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體會(模板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4:56:58
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體會(模板9篇)
時間:2023-06-06 14:56:58     小編:zdfb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chǔ)。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一

寒假里,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可以說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lǐng)也無甚用處?!币粋€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才會成為有用之才。作為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lǐng),有真的道德。做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斷進取,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要學得博。”我們講育人第一,就是要讓學生首先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生學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學聯(lián)絡(luò)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為傳統(tǒng)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正是我們現(xiàn)在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探究,有學習的主動性,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終身性的學習。

在“創(chuàng)造的教育”中,他說: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彼砸兄R,是要從行動中去求來,不行動而求到的.知識,是靠不住的。因此,我們現(xiàn)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chuàng)造的教育。學生要創(chuàng)造,就要學會在用腦的同時,懂得用手去實驗,到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尋找知識,手腦并用才能學會創(chuàng)造。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手腦并用,把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使學生的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就像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這種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把學校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社會責任感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接受有計劃的、健康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shù)的、改造社會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走到社區(qū)去,參加社區(qū)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生活,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幫助過他的每一個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品行教育、愛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升華知識。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薄澳闳舭涯愕纳旁趯W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睕]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熱愛學生、求真務實,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樸實無華,卻處處彰顯著育人的真諦。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二

《陶行知教育名篇》這部書很早就買了,當時只是草草的略讀。這個寒假,我又從書架里拿出這本書在家重新拜讀??催^《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會都發(fā)現(xiàn):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都令看過的人獲得意外的收獲。陶行知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xiàn)。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wěn)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種愛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jié)緣。

陶行知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發(fā)展、變化,即使他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在書中談到: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tài)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會傾聽的基礎(chǔ)上,欣賞學生,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作正常的人一樣。不僅欣賞優(yōu)秀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zhì),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缺點和失誤。人沒有不良品質(zhì),只有用錯了地方的性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對優(yōu)秀學生欣賞,幾乎每個老師都能作到,但是對學困生的欣賞,就幾乎沒有人認同了。

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要對所有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須對那些期待成功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其實,所謂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們身上幾乎找不到可以欣賞的東西。但是如果不能從內(nèi)心深處,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就不能喚起學生對美好人性的熱愛,就不能喚起學生對老師教育的認同。所以作為教師要在傾聽的基礎(chǔ)上,欣賞學生,贊美學生。我在具體的工作中,注意了贊美學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學校生活中,很多老師總是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孩子的閃光點。殊不知,學會欣賞你的學生才能樹立他們自信,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喜學、樂學于你的課程。

愛的教育的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學習的一本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三

早在讀師范時老師就給我們介紹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為人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最近我仔細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書中內(nèi)容論述精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咀嚼。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于偏狹。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生活教育教學生做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學生做一個身強體健、品行端正、學識豐富、能力高強、興趣高雅的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為主,言教為輔。還可以學習名人偉人,教育學生做人。讓他們從榜樣的感人事跡和優(yōu)秀品質(zhì)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書,到教學生,再到教學生學(更主動),用自己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貫徹在實踐中去。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小學數(shù)學學科教學正是陶行知先生關(guān)于教學做合一理論的實踐課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的數(shù)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為主要途徑,以促進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盡可能讓學生產(chǎn)生做的欲望,繼而真正地做起來。依托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從思維、感官、行為、語言等各方面培養(yǎng)學生做的興趣和能力。許多成功的數(shù)學課例表明,只要教師能在做中教,學生就能夠快樂地在做中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創(chuàng)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發(fā)展。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我們教師既不能面目猙獰,又不能唯唯諾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必須建立在對人的尊重基礎(chǔ)上,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寬容和引導,更是一種發(fā)自肺腑的愛的關(guān)懷。老師和學生要充分溝通,老師不僅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感情、獨立意識,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對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錯誤和缺點,也要求老師毫不猶豫地批評、校正,加以引導。寬容不是縱容,引導而不能誤導,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指出他們的不足,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和尊重。

讓我們以生活教育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在尊重理解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設(shè)融融的師愛氛圍;讓學生在做中學,憑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四

文:東籬;第三編是“教師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一共分為五個部分,即五種素養(yǎng),第一種素養(yǎng)是“康健的體魄”,選了《學問之要素》、《這一年》、《每天四問》三篇文章和《春天不是讀書天》這首詩歌。

固然,從所選的內(nèi)容來看,并不完全是講述“康健的體魄”的,但陶先生將其列為“職業(yè)素養(yǎng)”第一條的做法,令人感慨萬千。

翻閱手頭關(guān)于“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文章、書籍,所羅列的內(nèi)容雖不盡相同,但無非都是諸如“熱愛本職工作”、“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個人素質(zhì)”、“深厚的專業(yè)知識”、“高效的教學能力”……等等,唯一的共同點,是都沒有談及教師的身心健康。

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在談論“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時候,我們的著眼點,往往是“職業(yè)”,而忘記了,前面還有兩個字“教師”。沒有了健康的'身體,其余的一切,無異于白談。

學生時代,曾遭遇師范班主任在開學之際,和班干部討論新學期各項事宜的時候突發(fā)腦溢血倒下;工作之后,有同行因急病倒在了辦公室……這或許只是個例,只是和其他人一樣是因為疾病的緣故;并且,誰也無法準確保證,這是由于職業(yè)因素所導致。

但這也在警示我們:作為“教師”,在承擔“職業(yè)”之前,首先也是作為一個自然人存在的,而作為自然人的“教師”,身體構(gòu)造并不會因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之類的而有任何特殊之處。

所以,咱當老師的,千萬別把自己當做百變金剛或者無敵超人,就算是春蠶,也得先活好了,才有吐絲的可能。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五

作為教師,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過卻是第一次拜讀他老人家的文章,領(lǐng)會他的經(jīng)典教育理論。

細細品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仿佛在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講述他的教育?!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以及他實實在在的教育行為,使我不禁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為上的落后和愚昧無知而汗顏。

因此我由剛開始的好奇應付閱讀,到及時記錄閱讀中引發(fā)的真切感想,再到對難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兩遍地反復閱讀。這一切,都讓我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乏,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陶老先生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對教育現(xiàn)象的深刻剖析,對教育理論的透徹研究,對今天的素質(zhì)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更是為我們樹立起了光輝的榜樣,就如一盞明燈,始終照亮在我們的心田。

下面談一談我對讀書的幾點體會: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guān)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guān)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八梅N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diào)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不正是新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的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fā)展嗎。

這一觀點為我們老師的教學提供了方向。教學并非簡單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果我們?nèi)圆捎眠^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不是所謂的培養(yǎng)能力了,因此我們要轉(zhuǎn)變教學方式,由籠養(yǎng)式的”喂養(yǎng)“”喂飽“,變?yōu)橄氡M千方百計的讓學生主動”覓食“。

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就調(diào)動不起來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我們常說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責任就是要體現(xiàn)出這個”導“字來。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應該把解決問題的現(xiàn)成的方法直接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如同教師要給學生一根竹竿,使學生順桿而上自己動腦,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尋找最佳結(jié)果。為避免學生盲目性,教師應精心設(shè)計好教學流程,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夠觸類旁通。由此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的目的,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老師在教會學生不斷學習的同時,要做到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關(guān)于”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的道理。教書如做學問一樣,不進則退!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總結(jié),不斷思考,才會不斷創(chuàng)新。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凹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給了我無限的啟發(fā)和思索?!币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教師自身應該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鉆研符合學生口味的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設(sh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不斷豐富優(yōu)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并把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完成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令人耳目一新,也使我深深的認識到,教師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多學教育理論、業(yè)務知識,儲備知識,邊教邊學,多向前輩學習,積累經(jīng)驗,多和學生相處,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和途徑,真正的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落實到行動中。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六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我感覺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為人堪稱“萬世師表”,他懷抱崇高理想,要通過教育“救國,造過,建國”;他積極投身政治活動,是一位杰出的愛國社會活動家;他胸懷博愛,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實踐著他的人生夢想;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位教育家身上,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和激勵人們無私無畏奮發(fā)向上的偉大精神。

陶行知先生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留下了許多永不過時的教育理論,。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jīng)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jié)果。

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教學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學生。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當為“教學做”,而非“教”、“學”、“做”。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guān)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guān)系說:做便是學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diào)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

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fā)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陶行知先生的“智育注重自學”的教育思想,對我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币虼耍谡n堂教學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自走向知識,主動探索,發(fā)展思維。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和空間,真正讓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quán)。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得知識。教師巧妙地把自己轉(zhuǎn)向幕后,把學生推到臺前,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唱好主角。與其說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不如說是發(fā)現(xiàn)的過程、創(chuàng)造的過程。注重設(shè)置一些探索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決問題的途徑倡導多樣化,有利于培養(yǎng)主動探究意識。

一直以來,我們強調(diào)“教學相長”,并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jīng)是很好得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像這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xiàn)代教學中都已經(jīng)被排斥在了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于教學與做的關(guān)系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jīng)足夠了。于是,我們的學生一邊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邊浪費著食物;一邊張貼環(huán)保標語,一邊亂扔垃圾。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說,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梁,而且,對于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孩童的創(chuàng)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七

終身學習是新時期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如果僅靠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是無法滿足教育教學實踐的需要,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因此,在教學中,只有不斷的讀書學習,才能具備新時期的教師素質(zhì)。書本是無言的老師,在我認真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結(jié)合所教學科的特點,有了以會和收獲。

陶行知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使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而且感覺到愛學生就應讓學生健康成長,免受傷害,為此每節(jié)課之前我都認真檢查場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隱患;教學中對某些有危險的動作做好保護與幫助工作;每節(jié)課都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我認為熱愛學生,就應該以飽滿的熱情、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以促進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wěn)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種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jié)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chǎn)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的全面關(guān)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還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確實做到了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這三個角色。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發(fā)展、變化,即使他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tài)度,是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我認為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欣賞優(yōu)秀學生的同時應對差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鼓勵。在教學過程中,例如:有些較胖的學生也許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體弱的學生體育成績不好但是他鍛煉的態(tài)度端正;還有些同學打籃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別是一些學習差的調(diào)皮學生,因平常受的批評多、表揚少,作為體育教師則更應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閃光的地方。他們好動,課堂上思想放得快,在體育項目的學習過程中,技術(shù)動作掌握較快、較好。應抓住機遇給他們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已聰明才智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yōu)榧w多流一滴汗、多獻一份力量而頑強拼搏的榮譽感,培養(yǎng)他們成為體育尖子和對本班集體榮譽的責任感,再把這種逐步培養(yǎng)而形成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轉(zhuǎn)移到學習上去,使他們各個方面不斷進步。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保持濃厚的體育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去發(fā)現(xiàn),去欣賞。只有欣賞你的學生才能樹立他們自信,才能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喜學、樂學于你的課程。

讀完這本書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學會愛;學會把每個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欣賞學生,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學會向?qū)W生表達自己的愛;學會把學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好的心態(tài)投入工作,才不會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在收獲著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八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是一個個的發(fā)明家和創(chuàng)造者。記得那次,我講創(chuàng)意美術(shù),引導時提了一個問題,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學都回答一個字“水”,但是有一個小可愛的話讓我詫異很是開心。他說“雪融化后是美麗的春天”。是的,我們必須得保護寶貝的心靈和每一個奇思妙想,我們得會變成小孩子,這樣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師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xiàn),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在上課過程中,我時刻告訴自己,要愛他們,做他們的朋友,每次上課前都會想著法的讓他們快樂,激起興趣,一起把課上成功,一起學習。畫的好不好且不說,小學美術(shù)應該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維的能力,是發(fā)現(xiàn)美,是快樂的表達。美術(shù)是最能激發(fā)小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一門藝術(shù),是培養(yǎng)一個人氣質(zhì)的重要學科。

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學好。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時間、空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覺得很有深意。

不管處于什么時代,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堅持真理,做一個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讀完這本書,我毅然有了每日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師德有沒有進步?也正是從這些話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滲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記住這四問能督促我做一個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謂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

讓我們做一個每天都快樂生活、認真工作、愛學生的人,做一個兒童樂園里的頑童。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九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觸。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不過,我和他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我們都是鄉(xiāng)村教師。都見識過農(nóng)村孩子的厭學,也都見識過城市學生的繁華浮躁。

這時我想起了假期讀的陶先生的話:千教萬教教求真,千學萬學學做人。陶先生曾說,他寧可培養(yǎng)一個獨立、健全開朗的人,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養(yǎng)一個考上重點大學,但卻需要母親洗衣陪伴的人。他的“生活教育說”提醒我們,教育的初心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單純知識教育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要教什么。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離開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F(xiàn)在有一種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眾,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溝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懼社交。離開團隊的力量,一個人又能走多遠呢!這不是我們教育人想看到的吧!

而這一切想改變,首先要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說,教師不僅要學“教”,更要學“學”。怎么做事兒的,怎么學的就怎么教。也就是以事的“做”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而實際上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教師的全副精力都在備課上,在學“教”上,生怕教得有漏洞、講得不透徹。現(xiàn)在學習科目多,時間不足,各科老師都在瘋狂趕課、趕進度。大家都忘了像學生一樣“學”,學生是否學得有趣,是否樂意參與。一味的填鴨式教育,學生只剩下了“學性”,哪里還能有“人性”呢?陶先生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這不能不令我們覺醒呀!

我們教師要培養(yǎng)自己的各種專業(yè)能力。也要注意解放了學生,比如他們的眼睛,讓學生學會觀察,并在觀察過程中進行指導。包括觀察方法,結(jié)果,分析,總結(jié)等,要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解放兒童的嘴巴,讓他們想說就說,能發(fā)表獨立見解。允許有問題就問,培養(yǎng)質(zhì)疑能力。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要把兒童關(guān)在家中,怕他們危險。應該讓他們到大自然的社會中去擴大視野、積累閱歷。解放孩子的時間,不要用功課填滿他的時間表,給孩子一些空閑時間消化學問,并想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一點他們喜歡的事兒。

通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學習。我終于找回了丟失的教育初心。也就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意義。

我今后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力求每天進步一點點。工作、做人做事,身體健康方面都要越來越好。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8139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