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讀書筆記匯總(八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5 12:06:15
《人生》的讀書筆記匯總(八篇)
時間:2023-04-05 12:06:15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人生》的讀書筆記篇一

劉巧珍,是大馬川一個善良美麗的姑娘,為了自己的愛情,為了心愛的人兒,她付出了許多,差點連心都掏出來。她不是那種病態(tài)的癡情,懂得以己度人,因此她的可貴就顯得更為高大,用小說里高德順的話說:“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樣……金子一樣啊……”可惜的是,在一個時代的浪潮中,她的這種愛情被高加林拋棄了。劉巧珍心灰意冷,痛苦地接受了馬栓的“愛情”時,自己心愛的高加林又一次回到了大馬川,成了和自己一樣的農(nóng)民,劉巧珍面對高加林,是恨是得意是愛是不甘心?路遙讓劉巧珍選擇了一種寬容的愛。也正是如此,劉巧珍這個形象才顯得更加完美,近似“女神”。一句話,劉巧珍追求的愛情是個悲劇。

高加林,高中落榜生,一腔熱血想走出大馬川,走出黃土地,去外面的世界闖蕩,想到更大的洪流中沖浪,這本沒有錯。那個時代給予年輕人的舞臺還不大,機會還不多。人生的命運是靠實力、關系、機遇和變數(shù)來運作的。高加林在這幾個因素中缺的太多,所以正當他“沖浪”正興時,生活一次次把他甩回到原點。他高考落榜回到大馬川,當了教師成了“公家人”。當記者名滿縣城,每一次都是高加林嶄露頭角時,生活就給他開一個天大的玩笑。第一次甩回原點,他有可愛的劉巧珍陪伴;這一次甩回原點,他失去了金子一般的劉巧珍。高加林也是路遙筆下一個悲劇人物。

路遙滿懷熱情的塑造了劉巧珍、高加林這兩個人物,掩卷思考,作者寫作時是痛苦的,一方面他極力塑造人物的美好、愛情的美好、時代的美好,另一方面又讓這美好的人物、美好的愛情在美好的時代以悲劇結(jié)束,這種矛盾深深掩藏在這群大馬川人物的背后。路遙人生坎坷,愛情坎坷(當然也有一段美好的時光),所以他把自己的坎坷融入了這些人物身上,讓讀者被人物的可愛感染的同時又淚催了,這種藝術效果是深刻的,是刻骨銘心的。二十年了,自己讀過不少小說,唯獨《人生》印象特深。

路遙何止在《人生》中描寫了這種淚奔的愛情,《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山西大眼睛媳婦”,和丈夫經(jīng)歷了苦難,終于日子紅火了卻得了癌癥;孫少平和田曉霞不可思議的愛情在洪水卷走田曉霞那一刻結(jié)束了。路遙就是這樣,傾心塑造愛情,又極力讓愛情在自己面前倒塌,塌得一塌糊涂。但路遙是偉大的,偉大在于他把自己寫入作品,他不僅僅是一個個體,他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通過他,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變遷,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與假惡丑,藝術作品的魅力就此彰顯。

《人生》的讀書筆記篇二

路遙的小說讀起來總是那么苦澀、艱難、悲苦和凄涼,也許在那個艱苦、貧瘠、混亂、動亂的時代背景之下,舉步維艱、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敗于現(xiàn)實、趨于命運就是人生該有的樣子,因此無論是路遙本身,還是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他們都只能努力的活著、拼命的活著、不甘心的活著、磕磕絆絆的活著、平凡的活著,最后在無聲無息、不情不愿、不由自主的消逝而去,然后為自己傳奇的一生畫上句號。

小說《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悲情的人物,作為陜北高原的一份子,他迫于凄涼的宿命只能作出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抉擇,因此他內(nèi)心充滿了煎熬、痛苦、迷茫和失意。所以也就有了高加林離開故土,回到故土,再離開故土,再度回到故土的曲折經(jīng)歷,這讓讀者覺得很是難受、震撼、心疼和憐惜不已。而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幕就是高加林失去工作的瞬間,那一刻我似乎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高加林內(nèi)心的質(zhì)疑、不公、委屈和絕望,所以當高加林內(nèi)心在哭泣嘶吼的時候,我也忍不住淚流滿面、心痛如絞。

高加林是一個有志青年,當他憑借著努力、拼搏、辛酸和卓越成為村里的教師時,他是激動、開心、滿足和甘愿的,自此他也以為自己真的做到工作穩(wěn)定、前途光明、命運坦蕩了,他也是真的堅信讀書改變命運的真理了。

可是時不逢人,高加林出生的年代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所以當他的工作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的兒子頂替掉的時候,他連掙扎、投訴、控告、爭取、抗議的機會和平臺都沒有,這真是讓人覺得無奈、可悲又憤懣不已??墒钦绺呒恿值母赣H所說,為了好好生存下去,人就要學會圓滑、妥協(xié)、忍耐和犧牲,因為當人處于低位的時候,那就得以低姿態(tài)的模樣去生活,而這就是殘酷的現(xiàn)實。

《人生》這部小說的悲苦基調(diào)極其符合當時那個艱苦的時代,而通過這部作品,我也再一次真切領略到了那個時期的文化、背景、生活和風情,這讓我觸動很深。再者,通過高加林這個人物,我也深刻了解了父輩們艱辛、悲慘、困苦的生活,這讓我更加懂得了艱苦奮斗、勤奮上進、不卑不亢、頑強堅韌的重要性,所以我很喜歡《人生》這本佳作,也很欣賞路遙這個傳奇作家。

《人生》的讀書筆記篇三

不同的選擇,就此有了別樣的人生。

讀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從人物形象的表層系統(tǒng)上探討才子高加林的悲劇性,也無意對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樣的深刻剖析。不要說當時社會因素的紛雜,使他失去本我,沒了自我。失去本心,縱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機遇,也無法實現(xiàn)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終,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錯過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終。由此,他的人生得以與茶具為伴,不乏“悲劇”。

“現(xiàn)實不是伊甸樂園,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現(xiàn)實條件的殘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論是事業(yè)還是愛情有充滿著悲劇。現(xiàn)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卻不能拋開現(xiàn)實,以求得到現(xiàn)實條件下還不能得到的東西。我們需要擺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對于一個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一個人來自本我的欲望適度,會給我們以激勵。而過分泛濫,則會吞噬我們的內(nèi)心,失去本心,我們則是的輸家。

貫穿《人生》,我們可以看到高加林無論是事業(yè)上還是感情上都伴隨著悲劇,伴隨最終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觸頗多,跟隨本心,我的感觸則為他愛情道路的不堅守。

每個看人生的人,看的都是自己的人生。這句話在高中的時候看到的,感到特別的震撼,當時還處于懵懵懂懂的時候,無法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反觀現(xiàn)在雖然十多年都過去了,再看還是一樣的感慨萬千。

心里最感動的時候,是高加林最后放聲大哭的時候,哭聲中有對劉巧珍的感激,有失去巧珍金子一樣的心的懊悔,但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無奈。

這部小說,尤其是年輕人,看的時候,感覺就像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一樣,尤其是當幾年以后再看一遍,這就是寫的年輕時候的事情啊,甜蜜和苦澀的愛情,波折不停的事業(yè),命運的轉(zhuǎn)折,激蕩的人生,幾步每一個都很對應,所以路遙大叔也肯定年輕的時候有過這樣內(nèi)心的掙扎,才能寫出這樣讓人如身臨其境,代入感這么強的作品。

也許路遙要告訴我們每個看《人生》的人,其實就是看的都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年輕的歲月。

《人生》的讀書筆記篇四

近日借的書都還不錯,每天做點兒開卷有益的事。不知怎的,有本書自從書名印入我腦海就一直接忘不了了。路遙的《人生》幾次都想借來看,但在圖書館都沒找到。算了,在網(wǎng)上百來了一本電子的。感動著加林和巧英的愛情也感動著感情與理智之間的抉擇。結(jié)局雖然不那么完美,但是總覺得人生或許就該是這樣的。人活著,就要對自己的選擇有所擔當。

書中有幾段風景的描寫,很傳神,看著仿佛身臨其境。

外面的陽光多刺眼??!他好像一下子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天藍得像水洗過一般。雪白的云朵靜靜地飄浮在空中。大川道里,連片的玉米綠氈似的一直鋪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兩過的大山擋住了視線,更遠的天邊彌漫著一層淡藍色的霧靄。向陽的山坡大高分是麥田,有的已經(jīng)翻過,土是深棕色的;有的沒有翻過,被太陽曬得白花花的,像剛熟過的羊皮。所有麥田里復種的糜子和蕎麥都已經(jīng)出齊,泛出一層淡淡淺綠。川道上下的幾個村莊,全都罩在棗樹的綠蔭中,很少看得見房屋;只看見每上村前的打麥場上,都立著密集的麥秸垛,遠遠望去像黃色的蘑菇一般。

太陽剛剛落山,西邊的天上飛起了一大片紅色的霞朵。除過山尖上染著一抹淡淡的桔黃色的光芒,川兩邊大山濃重的陰影已經(jīng)籠罩了川道,空氣也顯得涼森森的了。大馬河兩岸所有的高稈作物現(xiàn)在都在出穗吐纓。玉米、高粱、谷子,長得齊楚楚的。都已冒過了人頭。各種豆類作物都在開花,空氣里彌漫著一股清淡芬芳的香耒。遠處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溝,綠草叢中滾動著點點白色。富麗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顯得格外寧靜而莊嚴。

他們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牽?;ɡ@著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閃閃的珍珠一般撒滿了暗藍色的天空。西邊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線,像誰用碳筆勾出來似的柔美;大馬河在遠處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來的旋律一般好聽。一陣輕風吹過來,遍地的谷葉響起了沙沙沙的響聲。風停了,身邊一切便又寂靜下來。頭頂上,婆娑的、墨綠色的葉叢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朧的月下泛著點點青光。

雖然這書寫的是改革開放初期,并且還是農(nóng)村的故事,但是對現(xiàn)在依然很有教育意義。有多少人不被物質(zhì)迷惑,有多少人不是活在別人的眼神里。加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對自己想要的是否是正確的缺乏判斷。在別人的眼里,他找到了自己。這個被認為是“自己”的人,是否是真正的自己他是迷失了。準確的說,他迷失在別人的眼神里。人生的價值體系到現(xiàn)在也沒有建立起來。我為什么而活,這個命題沒有被深刻的思考。甚至連榜樣的力量也沒有。我們看到的是紛繁無非是“名”、“利”二字,雖然誰都明白這個道理,卻沒有人脫的開。我們比從前更羨慕別人的權、錢、勢、優(yōu)越,我們比從前活的更自卑。甚至自卑到猥瑣。

我們不能正視生活帶給我們的苦難,不能正視貧窮帶給我們的無奈。我們的哀怨蓋過了坦然。熱情沒了,勇氣都沒了,甚至連心都沒了。我們選擇了盲從,選擇了隨波逐流。我們忘了自己還有熱忱,忘了去改變,忘了躍出云層我們就都看到曙光。位置決定我們的眼界,前面的主語被忽略了,那是我們心的位置決定了我們的眼界??墒菦]了心又怎能看遠?

《人生》結(jié)尾處有幾句話,讓我格外感動:對待社會,我們常說要向前看,對一個人來說,也要向前看。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相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本來想多寫些的,但是,撩撥人的感動處處都有而人的心越來越麻木。我們越來越不能感動,所以不在寫的多少,有時間再看一遍原著吧。

《人生》的讀書筆記篇五

《人生》發(fā)表于1982年,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xiāng)生活構(gòu)成了它的時空背景。高中畢業(yè)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gòu)成了其故事構(gòu)架。高加林同農(nóng)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gòu)成了故事發(fā)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xiàn)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高加林正是作者著力塑造的復雜的人物。他身上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zhàn),自信堅毅的品質(zhì),又同時具有辛勤、樸實的傳統(tǒng)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并融入時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現(xiàn)實與他心中的理想總是相差極遠,正是這樣反差構(gòu)成了他的復雜的性格特征。當他高中畢業(yè)回到村里后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時,他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xiàn)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yè),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nóng)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zhì)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于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于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xiàn)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jīng)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 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xiàn)了出來。在經(jīng)過反復考慮后,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可同時意味著這種選擇會無情地傷害巧珍,當他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后,巧珍含淚接受了,但她卻并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著。

但是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這件事終于被人告發(fā)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云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shù)囊环挘笠幌伦訐涞乖邳S土地上。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雖然人生的結(jié)局是一如既往的悲傷與現(xiàn)實,但我卻沒有以往那么憤然,我漸漸體會到了什么是生活,特別是現(xiàn)實世界里的生活的樣子.

生活有時能把現(xiàn)實變成夢想,有時也可能把夢想變成現(xiàn)實,有時會把社會中的各個角色調(diào)換,有時會把好事弄巧成拙,關鍵看我們怎么去走這條人生的道路.

我們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丟掉自己的原則,無論你此刻正高興萬分或痛苦萬分,都不能丟掉自己的原則,人一旦丟掉原則就會走入人生的岔路口里.就像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樣,他優(yōu)秀聰明心勁高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同時又懂得利用機會,這點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具備的,然而他就是因為一時的迷茫放棄了原則,結(jié)果失去了一份也許可以稱之為世界上最純真的愛情,最真的女人,最愛他的人。女主角巧珍帶著對他的愛嫁作他人婦,沒有任何怨言,然后在他失意又從回農(nóng)村時還為他求情,求大隊書記讓他重新當老師。其實在他失意之前他就意識到自己其實真正愛的人是農(nóng)村姑娘巧珍,然而就是因為一時的迷茫,選錯了路口,放棄了原則,結(jié)果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

其實我們都在走這條人生路,在這條人生路上也會遇到很多岔路口,我們在選擇之前也會迷茫失措,也許也會和主人公犯同樣的錯誤,說白了這就是人生!唯一和主人公不同的是我們在選擇之前看到了《人生》這本書,它會讓我們在選擇的時侯,三思而后行!

就像柳青說的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人生》的讀書筆記篇六

書架上一摞摞書,完整讀完的卻沒有幾本。

這次放寒假,索性開始,我第一本拿的就是《人生》。

可能是我這一年經(jīng)歷了從校園到社會,經(jīng)歷了一個學期的工作,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我感覺到了長大真難……我想從書中找到某些答案....或許是作者的某個觀點,或許是無意中看到的某句話,也許會對現(xiàn)階段的自己有個點醒吧!

今天是大年初三,由于疫情,大家都窩在家里,過上了豬一般的生活。就像段子說的,以前總羨慕和向往,豬過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這兩天終于過上了豬的生活。過了兩天才發(fā)現(xiàn),豬過的太不容易了。

無聊到連手機也不想玩了,于是接著捧起我還有幾章未讀完的《人生》,看看高加林最后到底怎么樣了......就在一個小時前,讀完了。然后簡單的在書后面寫了幾句話。

最大的感受就是:人這一生啊,你有多大的本事就吃多大碗的飯!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路。

《人生》的讀書筆記篇七

本來不想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了,但是我覺得既然讀了,總要寫點兒什么。

我男神說:每個人看一本著作,其實都是在看他自己,他喜歡的哪一個人物、哪一段對白、哪一處場景、其實是他對真實世界的期待、向往和夢想。

簡單來說,這本書就是講了一個農(nóng)村帥小伙作死的過程,因為對自己定位的錯誤,導致愛情事業(yè)雙雙離他而去。

這是當時社會的問題,也是高加林的問題。估計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都一樣,最同情的是巧珍,付出了純粹的愛情,卻等來了背叛。有幾處場景真的濕了眼眶,那么純粹的愛情,高加林卻錯過了。

這不得不讓我想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真的有這么一份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想我一定會緊緊攥在手中。其實這樣說也太絕對。在玫瑰與面包面前,我想大部分人是會選擇面包的,這也無可厚非。

我們應該真正廓清生活中無數(shù)不合理的東西,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輕人走向正軌,讓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于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并勇敢承擔一切后果?!?/p>

路遙的小說《人生》扉頁上有著這么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我們的這一生中要經(jīng)歷許多大大小小的考試,無論是學生時代的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還是我們工作以后的單位測試,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為這些考試奮斗過的痕跡。但還有一種考試,它并不是以任何一種形式呈現(xiàn)的,但它又無處不在。它在我們降臨于人世間的那天就已經(jīng)存在了,它就是——人生的考試。

路遙的《人生》講的是農(nóng)村青年高加林懷揣極大的熱情向城市走去,他的代價是放棄了農(nóng)村姑娘劉巧珍對他的真摯愛戀,選擇了城市姑娘黃亞萍在一起。但是由于他的農(nóng)村人身份被迫失業(yè),他又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與黃亞萍分開。高加林回到了農(nóng)村,發(fā)現(xiàn)劉巧珍已嫁為他人婦,最終愛情、事業(yè)都一無所獲。

合上書本,我感到了對這個悲劇結(jié)局的一種深深的彷徨。高加林在城市和農(nóng)村之間角色的來回轉(zhuǎn)換中,他享受著幸福,但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理想與現(xiàn)實的斗爭帶來的落差讓人難以承受。在最后高加林放聲大哭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之感到無奈??蘼曋挟斎挥袑⑶烧湓谒貋碇筮€要幫他找工作的感激、當然也有失去劉巧珍這樣一個對他真心真意的人的懊悔,但更多的是對于他人生的無奈。難道我們真的能夠大義凜然地面對城市知識女性黃亞萍而不為所動嗎?我們也難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譴責高加林。

高加林和劉巧珍相處時,因為知識背景不對等,他們之間只能談論一些如“老母豬又生了幾只豬仔”這種令高加林感到乏味的事情。即使我們不看大結(jié)局,我們也能夠猜出他會作何選擇。正是因為他的失敗,才折射出人生之路上的選擇有多難,代價有多嚴重。人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我佩服的是高加林這一份敢于抉擇的勇氣。

對于高加林令人唏噓不已的結(jié)局,我想,這就是人生。

人生的考試環(huán)環(huán)相扣,上一場的考試結(jié)果決定下一場考試的內(nèi)容、等級以及評定方法。人生處處是考場,人生事事是考題。因為我們是唯一的,所以在找參考答案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找自己的人生路。我們這一生,人生的路有很多條。人生的不同選項只是代表不同的方向,它沒有標準的答案。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時,面對不同的選擇,我們必須做出決定。當我們決定踏上其中的某一條路時,即使踏上去后才知道它并沒有我們之前想的那般美好燦爛,但我們也必須走下去。我們無法回頭,只能堅定地走下去。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部現(xiàn)實主義作品教會我們什么?是讓我們不敢做出關乎命運的抉擇嗎?不,《人生》教會我們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以及就算奮斗過后失敗了也不后悔的決心。高加林的選擇本沒有錯,錯的是那個時代。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抉擇,奏響著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強音。這一價值理念,不是擇善固執(zhí)的口號標榜,也不是“死馬當做活馬醫(yī)”的倔強,而是由經(jīng)史人文傳統(tǒng)而來的應世智慧。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在面臨命運的轉(zhuǎn)折點時,選擇走哪條路就堅定地走下去吧!

《人生》的讀書筆記篇八

《人生》是由路遙執(zhí)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在改革時期的陜北高原,描寫的高中畢業(yè)生高加林在農(nóng)村和城市反復折返的故事,以及和農(nóng)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感情糾葛,從而體現(xiàn)一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人生》是路遙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經(jīng)典長篇小說,發(fā)表于《收獲》1982年第三期,《人生》的發(fā)表標志著路遙的開始步入文學之路的巔峰,也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地位。著名導演賈樟柯曾這樣評價:“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上中學的時候,后來也讀過很多作品都對我的電影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惟獨《人生》對我的影響最大,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p>

1980年代,中國戶籍制度將公民分為農(nóng)業(yè)戶口和非農(nóng)業(yè)戶口兩種戶口,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地理景觀:鄉(xiāng)村景觀和城市景觀和城鄉(xiāng)差別。同時,國家還通過種種政策強化這種差異。比如在勞動分配的制度上,在城市工作的職員每月有固定的工資收入,還有完善的醫(yī)療的制度、退休的制度。但在鄉(xiāng)村,農(nóng)民不僅要按時按量向國家繳納糧食,還必須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勞動產(chǎn)品。這些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了農(nóng)民在整個社會發(fā)展中長時間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tài)中?!度松肪褪窃谶@種背景下中展開,“鄉(xiāng)下人天生就應該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這種強烈的等級觀念、城鄉(xiāng)差異在小說中被大大強化。

“相比于一般悲劇作品,《人生》具有更加厚重的悲劇色彩,其所呈現(xiàn)的愛情心理的沖突、鄉(xiāng)邦文化的沖突、作家的精神沖突,都是具有深長的歷史意味的沖突,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消解,矛盾與矛盾沖突的所在,在某種意義上構(gòu)成了人們前行的不息動力,督促人們?nèi)ソ鉀Q矛盾,實現(xiàn)追求的目標。”

在高加林的愛情選擇的背后,埋藏著門第觀念的沖突。高加林和劉巧珍戀愛,高加林沒有門第差別的擔憂,但和黃亞萍戀愛,高加林首先發(fā)問的就是:“你父親肯定不會接受我!他們要門當戶對的!我一個老百姓的兒子,會辱沒他們的尊嚴!”高加林的發(fā)問確實很有道理,因為在中國這個有著悠久等級觀念的社會里,婚姻同樣打上了等級的烙印,而高加林不惜以道德背叛的代價與巧珍分手,目的只有一個,告別那塊土地,做一個真正的城市人。

在中國的鄉(xiāng)村文化中,有三種力量最具影響,掌有行政權權的闊人、掌有經(jīng)濟權的富人和掌有話語權經(jīng)驗的老人。首先是高加林和高明樓之間的沖突,表面上看,他們之間的沖突是因為高明樓玩弄權力、占奪了高加林民辦教師的位置而引起的。但其實不是,高加林和高明樓屬于兩個不同的階層,高明樓是村里的權力階層,而高加林是村里的草根階層。其次是高加林和順德老漢的沖突,這是新一輩和老一代之間的沖突,高加林向往城市文明,守地意識薄弱,而順德老漢守地意識強烈。他們之間的沖突,從根本上說是現(xiàn)代文化觀念與傳統(tǒng)的農(nóng)民鄉(xiāng)土觀念的沖突。最后是高加林和劉立本的沖突。劉立本的商人身份決定了他在高家村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他通過投機取巧實現(xiàn)了發(fā)家致富的目標。高加林鄙視劉立本,緣于知識分子的清高,這也是歷史慣性作用的體現(xiàn),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恥言商業(yè)金錢,看重官宦仕途。

“農(nóng)村與城市、鄉(xiāng)土情結(jié)與現(xiàn)代意識、道德與歷史、奮斗精神與自虐傾向,正是作家意識到這種兩兩相對的二律背反,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內(nèi)心裂變的極致?!遍喿x《人生》,我的能感受到作家強烈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而在這種情結(jié)的背后,毋庸置疑的是因襲的守舊觀念、封閉的小農(nóng)思想和被動的保守惰性,以“只有扎根鄉(xiāng)土才能活人”作為人生經(jīng)驗和生活哲學的前提,不得不說是一種極其僵化的思維。其次,《人生》也顯示了路遙在心理層面的復雜矛盾。一方面,作家站在維護者的立場上,對作品主人公進行了鮮明批評。另一方面,就作品的情節(jié)來看,作者借助高加林的行動卻又是在消解這種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作家精神的坐標陷入了自我迷失的狀態(tài),路遙到底不能回答為什么社會主義體制的利劍砍下了高家明,而沒有砍下屢屢以權謀私、阻撓農(nóng)村改革的高明樓?為什么城市人比農(nóng)村人享受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和福利?為什么我們的社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代青年的發(fā)展問題?

“有研究者曾經(jīng)指出:濃郁的悲劇審美意識,是路遙作為藝術家的一大優(yōu)勢。表現(xiàn)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路遙自覺地把這種意識貫穿在了小說的情節(jié)設計、人物塑造、結(jié)構(gòu)安排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以達到強烈悲劇感的藝術效果?!盵2]正如陳思廣所說“路遙的藝術關切點不在于表現(xiàn)心靈的選擇和靈魂的搏戰(zhàn)上,而在于揭示外在環(huán)境的壓迫對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制約,物質(zhì)條件的匱乏對人格精神的追求和發(fā)展的限制。”并通過這些悲劇引發(fā)了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對人的關注。《人生》不僅為那些在困境中奮斗的年輕人指明了方向,對于科學的審視鄉(xiāng)土觀念、正確的處理城鄉(xiāng)關系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30939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