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陽節(jié)習俗優(yōu)秀(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7 19:52:19
最新重陽節(jié)習俗優(yōu)秀(13篇)
時間:2023-04-07 19:52:19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重陽節(jié)習俗篇一

農(nóng)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jié),又叫“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據(jù)說,七夕節(jié)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边@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節(jié)是古人最為喜慶的節(jié)日。

七夕節(jié)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楹?,牛郎織和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后來王母娘娘準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于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jù)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于是每到農(nóng)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jié)。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蹦铣鹤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薄遁浀刂尽氛f:“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蔽宕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p>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nèi),次日看之,若網(wǎng)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nèi),以候結網(wǎng)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wǎng)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wǎng)之有無、唐視網(wǎng)之稀密,宋視網(wǎng)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薄吨彪`志書》也說,良鄉(xiāng)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jié)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tài)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shù)千錢。

重陽節(jié)習俗篇二

在我國,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jié),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shù)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儀態(tài)禮儀芬蘭人與外國人交往時很注意禮儀。他們在交談時習慣保持1.2米左右的距離,如果對方企圖靠得太近,會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舉動。對于脫鞋,當眾剔牙等行為,他們會投來鄙視的目光。他們不喜歡見到別人把胳膊搭在一起。相見禮儀芬蘭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不分男女都熱情地行握手禮。芬蘭人與 閱讀全文 >>

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簡稱聯(lián)合王國,簡稱英國。英國是歐洲西部的群島國家,面積25.4萬平方公里,人口5650萬,其中英格蘭人占83%。主要宗教是新教和羅馬天主教。首都倫敦,被稱為世界霧都。有時數(shù)天濃霧不散。幾步之外什么都看不聽清。現(xiàn)英國政府實行君主立憲,責任內(nèi)閣制。 閱讀全文 >>

葡萄牙共和國簡稱葡萄牙,位于歐洲的西南部。面積8。8萬平方公里。人口1035萬,其中99%是葡萄牙人。羅馬天主教為國教。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法語、英語、西班牙語為商用語。首都里斯本(lisbon)。1910年成立葡萄牙共和國。1979年2月8日與我國建交。葡萄牙有“軟木之國”“葡 閱讀全文 >>

“立夏嘗三新”農(nóng)歷四月初,春去夏來,天氣日漸暖和,萬物欣欣向榮。三麥油菜已經(jīng)成熟,櫻桃、青梅、枇杷等鮮果陸續(xù)上市,各種菜蔬也應時而生。這時,人們自然需要換換口味,南京就有“立夏嘗三新”的習俗。“三新”指櫻桃、青梅、鰣魚。櫻桃又名含桃,有朱櫻、紫櫻兩種,味甘美,能調(diào)中益脾,美人面顏 閱讀全文 >>

禮儀是在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容貌、風度等行為規(guī)則和形式。禮儀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溝通人們之間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嚴,增強人們的尊嚴感;其次,它有助于發(fā)展我國人民同世界各國、各地區(qū)人民的友誼。在涉外交往中,遵守國際

重陽節(jié)習俗篇三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段骶╇s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蹦铣鹤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薄遁浀刂尽氛f:“齊武帝起層城觀,7月7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蔽宕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痹兆趦x《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yōu)榱思o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p>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nèi),次日看之,若網(wǎng)圓正謂之得巧?!彼沃苊堋肚練q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nèi),以候結網(wǎng)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jié)“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wǎng)疏密以為得巧多寡?!庇纱丝梢?,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wǎng)之有無、唐視網(wǎng)之稀密,宋視網(wǎng)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薄吨彪`志書》也說,良鄉(xiāng)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據(jù)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還有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而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廣人七夕節(jié)習俗

在廣東民間有一習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節(jié)”都用蘋婆來供奉。蘋婆其名來自梵語,相傳由唐代三藏法師從西域傳入,并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與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稱之為“七姐果”。蘋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后上市,且它是嶺南珍稀果品,又稱“鳳眼果”,上市期約半個月,故平時不易吃到。

在福建、廣東及東南亞一帶時興“七夕拜七姐”。這是舊時女兒家的大節(jié)日。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過去,肇慶“七月七”落坑洗白白、到河里擔水回家避邪,是農(nóng)村常見的七夕儀式。廣寧人普遍認為農(nóng)歷七月七這天河溪的水特別清涼,廣寧人稱之為“七姐水”,父母都會叫孩子去河溪里洗身,也許寓意著用“七姐水”沖去小孩子身上的污濁,以游泳鍛煉身體,祈求孩子們強健平安。

七夕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說它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給小孩煎藥殺蟲效果好。中醫(yī)認為,露水可以入藥,可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diào)成外敷藥,可以增強療效。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等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qū)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jié)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fā),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shù)女子與兒童們,在節(jié)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

重陽節(jié)習俗篇四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lián)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jié)離別之意。

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fā),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fā),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段骶╇s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p>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p>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yōu)榱思o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重陽節(jié)習俗篇五

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因此七夕節(jié)的習俗之一就是穿針乞巧。古代有乞巧市,非常熱鬧,大家會在乞巧市購買自己所需要的乞巧物品,親手縫制服裝。現(xiàn)代很多女孩也會購買五彩絲線等,穿針引線縫制自己所需的服裝,可以用精巧的雙手打造成各種各樣的衣服等,展現(xiàn)了自己的聰慧才智。

七夕節(jié)的習俗之二,種生求子。在家中種粟米、綠豆、小豆等種在土里或是盛放著的水的碗里,長出翠綠的芽,再用彩色的繩子扎成一束,稱為種生。這是古代人“求子”的一種方式,雖然現(xiàn)代年輕人并不常見,但是很多中老年人也會沿襲這種方式,希望家中早添新丁。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jié)。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chǎn)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捌摺迸c“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捌摺庇峙c“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的來源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這一天過節(jié)的情侶們,相信也是對當下的這份感情十分珍惜和愛護。

在我國,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jié),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椗且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shù)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重陽節(jié)習俗篇六

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全國各地在七夕之際有著多姿多彩的習俗,單是浙江一省,各市縣的七夕節(jié)俗就不一樣,那么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浙江各地七夕習俗,一起來看看浙江各地怎么過七夕。

坎山鎮(zhèn)有個千年古寺地藏寺,當?shù)匕傩赵谄呦χ苟甲园l(fā)地來到地藏寺宿山祈愿,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坎山百姓過七夕的另一內(nèi)涵則是“七夕賽巧”文化。

家家戶戶都祭星乞巧——在庭院中放一根巧桿,上面掛著花邊,八仙桌上也放著精美的花邊,桌子中間擺放著時令水果——“藕斷絲連”的蓮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钡氖?、“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乞巧結束后便是女孩們的“賽巧”活動。穿針引線,挑織花邊,姑娘少婦現(xiàn)場比試,其樂融融。

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殺一只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這天,農(nóng)家少女會取黃荊柴及烏桕葉搗汁洗發(fā),讓一頭秀發(fā)烏黑發(fā)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于七七之夜,設香案陳列瓜果糕點于庭院,遙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們會靜臥葡萄架或梧桐樹下,聽牛郎織女竊竊私語;姑娘們還會用指甲花涂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每年七夕,柯城區(qū)九華鄉(xiāng)關溪村村民都會敲鑼打鼓、放鞭炮、抬佛,熱鬧地舉行慶?;顒印.斕?,村民都要用水沖洗自己身體,以求凈身,意思是:消災,老佛保佑,萬事平安。關溪村七月七民俗廟會始于明代,這一民俗一直延續(xù)了幾百年,周邊村民每逢此時,也來關溪村參加民俗活動。

在紹興農(nóng)村,七夕這一天,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許多少女都會悄悄地躲在暗處,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說的悄悄話,俗稱“聽天語”。據(jù)說,凡是聽到了他們相會時說的悄悄話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堅貞愛情。

每逢七夕,寧波民間有婦女拜織女、乞巧、對月穿針、槿葉洗頭、聽悄悄話、印巧果等習俗,寧波各地方志均有相關記載。明嘉靖《鎮(zhèn)??h志》:“七夕婦女用槿葉汁(溫水)湯梳櫛,庭院陳瓜果乞巧?!?/p>

每逢七夕,溫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陳列各種瓜果、糕餅,面對天穹穿針引線,向織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廢。民間還有七夕吃“巧食”習俗?!扒墒场毕得追郯杓t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人們是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并望多給人間報喜。

七夕節(jié),溫州民間有吃麻巧和紅豆餅的習俗。爺爺奶奶們會把親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給孫兒孫女們,并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狀,祝愿孩子們長大都有一雙巧手。過去,溫州人凡在這一天出生的,也會給取一個帶“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在嘉興,每年七夕,人們都會趕來參加七夕香橋會,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并在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在祭祀牛郎織女后,便將香橋焚化,象征著二人已經(jīng)走過香橋,歡喜相會。

嘉善農(nóng)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織女,用臉盆接露水,謂露水為牛郎織女眼淚,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靈手巧。桐鄉(xiāng)濮院七夕有請機神的習俗。民國時期,嘉興有童謠:“七七星,扁擔星,念巧七遍就聰明?!币雇睚S星,供品以西瓜、藕、菱為主。

在溫嶺石塘鎮(zhèn)的石塘、箬山一帶,七夕節(jié)被稱為“石塘小人節(jié)”,長輩在七夕當日向七娘媽(織女)為未滿16歲的孩子祈愿。

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qū)。作為“七夕節(jié)”的一個分項目,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重陽節(jié)習俗篇七

在廣東民間有一習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節(jié)”都用蘋婆來供奉。蘋婆其名來自梵語,相傳由唐代三藏法師從西域傳入,并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與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稱之為“七姐果”。蘋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后上市,且它是嶺南珍稀果品,又稱“鳳眼果”,上市期約半個月,故平時不易吃到。

在福建、廣東及東南亞一帶時興“七夕拜七姐”。這是舊時女兒家的大節(jié)日。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zhí)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過去,肇慶“七月七”落坑洗白白、到河里擔水回家避邪,是農(nóng)村常見的七夕儀式。廣寧人普遍認為農(nóng)歷七月七這天河溪的水特別清涼,廣寧人稱之為“七姐水”,父母都會叫孩子去河溪里洗身,也許寓意著用“七姐水”沖去小孩子身上的污濁,以游泳鍛煉身體,祈求孩子們強健平安。

有這樣的傳說,七月七當日山坑泉水更甘甜,是一年之中水質最好的時候。此時接取的山泉水,裝回家中用水缸或瓦缸存放,據(jù)說放置一年都不會腐臭。有村民當天從山里接回來的水,放入冬瓜浸泡,喝下去具有解毒清熱功效。如有大人小孩發(fā)生驚風熱癥等癥狀,可飲用這“七姐水”治病。

據(jù)《xx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

七夕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說它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給小孩煎藥殺蟲效果好。中醫(yī)認為,露水可以入藥,可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diào)成外敷藥,可以增強療效。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等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qū)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jié)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fā),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shù)女子與兒童們,在節(jié)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

在惠州,有七夕泡一盆七色花水讓女人更美的說法。七色花也就是七種花,必須是沒有毒性的花,例如米蘭花、玉蘭花、香花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大紅花等。相傳在七夕午夜時,仙女與董永相會,如果看見有人把七色花泡的水盆放在露天的地方,就會施下仙水,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這個時候泡的花水,女人用來洗臉會更美。

重陽節(jié)習俗篇八

根據(jù)介紹,農(nóng)歷七月初七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在道滘每當七月初六,鄉(xiāng)村各處人家和廟宇都會自制各式手工藝品,備好鮮花、生果、貢案供人往觀賞、祈福。在這戶人家有姨家中,也迎來了大批的市民。今年已經(jīng)70多歲的有姨告訴記者,這臺貢案已經(jīng)擺了十幾年,每年都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元素,為了迎接這個節(jié)日,她和其他“巧婆”們從3月份開始做準備了,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和傳承道滘的傳統(tǒng)文化。

目前該鎮(zhèn)各村的民間老藝人正積極制作特色貢案,迎接“乞巧節(jié)”的到來。今年76歲、連續(xù)5年奪得貢案評比第一的周金洪老人與老伴,代表望東村以奧運蔬菜基地為主題,制作了一臺長7米、寬2米的特色貢案。這臺貢案所采用的材料均來自生活中廢舊物品或現(xiàn)有的材料。據(jù)老人透露,屆時貢案除了有各種形態(tài)逼真的藝術品外,奧運蔬菜將以真身出現(xiàn)在貢案上。目前,大部分村制作的貢案已經(jīng)基本成形?;顒优e辦期間,該鎮(zhèn)將專門派出評委團為21臺特色貢案進行評比。

在民間老藝人們準備貢案的同時,望牛墩鎮(zhèn)的孩子們則以另一種歡快的方式迎接七夕的到來。據(jù)了解,該鎮(zhèn)七夕“非遺”傳承人——65歲的陳杰芳和78歲的黃研老人,以講座的形式將乞巧文化送進校園。

除了“拜七姐”、“拜董永”等傳統(tǒng)習俗外,東莞部分鎮(zhèn)街今年還利用這個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辦起了相親大會,用相親的方式為青年尋找真愛。

20xx年七夕當天,一個主題為“攜手龍鳳,尋找真愛”的大型相親活動在全國首個4a級婚慶主題旅游景區(qū)鳳崗龍鳳山莊影視度假村隆重舉行。在活動現(xiàn)場,主辦方掛出了相親人員的基本信息,方便活動參與者了解心儀對象,除此之外,單身男女還可以在現(xiàn)場邀請心儀對象走上舞臺,共同參與趣味十足的互動游戲,加深對彼此的認識和了解。在活動的緣分速配環(huán)節(jié),相親人員還勇敢地對心儀對象進行告白。

經(jīng)過互動游戲和現(xiàn)場表白等環(huán)節(jié)后,最終有20對單身男女在現(xiàn)場成功牽手,他們不僅獲得了進一步交往的機會,還獲得了主辦方提供的泰國六天五夜游等相關禮品。有機會找到另一半,還有獎品拿,這讓參與相親活動的青年男女開心不已。

重陽節(jié)習俗篇九

一、婦女乞巧

農(nóng)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慧和技巧,故稱“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二、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chǎn)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祭拜七姐神

膠東地區(qū),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jié)著新裝,聚一堂,月下蒙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地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边€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漂針試巧

七月七日,為“女節(jié)”。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二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種帶花得食品。

結扎巧姑、種豆苗青蔥、占卜巧拙、穿針引線、剪窗花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qū),在七夕節(jié)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于陽光下曝曬,并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于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青年女子采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qū)的漢族也多采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wǎng)地疏密來定巧拙。

接露水

浙江農(nóng)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jié)中舊的習俗,實際上是信仰之一種。在節(jié)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shù)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紅藍彩線束扎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征。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樹液洗頭發(fā)、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qū)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jié)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fā),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shù)女子與兒童們,在節(jié)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

廣西某些地區(qū)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節(jié)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jié)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qū)流傳至今。

重陽節(jié)習俗篇十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于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tǒng)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愿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tǒng),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節(jié)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夏歷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fā)展成為生長、長生的標志,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為“人日”?!稘h書》稱漢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蘭殿,誕于人日這一天必然有著種族繁榮、子民昌盛的吉兆。傳統(tǒng)文化里,愛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jié)物風俗里,這兩件事的關聯(lián)是很自然的。七夕節(jié)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無人,天河私語”了。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拜織女會

這是七夕節(jié)女眷們的聚會,叫做“拜織女”。少女、少婦們大都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lián)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化生求子

七夕人們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其中有一種蠟制的嬰兒人偶,叫做“化生”。婦女們買回家浮于水土,為宜子之祥。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jié)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jié)日——春節(jié),說明乞巧節(jié)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jié)日之一。

后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jié),民間姑娘信以為真,于是每到農(nóng)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jié)。

20xx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F(xiàn)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jié)”。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jié)。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chǎn)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捌摺迸c“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捌摺庇峙c“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的來源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這一天過節(jié)的情侶們,相信也是對當下的這份感情十分珍惜和愛護。

初戀篇

如果你和你的女友是剛剛發(fā)展不久的,并且你也沒有正式送過女生東西的話,可以在七夕的前幾天陪女生出去逛街,看她喜歡什么,再選擇最合適的送給她,給她個驚喜,但是切忌不要太昂貴的東西。當然,偷偷夾一封情書是最浪漫不過了!

熱戀篇

這時候女生對你已是非常依賴了,再送一些花呀巧克力之類的東西似乎不太能博得女友歡心。那么建議和她出去游玩,海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給她一個你能做到的承諾,讓她相信你有足夠的安全感并堅持走下去,可以是情侶項鏈或者手表等象征永恒的禮物。

和好篇

如果剛好你和女友鬧矛盾了,請滿足一下她小小的好勝心和虛榮心。不是你的錯也是你的錯,男人要拿得起放得下,約女生出來,一起吃點東西,讓她看到你的真心,相信女生一定會“原諒”你,如果女生不出來,你也別勉強,可以和她一起電話或者網(wǎng)絡聊天,祝福彼此。

同居篇

如果你和她一起住在同個屋檐下,這時候的女人對禮物的要求可能沒那么看重,你可以和她一起到菜市場買菜,揀菜,煮飯,炒菜,洗碗,分工明確。千萬別覺得燭光晚餐已經(jīng)落伍了,然后配上幾杯紅酒,一個令她驚喜的禮物,這個禮物可以是一件裙子或者旗袍。

異地篇

請盡可能在這一天陪伴她,因為她也是需要被疼愛的。突然出現(xiàn)在她面前,對她來說是一個最好的禮物,和她一起逛街,游玩,吃飯,聊天。如果你們真的無法見面,可以選擇視頻聊天,當然你如果能提前幾天網(wǎng)購一份禮物給她就更好了。禮物可以是你錄制的話或歌曲,也可以是一些創(chuàng)意可愛的小禮物。

求婚篇

當然你愿意把這個美好的節(jié)日作為你的求婚日,那你準備的工作就要更多了,但永遠少不了的禮物是一枚戒指,一個深深的擁抱,一次真心的表白,最好有朋友幫忙布置浪漫氛圍。當然,最重要的原則是“請勿兒戲”!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云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qū)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jié)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谷種和綠豆

在廣州,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重陽節(jié)習俗篇十一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nèi),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wǎng),說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為得巧少。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發(fā)絲就失敗了。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yōu)榱思o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其實為牛慶生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時代人們對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農(nóng)家如果沒有一頭牛,日子該是何等的艱辛!

七夕的應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重陽節(jié)習俗篇十二

在臺灣,七夕是“時年八節(jié)”中最富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在臺北,有一座叫“照明宮”的情人廟,廟中塑有牛郎織女的蠟像,仿佛真人一般。每到七夕節(jié)這天,一對對情侶從各地涌向情人廟,立下他們的山盟海誓。

流行于閩南和臺灣地區(qū)的七夕節(jié)又是民間傳說中“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地區(qū)或異國他邦經(jīng)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jié)日又演變成了向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的祈禱日。每年這天,人們?nèi)宄扇旱氐健捌吣飲尅睆R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禮”,即孩子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qū)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禮。臺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托,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后,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愿“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并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jié)那天拿下鎖牌,并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還在七夕節(jié)這天為孩子舉行**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后,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

重陽節(jié)習俗篇十三

每到七夕,姑娘們仰望星空,尋找牛郎星和織女星,乞求上天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稱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

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拜魁星,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考運亨通。

在山東曲阜,七夕之時會做“巧燈”,造型有荷花、月季、牡丹、芍藥、海棠、佛手、梅花等花卉燈,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燈。

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中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中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椗€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們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42824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