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除法的初步認識(一教案(通用八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6:43:22
2023年除法的初步認識(一教案(通用八篇)
時間:2023-06-06 16:43:22     小編:zdfb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除法的初步認識篇一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5、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guī)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xiàn)三為目標;

3、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后,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3、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著平均分,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后,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后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篇二

(一)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二)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重點:除法的含義。

難點:掌握第一種分法。

教具:6支鉛筆,8個正方體,6個桃,3個盤子。

學具: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師拿出6支鉛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這些分法中,前兩種每人分的不是同樣多,最后一種分的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

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并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最后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

要求每個同學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擺的情況。

學生擺完后,教師指定1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

“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

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教學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

“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

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

“每盤放幾個?”

“是不是每盤同樣多?”

“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一種新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后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著引導學生讀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然后讓學生打開書,引導學生看第45頁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1。做課本中第46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的第(1)小題,先讓每個學生拿出12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后把除法算式寫完全,再指名學生說出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小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要分多少個球?怎樣分?讓學生實際連一連,表示分的過程。然后在書上填寫算式,并指名讀出除法算式。

2。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先指名讀出除法算式,再讓學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說完全。

第2題,先指名讀算式,再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擺一擺,然后填出得數,并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結: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本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最基本含義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中,首先通過分東西,使學生了解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哪種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礎上,研究怎樣分才能平均分。通過學生多次操作,對平均分有一定認識后,教師介紹“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時,用除法計算。把除法算式的讀法、除法算式的含義與具體操作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在鞏固反饋時,再一次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篇三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①獨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結果和算式的寫法。

③讀一讀,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思考討論:

師:想想說說,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因為他們都是把一些物體,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

小朋友告別了小熊貓,來到樹林里采集,將采集到的東西進行平均分。

(1)藍藍采了16個草莓,要平均分給大家,如果每個小朋友分4個,夠分嗎?(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東東、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這些蝴蝶做成標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幾版?(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麗把采來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幾朵?

(4)我們平均分成2組做游戲,每組幾個人?

p20第2、3、4題。

獨立練習,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有哪些收獲?

[課后小結]

重視操作,豐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在分東西的實例中理解除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能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除法的初步認識篇四

1、例2。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一、創(chuàng)設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談話。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做出神秘的樣子)今天是小精靈明明的生日。

2.討論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號袋中的學具擺一擺、分一分(每人同等數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幾個橘子?為什么要這樣分?互相說一說。

教師巡視了解分配情況。學生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

①每人分得不一樣多。經過討論、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樣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樣多的。

(3)學生匯報分配情況,展示分配結果,并說出理由。

揭示課題──平均分。

3.舉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是平均分?

師小結:看來平均分在生活中經常用到。

4.理解“份數”的含義。

(1)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勢判斷。多媒體依次顯示不同分法。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比較。(多媒體顯示)

通過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會分嗎?試一試。學生在題紙上分一分、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

(4)學生展示分的結果,并進行評價。教師指導學生以合理、正確、美觀為評價標準。

師: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嗎?把題紙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5.考考你。

學生手勢選擇,并說明理由。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結果,還要看平均分成幾份。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老師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種植的神奇樹結果子啦!(多媒體顯示神奇樹)。

(1)請你把2號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給你們組的每一個人。想想怎么分?

(2)動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說說你的分配方法。

2.學生操作分配,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發(fā)現(xiàn)不同的方法。

學生可能出現(xiàn)以下分法:

(1)按個數一個一個地平均分給4個人。

(2)先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地分,多出來的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訣來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他們的分法。師:你們真棒!想出這么多的分法。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歡哪種分法?說說理由。

三、拓展應用

1.鞏固加深。

師:這位小朋友愁眉苦臉,他一定遇到了問題。(多媒體出示題目)

每個盤子里放同樣多的蘋果,應該放幾個?請你幫幫我!

(2)如果有4個盤子呢?(多媒體增加盤子數)

(3)這12個蘋果你還能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應用。

小組商量,全班交流解決。學生相互質疑、解疑。

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想說些什么?

[教學設計意圖]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在備課時抓住這一關鍵,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給學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極其有限,且信息都處于“靜止、儲存”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發(fā)掘教材潛在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經教學法的加工,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xiàn)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xiàn)數學的再創(chuàng)造。

課一開始,就以小精靈明明過生日給大家分橘子,使學生對今天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小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動態(tài)圖畫、卡片、實物或生動的描述感興趣,思維被激活,為下面的學習開拓了空間。

在學生已比較熟練地把一個具體數量平均分成幾份后,我鋪設了一情境障礙: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怎樣分才公平?這一源于生活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激活,必然會發(fā)生爭論,在相互質疑、解疑中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2.重視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中,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多次讓學生進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教學一開始,就是學生的操作:把12個橘子分給4個小朋友該怎樣分?在這里,未做任何提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識水平去分,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每份分得同樣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3.面向全體,體現(xiàn)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把提高與發(fā)展每個學生作為素質教育的落腳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實際水平基礎上主動、充分地發(fā)展、提高。在設計活動時,人人動手分學具;在相互交流中,體會多種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樣多。無論是一個一個地分,還是用除法計算,都給予積極的肯定,并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師生能共同體驗成功以及成功帶來的喜悅。

[教后記]

1.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要培養(yǎng)有個性、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見解、敢于提出不同觀點的勇氣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勉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且不要輕意對學生的見解下結論;讓有不同見解的學生在情緒不沖突的情況下進行相互辯論,直至學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統(tǒng)一認識。

在理解“份數”含義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雖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這時一學生說:“我還有一種方法?!边呎f邊走上講臺,用手比畫了一下。原來,他是把6個桃從中間分開(),這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種理解。這時又一學生說:“我還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學生敢于不唯上、不唯書,敢于向教師挑戰(zhàn).正是學生自主精神的體現(xiàn)。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多樣性交流。

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xiàn)在他們各自的個體上,而且也體現(xiàn)在他們群體上。鼓勵學生間合作互助,集思廣益,依靠集體力量來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情商高的學生,總是有比較好的人際關系,并能較好地協(xié)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當遇到問題或困難(有畏難情緒)時,總能及時找到指導、得到幫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交流,例如,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結果,讓學生進行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讓小組之間互相辯論,從而進行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到講臺上闡述自己分配的方法,臺下同學可向他提出問題或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從而進行學生個體與全班同學之間的交流。啟發(fā)學生在課堂上踴躍地進行知識、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幫助學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現(xiàn)思維過程,將教師教學的過程演變?yōu)閷W生積極參與、不斷表現(xiàn)自我的、充滿生機、富有靈氣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體現(xiàn)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fā)展。

3.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

本節(jié)課從引入體會平均分到練習應用,我都設計了有趣的生活情境,從中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如在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在小組內、小組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

除法的初步認識篇五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認識表內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這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始,是今后學習表內除法(二)以及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為此,教學時要借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單元主題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具體情境參觀科技園的準備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1.知識技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數學思考: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使用數學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3.問題解決: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 153=5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看圖寫算式。呈現(xiàn)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lián)系自然滲透。

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除法的初步認識篇六

1、例2。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一、創(chuàng)設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談話。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做出神秘的樣子)今天是小精靈明明的生日。

2.討論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號袋中的學具擺一擺、分一分(每人同等數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幾個橘子?為什么要這樣分?互相說一說。

教師巡視了解分配情況。學生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

①每人分得不一樣多。經過討論、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樣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樣多的。

(3)學生匯報分配情況,展示分配結果,并說出理由。

揭示課題──平均分。

3.舉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是平均分?

師小結:看來平均分在生活中經常用到。

4.理解“份數”的含義。

(1)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勢判斷。多媒體依次顯示不同分法。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比較。(多媒體顯示)

通過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會分嗎?試一試。學生在題紙上分一分、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

(4)學生展示分的結果,并進行評價。教師指導學生以合理、正確、美觀為評價標準。

師: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嗎?把題紙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5.考考你。

學生手勢選擇,并說明理由。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結果,還要看平均分成幾份。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老師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種植的神奇樹結果子啦?。ǘ嗝襟w顯示神奇樹)。

(1)請你把2號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給你們組的每一個人。想想怎么分?

(2)動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說說你的分配方法。

2.學生操作分配,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發(fā)現(xiàn)不同的方法。

學生可能出現(xiàn)以下分法:

(1)按個數一個一個地平均分給4個人。

(2)先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地分,多出來的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訣來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他們的分法。師:你們真棒!想出這么多的分法。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歡哪種分法?說說理由。

三、拓展應用

1.鞏固加深。

師:這位小朋友愁眉苦臉,他一定遇到了問題。(多媒體出示題目)

每個盤子里放同樣多的蘋果,應該放幾個?請你幫幫我!

(2)如果有4個盤子呢?(多媒體增加盤子數)

(3)這12個蘋果你還能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應用。

小組商量,全班交流解決。學生相互質疑、解疑。

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想說些什么?

[教學設計意圖]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在備課時抓住這一關鍵,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給學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極其有限,且信息都處于“靜止、儲存”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發(fā)掘教材潛在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經教學法的加工,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xiàn)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xiàn)數學的再創(chuàng)造。

課一開始,就以小精靈明明過生日給大家分橘子,使學生對今天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小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動態(tài)圖畫、卡片、實物或生動的描述感興趣,思維被激活,為下面的學習開拓了空間。

在學生已比較熟練地把一個具體數量平均分成幾份后,我鋪設了一情境障礙: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怎樣分才公平?這一源于生活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激活,必然會發(fā)生爭論,在相互質疑、解疑中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2.重視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中,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多次讓學生進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教學一開始,就是學生的操作:把12個橘子分給4個小朋友該怎樣分?在這里,未做任何提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識水平去分,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每份分得同樣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3.面向全體,體現(xiàn)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把提高與發(fā)展每個學生作為素質教育的落腳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實際水平基礎上主動、充分地發(fā)展、提高。在設計活動時,人人動手分學具;在相互交流中,體會多種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樣多。無論是一個一個地分,還是用除法計算,都給予積極的肯定,并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師生能共同體驗成功以及成功帶來的喜悅。

[教后記]

1.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要培養(yǎng)有個性、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見解、敢于提出不同觀點的勇氣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勉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且不要輕意對學生的見解下結論;讓有不同見解的學生在情緒不沖突的情況下進行相互辯論,直至學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統(tǒng)一認識。

在理解“份數”含義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雖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這時一學生說:“我還有一種方法?!边呎f邊走上講臺,用手比畫了一下。原來,他是把6個桃從中間分開(),這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種理解。這時又一學生說:“我還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學生敢于不唯上、不唯書,敢于向教師挑戰(zhàn).正是學生自主精神的體現(xiàn)。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多樣性交流。

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xiàn)在他們各自的個體上,而且也體現(xiàn)在他們群體上。鼓勵學生間合作互助,集思廣益,依靠集體力量來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情商高的學生,總是有比較好的人際關系,并能較好地協(xié)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當遇到問題或困難(有畏難情緒)時,總能及時找到指導、得到幫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交流,例如,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結果,讓學生進行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讓小組之間互相辯論,從而進行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到講臺上闡述自己分配的方法,臺下同學可向他提出問題或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從而進行學生個體與全班同學之間的交流。啟發(fā)學生在課堂上踴躍地進行知識、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幫助學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現(xiàn)思維過程,將教師教學的過程演變?yōu)閷W生積極參與、不斷表現(xiàn)自我的、充滿生機、富有靈氣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體現(xiàn)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fā)展。

3.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

本節(jié)課從引入體會平均分到練習應用,我都設計了有趣的生活情境,從中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如在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在小組內、小組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

除法的初步認識篇七

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為后面學習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⒉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難點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學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準備 練習題卡。

主要教學流程

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⒈6除以3等于2。(復習除法的讀法)

⒉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復習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⒊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⒋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復習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8題。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以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五、課堂小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篇八

1、使學生知道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學生知道:這種除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這種方法怎樣用算式來表示。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師、學生準備6個村和3個盤的圖片、12根小棒、12個小圓片、6支鉛筆。

一、鋪墊孕伏。

1、導入課題、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么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后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后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才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學生初步認識第二種分法、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8個小圓片,按每2個放一堆,看看能分幾堆?

(2)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學生給予個別指。

(3)教師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教學例5、

(1)出示書上例5,左邊的桃子圖。

①教師敘述題意: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幾盤?(板書或提前用紙寫好的貼在黑板上)。

②教師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使學生知道: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

(2)教師讓學生拿出6個桃子的圖片,自己試著分一分、(邊說邊分,先再最后)。

(3)指名讓學生回答分的過程,教師繼續(xù)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要強調兩個兩個地分,每2個放一盤,也就是每2個為一份、學生跟著老師的演示擺自己的學具。

(4)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結果怎樣?使學生知道:每2個分成一份(或2個2個地分的)分成了盤(板書:3盤)。

(5)教師小結、我們分桃的時候,把6個桃每2個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6)結合分的過程說明算式的寫法。

①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板書:6)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2)。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后面(板書:3)。

②讓學生說一說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書)。

③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7)引導學生看書,并說說例5的圖意,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質疑問難,師生答疑、

三、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隨堂練習

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分的過程。按分得的結果,把算式填全,集體訂正、然后請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46641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