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200字(精選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5:03:07
2023年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200字(精選8篇)
時間:2023-06-06 15:03:07     小編:zdfb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chǔ)。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一

月亮,代表著一個崇高的追求與理想。六便士,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著一個卑微、平凡弱小的人。

有人跟我說,這本書寫的太悲情,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圓滿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實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畫家的夢,一個平凡卑微的人,已經(jīng)尋到了他的月亮。一個朝圣者找到了屬于他的天堂,一個靈魂的歸屬地。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話有三句。第一句,作家通曉的是人性,掌握的是人心。第二句,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第三句,上帝的磨盤轉(zhuǎn)動的很慢,但確磨的很細。

我不知道該如何解讀第一句話,沒有一個人能懂自己,別人又怎么懂自己,自己又如何能懂得別人。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本書的主人公,一個冷漠、無情、粗鄙、瘋狂,一點都不懂感恩,一個不折不扣的偏執(zhí)狂。正是因為這種偏執(zhí)才使他知道自己的追求及夢想,一個為了自己的夢想可以放棄一切的人。

舍棄了所有、扔掉所有阻攔自己的東西,家庭、環(huán)境、世俗的眼光。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這是艾塔對思特里克蘭德所說的話,接受艾塔是為了什么,打開愛情的心扉、是性還是一個可以安心繪畫的環(huán)境。我一直也沒有想通,這些都是他所不需要的東西,這些都是可以阻擋他腳步的東西,艾塔選擇他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因為愛情另一個可以說是血統(tǒng)、一個白人的血統(tǒng)。艾塔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更多感受的是愛,當思特里克蘭德要趕走艾塔的時候也是看不見一個自私、冷漠的偏執(zhí)狂,這也是因為愛吧。

有幾個人肯為曾經(jīng)的夢想放下一切多余的包袱?不是上帝的磨盤磨平了我們,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磨平。生活并不能壓彎我們的腰,只是我們選擇向生活低頭。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二

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講述了主人公思特里從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中逃脫出來,從一個證券商變成了一個貧困潦倒的畫家,他最終因為患麻風的病死在了滿墻都畫了自己作品的房間里。如果道德家在場,絕對會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地批評一通主人公,其實就在小說中,思特里也獲得了不少人的批判咒罵,因為思特里為了追逐自己作畫的夢想,不光拋棄了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而且也拋棄了妻子和子女,之后還有很多情節(jié),包括思特里的朋友把他從生死線上救回來,然而思特里和朋友的妻子出軌,并且最后跟朋友的妻子分手導(dǎo)致朋友的妻子自殺等。

小說里面的人物經(jīng)常會幫讀者問思特里“你難道不愧疚嗎”,但是顯然思特里根本不在乎這些,像小說里寫道“他絕不會忍受任何外在桎梏。依我看,他生命中只有那迷也似的熱情,無休止地驅(qū)使他奔向一個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標;若有任何東西妨礙征程,他會從心底把這東西連根拔除,哪怕慘痛不堪獻血淋漓也在所不惜?!痹谧分饓粝氲降缆飞希继乩锝^對是個毫無保留的朝圣者,在達到目標之前,他可以放棄生命,不在乎道德約束,做一個冷漠自私的人?;蛟S讀到這里,每一個讀者都知道從這本書中不可能得到選“月亮”還是選“六便士”的答案,因為在思特里沒有任何所謂的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在追逐理想的歲月中,不論是外人的非議咒罵,或是自身的疾病痛苦都沒有讓他想要放棄的想法,這本書只是讓你更加清楚直接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矛盾,該如何作出選擇,更重要的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做一個一無所有的朝圣者。

《月亮與六便士》正如它的題目一樣主要是圍繞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作為核心展開故事,但是除了主人公思特里這條故事主線之外,一些故事輔線同樣值得深思。例如思特里的好朋友德克是一名只能畫出庸作的畫家,但是他卻能看出思特里畫作的不俗之處,或許藝術(shù)本身就是矛盾的事物,讀后感藝術(shù)是人類精神世界的表現(xiàn),但是很明顯原始藝術(shù)不是受過高等教育成為貴族就能學(xué)習(xí)來的,同樣也不是窮人永遠無法購買的奢侈品。還有例如醫(yī)生放棄了深造名額,甘于在小島上做一個默默無聞的人,相比頂替了他的外科醫(yī)生,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看到這里我想到常常有長輩跟我說某人明明一手的好牌最后打爛了,這個醫(yī)生不就是長輩說的這種人,成功的單一定義或許局限了我們對生活的期待,在生活中還是不要輕易地去評價別人的生活吧。

還有許多值得挖掘的故事輔線就不一一列舉了,而且每個人看的的感悟都不一樣,需要每位讀者自己去一一挖掘。就像開頭所說,小說如何更好地把人生的矛盾展現(xiàn)給讀者或許比跌宕起伏的劇情更重要,好的人生或許也不是追求華麗的偶像劇式的經(jīng)歷,如何能夠在充滿矛盾掙扎的一生中認識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三

有些作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比如英國的毛姆。

在遍地六便士的世界里,抬頭看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實在是名氣太大了,已經(jīng)到了如果不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讀過書。

第一次正式推薦這本書的是李東昆老師,那回在外國語小學(xué)舉辦的《人生最美讀書時》活動中,東昆老師講這本書對他影響很大,于是便記在心上。

接下來那一年底,新鄉(xiāng)撒哈拉書店開業(yè),仿佛走到哪里都擺的《月亮與六便士》,于是便買了一本。

書中講述了一位英國經(jīng)紀人,思特里??颂m德放棄了安穩(wěn)的生活,拋下工作,以及家庭,只身來到巴黎追求夢想,學(xué)習(xí)繪畫的故事,最好來到塔希提島,并與當?shù)嘏咏Y(jié)婚,病逝他鄉(xiāng)的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復(fù)雜,但其中蘊藏著人性的探討卻極為深刻。在世俗的眼里思特里??颂m德簡直渣到了極點,但從藝術(shù)的角度,他又是如此的勇敢。

東昆老師曾經(jīng)講過語言的盡頭是“藝術(shù)”,那么我想,真正的藝術(shù)家也不是用語言可以描述的吧。

離開了倫敦來到巴黎,離開了巴黎又來到了塔希提,在這座被稱為離天堂最近的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思特里??颂m德終于找到了自己心靈的家,于是他拿起畫筆,描繪出它的樣子,世人無論當成杰作還是垃圾,應(yīng)該與他都無關(guān)了。他只是畫出眼睛看到的東西,劃出了他的夢,于是他的心從此不用再流浪了。

認為“金錢罪惡”的人是極端的,認為“夢想即一切”的人也是不成熟的。作為一個社會人,如何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平衡是一個難題,這恐怕也是本書大獲成功的原因吧。

推薦這本書的李東昆老師終于辭去了高校教師的職位,跑去北京讀博士了,很多人感到詫異,我卻一點也不奇怪。

而我還整天在六便士中討生活,有時趁著夜晚散步時,偶爾也抬頭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四

通俗地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上帝的磨盤轉(zhuǎn)動得很慢,但卻磨得很細?!钡某鎏帲?/p>

釋義 :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xiàn)實與卑微。月亮是在此世上遙不可及的形體,你可以贊美卻無法褻玩它,代表了崇高。它們都是圓形的,閃閃發(fā)光,卻被賦予了南轅北轍蘊意。

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出身不凡,喜歡在自己的幽閨里設(shè)宴招待各式文人,以待提高自己的文學(xué)素質(zhì)。姐夫是一位上校,丈夫本來也在銀行工作,他們之間的相處互相敬愛,極少摩擦。

也就宛如大多數(shù)女性渴望的那樣,思特里克蘭德太太過上月亮般的生活,養(yǎng)尊處優(yōu),人人都可看到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每日只需流連在燈紅酒綠的宴會上,思考自己是否是宴會的主角,能夠再用文學(xué)的氣質(zhì)為自己添染上更高的光環(huán)。但是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常常隱匿著一股驚懼不安的勢流。在不留神處往往讓人萬劫不復(fù)。脆弱得如履薄冰。

為了使靈魂安寧,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但思特里克蘭德先生的靈魂早已被惡魔吞噬,所以他從來不屑于做討好別人的事。 他很窮,窮得只能夠住在一座破爛的小樓,多年沒有粉刷過的,齷齷齪齪,連他穿的也沒有一件東西不是骯臟、破爛的。很難想象,在不久之前,他曾經(jīng)住在一棟別墅里消暑。

六便士般的生活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亂蓬蓬的胡須底下,他的頭發(fā)也非常長;但是最令人吃驚的變化還是他的極度削瘦,穿的仍然是五年前作者所見到的那身衣服,只不過已經(jīng)破破爛爛,油跡斑斑,而且穿在身上晃晃蕩蕩,仿佛原來是給別人做的似的。 雖然這種生活被許多人所不齒,也沒有太多人記住他,只是在偶爾需要畫人像的時候,讓他接幾個錢,但是他只是置身于這個社會于以外,沒有人能夠打探到他靈魂的行蹤,而且他對于這個社會有機體的不屑一顧,多少給人一些虛幻的好奇。

施特略夫是一個蹩腳的畫家,但并不代表他缺乏藝術(shù)的嗅覺,他一直敬重思特里克蘭德先生的天賦異稟,即便在所有人不理解的情況下,即便在思特里克蘭德先生多番冷嘲熱諷下,他亦然如此。 思特里克蘭德先生害病甚危,他二話不說,把先生接往自己家里,不但把自己的工作全部撂下,整天服侍病人,大夫開了藥,他總是連哄帶騙地勸病人按時服用,盡管他的收入一向只夠維持夫妻兩人的生活,從來就不寬裕,現(xiàn)在他卻大手大腳,購買時令已過、價錢昂貴的美味,想方設(shè)法叫思特里克蘭德先生多吃一點東西,與其說故縱欲擒,還不如說他是一個傻子,習(xí)慣對別人好的傻子,總是把別人的事情攬成自己的事情,天底下有那么多舒心的工作,他偏不要,倒撿起了一個無心的怪物。施特略夫?qū)嵲谑莻€大好人,好到連自己的妻子也雙手奉上,只是那個無心的怪物只是一個藝術(shù)的偉人,沒有良心,沒有靈魂。在事情發(fā)生以后,他只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靜觀,不動聲,不作為,一切皆認為是施特略夫咎由自取。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五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著名小說家毛姆所作,這部小說在當時的文學(xué)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這部小說情節(jié)并不復(fù)雜,寫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jīng)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yè)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jīng)]有人能夠理解。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煎熬,而且為了尋找表現(xiàn)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jīng)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shù)氣質(zhì)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chuàng)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在他染上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xiàn)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shù)、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shù)的產(chǎn)生與本質(zhì)、個性與天才的關(guān)系、藝術(shù)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性格怪異,有時表現(xiàn)得非常自私(例如他同挽救了其性命的荷蘭畫家妻子私通,導(dǎo)致他的恩人家破人亡),但正如作者說的那樣: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讀者也很可能不喜歡這個畫家,但卻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與才能,不能不為他的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所折服。毛姆在這部小說中發(fā)揮了他敘述故事的特長,有時直敘,有時追述,有時旁白,插入一點議論,有時又借助第三者的口講一段軼事作為補充,只要讀者將這本書打開,就不由自主他被吸引住,想看個究竟。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英國畫家是以法國后期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為原型塑造的人物,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高更在立志從事繪畫前也做過經(jīng)紀人;高更一生也非??部?、貧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個荒涼的小島上。但我們必須看清,除了生活的大致輪廓外,毛姆創(chuàng)造的完全是另外一個人物。他把他寫得更加怪異,更加瘋狂,但也使讀者感到更加有血有肉。一句話,毛姆寫的是一部虛構(gòu)的小說,而不是一部文學(xué)傳記。如果說《月亮和六便士》發(fā)表后將近一百年,至今仍然具有極大的魅力,那不是由于毛姆采用的原型——高更如何偉大,而是由于毛姆的生花妙筆創(chuàng)作出一個不朽的畫家。

作者把赤裸裸的人性描寫得淋漓盡致,把主人公的全部惡劣、瘋狂的行為展現(xiàn)出來,卻讓我們感到的不是畸形,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真真實實的人。他那些令人不解的種種行為卻展現(xiàn)出對藝術(shù)的狂熱,對藝術(shù)的追求,為了藝術(shù)寧肯舍去一切的情感!

我們可以說他是偉大的,他對藝術(shù)的摯愛是無人可比的。他的畫滲透了他的性格,那粗獷、瘋狂的畫,其實也是他對命運不公的一種靈魂的發(fā)泄。

最后讓我們探討一下小說的名字,“月亮”代表什么?“六便士”代表什么?月亮是天上崇高純潔的星球,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兩者都是圓形的,兩者都閃閃發(fā)光,但本質(zhì)卻完全不一樣,也許它們象征的就是理想與現(xiàn)實吧!理想是那么美好,但現(xiàn)實往往是殘酷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藝術(shù)與生活的矛盾,使主人公成為了一個悲劇人物。

讓我們?nèi)プ非笠粋€崇高的理想,而鄙棄六便士銀幣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六

斷斷續(xù)續(xù)終于讀完了。第一主觀視角的追尋手法讓人忍不住想要把書拋在一邊,這貨講的都是些什么玩意?當你急躁的往下翻的時候,就像是看了一部冗長又無趣的電影,在眼皮子打架的時候,居然開始明白他想說什么了。

我是向來是習(xí)慣以最大的惡意去揣度推測他人的,所以當我知曉人們對斯朱蘭以贊賞替代懷疑,以榮耀點綴齷齪時,問題就來了。

其實某種程度上,斯朱蘭有點像是梵高,但是在某些性格上面被放大縮小了。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那些禹禹獨行追尋月亮的勇士總是被嘲諷被異化被排斥,而一旦他們或者找到了自己的月亮,哪怕只是水中月,這些六便士們,這些想要追尋月亮卻陷入了六便士們,這些既想要月亮又不舍得六便士們,就把斯朱蘭當成了勇士,英雄。

這不是重點也無可厚非。可怕的是像是一旦你成為了斯朱蘭式追尋月亮的人,那么似乎就占據(jù)著道義的制高點,可以理所當然的不管不顧那些六便士的死活,哪怕你做了什么樣的混蛋事。于是斯朱蘭逃離妻子,誘引有夫之婦,再度拋棄,再度逃離。

如果這些都可以被原諒,如果那些追尋月亮的人的確就天生高人一等,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活該被命運和追月者戲弄。那么更可怕的是,一群以者追月之名做著搜集六便士的人,被社會和大眾以掌聲和眼淚歡迎,前者心安理得的被高光,后者肆無忌憚的被感動,整個社會一片大好欣欣向榮。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七

書中的斯特里克蘭德和掙扎的凡人不同,他轉(zhuǎn)身追尋理想再也沒有回頭,可以說是荒誕的可笑的。一個毫無繪畫基礎(chǔ)四十歲的中年大叔執(zhí)意作畫,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家庭以及安穩(wěn)的工作。

他在乎成名么,不,他根本不在乎。他所有的錢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畫畫,甚至連生理欲望被他厭惡。他只想要內(nèi)心的寧靜。他被譏諷,被唾棄,可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新聞理想新聞?wù)鎸崳侣勅藪煸谧爝叺臇|西,哪一個人可以拍著胸脯保證絕對做到?最初選擇這條路靠著的是理想,支撐走完卻需要面包。所以,是不是最后都會向生活妥協(xié),但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可以反抗生活。

我想如果斯特里克蘭德死后他的畫沒有出名,那么就是一場悲劇,可即便他死后變成了矚目的畫家,那一把被他安排的大火燒光了他所有畫作,依舊是一場悲劇。所有可能的傳世經(jīng)典都注定湮滅,但世人的評價他才不在乎。

書里我最喜歡這樣一段話。

希望做新聞人的我們,在月光下更孤獨勇敢。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八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毛姆被稱為“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六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他活了九十四歲),一直筆耕不輟,最負盛名的比如有《刀鋒 》《人性的枷鎖 》《面紗 》還有《月亮與六便士》。在我心中,馬爾克斯、茨維格、杜拉斯、毛姆都是很會講故事的人,但是他們講的故事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這里感觸一下,讀書真是有趣,他讓我認識到一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懂的事),毛姆的書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你有一種逃不掉,掙不脫又進不去的感覺,仿佛說的就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但是又和我們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夢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

只是真不知道人要經(jīng)過多少迷途,才能踏上正路?像思特里克蘭德,我覺得還是比較幸運的,也有人一生,都在迷途中不知所措,就像一個可憐無助的孩子。

一口氣看完月亮與六便士,真是精彩,當時的奇妙與眩暈感,我想我永遠也不會忘。

我想,這當是靈魂的自由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308556.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