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經緯線在實際的地球上是看不見的,經緯度的劃分也是人為規(guī)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繞假想的軸---地軸轉動,地軸目前指向北極星,它與球面的兩個交點分別是南極點和北極點。為了讓學生明確,可以使用地球儀模型和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
關于“經線和緯線”的教材分析是: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都是假想的。課本上提出的問題有利于學生觀察、總結經緯線的特征。
[教學方法建議]
關于“地球的形狀”教學建議:在課前教師要準備地球儀,每人一個(或2---4人一個)。建議采用觀察法和講述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圖、觀看圖片或動畫,補充一些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資料,使學生受到有關科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實際,想象并提出證據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了加深對地球準確形狀的正確認識,引導學生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按照所給數據計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導學生思考21km與地球平均半徑的比值,使學生認識到地球的形狀接近于正球體。利用學過的公式,計算赤道周長,使學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圓,為緯度、南北半球的劃分埋下伏筆。
關于“地球儀”的教學建議是:建議用觀察法、討論法和演示法。為了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觀察作業(yè)?,注意作業(yè)?內容要明確、清楚,如地球儀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地球儀如何擺放?地球儀的“身子”形狀如何?地球儀是否轉動?如何轉動?學生在觀察和小范圍的討論后,教師通過提示、追問等將學生的思路明確,并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和回答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切忌教師自己講述或將答案直接寫成板書灌給學生。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通過計算使學生明確地球儀比地球縮小的倍數很大,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為以后講經線和緯線、經度的劃分打基礎。為了使學生明確地軸的作用,可以先提出問題“球是如何轉動的?”讓學生用籃球演示球在地上亂轉的情況,再讓學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繞地軸斜著身子轉動的情形,通過演示試驗使學生明確地軸在地球自轉中的重要性。在提出問題“地球斜著身子轉動,地軸指向哪里?”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配合動畫演示,使學生明確地軸、兩極的位置,形成空間概念
關于“經緯線”的教學建議:利用講述法、小組討論法和問題解決式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使學生認識到地球儀上縱橫交錯的線叫經緯線,它們是認識地球上任一地點的方式,經線和緯線垂直相交成網狀就是經緯網。對于經線、緯線知識,重點在于了解經緯線的特征及其不同之處,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活動的方式,4—6人一組,分析經線和緯線的特征,15---20分鐘之后進行小組匯報講解。小組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同學觀察經線和緯線,對照課本介紹,匯報時自己小組制定介紹經線與緯線的方法。學生充分活動、觀察、介紹之后,教師對各組同學的表現給與肯定和補充,并引導學生評價各組講解方法的優(yōu)劣,介紹對比法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確同類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最后引導歸納、對比總結、列出表格。歸納時重點強調:緯線是不等長的圓,經線是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它們是經緯度劃分和半球劃分的基礎。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經緯線的概念,可以配合動畫演示,使學生有明確的空間認識,對于不同的學生可以分層次教學。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重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
難點: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手段:地球儀模型,經線和緯線、地球大小和形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等動畫媒體、世界兩半球掛圖
教學過程?:
[引入]?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準確地說出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 第一節(jié)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師引導]? 閱讀課本“讀一讀”,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階段,并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地球的形狀。(學生看書、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不斷深入。通過地球衛(wèi)星的精確計算,發(fā)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請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差值、赤道長度(學生計算、回答)
[承轉]? 地球很大,怎樣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們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為什么做成正圓呢?(學生回答)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 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儀如何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回答)
[演示講解]?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軸組成的;地球儀上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是一個假想的軸,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承轉]? 想一想為什么要在地球儀上畫許多的線呢?(學生回答)是為了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們重點研究這些線------經線和緯線。同學4人一組,觀察地球儀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什么樣的線是經線?什么樣的線是緯線?
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整圓?
所有的經線和所有的緯線是否相等?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儀上你能畫出幾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歸納總結,帶領學生填表對比二者的區(qū)別,加深印象)
[板書]? 三、經線和緯線
經??? 線
緯??? 線
概??? 念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地球儀上順東西方向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
圓,每條緯線可以自成一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相等
赤道最長,向兩側遞減,到極點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數??? 量
無? 數? 條
[鞏固練習]
(方案二)
[教師演示]? 動畫演示“從天圓地方→麥哲倫航海認識的形狀→精確測量的地球形狀”,提示學生思考: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可以分成哪幾個階段。能否用示意圖表示出來(學生思考)
[提問]? 地球真正的形狀如何描述?(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板書]? 一、地球的形狀
[教師板圖]? 我畫出我想象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你們可以找自己的觀察、想象畫圖(學生筆記本上畫圖,鼓勵不同,如果有教師要展示并予以鼓勵)
[講解]? 地球的正確形狀是“兩極略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取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
[應用強化]? 你能否舉出幾個例子說明地球是球形的(學生討論回答)
[承轉]? 地球對于我們來說實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辦?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儀。每個同學有一個地球儀,觀察它的轉動情況、形狀、球面上有些什么?(學生觀察、回答)
[板書]? 二、地球儀
[學生演示動畫]? 籃球不繞軸轉動,就會在地上亂滾,而地球儀是繞地軸運動的,始終自西向東繞地軸轉動
[教師引導歸納]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在擺放地球儀時,將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大家擺一擺,互相評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學生觀看:地軸、兩極的空間位置)
[講解]? 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
[提問]? 地球儀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學生回答)
[教師指導]? 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學習經線和緯線的知識。
[板書]? 三、經線和緯線
[提問]? 請同學們分組,先看書,觀察地球儀,然后討論完成表格內容(學生看書、填表,教師巡視、指導)
[板書]
經??? 線
緯??? 線
概??? 念
圓弧狀況
長??? 度
指示方向
[教師演示動畫、講解]? 經緯線在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們更加明確它們的特征。這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比較法。
[鞏固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三、經線和緯線
經??? 線
緯??? 線
概??? 念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地球儀上順東西方向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
圓,每條緯線可以自成一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相等
赤道最長,向兩側遞減,到極點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設計思路】
根據本節(jié)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設計了幾個主要的教學方式,每一種方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所不同。
第一種方式采用經常使用的談話法和觀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學活動。
對地球形狀的準確認識,在學生讀書、看圖和教師講解的基礎上,采用學生動手計算,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計算結果分析、歸納,這里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
通過教師提出小步子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這樣有的放矢,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夠使學生較好的掌握經緯線的知識。教師帶領學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二種方法以學生活動為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通過看圖、用圖、畫圖等使學生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有所認識。
在講解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時,先通過動畫,使學生對人類認識的過程有個認識,然后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想象畫圖表示出人類認識的過程,同時表明教師的觀點:“我畫出我想象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使學生在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同時,不再只是崇拜教師的權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意識。
觀察地球儀時,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然后著重講解地軸的位置作用,如對地軸作用的認識設計了籃球與地球儀運動的比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繞地軸運動的重要性。為了更好的理解地軸在地球儀中的位置,設計動畫演示,使學生既有實踐的應用,又有直觀地觀察;為了將實際的方向與地球儀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讓學生擺放地球儀,將地軸指向北(沖北極星)方,并且互相評判。這一部分主要是將地球的空間方位納入到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中。另外地軸的指向在將來學習地球公轉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須打好基礎。
對經緯線的特征的學習,主要采用觀察法和小組合作的方法,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學生認識到比較法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結論。既要教給學生考慮問題的方法,同時又要將知識內容融于其中。
教學設計示例:第二課時
重難點:經度、緯度的劃分,本初子午線的位置和含義,半球劃分
教學手段:使用地球儀模型、動畫演示、兩半球掛圖
教育過程:
[提問導入??] 地球儀上的線分別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條?如何識別它們?觀察地球儀,看看他們是如何區(qū)分的?(學生回答:經緯線可以有無數條,分別標注度數加以識別)
[板書]? 經度和緯度
[提問]? 地球上最長的線是????? ?因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為緯度的起點。
(方案一)小組活動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地球儀,討論緯度是如何劃分的?一會兒請各小組的同學用合適的方法(語言、圖示等)描述。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加以指導)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引導歸納填表]? (學生按文字敘述紀錄也可以)
[板書或投影片]
[提出問題]? 緯度的劃分比較簡單。經度的劃分比較難,請同學們討論完成經度劃分、東西半球劃分的內容。比一比,看哪組同學觀察更細、總結歸納的更準確、更利于同學理解和掌握。討論結果可以按項目填入表中
[知識競賽]? 為了檢查同學們對知識是否理解和掌握,我們進行一個知識競賽(內容和方法見探究活動部分)
(方案二)多媒體演示法為主
[提問]? 什么叫緯度?度數有何變化規(guī)律?南北半球如何劃分?
[動畫演示]? 用立體圖展示緯度的概念、緯度的劃分和南北半球的劃分,學生觀察,總結規(guī)律
[讀圖分析]? 讀課本圖1.6,回答問題:亞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極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過__?????? 、?????? __、__?????? 、___??????? 大洲。
讀課本圖1.8,回答問題:高中低緯的范圍,北京(39o54n)所在半球和緯度帶
[總結填表]
[提問]? 經度是如何劃分的?因為所有的經線都等長,以誰為起點線呢?驚險又是如何劃分半球的呢?
[動畫演示]? 用立體圖展示經度的概念和劃分,展示本初子午線與1800線的位置與特征(東西經1800線是一條線,1800與00經線兩側東西經度不同),同時展示將東西半球劃分
[讀圖分析]? 讀課本圖1.11,回答:東西半球的界線是???????? ,大部分在東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總結填表]? 完成表格
經度
緯度
度數起點線
度數劃分
代?? 號
半球劃分
[過渡]? 經緯網的應用
[板書]? 經緯網
[提出問題]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難,如何報告其遇難的位置?(用紅點表示船只在地球儀上的位置)
[引導理解] 引導思考,認識到問題的實質是“如何在地球儀上確定任何一點的位置”;進一步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聯(lián)系,如在班級中自己的座位確定等
[尋求解決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儀上找到確定位置的“行”和“列”?學生會發(fā)現在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兩條線有一個交點,就可以確定任何一點的位置,引出經緯網與經緯線的概念、經緯度的劃分
[問題解決] 遇難的船只只要報告他所處的經緯度,別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進而得到救援。
[鞏固練習]? 學生在圖上找北京(1160e、40on)、倫敦(00、51on)、紐約(41on、740w)及課本“想一想”內容
[板書設計?]
四、經度和緯度
經度
緯度
度數起點線
度數劃分
代?? 號
半球劃分
五、經緯網
[設計思路]
由于教材內容較為抽象,涉及高中立體幾何的知識,學生難于理解;同時注意學生年齡特征,所以應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動手、動腦、充分觀察基礎上得出結論,結合多媒體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等。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兩種教學方法。
第一種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因為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許多使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觀察、在球面上記憶為主。教師為利于學生觀察,提供掛圖、地球儀,協(xié)助學生進行球面到立體之間的轉化和建立聯(lián)系。在學生仔細觀察討論經緯度的劃分后,自己歸納概括出知識網絡,呈現給大家,給學生以展示的同時培養(yǎng)小組合作能力、語言或文字或圖像的表達能力。及時的采用比賽的方法鞏固提高,利于對基本知識的掌握。
第二種方法采用多媒體技術,將難于理解的內容做成動畫演示,教師應及時提問總結,和及時的練習鞏固
經緯網的教學應側重于應用。采用問題解決法使學生明確經緯網的作用、用法,將理論應用與實踐。多做練習十分有利。
活動:在課余時間自己動手制作簡易地球儀。
材料:乒乓球、鐵絲、膠布、橡皮泥等。
步驟: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紅筆畫上一個圓圈,作為赤道;在赤道兩側各鉆一個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點的距離相等。
(2)把鐵絲彎成下圖所示的形狀,注意傾斜的鐵絲要與垂線成23.5°角,同時所彎的半圓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傾斜的鐵絲穿起來。
(4)在下圖中箭頭①所指的傾斜鐵絲兩頭,用膠布裹幾圈,這樣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傾斜鐵絲的中間,同時又可以自由轉動。
(5)在上圖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儀不會翻倒。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關于地球的形狀,可以讓學生列舉地球是球形的證據。如在海邊看到有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擋了月亮,根據月食照片可以推測地球的形狀等等。并可使學生談一談從人們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課堂上的討論可以活躍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得知識的理解更透徹。
針對第一章中關于“地球和宇宙的關系”部分內容,可以在業(yè)余時間組織學生去天文館參觀,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關天文知識,開闊眼界。參觀過程中可以進行講解,或者請?zhí)煳酿^的講解員帶領學生進行參觀。參觀完畢后要寫觀后感,并舉行觀后感的評比活動。該活動即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
地球和地球儀說課稿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儀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間概念,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地球儀,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使用地球儀定位的能力以及學生猜測想像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態(tài)度及對地理知識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
教學難點
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判定。
●○教學準備
地球儀、兩種不同顏色的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用9.11事件導課)
師:上節(jié)課我們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狀,地球不僅有形狀,也有大小。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那么在地球表面每天也有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如xx年9月11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生:美國華盛頓五角大樓、紐約世界貿易大樓被轟炸。
師:你能否說出這兩個城市的準確位置呢?
生:很難準確回答(說明學生對這兩個城市的位置不清楚)。
師:你們判斷這兩個城市的位置主要依靠哪些地理手段呢?
生:地球儀。(因為上課前已經給學生發(fā)了地球儀,所以能回答出。繼續(xù)問還有什么方法,學生可回答:地圖。)
師:地球儀和地圖都可以比較準確地讀位置。因為地球儀和地球的形狀相仿,所以我們先學習地球儀(板書)。
通過熱點問題導課使學生認為學習地理在現實生活中有用處,可激發(fā)求知欲。
教學新課
①經線、緯線
師:在地球儀上都畫了些什么?
生:答出很多。有喜馬拉雅山;阿拉伯半島;中國等國家;海洋;有一些相交的線,可能是經線和緯線吧。
師:如果在地球儀上準確的讀出華盛頓、紐約以及其他地區(qū)的位置依靠什么辦法呢?
生:可能會答出用經緯線表示(學生不知道經緯線的作用)。
師:我們就來看看經線、緯線是否能確定準確位置?有很多同學還不知道什么是經線和緯線。請同學到前面的大地球儀上指一下。
為了引出經緯線知識,讓學生敢于說話,為下面要學的知識作鋪墊,且使學生明確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須依靠經緯線。
(準備兩種不同顏色的線分別代表經線和緯線。)
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以探究的方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生:指圖不夠準確。
師:請拿出新華詞典,查出經緯線的定義。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生:說出定義。
根據定義在小地球儀上每個同學指出來,再找同學到前面的大地球儀上指出,還可能出錯,尤其是經線(學生不清楚經線是圓還是半圓)這時教師可強調經線的定義中“連接”這兩個字,學生就可以清楚經線了。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知識建立在學生的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到具體化。
(應該讓學生在小地球儀上指出來,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教具。)
師:強調:地軸、經緯線都是人們假想的。以兩人為小組做教材第6頁活動1。
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讓每個同學參與,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說服別人和接受別人的意見。
然后首先詢問學生小組成員是怎樣進行使用的?
通過問題的提出,把內在需要的知識,即經度緯度的知識提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并總結出更科學有效的合用方式。
書中前3題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教師簡單總結。
第4題在地球儀上找本初子午線和赤道較難。
而且學生不知道為什么這條緯線是赤道,這條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因為學生不知道經度緯度的劃分)。
這時教師繼續(xù)問:你們所指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線一定與其他的經線緯線不一樣,那么你們是怎么樣區(qū)別經緯線呢?
生:會說出很多答案,如:用數劃分;用區(qū)時劃分;用顏色劃分;用度數劃分,因為是球體,在圓上通常用度數大小,所以用度數比較合理;用正負數劃分。
為了引出經度、緯度的知識,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發(fā)表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和想像。
②經度和緯度
師:經度和緯度是怎么劃分的?我們先討論緯度的劃分。
生:答案會很多,如:參照書中1.11定位20°為一條緯線;參照地球儀定位15°為一條緯線;應該先訂0°緯線,再劃分。因為做任何事情,如數數,不都是從零開始嗎?經過討論,達成一致:赤道位于中間,長度最大,應為0°緯度。但緯度的劃分還是有多種意見,再經過討論,有的同學可能提出疑問:如果有的地點在緯度15°以內,怎么確定位置呢?所以不應以15°劃分,應該范圍再小點。(學生不清楚經緯線的作用——確定位置)
通過學生自己回答,學生自己互相評價、質問、解答,得出結論。
師:如果學生沒有討論出結果,可啟發(fā):我們研究經緯線就是為了確定某點的位置,在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應該有準確的位置,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地球表面沒有緯線穿過的地方怎樣確定位置呢?
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逆向思維的能力,為了引出地球表面有無數條緯線的知識。
生:很快得出結論: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應該有緯線穿過,緯線應該無數條。
師:緯線有無數條,有0°緯線,最高的緯線應是多少度呢?
生:答案很多:有70°、80°、85°等等。(學生忘記了最小的緯線應該為北極點和南極點)也有學生證明,一條經線是半圓,180°,赤道平分,應各為90°,所以最高緯度應該是90°。還有的同學認為南北半球度數應該不一樣,因為地球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教師簡單做一解釋)
師:南北半球應該怎樣劃分?
生:容易得出結論,并找到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搶答)南北半球比較熟悉的國家和地形。
師:同樣過程可引出:經度的劃分。但東西半球的劃分又出現了疑問。
生:一致認為是0°和180°經線。
師:讓學生找出經過0°和180°經線的國家,反問學生,如果把一個國家分在兩個半球上,你有什么感覺?學生會很自然的想到東西半球界限應盡量在海洋上通過。再查地球儀,找到西經20°,東經160°。
生:搶答東西半球較熟悉的國家。
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有時教師不一定想得到:學生可以通過圓的半徑來證明。這樣別的班級學生想不出來,教師就可以提示。即使答得不準確,教師也應該給予充分肯定。因為學生聯(lián)想到了地球的形狀。
在學習緯線知識的基礎上,自己來分析經線及經度,既節(jié)省時間,又使經線的學習不成為前一部分的簡單重復。使學生不僅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
教師小結
我們共同研究了經線、緯線、經度、緯度就可以確定某點的位置了,如紐約、華盛頓。怎樣確定位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研究。
與導言相對應,使知識完整化,一體化。
課后作業(yè)
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儀,參照教材第5頁活動,每隔20°畫一條經緯線,寫出緯度和經度,并標出北京與大連所在地,比較兩地差多少緯度和經度。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94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