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王崧舟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第二課時(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17 20:00:03
最新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王崧舟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第二課時(五篇)
時間:2023-04-17 20:00:03     小編:zx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王崧舟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第二課時篇一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文章開頭就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宗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然后從三個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一是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二是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三是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學習本文,能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

《為人民服務》是一篇演講稿,語言通俗、自然、樸實。本文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議論文。文章論點鮮明,論述縝密,層層深入,是讓學生感受議論文表達方式的好材料。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鴻毛、炊事員”等詞語,積累含有“鼎”的四字詞語,辨別“死”的情感色彩。

2.通讀課文,理清自然段之間的關系,初步領悟圍繞“為人民服務”這一主要意思從“死的意義、不怕批評、團結互助”三方面分層論述的表達方法。

3.通過“品評比較”、“感情色彩辨析”、“關聯(lián)詞語的咀嚼” 理解課文內容,并指導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4.通過層層朗讀,觸摸毛主席“引經據典”、“對比”、“舉例”等論述方法,體會感受毛主席語言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嚴密,感受主席語言獨特的魅力。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論述的。

教學難點:觸摸毛主席“引經據典”、“對比”、“舉例”等論述方法,體會感受毛主席語言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嚴密,感受主席語言獨特魅力。

教學準備:開國大典中毛澤東巡視海空陸三軍的視頻;張思德的生平簡介。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媒體播放開國大典中毛澤東巡視海空陸三軍的場面?!巴緜?,辛苦了!”“為人民服務!”

三軍戰(zhàn)士們的一句句 “為人民服務”是多么的鏗鏘有力,多么的震撼人心!

出示:毛澤東的題詞——“為人民服務”

蒼勁有力的題詞就是當年毛澤東號召全軍全黨的宗旨——(齊讀)“為人民服務”。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課文《為人民服務》(板書課題)

(多媒體呈現(xiàn)“為人民服務”的歷史語境,實現(xiàn)“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皈依,拉近學生與歷史、與“為人民服務”的距離,使一聲聲“為人民服務”初步植入學生心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感知文體

通過預習,結合資料袋,你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與我們平時學的有什么不同?

(預設一:這是一份演講稿,是毛澤東主席在延安窯洞前追悼張思德會議上的演講;預設二:這是一篇議論文,沒有具體的情節(jié),沒有細致的描寫,就跟你講道理似的)

(意在讓學生觸摸議論文、演講稿的文體特點。)

2.感知結構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課文圍繞“為人民服務”講了哪幾方面的意思?

(2)指名逐節(jié)朗讀課文,讀中正音(如“鼎”、“銘”、“炊”等字),讀中穿插教學“鼎”字(象形字,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義指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積累“一言九鼎”、“三國鼎立”、“鼎鼎大名”“革故鼎新”等詞語,并提煉每個自然段的意思,達成共識:圍繞“為人民服務”,毛澤東講了三方面的意思——死的意義、不怕批評、團結互助。(板書要點。)

(讀懂自然段的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把書讀薄,進一步感受“圍繞中心論點分層論述”的議論方法。)

3.感知論點的開門見山

毛澤東主席從“死的意義”、“不怕批評”、“團結互助”三方面具體闡述中心“為人民服務”,像剝筍衣一樣一層一層地講得清清楚楚。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的一開始就鮮明地亮出了主席演講的觀點。讀讀相關的句子。

出示句子:“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p>

(1)品評比較。去掉“完全、徹底” 兩個詞讀一讀,從““完全、徹底”兩個詞中讀出了什么?(體會毛澤東主席的用詞的意味,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2)朗讀這一段,背誦,讓“為人民服務”也深入學生的心中。

(3)再讀這一自然段,感悟開門見山亮觀點的寫法。

(鮮明性是議論文語言的特點之一。在讀懂第一自然段內容的基礎上,感受毛主席開門見山亮出觀點的方法。通過品評比較,體味“完全、徹底”詞語的韻味,感受毛主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4.感悟課題高度濃縮的魅力

再回讀課題,結合課題,感受“課題”高度濃縮文章內容的魅力。

三、品析詞句,感悟語言的魅力

“為人民服務”這簡簡單單的口號,經過五六十年的風風雨雨,是那樣的經久不衰,深入人心,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它散發(fā)著如此大的魅力呢?讓我們細細走進毛主席的演講詞去探個究竟吧!

(一)解讀“死的意義”,感受引經據典的效應

1.大聲朗讀第二自然段,看看毛澤東又是怎樣把“死的意義”說清楚的?看看主席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2.交流:

(1)引用

根據學生發(fā)言,隨機出示句子:

a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①理解“固”、“或”、“于”等帶點字的意思,再說說整句話的意思。

②體會引用的效應,增強演說的說服力。

毛主席自己就是一個偉人,為什么還要引用司馬遷的話?

(簡介司馬遷:西漢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主席引用司馬遷的名言,使人信服)

③讀句子。

(2)對比

出示句子:

b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① 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②舉例說說哪些人的死比泰山還重。(可以聯(lián)系剛學過的課文里的李大釗、郝副營長等戰(zhàn)爭時期的人物。)

③體會“死”字的感情色彩。同樣一個“死”字,前者的“死”字與后者的“死”所包涵的韻味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的“死”是怎樣的死?聯(lián)想到哪些表示“死”的詞語或詩句?(如詞語:“犧牲”、“就義”、“獻身”、“捐軀”等;如詩句: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于謙的“渾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等)

后者的“死”呢?(如“下地獄”、“見閻王”、“命喪黃泉”等)

④帶上不同的情感色彩朗讀。讀中體會“對比”的作用,一比,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輕重,比出了是非。

(3)舉例

出示句子: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

介紹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的生平,以及犧牲時感人的那一幕。

事實勝于雄辯,事實就是最好的證據。感情朗讀這一自然段。

小結:毛主席先是亮出“死有不同的意義”的觀點,然后引用司馬遷的名言,繼而采用對比的手法辨別“死”的含義,最后張思德為人民而犧牲的例子,字字珠璣,令人信服。

(強化學生對“引用”的感知,領悟“引用”的表達效益;在對比研讀中,辨別“死”的情感色彩,明了“死”的褒貶義,;補充張思德的生平事跡,體會為人民而死的價值,豐厚 “死”的情韻味,感受“舉例”的有力度。)

(二)解讀“不怕批評”,體會語言的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

“不怕批評”這一點,毛主席又是怎樣娓娓道來的呢?

出示語段: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自由讀讀,說說共有幾句話?每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句與句是怎樣連起來的?

(1)出示填空題:這段話共有??? 句,主要論述??????????????????????? 。第一句論述?????????????????????????????????????????????????? 的原因;第二句話指出?????????????????????????????????????????????????? ;第三、四句話論述采納批評的前提,就是

;第五、六句話舉???????????????????????? 的例子進一步說明???????????????????????????????????????????? 。

交流:(讀懂每句話的意思:第一句話是講我們要歡迎批評,第二句話是講我們歡迎任何人的批評,第三句話是講我們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第四句話是講只要對人民有好處的批評我們就采納。第五、六句舉采納李鼎銘的“精兵簡政”這一建議進一步說明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

(2)將關聯(lián)詞語變紅,通過師生引讀,分句朗讀等形式,體會句子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意思的層層遞進。

(3)去掉關聯(lián)詞語,讓學生填補關聯(lián)詞語,理清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進一步明確:衡量批評正確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正確批評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為人民服務。

小結:毛澤東主席沒有華麗的詞句,沒有細致的描寫,有的只是簡樸的語言。但從這簡潔的語言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主席那獨特的語言魅力。

(讀懂每句話的意思,通過“關聯(lián)詞語”的咀嚼,揣摩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體會毛主席語言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

(三)自主解讀“團結互助”, 用心體會句子之間邏輯的嚴密

自由地讀讀“團結互助”這部分的內容,動筆劃劃句子,感受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感受毛主席語言的嚴密性。

讀后交流。

預設:

如第4自然段后半部分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第一句講我們要努力奮斗,第二句講要奮斗就會有死人的事情發(fā)生,第三句講只要是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第四句講我們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最后一句講革命隊伍的人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又如:“要奮斗就會有犧牲”,馬上用“但是”一轉,說“我們?yōu)槿嗣穸?,就是死得其所”,接著用“不過”一轉,說“我們應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思維真是嚴密?。?/p>

指導朗讀。

(教學由扶到放,在“死的意義”、“不怕批評”的語段中感受了文本語言特點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主體悟,體會毛主席語言的嚴謹性,體會“舉例”、“引用”、“對比”在論述當中的作用。)

四、回歸整體,升華情感。

“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戰(zhàn)爭時期,聆聽著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的演講,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這兩支革命的隊伍不怕犧牲、英勇奮戰(zhàn),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人民的解放、國家的成立;建國以后,人們背誦著《為人民服務》,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換來了國家的繁榮與富強。今天,我們朗讀著《為人民服務》,你收獲到了什么?

(感受了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的言語魅力后,噴發(fā)學生的感悟。引導學生運用“引用”或 “對比”或 “舉例”來暢所欲言。)

五、讀背摘抄,積累內化

1.朗讀全文,練習背誦。

2.在這篇課文中,還留下了主席許多的經典名句,包含著豐富的思想,今天讀來,依舊給我們帶來許多的啟發(fā)和幫助。把你最喜歡的,或是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寫下來。

(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是經典,引導學生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積累下來,積累經典的語言,豐厚語言的儲備。)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王崧舟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第二課時篇二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

教學難點: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的題目是《為人民服務》,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講了應如何為人民服務?

(首先講了我黨及人民軍隊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接著講了人的死有兩種不同意義;然后講為人民服務要堅持好的,改正錯的;又講為人民服務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最后講開追悼會的目的。)

教師小結:這五個自然段講了五層意思,每一個自然段都可以獨立成為一段。

三、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第一段,結合這一段中的詞語說說什么是為人民服務?

學生能夠說出為人民服務就是為了解放人民,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學生的回答深入詳盡。

2.出示:

我們這個隊伍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這兩句話后,讓學生讀一讀,比較比較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從帶點的詞語中能體會出什么?請同學們談一談。

“完全”說明我們這個隊伍是百分之百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目的?!皬氐住眲t說明了我們這個隊伍無論在什么時候,做什么工作,時刻都想著人民。這句話揭示了黨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人民服務的要求和標準,黨和軍隊與人民群眾有著密切關系。

四、學習第二段。

學習第二段,可讓學生先自己讀一讀第二段,畫一畫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問題。

學生的問題可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p>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價值、有意義,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無價值,無意義,比“鴻毛”還輕。

學生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可再讓學生說說什么人的死比“泰山”還重?使學生深入領會“為人民服務”的含義。

(2)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這句話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理解。張思德同志1933年參加革命,經過長征,負過傷,是一個忠實地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共產黨員。

1944年9月5日,在陜北安塞縣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張思德同志牢記革命隊伍的宗旨,活著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為人民的利益犧牲,體現(xiàn)了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因為他為人民的利益而死,雖然一生中沒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所以說“比泰山還重”。

學生領會了這兩個難句的意思,教師可讓學生帶著體會到的感情再讀課文,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學習第三段。

1.讓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缺點?

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

學生可能畫出這幾句話。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2.教師可將這些句子板示出來,然后提問,這段話共有幾句?每句說的是什么?句與句是怎樣連起來的?

教師可以幫助、指導、啟發(fā)學生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為人民服務,要善于接受別人的批評。無論是自己的同志,親密的朋友,還是平日相處時有矛盾的人、反對過自己的人,這些人的批評都要聽得進去。只要是正確的批評和意見,我們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辦。這就表明了衡量是與非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對人民有好處。

學生還可能畫出這句話:

(只要我們?yōu)槿嗣竦睦鎴猿趾玫?,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學生提出這句話,教師可啟發(fā)學生結合對上面幾句話的理解來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這句話講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對錯的標準。要使我們的隊伍興旺起來,就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堅持好的,堅持對人民有益的,改正錯的,改正對人民無益的。

學生理解了這幾個難句,教師可再組織學生自讀課文,進一步深刻體會文章的含義,同時為后面的背誦奠定基礎。

六、學習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學生讀書,找難句,提問題;點撥啟發(fā)學生,理解難句。在第四段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討論,自己學習。

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第四段,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組中說說你對重點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來,小組里的幾個同學共同討論,互相補充。

集體討論。

請學生讀自己畫出的重點句,再談談自己的理解。

七、把小組討論后理解仍有困難的句子提出來集體討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幾句話的點撥。

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指的是當時的陜甘寧邊區(qū)和華北、華中、華南等抗日根據地。當時這些根據地的人口總和是九千一百萬。這句話是說,還要擴大抗日革命根據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國的解放??梢?,當時為人民服務的共同目標就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這句話是說,革命斗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要遇到艱難困苦。但是,我們?yōu)榱巳嗣窭?,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難,要看到成績和光明,要樹立信心,鼓足勇氣。

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zhàn)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革命隊伍的人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論是干部對戰(zhàn)士,還是戰(zhàn)士對戰(zhàn)士,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

八、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板書: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王崧舟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第二課時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

2.概括課文中心思想,體會作者論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學會本課生字。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4.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2.了解課文中論述的各個層次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中心思想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讓學生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三、教學過程

(一)學生自己初讀課文,并畫出文中生字新詞。

(二)教師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課文當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別引起注意。如“悼”讀d4o,不讀[]di4o;“炊”讀chu9,不讀cu9,應通過反復練習幫助學生讀準字音。練習時可以采用選擇正確讀音的形式。如: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數量不多。其中有3個字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記憶。如:

這樣可以利用熟字幫助學生很快記住生字。

3.課堂討論識記難字的方法。

應該注意“鴻”字由三部分構成,是一個左中右結構的字,不要把“氵”誤寫成“冫”。

“鼎”字比較難寫,可分成這樣兩部分來記:“目”和“”,記憶“”這部分時應抓住這部分左右基本對稱的特點。特別要強調這個字的筆順:目、鼎。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質疑。

可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然后提出來小組討論或查字典,在小組中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提出來集體討論。

2.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1)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以“死得其所”這個詞為例,在這個詞中“所”原指地方、處所。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到這個詞所在的句子讀一讀,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進而聯(lián)系實際討論,體會“死得其所”一詞在課文中指的是死得有價值,有意義的意思。

以 “鴻”字為例,“鴻”字在課文中組成“鴻毛”一詞,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并不難理解,指的就是鴻雁的毛。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到帶有“鴻毛”一詞的句子進一步理解,鴻毛是很輕的,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實際上暗含了這種人的死是很輕微的,是微不足道的,進而使學生理解到鴻毛一詞的引申義:輕微,微不足道。

(2)出示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的意思。在課文中這個詞指的是除了為人民服務以外,再沒有別的其它的目的。

徹底:是貫徹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說,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應該完全徹底地為人民謀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

五湖四海:這個詞泛指全國各地。聯(lián)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隊伍的人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

追悼:指的是懷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這個詞可以用分別解字再解詞的方法理解?!鞍А敝浮氨А保弧八肌敝浮八寄睢?;“哀思”這個詞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固:本來的意思。

于:比的意思。

或:“有的”的意思。

通過對以上重點詞語的理解,通過讓學生在讀書的同時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

(四)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1.讓學生自己按自然段順序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順序朗讀課文,讀完一段,說說這個自然段講了什么?

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知道課文先講了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及黨領導的軍隊的根本宗旨;接著講了人的死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又講了為了人民的利益要堅持好的,改正錯的;然后講了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團結,提高勇氣,不怕犧牲,互相愛護;最后講了開追悼會的目的。

全文以“為人民服務”為線索,分五個自然段,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這樣便理清了文章的層次,為下一步深入閱讀課文,學習課文做了準備。

(五)指導難句的朗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自由輕聲讀課文,然后畫出讀不好的句子。

2.小組交流,如何來讀好畫出的難句或長句。

3.提出讀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練習朗讀。

課文中有這樣幾句話學生讀起來可能有困難。

(1)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教師指導學生讀這句話時,可以采用范讀的方式,讓學生聽讀,然后再讓學生自己練讀??梢赃@樣停頓: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p>

這句話中引用了一句古文,讀好這句話,首先要了解這句古文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讀好這個長句。可以這樣停頓: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p>

(六)作業(yè) 。

1.熟讀課文。

2.抄寫讀讀寫寫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

(二)概括課文中心思想,體會作者論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三)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二)了解課文中論述的各個層次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中心思想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回憶課文結構層次。

1.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的題目是《為人民服務》,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講了應如何為人民服務?

首先講了我黨及人民軍隊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接著講了人的死有兩種不同意義;然后講為人民服務要堅持好的,改正錯的;又講為人民服務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最后講開追悼會的目的。

2.教師小結:這五個自然段講了五層意思,每一個自然段都可以獨立成為一段。

(二)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第一段,結合這一段中的詞語說說什么是為人民服務?

學生能夠說出為人民服務就是為了解放人民,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學生的回答深入詳盡。

2.板示:

我們這個隊伍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這兩句話后,讓學生讀一讀,比較比較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從帶點的詞語中能體會出什么?請同學們談一談。

“完全”說明我們這個隊伍是百分之百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目的?!皬氐住眲t說明了我們這個隊伍無論在什么時候,做什么工作,時刻都想著人民。這句話揭示了黨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人民服務的要求和標準,黨和軍隊與人民群眾有著密切關系。

(三)學習第二段。

1.學習第二段,可讓學生先自己讀一讀第二段,畫一畫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的問題可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p>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價值、有意義,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無價值,無意義,比“鴻毛”還輕。

學生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可再讓學生說說什么人的死比“泰山”還重?使學生深入領會“為人民服務”的含義。

(2)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這句話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理解。張思德同志1933年參加革命,經過長征,負過傷,是一個忠實地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共產黨員。1944年9月5日,在陜北安塞縣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張思德同志牢記革命隊伍的宗旨,活著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為人民的利益犧牲,體現(xiàn)了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因為他為人民的利益而死,雖然一生中沒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所以說“比泰山還重”。

3.學生領會了這兩個難句的意思,教師可讓學生帶著體會到的感情再讀課文,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學習第三段。

1.讓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缺點?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

2.學生可能畫出這幾句話。

(1)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教師可將這些句子板示出來,然后提問,這段話共有幾句?每句說的是什么?句與句是怎樣連起來的?

教師可以幫助、指導、啟發(fā)學生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為人民服務,要善于接受別人的批評。無論是自己的同志,親密的朋友,還是平日相處時有矛盾的人、反對過自己的人,這些人的批評都要聽得進去。只要是正確的批評和意見,我們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辦。這就表明了衡量是與非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對人民有好處。

(2)學生還可能畫出這句話:

只要我們?yōu)槿嗣竦睦鎴猿趾玫?,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學生提出這句話,教師可啟發(fā)學生結合對上面幾句話的理解來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這句話講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對錯的標準。要使我們的隊伍興旺起來,就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堅持好的,堅持對人民有益的,改正錯的,改正對人民無益的。

3.學生理解了這幾個難句,教師可再組織學生自讀課文,進一步深刻體會文章的含義,同時為后面的背誦奠定基礎。

(五)學習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學生讀書,找難句,提問題;點撥啟發(fā)學生,理解難句。在第四段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討論,自己學習。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第四段,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組中說說你對重點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來,小組里的幾個同學共同討論,互相補充。

2.集體討論。

(1)請學生讀自己畫出的重點句,再談談自己的理解。

(2)把小組討論后理解仍有困難的句子提出來集體討論。

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要注意這幾句話的點撥。

①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指的是當時的陜甘寧邊區(qū)和華北、華中、華南等抗日根據地。當時這些根據地的人口總和是九千一百萬。這句話是說,還要擴大抗日革命根據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國的解放??梢?,當時為人民服務的共同目標就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這句話是說,革命斗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要遇到艱難困苦。但是,我們?yōu)榱巳嗣窭?,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難,要看到成績和光明,要樹立信心,鼓足勇氣。

③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zhàn)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革命隊伍的人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論是干部對戰(zhàn)士,還是戰(zhàn)士對戰(zhàn)士,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

3.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1)背誦之前應先讓學生將這兩段話再讀一讀,對這兩段話有一個整體的印象。

(2)出示填空:

①( )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 ),我們( )有缺點,( )不怕別人批評指出。( )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 )行。( )你說得對,我們( )就改正。你說的辦法( ),我們( )。

背誦這幾句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抓住這幾句話中的關聯(lián)詞語及重點詞語,利用這些詞語指導學生記憶。

②(“ ”)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 )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 ),我們就采用了,只要我們?yōu)椋?),為( ),我們這個隊伍就( )。

③ 我們都是來自( ),為了一個( ),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 )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 ),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 )。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 ),要( ),要提高( )。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 )解救他們,我們要( )。要奮斗就會( ),死人的事是經常發(fā)生的。但是我們想到( ),想到( ),我們?yōu)槿嗣穸溃褪牵?)。不過,我們應當盡量地減少那些( )。我們的干部要( ),( )都要( ),( ),( )。

在指導學生背誦時,教師可采取多種形式。如讓學生自己對照課文口頭填空,熟讀,或同桌互相填空,小組填空等。也可以教學生一起背的方法,如先熟讀再背誦、抓重點詞背、分層背等等。

(六)學習第五段。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為什么要開追悼會?

指導學生理解開追悼會為了懷念死者,懷念那些曾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做過貢獻的人,同時開追悼會也能使人民更加團結,使整個民族團結起來。

(七)總結課文中心思想。

1.提問:這篇講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個中心是怎樣一層一層表達出來的?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然后按板書提示指名談一談。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王崧舟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第二課時篇四

一、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出自毛澤東1944年的一次演講,影響很深遠。教法上以朗讀體會、比較鑒賞為主。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閱讀,初步領會講演稿的特點。

2.通過熟讀背誦,領略毛澤東政論文的語言風格。

3.結合文章和自己的閱歷,理解“為人民服務”的現(xiàn)實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60多年前,一個燒炭戰(zhàn)士因炭窯倒塌而犧牲,讓一代偉人吟誦出光焰萬丈的名篇,它照耀了過去也溫暖著今天。這就是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普通士兵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為人民服務》的講話。

(二)整體把握

1.從演講思路上切入:

毛澤東那天講話時手里沒有講稿,卻思路嚴謹。朗讀課文,說說他講話的主旨是什么,有哪幾個要點,觀點和材料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明確:

(1)講話主旨:為人民服務。鮮明集中的主題(話題),是演講成功的首要因素。

(2)找段落中心句:演講稿的中心句多在每段開頭,但又不絕對。本文三、四兩段首尾句都是中心句。

(3)明確文章思路:本文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思路展開。因前兩者不證自明,故“怎么辦”是重點。文章圍繞哀悼的話題,層層遞進,構成了嚴謹的總分總結構。

嚴謹的結構是演講成功的重要保證。

2.從人稱代詞上切入:

本文的人稱代詞和指稱人的名詞用得較多也很有分寸。如:我們(的隊伍)、人民、張思德、李鼎銘、替法西斯賣力的(人)、別人、你、他、中國人民、他們、全民族、老百姓、村上的人。稱呼背后體現(xiàn)著作者的階級分析思想、革命策略和黨的方針政策,也體現(xiàn)出作者高超的語言策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揣摩體會不同詞語背后的感情色彩。

3.從文本比較上切入:

本文與《紀念白求恩》有何異同?小組討論,作多角度探究比較:

相同點:①體裁都是議論文(演講);②時間都在抗戰(zhàn)時期;③都用了道理論證、事例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④都是紅色經典著作。

不同點:①時間背景;②對象;③場合;④聽眾;⑤方式;⑥開頭結尾;⑦語言風格。

通過比較,領悟演講稿運用語言的原則或技巧。

明確的對象、鮮明的針對性,是演講成功的重要前提。

(三)重難點突破

1.從詞句理解上突破:自讀畫出難點,師生交流。

2.從邏輯分析上突破:本文是運用邏輯的典范,運用了大量的三段論。即:a→b,c是a,那么c→b。

例如:“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三句話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類推論,文中很多,能激活聽眾的思維。(建議不在邏輯術語上過多分析,講課時可以不出現(xiàn)“三段論”這個術語。)

以理服人,是一場好演講的重要因素。

3.從語言品讀上突破:

通過朗讀,揣摩句子含義,感受表達效果,體會毛澤東的演講風格。

①關聯(lián)詞的運用使文脈流暢嚴謹。如第三段、第四段。

②短句聯(lián)用,很有氣勢和感染力。如第四段運用三個“要”、三個“互相”的句子。

上口入耳,可講可聽,這是好演講的基本要求。

③引用、對比和口語的運用,使文章雅俗共賞,入理入情。

以情動人,是取得好的演講效果的重要技巧。

四、拓展延伸

搜索瀏覽相關網頁進行探究學習(選做一):

1.寫悼詞僅僅因為張思德是毛澤東的警衛(wèi)員嗎?——《為人民服務》寫作動機和背景探析。

2.課下閱讀《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了解毛澤東的語言藝術。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王崧舟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第二課時篇五

佚名

教學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徹底、司馬遷、鴻毛、興旺、目標、炊事員、送葬、哀思。

2、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

4、初步領悟圍繞主要意思分層論述的表達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是讓小學生初步接觸這類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難點是如何體會“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怎樣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簡介背景。

同學們,《為人民服務》(板題)這篇課文是毛澤東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為悼念張思德同志而召開的會議上所作的演講。當時,抗日戰(zhàn)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毛澤東主席針對這一情況,講述為人民服務的道理,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團結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

請同學們結合時代背景走進這篇課文,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二、朗讀課文,以讀悟情

1、教師范讀,請學生注意朗讀的技巧。

2、小組內讀,各小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歡的形式,但是要求每一個人都參與進去,都有鍛煉的機會。

3、指名讀,檢驗評價。

三、小組討論,自學質疑

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同學們自愿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最本篇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各小組將問題匯總。

同學可能提出的問題:

1、“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著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痹谶@句話中,“完全、徹底”兩詞可不可以去掉?為什么?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边@句話怎樣理解?司馬遷是誰?

3、“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個“目標”是什么?

4、毛主席借追悼會發(fā)表演講,講了那幾個方面的內容?

四、抓住問題,深入理解

1、劃分層次,理清脈絡

毛澤東同志的這個講話圍繞什么中心講?分幾層意思講?每層意思是什么?師生通過討論,擬出層次提綱:

①宗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②死的意義:重于泰山 輕于鴻毛

③不怕批評,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④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努力奮斗

⑤寄托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劃分層次時,也可以分成4層,把第四第五自然段合成一層:為人民的利益搞好團結,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提出本文的中心,即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宗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后面四個段落圍繞這一中心展開論述。

2、逐層分析,深入理解

①這一層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請同學們劃出表示中心的句子。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著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啟發(fā)同學回答“完全”與“徹底”不能去掉,這兩個詞語說明,革命隊伍除了為人民服務,再沒有任何別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應該為人民謀利益。

②這一層引用司馬遷的話來說明生命的價值,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用二十余年時間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本文引用的話選自《報任少卿書》。

③指出為人民服務就要正視缺點,改正錯誤。請同學找出這里舉了一個誰的例子來證明上述觀點。

④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努力奮斗。

這部分要結合時代背景來理解,這篇作品寫于1944年9月8日,當時抗日戰(zhàn)爭尚未結束,革命仍需艱苦奮斗,所以毛主席提出,為了全民族的解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氣,不怕犧牲,要互相關心,搞好團結。

⑤這段是整個演講詞的總結語,再次號召人民要團結起來,抱成一個整體。

五、再讀成誦,以情激情

讓同學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給組內同學聽。

第二課時

設計意圖:

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了一些關于革命英雄的事跡,一定心有所感。讓學生課前準備,寫一篇演講稿或抒情散文,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感受。一方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另一方面也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寫好演講稿或抒情散文。

教學過程?:

請每一位學生都登臺演講或朗讀,并由同學自己做出評價。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63690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