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一
今年依然按照這個思路講課時,卻發(fā)現(xiàn)本屆學生毫無興趣,在我滿懷激情引導學生憧憬“大同社會”的美好未來時,甚至個別學生還在下面嗤嗤偷笑。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卻不得其解,便找來幾個學生誠懇討教,有學生尖銳地反問:老師你說那個“大同社會”不是很不現(xiàn)實的嗎?陶淵明自己也說世外桃源子虛烏有,那么這個大同社會又怎能實現(xiàn)?我們不知道學這么個老古董有什么用!
學生的詰問讓我目瞪口呆,意識到自己面對的不再是白紙般的思想單純的頑童稚子,這些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學生有思想有個性,他們不再輕易接受任何一種說教,而是有所思考又有所懷疑,敢于反叛也敢于創(chuàng)新。教師承擔著為民族未來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育人更應重在育心(靈魂)、育情(情感),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教師就要真正以生為本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近學生的內(nèi)心,這樣前提下的課堂教學才會為學生所接受,才會取得成效。
我重新修正了《大道之行也》的學生探究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第二天,在熱情贊揚了部分學生的背誦后,拋出了幾個問題:
1、目前我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會的哪些目標?
2、我們現(xiàn)在還超越了哪些方面?(如保護環(huán)境、和自然和諧相處)
3、你認為這個“大同社會”今后有可能實現(xiàn)嗎?
在學生就以上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辯時,老師并沒有冷眼旁觀,而是加入了一方熱情地參與其間。激辯最后沒有輸贏,但學生在激辯中激活了思維鍛煉了能力,而且讓他們對老師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畫腳而是親切隨和平等參與的教態(tài)產(chǎn)生了認同。教育教學永遠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因為它面對的是一屆又一屆生動活潑生性各異的青少年,教師只有不斷地深入研究和反思才會與時俱進,成為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二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全文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第二層是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關愛他人,人人都能得到社會關愛,人盡其力,貨盡其用。最后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對于這篇文章,教學的重點是:一,誦讀仍居首位。這是一篇名文,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都能背誦,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錄取了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zhì),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誦讀貫穿始終。在學習完文章之后就能背誦全文。對于這一點,152班做得很好,能當堂成誦,但154班仍得利用課下的時間才能完成背誦,而且默寫還存在很大問題,因為里面有特別多的難寫字,如:與、矜、寡。在今后的教學中,尤其是背誦方面,在154班還需積極鼓勵,多想辦法。
第二個教學的重點是:積累各種文言現(xiàn)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等。雖然本文課下注釋比較多,但對于學生來說,翻譯還是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與積累,翻譯也是一個重點。但不強求,一字一句對譯,只求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
第三個重點是體會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的特點,感悟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與愿望。在完成好前兩個重點的前提下,第三個就相對容易突破。但對于大同社會的第三個特征,學生還是不能準確理解與概括。為了加深同學們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最后將本文所描繪的社會形態(tài)與《桃花源記》中的理想社會進行了對比。
總的來說,對于這篇文章的教學能抓住文言文的基本特點,明確重點。讓學生能學有所獲,但課堂上留給學生們思考與討論的時間還是不夠。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三
《大道之行也》是《禮記·禮運》開頭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它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
今天我在八年級15班學習了這篇文言文,現(xiàn)反思如下:
對本課的學習我根據(jù)班級的學情和本文的特點,我定了三個教學目標:1、識記重點文言實詞,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課文;2、了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知道他是從哪些方面闡述;3、樹立樂于奉獻、誠實守信、與人和睦相處等觀念。根據(jù)這些目標我設計了整體感知、探究討論、拓展延伸三個環(huán)節(jié)。
1、我注重學生的反復讀,各種形式的讀用時大約12分鐘,但是安排太集中,就好像為了讀而讀,誦讀和課文的理解學習分離開了,那讀的目的和效果就沒有了,首先從時間上就影響了探究討論環(huán)節(jié)的深入開展。應該讓誦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課堂上時時有誦讀聲,并基本達到當堂成誦,在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而且對誦讀也應作具體指導,讓學生會讀、愛讀。
2、疏通文意部分,我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初一一年的訓練,學生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語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再加上本文句子的翻譯,課下注釋基本上都有,教師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譯字句想的太難,可以放手讓學生探究性學習,借助注釋自主對譯,提倡合作式學習。匯報交流時,以同桌為單位,一人讀,一人翻譯,以開火車的方式順了一遍。從學生的回答來看,他們掌握并不好,就是照著課下注釋念翻譯,而且還有一點吞吞吐吐,明顯感覺就不太理解。對于重點、難點,教師也應講解透徹,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累重點字詞的習慣。正是由于翻譯這一環(huán)節(jié)落實得不扎實,導致在研讀課文時,對課文內(nèi)容分析不深,從而對文章主旨體會不透。對于班里的學生,可采用學生一邊翻譯,老師一邊做好相應的重要文言知識點的板書這一方式,這樣一來,學生對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詞可以有一個直觀認識,同時也對這些要點作了筆記歸納。
3、當堂檢測重點字詞部分,檢測并未讓學生合上書本,即使他們回答對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記住了。感覺太浮。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是針對第二個目標的完成。圍繞“大同”社會的特征一共提了三個問題: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2、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是哪句話?這個問題的設置是為了分出課文層次,學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基本特征)這是本文的重點,卻只用了大約五分鐘的時間。形式上的小組合作討論之后,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學生起來回答,只是急著從他們的回答中去篩選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從而缺少了對學生的引導,老師的“引”的作用沒發(fā)揮出來。對學生回答的評價缺少針對性和藝術性,就用簡單的“不對”“錯了”“嗯~~~很好”等語言來點評。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上,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老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學生發(fā)言之后,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討這個過程基本采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欠缺了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還剩下大約五分鐘的時候,這節(jié)課匆匆忙忙進入了尾聲。這個部分我設置了兩道題:1、本文與《桃花源記》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嗎?這道題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和鞏固。我當時很著急,沒有給學生回顧《桃花源記》的時間,也沒有讓他們小組合作討論,出示題目之后讓他們誰會,誰就回答。有些反應稍慢的同學根本來不及思考,這道題就又過去了。這種拓展是不夠細致的,只是句子的比較,缺少了對兩篇文章的內(nèi)容、思想以及寫作手法的比較學習,效率不高。針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我又設置了第2個拓展延伸,結合你自己現(xiàn)在的實際,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學生說了相互幫助,寬容無私,誠實守信。本來以為這會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但學生發(fā)言的興頭還未興起,本節(jié)課就在歡快的鈴聲中草草結束了。
整堂課,學生都跟著我的思路著急地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很累卻只是流于形式,收獲甚微。一堂課結束了,我的心情真的挺沉重的,這堂課暴露出的問題都值得我去深思。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四
對《大道之行也》教參要求,背誦全文并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禮記。禮運》開頭的一段話,主旨在于闡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鬃由钤谧儊y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盡管他的理想在當時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兩千多年前他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
學習本課,可嘗試比較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終極目標,并讓學生有所感受兩者的異同點;
學習本課可結合21課《桃花源記》體現(xiàn)的思想,比較兩者的異同點。
由于現(xiàn)在的90后學生對社會經(jīng)驗體驗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會和現(xiàn)在的生活差別太大,學生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難。
對字詞的理解和識記應該問題不大。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五
雖然說當了這么多年的語文老師,但是其實自己還是會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下面這篇是我《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跟大家分享下。
我給學生們講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對于古文,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較遠,不符合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都會覺得陌生難懂,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激發(fā)學生對于本課的學習興趣成為我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我先從導入入手,通過讓學生回憶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記》中的一個成語——“世外桃源”引出古人關于理想社會的構想,從而導出古人對理想社會的另一個描述,即“大同社會”,順利開展本篇教學。事實證明,這種比較設疑的方法很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首戰(zhàn)告捷,接下來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記得有位語文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們的身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的身邊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靈;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靈,而是缺少表現(xiàn)美的才情!”的確如此,現(xiàn)在的教學工作功利性太強,導致教師和學生閱讀文章時總是蜻蜓點水不能深入,沒能仔細品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結構,段落大意,表現(xiàn)手法等等,作為一個教師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要體會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須是讀,不論是范讀,自由讀還是齊讀,分角色讀,都一定要讓學生開口,參與其中。
在本文的教學實踐中,我把重點放在朗讀上,首先由我范讀,學生聽讀,同時標出難懂難寫的字詞,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讓一位學生起來朗讀,檢查其聽讀的效果,及時反饋學生的聽課情況,之后請2-3位學生對其朗讀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這樣,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聽力,找錯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最后由我總結,全班再次齊讀?!白x”只是一個初步感知的過程,要進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讀”就是一個重點了,在反復朗讀的前提下,我進而對學生的朗讀方法進行指導,如讀出文章中提頓、分列、肯定的語氣,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齊讀,這樣一來,“讀”與“讀”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內(nèi)容上簡短而又明了,沒有多少難懂晦澀的字詞,因此,通過不同方式反復的朗讀,學生基本上能夠感知文章大意,為下一步的學習夯實基礎。
接下來的任務是疏通文意,這個環(huán)節(jié)我交給學生分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們注意一些字的讀音和寫法,最后在我的點撥下,由他們共同探討完成這一板塊,全班再次齊讀課文。
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課文分析,合作探究。針對文章內(nèi)容,我提了三個主要問題,并且這三個問題是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遞進的。當然,在反復朗讀和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學生也能夠較快、較準地回答這些問題,完成教學任務。眼看下課在即,我給學生留下一道思考題,“本文描繪的‘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有沒有共通的地方呢?”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提升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他們比較閱讀的習慣和動腦筋思考問題的能力。最后三分鐘,我讓全班再次齊讀課文,并且嘗試當堂背誦,班上學生的基礎較好,大部分能當堂背誦下來。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流程比較順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能銜接,學生們大多愿意積極配合,這給予我無限的鼓勵和信心。本堂課我的教學重點放在朗讀上,以朗讀貫穿整個教學活動,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是,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分列、提頓、肯定語氣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由于我沒能把握好這些朗讀技巧,在示范讀的過程中感情不夠,從而在指導學生的時候也沒能具體讀出不同的朗讀語氣。在組織學生自主疏通文意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組織管理經(jīng)驗,導致任務指派不明,有些學生不知具體該做哪些事情,另外,對學生的鼓勵不夠,使得平時很少發(fā)言的學生依然三緘其口,這些我都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學習。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六
八年級(上)
20xx年5月31日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1.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十分鐘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找出不懂的詞句,課堂發(fā)問。
(一)導入
展示一幅和平寧靜的社會圖片,引入課文——大同社會。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二)解疑時刻
解答學生課前預習時遇到的難懂字詞句。
(三)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嘗試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會特征
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p>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愛。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征。教師展示互相幫助的圖片,就圖片深入分析課文,擴大和補充課文。
2、“男有分,女有歸?!?/p>
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征。教師展示一幅婚嫁圖片(新郎是殘疾人,人人臉上洋溢著笑容)。引導學生從圖片中找出與課文切合點——⑴女有歸之喜;⑵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⑶壯有所用。(新郎身殘志堅)
3、“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p>
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粘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譯文:(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征。教師展示勞動場面的畫,引導學生回答出“物盡其用,人盡其力”的社會特征。
(五)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再次感受大同社會。嘗試背誦課文。
(六) 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愛,是最重要的,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業(yè)
1、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2、背誦并默寫全文 。
關 愛
安 大 人
居 盡
樂 其
業(yè) 同 力
物 用
盡 其
1、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普遍喜歡大同社會,因此能夠踴躍發(fā)言,積極配合教學。
2、教學重點難點能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很好的解決。
3、板書設計比較特別,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征。
4、教學圖片生動直觀,引起學生聯(lián)系課文探討圖片的興趣。
5、導入不夠簡潔明白。
6、所用的圖片與課文的契合性不大,有點勉強。
7、直接進入教學重點,利的是開門見山,弊的是僅僅依靠學生預習所得來展開課文,學生學習起來有點吃力。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七
1、《大道之行也》重在學生朗讀背誦,讀還不夠,但在第二節(jié)課有一定的改進,而且讓男女生交叉讀課文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古文一定要提倡多讀,而且要不同形式的讀。
2、如果按照公開課的標準來說,還缺少導入環(huán)節(jié),哪怕是簡單的幾句話都是需要的,不可因為之前讓學生預習就理所當然的省去導入。
3、《禮記》中的名句可以先讓學生說,然后教師再補充,說不定學生能說出一些不是你所補充的名句,同時也讓學生有個思考的過程。
4、文言文疏通字詞義的時候,最好讓字詞句的翻譯一句一句的出,特別是對基礎比較薄弱的班級更應如此,一層一層的翻譯太快,學生不會重視不會記筆記。而且一字一字的出會讓學生清楚明了文言字詞的重點在哪里。雖然教師在課堂上有說打點或畫圈,但是也應該讓學生在視覺上加深印象。同時一句一句翻譯,是有助于學生翻譯的,因為中高考中的翻譯題也是一句一句翻譯的。字詞句的落實要穩(wěn),要規(guī)范,要慢。
5、文言文的翻譯要深入淺出,聯(lián)系生活實際,范圍廣,開拓學生思路。
6、易錯字需要教師提醒,但是最好不要板書出錯字,會給學生造成錯覺,對字的認識模棱兩可。教師可以強調(diào)容易錯在哪。
7、板書設計需要多注意,就算課件做得再翔實,板書還是少不了,最基本也要把文章中心句或是文章結構寫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可因為課件內(nèi)容詳細就忽略了板書。學生并不全會課下再看課件復習鞏固,但是教師板書,學生就會認識到這個內(nèi)容比較重要,所以會跟著教師再寫一遍或是畫下關鍵詞句,加深印象與理解。
8、課堂用語的銜接要注意多積累多學習,有的環(huán)節(jié)銜接突兀生硬,所以教師課堂用語需要斟酌。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八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中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天下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對于初二學生能夠來說,文言文的學習已經(jīng)不算什么太難的事情。在初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詞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學習中,可以大致讀懂文意。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重點字詞的講解、課文的背誦及聯(lián)系實際談體會上。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文意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時間分配上不夠合理,因此,討論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有充分展開,使得課堂重點沒有凸現(xiàn)出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談談如何能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實現(xiàn)“大同社會”添磚加瓦。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非常經(jīng)典的文章,小而精,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zhì),我讓學生先反復誦讀文章,以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體思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誦讀全文。然后再讓學生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后,指導學生當堂背誦。整節(jié)課通過學生反復的誦讀,讀明文意,誦出韻味,通曉“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暢談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理念。
反觀這一節(jié)課,學習目標基本達到。一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本課;二是要求學生能了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三是讓學生暢談自己對“大同”社會的理解。
但是,仍有遺憾之處。部分學生仍沒有達到當堂成誦的目標;很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尚未真正領悟課文精髓。就這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文言文引入現(xiàn)實生活,把它們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賦予它們一些新的內(nèi)涵。
另外對學生的關注度也不夠。特別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學,他們貌似很認真,但不做筆記,也不積極回答問題,而我也沒有及時提醒他們。
同時,如何把課堂連綴得更流暢,怎樣把問題引到深處,促使學生思想素養(yǎng)的提升,如何讓教師的點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都值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經(jīng)驗的積累。
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的教學反思篇十
教學《大道之行也》后,從兩個方面進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個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專家張學君在《語文教學備課指南》中說“三維目標的重新設定,主要解決語文教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學設計中,我明確的三維目標就是我要教的內(nèi)容。下面先對教學中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情況進行反思。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
我確定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有如下兩點:
1. 讀準字音,理解詞、句意。積累文言詞匯,背誦課文。
2. 了解我國古代圣人對人類社會的美好構想,明白“大同社會”的特征。理解課文“天下為公”的主旨,并能把其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
對第“1”點,學生預習時基本完成,教學中很快糾正了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這篇課文較短,學生容易記誦??擅恳唤M中都有一至兩個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較惰性,對字詞的理解不準確,背誦也沒有完成。如“選賢與能”中的“與”,不參照課文下面的注釋,讀成“yǔ”了。課文下面注解是這樣的:與,通“舉”,推舉,選舉。根據(jù)通假字的讀音規(guī)則,“與”應讀“舉(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獨、廢疾者”中的“矜”字,讀成“jīn”了。課文下面也有注釋:矜,通“鰥”,故讀作“guān”,等等。對這部分學生,將在課余安排時間進行輔導,由小組長督促,科代表把輔導情況向老師匯報。
對第“2”點,之前學習了古文《桃花源記》,學生對戰(zhàn)亂時期人們的追求已經(jīng)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是想表達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這種閑適生活的向往,以此來表現(xiàn)對戰(zhàn)亂生活怨憤。學生有這方面思想作為基礎后,了解春秋時連連戰(zhàn)亂,各諸侯國積極尋求救國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國家建設為最理想社會這一主題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產(chǎn)生的原因。因此,對于“大同社會”的特征(“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適當點撥就理清了思路。
對于“天下為公”這一主旨的理解,則是教學的難點。部分學生覺得“大同社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他們說,人們的“為我”意識強烈,要實現(xiàn)“為公”真有些癡人說夢。在這一點上,經(jīng)過介紹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從低級向高級邁進。如: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chǎn)主義社會),幫助學生理解“天下為公”就是“大同社會”的特征,相似于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即共產(chǎn)主義社會。學生理解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后,結合歷史知識,對實現(xiàn)大同社會的希望值增高了。接著又把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漫長過程向學生分析,使他們用客觀眼光理解大同社會時“天下為公”的狀態(tài)。幫助學生達成這一目標時,難度大。因為涉及歷史、政治等方面知識,學生歷史、政治知識學得不系統(tǒng),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學生處于迷茫狀態(tài),這點,只有課余找時間進行輸導。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
我確定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有如下兩點:
1.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樹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學習對自己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從而為實現(xiàn)美好生活而努力學習。
對以上第“1”點目標,組織學生復習《桃花源記》時,學生已經(jīng)明了。返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生同樣理解了。他們對我國古代先賢能夠樹立這樣的理想而感到驕傲。
在這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完成第“2”點目標:有理想,有追求,有奮斗,生活才會發(fā)展,社會才會進步。鼓勵學生要像古代先賢一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人生指向明確,生活才會有意義。學生踴躍說說自己的人生目標,教師對他們的目標進行定位,并點明,只要每個同學能按自己擬定的目標,實實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實現(xiàn)。世世代代這樣努力下去,大同社會的藍圖就不會遙遠了。學生對這一說法表示贊同。
趙宇宏在《新課改下語文教師的三點反思》中說:“語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對話的關系,語文教學應該是一種對話教學?!痹趺磳υ捘兀俊霸趺唇獭蹦??我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提出了如下三點目標:
1. 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出“大同”特征,把學生引入課文。
2. 聯(lián)系學生預習情況,讓其展示自己對課文中喜歡的字句的理解,引出關鍵句子,并讓學生板書出來。加深對關鍵句子的印象,由關鍵句子展開,提煉出大同社會特征的句子,板書出來。從而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引導學生熟讀,加強實記。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樣社會的理解和看法,教師結合馬克思主義對共產(chǎn)主義社會形態(tài)的描繪,解讀“大同”社會的可能性,鼓勵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利用學過的課文《桃花源記》導入教學。桃花源的出現(xiàn)和陶淵明當時的社會狀況,學生已經(jīng)熟悉,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表。這樣引入教學,學生情緒高昂,人人都有發(fā)話點,課堂氣氛熱烈。他們明白陶淵明為什么構想出桃花源這樣一個形態(tài)的社會。當我說:這樣的社會特點還有些美中不足時,他們好奇,沉思起來。由此引導學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記”中的社會還要完美的另一個社會——即“大同社會”。學生就帶著這一問題進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學習過程中。這一方法的應用是成功的。
我接著讓他們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繪社會狀況的句子,他們就七嘴八舌說開了。有的說“講信修睦”說了大同社會里人們都和睦相處,有的說“壯有所用”是說大同社會里青壯年人人就事干,有的說“外戶而不閉”講大同社會里不用安裝防盜門,有的又說“貨惡其棄于地”指出大同社會里沒有鋪張浪費的惡習,有的還說“幼有所長”告訴人們大同社會里孩子都能入學,“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指出大同社會狀態(tài)下社會福利事業(yè)辦得做得好。
我再讓他們把這樣的社會跟陶淵明的理想社會進行比較,找找這二者的異同。這時有的學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難。我再進行輸導,要求學生把兩個理想社會涉及的范圍,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一下。他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完全釋然了。終于明白:陶淵明的理想社會雖然安寧平和,卻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逃避,只是局部的安寧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會則是整個社會安寧平和,沒有戰(zhàn)亂。這一過程的教學,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對第三點,頗費了一番功夫。要讓學生明白大同社會與我們所處現(xiàn)實的關系,明白自己的理想與大同社會的關系,并非易事。這一點,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難點,更是這篇課文的教學亮點。點畫不好這一點,這篇課文的教學魅力也就不復存在了。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或是一堂好課,離不開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亮點的閃現(xiàn)。離開了這幾點,課也就平淡無奇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著力尋找到課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學亮點,使每一堂課能平淡中見珍奇。
以上,就是我對《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這一反思,讓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課文,不僅要明白“教什么”,還要會“怎么教”,有明確的目標,有清晰的思路,教學才會行云流水,學生才會從知識的獲得中提升能力和飛躍情感。有教師廣闊的教學思路,才會有學生放達的學習天空。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18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