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瀘沽湖導游解說詞篇一
首先我們還是先來欣賞美景,現在您的前方那片藍色的湖泊就是瀘沽湖,可能在您看來那里只不過是一塊“水庫”大小的地方,可是生活在這里的2萬余人的摩梭人就是靠這里的水繁衍生息的,大家看,在瀘沽湖畔有一個村子,那里便是摩梭人的家——落水村,因為“瀘沽湖”一詞在摩梭語中意為“落水”因此得名。
在大家的前方有一座山,山的形態(tài)似一位躺在湖中的溫柔女子,這座山名叫川格姆女神山,當地人視為神仙,關于這座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這里曾有一位溫柔美麗的姑娘川格姆,她勤勞能干,很多年輕的小伙子都慕名而來,天上的男神也看上了她,于是亂了一陣大風將她卷走。村子里的人都看見了,便大聲喊叫,男神嚇壞了,失手將格姆丟下,格姆死了,她的身體化成一座山永遠地躺在了這里,她的靈魂化成女神,保佑著世世代代的摩梭人。每年農歷的七月十五日,當地的摩梭人為了表達對她的感激與崇敬之情都會來這里朝拜,在這一天,女神會降臨在山上,她會保佑已婚的女子里生貴子,未婚的年青人早日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年邁的阿媽永遠健康……
瀘沽湖的人世世代代都在講著這個故事,因為他們相信這是真實的,看著這里藍藍的天,藍藍的水,在這樣一個讓人不清是天上還是人間的秘境里,各位也有同感?
各位游客,現在在你們面前可以看到的一坐木制的橋,橫跨草海的兩岸,這個橋有個十分浪漫的名字叫情人橋。據說,在這個橋修建之前草海兩岸的年輕男女要走婚是非常困難的,由于相隔有草海,草海里面的草常常會把來往的船給給纏上,所以坐船到對岸是相當不方便的,為了讓兩岸的男女不再受相思之苦,便有了我們現在的這個情人橋了。
說到情人橋,就不能不提到我們?yōu)o沽湖所特有的婚姻習俗了,即阿夏走婚制。阿夏走婚即“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也就是婚后仍各自居住母親家,晚上男方去女方家過夜,早上便回到自己母親家,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撫養(yǎng)。由于這種婚姻是以男方的“走”來實現的,所以俗稱“走婚”,但這絕不是兒戲式的婚姻,首先要以雙方的`感情為基礎,走婚前,男方還要托媒人帶禮品去女方家說親,征得女方家老祖母的同意,方可走婚。
這種婚姻與現代都市婚姻不同,它不受金錢及各種社會關系的限制,只要相愛就可以結合,這是一種讓年輕人自由放飛情感的婚姻。雙方所生的子女屬于女方,采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yǎng)的責任。而且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注”數目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男女雙方的“阿注”關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和我們有點相同的是:男女之間在選擇上也要避開家庭中母系血緣的關系。在結交阿注的過程中,女方的意愿會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都是以女方的愛憎為取舍的。
“阿注”婚的建立是很自由的,那么要解除這種關系也比較方便。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雙方如果覺得不合,感情淡漠或破裂,任何一方要結束這種關系也很簡單,一般情況是:假若男女不愿維持“阿注”的關系,只要給女方說一句“我以后不來了”就行了;或者長期不走訪女方,婚約自動解除。如果是女方不愿意,就可當面告訴男方“你不要來了”,或者在男方走訪時,面帶難色或拒絕進入花房男方自討沒趣,就該理智的退出。
這就是摩梭族神秘的走婚制。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這種婚姻方式可以一直存在,這個疑問一直到現在也都是未解之謎,我只能說,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這種婚姻制度的維持必定適應著摩梭族的發(fā)展。好了,關于瀘沽湖我就為大家介紹這么多,接下來,大家可以參觀一下這里的喇嘛宗教。
瀘沽湖導游解說詞篇二
遼闊的中華大地,遙遠的西南,一座古城棲息在閃爍銀光的玉龍雪山的邊上,雖久經滄桑,卻依舊唯美。在我看來一切美到極致的東西都會有著自己的內涵,或含蓄,或豪放,或婉約,或粗獷,然麗江卻有著秀外慧中,引得英雄與非英雄都為之折腰。
與湘西的鳳凰不同,麗江沒有沈從文的詩詞,沒有宋祖英的歌聲,也沒有黃永玉貪戀的酒鬼酒,卻能使去過的人愛上它,沒去過的人向往它。
癸巳年金秋,著輕裝踏上了赴彩云之南的路途,轉車,之后在有著納西民族鮮明特色的麗江站下車,便進了麗江古城。日入將至,小橋、流水、石板路、殘存的陽光構成了一幅讓人想去觸摸的畫面。沿著亙古的小道前行,清冷有聲的麗江水穿街過巷、入院過墻、潔凈而無泥。抬望眼,古城渾厚自然、依水而立,滄桑偉昂。
時光如長河里的水滔滔向前,從不停留半分。麗江古城還殘存著最初的感動和記憶,那無數曾經鏤刻在人們心間的絲絲縷縷,終究還是慢慢被遺忘。今天到來的游人們依稀在回味悠遠的光陰,仍在不經意的說著麗江曾經的美麗與壯烈。是夜,漫步在充斥著古老納西文化與現代文明相接的酒吧街上,此起彼伏的歌聲穿過依依的柳條,這,注定是一個迷離、破碎的夜。大概像我這樣喜歡聽相聲、看小品的北方人都享不得這朦朧、唯美又帶點淡淡憂傷的調調吧,返身找同行的人訂車子,第二日一早便去看望瀘沽湖。
未近瀘沽湖,便碰到一群手拉手、肩并肩的山巒,青黛色調無際無邊,這些山巒很是乖巧的圍成了一個圈,圍成了58平方公里的湖面。以前只能在書上感知大自然是神奇無邊的,到了瀘沽湖畔才知道用鬼斧神工這個詞配在這些山巒身上,真是太貼切不過了。無論站在湖周圍的哪一處山坡上,總能把瀘沽湖的全景盡收眼底,這給了旅游必拍照的中國游客多大的歡喜啊,調焦、擺poss,通通沒問題。更為奇特的是隨著山巒的高地遠近不同,瀘沽湖的邊際線也跟著變戲法似的蜿蜒曲折變化,呈現出難以比擬的千姿百態(tài),既讓人心曠神怡,又無法言表。
到這里,忽然想起某篇著名文章里的排比句,也來仿寫一把:且不說鄱陽湖的陰風弄號、濁浪排空,也不說洞庭湖的煙波浩渺、飛浪騰涌,一年四季中這世上有多少湖泊能躲得過風雨雷電、冰霜雪凍的侵襲?瀘沽湖的湖面卻神奇的保持著微微泛波,優(yōu)雅平淡。于是乎趕緊問了問有著一副“大徹大悟”神態(tài)的導游:這是咋個回事呢?手持iphone、手指飛舞又微不耐煩的導游告訴我一些原因,大致是這瀘沽湖啊,只身躺在川滇交界的萬山叢中,就像是裝進了碩大的石盆里,周圍三四千米高的群山年復一年不辭勤勞的為瀘沽湖遮風,山澗谷隙過濾著嚴寒,所以瀘沽湖既看不到大風大浪,也看不著水平如鏡,常年是微波漣漣,碧浪盈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77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