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六年級六單元新人教版六年級同步第六單元篇一
()()()
()()()
一絲不()鐘鳴()食
戛然而()鱗次櫛()
1、黎明傍晚中午時間()
2、鳊魚木魚鯽魚黃魚()
3、足球籃球排球鐵球()
4、蔬菜青菜白菜黃瓜()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寧信度,無自信也。
3、守而勿失也。
1、《小學生報》和《作文大王》是我最愛看的兩種報紙。
2、我們要運用和理解學過的成語。
3、公園里,到處可見盛開的鮮花和悅耳的鳥叫。
4、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杭州的三大名勝之一。
1、博學之,,慎思之,,。
2、騏驥一躍,;駑馬十駕,。鍥而舍之,;
鍥而不舍,。
3、鼎在遠古的時候,是中國先民使用的一種,后來又發(fā)展成為一種 ,象征著 。
4、《矛與盾》的寓意是 。
(一)馬價十倍
有個賣馬的人,牽著馬在市場上一連站了三天,竟沒有一個人看得上他的馬。
伯樂一聽,很同情他。就真的踱在市場上,經(jīng)過他那匹馬旁邊,瞟了幾眼,走了幾步,又回頭看了下。買馬的人聽說了,立即蜂擁而來,搶著要買這匹馬,馬價霎時間提高了十倍。
1、 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2分)
蜂擁:霎時間:
2、 買馬的人為什么會蜂擁而來搶著要買這匹馬?(2分)
3、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3分)
(二)揚州個園
揚州的個園,是一座獨具風格的名園。它是清嘉慶、道光年間興建起來的。當時園中遍植翠竹,又因竹葉形狀很像一個“個”字,故名“個園”。園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疊精巧而著名。
步入個園大門,便見湖石傍門,修竹繁茂,石筍參差,好像“雨后春筍”破土而出,這是個園春景。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現(xiàn)了,它便是形態(tài)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繞過“宜雨軒”,眼前豁然開朗,在濃蔭環(huán)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夏山”。過石橋,進石洞,只覺得藕茶香飄,蒼翠生涼。
轉過“鶴亭”,是座“一”字形長廊。長廊盡頭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黃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給人一種大膽潑辣的感覺。在晴天黃昏時分看此山,秋山迎著夕照,山勢巍峨,有紅楓、石橋,“秋高氣爽”的詩情畫意頓時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過“透風漏月廳”,迎面是一組由白色石英石堆疊而成的“冬山”。一只只“雪獅”似頑皮的孩子。好像用殘雪堆成的山脈,山頂“終年積雪”。墻上開了四排風洞,使人不寒而覺寒。
1、“豁”字不知道讀音,查字典應用查字法,先查,再查。(3分)
2、給帶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2分)
秋高氣爽:①明朗②率直③愉快()
修竹繁茂:①茂盛②豐富③精美()
3、作者是按怎樣順序游覽揚州個園的?請?zhí)羁铡?3分)
步入大門—→—→—→
4、你認為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揚州個園的特點?(2分)
5、照樣子寫句子。(8分)
⑴仿寫一個比喻句。
一只只“雪獅”似頑皮的孩子。
⑵仿寫一句話,用上成語“草長鶯飛”。
在晴天黃昏時分看此山,秋山迎著夕照,山勢巍峨,有紅楓、石橋,“秋高氣爽”的詩情畫意頓時就在眼前。
寫一處景物。
提示:1、學習本篇短文的寫法,按游覽順序?qū)懸惶幘拔铩?/p>
2、重點突出,寫出由景物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不少于400字。
1、從下列成語中各選一個字,組成一首孟浩然的詩。
滿面春風貓鼠同眠漠不關心先知先覺家喻戶曉
大處落墨泰然處之聞雞起舞啼笑皆非鳥語花香
夜以繼日古往今來聞風而動雨過天晴有聲有色
曇花一現(xiàn)葉落歸根不知所措多此一舉少見多怪
,。
,。
2、下面有一組童話全是安徒生寫的( )。
a.《鱷魚的眼淚》《白雪公主》《睡美人》
b.《漁夫和他的妻子》《小紅帽》《窮人和富人》
c.《丑小鴨》《皇帝的新裝》《賣火柴的小女孩》
六年級六單元新人教版六年級同步第六單元篇二
1、使學生掌握圓柱體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圓柱體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操作、討論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探討問題,體驗轉化和極限的思想。
3、在圖形的變換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fā)展其空間觀念,領悟?qū)W習數(shù)學的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滲透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唯物辨證思想。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正確應用。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圓柱與長方體的關系。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圓柱形容器若干個;學生準備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用學具。
《 圓柱的體積 》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與技能上,通過對圓柱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通過想象、課件演示、實踐操作,從經(jīng)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去的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節(jié)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擰上閥門之后,還是不停的滴水,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么多的水。
1、出示裝了水的圓柱容器。
(2)討論后匯報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體積;
生2:用秤稱出水的重量,然后進一步知道體積;
生3:把它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從里面量出長、寬和水面的高后再計算。
生1:把水到入長方體容器中
生2:我們學過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只要量出長、寬、高就行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jīng)歷體驗,探究新知
1、回顧舊知,幫助遷移
生1: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側面展開是長方形
生3:說明圓柱和我們學過的圓和長方形有聯(lián)系
師:請同學們想想圓柱的體積與什么有關?
生1:可能與它的大小有關
生2:不是吧,應該與它的高有關
(2)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圓面積公式的。
配合學生回答演示課件。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啟發(fā)猜想:我們要解決圓柱的體積的問題,可以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出圓柱可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體。并通過討論得出:反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就轉化近似的長方體了。)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
把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圓柱切開,再把它拼起來,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分的份數(shù)越多,形體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長方體。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3)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 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的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jù)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用教具進行演示。
(4)概括板書:根據(jù)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對錯。
(1)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等于底面積乘高。( )
(2)圓柱的高越大,圓柱的體積就越大。( )
(3)如果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則它們一定等底等高。( )
[設計意圖:加深對剛學知識的分析和理解。]
2、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1)底面積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徑是2厘米,高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靈活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3、實踐練習。
提供在創(chuàng)設情景中圓柱形接水容器的內(nèi)底面直徑和高。
這個圓柱形容器,內(nèi)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領悟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4、課堂作業(yè)。
四、反思回顧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根據(jù)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教學反思:
本節(jié)的教學從生活的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shù)學,提高了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shù)學的角度,注意了數(shù)學知識的特點。運用已有的知識(長方體體積的計算)經(jīng)驗(圓面積公式的推導)解決新的問題,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課件演示將圓和圓柱有機的聯(lián)系到一起,使學生想象合理、聯(lián)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過想象和操作,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較抽象的理論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強了實踐與知識的聯(lián)系,并創(chuàng)造性的補充了一些與學生身邊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的練習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年級六單元新人教版六年級同步第六單元篇三
1安第斯山脈位于板塊和板塊交界處( ?)
a.太平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 美洲板塊
c.太平洋板塊 美洲板塊 d.南極洲板塊 美洲板塊
解析: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西海岸,瀕臨太平洋,容易被混淆成與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實際上這里是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的結果。
答案:d
2澳大利亞大陸位于( ?)
a.太平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亞歐板塊 d.非洲板塊
解析:板塊名稱雖然與大洲名稱相似,但并不表示其位置關系就完全一致。澳大利亞大陸屬于印度洋板塊。
答案:b
3不屬于板塊學說中的六大板塊的是( ?)
a.太平洋板塊 b.大西洋板塊 c.美洲板塊 d.南極洲板塊
解析:海洋板塊有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陸地板塊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中沒有大西洋板塊。
答案:b
4讀圖2.8,兩大板塊交界處為b區(qū)域,此處分布著高大的山系,關于此圖說明正確的是( ?)
圖2.8
解析: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相對活躍,火山地震頻繁。板塊相互擠壓形成高山,張裂形成裂谷。b區(qū)域位于板塊交界處,是兩大板塊相互擠壓的結果,火山地震最為頻繁,a、c位于板塊內(nèi)部相對穩(wěn)定。
答案:c
5喜馬拉雅山還在長高,說明( ?)
a.喜馬拉雅山上的積雪在增厚 b.板塊在不斷運動、碰撞、擠壓
c.地球在不斷膨脹 d.地球公轉造成的
解析: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印度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下面,導致亞歐板塊在此抬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
答案:b
綜合應用創(chuàng)新
6下列自然災害成因與眾不同的是( ?)
a.日本多火山地震 b.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地震
c.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嘯 d.年菲律賓嚴重的泥石流災害
解析: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火山地震多是因為兩國都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板塊交界處火山地震頻繁,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嘯是因為海底地震導致的,這些都是因為板塊運動的結果。而菲律賓的泥石流災害是因為森林被破壞,再加上本地區(qū)降水較多,導致泥石流災害,與板塊運動無關。
答案:d
7下列現(xiàn)象與板塊運動有直接關系的是( ?)
c.歐洲曾經(jīng)有過一段非常寒冷的時期 d.南極洲地下發(fā)現(xiàn)煤炭資源
解析:黃土高原的沙土來自北方戈壁沙漠地區(qū),是風吹來的,與板塊運動無關;亞馬孫熱帶雨林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是人為砍伐森林嚴重導致的。歐洲有過寒冷時期是地球氣候變化造成的。
答案:d
8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1960年5月22日發(fā)生在南美洲的智利,這里地震災害多的原因是( ?)
a.位于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的交界處 b.位于高大山系附近
c.位于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交界處 d.因為國家輪廓過于狹長
解析:智利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位于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的交界處,板塊在此碰撞擠壓導致地震。
答案:a
9讀圖2.9,完成下列各題。
圖2.9 世界主要山脈的分布
由圖可知,世界有兩大主要山系:一是橫穿 大陸南北的巨大山系,
主要有 山脈和 山脈及其他高大山系組成;二是縱貫 大陸
和 大陸的巨大山系,主要由 山脈和 山脈組成。
解析:山系往往是板塊碰撞擠壓的結果。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處形成一系列高大山脈;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擠壓處形成一系列高大山脈。
答案:亞歐喜馬拉雅阿爾卑斯北美洲南美洲落基安第斯
10根據(jù)下面提供的文字信息,用恰當?shù)奈淖?,按因果關系將它們連接成文段,必須涵蓋下面列出的全部詞語,可以增加詞匯,但必須完整的表達地理原理。
亞歐板塊 太平洋板塊 地震 火山 碰撞擠壓 張裂拉伸 裂谷 山脈
解析: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關系有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兩種狀態(tài),并因此導致了不同的地質(zhì)變化,根據(jù)這種因果關系組織詞語反應這一規(guī)律。
答案:提示:只要所有詞匯都涵蓋,且反映的地理規(guī)律或現(xiàn)象正確即可。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698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