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史岳麓版教材(通用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7 16:45:17
最新歷史岳麓版教材(通用5篇)
時間:2023-04-07 16:45:17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岳麓版教材篇一

(一)認清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從而認識制度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學習重點: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完善、影響;

學習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二)課前自學

1.根據學習目標,結合圖片認真閱讀課文中所有內容,并思考目標中的問題;

2.獨立做好下面的基礎知識練習題,并進一步識記、鞏固:

(1)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2)隋文帝開始用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3)隋煬帝時正式設置,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從此,門第不高的,可以憑才學作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集中到;

(4)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擴充了的規(guī)模。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

(6)武則天時,開始了,并增設了;

(7)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8)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廢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組討論

1.科舉制度是怎樣創(chuàng)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達標訓練

(一)

1.科舉制度在朝創(chuàng)立,在朝逐漸完善,直到才被廢止;

2.在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3.在科舉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二)

1、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煬帝

2、科舉制創(chuàng)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漢d.魏晉

3、科舉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舉制廢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創(chuàng)殿試、武舉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詩繁榮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唐代創(chuàng)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b.科舉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

c.進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舉制度激發(fā)了讀書人的自信和熱情,推動了唐代社會的發(fā)展

8.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衣錦還鄉(xiāng)”反映的是

a.參加科舉考試還鄉(xiāng)時可獲得一套新衣b.讀書人在科舉考試考中后地位有巨大變化

c.只有身穿錦衣才會允許參加考試d.讀書人用華麗的服飾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三)閱讀下列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p>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選舉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這一制度開始于哪個朝代?誰統治的時候正式誕生?

歷史岳麓版教材篇二

教學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fā)展特點的差異,并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jié)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采集和漁獵,以采集為主?,F在,我們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樣能夠避免這種局限性?

[學生想像、討論]……

[學生回答]僅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jié)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于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問題回答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地加以引導)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采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局限性的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于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yè)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傳說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yǎng)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fā)展軌跡的能力。)

[教師指導]下面,我們閱讀一下課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學生閱讀]……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作工具,教民種植。那么,這里所說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們說是自然環(huán)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huán)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fā)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fā)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yè)。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谷,這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是最早的?,F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說明什么呢?

[學生回答]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說明什么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說明古代建筑業(yè)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說明古代建筑業(yè)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區(qū)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yǎng)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尚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干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yǎng)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yǎng)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fā)展原始農業(yè)。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

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于最原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yè)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yè)、原始畜牧業(yè)和原始手工業(yè)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yǎng)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目的模式把相關知識點列出來。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看過書之后,我們共同把這兩目的內容填在黑板上(學生念教師寫)。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fā)展,農具發(fā)達

2.原始手工業(yè)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后兩目內容之后,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一下:我們學習過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時間,在陜西西安半坡村發(fā)現的原始居民遺址,經科學技術測定,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歷史。半坡遺址是原始農耕時期黃河流域的一個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遺址發(fā)現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

等國家和地區(qū)。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圖,這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fā)現的骨制箭頭、魚鉤和魚叉等,標志著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式”的建筑形式。這種“半地-

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

居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筑的建筑。從考古發(fā)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墻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墻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墻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著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風雨。課文中關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fā)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桿,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并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范)。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huán)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么影響,進而聯系到在建筑房屋時,飼養(yǎng)家畜時,各有什么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yǎng)、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qū)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

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系?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里,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農具有磨制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yè)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fā)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fā)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得農業(yè)、手工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zhàn)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發(fā)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歷史岳麓版教材篇三

活動目的

1)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fā)展水平。

2)初步培養(yǎng)觀察歷史文物圖,搜集并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將所搜集的資料在墻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復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fā)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游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fā)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并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并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余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么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采集到采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采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tài)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fā)戰(zhàn)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么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yǎng)。)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fā)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fā)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fā)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fā)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fā)明了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制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yǎng),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yǎng)牲畜。干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干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yōu)樗采w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里。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贊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fā)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fā)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fā)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艷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制衣裳。我們正在告別蒙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里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采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yǎng)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yè),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huán)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嘆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huán)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yǎng)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著原始的農業(yè)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歷史岳麓版教材篇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yè)生產的進步、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yè)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jié)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yè)(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yè)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fā)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fā)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yè)

(1)絲織業(yè)

(2)陶瓷業(yè):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yè)

(1)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qū)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yè)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歷史岳麓版教材篇五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及其影響。

2、通過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本課內容。

2、通過對比現實考試制度,啟發(fā)學生思考我國教育現狀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進建議。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進步,是隋唐興盛的原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需要,學生認識到制度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2、通過了解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也是中國發(fā)展具有突出貢獻,從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分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首先以溫故知新的導入方式導入新課。復習上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并思考:1、為什么唐玄宗統治前期稱為“開元盛世”?為什么會出現盛世景象?提出思考問題,由此導入新課:除了唐玄宗積極進取治理國家之外,還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是怎樣改革選拔官員的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二)新課教學

環(huán)節(jié)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呢?在同學認真看書后,請一個同學來說說。大家想一想: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好嗎?老師:隋文帝統治時他也和你們認為一樣,為了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鞏固他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他決定進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舉制度這個辦法?(老師解說)科舉制度的“雛形”到“創(chuàng)立”和“完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三個階段:

環(huán)節(jié)2: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師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釋)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正式設置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chuàng)立完善(老師簡介)

環(huán)節(jié)3:科舉制的影響: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老師: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角度分析;從對外國、對后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為讀書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徑,政治上擴大了統治階級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yè)和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中國選官制度對世界的影響。(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的考試制度及現代各國考試制度之間的淵源關系。這說明,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產生過一定積極影響。)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完善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并討論科舉制與當今的考試制度有何異同(小組討論)。

五、鞏固提高

進行幾個選擇題的測試,掌握學生知識掌握程度

六、小結作業(yè)

梳理板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七、板書設計

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

正式設置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chuàng)立完善

八、教學反思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41677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