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吳天一事跡300字篇一
這一天,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而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悶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經(jīng)連續(xù)五天五夜沒有合眼。
彭士祿這個名字,鮮有人知。直到1988年9月27日,中國導彈核潛艇發(fā)射運載火箭成功,他才作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走進人們的視野。而在這之前,他隱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從事的工作一樣,都是中國的最高機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烈士彭湃的兒子。
時隔50年,又是一個8月30日,重溫歷史,致敬這位中國核動力事業(yè)的“拓荒?!薄?/p>
“他是個大人物,全家都要為他隱姓埋名”
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沖破階級的“枷鎖”,成為“中國農(nóng)民運動的第一個戰(zhàn)士”。
“一個漆黑的夜里,奶媽背著我逃難?!边@是彭士祿關于人生最早的記憶。1928年,他3歲,母親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盡管彭士祿才4歲,他就已經(jīng)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過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后在幾十個貧苦百姓家生活過,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歲時,彭士祿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jiān)獄。在那里,他吃的飯里滿是沙子、蟲子,渾身都是虱子、疥子,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獄友們的掩護下,在監(jiān)獄受了一年苦、差點被餓死的彭士祿終于出獄。之后,他從監(jiān)獄轉到廣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點病死。10歲時,他開始沿著鐵道流浪,一度靠乞討度日。后來,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祖母周鳳將其營救出獄。此后他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著他的手說:“終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p>
后來,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仡欉^往,彭士祿總是飽含深情地說,“坎坷的童年經(jīng)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
1951年,彭士祿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lián)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游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jīng)歐亞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如果換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節(jié)車皮的石油,消息一經(jīng)公布,舉世震驚。這就是繼原子彈之后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lián)訪問,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被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yè),你愿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彭士祿堅定地說。
“從未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被貞涍@段時光,彭士祿這樣說道。也正是這段時光讓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吳天一事跡300字篇二
然而,高原病當時在我國醫(yī)學研究領域還尚屬空白,吳天一摸著石頭過河,經(jīng)過長期研究,認為這是一種高寒低氧環(huán)境的特發(fā)性疾病。但是具體的發(fā)病原因以及相關應對之策還需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就是60多年。
“守護好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健康是吳天一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正如他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yī)學研究?!鼻嗪J⌒l(wèi)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李曉東在宣講會上說。
據(jù)李曉東介紹,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yī)學研究生涯中,吳天一院士常年與高山、冰川、雪地、草地為伴?!?0多年來,他不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qū),還在安第斯山、落基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等地進行了長期的綜合考察和探索”。
1979年至1992年,吳天一主持了歷時10余年、覆蓋10萬人的高原病大調查,到過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鄉(xiāng)鎮(zhèn)牧村。每到一個地方,吳天一就問哪里的海拔最高。在他看來,高原醫(yī)學研究必須要去高、偏、遠的地方,不落下一戶一人,才能準確掌握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
1982年,吳天一在進行高原病大調查時發(fā)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車禍。當時他乘坐的吉普車行至橡皮山時,因山體陡峻、路面濕滑,吉普車發(fā)生側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機血流滿面,幸而大難不死?!白鳛楦咴t(yī)學人,沒有獻身精神,哪能獲取一線科研資料?”事后吳天一回憶說。
在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我國高原醫(yī)學事業(yè)的過程中,吳天一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全身14處骨折,40多歲雙眼患上嚴重的白內(nèi)障,耳朵鼓膜被擊穿,年事漸高后,心臟還裝了起搏器。
60多年來,吳天一院士及其科研團隊推動我國高原醫(yī)學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他所創(chuàng)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診斷標準,被國際高山醫(yī)學協(xié)會作為國際標準,并命名為“青海標準”,于20__年在國際上統(tǒng)一應用,為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也是首個以我國地點命名的國際診斷標準。
今年已經(jīng)86歲的吳天一坦言:“現(xiàn)在我年紀大了,主要責任是帶好我的團隊,培養(yǎng)好年輕的接班人”。
王晉說,吳天一院士常常勉勵他們——“時代在召喚、祖國在召喚、青海人民正展開雙臂歡迎你,你的事業(yè)就在這里,走進大地,走進生活,你就一定會成功”。
“走進大地,走進生活”是吳天一高原醫(yī)學研究的真實寫照。在進行高原病普查的時候,他騎著馬,趕著馱滿儀器的牦牛,餓了吃點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帶的干糧,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攝氏零下三十多度的帳篷里,深夜點著酥油燈整理數(shù)據(jù)資料……
過去,由于文化差異,牧民們忌諱抽血化驗,吳天一穿戴上氈帽、皮襖、馬靴,地道的藏語一出口,牧民就親熱地拉他坐進了帳篷。
“吳天一院士正是以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職業(yè)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年輕一輩。就像院士所說,年輕一輩生在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度,擁有偉大的使命和許多建功立業(yè)的機會,更應該珍惜這些機會,投身于偉大的事業(yè)中?!蓖鯐x說。
吳天一事跡300字篇三
6月17日9時22分,他和戰(zhàn)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火箭的托舉下飛向太空。
這是湯洪波的首次太空飛行。
湯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個小鄉(xiāng)村,從小聽著毛澤東、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長大, 心里早早種下一個英雄夢。
1995年秋,校園里的一紙招生通告讓湯洪波心潮澎湃:空軍招收飛行學員。
“我要守衛(wèi)祖國的藍天。”體檢、考試、政審,一路“過關斬將”后,湯洪波順利被錄取。
可入學后,湯洪波遭遇了學業(yè)上的“攔路虎”——體能成績班里墊底。如果體能通不過,就會被淘汰。怎么辦?一個字,練!湯洪波每天風雨無阻,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一年后,他的體能成績從墊底“跑”到了優(yōu)秀。
“我一直加倍努力,爭取實現(xiàn)更大進步?!睖椴ㄕf。
空閑時,他總是拿著飛機模型一遍遍比劃起飛降落;夜深人靜時,他還在腦子里一次次“演練”操作飛行,琢磨眼手腳如何更好地協(xié)調。就這樣,他的飛行成績經(jīng)常獲得滿分,戰(zhàn)友們都評價他是“教科書式的飛行員”。
畢業(yè)時,隊長跟他進行了這樣一番對話。
“選擇飛直升機還是戰(zhàn)斗機?”
“戰(zhàn)斗機!”
“你選擇留在內(nèi)地但飛行次數(shù)少的地方,還是偏遠但飛行次數(shù)多的大西北?”
“飛行員生來就是要飛行的?!睖椴ê敛华q豫地選擇了西北大漠。
20__年,我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此時已經(jīng)擔任飛行大隊大隊長的湯洪波義無反顧報了名,并于20__年成功入選。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遠。”湯洪波說。
天空太空,一字之差,卻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員要完成體質訓練、航天環(huán)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航天專業(yè)技術等8大類上百個課目的訓練。這些訓練既挑戰(zhàn)學習能力,更挑戰(zhàn)生理與心理極限。
20__年12月,湯洪波夢想成真,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可模擬失重訓練,一度是湯洪波“邁不過去的坎”。
“訓練服加壓后像一艘人形飛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動?!睖椴ㄕf,“剛開始,我一穿上訓練服,心里就特別煩躁,恨不得馬上出來。”
那段時間,湯洪波寢食難安?!坝柧毝纪瓿刹涣?,還談什么飛天呢?”他心里暗暗自責。
起初,湯洪波不敢把這種自責和痛苦告訴家人和同事,怕大家替他擔心。后來,他請教執(zhí)行過出艙任務的劉伯明,并且請工作人員把訓練服的溫度盡量調低,讓心情冷靜下來。經(jīng)過多次訓練后,他終于越過了這道難關。
“經(jīng)歷過這些極限考驗,以后哪怕再難再苦,也都能扛過來?!睖椴ㄕf。
對于這次飛行任務,湯洪波很有信心。他說:“首先,我一定要確保每個步驟都零失誤。其次,保證每天身心健康,以免讓地面的工作人員擔心。”
一路走來,妻子夏宜一直給予湯洪波支持和鼓勵。
來到航天員大隊后,大量的學習訓練使得湯洪波沒空照顧家庭,夏宜獨自一人邊工作邊帶孩子,從不給他拖后腿。
夏宜在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參與了這次任務艙內(nèi)工作服的研制過程。
“航天員在我心中,航天員的安全在我手中。這是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對航天員的莊嚴承諾,也是我最真摯的祝福?!毕囊苏f。
妻子愛寫毛筆字。這次湯洪波上太空攜帶的個人物品中,有妻子貼心制作的小卡片,上面寫滿寄語。
兒子是名中學生,從小就崇拜爸爸,立志要當飛行員。這次出征前,兒子鄭重地對湯洪波說:“爸爸,你要安全回來?!?/p>
吳天一事跡300字篇四
時至今日,五十五歲的劉伯明已經(jīng)兩度肩負著全國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戰(zhàn),而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的他為國家在航天領域立下了汗馬功勞。
哪怕是劉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經(jīng)那個一度輟學去打工的劉伯明如今竟成為了中國人民的驕傲,甚至得到了被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發(fā)證書的殊榮。
短短十幾年的改變,竟然變化如此之大,那么當年的劉伯明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呢?又因為什么事情讓他進入了航天事業(yè)呢?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氣的青年從教室自信滿滿地走了出來,而后被通知已經(jīng)通過招飛體檢的青年又參加了文化課的考試,最終這位青年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從家鄉(xiāng)齊齊哈爾來到了長春空軍飛行學院。
這位青年就是劉伯明,劉伯明面對前來送行的老師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為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過飛行員的考試。
劉伯明的高中老師張福林這次也親自趕過來送劉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歡劉伯明這個聰明努力的學生,這次劉伯明通過錄取后第一時間就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
劉伯明在高中時期非常聰明,也非常懂禮貌,幾乎教過他的老師都會喜歡上這個安靜踏實又努力的孩子。
臨走前張福林對劉伯明說道“繼續(xù)努力,按照你高中時期的精氣神來繼續(xù)堅持,以后一定沒問題,如果感覺自己有進步就給我寫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師帶著深切的希望和打破離別的幽默之下,在場的人都開懷大笑,而劉伯明也在這樣的歡聲笑語之中堅定地踏入了學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劉伯明獲得了好成績都會給老師張福林寫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長,有時候會跟我說訓練上的事情,感覺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這個他都會接一句說老師,我能吃這個苦,請老師放心這種話”
作為高中班主任的張福林其實非??春米约哼@個看了三年的學生。
每次張福林收到劉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總是第一時間來讀信,信中的劉伯明會把近期發(fā)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對學業(yè)的困擾都告訴他的老師,張福林每次讀完信都會既心疼又希望劉伯明能夠堅持下來。
因為作為劉伯明的老師,他非常清楚這對于劉伯明來說是一次改變?nèi)松臋C會。
所以每次給劉伯明的回信中張福林都會想辦法開解他,跟他說一些最近發(fā)生的事情和家鄉(xiāng)的變化,包括每次都會鼓勵劉伯明。
在張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劉伯明的,因為高中時期的劉伯明一直都是一個能吃苦又踏實的好學生,所以他希望劉伯明能把握這次機會。
兩人的信件來往持續(xù)了整整四年,這份簡單卻又濃厚的師生之情陪伴了劉伯明整個大學生涯,對他來說這是一種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師友親切地期盼,所以劉伯明非常重視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學業(yè)。
劉伯明在學校每天早上都要進行一萬米的晨練,剛開始的他很難跑下來,但是每次都是咬著牙堅持下去,后來慢慢適應之后的劉伯明每天早上不跑還感覺不習慣。
劉伯明的父親劉志生曾經(jīng)在北京親眼見到了兒子真實的訓練是怎樣的,“坐在一個高空上面,那個椅子會來回旋轉,然后下來還要辨別方向,甚至要一整天頭朝下\\睡在一張斜的床上”。
劉父每次提起兒子的訓練都是一臉的無奈和心疼。
吳天一事跡300字篇五
“在離天最近的高原,為一件事傾盡全力。在生命健康這樣天大的事情上,他一心一意!這位84歲的老人腳步略顯遲緩,卻目光堅毅!他腳下的高原印記著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奮斗的足跡?!?/p>
剛剛!我省吳天一院士榮獲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這是頒獎典禮上的一段話。
作為高原醫(yī)學事業(yè)的開拓者、低氧生理學與高原醫(yī)學專家,吳天一院士從事高原醫(yī)學研究50多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2021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領獎臺,戴上了代表黨內(nèi)最高榮譽的“七一勛章”。
吳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黨。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21歲的吳天一從中國醫(yī)科大學畢業(yè)后響應黨中央支援大西北的號召來到了青海。
在青海的親身經(jīng)歷,讓吳天一深深地意識到在高原環(huán)境進行經(jīng)濟建設、軍事建設、國防建設首先要解決缺氧的問題,要解決人在高原環(huán)境的適應問題。因此,當年作為一名年輕的醫(yī)生,吳天一就這樣踏上了高原醫(yī)學研究之路。
1978年,吳天一創(chuàng)建了全國第一家高原醫(yī)學研究所。1980年,為了全面掌握各種急慢性高原病,由吳天一帶隊,開始在高海拔牧區(qū),調查牧民體質特征。從1980年到1990年,整整10年的時間,吳天一和他的團隊騎著馬、牦牛,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在藏族居住的高海拔地區(qū)進行研究,被稱為“馬背上的院士”。
記者:王艷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yī)學研究50余年,他開創(chuàng)“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chuàng)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世界屋脊上,這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帶領醫(yī)學團隊,常年跋涉在離藍天、白云最近的天路。50多年來,他推動我國高原醫(y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在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踐行著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眾心中。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實驗室實驗,讓吳天一遭遇了很多困難,曾多次死里逃生,全身14根骨頭斷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雙眼在強烈的紫外線刺激下得了白內(nèi)障。即使是這樣,六十多年的時間里,吳天一始終在青藏高原生活、科研、戰(zhàn)斗,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在低氧生理和高原醫(yī)學領域填補了世界空白,構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學體系。
“沒有全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為高原醫(yī)學的研究,吳天一院士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半個世紀來,他始終堅守在青藏高原上,守護著高原人民的健康。
吳天一是我國著名低氧生理學與高原醫(yī)學專家、高原醫(yī)學事業(yè)的開拓者,也是青海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實驗室工作,曾讓他全身14根骨頭斷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雙眼在強烈的紫外線刺激下患白內(nèi)障……
扎根高原六十載,他常年奔走為牧民群眾送健康,每到一個地方就問“哪里海拔最高?”被牧民親切地稱為“馬背上的好曼巴”。
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chuàng)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21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領獎臺,戴上了代表黨內(nèi)最高榮譽的“七一勛章”。
這位84歲的老人,腳步略顯遲緩,卻目光堅毅,他腳下的高原印記著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奮斗的足跡??姑涝陂g,年僅13歲的吳天一申請入伍,之后被分派到中國醫(yī)科大學學習。1958年,經(jīng)歷了朝鮮戰(zhàn)場洗禮的吳天一跟隨部隊調防到青海,在這里他見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設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愿軍的戰(zhàn)友尤其讓他印象深刻。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81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