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衣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實用篇一
重陽節(jié),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在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九”數(shù)在《易經(jīng)》中為陽數(shù),“九九”兩陽數(shù)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jié)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nèi)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jié)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因為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所以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同時,我國把重陽節(jié)定為“老人節(jié)”,取九月九日有“久久”長壽之意。2006年國務院又將“重陽節(jié)”確定為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日”。
據(jù)史料考證,重陽節(jié)始于遠古,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睍x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jié)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重陽正式被定為節(jié)日是始于唐代。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詠唱重陽節(jié)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一,重陽節(ji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九月)命家宰,農(nóng)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薄笆侨找?,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nóng)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jié)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毕鄠髯源藭r起,有了求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fā)展來的?!肚G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jié)的基本內(nèi)容。
其二,重陽節(jié)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jié)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讓一直以“大火”星為季節(jié)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chǎn)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季節(jié)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jié))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節(jié)日,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間有清明節(jié)“踏青”,重陽節(jié)“辭青”的風俗。
其三,重陽節(jié)的起源。據(jù)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宮女賈某被逐出宮,從而將飲宴、賞菊等風尚傳入民間。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古人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zhuǎn)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另一種說法是,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jīng)完畢,農(nóng)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nóng)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和藥材。這種上山采集農(nóng)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吃重陽糕
據(jù)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jù)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nóng)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jié),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泵鞔t(y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jù)《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時逢佳節(jié),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nèi)逑嘌?,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別名“避邪翁”。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于內(nèi)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并開始種植。重陽時節(jié),人們折下茱萸插在室內(nèi)各處和頭上,據(jù)說這樣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災難。隋唐時茱萸的作用被夸大,成為驅(qū)邪的神物。飲茱萸酒、佩茱萸囊、戴茱萸花、室內(nèi)插茱萸辟邪蔚成風氣。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藥材使用了。隨著重陽民俗重心從辟邪消災轉(zhuǎn)到延年益壽,插茱萸這一風俗漸漸式微。
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jié)的應時食物,就如同元宵節(jié)吃元宵,中秋節(jié)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以米粉面粉為原料,加上棗、栗子、石榴籽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象征寶山,上面做兩只小羊,兆九九重陽。在糕上插一些小紙旗,代替茱萸,置蠟燭燈,用點燈、吃糕,諧意“登高”。最初,吃重陽糕有辟邪和祭祀的寓意,之后,重陽糕演變?yōu)橐环N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糕點上裝飾紅棗、栗子,有傳統(tǒng)的早生貴子意義,是祈子的象征物。明清的時候,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边@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還有一些如吃柿子、吃素食、吃重陽面等等,不同民族和地區(qū)過節(jié)習俗均有所不同。
重陽節(jié)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是與除夕、清明、十來一這三節(jié)并稱的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又有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
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包括上述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由于九月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長壽之意,所以人們常在此日推行敬老活動。
《續(xù)齊諧記》:
重陽節(jié)與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被附會上一個神話傳說作為登高習俗“起源”。該傳說見于梁朝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xù)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本叭缪?,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苯袷廊司湃盏歉唢嬀疲瑡D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兇的日子,于是為了鎮(zhèn)壓兇氣、戰(zhàn)勝兇氣,重陽節(jié)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于附加活動。
民間演化版本: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xiàn),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桓景病愈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xiāng)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妇皻v經(jīng)艱險,終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并密傳授降妖劍術?;妇皬U寢忘食,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jīng)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訣,讓桓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妇盎氐郊亦l(xiāng),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xiāng)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fā)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桓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jīng)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斗,桓景將瘟魔刺死,瘟疫消除。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jié)登高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顯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只是一個附會的荒謬傳說而已。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節(jié)日被附會上“傳說”作為起源,經(jīng)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jié)日誕生,是后世建構替入的“起源”。
民間傳說:
登高尋九節(jié)菖蒲:傳說重陽節(jié)登高之俗是始于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藥,鄭安期在白云山覓得九節(jié)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云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寒衣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實用篇二
寒衣節(jié)大家有所了解嗎?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衣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寒衣節(jié)自古有之。據(jù)考證,早在周朝時,農(nóng)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对娊?jīng)·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jié))。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于十月剛?cè)攵?,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后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燒寒衣
吃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qū)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jié)吃面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yǎng)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shù)客龉?jié)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nèi),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禁忌事項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zhuǎn)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漢族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其他風俗
漢族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漢族民間改善生活,山區(qū)興吃橋面、莜面。
這一天是緬懷親人的日子,節(jié)日氛圍就比較傷悲沉痛。若是你所在地區(qū)對寒衣節(jié)這一天特別的講究,還進行談婚論嫁的話,村里面的鄉(xiāng)親父老會怎么看你。同時,寒衣節(jié)婚嫁給新人姻緣會蒙上不長久的陰影。
寒衣節(jié)這天陰氣重,這些陰氣會著附在陽氣不足的人身上,而住院病人剛剛恢復身體健康,陽剛之氣不足,如果在寒衣節(jié)出院,在歸途中可能會有濁氣附身對身體健康不利。
身體虛弱和婦女不能長時間在外逗留,因為寒衣節(jié)當天陰氣重,在野外長時間逗留會引發(fā)邪氣附身,給人的身體和運勢帶來不利。
和朋友晚上有活動的時候,千萬不能直呼朋友的名字,盡量叫小名或者代號都可以,以免逗留的孤魂野鬼也會記住名字,導致自己運勢上受損。
寒衣節(jié)祭拜結束后不要回頭看,特別是晚上在路上遇到聲音不要應聲,不要長時間在野外停留,否則會引發(fā)邪氣跟隨。燒寒衣建議在傍晚的時候燒完,燒完之后趕緊回家。
寒衣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實用篇三
>寒衣節(jié)的來歷有關寒衣節(jié)的來歷,版本有多種,最早的是來源于周朝的臘祭日,這天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而時間恰好在農(nóng)歷十月一日,而在之后的《詩經(jīng)》、《唐大詔令集》、宋代的《歲時雜記》、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場》中都有記載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內(nèi)容,清朝的《帝京歲時紀勝》有具體提到“寒衣節(jié)”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p>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后,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后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jù)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nèi)外便將農(nóng)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jié)”?!笆鲁跻粺隆保缫殉蔀楸狈綉{吊已故親人的風俗。
商人促銷伎倆
還有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銷伎倆。
據(jù)不完全可靠消息,這個精明的商人生逢東漢,乃是造紙術的發(fā)明人——蔡倫的大嫂。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造紙。蔡莫是個急性子,工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zhì)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的廢紙發(fā)愁。
眼見就得關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了個鬼主意。一天深夜,驚天動地的鬼哭聲沖出了蔡家大院。鄰居們嚇得不輕,次日一早,趕緊跑過來探問究竟,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見當屋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里忽然傳出了響聲,慧娘的聲音在里面叫道:“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好半天才回過神兒來,上前打開了棺蓋。只見一個女人跳出棺來,可不是慧娘是誰? 那慧娘搖頭晃腦,高聲唱道:“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她死后到了陰間,閻王發(fā)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眾小鬼,小鬼們都爭著替她推磨——有錢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蔡莫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說:“我沒給你送錢啊!”慧娘指著燃燒的紙堆說:“那就是錢!在陰間,全靠這玩意兒換吃換喝。”蔡莫一聽,馬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
夫妻倆合演的這一出雙簧,可讓鄰居們上了大當!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就賣光了。由于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nóng)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jīng)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他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時,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曰:“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昂鹿?jié)”由此而來。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還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jīng)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111053.html】