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年級下課了篇一
春雷跟柳樹說話了,
說著說著,
小柳樹呀,醒了。
春雨給柳樹洗澡了,
洗著洗著,
小柳枝喲,軟了。
春風給柳樹梳頭了,
梳著梳著,
小柳枝啊,綠了。
春風跟柳樹捉迷藏了,
藏著藏著,
小柳絮啊,飛了。
柳樹跟柳孩子們玩耍了,
玩著玩著,
小朋友們,長高了……
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田野里,一群小鳥正在爭論一個有趣的問題,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
春雨聽了大家的爭論,下的更歡了,沙沙沙,沙沙沙……
一年級下課了篇二
叮鈴鈴,下課了,小朋友們飛快地跑出教室,到操場上去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操場上真熱鬧了。
操場中間是排球場,幾個同學在雙人排球賽,他們你發(fā)一個球,我扣一個球,排球在空中來來往往,飛過來,跑回去,打得非常激烈,就像是一只小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
排球場的后面是籃球場,一群愛運動的小男孩們打得可高興呢??此麆倱尩揭粋€球,后面的同學追了上來,他連忙把球往籃球加上投去,“投中了,投中了!”他高興地歡呼著。
排球場的右邊是一(1)班和一(2)班的小朋友正在拔河比賽呢!他們每一個小朋友拉住繩子,使勁地往后拉。旁邊的小朋友也在為他們不停地加油。只聽見“哈哈”一聲。一(1)班的小朋友獲勝了。他們蹦呀跳呀,好高興呀。
排球場的左邊,有的小朋友在拍皮球,有的小朋友在打乒乓球,還有的小朋友在練跳高……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很快樂。
我退出了足球賽,然后去安慰受傷的何明俊了,至于去向劉老師匯報的同學,我就不知道他們現(xiàn)在怎么樣了。
劉浩然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說了。第一,不遵守足球規(guī)則,要先停球,再發(fā)球,他是直接發(fā)的球;第二,不知道安全,最好不要踢飛球或直沖球,要踢地滾球,而他卻踢的是飛球……上課了,精彩刺激的課間十分鐘卻留在了我的心里。
一年級下課了篇三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3、感情背誦本詩。
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聯(lián)想想象欣賞法引領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一、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
二、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全詩。掌握下列字詞。
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師感情誦讀,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一種沉郁頓挫的音樂感、很確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懷。誦讀中要注意體會停頓和重音。
3、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思考:(1)詩歌從內容上分為兩部分。每部分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學生誦讀體會后回答,教師適時點撥:
(1)第一部分表現(xiàn)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于摸到了“那遼遠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qū),詩人對這塊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fā)出了深情贊美。
(2)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qū)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調的后半部分形成明顯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
4、學生集體朗讀,整體領悟詩意。
四、精彩賞析,理解藝術形象
1、學生配樂誦讀全詩、合作研討:
(1)詩中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達效果。
(2)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么?
(3)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2)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qū)的家鄉(xiāng),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qū)。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因而讀起來不覺蕪雜。另外,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著相對協(xié)調一致的節(jié)奏。
(3)描寫淪陷區(qū),從實處著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畫綴連;描寫解放區(qū),側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凸現(xiàn)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學生熟讀背誦全詩,深層領會詩中藝術形象的內涵。
3、拓展延伸。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先在小組內交流、修改,然后請學生有感情誦讀自己所寫的優(yōu)美語句,教師點評歸納。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67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