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感悟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狀態(tài)。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卻無從下手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一
這本書以作者身邊人的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其中的人物大都充滿悲劇色彩,只有作者蔡崇達算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
很多讀者評論,前幾篇寫作者親人的文章,非常細致感人。但后幾篇寫朋友的文章看了讓人很不舒服,總感覺作者在朋友的故事中,透露出了一種成功者的沾沾自喜,甚至有一種小人得志的卑瑣和齷齪。
我對此很不認同。我在書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個被命運揠苗助長的早熟者。在面對偏癱父親和貧困家庭時,他茫然無措地被逼迫著向現(xiàn)實低頭,小心翼翼地算計著自己的人生,生怕走錯一步就會萬劫不復(fù)。
在命運面前,他只能用卑微的執(zhí)著和隱忍與之博弈,結(jié)果他“成功”了,但他并沒能為靈魂找到一條自由的出路。因為他說,他并不知道要怎么享受生活?他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應(yīng)該珍惜和最珍貴的東西?
其實,作者的這些拷問,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阿太是書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這是一個令人驚詫的老太太,她沒有文化,卻經(jīng)常口出哲語。她99歲,但蒼老皮囊下包裹的卻是一個豁達、不屈的靈魂。
在作者的記憶里,阿太是個心如堅石的老人。在女兒早逝時,她倔強地沒掉下一滴眼淚。在手指頭被切斷時,她表現(xiàn)得毫不在乎。但在她不慎摔倒,身體不能動彈時,她竟然哭了,因為她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她覺得女兒的死亡,代表著靈魂掙脫了皮囊的束縛,回歸了它輕盈的本質(zhì)。而當(dāng)她不能動時,她為自己的生命被肉體拖住而感到悲傷。
這個智慧的老人,令我們這些整日為滿足肉體欲望而奔波勞碌的現(xiàn)代人汗顏。
在作者筆下,母親是一個充滿執(zhí)念的女人,她柔弱的皮囊下,包裹著一個倔強的靈魂。
她在初嫁時,與丈夫一同許下了建新房的愿望。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她心甘情愿地貢獻了自己的嫁妝;當(dāng)丈夫不幸中風(fēng)偏癱,家庭財務(wù)困難時,她寧愿去撿爛菜葉糊口,也要將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拿來建新房;當(dāng)老房子面臨拆遷時,她仍執(zhí)著地要進行房屋重建。盡管她明白,這種行為徒勞無益,花掉的錢必將打水漂,卻依然不改初衷。
她好像一輩子都在為建房子而活著,因為她不服氣,她想用這種方式來維護殘疾丈夫的尊嚴,來保障這個貧困家庭在小鎮(zhèn)的地位。或許,她也是在用這種不可理喻的偏執(zhí)表達著她的愛情宣言吧!
父親的一生命運多舛,看起來像是個懦弱且無能的男人。
他年輕時因為超生被開除了公職,在消沉了三年之后,去寧波當(dāng)了海員,而后帶著掙來的錢,做過各種生意。中年時,他突然中風(fēng)偏癱,將家庭的重擔(dān)推給了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
一開始,他充滿信心地試圖通過康復(fù)訓(xùn)練來戰(zhàn)勝偏癱的身體,希望能重新掌控這具不聽使喚的皮囊。但慢慢地,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肢體在進一步失控。他憤怒、恐懼、掙扎,最終他失敗了,他被皮囊困住了。于是,他放棄了,不再幻想重新扮演好父親的角色。恰恰相反,他迅速地退化成了一個孩童,常常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嘲笑自己的無能和失敗。
在與失控的皮囊搏斗了8年后,他突然去世,但他的靈魂始終帶著些許不甘。最后,在神明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的靈魂終于得到了安息。
張美麗是小鎮(zhèn)少年們的性啟蒙老師,但這具美麗的皮囊,卻承載了太多世俗的偏見和詆毀,最終脆弱的靈魂以自殺的方式脫離了皮囊的束縛。然而,她的靈魂并沒有得到世俗的諒解,她最終成了孤魂野鬼。
縱觀張美麗短暫的一生,只因年輕時追逐愛情,未婚失身,后來又離了婚。所以,在小鎮(zhèn)人的眼中,她就成了被妖魔化的狐貍精。盡管她后來經(jīng)商變成了企業(yè)家,但仍然被親人和鄰里視為污染小鎮(zhèn)風(fēng)氣的妖孽。
在自殺前,她跪在宗祠門口,對天發(fā)誓,自己沒有作孽,她只是把她覺得美的、對的、喜歡的,都做成生意。但沒有人相信,因為人們只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東西。
這個美麗的女人到底只是個小鎮(zhèn)姑娘,骨子里充滿了對傳統(tǒng)和權(quán)威的敬畏和順從。她沒有能力抵御流言蜚語的侵蝕,最后,只能白白做了舊傳統(tǒng)和舊輿論的犧牲品。
文展是一個降伏了“兔唇”生理缺陷的小鎮(zhèn)少年,是一個從九歲就開始整理自己的中國歷史大綱的“天才”,是一個為鍛煉領(lǐng)導(dǎo)能力,每天組織小伙伴開展各種集體活動的初中生。他從小就見識非凡,有明確的人生方向。他厭惡小鎮(zhèn),渴望融入城市,為此,他深謀遠慮地進行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
初中畢業(yè)后,他如愿考上了重點中專,急迫地將戶口遷出了小鎮(zhèn)。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因為兔唇,他在學(xué)校遭到了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一直試圖用衣錦還鄉(xiāng)的方式重建往日的自信和驕傲。但最終,他失敗了,只能無奈地回歸小鎮(zhèn),過上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
而與之對應(yīng)的是,從小被他啟蒙的作者蔡崇達,卻在多年默默的堅持和隱忍中,慢慢過上了他規(guī)劃中應(yīng)過的生活。當(dāng)兩人再次相遇時,這個驕傲的男青年在長久沉默之后問道:“你說,憑什么是你?為什么不是我?”
但不管有多少不甘,天才文展終究還是泯然眾人了。不知道是有缺陷的皮囊束縛了他的理想,還是對“天才”的執(zhí)念讓他不合時宜,無法腳踏實地。
這是一個將hope(希望)寫進名字的人,他活得張揚、隨性。當(dāng)作者務(wù)實又緊張地訓(xùn)練自己與真實世界的相處能力時,厚樸卻走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他參加各種社團;打工賺錢組建樂隊,并取名“世界”;頻繁更換女友……他說他想嘗試世界的各種可能。
當(dāng)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逐漸明白了現(xiàn)實的意義,紛紛離開他,各自謀求前途之時,只有他還一直活在對夢想的虛幻想象中,肆意地揮霍自己的青春。
畢業(yè)前半年,不向現(xiàn)實低頭的厚樸被學(xué)校勒令休學(xué),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直到最后,沒有朋友收留了,才被他父親接了回去。在家人的幫助下,他變成了一個小村莊的教書先生。
但他那用想象喂大的過度膨脹的理想幻象,卻成了他腦中趕不走的怪獸,摧毀著他的肉身和靈魂。在飽受折磨之后,他用自殺結(jié)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我不知道厚樸是不是因為太純真,所以才會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最終活成了一個悲劇。但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wù)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p>
從書中或執(zhí)拗、或虛妄、或務(wù)實的人物故事里,我看到了每個人的不易和掙扎。在這本書的后記中,蔡崇達說,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其實,我們就像故事中的阿太、父母、張美麗、文展、厚樸、阿小等人一樣,都是帶著沉重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只不過有的人,為了滿足肉身的各種理性和非理性的需求和欲望,不得不丟掉靈魂,甚至出賣靈魂,從此變成行尸走肉。而有的人,卻可以掙脫肉身的束縛,讓靈魂穿越時空,從此永垂不朽。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二
放下《皮囊》這本書的第三天。
我發(fā)現(xiàn)這類書的特點,它不似小說一般,開篇是無味冗長的人物鋪墊,高潮全在后頭。相反,這類書最精彩最打動人的反而是開頭的那幾章,《皮囊》是這樣,正在讀的《文化苦旅》也是這樣。
李敬澤給《皮囊》寫的序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p>
說的輕巧,因為大多數(shù)人其實不明白自己的心,包括你我在內(nèi),都是過著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很少有人看得清自己。
最喜歡的兩章:《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
母親的房子
“我”的父親殘疾,癱瘓在床,需要醫(yī)藥費,“我”也即將大學(xué),家里多了一筆開銷,姐姐因為窘迫的家被男友質(zhì)問“你家出得起多少嫁妝?”
在這樣的背景下,母親堅持著“我要建房子”。
后來,嶄新的二層樓房建成了,但是這個家也透支得差不多了。那個時候,母親甚至偷偷買了老鼠藥,被一家之主的“我”攔了下來。
那包藥,第二周在父親亂發(fā)脾氣的時候就暴露了。我掏出來,大喊要不全家一起死了算了。全家人都愣住了。母親搶過去,生氣地瞪了我一下,又收進自己的兜里。
接下來的日子,這個暴露的秘密反而成了一個很好的防線。每次家里發(fā)生些互相埋怨的事情,母親會一聲不吭地往樓上自己的房間走去,大家就都安靜了。我知道,那刻,大家腦海里本來占滿的怒氣慢慢消退,是否真的要一起死,以及為彼此考慮的各種想法開始浮現(xiàn)。怨氣也就這么消停了。
這藥反而醫(yī)治了這個因殘疾因貧窮而充滿怒氣和怨氣的家庭。
過了六年,“我”大三暑假的一個晚上,母親問我“我們再建兩層好不好?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薄拔摇辈荒苷f不。
房子建到第四層后的第二年,父親突然去世。然后再過了兩年,家里遭遇拆遷,母親仍問“我們還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盡管家里的親戚反對,母親的想法還是在石木的堆砌下落成了。
我也不明白,人真的爭這么一口氣有這么重要嗎?與其拿著這筆錢建房子,為什么不規(guī)劃得再長遠一些,為今后的生活多做打算?
房子雖然修建得氣派,但是生活卻更加拮據(jù)了。
我開始恨書中這位母親的任性,恨一家之主的“我”的無限包容,恨這些追求“愛慕虛榮”所做的無用功!
“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門口那塊奠基的石頭,你介意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親的名字嗎?”
原來母親并非任性,老家的房子,是當(dāng)年父親對母親的許諾,盡管父親病倒了,母親也繼承了父親的意志,維護著父親的體面。母親承受了許多非議,拖著沉重的皮囊討生活,內(nèi)心卻是熱烈而平靜。
我突然也明白了阿太的那句話:“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蹦赣H看得很透,她依照著自己的心過活,換做是我,別人的議論早已壓過內(nèi)心的聲音。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時間里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
我的神明朋友
父親的葬禮結(jié)束后,母親夢到了父親,她意外的篤定,“你父親需要幫忙?!?/p>
為了讓父親的靈能夠上天堂,母親為父親求得“清罪”的辦法——給一個神靈打下手,做義工。
母親也整整一個月都來鎮(zhèn)海宮探視父親。
或許因為自己成長的環(huán)境與作者相同,很是理解母親這種迷信的行為??偸且兴耐械?,即使神人兩隔,母親還是期盼著以某種方式暗示自己,父親他可以過得很好。
兩篇文章,任性,迷信是母親的皮囊,對父親的愛是皮囊下跳動著的熱忱的心。
昨晚坐著從云霄回家的班車,看著車窗外一幕幕熟悉起來的景色,越長大,越是對腳下的土地有一種惦念。廈門很好,但它不是我的家。這本書讓我有一種回家的沖動,像作者蔡崇達那樣,總是想找著借口回家。
諸如蔡崇達筆下的阿小,文展,厚樸,我們該用什么姿態(tài)去擁抱自己的人生,我仍然堅信著以前看到的一句話“你現(xiàn)在做的事是你當(dāng)前必須做的事?!彼?,不管我現(xiàn)在是否看清了自己,不管我現(xiàn)在是否規(guī)劃了今后,我總是要先腦袋混混沌沌地過完今天,但不管如何,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體驗阿小、文展、厚樸的生活,而不僅僅只是一個蔡崇達。
以上,自己非常不成熟的見解吧。如果有讀過這本書的小伙伴,我們也可以交流交流呀!
我發(fā)現(xiàn),“微信讀書”這個app真的巨好用!快來跟我一起讀書吧!!!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三
我所說的渾厚有個最簡單的解釋,從一個小鎮(zhèn)的生活再到一個縣城一個地級市一個大城市,這條鏈條下來,每一個層次的生活都不一樣,你經(jīng)過對比對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對現(xiàn)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來就在城市的孩子們,我們有太多他們覺得奇特和不可思議的故事了。之前小時候就這么想過,小學(xué)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學(xué)讀,中學(xué)在縣城讀,大學(xué)在省會讀,研究生來到了一線城市。想來,這便就是人生的軌跡吧,一步一步,慢慢晉升。內(nèi)心的一點小目標終于得到滿足。其實,活著,有些目標是挺好的。
在我看來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農(nóng)村”,我現(xiàn)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邊的小胡同,從大路走過來還是可以嚇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爺,開做茶館的四合院,蹲著吃東西的大媽,在路邊擺棋的老人,我會覺得這樣的地方有驚喜,因為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個彎會有什么——因為層次太多東西太雜。
其實,作者說的這樣的感覺我很有感觸,因為作為一個北方人,這樣的經(jīng)歷還是很熟悉的,小時候的記憶仍然還是存在的吧。上海作為一個金融中心,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那樣具有歷史厚重感,城市規(guī)劃好的,各種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鋪和娛樂設(shè)施是吸引我們的地方。不過確實有機會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歡那里的生活氣息吧。
再走幾步看看
當(dāng)你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再等等,讓時間給予最合適的選擇。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四
《皮囊》是蔡崇達先生的一部著作,我不知道“他”是應(yīng)該被定位為散文還是小說集,因為他既具有小說里那種令人好奇的、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也具有作者深厚感情的展現(xiàn)。
在我看來,這本書里的每一則故事都是以一種平平淡淡的文筆寫出的,然而這里面的感情,這里面的滄桑都是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了我們的面前。
全書開篇故事就寫到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p>
這樣的生活觀作為一個年輕的讀者,在我看來,在不明所以中帶著些難以言喻沉重......但是在看完全書之后又好像懂了一點:那是人生在世的一些無奈和阿太的超然,那是關(guān)乎生命的一種獨特見解,我想我可能還需要不少時間來體會。
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些直擊內(nèi)心的語句:
珊瑚—一只珊瑚蟲拼命往上長,死了變成下一只珊瑚蟲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繼續(xù)往上長。它們的生命堆疊在一起,物化成那層層疊疊的軀殼。
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么都值得。
突然想起小時候喜歡躺在他肚皮上。這個想法讓我不由自主地躺到了那床上,感覺父親的氣味把我包裹。
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
我投入到似乎都忘記,那終點注定是失敗,注定是一場無法承受的劇痛。
我可以看到,挫敗感從那一個個細微的點開始滋長,終于長成一支軍隊,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但他假裝不知道。我們也假裝不知道
醫(yī)院一樓是門診大廳和停尸房??梢噪S意打發(fā)的疾病,和已經(jīng)被疾病廢棄的身體,比鄰而居。生和死同時在這層盛放。
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fā)生過。
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語句和故事等你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五
從開始看不進去到后來一口氣看完,還是書的魅力。很早之前就聽各種人推薦皮囊這本書,卻一直沒來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開了這本,并通讀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并不是華麗的詞藻才吸引讀者,往往那種平淡而又真實的語言更為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這具皮囊是什么質(zhì)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醒著,皮囊就會被照亮。人們總是為了這副皮囊而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這副皮囊下的本心才是真實的自己。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為了伺候皮囊而活著,凡事都要為自己的這副皮囊著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這個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張美麗,我敬她是個奇女子,若不是小鎮(zhèn)的輿論一次次將她推向風(fēng)口浪尖,她不至于落的如此下場。活在這副皮囊之下,就注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懼與壓力感。世事弄人,自古與眾不同的事物就會變成眾矢之的??蓢@可泣。
其實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世人只看到了他們想要呈現(xiàn)給觀眾的樣子,而非真實的自己。皮囊之下,才是本心。為什么要被肉體束縛呢?在意世人的眼光從而導(dǎo)致無法做真實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許在別人眼中像“怪物”一樣?其實不然,人們總是慣性的排斥和自己與眾不同的事物出現(xiàn),因為它打破了現(xiàn)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鮮事物,永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qū)里,這樣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正如書里寫的身邊的朋友都一心想離開這個養(yǎng)育自己的小鎮(zhèn),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囂與小鎮(zhèn)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們學(xué)著偽裝,學(xué)著市儈,學(xué)著像大城市人一樣生活,仿佛在證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鎮(zhèn)的印記,其實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個真實的你。
皮囊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別讓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六
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舍不得讀完。買這本書已經(jīng)一年多了。說來慚愧,拿起這本書卻是一個月前的事。買這本書的初心是很好的。因為生長在農(nóng)村,也沒多大的閱讀興趣,逐漸長大,深知”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痛楚,所以,下定決心讓弟弟多讀課外書,豐富知識,拓寬視野,這本書也因此到了我們手中。
因為讀書分享會,我也決定好好看下《皮囊》這本書,看到這本書,讓我想到了一句至理名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而讓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真正的目的。
打開《皮囊》讀到作者真摯的情感,坦蕩蕩的自白成長經(jīng)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文章很真,很真。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很牛的人,總覺得阿太像怪石頭,堅硬到什么都傷不了。外婆50多歲突然撒手時,阿太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親戚都怕她想不開。但是阿太在那場葬禮上,一聲都沒有哭,即使看著外婆的軀體進入焚化爐,她也只是斜著眼,像對其他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靜地打盹。
阿太是個很狠的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里的我大聲問:”阿太怎么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苯酉聛硪患胰嘶艁y,阿太卻自始至終都一副事不關(guān)己的樣子。
病房里正在幫阿太縫合手指頭,母親在病房外的長椅上和我講阿太的故事,阿太曾經(jīng)還把不會游泳,還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讓他學(xué)游泳,舅公差點溺死,鄰居看不過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來。沒過幾天鄰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鄰居都罵她沒良心,她冷冷地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钡劝⑻鲈?,我問阿太故事的真假?!笔钦娴陌?,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后來,阿太去世了,在一個很平常的早上。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話:”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嗎?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以后,我已經(jīng)沒有皮囊這個包裹,來去多方便?!蹦且豢涛叶昧税⑻f過的一句話,明白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讀了這本書我得到了它給我?guī)淼牧α?,讓我更加幸福樂觀的面對生活,讓我深深的記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p>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七
感觸最深的幾個篇章……
母親的房子。在中國的大背景下,時至今日,有多少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為了有一個安定的居所而不斷奔波勞碌。特別是在那個時期的女性,傾其一生只為那所謂不可辜負的使命,為了丈夫為了兒子為了所謂尊嚴而把自己修煉成金剛不壞之身,堅毅不屈之心。即使看起來是那么不理智,只為那活著的一口氣一份情。作者說他看到的是母親對父親的愛情。
阿小和阿小。同名不同命,但皆同形。一個是鄰居的阿小,有自己的理想,被斷為孤僻,跟香港阿小成為玩伴后一心想成為同樣的人,不甘變?yōu)橐唤闈O夫,但有時命運就是這么可笑,自己一步步走上的道路,即使不甘或委屈也是自己親手搭磚砌墻鑄就的定所。人性本孤獨,香港阿小似乎擁有了一切物質(zhì),但內(nèi)心的'空虛還是無法被填滿。反而是真心以待的朋友,來日即使落魄未及富裕,也會為彼此曾經(jīng)的友情而保留一份溫暖。
文展。如何想象一個9歲的少年就已打算好自己未來的方向,為了鍛煉領(lǐng)導(dǎo)能力,有條不紊的組織玩伴,為了讓自己作文有素材,每天定時整理歷史時事大綱,為了不給家里太大負擔(dān),努力讓自己完美得控制考試分數(shù),林林種種,既可悲可憐又似乎引人生羨。但有時,人性的漠然和詆毀,會讓一個自信自傲的人被慢慢消磨頹然??赡軙腥颂焐疫\,一出生便知道自己的追求和要奮斗的方向。但絕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區(qū)別就在于你愿不愿意邁開步伐,愿不愿意拐彎。
正如李敬澤先生所言,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者一顆心的羈旅。
身體是沉重的,但生命原本是多么的輕盈。但擁有這幅皮囊,我們不是才能更好的享受生命的輕盈,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人?在這里,你看到了誰?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八
“只有她,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擔(dān)心要在她面前掩飾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壞脾氣恰好是個優(yōu)點,確保你不會很深地和她發(fā)生情感?!薄}記
一個人一生對生命的認知大概有三種。
一種是無憂無慮,從不為壽命以及疾病擔(dān)心的,這大概是在少年時期;一種是拼命工作,看見了生命的脆弱,便愿利用這生命的人,這大概是在中年時期;一種是太老太老或大病將衰時,已經(jīng)與死亡有過真實的或夢境中的交匯的人。
在少年蔡崇達的家庭里,這三種人都有了。
蔡崇達肯定是那無憂無慮的少年,而母親則是努力扛起生命拼搏的人。她為之拼搏的目標是父親,那交匯過死亡的父親。
這樣一個家雖然有些不幸之處,但看起來十分溫馨,似乎沒有什么需要痛哭的地方,維持著這個家的是愛和信念。
堅定向上的信念,讓他們能團結(jié)互助,還有精力互相“演”著對方需要的角色。其實真相早已明了,從父親患病的那一天開始這里有些東西就垮了,你以為他們是真的贊同著對方的決策嗎?母親是真的像從前一樣在普通地工作并服侍父親嗎?他們真的不知道,真的是想不通父親的離去么?他們是知道的,知道什么是徒勞,也知道對方的笑容里哪是真哪是假。
他們?yōu)槭裁催€在努力,這么維持的意義究竟是什么?答案是信念。而人的信念常常復(fù)雜到不知所蹤,是各方面追求的愿望綜合交錯在起的一張網(wǎng)。
這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分類顯得太過草率。
蔡崇達是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嗎?母親真的是那個堅強的發(fā)出亮光的人嗎?
因為父親,這里的一切都變了。
在重癥病房里的蔡崇達,十分享受門診大廳里嘈雜而且病菌彌漫的“人間味道”,是因為他無憂無慮?不。曾在鄉(xiāng)間看見小鎮(zhèn)上趕集的人群,擠攘在一起,不嫌臟,也放下以往的優(yōu)雅,拿著剛削了一半的土豆尋找著熟人。這些每周一次從田野里各個村落相約趕來的人,多是年過六旬的老人,只為拾起所謂人間煙火,感知自己仍然活著,仍然與世界有交往。而處在父親病重期間的母親,也往來于神祠靈廟之間,好像不能自食其力卻流落街頭的小孩,奔走著索要殘食??墒牵鞘裁礃拥氖澄??是送給柔弱者慣有的禮品——心安。
為什么蔡崇達與母親時而樂觀堅強,時而努力尋找一點給軟弱者的安慰?是為了生之樂趣吧。
樂趣是一個不會長存的東西,許多心理學(xué)家說如果沒有新意,再好玩的東西久了也會失去樂趣。
我們不妨把希望與堅定向上的信念看作一種樂趣,之于生的樂趣。它當(dāng)然會消逝,因為這些希望用在這個“生病”的家庭中,等于是一個已經(jīng)劇透而且沒有關(guān)卡看不見進展的游戲,它會慢慢變?nèi)?,最后在一場暴發(fā)中消失的。
所以與其將維持這個家的功勞推與信念這個模糊的功臣,不如歸結(jié)于生的樂趣。這時走時來,但給人無窮動力的寶物。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九
韓寒在書的首頁這樣推薦,可是讀完這本書這兩種感受好像也都沒有,一直在想《皮囊》的讀書筆記也不知道該怎么寫。小j和我說她看完這本書,覺得最不喜歡的就是作者,不知道為什么。我看完倒是沒有不喜歡作者感覺,可是卻也有那么一點點壓抑。
這本書并不厚,文筆流暢,比較好讀。最讓人喜歡的應(yīng)該還是本書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的阿太、父親、母親的部分。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丑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p>
后半部分寫朋友,阿小、文展、厚樸,雖然每個故事故事都發(fā)生在作者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但是每個故事又基本一致。他們都在作者成長的對立面,在作者成功扎根北京后,以一個看似成功者的角度,用只參與了朋友的那部分來審視他們的整個青春,這可能也是小j不喜歡的地方,也是我覺得整本書讓我覺得壓抑的地方。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和它相處的方式。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精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為節(jié)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p>
“我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處的距離,找到欣賞它們的最好方式。”
這是我這本書最喜歡的一段話。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十
初次在路邊的一個小書攤見到《皮囊》這本書,對它的作者內(nèi)容都不甚了解,但沖動之下還是買了下來。
作者蔡崇達是一名記者,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xué)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文學(xué)作品。李敬澤給這本書作的序中說寫這么一本書是傷心的。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jié)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者,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觸,讀這么一本書確實不輕松。
這本書我讀的特別慢,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讀完,因為我和韓寒秉持同樣的觀點:我希望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韓寒說他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我也是在心情平緩不浮躁時拿出來翻上幾頁,因此它放在我的床頭。當(dāng)結(jié)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圍沉靜下來,我會在臨睡前讀上那么幾頁。
我讀的慢并不是說這本書不夠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這本書太豐富了。讀完每個故事你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后聯(lián)想到你,和與你有關(guān)的塵封在你記憶深處的人和物?!镀つ摇防锏奈淖志拖袷且粔K石頭激起了你腦海中的千層浪,你根本躲閃不及就被拉進了回憶。比如讀了天才文展后,我也回想起了我兒時的一些玩伴,想起參與我兒時最美時光里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與他們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間的生命軌跡就像兩條平行線一般,永遠不能相連。每每想到這兒,不免又慨嘆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這本書它到底是小說集還是真真切切發(fā)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過讀完之后感覺這個疑問又不那么重要了,關(guān)鍵的是作者傾注的感情是真實的,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我想這就足夠了。比如在寫張美麗時,作者毫不避諱,寫了當(dāng)時自己由于青春期正常發(fā)育,對人們口中的美女張美麗產(chǎn)生了極濃厚的興趣,并且好幾次瞞著父母,和小伙伴去看張美麗。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動寫的真實而又繞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這本書是作者對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對親人朋友的懷念之外,作者還提到了自己對寫作意義的理解。
作者說一個個風(fēng)格迥異的人,構(gòu)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質(zhì)上又那么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作者說這是他所理解的寫作與閱讀的終極意義,寫作能幫助或提醒我們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的內(nèi)心里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xué)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
在簡書上寫作上時??吹胶枚嗪営逊窒碜约旱淖x書心得。好多寫作者本著“輸入多才能輸出多”的初心,一年里囫圇吞棗的讀了近百本書甚至幾百本書。我對這些做法不大贊同。如果你讀的是工具書之類的東西那我不反對,但如果是文學(xué)書籍,我勸你不要操之過急。就像普魯斯特說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內(nèi)心的東西,內(nèi)心的豐富才是你不斷創(chuàng)作的源泉,內(nèi)心的豐富是慢慢累積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從這本《皮囊》開始讓我們慢下來,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只有我們?nèi)硇耐度?,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個個魂靈,才能體會這世間的風(fēng)情萬種與丑惡百態(tài)。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十一
《皮囊》這本書是去年回國過春節(jié),之后回澳大利亞路過北京,在北京的發(fā)小送給我的。她是我欣賞的人,溫馨狹小的小房間里堆滿了書,還有她的理想。
巧的是,回去的飛機沒有電視,我就把這本書看完了。我一邊看,一邊流淚。其實這本書的主調(diào)也不是那么悲慘,但作者細膩的文筆著實讓我觸動。
一開始的序言中,有句話很適合我當(dāng)時在讀的心境:我說服自己,這不值得流淚,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過是、僅僅是人世間每時每刻發(fā)生的事。
全書分為幾個大章節(jié),一開始我以為是自傳,細膩到肯定真實發(fā)生,但后來的故事越發(fā)離譜,讓我懷疑是不是小說。有評論也表示不知用小說還是自傳來形容。但肯定的是,這本書很真實,所以也是大賣的一大因素吧。在李敬澤序中,“蔡崇達寫得不太好的時候,還會有一點生澀的文藝腔,但當(dāng)他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時,他不文藝了,他站在這里,艱難地捫心而說。”
藍色字體為原文部分。在此記錄一下,我喜歡的句子。
i.皮囊
這本書的名字“皮囊”最早出自作者的阿太。書中這樣形容阿太:
阿太滿是壽斑的臉,竟輕微舒展開,那是笑。
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總是請假往老家跑-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個下午。她不甚明白地笑,展開那歲月雕刻出的層層疊疊的皺紋,我就莫名其妙地釋然了許多。
能想象,一個在城市打拼的青年,面對見過世間繁華險惡,早已寵辱不驚的安然的百歲老人,那種狀態(tài)必然安慰到我們所有焦慮的人。
當(dāng)阿太去世的時候,她安慰作者不要太過難過: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而這個肉體,就是我們靈魂的皮囊。
ii.母親的房子
*一只珊瑚蟲拼命往上長,死了變成下一只珊瑚蟲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繼續(xù)往上長。
*誰也不會在意渺小但同樣驚心動魄的死亡和傳承。
*別人的生活就這么淺淺地敷在上面-這是母親尋找到的與它相處的最好距離。
*這藥反而醫(yī)治了這個因殘疾因貧窮而充滿怒氣和怨氣的家庭(當(dāng)時作者的母親打算服毒自殺)。
*這房子的一切。像看一個熟悉卻陌生的親人,它的皺紋、它的壽斑、它的傷痕。
*整個小鎮(zhèn)遍布著工地,它們就像是一個個正在發(fā)膿的傷口。而這些房子外面布著木架和防塵網(wǎng),就像包扎的紗布。這片土地將皮開肉綻。
*過去的影子在這里影影綽綽,昨日的悲與喜還在那停留,想象著,它們終究變成的一片塵土飛揚的廢墟。
*以發(fā)展、以未來、以更美好的名義,內(nèi)心的各種秩序被太倉促太輕易地重新規(guī)劃,摧毀,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無論是現(xiàn)實的小鎮(zhèn),還是內(nèi)心里以前曾認定的種種美好。
*事實上,直到母親堅持要建好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過來,前兩次建房子,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臉面,而是父親的臉面-她想讓父親發(fā)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這是母親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
“我不介意。”我假裝冷靜地說著,心里被印證的某些事,又觸動到差點沒忍住眼淚。我看見那笑容就這么一點點地在她臉上綻放開,這滿是皺紋的臉突然透出羞澀的容光。(作者的母親好可愛)
iii.殘疾
*身體像被放掉的氣球,均勻地干癟下去-說不出哪里瘦了,但就感覺,他被疾病剃掉了整整一圈。
*他和我同時真切地感受到,疾病在他身上堆積的重量。
*是父親掙扎著調(diào)動臉上的肌肉對我笑,但爬到他臉上的滋味太多了,那個笑,終于扭曲成一個我描述不出的表情。
*揣摩各自的角色和準確的臺詞。
*她有種力量,不卑不亢卻和藹可親,讓人感覺是一個有主見的老好人。
*沒錢帶來的不僅是生活的困頓,還有別人有意無意的疏遠和躲避-即使心再好,誰都怕被拖累。
*挫敗感從那一個個細微的點開始滋長,終于長成一支軍隊,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
*來前悄無聲息,來后鋪天蓋地。
*他在后面安靜得像植物一樣。
*像是隨時被拉到行刑場的戰(zhàn)俘,已經(jīng)接受了呼之欲出的命運。這種絕望反而也釋放了他。
*動不動把刺痛我的生死掛在嘴上。但我也知道,這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iv.重病房里的圣誕節(jié)
*疾病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他們,即使他們當(dāng)時身處不同的生活,但疾病一眼看出他們共同的地方,統(tǒng)一把他們趕到這么一個地方圈養(yǎng)。
*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盡可能占有身體,用自己的秩序統(tǒng)治那身體。
*一打開,嘈雜的生氣馬上撲面而來。(醫(yī)院里安靜的病房通常在建筑的高層,而一二層往往是門診,此處嘈雜的生氣仿佛和安靜壓抑的樓上是兩個世界)
*我厭惡這種感覺,就像你按照自己的記憶走一條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墜。
*有種東西,隔閡著彼此,注定無法做非常好的朋友-目光,太透徹的目光。這里的小孩臉上都有雙通透的眼睛,看著你,仿佛要看進你的心里。我知道那是雙痛徹后的眼睛,是被眼淚洗干凈的眼睛。因為,那種眼睛我也有。和擁有這種眼睛的人說話,會有疼痛感,會覺得庸俗的玩笑是不能說的,這么薄的問題,在這么厚的目光前,多么羞愧。于是會想掏心掏肺,但掏心掏肺在任何時候都是最累的,通常只要說過一次話,你就不想再和他說第二次了。(這種透徹的目光很有畫面感,我似乎曾經(jīng)見過。)
*這種遺忘又馬上會催生內(nèi)心的負罪感。
*你一不小心留出空當(dāng),就會被悲傷占領(lǐng)-這是疾病最廉價、最惱人的雇傭兵。
*家屬們一般憂心忡忡,病人們?yōu)榱吮憩F(xiàn)出果敢,卻意外地陽光。每個病人都像個小太陽一樣。當(dāng)然,代價是燃燒自己本來不多的生命力。
*我發(fā)誓,不和這重癥病房里的任何病人交朋友了。然后安靜地回到父親的病房,把躺椅拉開,舒服地癱在那,假裝,一點悲傷都沒有。
*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擔(dān)心,要在她面前掩飾悲傷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壞脾氣恰好是個優(yōu)點:確保你不會很深地和她發(fā)生情感。我嘗試理解她的市儈和不近人情。
*這個時候,突然從樓下沖上一縷游走的光線,擦著渾濁的夜色,往上一直攀爬攀爬,爬到接近這樓層的高度,一下子散開,變成五顏六色的光-是煙花。
*燃放煙花的痕跡還在哪,灰灰的,像一層淡淡的紗。過幾天,風(fēng)一吹,沙子一埋,這痕跡也會不見的。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fā)生過。
v.我的神明朋友
*每個家庭都想辦法消化這種困難,并且最終呈現(xiàn)出波瀾不驚的平凡和正常。
*混亂掙扎開一個方向,任性地擺脫了一個可能的命運。
*發(fā)覺了世界上有我一個人承擔(dān)不了的東西,才覺得有神靈真挺好的。
*圣杯(由兩塊木片削成,一面削成橢圓形,一面削平,把兩塊木片擲到地上,反彈出的不同的組合,表示神明的贊同、否定與不置可否)。
我記得我老家那塊有個很神的楊八姐廟,奶奶曾經(jīng)帶我去拜她。和文中描寫的一模一樣,心中想著問題,然后將圣杯丟下。如果結(jié)果不滿意,那就再丟一次,前一次就表示楊八姐沒聽清什么的。直到圣杯擺出自己滿意的結(jié)果,然后大家心滿意足的離去。連這種“自欺欺人”的習(xí)俗和文中也一模一樣呢。
有時我在想,這種信仰的膜拜和暢銷書《秘密》提到的道理是不是一致?一種強大的信仰讓當(dāng)事人更加堅定,有“神明”在保佑自己,一定心想事成。而《秘密》的核心也就是,相信!相信自己的期望,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這樣的感覺,不激烈、不明顯、只是淡淡的,像某種味道。只是任它悄悄地堆積著,滋長著,會覺得心里沉沉的、悶悶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悲傷。
vi.阿小和阿小
*然而他讀書卻并不好,這讓他這種高傲的安靜,被理所當(dāng)然地理解成一種孤僻。(是啊!當(dāng)你讀書很聰明的時候,你的孤獨會被認為是天才的曲高和寡。然而成績很差,只會被認為奇葩的不合群。)
*白的發(fā)亮,瞬間讓周圍的一切都灰暗了。
*一種找不到話題的恐慌感,在彼此心內(nèi)滋長。
*橋上一點一點的燈影,快速滑過,一明一滅,掩映著車里晃動著的疲倦人群。
vii.天才文展
*有那么一兩秒,我腦海里晃過諸如草原、大海、星空。。。此類很浩瀚的什么東西。
*他的臉通紅通紅,幾乎可以看到皮膚下的血液在沸騰。
*我莫名其妙地害怕那種相遇,每次見到他,仿佛自己的粗陋一下子全部裸露了,自己的困惑不自覺地又洶涌起來。
*但她不敢把這不安說出口,似乎一說出口,一切就清晰可見,一切擔(dān)心都落地為實了。
*他再次吞下了自己的殘疾,但是,不是以童年時期的那個方式。
*它果然是記憶中的那個樣子,大又不僅僅是那個樣子,就如同一張沒對焦好的照片,一旦清晰起來,大概的模樣還是如此。
*疲憊但警惕,眼神的冷漠不是由攻擊性的那種,而仿佛是對他自己的冷漠。
*既失去家鄉(xiāng)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從這章開始,我就開始懷疑此書并非自傳。書中文展的故事,如果是真的,那真的很可惜。)
viii.厚樸
*看到活得這么用力的人,我總會不舒服,仿佛對方在時時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一個女性友人,一開始認識我的時候,非常喜歡我。然而“表里不一”的我,并不是真的如看起來那般“傻白甜”。我,獨立而自我,將她拒之千里之外。因此她的熱情被我屢屢澆滅,最終演變成不置可否的保持距離。
她對我的這種排斥感還略帶嫌棄和不喜歡。后來她坦誠,說她嫉妒我。嫉妒我非常活躍和有生命力。我很努力,而我的努力襯托了她的不努力。
我沒解釋什么。
后來我想到,其實,我們認識的時機不對。我冰冷的對待她,是因為當(dāng)時的我,內(nèi)心極其脆弱和自卑。因為害怕受到傷害,所以把自己包裹的很緊。不敢讓別人看出自己丁點的不堪。也就是說,當(dāng)時的我,活的很不自由。
而這種看似優(yōu)秀實則不自信,會給人高傲的假象,讓別人產(chǎn)生嫉妒的情感。真正的優(yōu)秀,是不卑不亢,陳懇待人,是能讓人產(chǎn)生羨慕和模仿的情感。
*我把這個動作掩飾成用水擦臉時舒服的哼哼聲,我看出來了,你不是因為擦臉舒服,而是因為扮演自己太累。
*一副活在當(dāng)下、活在人間的塵俗感。
*其實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哪個才是我應(yīng)該堅持的活法,哪個才是真實。
*不合時宜的東西,如果自己虛弱,終究會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但有力量了,或堅持久了,或許反而能成為眾人追捧的魅力和個性。我擔(dān)心著、羨慕著、懷疑著又期待著他。
這句話,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句。當(dāng)時讀到,有種說到心坎的感覺。
記得有一次在研究所餐廳吃飯。坐在一起的同組學(xué)長,不知什么原因說我是個很有個性很有想法的人,還舉了個例子,說我就是那正太分布95%
區(qū)間之外的p值小于0.05的人。
旁邊另外一個女生說她一直覺得自己挺有個性的。然后,學(xué)長看了一眼,說:“你挺正常的?!?/p>
我一聽就不樂意了,“你是在說我奇葩嗎?!”那個女生也不樂意了,“你是在說我沒個性嗎?!”然后我們兩個學(xué)妹都嘟著嘴哼哼唧唧的看著學(xué)長,一副要學(xué)長給說法的樣子。一句話,得罪了兩個師妹,學(xué)長不置可否的低下了頭。
說實話,當(dāng)別人說類似的話時,我內(nèi)心是有點小竊喜的。畢竟隨波逐流和人云亦云都是貶義的。然而一個在別人眼里看來是個性的人,一定是孤獨的。
這種不被理解的孤獨,如果在一個非常非常自信的人身上,那就是氣場。否則,大多數(shù)的我們,在做出很“特別”的事時,總免不了偶爾的深深自我懷疑:為何我身邊的人都不這樣,而我這樣?我是不是走錯路了?
*厚樸確實在用生活追求一種想象,可能是追索得太用力了,那種來自他生命的最簡單的情感確實很容易感染人,然后有人也跟著相信了,所以厚樸成了他想象的那個世界的代言人。但我總覺得他是在為所有人的幻想燃燒生命。假如這個幻想破滅,別人只是會失望,但厚樸自己的內(nèi)心會發(fā)生什么呢?
*共同的出口:厚樸你來帶頭做吧!圍著他,像真的圍著他們生命的希望一樣。
*我不禁開始揣測,或許厚樸是他父親自認為未盡興的青春,在新的一個肉體上的延續(xù)。
*但我知道自己勸說不了厚樸,我們能成為好朋友,或許正因為我們是相反的人。
*頑強地打著精神,但消沉的感覺悄悄蔓延開。
*更像是以青春的名義集體撒的一個嬌。
*只是這樣的宣誓,沒有從心里透出來的力氣,讓人聽了,反而感覺到無法言說的虛弱。
*北京這個夢想之地,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厚樸天然的生存之所,然而,我也知道,在北京發(fā)生的任何理想和夢想,需要的是扎扎實實,甚至奮不顧身的實踐。當(dāng)他看到夢想背后那蕪雜、繁瑣的要求時,是否會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夠的接受度-夢想原來是卑微的執(zhí)著。
*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wù)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他不是假裝,他只不過不知道怎么處理自己身上的各種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熱愛的這個世界相處的辦法。每個人身上都有太多相互沖突卻又渾然一體的想法,他只是幼稚,還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誰。因為覺得,沒有必要向她解釋什么。因為,她也是個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
*他越來越投入對夢想的想象,也因此,越來越失去和實際的現(xiàn)實相處的能力。
*他不知道,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他知道自己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他能想象到的瑰麗生活去與現(xiàn)實抗衡,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緊張、敏感地去抗拒一切質(zhì)疑和暗示。
*他敏感地覺得,現(xiàn)在的我,是映照他失敗的最好對比。
*以前讀大學(xué)的時候,總覺得這城市格外的小,就是一條主干道,衍生出幾條功能迥異的路。然而,當(dāng)它藏住一個人的時候,就變得格外的大。
*我必須在中場休息時候結(jié)束后,繼續(xù)扮演起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苦苦爭取來的角色。
*我總會邊想象,邊自己開心地笑。仿佛過上這樣生活的,是我自己。
*住在厚樸腦子里的怪獸,是他用想象喂大的那個過度膨脹的理想幻象。
*然后不斷深深地、長長地嘆氣。仿佛我的胸口淤積著一個發(fā)酵出濃郁沼氣的沼澤,淤積著一個被人拼命咀嚼,但終究沒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團的整個世界。
《厚樸》是我最有感觸的一個故事?;蛟S因為厚樸有我的影子,所以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我的想法有時很理想主義和浪漫,這種“不接地氣”讓我很難和別人聊到一起來。這種不被認同感讓我時常懷疑我自己。然而,我還是做不了別人,我只能真實的做我自己。
在不斷自我懷疑中,不斷勇敢,不斷繼續(xù)。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其它部分
*這海水之上那碎銀一樣的陽光,鋪滿我的瞳孔,醒來的時候,已經(jīng)在醫(yī)院的病床上。曾經(jīng)的掩飾,更加在意,更加狂熱。
*都只能從國外的標準去解釋當(dāng)時為什么這么建,而不能說出這個建筑這條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變?nèi)诤希侨庀噙B的。
*人與人關(guān)系的建立,顯得那么充滿偶然又似乎必然。
*直接地突破你說話的邏輯,不讓你有試圖掩飾的機會,指明你所逃避或者不敢面對、不明白的。每次和他聊天,我時常都有種受傷感-有試圖掩飾的挫敗,也有的是,其實自己也不理了解自己的狀態(tài),然后就被李大人這般一陣見血地指出并且批評了-我知道李大人內(nèi)心的善良和本意,然而我總是難以遏制挫敗感。
*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況下,我會采用的是一種現(xiàn)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么能盡快掙錢以及怎么能盡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匯就是所謂“夢想”和“責(zé)任”。
*我真想好好和你聊聊,關(guān)于我們要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我真的太想和你談?wù)?,什么才是我們最?yīng)該珍惜和最珍貴的。
*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里的每塊石頭,這里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里的每個角落,怎么被歲月堆積成現(xiàn)在這樣的光景,這里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出這樣的模樣。
*父親突然離世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不是哭泣,而是滿肚子的怒氣,我憎恨自己再無法為父親做點什么。
*心里踏實到對生與死毫無畏懼。
*那一刻我會覺得自己是切開的木頭年輪中的某一環(huán),擁擠得那么心安。
*我突然如同墜入一種深邃如黑洞的恐慌中,一種踩空的感覺,眼淚止不住汩汩地流,但同時,好奇心又不斷提醒自己,掙扎著想看幾眼陌生的風(fēng)景。
*我抬起頭,看到一個碩大的,橘子,懸在上空,我知道,這就是童年時代的所有黃昏。
*我看著一座座的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來,卻倉促被扯走。我就這樣短暫參與了他們的生活,剛開始鋪張關(guān)于他們命運的想象,卻又被迅速帶離。作為游客,愜意的是,任何東西快速地滑過,因為一切都是輕巧、美好的,但這種快意是由罪惡的??焖俚囊磺卸伎梢猿蔀轱L(fēng)景,無論對當(dāng)事者多么驚心動魄。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那么迅速、干凈。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guī)ё吡耍@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能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
*世界已經(jīng)幫他剔除掉天真的虛妄。他能否已經(jīng)找到辦法和自己身上的欲望講和。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fù)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
*我應(yīng)該看見更多的人。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gòu)成了我們本身。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 《皮囊》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篇十二
生活遠不止眼睛所及看到的這一副樣子……
我們的皮囊裹夾著我們的靈魂,靈魂背著這副皮囊在行走,
這是一本適合在深夜一個人獨自閱讀的好書,而我利用一個零散時間堆砌而成的時間內(nèi)閱讀完,無疑有太多浮躁,故而我想這是一些需要重讀一遍的好故事
那個最終湮沒在別人甚至自己父母口水中的張美麗;那個家境遭遇變故的香港阿小以及總在模仿渴望中的漁村阿小;所謂‘別人家孩子’的楷模人物天才文展;還有肆意張揚要過不一樣生活的厚樸……
曾經(jīng)表面的繁華與光鮮往往最后只是換來一片唏噓,然而卻是我們普通人所希望皮囊能夠一直呈現(xiàn)的美麗樣子,而一時的失意與悲憤卻讓我們?nèi)ソ?jīng)歷風(fēng)吹雨打,打造的堅毅的皮囊往往更適宜我們靈魂的安放……
或許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并不重要,痛苦或美滿,而靈魂的厚重與清澈才能給予我們最大的安心。太在意去膨脹這副臭皮囊生活往往越走越遠,而靈魂的酣暢淋漓與滿足往往才更容易遇見最真實的生活。
因為,或許,是我們強加賦予了生活太多的意義,而生活原本的樣子就是平淡,一如朝陽的東升西落,一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31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