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感悟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悟小記篇一
周末正在忙著處理點事務,遠在千里之外的一位n年就已畢業(yè)離校的學生小王打來“求救”電話。——電腦徹底罷工,請電腦公司的維修師傅過來維修,說是硬盤壞了,需更換。硬盤上的資料是沒轍了,要么花大價錢請專業(yè)公司嘗試恢復,要么就當塊磚頭扔了。可這位大頭蝦好多資料都是“孤本”,根本沒有做備份。這下頭都大了。
其實來穗后,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已經很少花時間在計算機上了,當年折騰的硬盤數據恢復之類的技術早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我現在也實在不可能很奢侈地花那么多的時間替他折騰這個東東。只是,師生一場,相處也相當不錯,這個忙總還是要幫一下?!唵螁柫讼?,所謂罷工,不過就是因為突然停電所致。而且,當時也沒有在拷貝文件,按理,硬盤徹底掛掉的機率不高,最多也就是會有些壞道而已。遂叮囑其接電,開機,將屏顯內容拍照發(fā)過來。看了下,原來只是“藍屏”。windows系統(tǒng)文件出現損壞,自然無法正常啟動了。初步判定硬盤并沒有徹底掛掉??磥磉€是遇到水平太臭亦或心術不正的維修員。換硬盤當然賺得多點咯。
于是繼續(xù)讓拍照片,了解機器配置及其平時使用的操作系統(tǒng)之后干脆給他開了個“藥方”,從開機、狂按f10鍵以激活系統(tǒng)啟動選項菜單開始,如何啟動ghost軟件,如何查找硬盤上的克隆包,如何釋放……拍照發(fā)了過去,再加電話實時指導,中間有些小波折,總算順利搞定。機器很快就獲得新生,屏幕又見“藍天白云”。電話那端傳來的除了喜悅、感謝,當然還有對維修師傅的強烈不滿。我自然也是趁機“規(guī)勸”——得空還是自己學一點計算機的相關應用常識吧,免得受制于人。且一定要有備份資料的意識,免得硬盤意外罷工還致欲哭無淚。
可還未熬過24小時,這家伙又打來騷擾電話:打印機驅動死活裝不上了,沒法打材料。——真是頭大。我也是忙得分身乏術,哪有功夫弄這鬼東西。問了下,是hp1136的三合一打印機。大公司總是很牛的,hp的打印機,只要是usb接口的,裝驅動是絕不可以先開打印機電源的,否則你就只能一遍又遍的莫名其妙的重復安裝重復失敗,或者呆呆地看著那個進度條顯示永遠都在進行中。實際就是程序設計上有bug,無關痛癢無人修補而已。電話中講了下,小王急著分辯,說他是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操作的,但依然無果。
那好吧。我自己操作唄。遠程發(fā)出控制請求,告訴他確認通過。要求他關掉打印機電源。我來安裝,結果糗大了,也是安裝沒有成功。遂卸載掉相關驅動,重來。再次要求其關掉打印機電源并拔掉usb連接線。拔掉?小王驚訝地問。——我一下子明白剛剛為什么安裝沒有成功了。這個鬼偷懶,關掉打印機電源后并沒有將usb連接線拔掉,導致安裝打印驅動時視窗系統(tǒng)并沒有發(fā)現新硬件,當然也就沒辦法真正安裝相應的硬件驅動啦?!獑栴}找到,再安裝當然一切順利,待提示連接打印機時再先接通電源,然后插好usb連接線。安裝很快完成,自動打出測試頁。ok。
心得有二。一是電腦常識還是要有的,否則極不方便,還容易被坑。明明就是個系統(tǒng)小故障,楞說是硬盤壞了。除了坑錢,還會造成大量資料的丟失。二是電腦程序是預設性指令集。如果程序開發(fā)時規(guī)劃不周,后期又無打補丁的動力與壓力,則致相關軟件使用時的極不方便。有時一個小小的疏忽,就會形成問題無法解決的窘境。且常會造成硬件有問題的錯覺。這個當然不能全仰仗廠家的血管里都流淌著道德的血液,同樣需要用戶自身盡可能多的具備相關的應用常識。
感悟小記篇二
2012年,在語文教研組的籌辦下,我校開設了小記者興趣班,筆者承擔了七、八年級兩個興趣班的教學任務,該興趣班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閱讀能力與寫作技巧,從寫作方法入手,了解新聞的采訪、寫作、編輯、辦報及攝影的基本知識,為學生多方面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之所以負責小記者班的教學,并主動提出承擔這個班的教學任務,一是自己對于新聞寫作有一定的興趣,想積極參加本組交給的各項任務,鍛煉自身,二是想為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為學校的德育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兩年的興趣課教學讓我感觸頗多,正是有了如此豐富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才讓更多的孩子有了認識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
學期伊始,筆者就著手組建七、八年級小記者隊伍。小記者班的學員全部來自于各班自己上報的興趣課名單,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報名參加小記者班的同學是有興趣學習的,人員構成包括初一和初二年級學生,組建之初就告知學生他們將會是學校新聞戰(zhàn)線上的新骨干,他們將成為采編校園新聞,尤其是班級新聞的主力,這讓每一個小記者興趣班的學生找準了自己的位置,并增強了其責任感與使命感。
首先,興趣課活動開始前,筆者認真研讀了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聞教材《當代新聞采訪寫作》,并制訂了一份教學計劃,希望學生能學到豐富的知識并實踐運用。但在第一次活動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興趣、特點之后,筆者發(fā)現原來的教學計劃內容涉及太多,過于空洞,很難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重點。接著,本人又重新制訂了一份更符合學生實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把講與練相結合,使之更加符合小記者教學的特點,計劃制訂之后,便開始認真地備課和授課。當然,課程之初,()理論知識較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厭煩,所以在每次活動中,我都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不斷提高,逐漸了解新聞報道的概念、新聞采訪的程序、新聞寫作的方法等。
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教學,深入學生中間,瞄準熱點問題,讓學生時時感受新聞,處處議論新聞。小記者班的創(chuàng)建是要為德育服務的,它應該成為全校學生先進思想的代表,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強有力的助推器。因此我的工作重點除了教會學生一般的采訪、調查、新聞寫作的.方法,更重要的就是帶領小記者們走入同學、老師和校領導之中,了解學生中的熱點問題,調查和分析同學們、老師們的看法,并通過調查分析為同學們提供參考建議,促成良好輿論導向的形成。比如,本人將小記者分為若干個記者小組,通過采訪任課教師、班主任、同學,讓他們更加親近校園、親近師長、親近同學。我們小記者班通過學生來教育學生,盡量做到"潤物細無聲"般不露痕跡的效果,我想這樣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應該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1.訓練形式單一。小記者寫作能力的訓練:(1)力度不夠;(2)形式單一;(3)缺乏深入的指導。由于每周只有一節(jié)課,主要是布置一次采編的作業(yè),然后在下一次上課的時候進行指導更正,間隔時間長,指導效果差,觀看相關視頻資料的機會也很少,沒有體現出教學遞進性。
2.地點受到限制。小記者班應該適當開展室外的采風活動或者社會實踐體驗活動,但考慮學生的安全,開展類似的活動較少,對于新聞采訪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
3.缺乏校外專業(yè)指導和培訓。校園興趣課作為一項長期的課程設置,它應該體現一定的專業(yè)性質,因此學校應當考慮適當引入校外優(yōu)質人才資源,比如,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專業(yè)人士來校指導或直接授課,小記者班當然也需要這樣的專業(yè)指導。如果授課教師能夠接受一些適當的專業(yè)培訓,對小記者班今后的教育教學的展開,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新聞采訪工作對我來說不算陌生,大學期間,筆者也在學校黨委宣傳部下設的記者團擔任記者,承擔過很多采訪任務,有一定的采訪、寫稿能力,但是,初中生的授課,絕不能沿用大學時所學的內容,必須符合中學學生的興趣和"口味",所以,今后,不論誰承擔小記者興趣課的教學,都一定要加強新聞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水平和修養(yǎng),爭取在今后的教學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感悟小記篇三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生不一樣的想法,在這個時候,不妨試試寫篇感悟的文章,便于記憶。那么,感悟的文章一般都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基層干部的三年小記工作感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回顧來時的路,在基層工作正好三年光陰。猶記當年對“高寨”兩個字的陌生,對這片土地無比的向往,對未來工作的憧憬,一段段精彩的畫面正倒映穿梭于眼前,那些出糗的故事,那些精彩的瞬間,那些聽前輩分享基層工作經驗的下隊之路?;鶎痈刹坑谖叶?,是一個稱呼,是一種身份,是一份責任,是一段經歷,是一篇精彩的“文章”,是一本精彩的“故事集”。想表達的內容很多,一篇小小的文章裝不下;想傾訴的心腸很多,一壺泡好的綠茶不夠喝;想珍藏的回憶很多,一部小小的手機存不夠。
作為一名在海南畢業(yè)的`大學生,海島每年長達十個月的熱辣陽光沒把白胖的我曬黑,來到苗鄉(xiāng),走進大沖,脫貧攻堅的路上,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黑妞”。走在貧困戶家的路上,陽光肆意揮灑,皮膚鉚足了勁吸收夕陽最后的晚霞,臉上火辣辣,但是心里暖洋洋,眼見著貧困戶家的蜂蜜收割了,小豬長大了,房屋煥然一新了,皮膚的黑也成了人生路上一種別樣的“彩色”。
初來乍到,記得新到任那會兒,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不會,辦公室里是“高速旋轉”的同事和“歲月靜止”的自己,電話通知會議都顯得格外緊張,最害怕的莫過于值班值守和接聽電話:對待群眾的來訪要記錄什么?對待部門匯報的工作要如何呈報給領導?對待突發(fā)緊急情況該如何處理?這像是一個個棘手的問題擺在眼前,但更是一個個鍛煉的機會錘煉自己。在突破第一次一個人值班的害怕,突破第一次下隊的緊張,突破第一次面對群眾激動情緒應對的膽怯后,歷練的不光是自己的“臉皮”,更多的是面對大小事務能獨自處理的能力和水平,感謝那段束手無策的時光和不斷突破自己極限的自己。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惫ぷ髦?,我是一個不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的人兒,到基層所看的是農民下田勞作的身影,到基層所觀的是農戶耕織布衣的場景,到基層所思的是農業(yè)大戶的產品銷路,到基層所想的是百姓訴求的解決,這些都在我的心里“扎根”,我也轉變成一個“飯掃光”的“吃飯機器”,也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也更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基層的歲月轉瞬即逝,基層的人們很可愛,基層的百姓很淳樸,基層的經歷是難能寶貴的財富,希望我們不忘繼續(xù)“扎根”,努力成為“一棵棵茂密的大樹”。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51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