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摩擦起電教案 科學摩擦起電教案(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3 18:44:02
小班摩擦起電教案 科學摩擦起電教案(四篇)
時間:2023-04-03 18:44:02     小編:zdfb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小班摩擦起電教案 科學摩擦起電教案篇一

1.對摩擦起電感興趣,了解關于靜電的簡單知識。

2.能正確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表達自己的認識。

3.體驗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1.每組1盤小紙屑,塑料勺子,小毛巾人手一份。

2.塑料水筆、塑料尺、塑料吸管、鉛筆、勺子,記錄單人手一份。

3.蝴蝶、花若干。

一、教師出示小紙片,引導幼兒討論。

1.教師:老師的盒子里有許多的小紙屑,這里還有一把小勺子和一塊布,如果我把勺子在布上摩一摩,再把勺子靠近小紙屑,你覺得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2.幼兒交流猜想,教師歸納幼兒的意見。

二、教師引導幼兒分組進行嘗試。

1.教師:剛才小朋友猜想了一些結果,現(xiàn)在請你們來試一試,看看到底會發(fā)生樣的事情?(幼兒第一次操作)

2.討論交流: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趣的事?小紙屑是怎樣吸上來的?吸上來后事什么樣子的?

3.教師:除了塑料勺子,老師這里還準備了幾種東西,你來猜猜看哪些東西用布摩擦后也能吸氣小紙屑。

①認識記錄卡上的標記。

②猜一猜:這些東西摩擦后也能把紙屑吸起來嗎?

③如果可以的話打勾,不行就打叉

4.幼兒猜想記錄。

5.操作驗證。

三、教師引導幼兒交流各自的試驗過程和結果。

1.教師:小朋友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紙屑的?

交流:為什么塑料尺、塑料筆、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可以吸起小紙屑?

幼兒思考討論(相互討論)

師小結:兩個物體在一起摩擦后會產生靜電,叫做“摩擦起電”。塑料尺、塑料筆、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產生靜電,因此吸起了碎紙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產生靜電。

在我們身體的哪些地方摩擦后也會產生靜電?

小班摩擦起電教案 科學摩擦起電教案篇二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電后可以吸附紙片。

2、體驗吸管摩擦起電現(xiàn)象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5根吸管,兩只氣球、紅黃藍三色魚數條,紅黃藍框三個

一、變魔術(出示吸管,碎紙片)

1、教師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術棒,可以變魔術。念咒語: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變?。ㄎ鹚榧埰?/p>

提問:剛剛老師是怎樣來變魔術的???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動作)

2、多部位摩擦:你們猜猜,在衣服上磨磨會吸住碎紙片嗎?那褲子上呢?(先幼兒猜想,后教師實踐)

3、幼兒操作:大家想不想試一試?。磕俏覀円黄饋碜瞿g師,一起變變變。

(教師巡回指導,一邊念咒語多次操作)

4、交流經驗:請成功的小朋友來講講經驗,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幫貓媽媽釣魚

1、引入情境:貓媽媽剛剛打電話給我,她聽說我們小朋友會變魔術,很好奇。貓媽媽有一個魚塘,魚塘里有紅藍黃三種顏色的小魚,她想請小朋友們幫她來釣魚,紅色的小魚放在紅色的魚框里,藍色的小魚放在藍色的魚框里,那黃色的呢?那我們要用什么好辦法來幫貓媽媽釣魚呢?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幫貓媽媽把魚送回去后,進行經驗交流:你釣了多少條小魚?有沒有放對位置?

三、結束環(huán)節(jié)

1、用氣球摩擦頭部,猜猜氣球會不會黏住頭發(fā)?

2、兩個氣球同時摩擦頭部,看看兩個氣球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我們回家后可以自己去體驗一下。

小班摩擦起電教案 科學摩擦起電教案篇三

摩擦起電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電。

2、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的探究興趣。

3、對幼兒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進一步鍛煉與提高。

二、活動準備

1、塑料尺子每人一把,碎紙屑,大塊的厚卡紙,泡沫渣,毛線頭、細羽絨、小石子、水彩筆、鉛筆等材料分組準備好。

2、《幼兒習得手冊》(玩一玩做一做)上學期ⅱ第28頁。

三、活動過程

1、組織教學,談話導入游戲。

師:小朋友們快坐好,我們一起來做《手指操》

師生齊:一個手指點點點,兩個手指剪剪剪,三個手指彎彎彎,四個手指叉叉叉,五個手指開了花。

師:小朋友們說得可真棒!雙手是我們親密的好朋友,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做許許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們就用這對小手好朋友來玩一個好玩的魔術。

2、幼兒動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電的現(xiàn)象。

⑴分發(fā)尺子,每人一把,分發(fā)碎紙屑,每組一包。

師出示尺子,碎紙屑,讓幼兒說它們的名稱。

教師提出活動要求,讓幼兒用尺子把碎紙屑吸起來,幼兒分組活動,要注意及時提醒幼兒千萬不要把碎紙屑掉在地上,要做一個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好寶寶。

讓幼兒動手操作。幼兒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吸起紙屑的。

師:剛才大家都開動了小腦筋,可是紙屑沒有吸起來呦!別灰心!你們知道嗎?老師可是一個有名的魔術師,現(xiàn)在就讓我這個大師來給你們變這個魔術吧!

教師動手實驗,讓幼兒認真觀察。教師邊做邊說,尺子頭發(fā)擦呀擦,紙屑紙屑起來吧!吸起來了嗎?

幼兒再次分組做實驗,教師巡回了解幼兒實驗情況。讓實驗成功的幼兒到前面演示一下實驗過程,并及時表揚。

再由失敗的幼兒也到前面來演示,教師點名其他幼兒幫助他完成實驗并說一下為什么會失敗。提醒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認真觀察,這樣才是聰明寶寶,并對上前來幫助完成實驗的幼兒提出表揚,強調要互相幫助,團結協(xié)作。

⑵第二次分發(fā)活動材料(大塊厚卡紙,泡沫渣,細羽絨,毛線頭,小石子)。幼兒分組活動,看看摩擦過的尺子除了吸起紙屑,是不是還可以吸起其它東西,教師巡回指導。

活動結束后,教師提問,摩擦后的尺子都可以吸起什么東西?又有哪些東西吸不起來?

和幼兒共同小結,尺子在頭發(fā)上摩擦后,可以吸起紙屑,毛線頭,泡沫渣、細羽毛等東西,這種現(xiàn)象叫摩擦起電。

⑶組織比賽看看哪個小朋友可以用尺子吸起更多的東西。

找?guī)酌變荷锨?,通過摩擦起電的方法吸起紙屑,最后教師評判結果,提問獲勝的幼兒是怎樣做的,從而引導幼兒得出摩擦速度快一點,時間長一點,吸起的東西也會多一點。對獲勝的幼兒予以獎勵,勉勵其他幼兒繼續(xù)努力。

⑷分組投放氣球、梳子、彩筆管、鉛筆等活動材料,通過幼兒活動引發(fā)新問題:除了尺子還有哪些物品摩擦后也會吸起東西?

幼兒動手操作最后和教師共同得出除了尺子,還有其他物品摩擦后也會吸起東西。

3、活動延伸

提出要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摩擦起電的現(xiàn)象,要求幼兒要仔細觀察多思考,做一個愛科學的好孩子。

活動評價: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設計了較多的活動,使幼兒在玩中學到科學知識,在授課過程中,我及時對幼兒進行引導,幫助他們了解了什么是摩擦起電的現(xiàn)象,還注意了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時對幼兒活動結果做出評價,當然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感覺課堂設計有點過于啰嗦,課容量有點太滿,沒有注意到與其他學科適時的滲透,在以后我會努力提升個人素質,促使自己不斷的進步。

小班摩擦起電教案 科學摩擦起電教案篇四

1.知道什么叫物體帶電和摩擦起電。

2.知道什么實驗事實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有兩種電荷;知道正、負電荷是如何規(guī)定的;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3.知道驗電器的構造和原理,會用驗電器判斷物體是否帶電。

4.知道電量及其單位。

玻璃棒兩根,橡膠棒兩根,絲綢一塊,毛皮一塊,支架兩個,驗電器一個,驗電一個,碎紙屑若干。

1.復習

提問(1):日常生活中,當空氣干燥時用塑料梳子梳頭發(fā),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答:頭發(fā)會隨梳子“飄”起來。

提問(2):如果我們身上穿了幾件化纖毛衣,在晚上脫衣時,有時會發(fā)出響聲,甚至出現(xiàn)火花。你有過這種體會嗎?你知道上面提到的兩種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嗎?

答:摩擦起電。

教師總結:同學們在小學自然課的學習中已經了解了一些關于摩擦起電的知識。摩擦起電的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經??梢钥吹降?。那么,帶了電的物體具有哪些性質?頭發(fā)為什么會隨梳子飄起來?在這一節(jié)里,我們將繼續(xù)進行學習和討論。

2.進行新課

(1)物體帶電與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演示實驗:

①用毛皮摩擦橡膠棒,然后把棒靠近紙屑,驗電羽等輕小物體,觀察現(xiàn)象。

②用絲綢摩擦玻璃棒,然后將棒靠近紙屑,驗電羽等輕小物體,觀察現(xiàn)象。

我們看到,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

物體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說物體帶了電荷。

習慣上把帶了電的物體叫做帶電體。

在空氣干燥的時候,用塑料梳子梳頭發(fā),頭發(fā)會隨著梳子飄起來,就是因為梳子帶了電,能吸引頭發(fā)的緣故。

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①摩擦起電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摩擦起電,這種方法簡單、常見。

下面請同學們舉出幾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起電的例子。

②接觸帶電

除摩擦外,用接觸的方法也可以使物體帶電。

演示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甲接觸沒有被摩擦過的橡膠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紙屑、驗電羽,觀察橡膠棒乙能夠吸引紙屑、驗電羽等輕小物體,這說明橡膠棒乙通過接觸橡膠棒甲而帶了電。

(2)兩種電荷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叫帶電現(xiàn)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和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都帶上了電荷,那么它們帶的電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實驗:

①將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懸掛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去靠近它,結果它們互相排斥。將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懸掛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結果它們也互相排斥。

②將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懸掛在支架上,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結果它們互相吸引。

思考:這兩個實驗現(xiàn)象說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和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不同。

人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用摩擦起電的方法可以使各種各樣的物質帶電。帶電后的

物體凡是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排斥。這些事實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

①正電荷和負電荷

正電荷:指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可用“”表示。

負電荷:指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可用“”表示。

②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3)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方法:

①利用帶電體具有的性質來判斷。

例1.如果一個帶電體吸引一個輕小物體,能否判斷這個輕小物體也帶電?

分析:不能。如果輕小物體與帶電體帶異種電荷,它們之間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輕小物體不帶電,由于帶電體的性質,它們之間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個帶電體排斥一個輕小物體,能否判斷這個輕小物體也帶電?

分析:可以。因為若輕小物體不帶電,它們之間只能相互吸引,不會發(fā)生排斥現(xiàn)象。

例3.如果兩個物體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斷?

分析:根據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斷帶電體必帶同種電荷。

例4.有a、b、c、d四個帶電體,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帶正電。那么a、b、c物體各帶什么電?

分析:已知d帶正電可由此分析其他幾個物體的帶電性質。因為d帶正電,d又排斥c,根據電荷間的相互作用,c應帶正電。c吸引a,則a與c帶異種電荷,即a帶負電。a又排斥b,所以b也應帶負電。

②用驗電器來檢驗。

驗電器是實驗室里常用的一種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它是由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等幾部分組成的(展示實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當用帶電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時,就有一部分電荷轉移到驗電器的金屬箔片上,這兩片金屬箔由于帶同種電荷互相排斥而張開。

演示實驗: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驗電器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思考此時金屬箔片帶什么電?用力多摩擦幾下玻璃棒,再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驗電器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有什么變化?張開角度的變化反映了什么?

換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重做上面的實驗。

教師總結:驗電器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帶電體傳給驗電器的電荷的多少不同。

(4)電量電荷的多少叫電量。

電量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是c。庫侖是一個比較大的單位。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上所帶的電量,大約只有10-7庫侖,一片帶電的云上所帶的電量,大約有幾十庫侖。

(5)正、負電荷的中和

演示實驗: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使金屬箔片張開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金屬箔片張角的變化。

這個現(xiàn)象說明:正、負電荷放在一起會互相抵消。如果實驗中的玻璃棒和橡膠棒帶的電量相等,驗電器的金屬箔片將不再張開,即正、負電荷完全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異種電荷完全抵消的現(xiàn)象,叫做正、負電荷的中和。

思考題:將一物體跟一帶正電的驗電器的金屬球接觸時,驗電器的金屬箔先合攏后張開。

試分析這個物體的帶電情況。

3.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討論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后的性質、帶電的種類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怎樣判斷檢驗一個物體是否帶電和帶電的種類。那么摩擦起電的實質到底是什么呢?物體帶正電、負電的本質又是什么呢?這些我們將在下一節(jié)里進行研究討論。

4.布置作業(yè)。

(l)書上本節(jié)后的練習l、2、3。

(2)思考題:梳子與頭發(fā)摩擦后,怎樣檢驗梳子是否帶電?帶什么電?

(3)想一想,除了課上講到的,還有哪些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方法。

備注:本教案依據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0717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